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18106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实验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5.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8.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符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9.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1.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12.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感知能力。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5.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6.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7.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8.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9.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4、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形象。
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
7、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于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9、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0、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1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3、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14、.一般迁移: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学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5、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得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1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2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动机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3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自我同一性: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
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起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4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堆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5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也即对自我的意识,简谓“我”对“我”的意识。
自我认识:属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
自我体验:属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自尊感: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
6程序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的如何进行有先后顺序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也就是“怎么做”的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两部分。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全人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
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智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
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机制是在信息加工中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习得成分,这三种活动结果称三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
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P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P5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P1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2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状态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
P3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P3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P4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或前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带的,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P4教育从广义讲教育指培养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的社会实践。
P9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日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
P13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P17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情)法。
P17调查法式搜集资料,(谈话)个案法的观察与研究,角色认知分开来。
P23角色认同自己的选择,教师威信教学效能感P27教学反思分析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 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感受性: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视觉适应: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17-04-09 18:13 | #2楼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全人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
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智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
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机制是在信息加工中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习得成分,这三种活动结果称三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
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角色: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漠视的总和。
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预期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实现了。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职业倦怠: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是指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收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认知学徒制: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打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心理)运算:能在心理上将事物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
自我概念: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
自我同一: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第三章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场独立型:以自己内部的参照来判断客观事物,不易受问题空间的影响。
场依存型: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易受外部问题空间影响。
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学习:不同倾向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定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把学习定义为“有经验引起的能力到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表征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条件反射:通过后天经验在外界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所建立的联系。
第五章变式练习: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强化:通过满意刺激的呈现或厌恶性刺激的撤除以提高反应概率,这种操作过程叫强化。
==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这种操作过程叫负强化==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心向与定势:通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客观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的控制一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同学们的智商、气质和性格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选定一个有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境的发展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致地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初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心理惊醒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额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左眼产生的无意思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人死后,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成果。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中心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心理学名词解释
习惯化:同一种刺激反复出现,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也叫反射习惯化。
敏化效应:是指遇到以前遇到的压力或者逆境,会使个体在以后遇到同样经历时更加脆弱。
钢化效应:指遇到以前遇到的压力或者逆境使个体应对相同经历时更能从容应对。
去习惯化:个体对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有产生反射行为,这种恢复兴趣又叫定
集中思维与分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信息朝一个方向前进,成为单一的正确的答案,集中思维的功能是求同。
分散思维是思考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方向发散,引出新信息。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和创新。
情绪:是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暴怒:是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通常由外部的强烈刺激引起。
从众: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多数人保持一致。
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效仿他人行为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促进学生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对其进行检查、评价
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做出的主观判断。
课堂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人际沟通: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知识、意见、动作等的过程。
气质: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替代强化: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性得到强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功力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选择: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注意的保持: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即控制心理活动向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范围:也成为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分心:也叫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
注意的转移:是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
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
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
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4.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9.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只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种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2.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和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18.自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19.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0.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问答题1.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有高低的差异。
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常态分配:两头小,中间大。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
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有些人则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3、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
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
例如,有人长于想象,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
4、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2.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简述情商的内涵。
情商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些其他因素,如: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3、定势的作用: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
5. 试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6. 简述气质的特征。
气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1)情绪性,指一个情绪反应的强度:(2)活动性,指一个人是好动还是好静;(3)交际性,指一个人是否好交际。
这个理论被称为ESA模型。
7. 简述韦纳(B. We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的失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8. 结合实际谈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同第4题9. 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谈谈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二、环境的作用:1、产前环境与出生环境,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阶层。
人格不单纯是某一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0.简述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11.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2.简述遗忘的原因。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忘记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
13.结合实际谈谈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精确地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只要是有算法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2、启发法则是凭借经验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也称为经验规则。
启发法有很多种,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启发法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计划等。
14.试述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1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16.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即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背景智力: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17.试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的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18.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
而这7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
这7种智力为:(1) 语言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
由此告诉我们智力的概念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在先生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第一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过程3.个性心理4.心理状态5.自然实验法6.心理测量法二、填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2.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和三个方面。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个性心理可分为和。
5.心理现象的实质是。
6.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有。
7.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三、选择题1.以下属于心理学理论领域的是:A.管理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咨询心理学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以下哪一学派的观点:A.格式塔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3.下列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A.罗杰斯B.铁钦纳C.奈瑟D.皮亚杰四、简答题: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高等师范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5.简述实验法的几个变量。
第二章练习题一、填空题1.神经系统包括三部分。
2.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是,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的区域叫。
3.中枢神经系统由等部分构成。
4.有人认为,人脑产生后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四次革命。
为。
第二次为;第三次为;第四次为。
二、选择题1.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B、情感C、意志D、能力2.()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A、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B、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C、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其余音在萦绕D、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3.睡眠的特征有()A、第一个阶段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B、第二个阶段很难被叫醒C、第三、第四个阶段脑电波从出现△波到大多数是△波D、在四个睡眠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4.大脑皮层包括()等组成部分A、主叶和侧叶B、顶叶和枕叶C、中央叶和旁叶D、额叶和颞叶5.冯特和铁钦纳是( )学派的创始人.(A)格式塔心理学派(B)构造心理学派(C)机能主义心理学派(D)行为主义学派6.网状结构是( )(A)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中枢(B)言语运动中枢(C)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D)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7.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A)左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B)右利手的人右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左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C)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D)左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函数8.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 )(A) S=K log R(B)△I/I=K(C)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D) 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冥函数9.生理零度是指( )(A)皮肤表面的温度(B)37C(C)36.5C (D)正常的体温10.用两眼看同一物体的时候,在两眼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略有差异的现象叫( (A)双眼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双眼视差(D)双眼的结构级差11.似动现象是指( )(A) 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B)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C) 双眼视差(D) 知觉的理解性12.梦的主要特点是( )(A)梦境的不连续性(B)梦境的意识性(C)梦的内容的情绪性(D)梦的内容的个性化特征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