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环境史的“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环境史的“环境”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

我们知道,围绕人类社会由文化主导还是由环境主导的问题,历史学界曾进行过长时间的论战,这场论战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式微而告终。此后,传统史学重人事而轻自然的倾向遂越来越强烈,自然环境逐渐成为历史事件可有可无的背景与点缀,很多时候,自然环境因素完全被排除在历史学者的视野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环境破坏问题的日渐突出,环境因素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又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传统史学的倾向有必要加以纠正,重新肯定自然环境在史学中的地位己经刻不容缓,于是环境史应运而生。但是,自环境史兴起以来,由于相关学者异帜高标,大力宣扬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使得学界对环境的认识又出现偏差。不管是环境史学者,还是非环境史学者,大都抱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环境史就是环境的历史,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森林植被、土

壤状况、水文条件、动物分布、气候干湿、气温冷暖等外在自然的空间布列与时间演变,而这些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承认,环境的历史是环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抽掉环境的历史,环境史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但是,环境史却又不仅仅是环境的历史,其内涵要丰富得多。环境之外,社会层而的诸多因素也在我们的考虑之中。环境史要改变传统史学重人事轻自然的弊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就要重自然轻人事,矫枉而不能过正,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环境史关注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环境参与下的历史,绝非仅仅是环境本身的历史。

梅雪芹认为,环境的历史包括“作为自然史研究领域的环境的历史”和“作为‘社会的历史’之研究范围的环境的历史”,而“作为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领域的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的关键区别在于它对人和自然的看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历程时,会以一种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历史和人事”,其主张颇有见地。①要理清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而作出努力: 其一,研究的主题上,自然与社会并重,环境因素与文化因素不可偏废。我们的目的在

于把自然重新引入历史学的范畴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绝非只是为了探究环境而探究环境。我们将构建一种自然—社会二元一体的观察视角与理论框架,深入论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剖析环境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塑造、互相驯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其实,对于环境史的旨趣的探讨历来比较多。李根蟠较早提出的“自然进入历史,历史回归自然”就很有见地,正如他所概括的那样,环境史把“历史研究中一度被人为地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人类社会,被重新放回大自然当中,放回它事实上不可须臾或离的地球生物圈当中”,而自然环境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因素,是参与历史活剧演出的演员”。②王利华也指出:“社会和文化的许多历史变异和差别,不但需从其自身的发生、演化过程中寻找答案,而且应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中求索根源”,而环境史也“与自然史研究不同,生态史学虽然重视考察各种历史自然现象,但时空界域圈定在人类诞生以来、与人类活动发生了关联的那些部分。而在这一时空界域内的生态环境变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及其方式和结果,都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和表现”。③另外,邹逸麟、朱士光、侯雨坚、包茂红、高国荣、梅雪芹等学者也都有较多探讨,不再一一赘述。可见,

环境史的诸多领军人物虽未对环境史中的“环境”加以明确的界定,但大都对环境与文化之关系有一较公允的界定。至于学界普遍存在的误解,应是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了。要之,环境史的研究主题是极为广泛的,如果只注意到环境而轻忽文化与社会因素,环境史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二,从论证基点上看,较之传统史学的一大不同是,我们重新审视环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

二、环境的两种状态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多数人将环境的历史等同于环境史,所以己有的环境史成果往往只关注环境本身(包含人影响下的环境)。国内学者对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探究仍不够。仔细分析可知,影响人类之环境状况大致分两种:一为常态环境,一为变态环境。所谓常态环境,是指长时间持续稳定存在的环境状况,人类置身其中受到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山地或平原的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都有较稳定的特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选择相应的生计方式来应对。变态环境则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变化而持续时间却有限的环境状况,人类生产、生活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如灾荒、瘟疫发生时,社会组织、规范与秩序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应该说,常态与变态之环境对人类社会都很重要,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不过,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是在探究变态之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投影,如灾荒、疾疫等对人类的影响;而常态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历来关注者甚少。早在环境史兴起之前,对变态环境之研究就己经蔚为大观了。毋庸讳言,灾荒史、疾病医疗史都有其独立的发展演变轨迹,其起源远早于环境史。只是,后起的环境史试图将它们整合到自己的旗帜下,以构建更宽阔的学术疆域。这一整合既壮大了环境史研究的队伍,又为相关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而因为,用环境史的学术理念去审视旧命的影响。这方而己有不少学者作出了研究,如尹绍亭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刀耕火种与相关礼仪习惯的研究,王建革对江南望田头习俗的研究,王利华对端午风俗的研究等都非常精彩。①引入常态环境的思维,我们会发现这一领域仍有大量的文章可作。

其六,开展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之研究。唐纳德·休斯认定,环境史研究分为三个层而:一是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二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反作用,三是人类的环境思想。②前两者国内学者关注己经颇多,而思想层而的关注还很不够。休斯认为,环境思想“包括自然研究、生态科学,以及诸如宗教、

哲学、政治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等思想体系如何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各个方而。不关注这方而的社会史和思想史,就无法理解地球及其生命系统发生了什么”。

③特定的思想是在特定的环境状况下兴起的,用常态环境视角梳理环境思想,这也应当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思路之一。总之,若能对变态环境与常态环境给予同样的关注,积极开展常态环境方而的研究,环境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环境的几组关系

从大的方而来看,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层而。社会环境姑置不论,但就自然环境而言,其内涵也有深入探究的必要。以开阔的眼界去审视的话,我们会发现,人们不仅受到置身其中之环境的影响,还受到过往的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真实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文学作品与文化建构所营造或赋予的虚幻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近距离接触之环境的影响,还受到远处环境的影响。所以.对环境史中的环境必须要有更全而的认识. 须知古环境、今环境、真环境、虚环境、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外环境都应包括在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环境史的真谛,写出既厚重又不失灵动的好文章来。笔者试着对环境史中“环境”的丰富内涵作一初步的探究,以期为环境史的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