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经济区域

一、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

苏联的“经济区划”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

我国以省区作为基本单元。

我国和前苏联形式不同,实质一样。

所以,提出“经济区域”问题就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区—经济区划思想的历史缺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

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

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

进入区域结构—功能研究阶段以后,区域边界则基本被忽略,或被认为是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第二节我国的经济区域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

格局相一致。

二、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区-经济区的历史必然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

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三、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经济区域—地域”基本标志的理论探讨

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第一,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第二,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第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③经济核心地

④网络与经济流

省级区内居民的就业、求学、就医、购物等经济行为基本上不越出区域范围。省级区内企业行为虽然有时会超出区域范围(如中央属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无论企业隶属关系如何,企业对区域的贡献是主要的。

省级区内因此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物流

四、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

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第三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一、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1、计划经济体制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历史背景

2、省级区利益主体的弊病:

“诸侯经济”的倾向;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

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域形式的未来变化

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

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

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核心地对周围地区的作用既使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

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条带系统在构造上以数个核心地及其间交通轴为标志。它反映着经济流在核心间输送能力最强的方向上为最密集的规律。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次 Question 1 : 什么是空间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应该分为那些类别? 一.空间经济效应的含义: 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通过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实现对人力、资金、交通成本等经济要素的节约。其中的“空间”是指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运作的经济空间,它并不局限于地理上的空间。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空间中的经济要素通过或集聚或扩散的方式实现要素的节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多个经济空间(一个以上)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各个经济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协作(距离效应、关联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分类: 空间内部的效应: 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扩散效应 空间的之间的效应: 空间的距离效应效应 空间的关联效应 Question 2 : 空间距离效应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 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个空间内部而言,各个经济主体(或者经济要素)之间保持较远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的各个功能区的设置为城市经济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伏笔。

上图是纽约的城市规划地图。 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空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为各自保留一定的发 展空间,同时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上图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分布图

上图是重庆的城市分布图 消极的影响: 需要再一次说明: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最开始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尝试过把积极和消极影响细分为远距离的影响和近距离的影响,但是实际操作之后发现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的发展,空间距离并不是越小越好。虽然空间距离的缩小可可以节约交通运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聚集,但是同时过度的聚集又会引发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畸形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调整,来缓和或者解决。 关键: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次 1.外部性与集聚效应 外部性(externality):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 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选用教材和教学对象 本门课程选用丁四保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月第1版。也可以选用其他专家、学者新编的教材。 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保山学院下辖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生,是选修课程。 二、教学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38学时,共3学分。 三、课程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它集众家所长,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地讲,学习区域经济学,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经济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学习体会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学习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班选修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带课老师_______和_______老师。当初选修区域经济学时,想着课程的学习内容可能是立足于区域位置,而对区域进行经济分析,进而对其进行发展规划。真正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浅薄了,而我也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初选修课程的时候课程名字是《区域经济学》,真正上课时我们又重点学习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这让我对两门学课都有了一些认识。区域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不同区域的区域经济,构成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关注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空间差异性。 而对于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将新结构思想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从新结构的视角来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是对区域经济学进行了深化与发展,是一门更加时尚,新潮的学科。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观念,相对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更加区域的禀赋结构的综合化;空间结构的动态化;空间关系的多样性(关联,异质,替代)。 在研读了老师给出的资料后,我感叹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之强,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基于中国的实践而得出,所以在中国的应用上是如此地得心应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战略,无不证明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合理高明之处。记得老师有一个视频,讲的是湖北_______的经济结构变迁,它本是有名的矿业产地,富含丰富的矿业资源,走重工业资源型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不得不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它巧妙地从自身资源着手,开展矿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打造了观光区,矿博园一系列矿文化产物。同时建立了有自身及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劲酒,服装产业等等。实现了完美的工业转型升级,如今的 _______,山清水秀,富饶安康。_______的发展历程,令我感叹。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学习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以及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禀赋优势,发展方向,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我们未来的不论是学习,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13 学时:48学分:2.0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2.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 4. 教学建议: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心地理论开始形成,而克里斯泰勒则是第一位将零星的中心地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者。 二. 要讲述中心地理论,先要理解几个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心地是指能够向 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般可用:C = B1-B2表示 公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心性也就是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门槛距离小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则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等于呢,就刚好获得利润。 四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的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他首先假定了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学习《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心得

学习《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心得 这个学期我们班选修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带课老师xx和xx 老师。当初选修区域经济学时,想着课程的学习内容可能是立足于区域位置,而对区域进行经济分析,进而对其进行发展规划。真正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浅薄了,而我也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初选修课程的时候课程名字是《区域经济学》,真正上课时我们又重点学习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这让我对两门学课都有了一些认识。区域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不同区域的区域经济,构成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关注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空间差异性。 而对于新结构区域经济学,将新结构思想纳入了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从新结构的视角来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是对区域经济学进行了深化与发展,是一门更加时尚,新潮的学科。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观念,相对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更加区域的禀赋结构的综合化;空间结构的动态化;空间关系的多样性(关联,异质,替代)。 在研读了老师给出的资料后,我感叹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之强,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是基于中国的实践而得出,所以在中国的应用上是如此地得心应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战略,无不证明了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的合理高明之处。记得老师有一个视频,讲的是湖北xx的经济结构变迁,它本是有名的矿业产地,富含丰富的矿业资源,走重工业资源型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不得不面临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它巧妙地从自身资源着手,开展矿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打造了观光区,矿博园一系列矿文化产物。同时建立了有自身及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劲酒,服装产业等等。实现了完美的工业转型升级,如今的xx,山清水秀,富饶安康。xx的发展历程,令我感叹。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好好学习新结构区域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以及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禀赋优势,发展方向,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我们未来的不论是学习,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经济区域 一、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 苏联的“经济区划”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 我国以省区作为基本单元。 我国和前苏联形式不同,实质一样。 所以,提出“经济区域”问题就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区—经济区划思想的历史缺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 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 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 进入区域结构—功能研究阶段以后,区域边界则基本被忽略,或被认为是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第二节我国的经济区域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

格局相一致。 二、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区-经济区的历史必然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 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三、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经济区域—地域”基本标志的理论探讨 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第一,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第二,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第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③经济核心地 ④网络与经济流 省级区内居民的就业、求学、就医、购物等经济行为基本上不越出区域范围。省级区内企业行为虽然有时会超出区域范围(如中央属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无论企业隶属关系如何,企业对区域的贡献是主要的。 省级区内因此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物流 四、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 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 李盼盼 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 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 非均衡力 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 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主要论点有: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扩展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转移。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向广大地区扩展。这是决定转移的方向就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并消化来自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和产品,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和衰老,它们的生产再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进一步向乡镇、农村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种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有信息优势。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到市场动态、消费者心理、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等。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的结合会给有志于发展创造的人输入种种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大城市有科研优势。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和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城市有产业聚集优势。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我们拿纽约的时装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纽约是世界时装业的中心,这里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剪裁缝纫厂、服饰加工厂、刺绣厂、纽扣厂、拉链缝纫厂、

2021年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五年九月毕业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