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高中)框架图版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知识点框架图片人教版

高二地理知识点框架图片人教版

高二地理知识点框架图片人教版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人教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系。

高二地理的知识点框架主要围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展开,涵盖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

以下是高二地理知识点的简要框架: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 地图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技巧
2. 世界地理
- 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征
-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 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 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3. 中国地理
-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 中国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山脉
-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
-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系统
-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
4. 人文地理
- 人口分布和迁移
-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体系
- 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
- 工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布局
- 交通网络和运输方式
5. 地理信息技术
-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6. 环境与发展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7. 区域地理
-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开发策略
-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构建起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视野,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提供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5/ 1>GDP西:东>中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轮复习高考最新最全地理知识结构图(图片版)

一轮复习高考最新最全地理知识结构图(图片版)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 第二章大气环境
必修1 第三章地球水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区位原理框架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框架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思路案例
地理学科知识大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怎么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怎么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怎么画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是一种将地理学科的重要概念、理论和知识点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展示的方法。

为了绘制一个有效的框架图,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以下是创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的具体步骤:1. 确定目标和范围:开始绘制框架图之前,首先要明确框架图的目的。

是为了复习整个高中地理课程,还是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主题,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或地理信息技术?明确目标后,可以确定框架图的范围和深度。

2. 收集和整理知识点:根据确定的范围,从教科书、课堂笔记、复习资料中收集所有相关的知识点。

将这些知识点按照主题分类,如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现象、地理实践活动等。

3. 构建主干结构:框架图的核心是主干结构,它应该清晰地展示地理学科的主要分支。

例如,可以将框架图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实践与应用。

每个部分都是框架图的一个主枝。

4. 细化分支:在每个主枝下,进一步细化出子分支。

例如,在自然地理下,可以细分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子主题。

每个子主题下还可以继续分解为更具体的知识点。

5. 使用图形和符号:为了使框架图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图形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和关系。

例如,使用矩形表示一个知识点,箭头表示知识之间的联系,颜色区分不同的主题等。

6. 逻辑连接:确保框架图中的每个知识点都通过逻辑关系连接起来。

这些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顺序、空间关系等。

逻辑连接有助于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

7. 审查和修正:完成初步的框架图后,需要进行审查和修正。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是否有逻辑错误,图形和符号是否清晰表达其含义。

必要时,可以邀请同学或老师提供反馈,并据此进行调整。

8. 美化和格式化:为了提高框架图的可读性和美观性,可以对其进行美化和格式化。

使用统一的字体和字号,保持图形元素的一致性,合理使用颜色和空白,确保整体布局的平衡和协调。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一、自然灾害1. 地貌与气候1.1 地貌类型与形成机制1.2 气候类型与分布规律2. 地球运动与自然灾害2.1 地震与地震带2.2 火山与火山带2.3 台风与气旋带3. 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治3.1 地震灾害的防治3.2 火山灾害的防治3.3 台风灾害的防治二、全球化与全球问题1. 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1.1 全球化的定义与历史进程1.2 全球化与国际关系2. 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2.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2 文化全球化的挑战2.3 环境全球化的问题3. 全球性问题与国际合作3.1 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3.2 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3.3 跨国水资源管理与合作三、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1.1 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模式2.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2.1 区域发展的内涵与特点2.2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2.3 城市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3.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3.1 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3.2 可持续城市的构建与管理3.3 城市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四、人口与资源环境1. 人口与人口问题1.1 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1.2 人口增长的原因与趋势2. 资源与环境压力2.1 自然资源的特点与利用2.2 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2.3 水资源问题与管理3. 可持续资源利用与保护3.1 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3.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五、政府与公共事务1. 政府与政府管理1.1 政府的职能与作用1.2 我国政府机构与管理体制2. 公共事务与公众参与2.1 公共事务的概念与特点2.2 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决策2.3 公众参与与公民责任3. 民主与法治建设3.1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制度3.2 法治社会的构建与巩固3.3 公正与权益的维护六、乡村发展与农业问题1. 乡村发展与现代农业1.1 乡村发展的内涵与特点1.2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2. 农业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1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2.2 农村人口与农业就业2.3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振兴3. 乡村治理与农民权益3.1 乡村治理的制度与机制3.2 农民权益的保障与维护3.3 乡村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创新【总结】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的知识框架,涵盖了自然灾害、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政府与公共事务、乡村发展与农业问题等主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平运动高空风近地面的风季风移动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环流的形成水平运动成因垂直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地面冷热不均最终结果热力环流季风环流局部环流能量来源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相互联系的水体现象反气旋气旋因素因素现象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环流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现象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策略影响气候分布规律成因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因素自然因素锋的形成锋面系统锋的分类高低气压系统气流环流气压状况水循环宇宙天体系统大气运动太阳地球太阳辐射自转公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自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公转五带四季意义意义周期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太阳活动现象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其它天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黄赤交角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震波圈层划分及其依据大气的垂直分层底层大气组成成分能量来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差异性四季更替回归年恒星日太阳日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海洋与陆地水平分异垂直分异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山地意义类型环节地标形态的塑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种类种类结果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堆积侵蚀风化搬运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对聚落的影响山地的形成火山断块山褶皱山堆积地貌侵蚀地貌冲(洪)积平原河漫滩三角洲河谷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循环的过程动力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运动的基本形式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图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三圈环流 东亚 南亚
基本规律 季风环流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气旋
局部环流
反气旋.
20
三圈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 ①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 ②地转偏向力
.
21
冬夏海陆的气压差异及亚洲的季风环流
一月 七月
亚欧大陆 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北太平洋 气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东亚季 风风向

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 纬40°至60°之间大陆 东岸
冬季寒冷25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气候 在地 理环 境中 的作 用
地理环境 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气候、水文、 地貌、生物、 土壤等要素
形成气候 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 素
人类活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沉积地貌
.
沟谷、瀑布、溶洞 黄土高原的沟壑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46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
变质岩
变外 质力 沉积岩
重融再生 冷却凝固
岩浆岩
.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 地达最小值。
7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23º26'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 昼夜长短 度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近似球形(2)地球的不规则2. 地球的结构(1)地壳(2)地幔(3)地核二、地壳的构造与板块构造理论1. 地壳的构造(1)地壳的形成(2)地壳的主要构成2. 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2)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变(3)板块构造理论的地质意义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2. 地壳的主要地质作用3. 地球内部热、电、磁作用四、地球的外部圈层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1)地球水资源的分布(2)地球水资源的利用2. 地球的土地资源(1)地球土地资源的分布(2)地球土地资源的利用3. 地球的气候资源(1)地球气候资源的分布(2)地球气候资源的利用第二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世界人口与地区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2)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2.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1)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2)世界人口的结构变化3. 世界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2)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的基本概念(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 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的特征(2)城市化的特征3.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问题(1)城市化的问题(2)城市发展的问题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一、区域的概念1. 区域的基本概念2. 区域的类型与划分(1)自然区划(2)人文区划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意义2. 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3. 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第四章国土利用与区域开发一、国土利用1. 国土资源与国土利用的概念2. 国土资源(1)国土资源的概念(2)国土资源的类型3. 国土利用(1)国土利用的基本方式(2)国土利用的原则二、区域开发1. 区域开发的概念2. 区域开发的目标3. 区域开发的原则以上是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图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图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地面吸收而增温,再把热量传给大气(云层、较大颗粒尘埃)反射第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散射二大气受热过程中射的削弱作用(臭氧对紫外线、水汽和CO2对红外线)吸收章表现出两个作用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大气对地面地面吸热而升温——地面辐射——传热给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升温——大气辐射——其中方向下的自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保温。

然大气两作用地理意义:缩小气温日较差,为生物生长发育和人类活动提供适宜温度。

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理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模式图)环产生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境风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二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中风向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摩擦力三力作用,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物质影响因素:冷热不均、地偏力、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性质不均一运影响因素:冷热不均、地偏力、太阳直射点移动动大气运动环流名称: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三圈环流三圈环流在近地面的组成部分:7个气压带、6个风带能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量风带: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交影响因素:地表性质不均一(海陆分布)换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亚洲低压,东南风(最典型)风向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西北风第温带季风气候:夏高温多雨,冬寒冷干燥一大气环流分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节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西南风大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气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季多雨热大气环流模式:以随季节移动的三圈环流为主体,局部有季风环流状多雨区: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况少雨区:高压带、信风带、极地东风带与三圈环流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区:热雨、热沙、温海等气候大大气环流对两带交替控制区:地中海气候(夏高温干旱冬温和多雨)气气候的影响夏季风多雨,冬季风少雨运季风环流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动气团:(可划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冷气团和暖气团)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冷锋:高温、低压、晴朗——大风、雷雨、大雪(锋后雨)——降温、升压、转晴锋面暖锋:低温、高压、晴朗——连续性降水或有雾(锋前雨)——升温、降压、转晴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地形阻挡,移动缓慢:如昆明准静止锋(云贵高原阻挡)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移动缓慢:如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阴雨连绵气旋和反气旋气旋(低压):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云雨天气反气旋(高压):气流从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中国地理知识框架图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框架图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框架图总结
一、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

省区之最。

二、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

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框架图引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对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为读者呈现一个高三地理农业知识点的框架图。

通过这个框架图,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农业相关的知识点。

一、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是人们利用土地、水资源,进行耕作、养殖和林业等活动,生产农产品的一种经济活动。

根据农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将农业分为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自然力进行生产,生产效率较低。

主要包括落后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和农民自耕农业。

现代农业: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可以分为农业经济结构、农村非农经济结构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

二、农业的因素和技术农业生产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除此之外,农业技术也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要素: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气候和水资源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

农业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机化设备等都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农业发展和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然而,在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问题:土地资源的短缺、劳动力不足和农业面临的环境压力等问题都在限制着农业的发展。

另外,农民收入水平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结论:通过学习农业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

同时,在掌握农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科中的其他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出生率
相对性
临界性
特性
第一单兀 人口与环境
人口 环境 合理承载 容量力
自然高增长


观念的
转变
J—
口长一
人增
地一域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世界

发一I
展y
低 现代型
分布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
世界平均—长过快
发达国家;少 _人口老_ 数发展中国家—龄化

中国j计划生育政策
发展中国家一发达国家 欠发达地区一发达地区
污染治理、改善交通、建设廉租房、积极发展经济、建设新区:
和卫星城(可具体展开)
空间差异
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措施
城—
-沿铁路、公路、河运 起点和终点
-工农业经济发达区-
'-矿业城市
「中低纬沿海
-平原及河谷
—河口、河流交汇
气候q
地形■一自 _
河流-
交通 -
经济发展水平-.社^_
资源-经济
区位
因素
政治、军事、宗教、旅游
+其农
工 业―
社会经
济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改善问题 速度
城市环境恶化|■逆城市化 慢 拉美地区«父通改善虚假城市化 亚洲地区滞后城市化 快
水平


起步
早发达
晚发展中
土壤
地形
河流
气候
+
+
透水面
平坦
减少
热岛
积减少
流量变率大效应
文化
景观
就业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