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和郡王的区别,除了出身有亲疏之外,还在于一个世袭罔替
清朝的封爵制度
清朝的封爵制度在清朝啊,封爵那是有好多花样的。
这爵位呢,就像是皇帝老儿给大臣们还有那些皇亲国戚们的特殊“大礼包”。
最高级的那当然是亲王啦,这亲王啊,那地位可高着呢,就像众星捧月一样,走到哪儿都倍儿有面子。
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能得这个爵位,就好比家里最受宠的孩子得到了最大最好的糖果。
然后就是郡王啦,郡王比亲王稍微低那么一点儿,但也相当厉害啦。
他们也都是皇亲国戚里比较重要的人物,就像家里那些虽然不是最受宠但也很被看重的孩子。
这些王爷们啊,住着大宅子,吃着山珍海味,还有一堆的下人伺候着,那小日子过得可舒坦了。
再说说贝勒和贝子,这贝勒和贝子呢,虽然没有亲王郡王那么威风,但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他们就像是这个大家庭里稍微远一点的亲戚,不过也是有自己的地位和待遇的。
他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在社会上也是受人尊敬的,出门坐个好轿子,穿的衣服也都是很讲究的。
还有那些公爵、侯爵、伯爵之类的。
这些爵位啊,可不光是给皇亲国戚的,那些为朝廷立了大功的大臣们也有机会得到呢。
比如说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开拓疆土的将军,或者是在朝廷里出谋划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大臣。
他们得到这些爵位,那就是皇帝对他们的认可,就像老师给好学生发小红花一样。
不过呢,这清朝的封爵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候皇帝高兴了,可能就会多封几个爵位,或者给某个爵位增加一些特殊的待遇。
但要是哪个王爷或者大臣犯了错,那爵位可就保不住喽,就像小孩子调皮捣蛋被没收了心爱的玩具一样。
这爵位就像个紧箍咒,既能给人带来荣耀和好处,也能让人时刻小心谨慎。
而且啊,不同的爵位在礼仪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参加宫廷宴会的时候,亲王肯定坐在最前面最显眼的地方,而伯爵之类的可能就稍微靠后一点。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庭的聚会里,长辈坐在主位,晚辈就得坐在旁边一样,很有讲究的。
清朝的封爵制度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不同爵位的人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着清朝的历史故事呢。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源远流长,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爵位制度不仅是对人的身份和称号的彰显,更是对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强调。
本文将按类划分,探讨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重要性及其体现。
一、皇帝与亲王中国古代的皇帝和亲王是最高贵的爵位,亲王被视为皇室的一部分,只有皇帝授予。
亲王封号中有“郡王”、“府君”、“侯伯”等,侯爵一级以上的亲王被称为“大王”,在尊卑之中,仅次于皇帝。
亲王不仅是国家政治的一部分,还要兼顾家族责任,代表皇室处理家族事务,这正体现了爵位制度的重要性。
二、王爵王爵相当于国家政权的第二层次,王爵被赐封之人称为“王”,同样分为郡王、府君、侯伯等级别。
王除了能代表皇帝出使外国,还可以担任一些国家大事、宗族事务和地方事务。
按照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王爵尊贵,但其身份和地位与皇帝和亲王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侯爵侯爵是爵位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侯爵的身份地位在官员集团中也很有分量。
侯爵除了封号中有“侯”、“伯”、“子”外,还有“丞相”、“大将军”等封号。
与王爵相似,侯爵也可以代表皇帝出使外国,担任国家大事、宗族事务和地方事务。
侯爵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极高的荣誉,其致力于社会进步并为国效劳的精神也在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中体现。
四、伯爵伯爵是在古代中国爵位制度中的四大爵位之一,伯爵的封号往往以“伯”命名。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制度中,伯爵的地位虽低于侯爵,但其也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官员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伯爵的社会地位急剧上升更多体现在个人的才干、家族的财富与文化积累、或者爵位赠予的客观条件上。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爵位制度中,不同的爵位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每个爵位都有其独特的荣誉和责任。
这种制度不仅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更是官员集团和国家官方机构的集中体现。
而且,中国的爵位制度不是静止不变的,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宗庙、祖先陵园及历代文献、史书特别设立新的爵位,方法之多样、程度之深广、形式之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历史趣谈:慈禧和顺治为何感动这两位铁帽子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和顺治为何感动这两位铁帽子王?
导语:所谓“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
大清开国之后,皇太极为了重赏那些个跟他一块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就设立
所谓“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
大清开国之后,皇太极为了重赏那些个跟他一块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就设立了铁帽子王这么一说,把世袭递降,改成了世袭罔替。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而“世袭罔替”是指始王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封始王最初被封的爵位。
如果袭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然可由家族其他人员袭封。
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铁帽子王”。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清初的皇亲宗室是先有极大的权力,才能成为“铁帽子王”,而不是成为“铁帽子王”后,才有了权力。
清入关初期,这些被封为世袭罔替的王,有参与议政权,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权。
所以如果你认为当上“铁帽子王”便可以“任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多尔衮生前权势极盛,清代王公属下人在北京郊区大量圈地,多尔衮占地最盛,也有强迫献地的举措。
清朝野史传说,多尔衮娶了顺治帝的母亲,野史也侧面证明了多尔衮的权势,顺治帝甚至曾称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多尔衮一死,顺治帝福临就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罢黜宗室地位,财产入官。
其弟豫亲王也被连累。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多尔衮才被乾隆皇帝平反,追谥为睿忠亲王。
咸丰末年,郑亲王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受遗诏共理朝政,但两人与慈禧不合,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肃顺被杀,郑亲王端华被赐自尽。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王爷的等级划分
清朝的皇族成员被称为宗室,在这个庞大的宗室体系中,王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爷通常指皇帝的亲属,他们不仅享有尊贵的地位,还有封爵封地及俸禄。
随着清朝皇族的血缘关系不同,王爷的等级划分也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层级分明的封爵制度。
不同等级的王爷,其地位权力和待遇都有着显著差异。
在清朝的王爷中,亲王的地位最高。
亲王的封号一般由皇帝的儿子、兄弟等亲近的血缘关系者获得。
亲王的身份不仅是尊贵的象征,还代表着极高的政治地位。
作为宗室中的最高层级,亲王不仅拥有自己的封地,领取丰厚的俸禄,享有皇家礼遇,还可以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
这些亲王常常被视为清朝皇权的延伸,维系着清朝皇族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亲王的封号一般不会世袭,而是根据皇族的实际情况由皇帝亲自授予。
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等级,通常由皇帝的孙子曾孙等较为远的亲属担任。
虽然郡王的地位不如亲王显赫,但仍然享有一定的俸禄与封地,依旧属于宗室中的重要成员。
与亲王相比,郡王的权力有所缩减,较少参与国家事务,但在地方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
郡王的封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对皇室血统的延续,意味着皇族成员在国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郡王以下,贝勒的等级略低。
贝勒是清朝宗室爵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皇帝的孙辈或其他较远的亲属担任。
贝勒的身份比郡王低,但仍然属于宗室的高层,享有一定的俸禄与封号。
与亲王郡王相比,贝勒的政治影响力较为有限,主要负责一些宗室内部的事务。
尽管贝勒的地位较低,但在清朝社会中,他们依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贝子则是清朝王爷中更为低级的一类。
贝子的爵位通常授予皇帝的曾孙或更远的宗室成员。
贝子的封号虽然依然带有皇家血统的象征,但在实际的权力体系中,他们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待遇也不如亲王和郡王丰厚。
贝子的封号大多是名誉性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持宗室的完整性,维护皇族的尊严。
除了贝子以外,还有镇国公与辅国公两个等级。
这两个等级的宗室成员地位相对较低,通常是远支的宗室或世袭家族的成员。
郡王、亲王傻傻分不清楚?哪些人可以被封亲王?
郡王、亲王傻傻分不清楚?哪些人可以被封亲王?本文导读:在清朝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郡王或者亲王,虽然听起来都很厉害,都属于清朝的最高爵位,但是其中的地位和待遇都有很大区别。
首先亲王和郡王都是清朝时期高级爵位,其中亲王是第一等爵位,在宗室中只有元朝或清朝皇帝的子嗣和兄弟、贵族才能获得的爵位。
无论在蒙古还是在清朝时期,亲王都是仅次于皇帝的爵位,在早期如果没有大功是无法被封这个爵位,而且作为亲王的子嗣也没办法随意继承这个爵位,一般来说都是要削爵。
顺治时期的规定是:被封了亲王的人,最大的儿子是世子,其他的儿子就要被封为贝勒。
而当时的皇子可以通过恩封的方式来获得爵位,一般皇子满十五岁后,就可以去宗人府申请爵位,宗人府再向皇上启奏,但是如果皇上没有同意,那就需要等五年再来申请,反复如此,直到获得为止。
在清朝亲王的俸禄是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可以穿着的龙服: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还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亲王甚至可以拿到双倍的俸禄,要知道当时的一品官员一年所能拿到的俸禄也不过是白银18两,还有米粮180斛,一品官员是很难当上的。
所以可想而知两个位置之间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后来清朝财政入不敷出,政府被拖垮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在当时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下,可以说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终点上。
不过在亲王中也有可以世袭的官爵,是要在清朝或元朝做出过特别巨大贡献的人,才可以获得的能传承下去的爵位,让自己的子孙都得到恩惠。
他们在朝廷中虽然俸禄和待遇跟别的亲王一样,但是能够获得的威望还有皇帝对她们的感情和信任,都是其他亲王不能比拟的,因为能获得世袭亲王的人都是战果累累,取得过巨大功劳的元老。
在清朝前期比较有名的就是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勒克德浑等等。
而在清朝中后期又封了几位世袭亲王胤祥、奕訢、奕譞、奕劻。
这样的亲王被称作“铁帽子王”。
而作为郡王俸禄根据户部的规定是郡王岁银五千两,岁米五千石。
可以穿着的龙服: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清朝王爷的等级划分
清朝王爷的等级划分在咱大清那会儿,王爷啊,那可是皇亲国戚,身份尊贵得不得了,跟咱老百姓那是天壤之别。
这王爷里头,等级分得那叫一个细,就跟咱们现在吃糖葫芦,一串儿上红得发亮的山楂果,个个儿不一样大,味道也各有千秋。
先说这最顶尖的,那就是亲王了,简直就是王爷界的“糖葫芦大王”,个头最大,色泽最诱人。
亲王啊,一般都是皇帝的亲兄弟,或者是功劳特别大的宗亲,那地位,啧啧,走路都带风,说话都有人给捧着。
他们的府邸,那叫一个气派,金碧辉煌的,比皇宫也差不了多少,出门儿那都是前呼后拥,排场十足。
再往下一级,就是郡王了,郡王就像是糖葫芦上那些稍小点的果子,虽然比不上亲王那么耀眼,但也是实打实的贵族。
郡王嘛,有的是亲王的子孙承袭的,有的是因为功勋卓著被皇帝封赏的。
他们的日子也是过得悠哉游哉,享受着朝廷的俸禄,偶尔还能参与一下国家大事,那日子过得,比咱老百姓强上百倍千倍。
再来说说贝勒和贝子,这俩就像是糖葫芦上那些中等大小的果子,甜中带酸,别有一番滋味。
贝勒啊,一般是亲王的儿子,或者是皇帝的近支宗亲,地位也是相当的高。
而贝子呢,则是贝勒的下一级,虽然没贝勒那么风光,但在百姓眼里那也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他们平日里也是锦衣玉食,享受着荣华富贵,不过相比亲王郡王,还是要低调一些。
至于再往下的镇国公、辅国公这些,就像是糖葫芦上那些小巧精致的果子,虽然不起眼,但也有着独特的味道。
他们虽然不像亲王郡王那样显赫,但也是朝廷的重要成员,享受着朝廷的恩泽。
这些王爷们啊,各有各的活法儿,有的喜欢吟诗作画,附庸风雅;有的则喜欢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武艺;还有的则热衷于结交四方朋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啊,清朝的王爷们就像是一串儿五彩斑斓的糖葫芦,每个果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味道。
他们生活在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里,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
而对于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呢,王爷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但又充满了神秘和向往。
咱们虽然过不上他们那种锦衣玉食的日子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得有滋有味儿不是吗?。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封号有啥不一样
亲王、郡王、贝勒、贝⼦:这四个封号有啥不⼀样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这么⼀个细节,那就是康熙四⼗六年黄河发⼤⽔,造成⽆数的灾民流离失所,⽽朝廷却拿不出赈灾的钱粮,最后,由四皇⼦胤禛和⼗三皇⼦胤祥到江南筹款筹粮,才总算渡过了难关;于是,当胤禛上朝向康熙皇帝交旨的时候,康熙皇帝⼀⾼兴,就赐给了胤禛⼀个封号——“郡王”。
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康熙接着⼜对众位皇⼦说道:“你们不要看着四阿哥得了‘郡王’的封号就不⾼兴,现在朕这⾥还有⼀个差事,如果你们有哪位阿哥能够办好的话,朕就封他做‘亲王’”,从康熙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亲王”的地位要⽐“郡王”的地位⾼。
其实,在⼤清王朝时期,除了有“亲王”、“郡王”之外,还有两个清朝特有的称号,那就是“贝勒”和“贝⼦”,那么,亲王、郡王、贝勒、贝⼦,这些都是什么封号,⼜有何不同呢?⾸先,“亲王”和“郡王”都是早已有之的爵位等级,“亲王”起源于秦汉,“郡王”则较晚,⼤约出现在西晋时期。
“亲王”是爵位等级中最⾼的⼀个,它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以亲王的数量历朝历代也是最少的;⾄于“郡王”的级别,要⽐“亲王”底⼀档,但却⾼于其它的封号,这⼀点,在清朝也不例外,换句话说,“贝勒”和“贝⼦”是要排在“郡王”之后的。
那么,“贝勒”和“贝⼦”之间,⼜有何不同呢?谁的级别较⾼?“贝勒”和“贝⼦”只有⼀字之别,但是它们却是两个等级。
“贝勒”,全称为“多罗贝勒”,是清王朝爵位等级中的第三等级,仅次于“郡王”;⽽“贝⼦”则排在“贝勒”之后,属于第四等级。
说到这⾥,我们对于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这些封号的等级就弄明⽩了,它们从⾼到底依次是亲王、郡王、贝勒和贝⼦。
不过,这虽然被划分为了四个等级,但是它们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皇室成员。
尽管亲王、郡王、贝勒、贝⼦都是皇室成员,但他们的封号却不是乱封的,对于这⼀点,清王朝有这样的规定:皇帝的⼉⼦,可以被封为亲王,没有⼈数的限制;⽽在亲王的⼉⼦中,只能有⼀个⼉⼦被封为亲王,其他的⼉⼦,只能封郡王;同样,郡王的⼉⼦,只能封⼀个为郡王,其他⼉⼦则只能被封为贝勒;⾄于贝勒的⼉⼦,⼀律都是不能再封贝勒的,⽽只能封稍低⼀级的贝⼦。
清朝爵位继承制度
清朝爵位继承制度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啊,那可真是个挺复杂又挺有趣的事儿呢。
在清朝啊,爵位继承可不像咱们分个家产那么简单。
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有个特别尊贵的位置,大家都盯着呢。
爵位有很多种啊,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
这爵位就像是一顶顶不同级别的帽子,有的帽子金光闪闪,特别耀眼,有的呢,稍微黯淡一点,但也比普通人的强多了。
先说这亲王的爵位继承吧。
一般情况下呢,那是嫡长子优先继承。
嫡长子啊,就像是家里被选定的大当家的接班人。
这嫡长子要是规规矩矩的,没犯啥大错,那这亲王的爵位就稳稳地落到他头上了。
可是啊,这也不是绝对的。
要是这个嫡长子没那个能力,或者品行不端,那这爵位也可能就悬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接力棒,要是他跑着跑着摔倒了,或者跑错方向了,那这接力棒可就不一定还在他手里喽。
那要是没有嫡长子呢?这就像是一个房子没了顶梁柱一样,有点乱套。
这时候啊,其他的儿子就有机会了。
不过呢,他们继承的时候,这爵位可能就会降一级,就像从一个大房子搬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虽然还是有房子住,但没之前那么宽敞舒服了。
比如说,可能就从亲王降到郡王了。
郡王的继承也差不多是这么个理儿。
嫡长子优先,不行就轮到其他儿子,然后爵位也可能降等。
这就像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往下走的时候,虽然还是在台阶上,但位置没之前那么高了。
贝勒、贝子这些爵位呢,继承的时候也遵循类似的规则。
感觉就像是一个连锁反应,一环扣一环的。
而且啊,这清朝的爵位继承还和皇帝的态度有关系呢。
皇帝就像是这个大家族的最大的家长,他要是看谁不顺眼,哪怕你是嫡长子,这爵位也可能给你弄没了。
皇帝要是特别喜欢某个子弟,说不定还能给他升个爵位呢。
这就像老师特别喜欢某个学生,就多给他奖励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啊,就是世袭罔替。
这可就厉害了,就像是得到了一张永远有效的通行证。
像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可以一直原封不动地传下去,嫡长子继承的时候不用降等。
这就好比是家族里的一个特权阶层,永远都能享受最高级的待遇。
清代的王爵排位顺序是怎么定的?有什么讲究?
清代的王爵排位顺序是怎么定的?有什么讲究?
清朝的爵位主要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而“王爵”主要就是宗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又称作“宗室觉罗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家族成员,共分成十二个等级。
第一等:和硕亲王;
第二等:多罗郡王;
第三等:多罗贝勒;
第四等:固山贝子;
前四种都是比较高级的爵位,一般只有皇子才能拥有,除了特殊情况之外,皇子最起码也是个贝子。
除此之外,还有超品的: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入八分”与“不入八分”指的是一种象征,一般“不入八分”者都不是在京城当差,也不住京城。
再往下,就是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这三等又细分三个等级。
之后还有奉恩将军,一般授予闲散宗室,待遇如同四品武官。
清朝宗室规模庞大,但始终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程度,与明朝庞大的宗室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清朝施行“降等世袭”制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爵位每传承一次就会降低一个等级,亲王变郡王、郡王变贝勒,除了“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其他的王爵最终都会成为闲散宗室。
除此以外,还有女性爵位。
第一等就是正宫皇后所生的固伦公主,第二是妃嫔所生的和硕公主。
再者,就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与格格。
明朝法律规定亲王待遇(3篇)
第1篇一、引言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在明朝,亲王作为皇室成员,享有极高的地位和特殊的待遇。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朝法律规定亲王待遇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读者展现明朝皇室的奢华与尊贵。
二、亲王地位与职责1. 亲王地位在明朝,亲王是皇室成员中的最高等级,地位仅次于皇帝和皇后。
亲王通常由皇帝的兄弟、儿子或其他皇室成员担任。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亲王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
2. 亲王职责亲王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在皇帝外出巡视或处理政务时,亲王可以代为处理一些国家大事。
(2)负责宗室事务。
亲王要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包括宗室成员的封号、俸禄、婚姻等。
(3)掌管地方行政。
部分亲王被任命为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政务。
三、亲王待遇1. 俸禄明朝法律规定,亲王享有丰厚的俸禄。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亲王的俸禄分为月俸和岁俸两种。
(1)月俸:亲王的月俸为白银一百两,另外还有布、米、肉等生活用品。
(2)岁俸:亲王的岁俸为白银一千两,另外还有田地、庄田等收入。
2. 房屋亲王居住的宫殿由朝廷负责修建,规模宏大、装饰华丽。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亲王的宫殿建筑规模不得超过皇帝的宫殿。
3. 用人亲王可以自行选用官员、奴仆等,以协助处理政务和生活事务。
这些官员和奴仆的待遇也较为优厚。
4. 礼仪亲王在朝廷中的地位崇高,享有特殊的礼仪待遇。
例如,亲王上朝时,可以不用行跪拜礼;亲王出行时,可以享有仪仗队。
5. 妻妾亲王可以纳妾,但数量有限制。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亲王最多可以纳妾十人。
6. 子嗣亲王的后代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和待遇。
亲王的儿子在成年后,可以封为郡王、亲王等爵位。
四、亲王特权与限制1. 特权(1)亲王可以免除徭役、赋税等负担。
(2)亲王的后代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和待遇。
2. 限制(1)亲王不得干预朝廷政务。
(2)亲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
(3)亲王不得与民间女子通婚。
亲王和郡王有什么区别
亲王和郡王有什么区别
亲王和郡王的区别:等级不同: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而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
血缘关系不同:亲王要高于郡王一个爵位,郡王与亲王的血缘关系要疏远一些。
1
1、俸禄标准待遇
一位亲王每年能拿到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一位郡王每年能拿到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这就是说,亲王俸禄是郡王俸禄的2倍。
此外,亲王和郡王的长子,也有一份俸禄。
亲王的长子,每年能拿到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的长子,每年能拿到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前者依然是后者的2倍。
郡王的俸禄,甚至还没有亲王长子的俸禄多。
2、地位差别
亲王是最高等级的王爷,在朝廷里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郡王的级别次于亲王,在朝廷里的地位又低了一等。
亲王能够得到许多郡王很难得到的东西,比如世袭罔替,即所谓的“铁帽子王”。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藩王并不是一个封爵的级别,而是对于拥有实际封地的'王'的概称。
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包括周王的儿子和直系亲属、功臣、前朝帝王后裔等。
当时这些分封称封国,国君根据级别不同称公、候、伯等,只有周王才能称王。
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君纷纷自称王。
这个时期的封国独立性更强,但不称藩王。
汉代也采取了分封制度,但又结合以郡县制。
将刘姓宗室分封到东部地区,大的以古国名,一般的以郡名,皆称王。
其等级地位要看具体地盘和食邑多少。
这些封国称为诸侯王,或藩王。
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藩王造反了。
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把很多大封国拆分了,原本封号留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也封王,名义上照顾亲戚,实际上是分化藩王实力。
此前文帝时贾谊《治安策》中已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把亲弟弟梁王刘武封地一分为五。
到了两晋,也继续是宗室分封制。
著名的如八王之乱。
晋代出现了某某郡王的封爵,但并不是严格的等级意义。
到了唐代,比较明确的区分了亲王和郡王。
实际上在清代之前,都没有将“亲王”二字直接做后缀的,只是王和郡王之分,或一字王和二字王,一般前者以古国名,后者以郡名,或加称郡王。
如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唐中宗李显曾封周王,后废帝位降为庐陵王。
唐代不存在藩王,宗室封王并没有对封地的行政权。
后期藩镇割据是节度使制度,并非封爵。
宋代同样皇子没有封地,爵位分王、郡王。
明太祖恢复了分封制度。
皇子直接封亲王,即一字王,给予封地“就藩”。
明代藩王只是指亲王这一级别,亲王的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外,其他封为郡王,这些郡王都是附属于此“藩王”的,并没有独立的小王国。
在称呼上,一般说某藩或某府的某某郡王。
清代宗室取消了分封制,只是给与爵位待遇,封号上也不再用古国名和地名,都是吉祥词语。
清初册封的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三个王,是有独立行政权军事权的藩王,所以才有削藩的称谓。
总结一句,藩王都很有钱,所以才有大墓!。
太子、世子、亲王、郡王、贝勒,傻傻分的清楚吗?
太子、世子、亲王、郡王、贝勒,傻傻分的清楚吗?之前我们介绍过公主、郡主、翁主等关于皇帝女儿和王爷女儿的历史演进,和相互之间的却别。
【历史深处】这一期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皇帝儿子、王爷儿子的各种称呼。
从小就听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历朝历代关注夺嫡,关于争夺太子之位的故事,多的都数不过来。
其实不只是太子,世子的争夺也一样不那么太平。
位份之争,在那都平静不了。
自然而然,文学作品关于这里的创造就很多。
而皇子们、王子们的各种称谓,太子、世子、亲王、郡王、贝勒…..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一)太子与世子太子一词,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君主被预定为继承君位的人的称呼了。
特别是分封天下的周王朝,周天子的继承人便是太子。
只不过,那时候世子一词,和太子是通用的。
其他分封诸侯的继承人,也被称为太子,或世子。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有了皇帝,也就有了皇太子。
第一任皇太子便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
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封王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某某王太子。
不过,之后为了和皇太子做区别,封王的继承人不再称王太子,而被称为世子,之后各朝都沿用。
图1、第一位皇太子胡亥当然太子,别的称呼还很多,包括皇储、储君、东宫等。
皇储和储君,都是储备为下一任皇帝意思。
而东宫,是由于皇子被封为太子之后,一般安排住在皇宫旁边的东宫。
因此,常常用东宫来指代太子。
(二)亲王和郡王从汉朝开始,除了太子之外,别的皇子,从汉朝开始一般都会被封王。
从西晋开始,诸皇子分封的王,又有了亲王、郡王等级上的区分。
西晋的时候,郡王是指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而封为亲王的一般是皇帝儿子或兄弟。
唐朝的时候,皇太子之子封郡王。
但由于大臣、节度使的权利很大,常常亦被封为郡王。
北宋的时候,除宋太祖赵匡胤封节度使为郡王之外,其他时候郡王只有皇族内部人会被封。
南宋时,曾封抗金名将韩世忠为郡王,算是特例。
元朝的时候,王爵被滥用,很多外姓人被封郡王。
明代,皇子封亲王,王子除世子外封郡王,世袭罔替。
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铁帽子王有何区别
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铁帽子王有何区别文/寂寞的红酒在清宫剧中,人们经常接触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铁帽子王等爵位。
很多人对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终搞不清他们的关系,不知道谁的官大。
那么清朝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铁帽子王到底有何区别?我们先来说说清朝的爵位设置。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铁帽子王都属于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也就说皇室宗亲。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
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硕亲王(简称亲王),亲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这种殊荣的。
和硕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优厚的。
亲王下面是多罗郡王(简称郡王),郡王一般是亲王的子侄。
由于清朝的王爵不是世袭罔替,亲王的嫡子只能被封为郡王,再下一代是贝勒(多罗贝勒),贝勒的下一代是贝子(固山贝子),然后一级一级降,直到降到最低一级的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为止不再下降。
至于奉恩将军再往下,也就是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亲王如果想保持他亲王的位置给儿子,除非他立下大功,或者他儿子立下大功,否则就给你一级一级的降。
至于待遇自然也跟着一级一级的降。
清朝多罗贝勒的岁俸银还有2500两、禄米有2500斛,但到了奉恩将军就只有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了。
当然,清朝有十二个铁帽子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其中八个是开国之初就有立国之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铁帽子王”。
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铁帽子王属于恩封,他们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其中,怡亲王胤祥最厉害。
胤祥是雍正的十三弟,因为雍正太爱这个弟弟,而且胤祥有大功,所以雍正给了他世袭罔替的特权。
十三爷不仅自己是铁帽子王的待遇,他的儿子一个承袭了他的铁帽子王爵位,一个额外被封为郡王,相当于一家享受一个铁帽子王和一个普通亲王两个爵位的待遇。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都有哪些?
亲王、郡王和藩王属于不同的概念,亲王和郡王是爵位,即王爵的不同等级。
而藩王只是一个统称,指实际上具有很大独立性,但名义上臣属于中央王朝的藩属国王和诸侯王。
他们一般也有王爵,且有不小的治下领土,如古代的朝鲜国王,就是藩王,又如明朝的燕王、辽王,同样是藩王,只不过独立性没有朝鲜那么大。
藩王始于西汉,在之前的周朝,虽然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各诸侯也相继称王,但却不称其为藩王,因为此时的周天子也不过是王,诸侯对周天子已经几无从属关系。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册封诸侯王拱卫皇室,可随着诸侯王的日渐做大,皇帝的权威大受影响,汉景帝时期就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藩王率兵反对汉朝。
汉朝后来经过推恩令等措施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实权,诸侯王也就基本成为虚爵,再无力反抗中央。
到了西晋,司马炎再一次赋予藩王军权等等大权,最后酿成藩王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与”七国之乱“合称乱七八糟。
还有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给予藩王军权,结果朱棣起兵”靖难“,夺得皇位,然后削藩,明朝藩王也就丧失了军权,但仍然享有封国内的税赋。
再说亲王,这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两汉时期,爵位分王、侯两等,并无亲王之说,到了西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南朝王爵名目繁多,亲王为其中之一,南朝陈的王爵甚至有十二等,连藩王也是其中之一,这是唯一一次藩王作为爵位出现。
隋朝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为亲王,唐朝则以皇帝兄弟、皇子为亲王。
一般来说,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如秦王李世民,汾阳王郭子仪。
清朝是唯一一个名号里有亲王的朝代,但其亲王爵位全称为和硕
亲王。
历史上的亲王与郡王有什么区别?什么人才能当得上王爷?
历史上的亲王与郡王有什么区别?什么⼈才能当得上王爷?王爷是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不⼀定是王公贵族出⾝,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
汉朝开始,封皇⼦、皇帝兄弟为王。
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之⼦的封号,后多⽤于分封节度使等武⾂,⽂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为亲王。
⽽⾃亲王、郡王分设之后,⼀般⼀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仪封汾阳王。
王爷“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等。
郡王其名始于西晋。
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等的爵号。
除皇室外,⾂下亦得封郡王。
明代,郡王是亲王⽆法继承爵位的其他⼉⼦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封为世⼦,余⼦封为郡王。
汉朝开始,封皇⼦、皇帝兄弟为王。
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之⼦的封号,后多⽤于分封节度使等武⾂,⽂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亲王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
后世开始沿袭设置。
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等,位次于王。
唐皇太⼦、诸王与亲王之⼦承恩泽者皆封郡王。
唐代时郡王为从⼀品,也是第⼆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等。
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
⾦、元沿置。
清代时封爵第⼆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郡王⾄于官职,王爷是代表⾝份的爵位,说⼤可以⽐皇帝⼤,说⼩可以不如⼀个县令。
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上的权⼒,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个诸侯国的皇帝,在⾃⼰的封地⾥⾯,他⽐皇帝⼤。
有没有权⼒要看是什么情况,在⾝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呢?。
明朝宗室爵位分为8档,最低档的奉国中尉,都比七品县令混得好
明朝宗室爵位分为8档,最低档的奉国中尉,都比七品县令混得好明朝皇室的爵位制度,分成了以下8个等级: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亲王:皇帝的儿子,除了继承皇位的,其余基本都是亲王。
郡王:亲王的儿子,除了继承亲王爵位的,其余基本都是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的儿子,除了继承郡王爵位的,其余基本都是镇国将军。
以此类推,传到辅国中尉以后,再往后的子孙后代,全部都是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再落魄的皇族后裔,也能捞一个奉国中尉做做。
一、宗室级别不同,收入也完全不同。
爵位不同,工资差距也很大。
亲王每年有1万石,郡王只有2千石,镇国将军1千石。
最差的奉国中尉还有200石。
很多人没有概念,那么看看朝中官员的俸禄就知道了,正一品官员,当时每个月只有87石,换算成年收入只有1044石,相当于镇国将军的俸禄。
这已经是明朝官员所能拿到的最高工资了。
7品县令每个月只有7.5石的工资,年薪也就是90石,连奉国中尉都够不上。
所以说,认清现实吧,在明朝生在老朱家,那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至于普通人,就算十年寒窗苦读,成了7品县太爷,要是不私底下捞点,真的能饿死。
宗室工资是朱元璋给定好的,问题是他那个时候宗室也就20几个儿子和几十个孙子,压力不大。
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规模达到了20万人之多,这个时候居然出现了明朝一年的年收入,都不够给宗室发工资的情况。
关键是,朱棣篡位以后,还不准这帮宗室们自力更生,不准他们考科举,不准他们参加士农工商中的任何一种工作,只准他们在家生孩子,最好是大门不出一步。
所以明朝末年,这20万宗室基本上都成了拖垮明朝的蛀虫。
崇祯又是一个非常顾面子的人,宁可自己穷死,宁可军费都筹集不齐,也必须要把宗室们的工资给发齐了。
由于朝廷财政压力过大,还出现了大宗欺压小宗的情况。
大宗拿到钱以后,压根就不分给小宗或者长期拖着,导致小宗们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只好铤而走险,选择犯罪到牢里吃牢饭。
二、嫡长子继承制,是明朝一脉相承的根本。
清代皇子晋封亲王很难吗?只要寿命够长保底是郡王,亲王十有八九
清代皇子晋封亲王很难吗?只要寿命够长保底是郡王,亲王十有八九最近有读者私信,问清代皇子晋封亲王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御史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没有发现相关制度性的规定,但从清代历朝的情况来看,皇子晋封亲王也是有迹可循的。
亲王晋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参照标准,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康熙朝之前以军功定爵位;康熙朝之后多以皇帝个人喜好为标准。
清初皇子封爵的基本概况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家,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剑指关外。
满洲政权是靠弓马骑射得来的,所以不管是宗室子弟还是异姓贵族,其封爵的标准都是以军功为主。
天命时期,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爵位分封系统,当时“贝勒”是除汗以外地位最尊者。
贝勒又有普通贝勒和“大贝勒”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中军功最著者。
“亲王”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崇德时期,皇太极改元称帝后,初定宗室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以及镇国公、辅国公等。
崇德初年一口气封了六个亲王,凡是封为亲王都有一个特征:之前他们都是八旗旗主。
如礼亲王代善、岳托分掌两红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分掌两白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掌镶蓝旗,肃亲王豪格掌正蓝旗。
这就可以看出,崇德时期,不是旗主的宗室也不够封和硕亲王的资格。
清入关定都北京后,进行了为时十余年的统一中原的征战。
这一时期,晋封亲王的标准同样还是以战功为主。
除了崇德时期分封的六个亲王以后,又有端亲王博洛、敬亲王尼堪、英亲王阿济、庄亲王硕塞。
这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封的亲王,加上分封几个宗室郡王,被称为“开国诸王”,其中有八个王在乾隆朝时被定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以军功定封爵是清初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中,仅有代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被封为亲王;皇太极十一个儿子中,仅有豪格、硕塞、博穆博果尔三人分为亲王。
总体来看,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皇子晋封亲王的难度不小。
康熙朝开始皇子分封的基本概况进入康熙朝以后,随着王朝统一大业的完成,国家承平皇子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明朝王爷的等级
明朝王爷的等级明朝王爷的等级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亲王、郡王、辅王、国公和郡公。
亲王是最高级别的王爷,地位在明朝中仅次于皇帝。
郡王、辅王、国公和郡公则依次递减。
亲王是明朝王爷中最尊贵的身份,亲王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王爷。
亲王是指皇帝的儿子或皇帝的亲近亲属,他们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
亲王在朝廷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拥有独立的王府和私人军队。
他们通常被任命为地方的总督或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郡王是次于亲王的级别,他们是亲王的弟弟或堂弟,也有可能是皇帝的兄弟或堂兄弟。
郡王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亲王或王爷,他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通常被任命为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辅王是亲王的儿子或皇帝的外甥,他们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亲王或王爷。
辅王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通常被任命为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国公是亲王的孙子或外孙,他们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公爵或侯爵。
国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通常被任命为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郡公是亲王的曾孙或外曾孙,他们的地位相当于现代的伯爵或子爵。
郡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通常被任命为地方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明朝王爷的等级体现了明朝政府对皇族的分级管理制度,不同级别的王爷在朝廷中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亲王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而郡王、辅王、国公和郡公则依次递减。
这种分级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室的统治。
明朝王爷的等级分为亲王、郡王、辅王、国公和郡公五个级别。
他们在朝廷中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负责管理和控制一定的区域。
这种等级制度体现了明朝政府对皇族的分级管理,有助于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室的统治。
通过这种等级制度,明朝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王爷们的权力,确保朝廷的稳定和皇室的统治。
北京记忆丨清代宗室爵位等级与府邸规制
北京记忆丨清代宗室爵位等级与府邸规制清朝的宗室爵位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二个等级。
这其中,只有亲王和郡王的宅邸才能叫王府,贝勒以下的宅邸只能叫府,而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居所,只能叫“第”,一般官员的宅邸只能称为“宅”。
那么,老百姓的住所,就只能叫做“家”了。
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两种。
一是:世降一等,比如,父辈是亲王,儿子则降到郡王,孙子就降到贝勒了。
二是,世袭罔替,意为第一代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后代中总有一人能承袭第一代的爵位,这就是“铁帽子王”。
据统计,北京城内共建有四十多座王府,这其中“铁帽子王”的府邸最豪华、最气派。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
”说的是:礼王府的房子最多,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王府。
豫王府的墙最高,比一般王府的墙高出3尺。
清朝总共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是在清朝后期政治斗争中受封的。
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弈劻。
清朝王府的建筑规制,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建筑的。
如果逾制建造宅邸,则要以罪论处。
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围围墙。
正门五间,启门三间。
正殿七间,丹墀围以石护栏。
左右翼楼各五间。
后殿五间。
寝室二重各五间。
后楼一重,上下各七间。
自后殿至后楼左右均列广庑。
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
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
正殿正脊安装鸱吻,戗脊压脊仙人依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
凡殿、楼、门柱,均红青油饰。
正门门钉纵九横七。
梁栋绘五爪金龙各色花草。
其府库仓廪厩及祇侯各执事房屋宜建置于左右。
门柱黑油,屋顶覆板瓦。
郡王府,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门钉、正屋压脊兽,均减亲王府七分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王和郡王的区别,除了出身有亲疏之外,还在
于一个世袭罔替
亲王和郡王的爵位与称呼,因清宫剧的泛滥而为人们所熟知,作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两者共同构筑了满清皇室的宗亲勋贵,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较大的区别,不但体现在爵位的规格上,更体现在授予的条件乃至继承的安排上。
亲王和郡王都属于清朝的高级爵位,但是亲王比郡王高一等级。
在清朝的爵位授予等级中,宗室封爵的等次从高到低排序为:第一等和硕亲王、第二等多罗郡王、第三等多罗贝勒、第四等固山贝子、第五等镇国公、第六等辅国公、第七等镇国将军、第八等辅国将军、第九等奉国将军、第十等奉恩将军。
从中可以看出,宗室封爵中比较高的等级是亲王,为所有爵位中的第一等,最高等级,郡王则次之,为第二等级。
实际上无论是第一等级还是第二等级,体现的都是宗室的准备而已,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封号,比如“和硕”以及“多罗”上,乃至服色、品秩、俸禄上也有所差异。
亲王和郡王的册封依据是出身和军功,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亲王和郡王的册封都是依据出身和军功,换句话说,出身才是获取爵位的基础。
无论是清朝入关前后,这种性质基本上无法改变,也就是说,爵位的授予必须以皇家或者宗室血统作为最基本的依据。
两者的区别在于与皇权嫡系的血统亲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