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1
关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调查
关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调查本着尊重人民、服务人民的态度,多渠道了解群众诉求,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切实解决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莱州市委党校课题组运用分类抽样方式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期间,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房地产价格高企并飙升带来的新的住房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新一轮物价上涨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风尚缺失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等等。
具体调查内容如下:一、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目前更加突出。
在可多选的18个社会问题中,76.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目前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就该问题的严重程度看:86.1%的认为“很严重”或“较严重”。
对今后一、二年收入差距问题的变化预期,51.6%的认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对短期内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的期望值不高。
收入问题已经给52.5%的被调查者带来了生活压力,同时座谈中还发现,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的处境更加艰难。
由此可见收入差距问题的严重性。
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我们就问题的最主要体现、最主要原因和解决的措施进行了调查咨询。
对“目前收入差距问题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行业之间”。
其他的依次是“城乡之间”,占19.5%;“地区之间”,占12.5%;“不同学历群体之间”,占9.2%;其他,占2%。
看来解决“行业差距”问题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着眼点。
对“导致目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最主要原因”,50.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行业垄断”,其他依次是:“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占38.2%;“个别部门不合理的福利、津贴”,占36.5%;“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占15.3%;“政府对个人税收的调节力度不够”,占15%;“地区的自然优势”,占14.6%;“个人努力和能力大小不同”,占12%。
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
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一、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我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按程度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可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占比21.98%。
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所以成为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的快速发展更为了解,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竞争的激烈性和我市仍处于相对落后发展状态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奋力崛起。
二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占比16.48%。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社会稳定等则是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
其中,外来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长效管理机制是近年来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引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阳光工资的落实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三是物价特别是房价问题,占比15.38%。
物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国食品、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引发了一些恐慌和怨言。
而且物价问题也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占比12.09%。
新农村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流转等问题,主要是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在长期与农民接触的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经济薄弱村因为自身资金的缺乏,所以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实施,而经济发展较好村的建设项目相对来说更多一些,自然也能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造成贫困村和富裕村的差距不断拉大。
当前我国社会民生热点问题
• 2、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人也能象城里人一 样享受低保,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 照。 • 3、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 围要扩大到80%以上的县市区,15种传 染病被列入国家免疫规划;
• 今年,要平抑房价过快上涨,所有城市 和县城镇将全部建立廉租房制度……而 更多的民生问题仍待破题,食品药品安 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 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普遍的民 怨仍待纾解,土地征收、城市拆迁、企 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伤的民间 利益还未平复,激起的民间情绪亟需安 抚。
四、要补足“发展之短”
•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重经济、轻社 会事业,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优质 和均衡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 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 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智障、残疾 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氛围和 条件。
• 应该指出,当前民生福祉所系,与政府自身的 改革成败攸关。今日社会转型的诸多世态,民 情怨叹的种种问题,虽一时难以尽述,总理亦 不讳言,却不能不正视,问题之中,更有政府 自身改革不力,公权不彰,丧失监督,不尽善 治而造成的诸多方面。坦率而论,总理报告所 指陈的部门职责不清、效率低下、奢侈浪费、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滥用权力,无不尽出于 分权制衡的不完善,以及政府自身改革的滞后 停顿。
•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 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加强食品、 药品、餐饮卫生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 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 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丰富群众生活。
总结年度民生热点(3篇)
第1篇2021年,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推动经济复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一年里,民生领域涌现出许多热点话题,涉及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2021年度民生热点进行总结,以期全面了解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状况。
一、抗击新冠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1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我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民生热点:1. 疫苗接种:我国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全民免费提供疫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防疫措施: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社区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3. 医疗救治:我国医疗系统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4. 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疫苗和医疗物资援助。
二、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21年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 “双减”政策: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国实施“双减”政策,严格控制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学生课外辅导时间。
2. 高考改革:各地持续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
3. 职业教育:我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教育公平:我国持续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三、医疗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健康是民生之要,2021年我国医疗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 分级诊疗:我国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医联体建设:各地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 药品供应保障:我国加强药品供应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4.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养老保障,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工党员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分析
展 ,社 会经 济 成分 、组织 成 分 、就业 方 式 、利 益关 系 和分 配方 式 日益 多样 化 ,必然 涉及 一 些人 的切身 利 益 ,加之 人 们 的活 动 方式 、 思维 方式 和价 值 取 向
发 生 了很大 的变化 ,思想 活 动 的独立 性 、选 择 性 、 多 边性 、差 异 性不 断增 强 ,不可 避 免地 出现 一 些社 会 热 点和难 点 问题 。农 工党 作 为 以医药 卫 生界 高 中 级 知识 分子 为 主 的参政 党 ,及 时了解 党 员对 社会 热 点 和焦 点 问题 的看 法 , 正确 分析 党 员 的思想 状 况 , 引 导党 员政 治 参与 意识 ,可 以起 到参 考 作用 。
的关心 其 它 。
受 访党 员 认为 是腐 败 ,列 第 一位 。从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 ,广 大 党 员爱憎 分 明,最 反感 的是 腐败 。 同时也 说 明 目前腐 败 的严 重 性 ,它 像一 个毒 瘤 侵蚀 社会 健 康 的肌 体 ,我 们 必须 下大 力气 把 它铲 除 。 3 .对 中共 中 央提 出 “ 学 发 展 观 ” 的指 导 思 科 想 。有 5 . % 1 5 的受 访 党 员认 为这 是 对2 多年 的发 展 0 中片面 追 求G P 长倾 向的纠 正 ,有 3 . % D增 3 1 的认 为是 注 意 吸 取 资 本 主 义 国家 发 展 初 期 的经 验 教 训 , 有
、
问题 及 分析
和 促进 社 会和 谐 的 紧迫任 务 。三 是党 员普遍 关注 贴 近 人 民群 众 生产 生活 的社会 问题 。从 中我们 可 以看 到 ,广 大 党 员关 心 国家 的发 展 ,关 心群众 的 民生 , 了解社 情 民意 ,反 映群众 意 愿 ,具有 一 定 的社会 责 任 感 ,关 键 是我 们如 何 正确 引 导 ,发挥 广大 党 员政 治 参与 的作用 。
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2009年厅县级领导干部备考辅导课——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关于“三农”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问题关于贫富差距问题关于社会浮躁问题关于新医改问题关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关于就业难与失业问题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关于金融危机问题关于非传统安全问题一、关于“三农”问题主要对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解读。
(一)“三农”问题的地位定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三农”发展的当前阶段定位—四个进入1、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3、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4、进入了农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跨越时期。
【学习链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体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
2003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跨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为此,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
并依据“两个基本趋向”,提出了当代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话”的基本方针。
两个基本趋向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总支出×100%。
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当前经济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一、当前社会矛盾(一)当前社会矛盾的特征1、民生需求甚于政治需求要权利而不是要权力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扩散,导致了社会成员个体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摈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
但是,由于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
大量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地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位,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
一方面是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源自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必然会大量出现。
相比之下,政治方面的诉求尚未引起民众的足够重视,相应的由政治诉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可能成为数量居多的社会矛盾。
2、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社会矛盾对应群体的角度来看,官民(干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条件所决定的。
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
应当承认,中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建设还比较滞后,民众的法治意识比较淡漠,而且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比较滞后。
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民众传统心理的一种延续或者是一种路径依赖,民众自然就会向政府表达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这是民众对政府的一种错位行为,即:该找的事情去找政府,不该找的事情也去找政府。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民众承担了大量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胜任的无限责任。
本来,现代社会当中政府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政府推动型的,政府对于整个现代化进程起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巨大作用,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力度较大的干预力。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就业专题扩大就业的战略意义一、就业是民生之本.二、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三、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四、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五、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供大于求二、结构型失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1.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2.所有制结构变动,破产下岗.3.需求结构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被淘汰.三、观念型失业 1.所有制观念陈旧.2.区域经济观念陈旧.3、企业的就业观念陈旧.4.对新兴产业的就业观念陈旧.5.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四、信息阻滞型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五、体制型失业体制性障碍,如社保体制不健全,制约劳动力流动.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措施一、澄清失业认识的误区.二、控制总量型失业.控制人口总量三、提高劳动力素质.1.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2.发展继续教育.3.注重短期培训四、转变劳动力择业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收入分配专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一、初次分配中,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而劳动要素报酬率过低.1.工资收入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较低.3.职工收入增幅低于企业利润增幅.4.企业内部分配中管理者过高普通员工过低.二、再分配环节中,存在“五高五低”.1.政府所得高,居民所得低.2.政府所得中,中央高地方低.3.居民所得中,少数人高多数人低.4.城市居民高,农村居民低.5.少数行业如国家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生产要素供需的不平衡性.资本要素短缺价格高,劳动力要素过剩价格低,同时劳动力要素中经营管理人才稀缺,收入高于普通劳动力.二、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效益好收入高,收入差距拉大.三、市场体系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导致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倒卖四、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中央>省级>地级>县级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经济和社会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率低于城市现代生产方式,收入偏低,同时政策上城乡有别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负面影响一、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二、导致中央和地方在宏观经济上的博弈,宏观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地方一方面“跑部钱进”,力争转移支付多一些,一方面为增加财政收入千方百计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忽视中央宏观调控.三、收入分配过分向资本倾斜而劳动报酬过低导致诸多的严重经济和社会后果.1.形成资本和劳动严重对立.2.导致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并最终影响扩大再生产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优化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战略举措一、完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发现生产要素价格.二、不断提高劳动报酬.1.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企业职工3.农民,重点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开放农村宅基地市场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扩大专题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1.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3.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一、体制因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二、多重二元经济结构极其二元经济政策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及由此产生的城乡二元就业政策等三、历史的自然的和地理因素四、教育因素教育程度高,收入高五、劳动者自身因素自身努力,收入高六、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抑制收入差距的战略举措一、清理和完善政策,为收入公平提供前提条件.1.消除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政策,实施城乡一体化.2.完善企业税收制度,由差别税率向统一税制转变.3.消除行业、区域、城乡等分割的就业政策,实施全国统一就业政策.二、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1.打破行业垄断.2.加大审计和税收稽查力度.3.隐性收入显性化,显性收入规范化.4.完善个税档案和征管制度.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1.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劳动力提供均等教育机会.3.解决广大农村尤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房价专题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的房价要从不同视角来分析一、不是所有地方房价都高,只是部分城市高二、不能因为少数城市房价上扬,就判断我国整个房地产业存在泡沫.三、不能用其他国家房价简单地与我国比较.国外物业税,买房不贵养房贵四、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关系,有限供给与巨大需求的反差必然推高房价.转变住房理念“居者有其屋”不可能完全实现,目标应该是“居者有其住”,可租可买.稳定房价的政策选择一、各地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切实担负起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二、加大房地产有效供给.打击囤地捂售,严格规划,控制别墅用地三、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提高二套房贷门槛,更有效的是1.开征物业税2.提高房子交易成本,如提高印花税及所得税等四、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廉租房.五、需要制定更好的政策措施,让富人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农民增收专题破解土地短缺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农民靠种地富裕不可能,当前已经采用的办法是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减轻农民负担、给予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都有局限性.一、短期措施:提高价格.改变粮食供求关系,1.扩大粮食出口,减少国内粮食供给;2.扩大对粮食的需求,加大对粮食的加工转化能力,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二、长期措施:把更多农民转移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转化为城市居民,其中难点是解决城乡居民政策待遇不同,如社会保险、就业、住房保障等破解资金短缺的制约.根本的是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一、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扩大农村信用,解决农村小额资金需求.二、支持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大额资金需求和公共投资融资需求.破解人力资本短缺的制约一、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逐步扩大减免范围.二、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三、解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不足的问题.破解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一、财政拨款二、政策性金融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贴息、免息等三、可发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彩票,筹集资金教育专题高考制度亟待改革一、中小学生负担减而不轻.二、家长经济负担重,苦不堪言.三、素质教育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高分低能者众多.四、统一高考制度貌似公平实则不公平.1.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校好坏决定教学质量好坏,就决定着高考成绩好坏.2.重点高校分布不均.如何改革高考制度:短期应完善考试内容考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而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各高校在各地的录取计划根据参加高考人数确定录取比例长期目标:取消统一高考,高校自主招生.但目前条件还不合适.没有配套措施,若取消高考,失去统一的尺度,就连表面的公平都无法保证,带来新的更大的不公平.校长不是官行政化的办学理念,各级学校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学校成了机关,教学质量未必有保障.校长与行政官员可以互换,忽视了是否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老师无心从教,一心做官.择校要通过均衡教育来解决择校问题难以解决,原因在于:1.家长重视教育,希望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2.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3.收取高额择校费.教育部门提出就近入学原则,前提是教育资源均衡化,1.应加大教育投资,改善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2.均衡师资力量,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师资.教育不能被地方经济增长绑架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又分布不均,使得优质教育成为吸引投资的筹码,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制定许多优惠政策给少数人加分,造成不公平.继承传统文化不可作秀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帜搞一些活动,穿汉服行古礼,作秀成分大.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复制其形式,而是学习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和精神,如果让形式掩盖精神,那就是复辟而不是弘扬,是背叛而不是继承.民办教育不可束缚太多在我国急需大批人才之时,民办教育可以缓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像非公有制经济一样,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既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同时可以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公办教育发展.应做到公办学校不收费或少收费,民办学校收费由市场决定.价格制度改革专题国有企业经营者价格机制、关系民生的重要产品水、电、气等定价机制、土地征用和房地产拆迁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价格要靠市场来发现国外企业老总是由董事会通过市场办法选择的,其收入由市场决定;而我国国有企业老总是通过政府任命的,其收入缺乏公认的依据.因此要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变政府任命为市场选择,形成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市场.特别是国有垄断行业,老总收入无法和效益挂钩,应将垄断收益通过税收收归国库,剩余收益才能按照企业家市场定价来执行.构建阶梯水价新机制不少地方提高水价,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价格听证制度较之过去政府直接定价是一个进步,但在参加听证人员的构成、收入水平、素质、人数等方面常引起社会质疑,听证会往往变成听涨会,走过场.水价调整关系民生,不该由水务企业决定,也不该由物价部门等政府部门决定,应由人大代表讨论决定.调价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要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水价的调整要反映其成本、人民承受能力及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实行阶梯水价,用水量越大,水价越高.构建市场竞争型火车票价形成机制火车票价格固定且相对较低,常出现一票难求,催生倒爷.解决火车票短缺问题,就是要放开市场,形成市场定价机制,而要形成市场定价,自然要培育市场主体,不能是铁道部一家,而且政企合一.要对目前的铁路运输机制进行改革,可以借鉴民航经验,铁路经营和火车经营分离,如铁路国有,火车多家公司经营,票价由市场竞争确定,由此可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均衡局面.居民消费需求专题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一、消费率比较低.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三、城乡居民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得不到满足.收入过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等,造成高收入者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欲望,中等收入者有一定消费能力但无良好预期不敢消费,低收入者有消费欲望但无消费能力.三、预期支出较高 1.社会政策不完善,包括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后顾之忧2.相互攀比,亲友间非理性礼金支出高四、相对购买力较低.购买同样商品,中国居民要比国外支付更多资金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举措一、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难点在于低收入者要么失业要么属于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或农民,要让企业给其加工资目前不现实,因此长期来看,要提高这部分人的文化技术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城市劳动力就业等,短期可尝试向贫困人口发放消费券,既改善低收入者生活,又可促进中间需求,带动投资需求.二、深化改革,改善中等收入者预期.包括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三、要引导高收入者健康消费和扩大投资.这部分人消费倾向低但消费总额大,要引导健康消费而不是浪费,同时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引导高收入者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支持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提高企业赢利,增加就业,带动中低收入者消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有重要意义.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一、农村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的必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一、现状:1.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2.结构失衡低档和硬件设施供给多,高档和软件设施供给少.3.老化严重.二、难点:1.财政投资不足,投资结构失衡.不愿投资期限长、见效慢、效率低但具有极大外部经济效应,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2.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政府承担主要职责,中央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但仍不够高;基层财政困难,投资能力低.3.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被忽视.造成不合民意、社会效益低,同时农民参与意识也不够.4.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制度供给严重落后.制度、法律的缺失造成建设无法落实,政策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效应,缺少监管机制.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一、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二、拓展农村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1.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信贷作用,整合利用农村存量资金.2.积极实行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特许私人经营的建设方式.三、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体系.包括政府、农村集体组织、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等,由政府主导.四、完善制度建设体制,构建责任型政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基础性投资的使用效率;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明晰,完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专题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一、实施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三、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我国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一、环境资源浪费严重.二、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参与度“双低”,微观经济主体环境利益缺失.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不多方式单一,缺乏实现权利的体系构建和反映机制.三、环境的结构性污染与资源的经济性短缺.偏好污染最重的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资源消耗大四、所有制结构与环境污染.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可能比私营企业造成更多污染,因政府干预无法有效实施,另外大量乡镇小企业污染问题,政府监管困难.五、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和体制的弊端.1.环保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低,只有行政强制缺乏激励机制.2.经济发展优先战略,忽视环保.3.环境标准单一.4.以事后治理为主.5.目标过于宏伟抽象,操作系统模糊.六、城乡环境保护的异质性.长期重视城市环保,忽视农村环保.七、环境保护技术不成熟、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外资向我国转移高污染产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一、加大环境保护投入.1.积极研究探索政府环境事权与财权的划分.2.环保的财政资金应该稳定.3.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能源结构.三、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能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五、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1.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2.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3.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六、创新环境保护制度.1.制度制约与制度激励并行.2.开放式的环保制度.3.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环保制度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七、完善资源税征收体系.1.扩大税基.2.增加对资源省份的转移支付.3.利用资源税建立积累机制.八、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2.增加公众参与环保的机会,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3.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公众意见回应制度.九、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
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
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一个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同层面的民生问题也逐渐涌现,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考验。
为了确保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稳定,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必须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热点难点民生问题是指那些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不完善。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调研,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其次,要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需要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政府作为民生问题的主要解决者和调度者,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加强对民生问题的调度和管理,确保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政策宣传和公开透明,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的优质服务。
此外,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还需要加强社会的参与和共治。
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激发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
同时,加强社会的监督机制和舆论引导,增加热点难点民生问题的曝光度,让民众更了解和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
另外,建立科学的制度机制也是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的关键。
制度是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机制,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和义务。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真正履行职责和义务。
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强化问题整改和问责,确保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的协调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新社会热点问题及分析
最新社会热点问题及分析篇一: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目录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
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的允许二胎的新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
关键字: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对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
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1]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
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19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
2019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
关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调查
关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调查本着尊重人民、服务人民的态度,多渠道了解群众诉求,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切实解决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莱州市委党校课题组运用分类抽样方式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期间,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2份。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房地产价格高企并飙升带来的新的住房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新一轮物价上涨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风尚缺失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等等。
具体调查内容如下:一、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目前更加突出。
在可多选的18个社会问题中,76.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目前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就该问题的严重程度看:86.1%的认为“很严重”或“较严重”。
对今后一、二年收入差距问题的变化预期,51.6%的认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对短期内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的期望值不高。
收入问题已经给52.5%的被调查者带来了生活压力,同时座谈中还发现,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的处境更加艰难。
由此可见收入差距问题的严重性。
为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我们就问题的最主要体现、最主要原因和解决的措施进行了调查咨询。
对“目前收入差距问题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行业之间”。
其他的依次是“城乡之间”,占19.5%;“地区之间”,占12.5%;“不同学历群体之间”,占9.2%;其他,占2%。
看来解决“行业差距”问题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着眼点。
对“导致目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最主要原因”,50.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行业垄断”,其他依次是:“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占38.2%;“个别部门不合理的福利、津贴”,占36.5%;“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占15.3%;“政府对个人税收的调节力度不够”,占15%;“地区的自然优势”,占14.6%;“个人努力和能力大小不同”,占12%。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扁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
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其剩·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事件中坚持群众观点。。。
2、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事件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一)答案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
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当前 我 国社 会 治 理 的难 点 、 热点 问题 与 应 对 思路
●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我 国社 会 治理 创 新 发 展 研 究 ”课 题 组
[内容 提 要 ] 来 自全 国 31个 省 政 府政 策研 究 咨询 机 构的 人 员反 映 , 当前我 国社 会 治 理 面 临九 大焦 点 问 题 :一是 转 型 期 社会 治理 理 论 欠缺 引致 多重 困惑 ;二 是 亟待 整 合 条 线治 理 力 量 、调 动 地 方 政 府 积 极 性 :三 是 亟 需建 立 健 全社 会 组 织和 公 众充 分 参 与 治 理 的 制 度 和 社会 环境 ;四 是 尽 快 完善 、规 范 多元 共 治 的社 会 治 理 体 制 ;五 是 在 保 障 与改 善 民 生 中推 进 社会 治 理 ;六是 真 正 实现 社 会 治 理 的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 ;七 是 创 新 社 会 矛 盾 化 解 渠 道 和机 制 ;八 是 合 理 利 用现 代 信 息 与 大数 据技 术服 务社 会 治理 ;九 是 发挥 传统 文化 在 社 会 治 理 中的 积 极 作 用 。法 治 社会 建设 、公 民素 质提 升 、公 共服 务 的 有 效 均 等供 给 、社 会 主 体 的 培 育壮 大是 推 动 社 会 治理 现 代 化 的 关键 要 素 。
伴 随理 论 困惑 的 是 社 会治 理 主体 的 无所 适 从 。不 同 于经 济 发 展 ,社 会 治 理 有 维 持 社 会 秩 序 和 活 力 、再 组 织 社 会 、凝 聚 共 识 、满 足 公 共 服 务 需 求 、引 导 预 期 的 多 重 目 标 ,这 增 加 了 具体 工 作 的 难 度 。比如 .地方 政 府 在 发 展社 会 组 织 的 态 度 上 时 常 存 在 疑 虑 和 摇 摆 .标 准 不 一 .结 果 是 走 向功 利 化 .选 择 性 发 展 在 政 府 看 来 有 用 的或 者 自身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具体措施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具体措施在当前社会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当前热点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以期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就业问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问题是许多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政府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政策优惠,为新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
2. 制定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的劳动关系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3. 发展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教育问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教育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环。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1.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
2. 建立更公平、透明的教育制度,改革升学制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
3. 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三、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是与人们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1.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资源。
2. 改革医保制度,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3. 发展中医药事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需求。
四、住房问题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住房问题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1. 加大公共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2. 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开发更多的住房贷款和租赁服务,方便居民购房或租房。
3.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保持房价的稳定。
五、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1. 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
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
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
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对当前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的思考米建国2009-09-03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发展任务、发展条件以及科技进步趋势,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制高点有五个。
本文最后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经济格局,社会发展,发展阶段,热点问题,房地产市场,股市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战略机遇、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
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时政热点民生问题
时政热点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时政热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当前备受关注的时政热点民生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聚焦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而民生问题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此,政府应该加大经济调控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贫富差距的缩小。
其次,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素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不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推行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
同时,引入多元化评估方法,鼓励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减轻应试教育的负担。
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排污和浪费行为。
同时,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医疗服务问题也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患矛盾频发。
这使得许多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面临困难和苦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医疗改革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保制度,加强医患沟通与协商机制。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
最后一个问题是社会治安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当前,一些地区和社会群体存在着治安不稳定和犯罪活动频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公安力量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1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角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
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过剩。
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讲不是完全靠市场机制就能满足供求的,这需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臵。
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角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
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臵?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过剩。
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讲不是完全靠市场机制就能满足供求的,这需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二是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在讲打破平均主义,当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是大锅饭,所以提出打破大锅饭,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臵效率等。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步跨越了合理的区间。
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这一趋势还在朝着继续扩大的方向发展,所以任务不再是拉开差距,而是控制差距。
三是从低成本劳动到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我国在资本和技术上并没有多大优势,靠着劳动力的无限低成本供给,我国的产品走向了全世界,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理论上计算,农村还有2亿剩余劳动力,但能够转移出来的多数在30岁以下,而现在农村里剩下的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了,农业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产业。
现在南方乃至全国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推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四是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国内消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出口、高增长,外贸顺差一直被发达国家当作问题来向我国发难。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看到,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到国际风波的冲击就会出现巨大波动。
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曾连续11个月负增长,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在今后二三十年还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必须扩大国内消费。
一个大国不能像东南亚那些小国一样,把增长的筹码押在出口上,像美国、日本这些人口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30%左右,而我国一直高达将近60%,所以扩大国内消费和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分配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扩大国内消费等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公共产品,这些都和当前的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民生问题非常重要。
当然,社会管理提出的不只是民生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安全稳定问题,大家也知道最近中东和北非出现了新的革命,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社会问题解决不好整个社会稳定都将很难保证。
就业和劳动关系失业率过高往往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我国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在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漏洞,比如对失业人员的管理。
现在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监测市场变化的需要,因为它只统计城镇户籍人员的失业状况,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这个数据就无法反映。
金融危机以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没有什么变动,2007年是4.0%,2008年是4.2%,2009年是4.3%,2010年是4.1%,我们的目标是控制在4.6% 以下。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包括了所有的从业人员。
在农民工没进城以前,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比较准确的,失业的第一个高峰在改革开放初期,是由知识青年返城造成的。
失业的第二次高峰是1997年到2003年,当时国有企业改制出现了大规模的职工失业下岗,在5年中全国将近有3000万职工失业下岗,今天垄断国企能够获得发展的优势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国外学者不理解什么叫下岗,后来他们明白了那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无工作状态。
有些学者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绘制出我国的调查失业率曲线,用于描绘市场就业的变化,但这些数据不是国家统计局连续调查得来的,只是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调查得出来的,所以也不太准确。
一个大体的趋势是调查失业率始终是高于登记失业率的,而且越是市场就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失业问题不是那么显著的时候这两个指标就比较接近。
最近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一些变化。
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甚至出现民工荒的时候,大学生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得更加严峻。
这个问题一方面和大学扩招有关,2001年到2010年,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00多万,就业率也从90%下降到68%。
大学生就业严峻主要是因为大学生都想从事白领工作,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大学生不屑于做,农民工做不了,全国短缺几十万人。
国家现在在调整大学的教育政策,把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重,另外增加职业硕士的培养。
二是劳动关系问题。
比如2010年的富士康连续跳楼自杀事件,对这一事件各种评价都有,有人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有人说是企业管理问题。
实际上这个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背景,就是劳动力成本在逐步提高,这些民工有了新的要求,因为农民的生活也在提高,出来打工起码要比在家乡生活好一点,而我国这些出口企业大都是利润很薄的企业,人民币的升值又抵销了一部分企业利润。
如果中国按照美国的要求把人民币升值50%的话,那我国所有的出口产业几乎都要破产。
所以老板利益和工人利益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罢工,有的媒体在报道时编了一个新词叫集体停工事件,现在很多省份都要求在这方面应该明确立法,允许工人有这方面的权力,否则这个事情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
广东省总工会正在制订相关的条例,在不伤害他人、不扰乱公共秩序、不堵塞交通、不砸毁机器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给工人一定的权力,进行有序罢工,对这方面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推进。
收入分配与扩大消费我国的改革进行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内部讲,收入分配问题是没有解决好的最大的问题,现在群众的很多不满以及造成很多问题的深层原因都是源于这个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但我们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均国民产出倍增的时期,比如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GDP从300多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但最近几年每两三年人均GDP就增加1000美元,2003年是1000美元,2006年是2000美元,2008年是3000美元,2010年达到将近4000美元,但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没有出现倍增。
收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拿的多,居民拿的少,所以居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这个问题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农民的收入过低。
按照学者的测量,全国的收入差距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解释整体差距的40%—60%,就是说绝大多数差距是城乡差距,而城乡差距主要是农民的收入太低。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只有2%、3%的人,而且收入一般都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而我国的农民还给大家的是穷人的感觉,这是因为我国农民还是过多。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产出增加值占整个GDP的10%左右,但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收入靠农业产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8%。
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是48%,这已经把那些进城打工半年以上的农民工计算在城市人口里了,也就是说这48%并不是完全的城市化水平,里边有一部分人是半城市化的,户籍、生活还没有完全在城市里。
这么多的农村人口分享的GDP蛋糕只有10%左右,所以现在需要大量的反哺。
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把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传统农业以外,使人地比进一步提高,才能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但这需要快速的城镇化能够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
现在,从宏观指标看出现了国内消费不振的现象。
从1985年到2008年,居民消费率从52%下降到了35.4%,这个数字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属偏低。
美国的消费率占70%,日本占65%。
为什么我国不敢和美国撕破脸皮,因为我国的出口要依赖美国的市场,中国生产那么多产品自己消费不了,如果没有美国这个大市场的话中国也不可能持续发展。
美国3亿人一年消费10万多亿产品,我国13亿人一年才消费1万多亿。
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即居民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原因是由于生活预期不稳定,大家越来越倾向于存钱。
在国外看来,中国国内消费水平低是一个悖论,中国不是没有钱,现在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再者,政府也不是没钱,从1994年到2010年我国税收总量从0.5万亿增加到7.3万亿,年均增长18%以上,而同期我国GDP每年增长10%左右。
不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不一样,有人这样形容:“上边喜气洋洋,下边哭爹喊娘”,基层财政比较弱,现在乡镇特别是农业区域的财政,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基本上没有进项,要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另外,老百姓手里也比较有钱,从1994年到2009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万多亿元增加到26万多亿元,年均增长也是18%以上,就是说整个储蓄增长也是远远快于GDP增长的。
对于老百姓手里有钱的说法还得具体分析,这个钱虽然总量在增加,但是不是平均分配呢?储蓄的增长多数还是掌握在富人手里,大概20%的富人掌握了全国60%的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