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发一款程序,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我们需要收集一系列与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AQI)、水质指标、噪音水平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监测站点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要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可以利用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将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相应的权重,根据环境质量的重要程度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处理。
加权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综合指数,用于评价整体环境质量。
除了综合指数,我们还可以利用程序生成各项指标的趋势图,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环境质量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化以及突发事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除了评价整体环境质量,我们还可以利用程序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综合指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差异,并找出存在环境问题的地区。
这样,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
我们还可以将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与地图系统相结合,实现环境质量的空间可视化。
通过地图系统,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各地区的环境质量情况,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提高程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我们还可以不断更新和优化程序。
通过与环保部门、研究机构等合作,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并改进评价模型和算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开发一款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为目标的程序,我们可以收集、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相关的数据,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准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并为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款程序的开发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前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特别是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系统、科学、全面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一种行为。
它是了解整个环境问题的最基本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帮助各地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和实施措施,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实施排放和治理,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质量的状况、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污染的程度及其长期变化趋势等,并对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在于能够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反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的改进,保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步骤1.环境质量监测的步骤(1)确定监测项目:根据有关环境污染物质的特性和影响,确定必须监测的项目。
(2)制定监测计划:综合考虑工业或居民区、城市或偏远地区、流量和时间等要求,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
(3)实施监测:根据监测计划,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4)数据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修补、数据处理等。
(5)报告与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监测目的方、政府和公众。
2.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1)制定评价方案:综合分析各种评价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8。
(2)监测因子:PM10、PM2.5、SO2、NO2、CO、O3、非甲烷总烃、H2S、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 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 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C i/C0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0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3,标准指数为0.38~0.833;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3,标准指数为0.48~0.893;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3,标准指数为0.08~0.18;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3,标准指数为0.25~0.813;CO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3,标准指数为0.125~0.275。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摘要: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护好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光靠消极被动的治理是不行的,不仅花钱多、收效少,还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积极的办法是预防不让环境污染和破坏发生,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尽可能小的限度之内。
做到这一步,要有许多政策措施和工程措施,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无疑是最基本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监测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对环境管理的认识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
在这之前,环境问题往往被单纯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污染事件。
各国政府花费大量投资,运用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治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限制污染,然而仍然不能阻止污染的继续扩展。
于是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污染治理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了矛盾的问题。
这样人们就开始研究环境管理问题。
并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表示环境本质属性的一个概念,是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单元内环境要素的好坏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自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个方面的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美学的各个方面。
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全面的,既包括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要求,有包括对社会环境质量的要求。
由于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大,因此对环境质量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和比较,为此人们规定了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当前。
我国环境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比较突出,而所制订的环境质量指标和标准仅局限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及其含量水平上。
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范围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仅研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变化,而且应研究环境的舒适性问题。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其方法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预测。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与评价5.1现实状况监测时段及监测期间区域重要排污装置运行工况本评价采用现实状况监测与搜集运用已经有资料相结合旳方式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在项目评价期内分别进行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和土壤旳现实状况监测。
评价搜集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重要为长江例行监测断面数据;运用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为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环境空气监测数据。
项目现实状况监测及搜集运用数据旳基本状况见下表所示。
表5.1-1 项目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调查工作基本状况一览表生产工况见下表所示。
表5.1-2 现实状况监测期间天华集团各企业生产工况状况调查表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外排状况,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旳, 本次评价在评价区范围内内共布设6个点位, 其中1#~4#点为现场取样监测, 5#~6#点为运用已经有数据(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资料)。
详细点位详见下表和附图7。
表5.2-1 项目大气现实状况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一览表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均在冬季进行, 1#~4#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7日~12月3日、持续监测七天;5#~6#点为2013年12月18日~12月24日(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时间)。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5.2-2 监测时间、频率表采样和分析措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23)、《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6-2023)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措施》(第四版)等原则和规范旳有关规定和规定进行。
详细见下表所示。
表5.2-3 项目各指标采样和监测分析措施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汇报见附件4。
各监测点旳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详见表5.2-4所示。
表5.2-4 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表未超标。
其中, 属项目特性污染物旳甲醇和苯酚均未检出, 常规污染物物中旳SO2.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较低、而PM2.5.PM10日均浓度值相对较高。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为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赣州市环境监测所的一些资料。
xx年2月9日至15日是春节法定节假日,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春节期间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赣州市站改变往年春节期间停止对外公布数据的惯常做法,做到每天加班采集和分析各空气子站的数据,并及时在市环保局、省环保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春节期间监测数据显示,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水环境现状与评价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周围无重大噪声源,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xx)中2类标准。
第二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1.总则1.1任务又来某新建林业一体化浆纸业公司项目1.2编制依据1.3评价目的和原则1.3.1评价目的1.3.1评价原则1.4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1.4.1污染控制目标1.4.2环境保护目标1.5评价采用标准1.5.1质量标准1.5.2排放标准1.5.3卫生标准1.6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1.7评价工作重点1.8评价因子2.建设项目概况2.1基本情况2.2工程给水排水供电及供热2.3辅助生产设施2.4工程分析2.5污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2.6.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核算2.7.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2.8.本项目产业政策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2社会环境概况3.3环境质量现状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4.1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4.2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3.1噪声污染源分析4.3.1.1噪声境调查前期工作4.3.1.1.2基础资料收集4.3.1.1.2现场准备工作4.3.2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3.2.1噪声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4.3.2.2噪声环境现状监测4.3.2.3噪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4.4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5.1一般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1.1评价地区地形、地质、地貌概况5.1.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5.1.3气象与气候5.2社会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3评价区噪声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及评价5.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评价5.5地下水质现况调查评价5.6土壤现状调查评价5.7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5.8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5.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6.环境影响预测6.1水环境预测6.2声环境预测6.3大气环境预测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内容7.1评价工作成果清单7.2提出的结论7.3建议的内容8.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8.1组织8.2计划安排9.评价工作经费概算第三篇: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环境质量情况汇报
环境质量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我作为负责环境质量情况汇报的文档创作者,特向
您汇报我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情况。
首先,就空气质量而言,近期我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根据监测数据
显示,PM2.5和PM10浓度处于较低水平,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大部分时
间空气质量指数(AQI)维持在良好或者轻度污染的水平。
这得益于我地区加大了
环保力度,加强了工业企业的排污治理,推进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水质方面,经过长期的治理和保护,我所在地区的水质得到了较大改善。
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水质达到了Ⅲ类水或以上的标准,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含量明显下降,水体透明度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得益于政府加大了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严格控制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最后,固体废物处理方面,我所在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固体废物处理体系,实行
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垃圾填埋量和焚烧量大幅减少,垃圾清洁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看,我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工业企业排污不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希望领导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环境质量
进一步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谢谢!此致。
敬礼。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年颁布)。 ❖ 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年颁布)。 ❖ 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 ❖ 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5页/共60页
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评价的分类:按照所评价的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环境评 价可以分成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种类型。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 史变化的评价,评价的资料为历史数据。这种评价可以预测环境 质量的变化发展趋势。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的是区域环 境质量的现状,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
第23页/共60页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① 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2003年)。
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分类 ❖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对环境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应
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 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
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 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 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属于技术层面 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进行评价与管理的法律依 据,属法规和管理层面的概念。
第20页/共60页
(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 法规体系 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地方法规组成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见图) ❖ 管理机构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第九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最初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化学污染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科学 环境分析化学就产生了。
由于环境污染物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精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所以,环境分析化学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同时也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
由于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以及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加或拮抗作用,所似,仅对单个污染物短时间的取样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取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
即需要得到各种污染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的时、空分布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切的评价。
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
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有对环境中热、声、光、电磁、振动、放射性等物理量和状态测定的物理监测方法,以及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目前,环境监测以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为主要手段,但由于生物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不仅可以反映多种因子污染的综合效应,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即长期的积累效应。
生物监测可以完成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布设3个监测点:1#东太湖村、2#厂区、3#厂区北东北约500m范围。
监测布点见附图&(2)监测因子:PM io、 2.5、2、2、CO、3、非甲烷总烃、2S、PM SO NO O H甲苯、二甲苯。
(3)监测时间和频次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时间及频率如下:表5.1-1大气监测情况一览表(4)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进行,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表2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进行, 具体监测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5.1-2大气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①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②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 i= O/C Oi式中:P i—I评价因子标准指数;C i —I评价因子实测浓度,mg/m3;C oi—i评价因子标准值,mg/m3。
③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非甲烷总烃限值》DB13/1577-2012)中表1二级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最高容许浓度限值。
④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分析监测数据,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日均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3,8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 5.1-4,1小时平均浓度评价结果见表5.1-5。
表5.1-3 24小时浓度监测结果与评价表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监测点 PM io 日均浓度范围为0.057~0.125mg/m 3,标准 指数为0.38~0.833; PM 2.5日均浓度范围为0.036~0.067mg/m 3,标准指数为 0.48~0.893; S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12~0.027mg/m 3,标准指数为30.08~0.18; NO2日均浓度范围为0.02~0.065mg/m ,标准指数为0.25~0.813; CO 日均浓度范围为0.5~1.1mg/m ,标准指数为0.125~0.275因, PM 10、PM 2.5、SO 2、N02、CO 日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2012)二级标准表5.1-4. 8小时浓度监测结果与评价表0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24~0.077mg/m 3,标准指数为0.15~0.481, 0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某县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1 自然环境4.1.1 地理位置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隶属于新乡市,位于新乡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14°15´,北纬34°55´~35°11´,总面积为1339km2。
县县域南邻黄河与郑州隔河相望,西与新乡县相邻,北与新乡市区、延津县接壤,东与封丘县搭界,县城城区规划面积为70 km2。
原阳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选址位于原阳县城西南部,106~107国道连接线两侧,北至原阳县城南干道,南至工纬五路,东至陈平路,西至西二环西侧,总规划面积为10.5km2。
集聚区调整方案向南、向东扩区,西、北边界不变,调整后区域为东至黄河路,南至工业大道,西至西二环,北至南干道,规划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
集聚区与京港澳高速入口接壤,距省会郑州35km,一河之隔,三桥相连,新乡市区25km,处于郑州、新乡、开封和焦作所自然形成的交汇中心要冲地域。
107国道、京港澳高速、郑焦晋高速、黄河公铁两用桥107连接线、310省道从规划区附近穿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厂址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四周环境为:东邻金华南路,对面为集聚区中央厨房区;南邻小庄村(规划搬迁至聚龙社区);西临空地(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北临解放路,路对面空地(规划为居住用地)。
厂区四周环境如下图图4-1 项目四周环境示意图4.1.2 地形地貌原阳系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大致平坦。
原阳县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坡降约为1/6000~1/10000,海拔高度为70.5米至93.5米之间。
黄河大堤南北地面高差7至9米。
黄河自古流经县境,在境内多次决溢、改道,自此形成自北至南的沙丘、冲击平原、背河洼地、高滩等四大地貌特征。
沙丘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和北部,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至10公里,面积1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冲击平原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背河洼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大堤北侧一线,包括天然干渠两岸,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宽约2至12公里,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3%;堤南高滩地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2至6公里,面积4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9%。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环境现状监测
在环境影响评价⼯作中,环境现状监测是获得环境质量现状基线值的过程,它给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
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建成后周围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结论是否可信,⾸先取决于⼯程分析是否正确、准确,其次就取决于环境质量基线值的代表性与准确性。
因此,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作中⾮常重要的⼀环。
没有公正、准确、代表性好的环境现状监测数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就成为⽆本之⽊,可信度必然⼤打折扣。
在⽬前实⾏的所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作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环评中的环境现状监测⼯作提出任何程序上的要求,也没有对承担监测的单位的监测资质、监测数据的出具形式等各⽅⾯提出要求。
因此,在实际的环评⼯作中,环评单位出于这样那样的⽬的,对环境现状监测⼯作不够重视,⼯作程序、⼯作过程很不规范,也就难以保证所取得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这种情况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可靠地进⾏,有着很⼤的影响。
根据笔者对我省环评⼯作的了解,⽬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现状监测⼯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环评单位委托项⽬所在地环境监测机构进⾏环境现状监测⼯作。
⾃⼰完全没有环境监测能⼒的环评单位⼀般采⽤这种⽅式。
这类环评单位有的与监测单位签订正式的委托监测合同,要求监测单位出具正式的监测结果报告,但⼤部分单位并不要求监测单位这么做,原因⼀是监测单位不见得有所有项⽬的监测资质,⼆是不出正式报告可以降低费⽤。
⼆、环评单位和监测单位⼀套⼈马,两块牌⼦。
在我省的⼤部分地市⼀级的环保科研所和环境监测中⼼站都是这种情况。
接受评价任务时,它们⽤科研所的名义;进⾏环境现状监测时,⼜以环境监测站的名义去做。
三、有的环评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定的监测能⼒,既然没有法律法规上的约束,⼲脆⾃⼰到现场⾛⼀圈,只要有数据写到报告书中即可。
第⼀种形式应当说是⽬前⽐较规范的⼀种。
其中也有不少环评单位不问监测单位是否通过计量认证,是否有所测项⽬的监测能⼒,只要监测单位敢接,环评单位就敢委托。
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成都市锦江区环境监测站2011年9月14日至9月16日对牧山二支渠的监测结果和《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2011年3月20日至22日对岷江的监测结果。
4.1.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 监测断面设置根据评价等级划分、评价范围及导则要求,在项目所在区域共设置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
表4-1 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2) 监测项目1#监测断面监测项目为pH、CODcr、石油类、DO、NH3-N、N-NO2-、N-NO3-、T-P、Mn、粪大肠菌群;2#-4#监测断面监测项目为pH、COD Mn、NH3-N、T-P、石油类、DO、N-NO2-、N-NO3-、Mn。
(3) 采样时间、频率及分析方法本次环境监测为连续监测3天,每天采样一次。
其中,1#监测断面由成都市锦江区环境监测站2011年9月14日至9月16日进行采样监测;2#-4#监测断面采用《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2011年3月20日至22日的监测结果。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中有关规定进行。
(4) 地表水监测结果与分析评价区域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列于下表4-2中。
4.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 评价因子根据监测结果,确定1#监测断面评价因子为pH 、CODcr 、石油类、DO 、NH 3-N 、N-NO 2-、N-NO 3-、T-P 、Mn 、粪大肠菌群;2#-4#监测断面评价因子为pH 、COD Mn 、NH 3-N 、T-P 、石油类、DO 、N-NO 2-、N-NO 3-、Mn 。
(2) 评价方法为了能直观反映水质现状,科学的评判水体中污染物是否超标,评价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方法。
单项指数法数学模式如下: ① 对于一般污染物:siij ij C C S =式中:S ij ——单项水质参数i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C ij ——污染物i 在监测点j 的浓度(mg/L); C si ——水质参数i 的地面水水质标准(mg/L)。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1地理位置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25′~101°02′,北纬25°12′~25°52′。
总面积2498平方千米,其中坝区面积332平方千米,是云南省四大平坝之一。
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交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成三级阶梯下降,地高山旷,河短流急。
境内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433米,坝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900—2000米。
祥云县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北为宾川县、西连弥渡县、西南接大姚、姚安,东南为南华县,东距昆明市282km,西距大理市46km。
县境南北最大跨距71.5km,东西最大跨距62.5km,全县辖8镇4乡,国土面积2425km2。
祥云坝子是云南省四大高原平坝之一,坝区面积332 km2。
祥云是滇西的东大门,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蒗进四川三级公路,是通往滇西八地州及思茅部分地区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禾甸位于祥云县境北部,东接东山乡,南连刘厂镇,西与祥城镇毗邻,北与米甸镇连接,国土面积305.88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主要河流禾米河横穿南北,主要公路祥姚路直贯东西。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886米,最低海拔1946米,主要山脉多集中在东部,境内属温带半干燥区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472毫米,冬春多风干旱。
辖区内有新兴苴、许长两座水库,可蓄水1890万立方米。
禾甸民族风情浓厚,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勇敢,坝子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境内有万寿寺、小鸡山、莲花湖等自然风景区,有检村西汉晚期石棺墓群遗址。
镇人民政府驻地禾甸街,距祥云县人民政府驻地22千米。
项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新兴底行政村3组(白沙箐自然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778680°,北纬25.542072°。
0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于平坦地形,不利气象条件通常包括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
对于复杂地形,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地
方20性24风/7/2,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
9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N NNW 10
NW
8
6
WNW
4
2
W
0
NNE NE
N NNW 20
NW
15
10 ENE WNW
列表统计最大浓度值占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 情况;
分析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重污染分别情况及影响原因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要求:与评价等级、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污染排
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一、二级评价:范围小于50 km,必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于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 监测制度
监测时间和频次: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对于评价 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4
4.0 4.0 4.3 1.5 0.8 1.5 3.5 14.0 15.3 5.5 3.8 1.5 4.0 2.8 4.5 2.8 26.3
7
2.0 2.5 3.0 2.0 1.3 0.3 10.8 36.0 10.3 2.8 1.5 1.0 1.3 1.8 3.0 2.3 17.0
10 8.5 7.5 9.5 4.3 1.0 0.5 1.5 5.3 6.8 4.3 0.8 1.3 3.8 7.0 10.5 9.5 1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4.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1.1纳污水体概况
本工程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由厂总排水口经中州支渠渠尾向南约1km于后纸庄村附近排入洛河。
洛河为常年有水河流,水质功能区划为皿类水质,洛河于偃师市境内公路桥设置有洛阳市市控断面,在本次工程排水入洛河处下游约8Km。
4.1.2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考虑工程完成后所排放的废水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及纳污水体的功能要求,结合评价所掌握的纳污水体水文资料及纳污情况,本次评价地表水监测设置4个监测断面。
各个监测断面的位置及功能详见表4-1和附图1。
表4-1 地表水监测断面布设情况一览表
4.1.3监测因子
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因子。
同时测定水温和流量等水文参数。
4.1.4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18
日进行,连续3天,每天采样一次,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4.1.5监测分析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执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
版)、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监测技术要求,采取全过程质控措施,具体分析方法见表4-2。
表4-2 地表水水质监测及分析方法
4.1.6评价标准
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本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皿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详见表4-3。
4.1.7评价因子
根据纳污水体的实际状况和本次工程废水特点,本次评价选取pH、COD、BOD5、SS共四项作为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因子,水温、流量仅在
监测结果统计表中列出其监测数据。
4.1.8评价方法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 数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单项水质参数评价,计算公式为:
S j =C ij /C sj
式中,Sij ——某污染物的单项污染指数;
C ij ――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 ; C sj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 pH 的标准指数为:
式中,S pH j —— pH 在第j 点的标准指数;
pH j ------ j 点 pH 值; pH 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 su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 pH 值上限。
4.1.9现状监测结果与评价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 4-4
S pH j
7.0 - pH
j
7.0 pH S
pH j
pH j -7.0 pH su -7.0
pH j 乞 7.0
pH 7.0
由表4-4监测数据显示,1#断面为中州支渠入洛河前对照断面,该断面水质不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超标因子为COD,超标倍数为0.03倍,说明洛河已受到一定的污染。
2#断面为中州支渠断面,该断面水质也不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除pH值外,其余各监测因子均
超标,这主要是由于中州支渠有沿途卫生纸厂排水造成的。
3#断面为中州支渠入洛河下游100m处洛河混合断面,该断面水质也不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除pH值外,其余各监测因子均超标,这主要是由于中州支渠废水汇入造成污染因子浓度进一步升高。
4#断面为洛河公路桥市控断面,该断面水质能满足GB3838-2002《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与3#断面相比各污染因子浓度
均有所降低,说明洛河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洛河水质已受到一定的污染,从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来看,水质尚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皿类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4.2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2.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情况
根据评价区域纳污水体水文特征及区域地下水流向,本次评价设2个地下水监测点,各监测点位置及功能详见表4-5和附图1。
表4-5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情况一览表
422监测因子与监测方法
本次地下水现状监测选取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总固
体共四项监测因子,同时记录井深、水温和水位。
监测分析方法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要求进行,监测分析方法见表4-6
表4-6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4.2.3监测时间及监测频率
本次地下水监测点水质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日〜17日对地下水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一次性连续监测2天,每天采样一次,报一组有效数据。
4.2.4评价标准
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本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地下水评价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皿类,具体见表4-7。
表4-7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
4.2.5评价因子
本次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因子选取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
总固体共四项因子进行评价。
4.2.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对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与评价标准值直接比较的方法对地下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4.2.7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与评价
本次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见表4-8。
表4-8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mg/l,pH除外
由表4-8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监测点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性总固体四项因子均能满足GB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皿类标准要求,说明评价区域居民饮用水地下水质量较好。
4.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4.3.1 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工程厂址周围环境状况,本次评价在四周厂界各设一个监测点。
4.3.2 监测时间及频率
本次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偃师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5月16日〜17 日进行一次性监测,连续监测 2 天,每天昼11:00、夜22:00各监测一次。
4.3.3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方法按照GB/T14623 的有关要求进行。
4.3.4评价标准
根据偃师市环境保护局对本次评价应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声环境质
量现状评价执行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标准,即昼间
< 55dB(A),夜间W 45dB(A)。
4.3.5评价方法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采用监测点的等效声级与评价标准相比较的方法,得出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4.3.6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统计及评价
本次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见表4-10。
由表4-10可以看出,昼间各厂界噪声监测值范围为50.5~54.3dB(A),夜间37.3~42.4dB(A)。
对照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标准(昼间w 55dB(A),夜间w 45dB(A))可知,各监测点的噪声值可以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厂址周围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