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版药典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005年版药典修订内容
测定法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外标法测定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面积归一化法
标准溶液加入法测定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GC法定量分析时测定方法的选择
采用手动进样时最好采用内标法定量 采用自动进样器时可采用外标法和内标法定量 采用顶空进样技术时可采用标准溶液加入法
当标准溶液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不一致时应以标准溶 液加入法结果为准
附录VIIH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
增加了过氧化值的测定
附录VIIIL 干燥失重测定法
明确了除另有规定外温度应为105℃(常压), 60℃(恒温减压干燥,压力应在2.67KPa以下)
附录VIIIN 炽灼残渣检查法
明确了如供试品分子中含有碱金属或氟元素则 应使用铂坩埚
附录VIIIP 残留溶剂测定法
注意事项
所用溶剂、玻璃仪器必须高度洁净 温度应控制一致 溶液pH和试剂纯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定义 仪器与材料
附录VB 薄层色谱法
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 展开室展开容器 显色剂 显色装置 检视装置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应活化,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点样直径及点间距离 展开:单向、双向及多次 显色与检视 删去薄层扫描法
环糊精等可拆分手性化合物
有机溶剂可改善某些组分的分离效果以至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分析
附录VG 毛细管电泳法(续)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毛细管 用弹性石英毛细管 直流高压电源 电极和电极槽 冲洗进样系统:压力、负压、虹吸和电动进样 检测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定量测定采用内标法为宜 试样溶液和对照溶液粘度应保持一致 电动进样应注意电歧视现象和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微生物限度检查概述及方法
微⽣物限度检查概述及⽅法微⽣物限度检查概述及⽅法第⼀部分药品微⽣物限度检查原理;⼀微⽣物学基本原理(⼀)、微⽣物的概念和类别;所谓微⽣物(microorgamisms)是⼀群个体微⼩结构简单⾁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以及其它⼿段才能辨别微⼩⽣物。
1、结构类型按微⽣物细胞结构和组成不同可分原核细胞型微⽣物:代表(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物:代表(真菌)⾮细胞型微⽣物:代表(病毒)2、营养类型根据微⽣物的不同营养要求,可分为⾃养型和异养型两类,⼜以所利⽤能源的来源不同,分为化能营养型和光能营养型。
药品中所污染的微⽣物,从营养型⾓度看,他⼤多数异养型,且以腐⽣性和兼性寄⽣性化能异养型为主,容易⽤⼈⼯培养繁殖,是药品进⾏⽆菌及限度检查的最基本原理。
3、影响微⽣物⽣长繁殖的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渗逶压、辐射2)化学因素:营养物质、酸碱度、氧、有毒物质:其影响微⽣物⽣长的机制主要有a 使菌体蛋⽩变性或沉淀b ⼲扰微⽣物酶系统各的影响其代谢c 损伤微⽣物细胞膜,使内容物逸出。
3)⽣物因素。
在微⽣物之间,微⽣物与寄主动植物之间均存在着各种互相作⽤的关系,主要为寄⽣、共⽣、拮抗关系等。
噬菌体与寄主菌、细菌素对某些细菌的抗菌作⽤,就是⽣物因素的具体表现。
四、微⽣物代谢及其在⽣长检定中的意义微⽣物⽣化鉴定试验,所使⽤的基本原理,就是利⽤微⽣物所物有的代谢反应,其中⼤部分波及到酶的反应1)微⽣物主要代谢内容A、呼吸作⽤-根据微⽣物呼吸作⽤最终电⼦受体性质分为呼吸作⽤,⽆氧呼吸作⽤及发酵作⽤三种,⽆本质区别,都是物质被氧化,同时另⼀物质被还原只是物质被氧化分解程度和释放⽔平不同。
相关的⽣化鉴反应如过氧化氢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氰化钾试验等。
B、糖的分解有关的⽣化鉴定反应如糖(醇、苷)类发酵试验,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甲基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C、蛋⽩质和氨基酸的分解相关⽣化鉴定试验如吲哚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硫化氢试验等。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制剂通则
• 2、检查项目
【粒度】 与原一致;删细粒剂
【干燥失重】含糖颗粒80℃ 减压干燥;
其余在105℃干燥
【溶化性】
混悬颗粒除外
颗粒剂
原则性要求:
混悬颗粒: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肠溶、缓释、控释颗粒:应进行释放度检
查
≤2mg或2%的颗粒:应进行含量均匀度
检查
薄膜包衣颗粒:应进行有机残留溶剂检查
规格要求
口服溶液剂 口服混悬剂 口服乳剂
(≤2mg或2%) 多剂量 半固体 (≤2mg或
≤2%)
【无菌】用于手术或严重损伤的鼻用制剂
原则性要求:
鼻用制剂应符合相应剂型的规定
多剂量开启后应不超过4周(说明书应注
明)
洗剂 冲洗剂 灌肠剂
• 1、分类与定义
冲洗剂、灌肠剂、增订
• 2、检查项目
【装量】 单剂量(≥标示量);多剂量(按最低装
量) 【无菌】冲洗剂应无菌 【微生物限度】 洗剂 灌肠剂 【热原】或【内毒素】 冲洗剂
• 普通制剂试验取样点(吸收、分布、消除
相)11改为12点
• 增加临床报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要求
稳定性试验
• 供试品要求为放大产品(大体积包装的数量应至
少10倍)
• 加速实验——中间条件下的相对湿度改为65%
• 长期试验——有效期确定方法 • 长期试验条件——ICH国际气候带 • 新增剂型的稳定性考核项目
【含量均匀度】:胶囊型及泡囊型粉雾剂
( ≤2mg或≤2% )
植 入 剂
• 无菌固体—条、块—注射或手术
• 严封
糖 浆 剂
• 含糖量问题
45% — 欧洲药典 尤应注意抑菌能力问题 45%~65%的口服溶液转为糖浆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 开启无菌室紫外杀菌灯和空气净化装置,并使其工作不少 于30分钟。
3. 操作人员用肥皂洗手,关闭紫外杀菌灯,进入缓冲间,换 工作鞋。再用0.1% 苯扎溴铵溶液或其他消毒液洗手或用乙醇棉 擦手,穿戴无菌衣、帽、口罩。
4. 操作前先用乙醇棉球擦手,再用碘伏棉球(也可用乙醇棉球) 擦拭供试品瓶、盒、袋等的开口处周围,待干后用灭菌的手术镊 或剪将供试品启封。 (三)供试液的制备(1:10供试液) 按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不得改变污染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③合剂(系指含蜂蜜或王浆者)与滴眼剂可用供试品作为供试 液。(滴眼剂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 含蜂蜜、王浆的制剂 2.固体、半固体或粘稠供试品 称取供试品10g,置装有0.9%无菌氯化钠100ml的匀浆杯中, 用匀浆仪(3000~5000r /2-4min ),或其他适宜方法(振荡 器或研钵研磨等方法分散混匀,作为供试液。 在制备过程中, 必要时可加适量聚山梨酯-80,并适当加温,但不应超过45℃。
取规定量的供试液,自然沉降5分钟,吸取上层液于(含1%对氨 基苯甲酸1ml)100ml增菌液中,作增菌培养。本法适用于复方磺 胺制剂,如复方磺胺嘧啶片、复方新诺明片等
以上两法适用于难溶于水的抗菌制剂。如磺胺类药
应用沉降法时,供试品应充分研细,并与稀释剂充分摇匀,使污 染菌分散于液相中;沉降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以防菌细胞下沉; 取上清液时,避免吸入药渣。
本法适用于水溶性抑菌成分的中、西药品和滴眼剂等制剂的“灭 活”处理。安放滤膜时,注意滤膜与滤器应密合,防止滤膜破损、 漏液。本法所用滤膜孔径0.45um±0.02um。
④(钝化)中和法: 凡含磺胺、汞、砷类或防腐剂的供试品, 可用相应的试剂钝化活性因子,中和毒性后制成供试液。 磺胺类药物中和法 取规定量含磺胺类的供试品,于100ml增菌液 中加入含1%对氨基苯甲酸约1~5ml(以前讲加入0.5ml)。 本法用于含磺胺较少的制剂,如:三黄软膏、消炎眼药水、斑马 眼药水等。应用本法可因供试品的不同,对氨基苯甲酸的用量可 适当调整。 含砷、汞等重金属药物中和法,取规定量的供试品,加入硫乙醇 酸盐培养基100ml中,作增菌培养。
微生物限度检验
Cetrimide 琼 脂 35-37 ℃,1872h
金黄色葡萄球 菌 10g (10ml)样 品 90ml 缓冲蛋 白胨水
10ml加入 100ml TSB 35-37 ℃,1848h
Baird Parker 琼脂 35-37 ℃,1872h
11
验证内容
(一)计数方法验证 (二)控制菌检验方法验证
12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 (一)
计数方法验证
13
供试液制备( 中国药典2005版)
- 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 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 时。
-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 供试液的体积:100ml。
MacConkey 琼 脂 35-37 ℃,1872h
沙门菌
10g (10ml)样品
90ml TSB 35-37 ℃,1824h
1ml 加入10ml TTB 肉汤 41-43 ℃,1824h
脱氧胆盐琼脂 XLD琼脂 亮绿(BG)琼脂 35-37 ℃,1872h
铜绿假单胞菌
10g (10ml)样 品 90ml 缓冲蛋白 胨水
肠杆菌和G-杆
10g (10ml)样 品 90ml乳糖肉汤 35-37 ℃,2-5h
10ml 加入 100ml Mossel 肉汤 (EE肉汤) 35-37 ℃,1848h VRBG 琼脂 35-37 ℃,1824h
大肠杆菌
10g (10ml)样品
90ml TSB 35-37 ℃,1848h
1ml 加入100ml McConkey 肉 汤 43-45 ℃,1824h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制的用于药品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权威性文献。
其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是对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评估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中国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项目:微生物限度检查主要关注细菌、真菌和酵母菌
的存在与数量。
通常会检测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
菌和酵母菌等常见微生物。
2.样品准备:样品准备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要求制备适当稀
释的样品溶液。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可能需要使
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预处理。
3.检测方法:中国药典中提供了一系列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
法,包括涂片法、水洗法、滤膜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特性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4.培养和观察:按照检测方法的要求,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观察一定时间。
观察期间,需要注
意各种细菌、真菌和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5.计数和判定: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微生物数量的计数,并
与规定的限度标准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样品是
否符合微生物限度标准。
通过微生物限度检查,可以评估药物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确保其在接受者使用时的安全性。
中国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八、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密封贮存。 除正文品种另有规定外,片剂应进行以 下检查。
食品论坛 /
【重量差异】片剂重量差异的限度,应 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平均片重或标示片重 0.30g以下
0.30g至0.30g以上
重量差异限度 ±7.5% ±5%
食品论坛 /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片,精密称定总 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 每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 (凡无含量测定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 示片重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 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一、原料药与辅料混合均匀。含药量 小或含毒、剧药物的片剂,应采用适宜方法 使药物分散均匀。
食品论坛 /
二、凡属挥发性或对光、热不稳定 的药物,在制片过程中应遮光、避热,以 避免成分损失或失效。
三、压片前的物料或颗粒应控制水 分,以适应制片工艺的需要,防止片剂在 贮存期间发霉、变质。
咀嚼片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的片剂, 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食品论坛 /
【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 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 37℃±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 投入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内观察最 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应不少 于6ml,且少于3ml的不得超过2片。
食品论坛 /
【分散均匀性】分散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片,置 20℃±1℃的100ml水中,振摇3分钟,应 全部崩解并通过2号筛。
【微生物限度】口腔贴片、阴道片、 阴道泡腾片和外用可溶片照“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操作规程
制药GMP管理文件题 目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制 定审 核批 准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颁发部门GMP办 颁发数量2生效日期分发部门质量管理部、综合办公室一、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S药典(2005年版)一部。
二、目 的: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四、责 任 者:质检人员。
正 文:1、简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2为单位报告。
检验量: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要求检查沙门氏菌的供试品,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10ml。
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
一般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供试品。
2、供试液的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
(1),液体供试品 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了。
中国药典2005版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周帼雄
前言
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 版按照第八届药典委员会确定的设计方 案和要求,在全体委员和常设机构工作 人员的努力及各有关部门与单位的支持 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编制完成、成为 建国以来的第八版药典。
本版药典分一部,二部和三部。
舌下片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 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口腔贴片 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 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咀嚼片 系指于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 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经胃 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咀嚼片口感、外观均应良好,一般应 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 填充剂和黏合剂。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分散片 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 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分散 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 中吮服或吞服。
【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 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 37℃±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 投入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内观察最 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应不少 于6ml,且少于3ml的不得超过2片。
【分散均匀性】分散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三、 配制注射剂时,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
宜的附加剂。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 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所用 附加剂应不影响药物疗效,避免对检验产生干扰,使 用浓度不得引起毒性或过度的刺激。常用的抗氧剂有 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一般浓度为 0.1%~0.2%;常用抑菌剂为0.5%苯酚、0.3%甲酚、 0.5%三氯叔丁醇等。多剂量包装的注射液可加适宜的 抑菌剂,抑菌剂的用量应能抑制注射液中微生物的生 长,加有抑菌剂的注射液,仍应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静脉输液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均不 得加抑菌剂。除另有规定外,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的 注射液,不得加抑菌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勘误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勘误表页数品名误正11三七【含量测定】测定法“…三者的总量不得少于5.0%。
”【含量测定】测定法“…的总量不得少于5.0%。
”20山豆根【含量测定】第8行“…吸取供试品溶液2~6μl,”【含量测定】第8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6μl,”27川乌【鉴别】(3)“加硫酸液(0.25mol/L)20ml,”【鉴别】(3)“加0.25mol/L 硫酸液20ml,”41云芝【含量测定】单糖精密量取总糖项下的滤液40ml,按总糖项下方法,自“加酚酞指示液l~2滴……”起,同法操作。
【含量测定】单糖精密量取总糖项下的滤液40ml,加酚酞指示液l~2滴,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中性,按总糖项下方法,自“精密加入碘滴定液(0.1mol/L)25m1……”起,同法操作。
52丹参【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附录Ⅺ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56水飞蓟【含量测定】第4行“理论板数按水飞蓟宾或异水飞蓟宾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含量测定】第4行“理论板数按水飞蓟宾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第6行“精密称取水飞蓟宾和异水飞蓟宾混合对照品12mg,”第6行“精密称取水飞蓟宾对照品12mg,”第15行“以水飞蓟宾和异水飞蓟宾峰面积之和计算,”第15行“以水飞蓟宾两个峰面积之和计算,”57水蛭【含量测定】公式中“W”[删去]第16行“W—取样量。
”59甘草【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附录Ⅺ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60甘草【含量测定】甘草苷第9行“再称重”【含量测定】甘草苷第9行“再称定重量”第14行“含甘草甘( C21H22O9) 不得少于1.0%”第14行“甘草苷( C21H22O9) 不得少于1.0%”63石膏【检查】砷盐“依法检查(附录ⅨF),”【检查】砷盐“依法检查(附录ⅨF第二法),”68白术【鉴别】(2)“…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鉴别】(2)“…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69白芍【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附录Ⅺ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81地龙【检查】重金属“…依法检查(附录ⅨE),”【检查】重金属“…依法检查(附录ⅨE第二法),”86西瓜霜【检查】重金属“含量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中国药典2005二部凡例及附录
二 部凡例目次(增修订的附录)附录Ⅰ制剂通则Ⅰ A 片剂Ⅰ B 注射剂Ⅰ C 酊剂Ⅰ D 栓剂Ⅰ E 胶囊剂Ⅰ F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Ⅰ G 眼用制剂Ⅰ H 丸剂Ⅰ J 植入剂(增订)Ⅰ K 糖浆剂Ⅰ L 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Ⅰ M 膜剂Ⅰ N 颗粒剂Ⅰ O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Ⅰ P 散剂Ⅰ Q 耳用制剂Ⅰ R 鼻用制剂Ⅰ S 洗剂冲洗剂灌肠剂Ⅰ T 搽剂涂剂涂膜剂Ⅰ U 凝胶剂Ⅰ V 贴剂附录Ⅳ分光光度法Ⅳ 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Ⅳ C 红外分光光度法Ⅳ D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Ⅳ E 荧光分析法Ⅳ F 火焰光度法附录Ⅴ色谱法Ⅴ B 薄层色谱法Ⅴ D 高效液相色谱法Ⅴ E 气相色谱法Ⅴ G 毛细管电泳法Ⅴ H 分子排阻色谱法附录ⅥⅥ E 旋光度测定法Ⅵ G 黏度测定法Ⅵ H pH值测定法附录ⅦⅦ H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附录ⅧⅧ L 干燥失重测定法Ⅷ N 炽灼残渣检查法Ⅷ P 残留溶剂测定法(原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Ⅷ Q 热分析法Ⅷ R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增订)附录ⅨⅨ A 溶液颜色检查法Ⅸ C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Ⅸ D 结晶性检查法Ⅸ E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Ⅸ F X射线粉末衍射法Ⅸ G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Ⅸ H 可见异物检查法(原澄明度检查法)Ⅸ J 质谱法(增订)附录ⅩⅩ A 崩解时限检查法Ⅹ C 溶出度测定法Ⅹ D 释放度测定法Ⅹ E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Ⅹ G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Ⅹ H 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Ⅹ J 锥入度测定法(增订)Ⅹ K 贴剂黏附力测定法(增订)附录ⅪⅪ A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Ⅺ C 异常毒性检查法Ⅺ D 热原检查法Ⅺ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Ⅺ G 降压物质检查法Ⅺ H 无菌检查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Ⅺ K 过敏反应检查法(增订)附录ⅫⅫ O 降钙素生物检定法(增订)Ⅻ P 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增订)附录ⅩⅥ制药用水附录ⅩⅦ灭菌法附录ⅩⅨⅩⅨ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ⅩⅨ B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ⅩⅨ C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ⅩⅨ D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ⅩⅨ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ⅩⅨ F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G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H 含锝[99m 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J 药物引湿性指导原则(增订)返回顶端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对200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几点商榷
( 不少于 2 0m ) 的增菌培养基 中 ,如此操作 , 0 1
检 验 结果将 与 微 生 物 限 度标 准 中规 定 的 “ 1 每 0 g或 1 l 得 检 出沙 门菌 ” 不 一 致 ,导致 无 论 0m 不
பைடு நூலகம்
检 出与否 ,均不能下正确结论。若 “ 检验量”代
员 只能从 检 品标准 中的处方 及 生产工 艺 上判 断其 有无 抑 菌活性 。然 而多 数检 品仅 从其 处 方 和生产 工艺 上难 以判 别是 否具有 抑 菌 活性 ,此 时 的供 试 液制 备 的特 殊 方法 ,对 检 验 员 就 无 操 作 性 可 言 。
未作明确 的具体规定 ,这也使检验机构在作方法 验证时 ,不便操作。笔者认为,对何时作计数方 法 和控制 菌 检查 方法 作验 证 , 《 中国 药典 》 应 更
表 的是 整个 微 生物 限 度检查 的总 体检 验 量 ,则 即
外的检测机构却不知晓,因而对 “ 药品的组分 ” 的改 变 ,实 际 上 也 无 可 操 作 性 ;② “ 检 验 条 原
件 ” 对不 同 的 检 测 机 构 而 言 一 定 不 同 ,因 此 ,
便增 加 1 0g或 1 l 0m ,也不能满 足整个 检验 要 求 ,因为 正 常 的细菌 、霉 菌及酵 母 菌检 验 需 1 0g 或 1 l 0m ,沙 门 菌检 查 需 样 品 1 0g或 1 ,而 0ml
《 中国药典》2 0 05年版 ( 以下简称 《 中国
药典》 )对 附 录Ⅺ J“ 生 物 限 度 检 查 法 ” 作 了 微 较大 幅度 的修订 ,并 增加 了方法 验证 实验 。通 过 不 同的检 测机 构 的检 验 方法不 可照 搬 ;③ 在 方法 验 证 条件 中 ,对 同一 品种 不 同生产 企业 产 品 ,同
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一部)讲
7
a
(二)一部制剂通则增修订内容介绍 2.1.增修订概况及具体通则(剂型)情况
①概况
概况 通则总数
增订数 修订数 未修订数
05Ch.P 26
3 21 4
8
20Ch.P 26 5 8 13
a
②通则(剂型)具体收载情况
05
1丸剂、2散剂、3颗粒剂、4片剂、5锭剂、6煎
版 共 有 剂 型
膏剂、7胶剂、8糖浆剂、9贴膏剂(巴布膏剂、 橡胶膏剂)、10合剂、11滴丸剂、12胶囊剂、 13酒剂、14酊剂、15流浸膏剂 浸膏剂、16膏 药、17软膏剂、18凝胶剂、19露剂、20茶剂、 21注射剂、22搽剂 洗剂 涂膜剂、23栓剂、24 鼻用制剂(滴鼻剂)、25眼用制剂(滴眼剂)、26
四.每片长度与宽度按中线部位测量,不 得小于标识量 p6
三 . 维 持 含 蔗 糖 量 不 高 于 20 % 的 规 定 (作矫味剂) p8
一.含糖量不低于60%改为不低于45%
(定义,含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单糖浆85﹪g/ml,64.7﹪g/g
药用糖浆65﹪ ,1860﹪g/ml以上
a
注射剂 p12
搽剂 p14
鼻用 制剂 眼用 制剂
四.关于附加剂,可加入渗透压、pH调节 剂、增溶、抗氧、抑菌、乳化、助悬剂 其中抑菌剂:原“注射量超过5ml审慎 选择”改为“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的 注射液不得加”。
四.因溶剂改变的一般质量要求:“以乙 醇为溶剂的检查乙醇量(原相对密度); 油剂除折光率增加相对密度。
微生物限度标准
六、品种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敷料:乳糖、淀粉、糊精、玉米 、精致玉米油 等。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查 取本品,采用薄膜过 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附录XIJ),细菌、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mL不得过100个。 注 射用水:微生物限度检查 取本品至少200mL, 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附录 XIJ),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00mL 不得过10个。
定期检测:《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 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细菌培养温度为 30~35℃。
结果报告:以1g、1ml、10g、10ml 或10cm2为单
位报告。
增、修订内容(2)-检验量
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量(两个以上最小 包装 单位)的3倍。 贵重、微量样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新增的无菌检查中药制剂
散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 剂。 软膏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 膏剂 。 眼用制剂:用于伤口的眼用制剂。 鼻用制剂:用于严重创伤的鼻用制 剂。 气雾剂、喷雾剂:用于烧 伤或严重创伤的气雾剂、喷雾剂。
2005版三部制剂通则项下的微生物 限度要求
无菌检查:注射剂、外用溶液剂、灌洗 剂。微生物限度检查:片剂*、栓剂、胶 囊剂* 、散剂、颗粒剂* 、气雾剂。 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检查:软膏剂、 乳膏剂、凝胶剂、喷雾剂、眼用制剂、 鼻用制剂。
目的:增加试验方法的完整性、保证检验结 果的可 靠性。 何时验证:建立供试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时;供试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 可能 影响检验结果时 。 试验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
色念珠菌、黑曲霉、枯草杆菌。
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 证⑵
菌液制备:50~100cfu/ml。 验证方法:试验组、菌液组、供试品对照 组、稀释剂对照组。 结果判断:供试品组的菌回收率、对照组
中国药典2005年版药典
•
•
•
•
•
取样量
判断标准
小容量200支、(粉针5支, 注射液20支、(粉针5支, 另订) 加倍复试 另订) 等量复试
5%~7.5% ——最终7.5% 1支5%(不允许微量白点)
(允许抗生素500或化学药 ——复试后最终2.5%(粉针 200um白点,0.5cm的毛) 10%,另订)
光散射法用于有色容器及液 体(不用灯检法确认)
注意事项
无
2005年版需要说明的问题
• 标准先进性问题:
如紫杉醇原料,USP为97%~102%,性状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或粉 末;而CHP为98%~102%,性状为白色结晶性——采纳 对照品问题: 凡例已明确,处理方法及指标等均在对照品说明书中描述,药 典不再规定 残留溶剂问题: 参ICH,具体品种需另订,已有限度需统一,如:卡波姆—残留 苯,原为100ppm,现为2ppm。 性状描述问题: 原描述存在歧义之处,如“本品为白色或浅黄色颗粒…”,执行 中“微黄色颗粒”是否判为合格的问题,此次统一规范为白色至 浅黄色颗粒 规格统一问题: 如磷酸苯丙哌啉原料、片及胶囊规格均为20mg(以苯丙哌啉计),而口 服液、颗粒剂规格20mg(却以磷酸苯丙哌啉计)。此次统一按苯丙哌啉 计,后者需增加投药量 下一步工作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主要变动
国家药典委员会 2004年9月 上海
凡
例
• 第六条:增“【鉴别】仅反映该药品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性质
的特征,不完全代表对该药品化学结构的确证”(类似如HPLC或TLC 进行有关物质检查的结果以%表示杂质限度的情况)
• 第七条:强调【检查】
(1)重点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三方面考虑; (2)改变工艺必须对所执行标准进行相应无菌,供冲洗伤口或腔体 灌肠剂:供灌注于直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菌 实验次数 试验组 大肠杆菌 1 54 49 2 98 87 3 45 50 金黄色 1 60 58 葡萄球菌 2 50 45 3 71 73 枯草杆菌 1 49 41 2 38 42 3 74 80 白色念珠菌 1 101 90 2 79 75 3 85 83 黑曲霉 1 61 57 2 49 47 3 95 94
培养 温度
细菌为30~35℃ 霉菌及酵母菌 为23~28℃ 控制菌为35~37℃
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化学膜 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 验量可以酌减。要求检查沙门菌的供试品, 其检验量应增加10g或10ml。 检验时应从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 品,膜剂还不得少于4片。
菌液制备
验证方法
(1)试验组 取规定量供试液及 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 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如常规法取10ml供试液加1ml菌液加 入增菌培养基。 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 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 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增菌培 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结果判断 阴性菌对照组不得检出阴性对照菌。 若试验组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 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 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培养基稀释 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 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 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检查法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阳性对照试验 进行供试品控制菌检查时,应做 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的加菌量为 10~100cfu,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阳 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 取稀释液10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 长。
培养基稀释法
当供试品五种菌中有一种菌的回收率未达到 70体积内的供试品含菌量减少,至不含抑 菌作用。 一般可以0.5ml/皿,0.2 ml/皿,0.1 ml/皿
离心法
离心法有低速离心法和高速离心法 低速离心法是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 备用。 高速离心法是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弃去上 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约2ml用。
菌种
对试验菌种的要求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方法的验证。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铜绿假单胞菌 生孢梭菌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 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 肉汤培养基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孢梭菌的新鲜培 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培养18~24小时。 用 0.9% 无 菌 氯 化 钠 溶 液 制 成 每 1ml 含 菌 数 为 10 ~ 100cfu的菌悬液。
非水溶性供试品
取本品10g,置输液瓶中加无菌十四烷酸异丙 脂20ml,充分振摇,使供试品溶解。 然后加45℃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100ml,充分振摇,将输液瓶倒置,静置使油 水明显分层,分别取其水层1ml加入平皿。
验证试验
一 、目的:确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中和法
针对品种选用特殊的中和剂或灭活剂。 中和剂或灭活剂可以加在所用的稀释液或培 养基中。
控制菌检查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控 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 合于该药品的控制菌检查.若药品的组分或原 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检查 方法应重新验证.
三.双黄连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细菌数测定 取本品原液,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100ml,使分散均匀,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过,以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滤膜(约 100ml/次,冲洗3次),测定细菌数。以金黄色葡 萄球菌[CMCC(B)26 003]为阳性对照。 霉菌及酵母菌数测定 取本品原液,按常规法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 控制菌检查 取本品原液1ml加入100ml胆盐乳糖增菌液,按常规 法测定。
2005版药典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概念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 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及 控制菌检查
环境条件
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 级的单项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 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洁净区 域应定期进行洁净度验证。
举例
一.六味地黄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检验方法 取本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 液100ml,使分散均匀,作为1:10供试液; 取供试液按常规法测定细菌数、霉菌及酵母 菌数,并进行控制菌和大肠菌群检查。
方法说明 六味地黄丸处方为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 泽泻,均没有明显抑菌作用。验证实验中,采用常规法测定 5株验证菌株(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 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故进行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时可采用常规法测定。对于控制菌 和大肠菌群检查,采用大肠埃希菌为对照,与不加供试液的 阳性对照比较,生长正常,故控制菌和大肠菌群检查亦可按 常规法检验。 注意事项 用于检验的供试品应按药典规定取自至少两个独立包装,取 样前混匀,供试品须经研磨、匀浆等方法尽量分散均匀。
二 、内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测定(即:对5株阳性
对照实验菌株的回收率逐一进行验证)
三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63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26003]、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CMCC(F) 44102]、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 lbicans )[CMCC(F ) 98001]、 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
薄膜过滤法
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g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 量的稀释剂中,混匀,过滤.若供试品每1g或1ml所含 的菌数较多时,可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1ml,过滤. 用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他适宜的冲 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 。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 养基平板上培养。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二、非水溶性供试品(含凡士林基质 及乳膏剂)供试液制备
1、样品:红霉素软膏 2、薄膜过滤法:取供试品10g,加至20ml十四烷酸异丙酯 (必要时可增加十四烷酸异丙酯的用量),充分振摇,使供 试品溶解。然后加入45℃左右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 冲液100ml,振摇5-10分钟,萃取后,静置使油水明显分层, 取其水层为1:10的供试液 3、取供试液1ml注入开放式滤器,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 次冲洗量为100ml,消除抗菌作用后,取出滤膜贴于规定的 琼脂平板,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逐日观察结果 4、阳性对照:薄膜过滤法以最后一次的冲洗液加入试验菌
检验量
供试液的制备
液体供试品 固体、半固体或粘稠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10 g(10ml) ,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混匀,为1:10供试液,
需用特殊供试液制备方法的供试品 非水溶性供试品 膜剂供试品 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气雾剂、喷雾剂供试品
3.取经25℃ 培养1周的黑曲霉菌斜面培养物,加3~5ml盐水
洗下霉菌孢子,吸取出菌液, 取1 ml 加9 ml生理盐水,逐管 10倍稀释为10-4 ~10-6约50~100个/ ml,做活菌计数备用
常规法
(1) 试验组: 分别取1:10供试液1 ml、试验菌株1ml 同时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 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观察结果。每株试验菌平 行制备2个平皿。 (2) 活菌组 测定每一菌株的试验菌数 各取试验菌液1 ml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 待凝固后,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观察结果。每 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3) 供试液对照 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取1:10供试液1 ml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 基,待凝固后,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观察结果。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
四 、方法:中国药典2005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验证实
验
五 、方法验证:细菌、霉菌酵母菌数测定,至少应进行3
次独立的平行实验,每次平行实验回收率逐均应在70%以上
微生物检查方法
常规法 培养基稀释法 离心沉淀集菌法 薄膜过滤法 中和法
回收率测定
1) 试验组:分别1:10供试液1 ml、50~100cfu/
ml 试 验菌株同时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 基,待凝固后,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观察结 果。薄膜过滤法以最后一次的冲洗液加入试验菌
2) 活菌组:测定每一菌株加的试验菌数
3) 供试液对照: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4) 稀释剂对照组
稀释剂对照组
供试品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或 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剂对照 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 的程度。
菌液制备
1.取经37℃培养18-24小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肉汤培养物1ml加9ml生理盐水10倍稀释至10-5 ~10-9,为50~100个/ml,做活菌计数备用
2.取经25℃
培养18~24小时的白色念珠菌霉菌液体培养物 1ml加9 ml生理盐水10倍稀释至10-5 ~10-7,为50~100个/ml,做 活菌计数备用
回收率计算
样品回收率计算公式=((试验组平均菌数-供试 液对照组平均数)÷活菌组平均菌数)*100%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