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计算
什么是不确定度的B类评估
什么是不确定度的B类评估?
B类不确定度定义:
当输入量Xi不是通过重复观测,(如容量器皿的误差、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等),不能用统计方法评估,这时它的标准不确定度可以通过Xi的可能变化的有关信息或资料的数据来评估,这类非A类评估(A类评估指统计方法评估)的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B类评估。
B类不确定度评估的一般包括哪些:
以前的测量或评估的数据;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
校准、检定证书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级或级别,包括暂时使用的极限允差;
手册或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指定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文件给出的重复性限r或再现性限R。
这类方法评估的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标准不确定度。
若要恰当地使用有关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估的信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知识。
原则上,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都可以用评估A类不确定度的方法进行评估,因为这些信息中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经过大量的试验用统计方法获得的。
但是这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做到的,因为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此也没有必要都这样做。
要认识到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估,可以与A类评估一样可靠。
特别是当A类评估中独立测量次数较少时,获得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未必比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估更可靠。
来源:实验室ISO17025。
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举例
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的举例:(例1)校准证书上给出标称值为1000g的不锈钢标准砝码质量m s的校准值为,且校准不确定度为24g(按三倍标准偏差计),求砝码的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a =U =24g k=3则砝码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B(m s)= 24g/3 =8g(例2)校准证书上说明标称值为10的标准电阻,在23℃时的校准值为,扩展不确定度为90,置信水平为99%,求电阻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由校准证书的信息知道:a =U99=90,P =;p241假设为正态分布,查表得到k=;则电阻校准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B(R S)=90/=35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u B(R S)/ R S=×10-6。
(例3)手册给出了纯铜在20℃时线热膨胀系数20(Cu)为×10-6℃-1,并说明此值的误差不超过×10-6℃-1,求20(Cu)的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根据手册,a =×10-6℃-1,依据经验假设为等概率地落在区间内,即均匀分布,查表得,铜的线热膨胀系k3数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20)=×10-6℃-1/ =×10-6℃-1(例4) 由数字电压表的仪器说明书得知,该电压表的最大允许误差为(14×10-6×读数+2×10-6×量程),在10 V 量程上测1 V 时,测量10次,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V = V ,求电压表仪器的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电压表最大允许误差的模为区间的半宽度: a =(14×10-6× +2×10-6×10 V )=33×10-6 V=33 V 。
设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查表得到 。
则:电压表仪器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u (V )= 33 V/3=19 V[案例]:某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为要评定被测量Y 的测量结果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y )时,y 的输入量中,有碳元素C 的原子量,通过资料查出C 的原子量Ar (C )为:Ar (C )=±。
质量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质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A类不确定度计算公式:uA=S/sqrt(n),其中S是观测列的标准差,n是观测列的长度。
这个公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所得到的相应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A表示。
2. B类不确定度计算公式:ub=a/k,其中a是根据有关的信息或经验判断被测量值的可能值区间,k是根据概率分布和要求的概率p确定的系数。
这个公式通过判断被测量值的可能值区间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所得到的相应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b表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B类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数k(>1)。
使 u≤ku(1-α)(2)且ku(1+α)<u+1(3)由式(2)可以得出1/(1-α)≤k,由式(3)又有k<(u+1)/u/(1+α)结合两式有1/(1-α)≤k<(u+1)/u/(1+α)(4)两边乘上u(1+α)(1-α)并令t=1/(2u+ 1),整理后得出α<t。
下面找出满足式(2)、(3)条件的k。
因α→-t时,式(4)左右两边的极限皆为1+1/ (2u),因此取k=1+1/(2u),有:ku(1-α)> ku(1-t)=u,即式(2)成立;同理式(3)也成立。
实际应用时u是未知的,考虑以r代替u (这可使α放宽到略超过t,证略)。
以下证明取k=1+1/(2r)时,kr仍落在区间[u,u+ 1],故可对kr(=r+015)取整得到u:当r≤u时,有kr=r+1/2<u+1;又:k ≥1+1/(2u),结合式(1)有kr≥ku(1-α)≥[1+1/(2u)]u[1-1/(2u+1)]=u,结论成立。
当r>u时,有kr=r+1/2>u;又:k<1 +1/(2u),结合式(1)有kr≤ku(1+α)<[1+ 1/(2u)]u[1+1/(2u+1)]=u+1结论也成立。
证毕。
显然u越小,α可以越大。
考察电学三表常见上限值定位处理为≤10的数y,绝大多数仪表没有对应y在715~10和6~715之间取值的上限值(只指中间值不包括715、10、6这三个值),故可进一步定位使y≤6,则除y在较小时可能有两位小数“25”或“75”外,多是一位小数“5”或是整数。
于是y<215时乘4,y≥215时乘2就可化为新的整数u,且u≤12,故α< 0104≤1/(2u+1)时,就可由上限读数确定上限值,这已符合绝大多数仪表的情况。
实际操作对r进行,定位值要按误差范围加大。
另:此方法α是动态的并略有放宽,如定位使y≤6,当y=6时误差界限略超4%,而y =0175(u=4y=3)时则超过14%。
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是一种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知某些信息或数据的分布情况,但无法直接进行重复测量的情况。
以下是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1. 收集数据:收集所有相关的数据或信息,这些数据或信息应能代表所测量变量的分布情况。
2. 确定分布情况: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或信息,确定所测量变量的分布情况。
如果数据或信息不足以确定分布情况,则需要进行假设或估计。
3. 计算标准偏差:根据确定的分布情况,计算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是描述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量,用于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
4. 计算B类标准不确定度:根据标准偏差的大小,计算B类标准不确定度。
B类标准不确定度等于所测量变量的值与标准偏差的比值。
5. 考虑其他因素:在计算B类标准不确定度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
测量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将其纳入不确定度的评估中。
6. 给出不确定度结果:根据计算结果,给出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值和自由度。
自由度表示不确定度评估的可信程度,自由度越大,不确定度的可信度越高。
总之,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是一种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并确定分布情况,然后计算标准偏差和B类标准不确定度,同时考虑其他因素并给出不确定度的结果和自由度。
不确定度的计算
不确定度的计算D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
它是测量结果中期望不为零的误差分量。
系统误差=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被测量真值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只是其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大抵来源于影响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若已识别并可定量表述,则称之为“系统效应”。
该效应的大小若是显著的,则可通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
但是,用以估计的修正值均由测量获得,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至于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能误差、引用误差等,它们的前面带有正负(±)号,因而是一种可能误差区间,并不是某个测量结果的误差。
对于测量仪器而言,其示值的系统误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通常用适当次数重复测量示值误差的均值来估计。
过去所谓的误差传播定律,所传播的其实并不是误差而是不确定度,故现已改称为不确定度传播定律。
还要指出的是:误差一词应按其定义使用,不宜用它来定量表明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3、修正值和偏差(1)、修正值和修正因子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修正值。
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加上修正值后就可能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
由于系统误差不能完全获知,因此这种补偿并不完全。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这就是说加上某个修正值就像扣掉某个系统误差,其效果是一样的,只是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即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在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中,常常采用这种加修正值的直观的办法。
用高一个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获得准确的修正值。
换言之,系统误差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
但应强调指出: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度。
当测量结果以代数和方式与修正值相加后,其系统误差之模会比修正前的小,但不可能为零,也即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
修正因子: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称为修正因子。
分光仪的b类不确定度
分光仪的b类不确定度分光仪是一种常用的实验仪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可以将光线按照波长进行分离,测量和分析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强度。
分光仪的B类不确定度是评估分光仪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B类不确定度是指由于仪器本身的特性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引起的不确定度。
在分光仪中,B类不确定度包括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线性度、精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不确定度会对分光仪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仪器的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样品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偏差。
重复性不确定度反映了仪器本身的稳定性和精度。
为了评估仪器的重复性不确定度,可以进行重复测量实验,计算测量值之间的标准偏差或扩展不确定度。
仪器的稳定性是指仪器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测量结果的变化程度。
稳定性不确定度反映了仪器的长期性能稳定性。
为了评估仪器的稳定性不确定度,可以进行长时间稳定性测试,记录测量结果的变化情况,并计算稳定性不确定度。
仪器的线性度是指仪器在测量范围内,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物理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线性度不确定度反映了仪器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为了评估仪器的线性度不确定度,可以进行线性度测试,通过测量不同浓度或强度的标准样品,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线性度不确定度。
仪器的精度是指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精度不确定度反映了仪器的测量准确度。
为了评估仪器的精度不确定度,可以使用已知浓度或强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测量,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并计算偏差的标准偏差或扩展不确定度。
以上所述的B类不确定度指标,对于评估分光仪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分光仪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对B类不确定度进行合理评估和控制,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分光仪的B类不确定度是评估分光仪测量结果准确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重复性、稳定性、线性度、精度等因素都会对分光仪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第六讲 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计算
在 x±a 内包含了 X 的全部可能值。a 处于 x 的两侧,而且,x 处于已知区间 x-a 至 x+a 的中央。拿 a 作为扩展不确定度 U(k=3)或是 U99未必不可以,只是不太确切,也不很可靠。 p=100%可认为接近99%,而 k=3则不一定确切。在这一情况下要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u(x)时, 与 X 可能值的分布类型关系很大,因而必须对其分布作出一个近似的估计,需要有一定的经 验。分布的情况与包含因子 k 的关系是:越接近(向正态分布趋近)正态分布,k 值越大。从 两点分布到正态分布,k 值由1增加到3。
为: p=0.90 kp=1.64; p=0.95 kp=1.96; p=0.99 kp=2.58。 例如肖氏硬度计用 U95,而(273.15~903.15)K 温度计用 U99。显然,如给出的是 U95,则
u=U95/1.96,如给出的是 U99,则 u=U99/2.58。
6.6 如果校准证书上既给出了 Up,又给出了其自由度υ,应如何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u?
(1)以前的观测数据。 例如,对某一型号的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参阅《JJF1001—1998》第7.27条)按 A 类评定 方法,重复了20次观测,得出了其单次示值的分散性,即重复性标准偏差 sr。由于这个 sr 的自由度υ=20-1=19,一般来说,也是充分可靠的了。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用作该测量仪器 进行一次、或重复几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信息。 但是,同一型号的某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如果彼此并不一定接近,例如,有1/3或1/4左右
B 类不确定度只是其评定方法与 A 类不同,如此而已。在合成过程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 的贡献中完全一样,它们都以标准偏差给出,也都可以评定其自由度。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在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与《VIM》(国际计量学名词)中均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定义中的“合理”,实际上是统计控制状态下;“赋予被测量之值”是指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分散性”是指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上、下的一个分散区间,既可以用标准偏差或其估计值,也可以用标准偏差的若干倍给出;“与测量结果的相联系”指和测量结果一起。
测量不确定度指测量结果的可疑程度,也就是测量结果可能有多大的误差,其误差范围有多大(但决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
统计控制状态是指给定条件下的随机状态。
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就是给定的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能充分保证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就是不确定度。
当我们按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得出不确定度时,由于计算出来的标准偏差就是分散性的一种表述,这个定义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如果按非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似乎不好理解了。
A类和B类这两种不同的评定方法间,评定方法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A类评定中,首先要求被测量的重复观测列,按这一列观测结果计算单次观测结果或其平均值的分散性,而B类没有重复观测列而只是通过现有信息。
2.A类评定过程中,一般是先计算出方差,通过开方得到标准偏差(直接用作为标准不确定度之值);而B类评定一般是直接得出标准偏差,当需要用方差进行合成时,把标准偏差再二次方以获得相应的方差。
3.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重复观测次数与有关条件算出(如按最小二乘法计算时,例如使用贝塞尔方法,则等于测量次数减被测量的个数);而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其不可靠程度(所获得的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对不确定度)大小算出相当于多少。
由于B类评定过程中的上述特点,所获得的不确定度是否与不确定度定义相符,容易引起不同的看法。
主要的问题在于,B类评定中不存在重复观测值,按已知信息所得出的是否是分散性,或者说是否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统计控制状态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的一个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是一种测量技术仪器精度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判断被测量物体的尺寸大小之间的差异。
它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精度测量规范中定义的一种精度衡量标准而得出的。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测量技术仪器的精度测试,以及对复杂尺寸的测量进行精确的分析。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的测量情况,通过几何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计算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通过将样本数据集分成A 类和B类,然后计算每类的几何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从而计算出所有样本的总体不确定度。
A类的不确定度是指在样本检测的精度,而B类的不确定度则是指在重复检测时,样本之间的变化程度。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的具体形式如下:U=k(A2+B2),其中,U为不确定度,A为A类的几何平均值,B为B类的几何平均值,k为精度系数,取值为2.8或3.0。
使用“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进行精度测试时,首先,应该按照ISO标准中指定的重复检测次数,进行多次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按照A类和B类分别记录下来。
接下来,根据A类和B类的检测结果,分别计算出A类和B 类的几何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然后将这两个数据代入“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测试物体的总体不确定度了。
“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是一种精确、实用的测量技术,它可以准确测量复杂尺寸的精度,从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但是,在使用“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由于B类的不确定度受样本的数量、检测次数以及测量环境的影响都很大,所以,在使用“A类b类不确定度公式”进行精度测试时,应该按照ISO标准的要求来进行,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在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与《VIM》(国际计量学名词)中均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定义中的“合理”,实际上是统计控制状态下;“赋予被测量之值”是指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分散性”是指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上、下的一个分散区间,既可以用标准偏差或其估计值,也可以用标准偏差的若干倍给出;“与测量结果的相联系”指和测量结果一起。
测量不确定度指测量结果的可疑程度,也就是测量结果可能有多大的误差,其误差范围有多大(但决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
统计控制状态是指给定条件下的随机状态。
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就是给定的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能充分保证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就是不确定度。
当我们按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得出不确定度时,由于计算出来的标准偏差就是分散性的一种表述,这个定义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如果按非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似乎不好理解了。
A类和B类这两种不同的评定方法间,评定方法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A类评定中,首先要求被测量的重复观测列,按这一列观测结果计算单次观测结果或其平均值的分散性,而B类没有重复观测列而只是通过现有信息。
2.A类评定过程中,一般是先计算出方差,通过开方得到标准偏差(直接用作为标准不确定度之值);而B类评定一般是直接得出标准偏差,当需要用方差进行合成时,把标准偏差再二次方以获得相应的方差。
3.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重复观测次数与有关条件算出(如按最小二乘法计算时,例如使用贝塞尔方法,则等于测量次数减被测量的个数);而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其不可靠程度(所获得的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对不确定度)大小算出相当于多少。
由于B类评定过程中的上述特点,所获得的不确定度是否与不确定度定义相符,容易引起不同的看法。
主要的问题在于,B类评定中不存在重复观测值,按已知信息所得出的是否是分散性,或者说是否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统计控制状态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的一个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
B类不确定度评定
[连载]第六讲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作者:李慎安来源: 发布时间:2007-04-28 09:28:35计量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讲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李慎安6.1 什么叫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主要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称之为A类评定(参阅1.2),而其他的非统计方法,统称之为B类评定,又称之为非统计方法的评定,由此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一般称为B类不确定度或称为B 类标准不确定度。
要注意的是INC—1(1980)(参阅1.2)中以及《JJF1027》中都曾规定A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s i,而B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 j表示,这一方式在《导则》以及《JJF1059》中已作了更改,s只是实验标准偏差的符号,当它作为不确定度时,则不论是A类还是B类方法所得到,一律用u作为符号而只以数字序号作为下标相区别,一般则写作u i。
从量值上说s=u,但含义不同。
B类不确定度只是其评定方法与A类不同,如此而已。
在合成过程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中完全一样,它们都以标准偏差给出,也都可以评定其自由度。
6.2 用于评定B类不确定度的信息一般有哪一些?由于B类评定方法不是按统计方法进行的,一般不需要对被测量在统计控制状态下(或是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进行重复观测,而是按现有信息加以评定。
所用信息一般有:(1)以前的观测数据。
例如,对某一型号的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参阅《JJF1001—1998》第7.27条)按A类评定方法,重复了20次观测,得出了其单次示值的分散性,即重复性标准偏差s r。
由于这个s r的自由度υ=20-1=19,一般来说,也是充分可靠的了。
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用作该测量仪器进行一次、或重复几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信息。
但是,同一型号的某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如果彼此并不一定接近,例如,有1/3或1/4左右的差,那么,如果我们对例如只有三台这样的测量仪器,分别各进行了20次观测试验,并分别得出它们的重复性分别为s r1=3.4,s r2=2.4,s r3=2.9。
B类不确定度评定
[连载]第六讲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作者:李慎安来源:发布时间:2007-04-28 09:28:35计量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讲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李慎安什么叫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主要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称之为A类评定(参阅,而其他的非统计方法,统称之为B类评定,又称之为非统计方法的评定,由此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一般称为B类不确定度或称为B类标准不确定度。
要注意的是INC—1(1980)(参阅中以及《JJF1027》中都曾规定A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s i,而B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 j表示,这一方式在《导则》以及《JJF1059》中已作了更改,s只是实验标准偏差的符号,当它作为不确定度时,则不论是A类还是B类方法所得到,一律用u作为符号而只以数字序号作为下标相区别,一般则写作u i。
从量值上说s=u,但含义不同。
B类不确定度只是其评定方法与A类不同,如此而已。
在合成过程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中完全一样,它们都以标准偏差给出,也都可以评定其自由度。
用于评定B类不确定度的信息一般有哪一些由于B类评定方法不是按统计方法进行的,一般不需要对被测量在统计控制状态下(或是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进行重复观测,而是按现有信息加以评定。
所用信息一般有:(1)以前的观测数据。
例如,对某一型号的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参阅《JJF1001—1998》第条)按A类评定方法,重复了20次观测,得出了其单次示值的分散性,即重复性标准偏差s r。
由于这个s r的自由度υ=20-1=19,一般来说,也是充分可靠的了。
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用作该测量仪器进行一次、或重复几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信息。
但是,同一型号的某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如果彼此并不一定接近,例如,有1/3或1/4左右的差,那么,如果我们对例如只有三台这样的测量仪器,分别各进行了20次观测试验,并分别得出它们的重复性分别为s r1=,s r2=,s r3=。
b类不确定度公式
b类不确定度公式B 类不确定度公式在测量和实验中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咱们先来瞧瞧它到底是啥。
B 类不确定度,简单说就是通过非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分量。
而 B 类不确定度公式呢,通常可以表示为:$u_{B} = a/k$ ,这里的“a”是被测量可能值的区间半宽度,“k”则是包含因子。
比如说啊,咱有一个测量电阻的例子。
已知一个电阻的规格标注为100Ω ± 10Ω,这时候咱们就得用 B 类不确定度公式来算算啦。
这里区间半宽度“a”就是10Ω,那包含因子“k”咋确定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没啥特殊说明,咱们可以假定为均匀分布,这时候 k 就等于$\sqrt{3}$。
所以通过公式一算,B 类不确定度$u_{B}$就等于 10/$\sqrt{3}$ ≈ 5.77Ω。
再说说我之前遇到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在做一个物理实验,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大家用尺子量啊量,数据记了一堆。
可到了计算不确定度的时候,不少同学都被 B 类不确定度给难住了。
有个同学就跑来问我:“老师,这 B 类不确定度到底咋算啊?感觉好复杂!”我就指着他们测量用的尺子跟他们说:“你们看,这尺子最小刻度是 1 毫米,那测量结果就可能在 ±0.5 毫米的范围内有误差,这0.5 毫米就是区间半宽度‘a’呀。
然后咱们假设是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就是$\sqrt{3}$。
这样一结合公式,不就好算了嘛!”经过我这么一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开始埋头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确定“a”和“k”的值可不能马虎。
有时候“a”的值可能是根据仪器的精度、经验估计或者参考相关的标准规范来确定的。
而“k”的值呢,得根据对分布类型的假定来选。
总的来说,B 类不确定度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小复杂,但只要咱们搞清楚了每个参数的含义和来源,多做几道题练练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的,可掌握了平衡的技巧,就能骑得又稳又快啦!所以啊,大家别怕 B 类不确定度公式,多琢磨琢磨,多练练,一定能把它拿下,让咱们的测量和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可靠!。
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
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
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是指米尺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归因于一系列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B类不确定度是对这种随机和系统误差的评估,通常用标准差来表示。
为了确定B类不确定度,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并记录测量结果。
然后,通过计算这些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B类不确定度。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环境条件、操作员技能和仪器精度等。
在实际应用中,B类不确定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告诉我们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如果B类不确定度很大,我们就不能非常自信地依赖这个结果。
相反,如果B类不确定度很小,我们可以更自信地使用这个结果。
因此,了解和控制B类不确定度是很重要的。
总之,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是对随机和系统误差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了解和控制B类不确定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
米尺的B类不确定度
米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但是在使用米尺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考虑到B类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是相对于难以量化的人为误差而言的,比如使用者的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测量时尽可能减小这些不确定度。
减小B类不确定度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使用者、使用适当的测量环境、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减小B类不确定度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 -。
已知包含区间条件下的分布确定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已知包含区间条件下的分布确定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宋明顺;方兴华
【期刊名称】《计量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5
【摘要】运用最大信息熵方法对已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及取值区间条件下的分布问题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了取值区间不对称条件下分布的确定方法,给出了用Matlab模拟求解Lagrange乘子的算法.已知有限的先验信息确定分布,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MCM)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评定B类不确定度的基础条件,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条件下分布确定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问题.
【总页数】4页(P485-488)
【作者】宋明顺;方兴华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9
【相关文献】
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常见概率分布包含因子k值的来源和分析 [J], 邹明松
2.B类不确定度分量所遵从的概率分布的确定方法初探 [J], 孙川
3.工时不确定条件下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区间数求解方法[J], 陈宇轩
4.工序加工时间不确定条件下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区间数求解方法 [J], 杨宏安;王周锋;吕阳阳;席志成;王宏浩
5.一种道路交通区间测速监测系统校准方法及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J], 蔡开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仪器误差与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
的“测量不确定度规范”。根据“规范”的精神,其直接测量的结果表示为[1] :
X = x- ±u
(1)
其中 X 表示被测物理量,x- 是对物理量 X 的 n 次等精度测量:x1,x2,x3,…xn 的算术平均值,u 称为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表示误差分布的可能范围或不确定的程度,是表征测量结果具有分散
2007 年
仪器误差与 B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
李安生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讨论了仪器误差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B 类不确定度的形成因素及其评定方法。
关键词:仪器误差;允许误差;不确定度
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928(2007)04- 0092- 04
定方法是很明确的,但 B 类分量的确定却比较模糊,由于 B 类分量是由非统计方法估计的,没有固定的方 式可循,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估算的方法不同常产生较大的差异。
要正确评定 B 类分量,必须先搞清仪器误差的相关概念,当我们用仪器进行测量时,测量仪器的示值 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的差值称示值误差(error of indication),由于真值是未知的,具体测量的误差仅能给出大 致的范围。例如,合格的 0.02 mm 的游标卡尺,在规定的测量范围内,示值误差不超过±0.02mm;一级千分 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0.004mm。显然误差范围体现了仪器的质量指标,因而也常称为仪器的准确度。例 如:一级千分尺的准确度为±0.004mm;钢板尺的准确度为±0.5mm ;水银温度计的准确度为±0.2℃。这个 误差范围表明了使用该仪器测量时,可能产生的误差的最大值,也称仪器误差限。测量误差有时用允许误
1/ 3)即可忽略。将仪器仪表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误差统归估计误差限 δ估 ,则 B 类分量的误差限为: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
不确定度的定义与B类评定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在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与《VIM》(国际计量学名词)中均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定义中的“合理”,实际上是统计控制状态下;“赋予被测量之值”是指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分散性”是指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上、下的一个分散区间,既可以用标准偏差或其估计值,也可以用标准偏差的若干倍给出;“与测量结果的相联系”指和测量结果一起。
测量不确定度指测量结果的可疑程度,也就是测量结果可能有多大的误差,其误差范围有多大(但决不是测量结果的误差)。
统计控制状态是指给定条件下的随机状态。
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就是给定的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能充分保证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就是不确定度。
当我们按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得出不确定度时,由于计算出来的标准偏差就是分散性的一种表述,这个定义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如果按非统计方法(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似乎不好理解了。
A类和B类这两种不同的评定方法间,评定方法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A类评定中,首先要求被测量的重复观测列,按这一列观测结果计算单次观测结果或其平均值的分散性,而B类没有重复观测列而只是通过现有信息。
2.A类评定过程中,一般是先计算出方差,通过开方得到标准偏差(直接用作为标准不确定度之值);而B类评定一般是直接得出标准偏差,当需要用方差进行合成时,把标准偏差再二次方以获得相应的方差。
3.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重复观测次数与有关条件算出(如按最小二乘法计算时,例如使用贝塞尔方法,则等于测量次数减被测量的个数);而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按其不可靠程度(所获得的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对不确定度)大小算出相当于多少。
由于B类评定过程中的上述特点,所获得的不确定度是否与不确定度定义相符,容易引起不同的看法。
主要的问题在于,B类评定中不存在重复观测值,按已知信息所得出的是否是分散性,或者说是否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统计控制状态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的一个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已知 Up 的情况下,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如何? 从现在起,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校准证书上给出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U95,或 U99,这
样就十分明确地交代了置信概率 p 的大小。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总按正态分布考虑,并 据以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在正态分布情况下,置信概率 p 与包含因子 kp 之间的对应关系
(1)正态分布 a)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的分布; b)被测量 Y 在校准证书中用扩展不确定度 Up 给出,而对其分布又没有特殊说明时,估
计值 y 的分布; c)在被测量 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y)中,相互独立的分量 ui(y)较多,它们之间的大
计量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讲座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李慎安
6.1 什么叫不确定度的 B 类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称之为 A 类评 定(参阅1.2),而其他的非统计方法,统称之为 B 类评定,又称之为非统计方法的评定,由 此评定出来的不确定度一般称为 B 类不确定度或称为 B 类标准不确定度。要注意的是 INC—1(1980)(参阅1.2)中以及《JJF1027》中都曾规定 A 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 si,而 B 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 uj 表示,这一方式在《导则》以及《JJF1059》中已作了更改,s 只 是实验标准偏差的符号,当它作为不确定度时,则不论是 A 类还是 B 类方法所得到,一律用 u 作为符号而只以数字序号作为下标相区别,一般则写作 ui。从量值上说 s=u,但含义不同。
定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一组操作,或给出示值的一组操作。例如对标准硬度块的定度,对标 准砝码、量块、标准电池的赋值等。当然,在校准证书中必定要给出其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甚至还要给出其自由度。给出该测量仪器所属的等别(order)或(和)级别(class),这些都是 据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的极为常见的信息。
一般用 a-,表示小于 x 的那个下界,而用 a+表示大于 x 的那个上界,或称为 x 的下限、 上限值。
6.8 如何对分散区间 x-a 至 x+a 范围内,x 可能值的分布类别进行估计? 如果测量结果 x 是几个观测值的平均值(例如三个以上)(经常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 果),则其分布必定是正态的。如果被测量 Y 是由两三个以上的分量按线性合成时(例如相 加),而这些分量彼此的大小又比较接近,则 y 的分布是接近正态的,如果 Y 是由两个分量 线性合成,而这两个分量接近,且是三角分布,则 y 的分布也会是正态的。自由度的大小与 分布无关,不能作为考虑分布的依据。 在缺乏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一般估计为矩形分布(均匀分布)。但如果已知 Y 的可能 值出现在 a-至 a+中心附近的可能性大于接近区间边界时,则可按三角分布评定 u(y)。 以下给出几种分布类别的情况:
至于极限误差,目前还在 JJG2009《射频与微波功率计量器具检定系统》、JJG2010《射 频与微波衰减计量器具检定系统》、JJG2016《粘度计量器具检定系统》、JJG2027《磁感应强 度计量器具检定系统》等为数尚不少的技术规范中使用,这是我国50年代以来的作法,由于 对极限误差的评定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其含义不确切。当前不应再使用这一概念来表述测 量结果,但对早已存在的规范,未修订以前,还应可以作为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的依据。
自由度为2,因此,拿2.9作为其他同类型测量仪器的 单次测量的分散性标准差也是不行的。这个例子说明:对以前的观测数据应加以分析,看其 是否可用于当前的测量结果。
(2)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例如50 mm 的量块,其中心长度最大允许示值误差,对于零级来说是±0.25μm,一级 是±0.50μm、二级是±1.00μm。仅是这样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应了解在二级量块中是不会 出现示值误差在±0.50μm 内的量块;同样,在一级量块中,也决不会出现示值误差在 ±0.25μm 内的量块。原因是在成批生产出同一标称尺寸的量块后,按最大允许示值误差把 ±0.25μm 者作为零级挑出,把从±0.26μm 至±0.50μm 者挑出作为一级,如此类推。因 而虽然有最大允许示值误差的信息,按上述特性,只是接近两点分布,有了这一信息,就可 以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了。
计算出来的,式中μ为对被测量 Q 进行无限多次的算术平均值,称为总 体均值,N 是重复观测次数,为无限大。由于实际测量中的重复次数 n 是极为有限的,按贝 塞尔公式算出的实验标准偏差 s 只是σ的一个估计,应该说,把 s 等同于σ是不合理的,s 本身还有不确定度,而σ的不确定度为零。但是,现在在一些测量仪器既已用了σ的情况下, 我们在评定标准不确定度时,可以把σ直接作为标准不确定度 u 处理,即从量值上说σ=u。 又如,射频与微波功率计、脉冲参数计量仪器、真空测量仪器等,它们用3σ给出时,采用 其三分之一即获得标准不确定度。对于那些燃烧热、气体流量、石油螺纹测量仪器等,它们 用2σ给出时,采用其一半即获得相应标准不确定度。
B 类不确定度只是其评定方法与 A 类不同,如此而已。在合成过程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 的贡献中完全一样,它们都以标准偏差给出,也都可以评定其自由度。
6.2 用于评定 B 类不确定度的信息一般有哪一些? 由于 B 类评定方法不是按统计方法进行的,一般不需要对被测量在统计控制状态下(或 是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进行重复观测,而是按现有信息加以评定。所用信息一般 有:
在《JJF1059》中,推荐在给出扩展不确定度 U99或 U95时,同时给出其自由度。当这些信 息已在校准证书中给出后,使用者不仅可以更有把握地给出标准不确定度 u,而且这个 u 之 值会比6.5所评定出的要小一些,对不确定度评定是有利的。
当有了自由度υ以后,可以按以下 t 值在表格中查出 kp=tp(υ)这个值。例如:已知的自 由度υ=10,采用的置信概率 p=0.99,表中给出 kp=3.17,这个值比上述6.5中的2.58大了不 少,约五分之一。这样,通过 Up/kp 所得的标准不确定度就会比用 k=2.58除得出的值要小约 五分之一。油水不少!
的差,那么,如果我们对例如只有三台这样的测量仪器,分别各进行了20次观测试验,并分 别得出它们的重复性分别为 sr1=3.4,sr2=2.4,sr3=2.9。这三个标准偏差可认为充分可靠, 而这样的差别则是反映了仪器本身重复性的不同。这一现象,说明不能用一台仪器的 sr 代 替同类型的其他仪器的 sr 使用。如果,如上例,把这三个 sr 取平均值 =2.9,那么其标准偏 差按贝塞尔公式
6.7 当已知量 X 之值 x 分散区间的半宽为 a,且 x 落在 x-a 至 x+a 区间的概率 p 为100%, 即全部落在此范围内,如何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u(x)?
在 x±a 内包含了 X 的全部可能值。a 处于 x 的两侧,而且,x 处于已知区间 x-a 至 x+a 的中央。拿 a 作为扩展不确定度 U(k=3)或是 U99未必不可以,只是不太确切,也不很可靠。 p=100%可认为接近99%,而 k=3则不一定确切。在这一情况下要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u(x)时, 与 X 可能值的分布类型关系很大,因而必须对其分布作出一个近似的估计,需要有一定的经 验。分布的情况与包含因子 k 的关系是:越接近(向正态分布趋近)正态分布,k 值越大。从 两点分布到正态分布,k 值由1增加到3。
(1)以前的观测数据。 例如,对某一型号的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参阅《JJF1001—1998》第7.27条)按 A 类评定 方法,重复了20次观测,得出了其单次示值的分散性,即重复性标准偏差 sr。由于这个 sr 的自由度υ=20-1=19,一般来说,也是充分可靠的了。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用作该测量仪器 进行一次、或重复几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信息。 但是,同一型号的某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如果彼此并不一定接近,例如,有1/3或1/4左右
(6)技术规范中对某些测量方法所规定的重复性限 r 或复现性限 R。 在一些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中给出的 r 或 R 一方面用于查明实验过程是 否处于所规定的状态,是否出现过大的误差,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方法的不确定度。 B 类标准不确定度 u(qi)的二次方,可简称为 B 类方差。
6.3 当已知扩展不确定度 U 及包含因子 k 时,如何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例如当前对圆锥量规、锥度仪器、热电偶、维氏硬度计、色温度仪器、发光强度计、核 素活度计等类,在其检定系统中均明确规定校准结果要按 k=3给出扩展不确定度 U。而例如 超声功率计、橡胶硬度计、黑白密度计等,采用 k=2给出扩展不确定度 U。在这些情况下,
接近正态分布: k=3
三角分布: k= ≈2.45 梯形分布: k=2 矩形分布: k= ≈1.73 反正弦分布:k= ≈1.41 两点分布: k=1 以上梯形分布指其上底与下底之比β=0.71的较为多见的标准状态。当包含因子 k 增大, 评定出的标准不确定度 u(x)=a/k 就减小。 分散区间的半宽 a 可以理解为可能出现的误差极限值之模。即绝对值最大的误差,一般 用误差限这个概念。但表述为误差限时,带有正负号(±),例如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为: p=0.90 kp=1.64; p=0.95 kp=1.96; p=0.99 kp=2.58。 例如肖氏硬度计用 U95,而(273.15~903.15)K 温度计用 U99。显然,如给出的是 U95,则
u=U95/1.96,如给出的是 U99,则 u=U99/2.58。
6.6 如果校准证书上既给出了 Up,又给出了其自由度υ,应如何评定其标准不确定度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