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由区域中心、区域腹地和联系网络三大要素构成。从空间角度看,经济区域的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之间有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中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或增长中心,相反,则是区域经济腹地。一般说来,增长中心就是城市,经济腹地就是农村,交通线路则是二者进行经济往来和能量交换的联系网络。因此,经济区域可表述为:以城市为增长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交通线路为联系网络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区域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对定义区域概念,区域有哪些特点,如何划分区域。
2、如何划分区域,尤其是极化区域概念。
3、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异同。
3、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掌握区域、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
2、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两组概念
1、区域(region)与地区(area):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地区的泛称;地区是指特定的区域。
2、空间(space)与地域(territory):空间是对地球表面及其方位的一种表达;地域强调空间或区域的地方性和景观性,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人口、资金、市场、资源等。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系(院、部):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XX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编写说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01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15
3
区域经济学
3.区域的划分 3.区域的划分 划分标准: 划分标准: 同质性标准:同质性标准, (1)同质性标准:同质性标准,根据一定指标 如收入水平、劳动力、工业等) (如收入水平、劳动力、工业等)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地区综合为一个区域;失业率、收入水平、 近的地区综合为一个区域;失业率、收入水平、 劳动力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游, 劳动力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游,重工业比重 等 功能性标准: (2)功能性标准:功能性标准则根据一定指标相 互之间具有特别紧密联系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 功能区域” 劳动力市场区,商业购物区、 “功能区域”。劳动力市场区,商业购物区、产 品供应区等
区域经济学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域 形式的未来变化 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 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 糊 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核心地对周围地区的作用既使是严格的 计划经济体制,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 计划经济体制,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 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条带系统在构造上以数个核心地及其间 交通轴为标志。 交通轴为标志。它反映着经济流在核心间输送 能力最强的方向上为最密集的规律。 能力最强的方向上为最密集的规律。
5
区域经济学
企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是对区域影响意义重大的决策。 企业的区位选择决定了它在一个区域内的什么地方进行生 产、营销、研究开发或管理水管理活动。 家庭:家庭(居民)作为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一方面,他 们是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资源 ----劳动力、企业经济者、投入----的提供者。与企业类 ----劳动力、企业经济者、投入----的提供者。与企业类 似,家庭(居民)也要进行区位选择决策。 公共机构(政府):政府决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一方面,它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位的质 量;另一方面,它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了决 策。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学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第二讲篇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 等完整地分布,他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 域来。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比文明源 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 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4.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和类型
由于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有层次之分,经济区也有等 级的差异。各国经济区分级系统的确定依据各自地 域范围的大小、地区自然和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以及 经济发展水平而定。根据划分经济区的目的和内容 可分为综合经济区划和部门经济区划两大类。综合 经济区划简称经济区划,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 部门经济区划则分别为各个生产部门服务。如工业 区划、农业区划、交通运输区划等。为了更具体地 指导部门生产布局,在部门经济区划内部又有综合 部门经济区划和单项部门经济区划之分,如农业区 划中就有综合农业区划和单项作物区划(粮食生产 区划、棉花生产区划、油料生产区划等)之分。
苏联在其国内进行的经济区划有着一定的客 观原因
苏联的标准的州级单位一般的土地规模只有几 十万平方千米,相对于其2200多万平方千米的 国土来说,规模和数量都不够用。而部分边疆 区、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面积虽达一百万, 甚至几百万平方千米,但却不能独立管理。所 以苏联可以把多种行政区域归并在一起,组成 十几个、二十几个“基本经济区”来统一管理。
从经济区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 出,它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 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各区域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活动, 并且这些活动是不依附于其他区域的资源,具有独特的活动规 律。
2. 内部经济相互联系密切,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是生产、流通、分配等可以自成体系的经济综合体。 3. 它在更高一级的经济区域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如,为 其他区域提供能源或资源(山西);为其他区域提供工业品和 高级服务(上海);为其他地区提供农产品的农业区等 4. 经济区域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周围有 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作为其依托。中小等级的经济区域 可能只有一个占据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中心城市,大规模的经济 区域可以有几个中心城市。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课堂讲授分析讨论1 导论2 22 经济活动的区位3 2 1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8 城市经济 3 2 19 城乡边缘区 3 2 110 乡村经济 3 2 1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合计32 22 10第一讲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区域经济学教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来探索和解释这些现象,以便更好地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本文将重点介绍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首先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其中包括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如供需理论、投入产出分析、产业集聚理论等。
此外,还需要学习地理学和统计学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研究方法。
二、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介绍和培养学生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区域经济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学、GIS技术等。
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区域经济问题。
三、区域经济政策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向学生介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这包括如何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区域政策措施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学习如何评估和优化这些政策。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国际化视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紧密。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与国际经验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
总结: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区域经济学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区域经济学知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章导论1、“区域”一般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4.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
(3)毗邻性标准。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5、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魏后凯等(2006)五要素说: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相比而言,三要素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点,即城市。
区域经济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是由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
2.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3. 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
6、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
(2)城市选择性。
(3)经济中心性。
(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内容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
经济中心和腹地的沟通主要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缺乏它经济区域就不能形成。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经济强度的增加都取决于交通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体”。
(2)区域经济五大鲜明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3)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吴殿廷,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 士生导师,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 遥感科学学院。专业方向:区域规划,旅 游规划,城镇规划。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第一节
区域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地 区 红河州 个旧市 开远市 蒙自县 屏边县 建水县 石屏县
人均GDP 8325 14746 14379 7795 4443 6510 5502
麒麟区
马龙县
25402
6099
陆良县
师宗县
7843
7240
罗平县
富源县
8538
8357
弥勒县
泸西县 元阳县 红河县
16885
4858 2830 2656
会泽县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方法
①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
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②工业化率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的比重。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
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3、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
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组成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特征
1、综合性与整体性 2、动态性与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8年3月
绪论
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讲义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 (1)生产者均衡。 • (2)消费者均衡。
•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 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市场区模型。
二、廖什景观
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 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 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尔逊(A·Wilson)和比利时 的爱伦(P·Allen)
•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 用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 大的理论突破。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 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 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 方法,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 深发展。
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 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 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
的“区位三角形”。 • 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
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 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 1900S初,韦伯A·Weber, • 《 工 业 区 位 论 —— 区 位 的 纯 理 论 》 和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 (3)轮作农作圈,粮食。 •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 (6)畜牧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学科名称:区域经济学教案编写人:XXX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a.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c.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要素分析a. 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b. 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c. 政府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a.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b.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c.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教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a. 引入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通过例子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知识讲解(30分钟)a. 分步讲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b. 以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为主线,详细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解释其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40分钟)a. 提供一两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b. 引导学生讨论该案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
四、互动讨论(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一个给定问题展开讨论;b. 全班讨论: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扩大视野和思维。
五、概念巩固(20分钟)a. 总结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了解。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案例分析和概念解释;2. 区域经济学相关资料和书籍;3. 小组讨论材料和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讲解清晰准确;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 小组讨论成果: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有效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思考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经济区域
一、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
苏联的“经济区划”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
我国以省区作为基本单元。
我国和前苏联形式不同,实质一样。
所以,提出“经济区域”问题就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区—经济区划思想的历史缺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
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
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
进入区域结构—功能研究阶段以后,区域边界则基本被忽略,或被认为是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第二节我国的经济区域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
格局相一致。
二、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区-经济区的历史必然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
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三、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经济区域—地域”基本标志的理论探讨
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第一,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第二,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第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③经济核心地
④网络与经济流
省级区内居民的就业、求学、就医、购物等经济行为基本上不越出区域范围。
省级区内企业行为虽然有时会超出区域范围(如中央属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无论企业隶属关系如何,企业对区域的贡献是主要的。
省级区内因此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物流
四、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
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第三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一、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1、计划经济体制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历史背景
2、省级区利益主体的弊病:
“诸侯经济”的倾向;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
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域形式的未来变化
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
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
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核心地对周围地区的作用既使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
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条带系统在构造上以数个核心地及其间交通轴为标志。
它反映着经济流在核心间输送能力最强的方向上为最密集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