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解析版通用版)
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提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青浦·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庆历末,富文忠公①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坌③入京东。
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
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赘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
明年夏,大稔⑤。
计其道里,资遣还业。
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人。
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忠公:北宋名相富弼。
②商胡:地名。
③坌:并;一齐。
④即民所赘聚:让他们到流民聚集的地方去。
⑤大稔:大丰收。
⑥无虑:大约。
1.【甲】诗的作者是。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卒.辞不受( )3.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4.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丙】文“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
6.【乙】文“,”两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绩。
【丙】文富弼解决灾民食宿的具体措施是:(1);(2)(用现代汉语回答)。
以上表现出两位官员忠于职守、的人物特点。
(2024上·上海静安·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咏雪》对比阅读2篇
《咏雪》对比阅读2篇01《咏雪》《黄琬幼而慧》对比阅读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
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同“蚀”,侵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急)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为.魏郡太守(担任)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A.俄而.雪骤B.黄琬幼而.慧C.学而.不思则罔D.而.深奇爱之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9.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划两处)(2分)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答案:6.D【点拨】“应”是“回答”的意思。
7.C8.D9.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0.(1)(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专题02 咏雪(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2 咏雪(一)(2023·山东潍坊·统考模拟预测)选择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玄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
太傅_______之,而不欲伤其意。
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谢玄,谢安侄子。
②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1.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加点字适合放在乙文横线处()A.策.之不以其道B.讲论..文义C.安陵君其许.寡人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D.乙文连用“赌”“得”“烧”等动词刻画谢太傅欺骗孩子的虚伪狡诈形象。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4.谢安的夫人曾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侄们?”,对于谢夫人的质疑,请结合甲乙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D 3.(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谢太傅)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赢得(或得到)后就烧掉它们。
4.示例:①我不认同谢公夫人的质疑。
②甲文谢太傅和儿侄们一起“讲论文义”,在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中激发小辈即景赋诗的雅兴,并以“大笑乐”的方式委婉肯定小辈们的表现,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③乙文谢太傅看到谢玄沉迷紫罗香囊、覆手等装扮,巧妙地以打赌的方式引导他舍弃这些器物而不伤害他的情绪。
④从甲乙两文中可见,谢太傅非常有教育智慧,他将自己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D.太丘舍去.(离开)2.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雪/纷纷何/所似?B.白雪/纷纷/何所似?C.白雪纷纷/何所/似?D.白雪/纷纷何所/似?3.下列对【甲】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选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两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B.【乙】选文中的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甲】选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
D.【乙】选文仅103个字,就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阐明了为人处世应该守信、讲礼的道理。
5.把【乙】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学二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病,比喻忧患。
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答案】 D 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
“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
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答案】(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中考语文专题2陋室铭对比阅读(原卷版)
陋室铭(一)(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
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
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
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二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2分)俨 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
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①既出,得其.船:②醒能述以.文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上)(原卷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24组)一、三峡(一)(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西陵峡》)1.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给自足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素.食C.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妙D.良.多趣味用心良.苦良.久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甲文先写三峡周围的山势,次写夏水,再写春冬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前人记载或传说中身临三峡险境觉得可怕,作者却写出不同的感觉,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二)(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解析版通用版)
岳阳楼记(一)(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上:统治者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 B.以.伤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其境过清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或:或许,也许。
乐:以……为乐。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戒子书》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戒子书》(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
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
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术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①.,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删改)[注]①因循面墙:沿袭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非学无以广才./卿今者才.略B.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无大过.矣C.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D.世人婚冠.未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B.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C.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D.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闵行·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伯父君谟,号“美髯须”。
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
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间”,表现了太守的思想。
5.【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望”出于“”而“见”出于“”。
【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2024上·上海浦东新·九年级一模卷)【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向来都是初中语文的一个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提供三篇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1】(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互相轩邈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7.解释加点词。
(3分)①夏水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③千转不穷转:8.翻译句子。
(5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分)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阅读答案: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 (3分)B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二(含答案)
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二(含答案)一、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第20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司马迁李牧者,赵之良将也。
常居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②莫府:即幕府。
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
④入盗:入侵。
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
“保”通“堡”。
⑥让:责备。
八下语文人教月考文言文对比阅读2(带译文)
月考复习资料补充部分(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
(16分)【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注释:(1)仆:作者谦称。
(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3)限:遮断。
(4)幽岫:幽深的山穴。
(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6)办:具备。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仿佛若有光()(2)具答之()(3)于斯已办()(4)仁智所乐()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梅溪之西辍耕之垄上B.遂葺宇其上其真不知马也C. 于斯已办行者休于树D.乃不知有汉陈涉乃立为王13.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案:11.⑴好像⑵同“俱”,完全、详尽⑶这里(这儿)⑷喜爱(喜欢)12. 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13.⑴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⑵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14.①从描写的景色上看,景色优美,作者要建房居住在这儿,可见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②从菊花、竹实这些所吃食物来看,都是隐士最爱,可见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③从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句来看,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只要写出1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述内容1分,情感大意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文言文对比阅读(2)
《狼》文言文对比阅读(一)【甲】《狼》全文【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②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③。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④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⑤彼,跑⑥号如前状。
前树又呜,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去:距离。
③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
④致:使。
⑤趋:向,到。
⑥跑(páo):同“刨”,兽用前足刨地。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前狼“诱敌”,后狼攻击;乙文开篇写牧童“谋分捉之”,接着以大狼的行为表现了他们“谋”的结果。
D.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描写和议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分)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4.课文《狼》中的狼和本文的狼,其形象有何不同?(4分)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二)【甲】《狼》全文【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过关小考卷二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检测一(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页 1 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锦鳞游泳(代指鱼) .(2)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而或/长烟一空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解析】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4分)__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页 2 第(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页 3 第__(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2分)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皆若空游/无所依C.其岸势/犬牙差互D.似/与游者相乐【解析】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请分析两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4分)__【甲】【乙】两文同为作者被贬官之后的作品,都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愁苦之情;但【甲】文又表现出作者赏月的闲适和面对挫折的豁达,【乙】文则更多地表现出凄凉孤寂之情。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空谷传响,属引凄异常有高猿长啸林寒涧肃每至晴初霜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页 4 第【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指飞奔的马) .(2)以其境过清(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B)(2分)绝/多生怪柏A.B.巴东/三峡巫峡/长页 5 第C.皆若/空游无所依D.潭/西南而望【解析】A.绝多生/怪柏;C.皆若空游/无所依;D.潭西南/而望。
4.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小品文,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__【甲】文写三峡山水奇特,引用渔歌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乙】文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情感。
检测二(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页 6 第(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2)可爱者甚蕃(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它)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C)(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莲,花之/君子者也D.晋陶渊明/独爱菊【解析】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晋/陶渊明/独爱菊。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__【甲】文通过陋室表达作者的思想品德高尚,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
【乙】文则采用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甲】文借陋室言志,【乙】文借莲花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页7 第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B)(2分)A.林/尽水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页 8 第C.故人/不独亲其亲D.是故谋闭/而不兴【解析】A.林尽/水源;C.故/人不独亲其亲;D.是故/谋闭而不兴。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4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