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合集下载

最新-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精品

最新-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精品
2019/1/3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 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 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 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 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 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 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019/1/3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 直面自己的理想,勤奋学习,珍惜青春年华; 把自身的责任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 注重能力训练,拿出实际行动,尽到自己的责任。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Action: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践行 科学发展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019/1/3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 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 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 上。——毛泽东
2019/1/3
谢谢观赏!
个人愚见,观点失当之处,望诸位不吝赐教,谢谢......
大学生如何弘扬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第一篇: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本生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一)树立榜样,目标远大我们应该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力争向先进的人物学习。

把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拨正人生正确的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力争上游。

为了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学习模范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各科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让我们自身强大起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浅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下面我来为大家解释下,什么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二人文科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个人的观点是,大学教育更该先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

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

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书育人,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更不会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科学教育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当然重要了,但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要有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有高的科学素质。

依此类推,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

所以,大学教育还是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建立在相关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见,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人文素质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行为规范;二是深层的道德情操。

表层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家庭、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阶段。

道德情操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是在生活的磨炼中积累起来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大学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方面固然有作用,但它绝不是最关键的时期。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精品课件
• (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求真 务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 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 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 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 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 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 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墨守成规 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精品课件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其关系 •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 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的整体架构,主 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构成。其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科学架构只 的“硬件”: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则是 “软件”,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唯实 求真的崇高精神力量,其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尊重 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敢于开拓和创新。它在 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 魂。
精品课件
•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能使和谐社会(建一设始)终弘充扬满生科机学和精活力神。的科意学真义
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 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 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 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 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 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 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 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 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 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 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 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 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 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 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解

大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解

2、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科学的方法,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3、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4、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

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其重要性。

首先,人文素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

例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科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

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实证研究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培养理性思维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例如,通过实验和研究项目,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中,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和多维度的,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一些大学开设的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大学还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例如,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展览、讲座和读书会,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大学的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索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国际化的教育视野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际交流项目、留学计划和跨文化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科学成就,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三,我们必须用以反对技术恶果的唯一武器,还是技术本身。

没有别的武器。

我们无法退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伊甸园。

第四,人们必须了解技术、应用科学和科学本身究竟如何,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否则我们将永远看不到行善或作恶的各种可能性。

能说这几条,不是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吗?科学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就科学的外延来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门类。

从这三大门类科学与现实世界(包括人的心灵“小宇宙”)的关系来看,自然科学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为目的的描绘性的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求取社会秩序的“至善”为目的的建构性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是以求取人的心灵“完美”为目的的超越性科学。

既然“人文”能称之为“科学”,我们就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出,科学并不是与人文迥然相异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原本就是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形态出现的,只是由于后来它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脱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

今天人们真正认识到,科学虽然是展示和证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的.书本”,但并不能合理地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现在应该让它回到人文精神的怀抱,使它真正成为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证。

对现代科学体系构成的这种认识,为我们避免将科学实证主义化,进而从“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僵硬对立中走出来开辟了道路。

在建设新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在文化的科技向度与人文向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创新于消费享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之间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为此,既必须切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弘扬科学精神,又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既应该正确评估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价值,正确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的意见,也必须正确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沟通和交流,多听听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

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

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

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

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方面。

而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在追求自我完善、关注人类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人文关怀、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有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他们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当代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新材料等领域,都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

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因此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不论方还是西方都一向重视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是把“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

在西方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博雅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理性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七艺”教育虽然渗透着宗教精神但仍是以博雅教育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冲破了宗教的束缚要求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来铸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发展个性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可以说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博雅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所统治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是“心智训练”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任何职业的“有教养的人”。

我国古代的教育也以人教育为主。

以儒家教育文化为代表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以把握真理和规律通学习“六艺”以求得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向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这次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首先肇始于英国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皇家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以升学和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2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2.学者的科学精神缺失
❖金钱学术
它是学术追逐金钱,金钱腐蚀学术的恶果。
“官大学问大”,“老板学问长”。
一旦学术被金钱所左右,学术的纯洁将被玷污,学术
的价值将无从谈起。
13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2.学者的科学精神缺失
功利学术
它是与权力学术相对应的又一层面的表现形式,前者为权力关
4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1.平民的科学精神缺失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 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5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1.平民的科学精神缺失
陈独秀在列举了当时中国各种迷信现象, 结论是:“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 仰,欲根治之,厥惟科学。”科学之效, “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 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10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1.平民的科学精神缺失
主要表现: 封建迷信盛行
理性缺失
诚信缺失
11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2.学者的科学精神缺失
权力学术
根源于中国远源流长、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体制和社会。 官学不分、以官治学、以官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 权力侵入学术,学术依附权力,使得学术生态圈遭到 了严重破坏,使得原本神圣的学术变得庸俗不堪。
6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1.平民的科学精神缺失
毛泽东也曾在《湘江评论》上撰文指出:“中 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人是迷信 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强权,全然不认 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 果。”
7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1.平民的科学精神缺失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类的精神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

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

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

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大学生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培养、社会关怀、公益行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使命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培养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培养的阶段,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是学科知识。

大学课程设置中要注入适当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哲学、文学、历史等。

其次是思维方式。

要倡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解决。

最后是全人教育。

大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实自己的非学科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社会关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大学生要发挥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作用,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价值。

首先是关心老人。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技能,开展志愿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陪伴他们度过晚年。

其次是关心留守儿童。

大学生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志愿者团队,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协会,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健康,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最后是关心弱势群体。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帮助,为残疾人和失学儿童捐赠物资,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些社会关怀和帮助,大学生不仅能够弘扬人文精神,也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公益行动公益行动是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参与环保行动。

大学生可以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塑料污染、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行动,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着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官员的腐败除腐蚀政治、搞垮经济外,对社会的法治和精神思
想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6
一、为何重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科学精神的缺失
(二)人文精神的失落
17
(二)我国人文精神的失落
我国人文精神是否出现滑坡乃至失落? ❖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 ❖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理性自觉,失落了人之为
人的社会责任,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精神修养 与精神理想。
41
(二)人文和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主要研究人与自然
的关系。
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人或人类社会,侧重于研究
人在自然、社会中生存的状况以及人对自己生存
状况的自觉。
42
(二)人文和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2)研究内容不同
自然科学的内容是以外向型为特征,自然科学家
世界——无偶像、无禁区、无顶峰。
38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科学和科学精神
(二)人文和人文精神
39
(二)人文和人文精神
1.人文及其特点
让·皮亚杰:“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
‘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的区别,因为显
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
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
30
(一)科学和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的内涵
中国古语: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
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31
(一)科学和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的内涵
波普尔:“科学家之所以成为 科学家,并不在于他掌握无法反 驳的真理,而在于他采取无所顾 忌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 理的追求。”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大学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文化、文明、价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它强调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环境。

大学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讲座、论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同时,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文精神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我们在大学怎样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我们在大学怎样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大学怎样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摘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拙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

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待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的内涵科学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

爱因斯坦就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爱因斯坦所说的“背后”的“生机勃勃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科技创新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

对科学精神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曾做了高度的概括与精辟的解释,他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

”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美相谐;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人的内心价值等。

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将人文精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活动,也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个性思维出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

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

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

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

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

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

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

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

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

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

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

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

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我校对1312名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对于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态度,有超过5%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不愿意参加;对于义务鲜血的态度,有超过1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献血;上课迟到时,有将近10%的学生从不向教师道歉。

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只求学好专业学科,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现象。

在我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假如有机会再次选择专业,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文科专业;假如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感兴趣,当两方面的讲座同时出现时,只有42.1%的学生会选择人文知识讲座。

许多大学生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漠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等人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即漠视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的灵魂。

但当前在高考的指挥、升学的压力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科学的状况。

我们提倡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多学一点历史,也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

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今天的社会是怎么发展而来,怎么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对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21世纪中国腾飞的重任,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于他们而言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

因此,大学生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对于促使自身情感智慧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高校代表社会的主要精神潮流,高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人文精神。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才能致力于知识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

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对高校发展生命的重视。

笔者认为,中国的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一)高校应该正确定位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大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着眼于实用性,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正确的自我选择。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人文素质以及完善的人。

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它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终理念与使命,不断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高校应该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

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途径有:首先,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模式,通过院系的合并、调整,打破过去那种文理分科的框架,建设综合性大学。

其次,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

最后,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文理沟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大力彰显各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高校应该倡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要把人文精神看成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要不亚于对专业学知识的传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当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构筑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

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其次,大学辅导员应该树立“人文精神是科学之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

以生活事件为契机,从细微处引导大学生体现人文精神。

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时事,投入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便是为受灾群众捐助一点物资,为孤寡老人送一点温暖,为有需要的人献一点热血,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一点义务工作,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同时,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人文意识的觉醒、人文环境的建设影响着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决定大学校园的人文状况。

不要一味指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更重要的是基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变革,来推动教育的改革。

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高校人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