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诗歌鉴赏之客观题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客观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诗歌鉴赏客观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典例分析】
由诗歌整体感情,得知本诗为作者 被迫仕周所作,感情较为伤感,故而
(广东清远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意题境。应为“孤寂冷清”。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设误陷阱》 课件 (共39张)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 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设误陷阱》 课件 (共39张)
主要设误类型
一、词句解说错误 二、意象意境分析错误 三、主题情感分析错误 四、表现手法分析错误
一、词句解说错误
常见设误类型
一词多义词语内容的解释,违背语境义;词 语使用手法(修辞、词类活用、表现手法等)的解 释错误;词语情感体现解析错误;语言特点错误; 语体风格错误等。
诗词中意境分类
(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特点在于写景 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 奋激昂。
(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其特点在于写 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 劲,惨烈悠长。
(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特点在于通 过描写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解析】“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对, “伯仲之间”的解析不对。“伯仲之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人品与 伊尹、吕尚不相上下。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 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乐的雄壮。这里描绘了沙场 征战的场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包括对诗歌的主题、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的理解。

2.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分析和鉴赏。

3. 把握作者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

4. 理解诗歌语言:包括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5.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包括对诗歌的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在客观题中,通常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如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等。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之客观题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之客观题课件
词句解说曲解文意
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下阕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既与上阕紧密相连,又避免了重复。意象分析 B.“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情带感解析 出了自己的盎然兴趣。全词的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C.“看看尝面收新茧”中的“看看”二字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 情感特点 D.本词笔调清新愉悦,语言含蓄,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语言特点
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 白沙堤”
“字短情长”,字里行间存留着引人联想、启人深思的“空白”。如李商隐《夜雨寄 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语言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诗中有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边塞雄阔壮丽的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知识点链接:
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主观题解答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主观题解答含答案

诗歌鉴赏一.知识储备:1.古诗的体裁、分类古诗体裁、分类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出现最早成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绝句五绝王之涣《登鹳雀楼》七绝杜牧《泊秦淮》律诗五律杜甫《春望》七律杜甫《登高》排律白居易《琵琶行》“诗余”、“长短句”、“倚声”曲小令散曲套数2.古诗的题材、特点、思想情感:山水田园,怀人思乡,赠友送别,咏史怀古,托物言志,边塞征战,闲适隐逸,生活杂感,即景抒情,忧国伤时,人生际遇,建功报国,登高揽胜,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归隐田园,相知相思……3.古诗的常见意象4.诗人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通俗易懂(白居易),豪迈飘逸(李白),雄健高昂(王昌龄),清健俊爽(杜牧),朦胧隐晦(李商隐),诗画一体(王维),绮丽香艳(温庭筠),悲壮苍凉(高适),缠绵悱恻(李清照),悲壮爱国(陆游)……5.古诗的常见意境①雄浑开阔、雄奇瑰丽、壮美曹操《观沧海》②苍凉悲壮、峻拔萧疏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③深邃沉郁、深邃奇崛杜甫《登高》④宁静恬淡、清新明丽、清净幽远王维《山居秋暝》,⑤凄婉幽伤、冷森幽僻柳永《雨霖铃》⑥朦胧渺远、空蒙迷茫柳永《雨霖铃》⑦清新飘逸、空灵高远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6.古诗的常见表现手法修辞()()大珠小珠落玉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肯与君王卷土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庐郡斋书事①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③术④长灵苗。

【注】①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

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④术:草名。

根茎可入药。

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

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

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的意愿。

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

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溪上枕,竹间棋。

怕寻酒伴懒吟诗。

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解答技巧课件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解答技巧课件

2.形象画面的判断
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的形象特征设计题目,
设误 要求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类型 常见的设错类型有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意象)特点概括不
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意境)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等。
失误 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 原因 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试每年都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不应该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 快之感,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别具一格。
“路上行人”错误,属于身份理解不当。
解析答 案
从诗中来看,本句的“行人”应指“朋友”,而不是“路上行人”
。综上,答案是B。
•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3.表达技巧的判断
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 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判断选项中涉
设误
及的有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手设计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给出的诗(词)句理解或诗(词)人的思 设误 想情感是否正确。 类型
常见的设错类型有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对象错误、哀乐颠
倒、情感风格判断错误等。
失误 原因
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典型
临江仙① 李清照
例题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题。

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颈联“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E.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2)—(3)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3)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题。

宿武陵即事孟浩然[1]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进酒》高考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用典手法真题专题训练

《将进酒》高考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用典手法真题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用典手法专题训练(《将进酒》习题训练)一、客观题(一)(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怎、何。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问题:下面对这首诗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二)(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问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客观题”复习笔记整理

客观题一、现代诗歌选择题考查角度新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行间的“空白”,联想可以弥补这种“空白”,将孤立的意象融入整体之中,而想象则可以进一步令鉴赏者进入诗歌意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阅读新诗,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高考客观题常考的角度有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对情感主旨的把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等。

如:二、现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合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意象有三类: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

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

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

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结合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互动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篇1】一、说设计思想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

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__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诗歌鉴赏客观题错因归纳

诗歌鉴赏客观题错因归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 A. “强整乌纱”“秋”“归雁”共同传达出功 名未就、仕途失意的苦闷。 B.“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是 虚写,诗人由写眼前之景转为对昔日官场生活的 回忆。 C.“人老去”二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 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D.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 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作者先由 眼前之景生“思”,最后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 对官场生活的不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2017届衡阳 市第一次联考题第14题)
玉 楼 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 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 容易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E)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 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 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 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 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做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 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实战演练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考什么①题型设置。

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

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

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

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

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

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金陵①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③。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④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⑤,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金陵:六朝和五代十国南唐的故都,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霸祖:原指南朝陈的开国君主陈霸先,后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诗歌客观题(三个课时)

诗歌客观题(三个课时)

常见诗歌结构技巧
(二)各部分常见技巧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叙事或议论开篇、比兴、 统领全诗、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交代背景(人、时、 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结构—伏笔铺垫、蓄势、引起下文、抑扬、照应题目 主旨—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常见诗歌结构技巧
主要表现2:弄错对象或动作的双方,以混淆视听。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D 项 诗 人 披 衣 倒 屣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与 乡 邻 相 见 ” 错 ,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是“乡邻披衣倒屣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与诗人相见”。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高考回顾 2020全国卷 读 史 王安石 2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 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 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 首诗的警策之语。
主要表现3:语言特色分析有误
己 泽 生 凭亥 国 民 君岁江何莫其二山计话一首 入 乐 封•战 樵 侯僖图 苏 事宗, 。 ,广明传两谁元闻岸道年一强沧战兵江其曹百过总二神未无松愁休事,。,D有后掷下项些 地 更一偏 有 觉句对颇 声 字十其字分, ,一千刻的其 相钧意说一 形。,法最 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近来长共血争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鉴赏——客观题

诗歌鉴赏——客观题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

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之客观题的命题角度与应对策略(教师版)——高三语文备课组一、2017年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表现手法,情感态度)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语句理解:重点字词理解有误)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语句理解)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语句理解)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情感态度误判)【2017年新课标2卷】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表现手法、语句理解)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语句理解)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语句理解)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语句理解)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情感态度)命题角度总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达技巧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①词语解释有误【1998•全国】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解析: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②句意的理解有误【2013•北京】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解析:“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意识1、字词落实,逐句翻译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二)情感态度方面:①情感理解偏差【2000•全国】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错误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解析:“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无聊。

②情感无中生有【自选题】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秦川•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秦川:指长安一带。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C.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D.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错误选项: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解析: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应对策略:整体把握意识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3、打破思维定势(三)表现手法方面:表现手法的知识性错误【湖南省湘东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秋风辞刘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解析:A、C 解析: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混淆了动静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应对策略:明确概念意识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夸张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一道错误选项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2003年北京卷】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解析: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

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2)【长沙市一中月考试卷】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解析:BE(B项,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边塞百姓富于民族特色的日常活动,并非习武备战,这里展现了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E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景,而是真实的写照.这里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情形。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朱敦儒①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释: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

本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14年后,作者避乱南方时。

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此称长安城为凤凰城、凤城。

此处指宋都汴京。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