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房颤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他汀类药物在房颤中的应用

他汀类药物在房颤中的应用

文献综合分析与评价
文献1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冠心病并阵发性 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疗效对冠心病并阵发性心房颤 动的临床疗效 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 68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 资料,随机分治疗组(瑞舒伐他汀20mg/d)和对照组(瑞舒 伐他汀10mg/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 1、6、12个月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测定治疗前及 12 个月后血脂、左 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 转化为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
文献综合分析与评价
文献2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左房 重构[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左房重构 的影响 研究设计:300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辛伐 他汀组1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mg/d; 对照组15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 左房大小LAD,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E,A峰)并计算 E/A比值;肺静脉血流频谱(S,D 峰)并计算 S/D比值。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 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I临床预后的影响 研究设计:将18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 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 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qn,连续1年。观察比较两 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CRP水平和临床预后。
Thank You!

他汀类药物在房颤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 前言
♣ 文献综合分析与评价
♣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前言
他汀类药物是体内胆固醇合成重要的限速酶。可降低血 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移行增 殖,降低炎症标志物的水平,降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 发生率和病死率。 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 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具有相关性。他汀类药物能够增 加血管内皮细胞 NO 表达,具有抗炎和减弱氧化应激反 应的作用,在治疗房颤的多项临床试验中提示给予他汀 类药物能够防止AF的发生和持续[1]。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可以获益?

他汀类药抗心房颤动的研究

他汀类药抗心房颤动的研究

13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药物与临床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达0.4%~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5岁者达10%;在心血管病患者达40%[1]。

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能引起心房的结构和电生理重构,导致心房扩张,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础[2]。

房颤的传统治疗主要是节律和心室率的控制,同时进行合理的抗血栓治疗。

目前有较多证据支持非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他汀类药物用于房颤的一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发现其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与抗心律失常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心房纤颤的作用极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抗心房纤颤的循证研究1.1 他汀类药物对继发性Af的保护研究Young-Xu等[3]最早对449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他汀治疗组263例、对照组186例)进行5年随访研究,共52例发生Af,其中治疗组24例(占9%),对照组28例(占15%),发现他汀类药物有独立于调脂作用外的降低Af的发生率,并且存在明确的正性疗效/剂量反应关系。

同样,Hanna等[4]一项前瞻性、纵向、多中心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Af发病率(P <0.01),并且其疗效与治疗前患者血脂水平无关,其预防Af的效应明显大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然而,Adabag等[5]对13783例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冠心病患者Af的发生,但可降低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Af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 图分类 号 :R 5 4 1 . 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3 3 — 0 2 0 2 - 0 1
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他汀类药物 中的一种 ,主要用来治疗高血 脂症和 冠心病 ,能够抑制 内源性 胆固醇的合成 ,是血脂 的调节剂 J ,属H MG — C o A 还原酶抑制剂。本 身无活性 ,口服吸收后 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 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 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 , 使 胆固醇
冠心 病是 临床 上一 种常 见 的心脑 血管 疾病 ,主 要的 发病 原 因是
冠状 动 脉粥 样硬化 ,是 由于 患者 体 内的脂质 不 能够 正 常的 代谢 ,积 聚在动 脉 内膜上 ,从 而形成 白色 的斑块 ,这 些斑 块在 长时 间的积 聚 下 ,就 会慢 慢 的堵塞 动脉 ,从而 阻止 了血液 的 流通 ,不能 够正 常的
>0 . 0 5 ),具有可对 照性 。
血脂 。它 的作 用机 制在 于发挥 抗炎 机制 ,降 低动 脉粥样 硬化 斑块 的 脆性 ;在 降 低胆 固醇 的同时调 节血 管 的舒张 ,抑 制血小 板 的聚集 ; 稳 定动脉粥样硬 块等 ] 。 我 院就他 汀类 药物 在冠 心病 治疗 中的临床 应用 这个 课题 展开 研 究 ,采用阿托伐他 汀钙片治疗 冠心病 ,结果显示研 究组患者治 疗后血 脂降低明显 ,稳定斑块 ,具有 较好的临床疗 效。阿托伐他 汀钙 片属于
H MG — C o A 还原酶抑制剂,对患者的血脂有显著的调节改善作用,显著
降低血清总 胆固醇和低密度 脂蛋 白,中度 降低血清三酰甘 油 ,值得在 心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和高血脂症疾病的治疗上被广泛使用。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41 何小君 ,罗贵全 ,邓学1 ,等 .比索 洛尔治疗冠心病合 并肺 源性心脏 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lJJ.实用医 院I临床杂志,2014,ll(1):96—98. (收稿 日期 :2018—10一l2)
他汀 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 的临床效果分 析
严 红 (重庆『fr筇 匕人 民医院 ,重庆 400054)
综上所述 ,慢性肺源性心 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常 规治 疗的基础上加用 比索洛尔 ,能有 效 改善患者心肺功 能,效果确 切 ,安全可靠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参 考 文 献
【1】 孙婷 ,袁连红 ,余伟杰月市源性心脏病并发低钠 血症 92例临床分析【Jl_ 重庆 医 学 ,2015,44(15):病心律 失常患 者脑钠肽 和 c反 应蛋 白水平 的 影 响 IJ1.中 国 老年 学 杂 志 ,20l6,36(9):
2l58—2159.
【3l 李莉 ,卫曼曼 ,卢 志强.比索 洛尔治疗慢 性肺源性 心脏病合并 心 力 袅竭的疗效观察【J】_ }I 实用 医刊 ,2015,42(18):55—57.
一 嘧国 自图 固
管疾病恶性循环 过程中发挥重要 的阻断效果,进 而有效 改善 心室重构,增加射m分数 ,降低肺 动脉 本研究结果 示 ,治 疗组 患者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加用 比索 洛尔 ,患者心肺功能得 到 明 显改善 ,各项指标均优 于对照 组 ,且治疗组 患者临床治疗 总 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 一结果表明 ,比索洛尔用 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 力衰竭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著 。
1 资 料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我 院 2016年 10月一2017年 l0月 收治的冠心病患者 56例 ,按人 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 与观察 组 各 28例 。对照 组患 者年 龄 49岁 ~68岁 ,平均 年龄 (60.2± 2.8)岁 ,不 稳定 型心绞 痛 12例 、稳 定劳 累性 心绞痛 16例 ,男 l6例 、女 1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 50岁 ~67岁 ,平均年龄(61.5± 2.0)岁 ,不稳 定 型心绞 痛 l3例 、稳定 劳 累性 心 绞痛 15例 ;男 l5例 、女 13例:人选标准 :①结 合患者临床症状 ,并做 常规心 作 者 简 介 :严 红 ,女 ,本 科 ,副 主任 医 师 基层 医学论坛 2019年 1月第 23卷第 2期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房颤中的作用分析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房颤中的作用分析

心房颤动( 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 Af ) 是 临 床 上 常 见 的心律 失常 , 大部 分房颤 是 由器质 性心脏 病 所致 , 且 随着年 龄的增 大 , 房 颤 的 发 生 率有 升 高 的 趋势 。房 颤 可以 引起一 系列 临床 症 状 和严 重 的 并 发症 , 心脏 瓣 膜替换 术后 发 生率更 是 高达 6 0 %, 房颤 的发 生 常
声 心动 图、 2 4 h动态 心 电图、 C反 应蛋 白。
1 . 3 统计 学方法
应用 S P S S I 3 . 3统 计 软 件 包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 计 量 资料 以均 数 ±标准 差 ( ±s) 表示, 采 用 成组 设 计 的 t检验及 配对 t 检验 , 率 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 P <0 . 0 5 为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 内蒙古阿拉 善 盟 中一 医院 , 内蒙古 巴彦洁特 7 5 0 3 0 6 ) [ 关键 词 ]心 房颤 动 ; 阿托 伐 他汀
【 中图 分 类 号 ]R 5 4 1 . 7 5 [ 文 献 标 识 码 ]B [ 论 文 编 号 ]1 0 0 4 — 0 9 5 1 ( 2 0 1 3 ) 0 1 — 0 0 9 9 — 0 2
I n f 比性 :
1 . 2 弓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讨

实 验 和临床证 据都 表 明炎症在 房颤 的发 生和维 持 中起 重要 作用 。c反应 蛋 白是 临床 上 炎症 反应 的
个重 要标 志, 是感 染急性 期物 质 , 反映 了全 身性 炎 症反应 , ( 反 应蛋 白可 以 降 低 内皮 NO 合 成酶 的 表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心脏供血障碍,严重时会引发心肌梗塞甚至心力衰竭。

治疗冠心病的重点是通过降低血脂和控制心血管病风险因素来改善血管通透性和稳定斑块。

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案之一,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降脂效果显著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控制心血管病风险因素除了降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和稳定斑块等多种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3.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在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相关的心血管事件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1. 肝功能损害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肝功能异常。

在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肝功能异常。

2.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损伤,一般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肌肉蛋白尿等症状。

在联合使用心血管药物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一不良反应,尽量避免出现严重的肌肉损伤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药物相互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药物代谢酶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联合使用心血管药物时,需要认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对患者造成影响。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治疗冠心病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血脂、维持血管通畅和预防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线药物,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与其他心血管药物联合治疗冠心病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对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减少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生成,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同时减少三酰甘油的水平。

这些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起到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种其他作用,对冠心病的治疗有益。

二、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1. 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西卡格雷尔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和西卡格雷尔的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研究表明,他汀类和西卡格雷尔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与西卡格雷尔的联合应用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 他汀类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常见合并症,降低血压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与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冠心病时可以协同作用,提高降血压的效果,同时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他汀类与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事件率和全因死亡率,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三、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不良反应分析1. 肝脏损害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引起肝脏损害,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本文将对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专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阻止胆固醇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降低血脂不仅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还能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血管的弹性,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2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的治疗效果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LDL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还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改善动脉内皮功能,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

与此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提高HDL胆固醇的水平,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长期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中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1 肝功能损害他汀类药物会对患者的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酶升高,甚至出现肝损伤。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测肝功能,并避免与其他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一同使用。

2.2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对肌肉产生损伤,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

在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肌肉损伤,如横纹肌溶解。

对于有肌肉症状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警惕肌肉损伤的发生。

2.3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肝功能损伤和肌肉损伤外,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还可能产生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道不适、头痛、失眠等。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瑞舒 伐 他 汀 在 治 疗 冠 心 病 并 阵发 性 房 颤 ,
采用 t 检验 , P<0 . 0 5表示 差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管 内皮功能 , 减少 血栓形 成 , 增加 冠脉 血
流, 减 少 房 颤 发 生 及 心 血 管 事 件 的 发 生 J , 研 究表 明他汀类 可以用 于房颤 , 并
件包进行处 理 , 计 量 资料 以 X±S表 示 ,
功能 , 抑制炎性 反应稳 定斑 块 , 减少 斑块 破裂 和继发血栓 , 其机制可能是他汀类药
物通过增强一氧化氮合酶 ( N O S ) , 改善血
性 维持 率治 疗组 高 于对照组 。治 疗组发 生心血管事件率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结论 :
03. 1 3 9
颤病史。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组 ( 2 8例 )
和对照组 ( 2 5例 ) 。治疗组 中男 1 7例 , 女 1 1例 , 平 均年 龄 5 3 . 8±7 . 3岁 。对 照组 男1 5例 , 女 1 0例 , 平均5 4 . 1±6 . 9岁。 两组 年龄 、 性 别等 一般 资料 比较 , 差 异无
论著 ・ 临床论: 废
C H { N E s E c o M M U N t T Y D 0 c T O R s
瑞 舒伐他 汀对 冠心病并阵发性房颤 的临床研究
王海珠 王珂 王保 功
月 收 治冠 心 病 合并 阵发 性 房 颤 患者 5 3
例。排除肥厚 型心肌 病 、 心脏 瓣 膜病 、 甲 状腺功能亢进 、 高血压病及严重贫血及房
高心率变异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 瑞舒 伐
年后 , 与治疗前 比较 , 两组 的 C R P均有 明 : 受器反应正 常化 , 降低交 感神经 活 性 , 提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报道。
【 0 1 4 ) 2 — 0 3 3 4一 叭
3 讨 论
1 资 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2 0 1 1年至 2 0 1 2年我 院接 收的 6 O例阵发性房 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 象, 在进行病史询问 、 常规检查 以及 心电 图检 查后 , 对 符合 此次研究 的患 者进行档案建立 , 进行一年的干预 , 随机进行分组 , 治疗 组和对 照组 , 每组
2 0 1 1: 7 21 .
患者住 院期 问给予对症治疗 , 出院后也坚持服药 , 治疗组 3 O例患者给
予 阿托 伐 他 汀 钙 片 ( 辉瑞 制药 厂 , 批准文号: 国药 准字 号 J 2 0 0 7 0 0 6 1 ) 2 0 mg , 每晚 1 次, 口服 , 出院后也坚 持长期 使用 ; 对 照组 3 0例 患者坚 持拜 阿 司匹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 治疗 ( 拜尔公 司) 。两组患 者如有房 颤发作 , 可 给予地高辛控制心室率 , 症 状缓解 后停 药。入选患 者都要 记录房 颤发作 的频度及每次房 颤发作 的持续时间 。出院后 门诊随访 1 2个 月 , 如患者 出 现任何不适来 医院就诊并做心 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人选时及治疗 3 、 6 、 1 2 个 月时检测两组 患者超敏 c反应蛋 白及 胆 固醇 水平 , 并统 计两组 患者 的 再入院率及致残率 。超敏 c反应蛋 白及胆 固醇水平采用 E l i s a检测法 , 使 用 仪 器 为 雅 培 全 自动生 化 分 析 仪 。 1 . 3统 计 学 方 法 数据 处理采 用 S P S S 1 5 . 0软件进行统计 ,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 差 ( X±s ) 表示 , 组 间 比较 采用 t 检验 , 计数 资料采 用百分 率表示 , 组 间 比较 采用 × 2检 验 。以 P < 0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他汀类药物防治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研究

他汀类药物防治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研究

6 5例 。对照组 患者中男 3 3例 ,女 3 2例 ;年龄 3 9— 7 2岁 ,平 均 ( 4 6 . 2±8 . 6 )岁 ;其 中合 并冠 心病 2 4例 ,高 血压 1 6例 , 糖尿病 1 3例 ,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 1 2例 。治疗 组患 者 中男 3 5
例 ,女 3 O例 ;年龄 4 3~7 5岁 ,平 均 ( 4 7 . I ±6 . 9 )岁 ;其 中
十分 明了,但众多临床研究 都显 示 ,有无 心脏 病史 和炎 性反
常规 用 药 胺 碘 酮 ( 北 京 紫 竹 药 业 有 限 公 司 ,围 药 准 字
H 1 1 0 2 0 0 1 4 )干 预 , 口服 ,0 . 2 g / 次 ,2 0 ,  ̄ / d ,或 给予 美 托 洛
尔 ( 阿斯利康 制药 有 限 公 司 ,国 药 准字 H 3 2 0 2 5 3 9 1 )干预,
H 2 0 0 5 1 4 0 7 )干 预 治疗 ,2 0 m g / 次 ,每晚 1次 ,干预 期 2年 。
的电位变化时诱导心 房纤 颤的关 节环 节 ,当心 房细胞受 刺激
产生膜 电位变化 ,电 冲动下传 后顺 着另一 条 即异位兴奋 点组
成 的环形通路折 回,再次兴 奋 已兴奋 的心 肌 ,就会 导致 阵发

5 6・
临床 合 殚 用 药 2 0 1 4年 3月 第 7卷 第 3期 下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l o n  ̄D r u g U s e ,Ma r c h 2 0 1 4 ,V o 1 . 7 N o . 3 C
的增长整体表现为增高 的趋 势 。由于房颤 的发生 主要危 害患
者 的心脏功能和心血管 系统 ,且 人群 中并 发于 多种疾 病 ,其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

近年来临床数据报告显示,冠心病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

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症状的原因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致使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胸痛和胸闷等症状[1]。

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冠心病发生发展与患者血脂有关,因此通过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生率[2]。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高脂血症和冠心病。

他汀类药物既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还可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

此药物可以发挥抗炎效果,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弹性;减少胆固醇,从而改善血管痉挛的情况,控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控制纤维帽的破损,从而避免血栓形成;长时间服用此药物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情况,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发生,更可调节心肌重构,提高预后效果。

此外,他汀类药物联合活血化瘀药物以及扩张血管药物可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氧缺血情况,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机体不适。

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理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55.4±4.7)岁。

方法:60例患者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20mg/次,1次/d,均治疗1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情况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60例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60例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为(5.84±0.44)次/周,持续时间为(6.76±0.35)min/次;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13±0.12)次/周,持续时间为(3.97±0.16)min/次。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把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病例数分别为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他汀类药物实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二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都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在冠心病治疗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有效,利于患者血脂水平的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他汀类药物;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有关文献报道研究指出,对冠心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实施治疗,对于疾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1]。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本次研究笔者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4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取随机的方式把本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均为48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2.3±4.3)岁,平均病程为(6.8±2.3)年;治疗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63.1±3.7)岁,平均病程为(6.4±2.5)年,全部患者均符合《实用科学》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且均签订相应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排除合并严重其他脏器疾病患者、不能有效沟通且伴认知障碍患者。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施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上使用活血化瘀药;在抗血小板聚集上使用阿司匹林;在血管的扩张上使用硝酸异山梨酯;使用低分子肝素实施抗凝治疗。

冠心病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对新发心房颤动预防疗效评价

冠心病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对新发心房颤动预防疗效评价

冠心病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对新发心房颤动的预防疗效评价【摘要】目的:关于冠心病患者应用辛伐他汀预防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7月收治4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待4周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

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研究组患者下降比对照组更为明显,且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常规用药,药物使用种类如下:胺碘酮、华法林、洋地黄、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等药物。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天10mg,睡前顿服。

1.3 观察项目待治疗4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的水平,采取elisa试剂盒来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采取动态心电图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并记录发生的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将记录的数据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房颤及脑血栓发生率在第4周末,研究组患者出现房颤为2例(8.34%),出现脑血栓事件为1例(4.17%),对照组患者出现房颤为9例(37.5%)出现脑血栓事件为7例(29.2%),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待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相较于治疗之前均存在明显的降低,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3.98±1.52)mg/l,对照组为(5.52±1.54)mg/l,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月来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人民医院诊治的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3、6、12个月后的房颤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患者的再住院率和致残率。

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治疗12个月后再次随访,发现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1]。

房颤也常出现在心脏手术之后,其治疗措施主要控制心率。

临床上一直以来都是积极地维持患者窦性心律及抗凝治疗[2]。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对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他汀类药物被发现能够降低胆同醇,并通过改善内皮NO活性,减轻炎性反应等来预防异常心率发生,进一步有效对抗心律失常[3]。

房颤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病,因为该病的发病率高,而且常常会合并心功能不全及脑梗死等疾病而成为医学上人们关注的热点[4]。

美国曾经有研究报道过目前造成房颤发生的病因有30多种,但是目前仍然以冠心病、高血压及风湿性心脏病为主,而近年来非瓣膜性引起的房颤也越来越多[5-6]。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再发率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患者再入院率及致残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房颤的预后意义。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 年3月~2012年1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本部与社区中心就诊患者中的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诊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100例实验组与100例参照组。

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效果本次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诊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诊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类疾病、认真功能障碍、脑、肾、肝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10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他汀类药物)与100例参照组(实施扩张血管及抗凝药物),参照组患者最长病程为10年,最短病程为1年,平均年龄为(4.6±0.4)岁;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65.3±1.8)岁;男性60例,女性40例;实验组患者最长病程为11年,最短病程为2年,平均年龄为(5.6±0.4)岁;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52岁,平均年龄为(68.3± [1.8)岁;男性58例,女性42例。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未出现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比开展后续对比。

1.2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扩张血管及抗凝药物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入院后对其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之后采用硝酸脂类药物对患者扩张血管,之后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患者心肌营养情况,针对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需采用对症处理。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68例临床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68例临床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68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7-04-19T16:06:45.2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岳国霖[导读]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比较理想,能调节患者的血脂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山东省潍坊市 261011【摘要】目的:针对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接诊的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或经心电图、心肌酶学、冠脉造影等确诊为心肌梗塞的患者68例,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治疗方式,对实验组则加以行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干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做以总结。

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比较理想,能调节患者的血脂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以进行深入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68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by Statins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tatins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Methods:Sixty-eight patients diagnosed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agnos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electrocardiogram,myocardial enzyme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6.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calcium.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ideal. It can regulate the blood lipid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t can be popularized and used.Key words:statins;coronary heart disease;analysis前言: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导致其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脂质代谢不正常,这会导致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存在脂质沉积,随着脂质物质在动脉内膜上的堆积,会逐渐形成一种白色的斑块,这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病变过程,随着粥样斑块的逐渐增多,会导致动脉腔越来越狭窄,严重时出现血流受阻,最终导致心脏缺血现象的出现,产生心绞痛。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李丹【摘要】目的比较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患有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使用1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为A组,使用2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左心房内径和心房利尿钠肽的变化情况.同时持续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半年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病情都有所好转(P<0.05),使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在血清炎性因子、左心房内径和心房利尿钠肽的降低程度上更为明显(P<0.05).同时在患者治疗6个月后发现使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且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经过对比后发现,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时采用更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产生更好地治疗效果.【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29【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阿托伐他汀;临床效果【作者】李丹【作者单位】辽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辽阳 11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541.7+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得冠心病的概率会逐渐增大,而冠心病往往会导致心率失常,从而出现心房颤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已经有证据表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炎症机制的参与。

因此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首先是针对炎症进行的,而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有良好的抗炎机制。

此次研究就是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120例针对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疗效。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冠心病已成为我国社会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

今天,我们将对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分析。

1. 降脂作用: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使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上升,从而降低冠心病发病的风险。

2. 改善血管功能:他汀类药物还被证明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可以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

3. 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4. 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还被证实可以使动脉斑块变得更加稳定,减少了斑块破裂引起的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

5. 改善心肌功能: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功能,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

1.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肌肉损伤,包括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肌肉横纹肌溶解症,严重者可以导致肾功能损伤。

2. 肝功能损伤:部分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肝酶升高,甚至肝功能损害,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3. 胃肠道不适:部分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等症状。

4. 血糖代谢异常: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5. 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少数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虽然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但是不良反应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房颤临床分析
观察发现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新发房颤率或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

对我科2002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60岁冠心病患者连续追踪,其中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发生房颤率或既往有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不服用他汀类。

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率或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且预防复发的有益效应可能比房颤的一级预防更为明显。

标签:他汀类药物;冠心病房颤;发病率
在冠心病的长期综合治疗中,他汀类药物(statins,STS)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STS以其调脂、减少粥样斑块发生、发展,稳定斑块,甚至可以使斑块消退,而且对心脑血管等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因此奠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

我科自200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60岁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大多数不合并血脂升高,依据患者个人要求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两组,其中服用他汀类患者70例,拒绝服用他汀类药物30例,现对100例患者连续追踪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选择要求:年龄60~70岁,有冠心病病史>1年,有房颤病史者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和甲亢性病因,血脂情况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医嘱执行性好,每1~2年住院或门诊复诊>1次,患者100例,其中服用他汀类患者70例,拒绝服用他汀类药物30例,所有患者嘱控制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1.2方法100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定期住院或门诊复查血脂、心电图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情况,将每次检查结果汇总成表。

1.3疗效判断标准显著:血脂正常范围和每年房颤发作数次≤1次。

有效:血脂稍升高和(或)每年房颤发作数次≤3次。

无效:血脂严重升高、每年房颤发作数次≥4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2结果
治疗组:显著疗效4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4%。

对照组显著疗效0例,有效1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3.33%。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见表1。

3讨论
他汀类药物不应单纯定位于调脂药物,其调脂作用除有效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外,对其他脂质成分如高密度胆固醇亚成分及低密度胆固醇亚成分作用不可忽
视。

除外降脂、稳定斑块、使斑块消退及改善内皮功能外,他汀类药物还通过使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I减少,以减少纤维蛋白原的生成,使C反应蛋白降低等降低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的发生率,从而使心血管临床事件明显减少[1]。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可能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炎症、代谢、理化因素、遗传缺陷等所致的离子通道结构或功能異常有关。

其中炎症和氧化应激、RAAS过度激活、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及各类生长因子功能异常表达等。

是导致房颤的重要机制。

他汀类药物降低房颤发生率的可能的机制:①抗炎机制:25%~40%的房颤的发生同心房炎症有关,尤其是术后房颤,而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维持与心房炎症瘢痕有关;②抑制心房电重构:心房电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预防或逆转新房的电重构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③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商丽华等采用开始心房起搏建立犬房颤模型,提示普伐他汀可有效抑制快速起搏的心房结构重构。

STS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基石,按疾病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将预防阵线前移[2]。

近数10年,国际上、国内的医药学专家对于他汀类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Hanna等分析了2526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心衰患者的大型多中心研究ADV ANCENT(SM)后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降低房颤发作的效果优于ACEI 和B受体阻滞剂;ARMY DA-3 随机对照研究入选101例冠状动脉旁路术的患者,术前连续7 d应用40mg阿托伐他汀,同安慰剂对比,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vs.57%,P=0.003)。

Siu,Marin等证明他汀类治疗对孤立性房颤,冠心病行外科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房颤的良好效果,等等。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减少冠脉事件发生,而且可以降低冠心病并发症发生,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命,被誉为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早在1996年《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 J Cardio)主编就曾指出:”STS为一种神奇的药物,她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就如同青霉素当年对感染性疾病一样,对冠心病应充分应用STS”。

参考文献:
[1]吕家高,陆再英.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J].医学导报,2001,20(3):168-169.
[2]宋治远,张倩.他汀类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热点荟萃,2013,ISBN 978-7-117-17182-3/R:300-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