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言文虚词之代词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一、之( 一) 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可译为“他( 们 ) ”“它 ( 们 ) ”“他们的”。

(1)下车引之。

( 《期行》 )(2)借旁近与之。

( 《伤仲永》 )(3)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4)公与之乘。

( 《曹刿论战》 )(5)问所素来,具答之。

( 《桃花源记》 )(6)跳往助之。

( 《愚公移山》 )(7)呼尔而与之。

( 《鱼我所欲也》 )(8)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 )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可译为“这” “这样的”“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

( 《伤仲永》 )(2)肉食者谋之。

( 《曹刿论战》 )(3)暮寝而思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既已言之王矣。

( 《公输》 )(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公输》 )(6)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7)闻之,欣然规往。

( 《桃花源记》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9)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

( 《愚公移山》 )(10)乃记之而去。

( 《小石潭记》 )( 二) 用作助词1.构造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六则》 )(2) 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 《伤仲永》 )(3) 春冬之时。

( 《三峡》 )(4) 花之君子者也。

( 《爱莲说》 )(5) 于厅事之东北角。

( 《口技》 )(6) 别有用心不在酒。

( 《醉翁亭记》 )(7) 忘路之远近。

( 《桃花源记》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9)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说》 )(10)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送东阳马生序》 )2.定语后置的标记,可译为“的” 。

(1)马之千里者。

( 《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岳阳楼记》 )3.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
2015年中考已经进入倒计时,中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而且非常重要的考点,下面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虚词”之用法讲解,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一、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译为:我例:余于仆碑……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译为:它(他)例:宫人奇之复数(们):属、辈、侪、类、徒译为:……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然、之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为:那、那个、那里3、无定指代词:或、莫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4、辅助性代词:所、者译为:……地方、……的事、……的人(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译为:谁、哪一个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代事物:何、胡、奚、曷、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例:彼且奚适也?盍不行为3、代处所:安、恶、焉、所译为:在哪里、哪里例:沛公安在?二、副词1、时间表过去:既、业、已、曾、尝、初、曩、昔、向译为:已经、过去、刚才表现在:方、适、会译为: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己、须臾、无何、乍、猝译为:不久、一会儿、突然表持久:常、雅、素译为:经常、时常、平素、一向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译为:不、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禁止:毋、勿、莫、无译为:不要、别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总共、共、大都、大致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持、第、直译为:只、仅、只是、仅仅、只有例:但见悲鸟号古木、技止此耳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译为: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略微例:吾至爱汝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译为:更加、尤其、更、越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译为:一起、暗中、坚决例:窥父不在,窃发盆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译为:暂时、匆忙、立刻、急迫、急促、慢慢地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译为:多次、重复、任何一次文言虚词分类归纳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例:臣诚知不如城北徐公美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其、盖、殆译为:大概是、恐怕是例:殆有神护者。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

(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周忌讽齐王纳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马说》
• (5)音节助词,用来补足音节,无实意,一般不翻译。 •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6)表限定,相当于“以”。 • 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练习:
• 公将鼓之 • 无丝竹之乱耳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宋何罪之有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局促于一室之内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马之千里者 • 若脱笼之鹄
?公将鼓之?无丝竹之乱耳?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何罪之有?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局促于一室之内?友人惭下车引之?马之千里者?若脱笼之鹄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用法及意义
蒋场中学 王晶
1、“之”可作代词
• 代人,译为“他”“他们”。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代事或者物,译为“它”“它们”。 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 指示代词,译为“这”“那”。 如: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2、“之”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之”字用法一览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独立性
(3)动词
往, 到……去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人称,“我”)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 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 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之作为动词的用法
1.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文言文虚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文言文虚词之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八:之.《说文》:“之,出也。

”本义为动词,义为“出”“往”“到”。

“之”的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

代词“之”用法灵活,可代人、事物、处所等,现代汉语仍保留了部分用法;连词“之”多见于先秦典籍中;助词“之”主要用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保留了结构助词“之”的一些用法。

代词“之”既可作人称代词,亦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之”指代第三人称,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时、地等。

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少数充当定语。

(一)“之”作动词宾语。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文中。

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灭吴》)2.“之”所指代的对象、事物出现在下文中,内容多为引述前人的名言或古书的记载。

动词主要以“闻”“有”“识”“歌”等为常见。

“之”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听话人,即指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

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按:“之”指代听话人(赵盾),可译为“您”。

成都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成都中考语文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015中考说明》中的12个:之, 其, 而, 于, 以, 乃, 为, 所, 则, 因,且, 何。

其他虚词:乎, 焉, 也, 者。

1.【之】(一)代词1. 作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 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①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代事, 可译作“这件事”。

①子墨子闻之。

(《公输》)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 这, 此。

如:①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二)助词1. 结构助词, 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格式: 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2. 结构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如:①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结构助词,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4. 结构助词, 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 无义, 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

格式: 之+地点名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2)因为。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2015语文重点知识大全推荐之文言虚词何代词用法

2015语文重点知识大全推荐之文言虚词何代词用法

2015语文重点知识大全推荐之文言虚词何代词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文言虚词之代词

文言虚词之代词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 (译为“那、那个”) 例: 彼童子之师。《师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未、无 (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 、没有哪一个”) 例: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廉颇蔺相如 列传》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口技》
③表处所:安、恶(乌)、焉 (译为“在哪里、哪里”)
• •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自?《陈涉世家》 沛公安在?《鸿门宴》 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4)谦辞
称自己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 用“孤、寡人”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 周瑜传》
文言虚词 ——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 氓》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 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其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故不可彻。《愚公移山》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尔卜尔噬,体无咎言。《诗经· 氓》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 氓》 嘉吾子之赐。《国语· 晋语》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②指示代词。(如是、斯、此、之等). a是(这)时,曹操遗(wei)权书曰 吾斯( 这)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这样 )也 出若( 这样)入若(这样 ),天下莫不平均 近指代词:常见的有如下几个: 是,此,斯, 兹;若,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这 些…… 那个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那些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 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如下几下: 彼,夫,其。 译成:那个、那些、那、那里、那样……
• 四、巩固练习之文段训练2 • 赵简子①之a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 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b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 “谨识⑤之d。”三年而问之c,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 简,已失之f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 诸袖中而奏之e。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 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解析:ab:结构助词,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的”/c:代词,“他 们”/def:代词,“它” • 【注释】①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大儿子叫伯鲁, 小儿子叫无恤。③选立继承人。④两片竹简。⑤记住。 ⑥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 选出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④ • ① a/bc/def②ab/cd/ef ③ab/c/de/f ④ab/c/def
• 练习3、 • 1、“礼与食孰 重?” (谁,孰) • 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 一个更重要? • 2、 “悠悠苍天, 曷 其有极?”(何、胡、曷、 奚) • “曷其”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 3、今弗爱其子,安 能爱君?(安、恶、焉) • 现在,连他的孩子都不爱,怎么能爱您
• 五、跟踪练习 • (1)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 儿》)p83.8 ⑥ • 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p83.10 ② • 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 • • • • •
(3)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p83.7 ②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4) 客何为者?(《鸿门宴》) p83.7 ④ 疑问代词,“什么” (5)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p83.7 ⑤ 疑问代词,“怎么”
• ③疑问代词。(如何、孰、安、焉等) • a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问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 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孰”用于选择问句, 一般有先行词。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表比较,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 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常用的有“何、胡、曷、奚”, 一般不问人。可以释成“什么”,也可以用作状语,表 示“为什么”。“何”:作主、宾、定、判谓,常用来 询问原因或方法,及询问处所;“胡、奚、曷”经常作 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也 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 因。“奚以”询问方法。 • c 且焉置土石? • 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恶、焉”等,主要作状 语,表示“在哪里”。也可作前置宾语,还可以用于反 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安” 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2015文言文虚词之代词
邱桂凤
• • • •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常见代词的分类 2、理解文言文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会运用文言文常见代词
一、虚词词性
代 介 副 连 助 词 词 词 词 词
复 音 虚 词
兼 词
• • • • • •
二、代词的分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重点 ③疑问代词。 ④无定指代词 ⑤特殊指示代词 难点
三、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的词。分类: ①人称代词。(如吾、予、尔、乃、之、其等).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一人称代词“我”:朕、吾、我、予、余。一般可作 主语、宾语和定语。 b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尔、女、汝、若、而、乃。一般可作主 语、宾语和定语。 c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其中“之”一般作宾语,“其” 一般作定语,“彼、渠、某”一般作主语和宾语。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复称: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 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 们这些(这帮)人”. e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寡人之于国也》 人称代词的敬称。主要包括“子、君、公、卿、阁下、 吾子、足下、先生”等,译为“您、您老人家、他老人 家”。
• • • •
④无定指代词(莫、或、有、某、无,靡。) a或师焉,或不师焉。 “或”“有”“某”相当于“有的”、‘有人”。 b“非我莫属”、“攻无不克” 、“靡有朝矣”。
• “莫”“无”“靡”,相当于“没有谁”、 “没有什么”
• • • • • • • • • • • • • •
⑤ 特殊指示代词(者、相、他、所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问的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 两项 二者不可兼得 (动,形,数)+者:表示……的人,……的事物。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你 它 莫相知。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 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 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古汉语指示代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他”,既非远 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所指,相当于现汉的“别的”、 “其他的”。 d仲子所居之室 译文:仲子所住的房屋 “所”字一般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构成的“所” 字结构具有名词性。
• • • •
练习2、边练边悟.指示代词(《复习讲义》) (1)⑧之二虫又何如?(《逍遥游》) p82.3 ⑧ 指示代词,“这”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 学》)p83.4 ④ • 指示代词,其中 • (3)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p83.4 ⑤ • 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指示代词做宾语,解释
正确。B.人称代词做主语,解释正确。C.人称代词做主语,但释为“你们”
错,应释为“你”,代、巩固练习之文段训练1 • 郑人买履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 其 足,而置之 其 坐。 (其、吾、汝、) •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 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吾 忘持度。” • 至之市,而忘操 之 。已得履,乃曰:“ 反归。 (其、吾、汝、 之) • 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 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 的尺码。 • 取 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 ” (其、吾、汝、 之) • 拿来了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 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之) 脚。”
• • • • • • • • • • • •
练习 1、边练边悟.人称代词(《复习讲义》)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p82.2 ⑧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2)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p82.3 ① 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p82.3 ⑨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p82.4 ① 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p83.4 ⑥ 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 (6)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p83.10 ④ • 代词,“这样” • (7)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p83.12 ④ • 代词,相当于“之” • (8)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p84 18.① • 代词,“……的人”
• 四、巩固练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 C (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之:代下文所唱的歌 •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祭十二郎文》) 其:他们 • 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 你们 •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你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