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

张晓慧 纪志宏 李 斌3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两部门悖论”的简单模型框架,对全球通胀变化及其机理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通胀呈现几个突出特征:一是“结构性”价格上涨已经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由金融投机引发的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成为导致CP I、PP I大涨的重要原因;三是CP I、PP I明显上涨时,往往已处在经济金融泡沫最后破裂的前夜,因此在衡量周期变化上CP I特别是核心CP I会相对滞后。本文认为,鉴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运行和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要深化对技术进步、生产率改进、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以及国际货币和汇率体系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监测分析,在宏观调控中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价格变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地衡量整体价格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全球化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 货币政策

一 引言

维护币值和价格水平稳定是各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由于金融宏观调控主要针对价格等变动作出反应,因此准确把握价格变动的内在机理、科学合理地衡量价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等因素影响,通货膨

3张晓慧、纪志宏、李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2号 100800 电子信箱:bli@ 。

本文是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感谢课题组其他成员董迪斌、谢光启、邱潮斌、崔永和王秦伟所作的贡献。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本文仅为个人学术研究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文责自负。

张晓慧 纪志宏 李 斌

胀(下文简称“通胀”)的形成机理逐渐发生变化,并在全球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显著地表现出来,呈现出不少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新现象、新问题,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回顾始于2003年的全球经济上升期及其在2008年出现的逆转,其中有关通胀问题就有许多值得揭开的“谜团”。例如,为什么本轮国内外通胀始终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为什么全球CP I会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骤然上升,实体经济和需求下滑的同时CP I却加速上涨?如何看待所谓的“滞胀”问题?此外,2008年上半年各国还在为持续上升的CP I担忧,下半年CP I、PP I就出现大幅回落,不少经济体甚至开始面临通货紧缩(下文简称“通缩”)的风险。为什么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逆转会如此迅速?可以说,从结构性通胀显现、到产生“滞胀”苗头再到通胀向通缩风险的迅速逆转,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经济机理已成为宏观经济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从理论研究看,近年来国际理论界有关全球化对通胀影响的研究也在增多。Rogoff(2003)认为,全球化导致价格弹性变大,菲利普斯曲线更加陡峭,使得失业和通胀之间的短期替代效应更加明显。不过更多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化发展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变得更加平坦(Bori o and Filardo,2007;I M F,2006)。M ishkin(2009)则认为全球化不是影响菲利普斯曲线变平滑的重要因素,是稳定通胀预期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较为平滑的菲利普斯曲线。由于全球化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并将大量新兴经济体和低成本劳动力带入全球化市场,对全球通胀起到了抑制的作用。Pain等(2006)的分析表明,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使美国通胀降低了0.2~0.3个百分点,Ka m in等(2006)也发现,过去十年里美国对中国制造品的购买大约每年降低进口价格通胀1个百分点。也有研究强调(Ball,2006),来自中国等地区的廉价进口商品虽然降低了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但新兴经济体发展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向上压力,因此最终并没有影响到反映全部价格的通货膨胀变化上。可以看到,对全球化发展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有不少争议,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产出及通胀(特别是CP I通胀)影响的定量及经验分析上,对近年来全球呈现的“结构性通胀”特征以及价格与增长之间周期变化内在机理的研究仍比较缺乏,也难以解释我们在上面所提出的那一系列的“谜团”。因此,对全球化背景下所出现的结构性通胀现象及其变化机理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加以分析和解释,更深入的理解近年来国内外价格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四部分进行分析。除引言外,第二部分提出一个简单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解释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两部门悖论”问题,分析“结构性”通胀、阶段性

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

“滞胀”进而向通货紧缩转化的内在机理。第三部分依据上述框架,对2003年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后的价格水平变化做具体解释和剖析,通过经验研究揭示宏观经济变化背后的影响机制。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全球化背景下通胀机理变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并提出若干建议。

二 基本框架:“两部门悖论”、经济周期与结构性通胀

从2003~2008年,全球经济处于上升期,连续4年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成为近三十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扩张周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压力也逐步增大,并且表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曾多次出现通货膨胀,但由于过去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其影响基本局限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内。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的平均通胀率超过80%;20世纪90年代,通胀主要在亚洲发展中国家肆虐。但是,2007~2008年上半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胀,CP I上涨超过两位数的经济体达50多个。可以说,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相对应,通胀也表现出了更加突出的全球性特征。

这一轮通胀的另一个特征是“结构性”。如果我们将通胀理解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那么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就一直伴随着“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即一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部分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首先是初级产品、股票和房屋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从2003年初至2008年7月,包含食品、金属、能源等在内的I M 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230%,其中石油价格上涨超过330%,但与此同时CP I则总体稳定。全球CP I的显著上涨在2007年之后才开始浮现,但也主要表现为以石油、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的结构性通胀,剔除这些因素的核心CP I则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性”通胀似乎已成为当前通货膨胀的一种常态。

总体来看,本轮通胀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全球性和结构性特征,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紧密相关。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曾指出,影响全球化效应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跨国之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转移成本下降,导致生产过程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的细分;二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和生产更加开放,全球生产能力出现了大幅度扩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加速了资源的重新整合与配置,使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