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鉴定方法

翡翠原石鉴定方法
翡翠原石鉴定方法

翡翠原石鉴定方法

看、掂、照、刻、敲、触、烧、测试等,是鉴定真假翡翠原石的基本方法。

看:通过肉眼及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原石的外部特征、质感、颜色、结构、裂隙和后期充填物等特征,鉴定翡翠原石的真伪。

掂:用手或测试,掂其重量。真原石重,密度3g/cm2以上,假原石轻, 密度在3g/cm2以下。

照:在强光或阳光下,用不透明的金属卡片或灯照,观察皮壳四周及内部的色调,绿色的走向,光泽的变化,反光的强弱。真原石色调艳丽自然,绿色的走向清楚,光泽强,反光亮,与周围部分呈渐变关系假原石色调灰淡,不自然,绿色的走向无规律,光泽弱,反光暗,与周围部分关系截然。

刻:用小刀或硬度笔刻划,测其硬度。真原石表面致密坚实,硬度大, 摩氏硬度,刻之无砂粒脱落现象假原石表面疏散,质软,摩氏硬度小于,刻之有落砂现象。

敲:用硬物敲听声音。真原石,结构致密,坚实、声音清脆,与周围上下的声音相同假原石,结构松软,声音沉闷,与周围上下的声音有别。

触:用手摸触感分辨。真原石手感柔滑,晶粒无剥离现象假原石手感刺硬,晶粒有落砂现象。

烧:在电炉、酒精灯上烧或用开水急烫。真原石,无气味,不冒烟, 不变色假原石,有异味,冒烟、变色。

测试:一般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或偏光仪、比重仪、硬度笔、折光仪、二色镜、滤色镜、分光镜、荧光灯等常规仪器测定,需进步研究时,采用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等现代化的仪器测定。

采用科学方法鉴定真假翡翠原石的内容及程序。

1、皮壳的真伪

(1)皮壳的外部特征

真皮壳有翡翠皮壳特有的晶粒自然排列现象,质地坚硬,除山料,用手摩擦有矿物颗粒剥落现象外,水石皮壳坚实,难以剥落硬物

敲击,声音清脆颜色自然,结构均一,如有变化与周围部分无明显界线,呈渐变关系有裂隙及后期充填物,代表多期地质作用的产物。

假皮壳无翡翠外壳特有的晶粒自然排列现象,质地疏松,

手感刺硬,手摸刀刻有落砂现象敲击声音沉闷颜色不自然,结构过于均一,如有变化与周围的关系截然无或少裂隙和后期充填物。

(2)皮壳的物质成分

通过光粉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研究。真

皮壳以硬玉矿物为主,无有机物假皮壳有硬玉、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和钠铁闪石等,含有机物,而以硬玉和碳酸盐矿物为主。以硬玉为主的是其它翡翠原石皮壳的粉碎物。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的是碳酸盐类岩石的粉碎物,遇盐酸起泡。以有无有机物存在作为鉴别真假皮壳

的主要依据。因制作假皮壳需用粘结料,故在怀疑部位刮一点碎屑,

置于电炉上烧或用开水急烫皮壳,如有气味、冒烟或变色者为假皮壳。

假“门子”上的翡翠是贴上去的,仔细观察,在外皮

上有一条缝合线。经过掏空处理的“ 门子”,总给人绿色在里面的 感觉,敲击时,掏空处声音变弱、变闷,与未掏空处的声音不同。

绿色的假“松花”,如果是贴上去的,绿色的翡翠碎

粒与周围假皮的关系截然,且颜色相同,质地也相似,结构均一如果 是绿色树脂类物质时,用钢针极易划动,具油脂光泽,热针探刺有明 显的反应,并出现火山口式的小孔如是铬盐浸染的绿色, 在查尔斯镜

下显粉红色。

“癣”是指翡翠原石上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黑、

灰、浅灰色印记。“癣”是由碱性角闪石亚类的氟钠闪石组成,它

交代硬玉呈交代残留结构,其形成晚于硬玉。真原石的“ 呈深黑色,光滑干净,具金属光泽,与周围部分关系截然。 什么叫翡翠的癣?

2、 “门子”的真伪

3、“ 松花”的真伪

4、 “癣”的真伪

癣”与硬 玉的关系密切,它们间有着成因上的关系,有“ 癣”

易有色,同时 “癣”又吃色,“癣”随绿走,“癣”随绿生

绿色的多少决 定于黑色碱性角闪石,对硬玉的交代程度,交代越彻底

,绿色存在的 可能性小。仿制的“癣”是将黑钨矿粉末粘于皮壳上。

真原石的“癣” 般呈灰黑色,具土状光泽,与周围部分呈渐变关系。

仿制的“癣”

癣是指翡翠表皮或内部见有黑灰色或黑色的斑块、条

带等,癣的形状大小各异。这些癣的主要矿物为角闪石、蓝闪石、铬铁矿及一些氧化物等,因为这些黑色矿物与致色的铬离子有亲缘关系,

以及黑色矿物一一癣内的铬铁矿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致色铬离子,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翡翠致绿,故癣与翡翠的绿色关系密切。民间称“黑随绿走”、“癣吃绿”等,但有癣不一定有绿,有绿不一定有癣,要看癣的生成环境与时间,与癣内是否有铬元素的存在等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故民间又有“死癣”与“活癣”之说。在生成翡翠的过程中及以后的多次的热液活动和地质运动中,有铬元素释放的地质环境,从而形成绿色的翡翠。若癣成翡翠共生,有利于铬元素的释放,在癣内不断释放致色;当地质环境改变,不利于铬元素释放致色时,终止致色, 就会产生黑随绿走的现象,称“活癣”。形成翡翠以后,产生的癣, 没有铬元素释放的地质条件所产生的癣,称“死癣”。

根据翡翠原料上的绿与癣、小构造与癣、翡翠矿物与

癣的穿插关系,可准确判断“活癣”与“死癣”。癣与绿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癣与绿相互包容不易分离;癣与绿逐步过渡或界域分明;绿与癣相隔一段距离、各方单独存在三种类型。有时癣旁有“松花”显示,这指示其内部有绿,但有多少,及绿色的形状无法判断。

在翡翠原料的表皮上,可见与表皮一样或深或浅颜色的风化、半风化沙粒呈带状、环状、块状等有规律、方向性的排列现象,表明原石局

部受到方向性的动力变质与热液蚀变等作用的共同强烈影响,使其内

部有可能使铬元素释放而致色。有蟒带的地方不一定有绿。只有“松花”的出现,才能说明其内可能有绿。有蟒说明“种”老。蟒带一般平行绿色的

rftfL

走向,绿的走(脉)或称绿的形状,大多为原生裂隙充填了铬离子而致

色。

什么叫翡翠松花?

翡翠表皮隐约可见的一些像干了的苔藓一样的团块、斑块、

条带状物,称“松花”。它是指原来翡翠原料上的绿,风化后渐渐失色留下的痕迹。根据松花颜色的深浅、形状、走向、多寡、疏密程度, 可推断其内绿色的深浅、走向、大小、形状等。观察时要上水于原料上,进行仔细研究。

绝大多数翡翠原料均有皮,特级翡翠也有皮。翡翠的

皮是翡翠原石在搬运过程中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皮的颜色有:黑、灰、黄、褐、浅黄、白等,皮色的形成是两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即由翡翠

外部氧化作用使铁的氢氧化物渗透到翡翠皮面的细小微裂隙中,再与翡翠的皮表下的杂质元素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根据皮的颜、致密程度、光润度、凸凹度,大致可估计出翡翠原石内部的色彩、水头好坏、底的好坏、种的老嫩及裂绺的多少。

(1)黄盐砂皮:即黄色的表皮翻出黄色的砂粒。几乎所有场区场口均有黄盐砂皮,故难以从这种皮壳来判别场区场口。黄盐砂皮有以下

特点:皮壳上的颗粒大小均匀,一般种较好,反之则种差;皮壳紧而光滑则种差;皮壳颗粒的表皮上好像立起来一样,则种好。

(2)白盐砂皮:主要产于老场区的马那场口和新场区的莫格地,白盐砂皮有两层,黄色和白色,黄色表皮可去除,白盐砂皮是白砂皮中的上等货。

(3)黑乌砂皮:多产于老场区、后江场区和小场区的部分层位;黑乌砂皮容易有黑蜡壳,且易解涨。后江场区的黑乌砂皮蜡壳在水中一一泡就掉,老场区的蜡壳如在无砂的表皮不容易掉,而在有砂的表皮易掉;去掉蜡壳才能观察到表皮是否有色。

(4)水翻砂皮:表皮有铁锈色,一股股、一片片,少数呈黑黄色, 大部分场区都

有,老场区回卡的水翻砂皮很薄,可用光透皮照色。

(5)杨梅砂皮:皮壳表面砂粒像熟透的杨梅,暗红色,有的红白相间或黄白相间,带槟榔水,主要在老场区和大马坎场区。

(6)黄梨皮:皮如黄梨,微微透明含色率高,多为上等玉料。

(7)笋叶皮:黄白色,皮薄,透明或不透明都有,大马坎场区最多, 老场区也有。

(8)腊肉皮:皮红如腊肉,光滑而透明。腊肉皮实际上即是雾,老场区及大马坎场区都有。

(9)老像皮:灰白色,表面看似起皱,看似无砂,但手摸有粗糙感, 地好起皱的部位常突起见玻璃地。产于老场区老帕坎场口。

(10)石灰皮:表皮似有一层白灰,用铁砂可打去,露出白砂,地好, 主要见于老场区。

翡翠赌石皮壳色及表皮砂的不同是由于翡翠赌石经历了不同

的风化作用或风化作用强度的不同,这些不同能反映翡翠的颜色及水种的不同。特别是种的好坏,用皮壳来判别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什么叫翡翠的白棉?

白棉是指翡翠内部斑块状、条带状、丝状、波纹状的半

透明、微透明的白色矿物。白色矿物的主要成分为纳长石,次为霞石、方沸石以及一些气液态包体等,是翡翠内的杂质,严重影响翡翠的质量与美观。它的存在将大大影响翡翠的价格。还有绿与绿之间的白棉, 也可能是硬玉本身,这主要由于绿色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几乎在所有的冰种翡翠中,都会有白棉的出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