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合集下载

我国应急预案的现状

我国应急预案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以下是当前我国应急预案的现状:一、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我国应急预案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个方面。

在国家层面,国务院负责总体规划和协调,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在地方层面,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

二、应急预案内容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应急预案内容不断完善,逐步细化,覆盖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处置、救援力量调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通信保障、恢复重建等。

同时,应急预案还注重与国际接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三、应急预案演练常态化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模拟各类突发事件,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完善为应对突发事件,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各级政府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拨使用。

同时,加强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存、调配等工作,提高应急物资供应能力。

五、应急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形成了以消防、公安、卫生、交通、水利等部门为主体的应急队伍体系。

通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素质。

然而,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1. 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领域和环节的应急预案仍需加强。

2. 部分应急预案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3. 应急预案演练存在形式主义,实际效果有限。

4.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仍需加强,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调配等工作有待提高。

应急预案编制:问题与优化

应急预案编制:问题与优化
21 0 2年 2月
山 东行政学 院学报
J OUR L O HAN NG AC DE NA F S DO A MY F G VE ANC O O RN E
F b 2 1 e .0 2
N 1S r N . 1 0. e . o 1 6
第1 ( 期 总第 16期 ) 1
关键词 : 应急预 案 ; 编制程序 ; 编制 内容 中图分类号 : 6 0 8 D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35 (02 叭 一 0 7—0 10 14 2 1 ) 02 4
DO :0 3 6 / .S N. 0 8—3 5 . 01 . 1 0 6 I1 .9 9 JIS 10 14 2 2 0 .0
( ) 案 编制 目标 定位发 生偏 差 一 预
类突发事件 , 国共制定应 急预案 10多万件 ; 全 3 省
级政府 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 , 已编制 了总体应 都 急预案 , 同时还因地制宜地编制 了大量专项及部 门
收稿 日期 :0 1—1 —0 21 1 3
预案编制的真正 目标应定 位于解决实际问题 。
第 1期( 总第 16期 ) 1
应 急预 案是 应急 管 理工 作 的 主线 , 用 不管 用 是 预 管
案 。下 级 机关在 编制 应 急 预案 时 , 常 会 照搬 上 级 经
案的生命线 。然而调研得 出的结论显示 , 目前的预 案编制 目的往往是为 了应对检查 。20 0 2年 以来我 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 , S R 到汶川地震 , 从 AS

2 一 7
XU A0 EB
21 0 2年 2月
山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RN HAN NG A ADE VE NAN E OU AL OF S DO C MY OF GO R C

应急预案编制:问题与优化

应急预案编制:问题与优化

应急预案编制:问题与优化崔维【摘要】当前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我国预案编制还存在以下问题:目标定位发生偏差;体系尚不完整,协调性差;编制程序有所欠缺;编制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预案,实现预案的从有到优.【期刊名称】《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应急预案;编制程序;编制内容【作者】崔维【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科研处,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0.8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与其他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灾害种类多、频度大、分布广。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1年的南方先大旱后大涝,这些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

另外,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很不均衡,存在诸多产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因素。

一旦这些因素得到累积并扩散开来,将对我国各中心城市甚至更大的地域范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要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完备、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的现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针对四大类突发事件,全国共制定应急预案130多万件;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大量专项及部门预案;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深入推进,其中中央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如采矿企业)完成了预案编制任务。

这些预案大体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主要方面,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但是,我国的预案体系虽然已经建立起来,这个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离一个能正常运转的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

可以说,目前已经形成的预案体系使我们对应急管理有了“精神准备”,但要把它变为“资源准备”、“程序准备”,还需要一系列系统化的措施。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联动机制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联动机制

一、背景安全生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我国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联动机制。

本文旨在阐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联动机制的基本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二、基本内容1. 联动机制组织架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联动机制由以下组织构成:(1)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2)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协调联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3)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应急处置。

(4)监测预警机构:负责监测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

2. 联动机制运行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2)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各部门、各单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

(3)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单位及时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4)科学决策、依法处置: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科学决策,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 联动机制运行流程(1)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机构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信息报告:各部门、各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上报领导小组。

(3)启动预案:领导小组根据预警信息,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4)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5)恢复重建:应急处置结束后,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实施步骤1. 制定应急预案: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2. 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建立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联动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

4. 加强培训宣传: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5.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救援物资充足、有效。

四、保障措施1. 财政保障:各级政府加大对安全生产应急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联动机制有效运行。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职责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能够提前预警和预防各种风险和隐患,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支持。

其次,它能够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过程进行组织和协调,确保应急资源能够迅速调动和合理运用。

此外,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还能够加强事后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支持。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包括预防、应急和恢复三个环节。

在预防环节,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会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关键行业和领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管,强化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在应急环节,各级政府、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会制定健全应急预案和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和应对水平。

在恢复环节,政府和相关部门会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对受灾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核心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统一指挥。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办公室作为国家应急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应急工作。

同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办公室还要对各级政府的应急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各级政府履行应急职责,做好应急工作。

此外,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还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组织机构,提高组织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其次,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合作,共同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国际上借鉴和吸取先进的应急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国家的应急管理水平。

在实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目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编号:SM-ZD-10439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安全生产应急体系

安全生产应急体系

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安全生产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实际操作中,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之一。

下面就安全生产应急体系进行探讨。

一、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概念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是指为确保安全生产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套独立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并围绕应急管理各环节实施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二、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目标①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保证生产设施的安全,并及时组织抢修,恢复生产;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对提供参考。

三、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基本要素①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和细化,确保员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②应急组织明确应急组织的职责和人员配置,确保应急指挥系统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转。

③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使员工熟悉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④应急资源明确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所需资源。

⑤应急监测建立健全的应急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安全状况,预警可能的安全隐患。

四、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实施步骤①成立应急管理组织,确定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权责关系;②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执行流程;③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操作流程和员工的应急技能;④建立应急资源库,定期检查和更新所需资源;⑤建立应急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安全状况;⑥定期评估和总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情况,并对应急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建立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响应并有效处置,减少损失和风险。

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
— 船
了预案编制工作 , 不同层次共编制各
援 基地 和一批 骨干专 业救 援队伍 为 制 5 9 , 到 4 6 。北 京 、 东 、 4人 实 5人 广 69 0家 ,其 o 编制应急预案 的生产 2 o

维普资讯
简目E硼
T 。5 t A n, r P b i h 5 ni y h 、 。 u itn la。
力 量 为 基 础 的 应 急 救 援 队伍 体 系 。
至 2 0 年 底 , 国有 2 个省区市已 急预案编制工作 。 07 全 4 截至2 0 年 底, 07 各
经 成 立 或 确 定 成 立 安 全 生 产 应 急 指
级地方政府及部 门共制定安全生产类
挥 中心 , 占省级单位 的7 %, 5 编制 l 8 应急预案 900 , 中省级 17 、 5 8 个 其 8个
日搞 防 范 、 时 搞 救 援 ” 工 作 方 针 。 险 的
应急并重、 常态与非常态结合” 平 年也 建立并 加 强 ,应 急救援 指挥体 和“ 系 日趋完善 。生产类 中央企 业全部 电厂事 故、应对恐怖事件 、 防范和应
建 立 了 应 急 工 作 领 导 机 构 和 应 急 救
了 安 全 生 产 应 急机 构 , 占全 国 地 市
指挥 中心( 机构) 和地方各级应急指挥 人 ,实 到 1 1 ;有 15 地 市 成 立 2人 5个 系统 ;以 1 个 国家级综 合性 区域应 的 4 %( 中 7 个地市为安全 生产应 2 7 其 6 急指挥 中心 ,9 7 个地市为 应急办)编 , 重庆 、湖南 等地 的一 些重点 县( 、 市 区) 也成立 了安全生产应 急指挥中心。
国 务 院 有 关 部 门 的 安 全 生 产 应 逐 级 延 伸 , 安 消 防 、 路 交通 、 公 道 海 等 行 业 领 域 的 应 急 救 援 指 挥 机中心 ” 于 急 救援指 挥机构 目前 已全部 建立并 应急预案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应 )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组的工作 上搜救 、核工业 、铁路 、民航 、电力 部署 , 应急指挥 中心确立 了 “ 预防与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

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1. 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由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实施。

该预案旨在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指导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

2.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针对某一类型或某几个类型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

专项应急预案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3. 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报国务院备案后颁布实施。

二、应急管理体制1. 统一领导: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2. 分级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 部门协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运行机制1. 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 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快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恢复重建机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法制保障1. 《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职责。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明确了应急响应程序、信息报告和处置措施。

3. 《安全生产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法规: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提供法律依据。

总之,我国应急预案体系覆盖了国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和大型活动预案等多个层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这一体系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预案形成体系

应急预案形成体系

一、引言应急预案的形成体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本预案形成体系旨在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二、预案体系概述应急预案形成体系包括预案编制、预案实施、预案评估和预案更新四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

1. 预案编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2. 预案实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

3. 预案评估: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4. 预案更新: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预案体系具体内容1. 预案编制(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工作。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和周边环境。

(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

(4)预案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救援措施、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

2. 预案实施(1)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

(4)加强信息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3. 预案评估(1)评估预案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2)评估应急响应机制的有效性,找出不足之处。

(3)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预案更新(1)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2)关注国内外安全生产动态,借鉴先进经验。

(3)定期对预案进行审查和修订,确保预案的时效性。

四、预案体系实施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4.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5. 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送和反馈机制。

最新整理我国应急管理的形势和对策

最新整理我国应急管理的形势和对策

最新整理我国应急管理的形势和对策一、十六大以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深刻的启示(二)严峻的形势(三)面临的挑战(四)“一案三制”建设(五)宝贵的经验二、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一)深刻的启示20xx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一定要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还要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xx年10月)(二)严峻的形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依然严峻、任重道远。

年均死亡1万多人(近年年均2500人,伤病100万人);每年有3亿人口受灾;年均损失2000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

2.我国的事故灾难严重一是事故总量大、伤亡大。

二是重特大事故多。

三是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凸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

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多发。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200起以上,造成200多人死亡,数万群众健康受到伤害。

4.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

资料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资料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我国近代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史

我国近代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史

我国近代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史2015-11-19我国安全生产的三个时期和1978年以来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一、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1949—1965)。

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

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等行政法规,建立了由劳动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具体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劳动者的安全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但“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58 -1961年期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比“一五”时期增长了近4倍,1960年5月8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二、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1970年劳动部并入国家计委,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也相应转移。

这一阶段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一度失控,1971-1973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16119人,较1962-1967年增长倍。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三、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1978-1991)。

粉碎“四人帮”后,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为加强安全生产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相继出台实施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

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当前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实际应急工作中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启动应急预案的增多,预案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不同的突发危机事件实际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与功效却是千差万别。

比如在经历了2003年SARS事件之后,针对2004年的SARS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2005年底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在启动应急预案之后,依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无可挽回的损失。

为什么在应对有些突发危机事件时,我们虽然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却对控制和化解危机帮助甚微?我们的预案在预防各类突发事件及减少突发事件造成损失中的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应急预案又叫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社会事件或自然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以及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设备、物资、救援行动以及指挥与协调等方面做出的具体安排。

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什么,何时做什么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

可以说,一套严密、有效的应急预案对应对突发事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有利于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

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事先预警防范、准备预案等工作,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正式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二)有利于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而事先制定的救援行动方案。

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新版)

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 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新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新版)摘要: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是构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和完善应急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有效实施救援,能够极大地减少事故伤害和损失,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在认真分析我国应急救援工作进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从生产经营单位、政府两个层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基础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并分别提出了相关重点工作内容。

关键词:应急救援基础管理体系建设一、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进展(一)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和省、市、县三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企业层面,154家中央企业总部及其所属单位全部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高危行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企业预案覆盖率达到100%;生产类型企业基本制定了应急预案。

(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

至2008年6月底,有20个省(区、市)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另有6个省(区、市)安全监管局成立了应急办(处);有80个市(地)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另有70个市(地)安全监管局成立了应急办(科)。

此外,有部分直辖市所属区(县)以及少数县(市、区)也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

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讲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讲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知识讲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按照《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等部分构成。

组织体系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

运行机制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响应、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专多能、专兼结合,防救结合、平战结合,以及动员公众参与,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的应急管理,明确和规范响应程序。

法律法规体系是应急体系的法制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

与应急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的规章、规定,以及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支持保障系统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系运转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通信信息系统、培训演练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同时,应急管理体系还包括与其建设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等,以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体系正常运行。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方案》要求,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元吾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

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理日报/2006年/9月/14日/第A01版
我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王宇天白冰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钢铁企业应急预案实施与生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贺黎光介绍,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

贺黎光说,从2003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部门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发布了有关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也已基本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

为了规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守则》,已多次征求了意见,正在修改完善,即将下发。

许多地方将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列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和建设项目交工验收中将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必查项目,有力推动了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一些企业集中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了应急预案编制步伐,也有一些企业在编制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其下属的各级企业单位也都编制了相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企业内部自下而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

去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各类重特大事故中共使20多万人摆脱险情。

贺黎光说,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有较大程度进展,相关的法规、条例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当中。

《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已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议后,已修改成稿。

与此同时,公安部、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还下发了《重特大事故信息报送及处置程序》等一些相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应急救援法规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

据贺黎光介绍,去年以来,我国矿山救护队伍参加矿山事故抢险5017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6814人,其中2292人获救生还;水上救援队伍对2467起事故进行了救援,抢救遇险人员27644人,使26304人获救;公安消防队伍扑救火灾12.2万起,参加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事故、倒塌事故等各类事故灾难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9.6万次,抢救和疏散遇险人员12.5万余人;电力救援机构短时间内成功地处置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等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及主要内容已经国务院同意,并纳入《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与此同时,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工作逐步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应急投入加大,救援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尽管中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因应急“失效”和处置不当等原因影响救援效果,导致事故扩大及人员伤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贺黎光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

这25起事故如果应急处置妥当,还可以减少伤亡人员。

贺黎光指出,如果我们的应急预案有效可行,救援队伍素质高,救援装备水平高,加之救援
及时、救助有力,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反之就没有效果甚至扩大事故,这给中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