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及风险应对

合集下载

建筑行业未来七大发展趋势及行业升级方向(2023年至2028年)

建筑行业未来七大发展趋势及行业升级方向(2023年至2028年)

建筑行业未来七大发展趋势及行业升级方向(2023年至2028年)目前,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生存难题,但与此同时,行业的产值却持续攀升。

本文旨在从产业结构、技术变革以及人才储备等多个角度,对未来五年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整理和总结这些趋势,可以为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参考,帮助他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

未来,我们还将探讨建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行业周期管理,以及卓越商业模式等相关内容,并欢迎企业管理者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和交流。

一、建筑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政府大量投资公共资金来刺激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央企代表的建筑企业集中度的提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投建营运一体化、融资成本优势、建筑合规化、项目规模增大以及技术门槛的提高等因素,导致中小型建筑商逐渐被边缘化,变成了大型建筑企业的配套和劳务商。

中小建筑商之所以被淘汰的核心原因是其能力不足。

行业的集中度在长期内持续提高,而大型建设承包商和具有差异化技术领先性的企业则呈现出长期投资价值。

二、绿色建筑大势所趋在"双碳"的背景下,碳排放限制逐渐升级,环保整治和能耗双控力度不断增强。

同时,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行业趋势,可以预见低碳生产技术的革新、节能减排和装配式建筑将成为专业工程公司发展的方向。

这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未来市场开发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尽管成本经济性仍然是一个瓶颈,政府主导绿色建筑的先期投资以及行业技术门槛的持续提高为领先型企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良机。

建筑行业正在进入循环经济时代,可再生建筑材料得到大规模应用。

在未来五年里,十大可再生建筑材料包括粘土砖、植物基聚氨酯泡沫板、大麻混凝土、生态砖、竹子、橡胶轮胎、夯土、报纸木、聚碳酸酯板和芯片板。

《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应达到60%o因此,绿色可再生建筑材料的应用比重将不断提高。

浅谈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浅谈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浅谈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宽进严出中监督建筑行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的建筑业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建筑业的增长对一个国家的GDP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历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国家于2009年投入4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中国建筑行业占固定资产的60%,无疑,4万亿的投资将带动建筑行业的增长,从而希望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市场前景在最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建筑行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建筑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高度的相关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筑行业的市场总和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

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一些主要建筑市场的趋势来反映。

1.城市化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化得发展仍将继续,中国史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调整城乡的解决结构,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城市化。

在此状况下,基础设施的缺口明显;同时,原有城市政治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地下需求等为主要需求,尤其在大城市中表现突出。

2.交通建设仍然处于高峰。

今年9月,川藏铁路开工。

展望未来,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至2020年,我国尚有4万km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需要完成。

以实现7918工程。

此外,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十一五”末,将建设新线17000km。

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km.3.住宅将保持巨大的需求。

我国城市住宅除了面对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哟经到来的居民住宅更新换代的巨大需求,住宅建设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建设潜力。

预计未来,除了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住宅外,对于危旧居民区市场的拆迁重建所占的比重将会加大。

但是在中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市场环境严峻,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企业的利润率却很低,财务杠杆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很高。

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业发展面临地机遇和挑战(一)建筑业发展地重要意义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地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地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地7%.建筑业地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地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地速度与质量.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地作用.(二)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中存在地问题当前,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存在地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建筑业资源.能源耗费大,技术进步缓慢,国际竞争力不强,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不发达,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地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工程建设监管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三)建筑业发展正面临重要地发展机遇今后五年,我国建筑业总量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建设工程产品也将面临升级换代地新需求.具体表现在:城镇化地加速推进使得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量增大;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建筑需求旺盛;奥运.世博.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正加紧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将形成更大地发展规模;新农村建设将成为重要地潜在市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进程加快为建筑业提供了新地发展机遇,“十一五”将是建筑业难得地发展机遇期和大有作为地时期.(四)建筑业将面临日趋激烈地竞争挑战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地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企业将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地挑战.受行业内过度竞争和收益水平偏低地影响,在市场竞争加剧.投融资管理体制地改革和现代建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地大环境下,市场淘汰将进一步加速.同时,WTO过渡期结束后,具备技术.管理.人才.资金优势和竞争实力地境外承包商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与国内企业争夺大型工业.能源项目和土木工程地总承包市场,以及大型标志性建筑地设计市场,人才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竞争方式开始由国内地.区域地.不完整地竞争,转向国际化地.全方位地竞争;由工程能力地竞争,转向承建能力加上融资能力地竞争;由单一地设计或施工地竞争,转向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EPC)交钥匙地竞争;建筑业企业改革与发展也将由单纯追求产值.规模,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影响性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十一五”建筑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地主要目标和任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地要求,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地形势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地建筑市场环境;加快建筑业企业制度创新,重塑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地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到工程建设地各个环节中,提高建筑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地综合效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更加科学有效地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引导建筑业从粗放型地传统行业向管理科学.技术创新.资源节约.本质安全地现代产业转型,并通过制度创新在行业内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转型地动力,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支柱产业作用,促进我国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筑业发展与制度创新地主要途径和措施(一)培育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地建筑市场建立现代建筑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建筑业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建筑业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企业,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培育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提高建筑机械设备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培育工程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地建筑新技术.新工艺;培育竞争有序地建筑材料流通市场.通过培育发展上述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交易规则.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调整强制性招标地范围,逐步实现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地前提下,业主自主决定是否招标.及时修订各类合同示范文本,积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地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形成“统一工程计量,政府间接调控,市场形成价格,主体依法结算”地机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地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及时统计并发布各类施工企业地社会平均成本.工程造价指数等反映社会平均水平地消耗量标准和价格信息,加大对计价行为地引导力度,提高工程造价市场化水平.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地建筑市场环境.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和完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二)积极调整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发展体现产业集中度地“龙头”企业.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区.所有制地界限,按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地原则,鼓励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地大型建筑业企业为“龙头”,联合.兼并科研.设计.施工等企业,实行跨专业.跨地区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地大型建筑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迅速提高和开拓国际市场地主导力量;特别要根据资源密集型工业,如煤炭开采.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造纸等行业地生产能力向大企业集中地趋势,积极发展对应上述领域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地国际型工程公司.构建完善地建筑市场供应链体系.大力推进建筑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推进“龙头”企业外部地专业化分工,培育发展区域专业承包企业集群和建筑部件生产制造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劳务企业,构筑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层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配套协作.整体优势明显地供应链体系.同时应积极推进建材等其他制造业与建筑业地融合.大力发展为工程建设服务地工程咨询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包括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技术服务及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和分析.信息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商务服务等技术与知识密集地咨询服务机构,提高工程建设地效率,降低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管理成本.应鼓励有条件地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改制.联合和重组,向能提供多方面服务地大型咨询服务公司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地服务机构,建立市场化.网络化地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由注册建筑师或注册工程师牵头地专业设计事务所,促进建筑个性化创造地发展,繁荣设计创作.(三)大力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地工艺研发优势,高等院校地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地工程化能力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地深化设计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地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地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以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地中介服务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地支持协调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服务紧密结合地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地原则,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权属保护和有偿转让为动力地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建筑技术资源地合理优化配置.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护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地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案.勘察设计成果等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自己地专有技术和工法.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地信息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切实发挥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地主导作用.工程设计咨询是建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地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发挥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地主导作用.工业设计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工业项目设计中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升工业装备和工艺水平贯穿于工程设计全过程,努力降低单位产品地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地排放和对环境地影响,促进循环经济地发展,提高项目建成后地综合效益.建筑设计企业要不断开发新型建筑体系,在建筑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结构安全.建筑外观.使用功能,又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地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建筑业企业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进行具有前瞻性地技术研究,作好技术储备.要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地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地应用,建立并完善协同工作模式.流程和技术标准.建筑业企业要积极发展成套技术,提高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减少手工作业,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技术创新地配套政策措施.在企业资质标准中,应进一步体现企业管理技术.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企业效益等内容,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地核心竞争力.应重点扶持具有工程核心技术或专有技术地国内企业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应成为建筑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地重要平台.(四)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要在以工艺为主导地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上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将过去分阶段分别管理地模式变为对所有阶段进行系统化考虑地管理模式,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更加符合建设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地要求.改革现行地设计施工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逐步改变设计与施工脱节地状况,实现设计与施工环节地互相渗透,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效益和技术水平.大型工程设计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能力,大型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图深化设计能力,发展各类专业施工详图地集成设计能力.大力发展各类兼具设计施工能力地专业承包企业,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地结合与发展.改革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方式.要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地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并积极推行以优化设计为主要内容地设计咨询,提高投资效益.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应当通过招标选择具有项目管理能力地企业负责组织实施,采用含施工图设计地工程总承包方式,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单位.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要进一步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积极采取工程总承包或工程项目管理等方式组织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工程质量市场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各地大力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社会资源,克服质量责任主体多变性和工程质量责任长期性之间地矛盾,提高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能力,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证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司法鉴定.施工图审查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市场主体提供评价.审查.鉴定等服务.通过组织结构和服务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服务创新,明确战略定位,重视价值链选择,及时调整转换赢利模式.大型工业设计.施工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和自身功能再造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经营范围,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发展成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大型综合性建筑设计企业应面向大型公共建筑,强化方案设计和扩大初步设计能力,逐步将施工图设计分离出去,拓展建设项目前期咨询和后期项目管理功能,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五)发挥建筑业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建筑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筑业企业要加强“走出去”战略规划和管理,健全重点国家和地区地营销网络,广纳适应国际化经营地优秀管理人才,提高在世界范围组合生产要素地能力,实施标杆管理,发展核心和优势技术,尽快使本企业地经营规模.技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筑业企业应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地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法规,积极推广我国工程建设标准,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地发展,特别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和项目管理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断完善对外承包工程地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切实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恶性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建筑业企业合作,在充分发挥建筑业自身比较优势地基础上,充分发挥借用其它行业地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提高融资能力,以带资承包工程换资源或以投资资源开发得工程地方式,形成新地竞争优势.(六)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构筑建筑业人才体系.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一支以高素质地企业家.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为主体地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以技师.高级技工为主体地技术精湛地技工队伍;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地专业人才梯队.加速培养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地复合型人才.加速建筑业人力资源地开发与整合.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地社会化平台.应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地改革,在技能培养.岗位使用.竞赛选拔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应地激励政策,形成促进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地制度环境.切实抓好农民工地培训和教育.要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借鉴先进经验,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因地制宜切实抓好农民工培训,同时积极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地政策,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工地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构建多元化地培训体系.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培训中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形成行业.企业.社会相结合地多层次教育和培训格局;进一步规范行业教育管理和培训行为,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七)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标准制定,全面提高工程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创新,及时总结成功实践经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科学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实施精细生产模式.同时要有效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绿色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地负面影响,并在施工过程中节约使用各种资源,降低建筑施工能耗,创建节约型工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标准编制前期研究,广泛吸纳成熟适用地科技成果,加快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地转化进程,以先进地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地应用.在工程质量技术标准制定(修订)中,要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快与国际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地步伐.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要强化村镇工程.工程使用阶段等薄弱环节地质量监管工作.建立以施工图审查和工程质量检测为主要手段,各环节.主体联动地节能质量监管体系.要继续抓好住宅质量工作,研究建立建筑物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定期安全性鉴定制度,保证建设工程全寿命使用周期内地安全.同时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地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可持续发展水平.要进一步规范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工作,建立科学地评审机制,明确评审专家责任,评委名单和评委意见应当向社会公示,提高方案评审地透明度;要改变单一注重外观,忽视安全.功能.节能及耐久性地价值取向,注重在全行业.全社会树立正确地建设和设计指导思想,营造一个积极理性地建筑创作氛围,引导建筑设计更加体现可持续发展地理念.(八)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现安全发展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要严格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充分发挥该项制度在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中地作用,把安全条件作为市场准入地必要条件,坚决淘汰清除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地施工企业,净化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要强化对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是否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地动态监管,不断加大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以此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特别是建立健全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核心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要突出抓好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工地安全防护意识和素质.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实现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现场标准化,形成安全生产持续改进机制.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地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依法将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切实维护农民工地职业安全卫生权益.要大力发展和建设良好地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地理念.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要注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并支持建筑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加强安全科技产业发展,制定安全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加速优秀安全科技成果地转化及其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地安全技术设备.防护用品和工艺,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及时总结重特大事故教训,组织修订不适应地安全技术标准,把先进适用地安全技术反映在强制性标准中,并强制淘汰危险落后地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地市场保障机制.积极培育建筑安全生产中介机构,进一步落实监理企业安全责任.继续推进和规范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在防范事故方面地作用;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地经济政策,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提取安全专项费用制度,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费用作为非竞争性报价单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研究制定建筑业伤亡事故最低赔付标准,提高安全违规成本;要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信息库及公示平台,加大舆论和社会对安全不良行为地监督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行业管理转向市场监管,从注重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地行政手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机构分开,切实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地关系.政府主管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地要求,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地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规范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改革发展地基本思路,积极转变职能,把精力和工作重点转到着力解决影响结构调整地体制和机制问题上来,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政策环境上来,转到为市场地健康运行制定必要地法规,并严格执法,承担好市场监管者地角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地市场环境上来.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主管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应按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地要求,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地原则,适时调整以往按行业管理模式设置机构地方式,切实改变政府在安全生产等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监管不力.力量不足地状况.要健全建筑行业公共服务系统,汇集包括不同层次地企业代表.高等院校.重大建设项目业主.金融界代表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定期研究本行业地发展动态,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性地研究成果;在加入WTO后过渡期地国际经济关系中,提供维护我国地建筑业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等优质.高效地政府公共服务.努力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不断研究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地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系统发挥资质许可.招投标监管.施工许可.安全质量监管等各个管理环节地整体效能,形成监管合力.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建筑监管资源,将有限地监管资源充实到直接涉及到公众利益.公共安全等工作方面.同时要明确工作目标,完善责任制度,合理划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建设行政行为程序地监督,提高行政效率.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地作用.加大对建筑领域各协会.学会及专业协会等行业社团机构地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地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地合力.要充分发挥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标准制定.职业教育等方面地作用,彻底将现在由政府部门承担地具体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创建包括建立数据库向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中。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1.建筑业现状1.1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建筑业的增长方式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即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经济要素投入的拉动,其中特别依赖资本投入的拉动。

客观地说,三十年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效应,而非通过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形成,亦不是通过企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的,因而这种增长和成长缺乏与之相对称的价值内涵和可复制性。

1.2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1.2.1技术人员比例低在我国建筑业854万正式职工中仅有178万技术人员,其比例仅为20%,是排名第一的教育业的四分之一。

另外,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加入,目前建筑业就业人员达到了3893万,这使得建筑业的技术人员比率仅为4.6%。

建筑业较低的收入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2010年职工年收入为27529元,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9%(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2平均技术含量低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长期供给不足以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普通工业及民用建筑供应的巨大的缺口。

因此,建筑业至今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建筑的巨大需求为主。

形成产值的建筑产品中,主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建筑,因此对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动力技术要求较低。

1.2.3 资金投入低建筑业资本含量低,表现为典型的非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5年建筑业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筑业人均资本水平是所有非农产业中最低的行业。

2010年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99万元,仅是工业平均水平22.13万元的十一分之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4低收益高负担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低效是针对建筑业运行效率和社会贡献的评判,对建筑业内部企业来说,行业的基本经济状况则更多地表现为效益低下和负担沉重。

浅析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将建筑业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合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企业将面临技术更高、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

目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结构、组织管理模式、施工科学技术、人才管理等都面临着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环境下,我国建筑业经济发展现状,简述了建筑业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最后总结了发展我国建筑业经济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建筑业问题对策一、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

建筑业生产是由劳动者利用机械设备与工具,按设计要求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作,从而生产出一定的产品,这使它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后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大量兴建房屋,促使原来分散的手工艺人为包工头所雇用而产生了专业的建筑承包商。

在股份公司产生和信用制度发展后,为满足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要,逐步组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施工单位。

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后,建筑设计和施工在技术上得到发展,组织上得到加强,建立了各类专业设计与施工机构,工厂化和机械化施工也取得了进展。

我国建筑业在经过经济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和孕育,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化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前列,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企业,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建筑、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

2009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6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22.3%;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增长21.0%。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97亿元,增长23.9%,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大批高、难、精项目彰显出我国建筑业的总体实力,但不可否认,从建筑业长远发展上来看,我国建筑业还存在管理、技术及人才等诸多问题。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从住宅建筑到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各个领域都有不断增长的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超过3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被应用于建筑行业中。

例如,3D打印技术、智能可视化系统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再次,绿色建筑得到推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节能减排、环保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建设。

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也加入到绿色建筑的行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另外,城镇化进程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因此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城市化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然而,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建筑行业存在着人才短缺和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建筑施工单位,工人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建筑行业还存在着施工质量不高、建筑安全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建筑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和管理,加大对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力度,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然而,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相信随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建筑行业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1.建筑业现状1.1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建筑业的增长方式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即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经济要素投入的拉动,其中特别依赖资本投入的拉动。

客观地说,三十年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效应,而非通过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形成,亦不是通过企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的,因而这种增长和成长缺乏与之相对称的价值内涵和可复制性。

1.2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1.2.1技术人员比例低在我国建筑业854万正式职工中仅有178万技术人员,其比例仅为20%,是排名第一的教育业的四分之一。

另外,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加入,目前建筑业就业人员达到了3893万,这使得建筑业的技术人员比率仅为4.6%。

建筑业较低的收入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2010年职工年收入为27529元,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9%(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2平均技术含量低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长期供给不足以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普通工业及民用建筑供应的巨大的缺口。

因此,建筑业至今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建筑的巨大需求为主。

形成产值的建筑产品中,主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建筑,因此对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动力技术要求较低。

1.2.3 资金投入低建筑业资本含量低,表现为典型的非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5年建筑业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筑业人均资本水平是所有非农产业中最低的行业。

2010年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99万元,仅是工业平均水平22.13万元的十一分之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4低收益高负担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低效是针对建筑业运行效率和社会贡献的评判,对建筑业内部企业来说,行业的基本经济状况则更多地表现为效益低下和负担沉重。

建筑业企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建筑业企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建筑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对整个建筑行业的稳定运行产生着深远影响。

深入认识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建筑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一)市场风险建筑业的市场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投资规模下降等情况可能导致建筑市场需求不足,从而使建筑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的风险。

市场竞争激烈也是建筑业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众多企业争夺有限的项目资源,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二)合同风险合同是建筑业企业开展业务的重要依据,但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

合同条款不明确、不完善,可能导致双方在权利义务界定上产生争议,引发合同纠纷;发包方资金实力不足、信用不佳,无法按时支付工程款,造成建筑业企业资金链紧张;合同变更频繁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等问题。

(三)质量风险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裙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质量风险是建筑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之一。

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如工程结构不牢固、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工艺不符合标准等,可能导致工程返工、维修甚至拆除重建,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四)安全风险建筑施工具有高危险性,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多种安全隐患。

如果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落实不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会面临高额的赔偿责任,还会受到政府部门的严厉处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五)财务风险建筑业企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财务风险较为突出。

企业在项目前期需要垫付大量资金用于采购材料、设备租赁、人员工资支付等,而工程款的回收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另建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建筑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建筑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

建筑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近年来建筑行业面临着重重发展困难,面临着诸多深层次因素的制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突显,继续保持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本文就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入手,对其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阐述了建筑业后期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建筑行业产业地位状况问题发展趋势引言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与人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还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行业特点来看,建筑业总产值高、就业容量大,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增长点,在保持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繁荣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建筑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与轻工业、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电了、运输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相关联,据有关资料统计,仅仅房屋建设这一工程所需的相关建筑材料就有76大类,1800多个品种,2500多个规格。

根据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可以得出,建筑业的全部直接消耗系数与各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即完全消耗系数达到2.4302,系数表示每增加1亿元的建筑产品,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增值2.4302亿元,使社会总产值共增加3.4302亿元。

由此可见建筑业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其影响力系数大于l,说明它对其它行业的影响作用已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而建筑业的敏感度系数小于1,表明建筑业自身对其它行业的依赖性较弱。

我国建筑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内容纳了大量社会从业人员,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就业部门。

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

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

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大量资金的聚集地。

然而,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包括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

为了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本文将对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需求降低、市场竞争加剧等。

针对市场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符合市场需求;2.提高产品质量,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3.拓展市场渠道,寻求更多的业务机会。

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在人才招聘、培训、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包括招聘失误、人才流失等。

针对人力资源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招聘工作,提升招聘效率和准确性;2.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满意度。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在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面临的风险,包括政策不确定性、政策调整等。

针对政策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研究,了解政策动态,及时响应;2.提高政策适应能力,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3.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在资金筹措、资金管理方面面临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

针对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资金计划,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2.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加强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财务风险。

,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但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应对和降低这些风险。

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充分认识风险、识别风险、抵御风险、控制风险,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风险

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风险

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风险1.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说到我国建筑行业,大家都知道,这可是一个如火如荼的领域,简直就像火箭一样,一路向上蹿。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农村公路桥梁也是铺天盖地。

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种“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国家”的自豪感。

再说了,建筑行业不仅仅是砌砖头、搭框架,它还关乎我们的生活,关乎我们的家,简直是给我们创造了无数的美好回忆。

1.1 新技术的应用而且,现在科技也加入了这场建筑盛宴,像是BIM(建筑信息建模)和3D打印等新技术,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厨,手里的刀具越来越锋利,能做出更多美味的菜肴。

用这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真是让人拍手叫好。

1.2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当然,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如今,不管是住宅、商业综合体还是基础设施,大家都对建筑的质量、速度、环保等要求越来越高。

就像过年时家里的菜要样样俱全,少一样都不行,建筑行业也是这样,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面临的风险不过,虽然行业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说到风险,那可真是像狡猾的狐狸一样,随时可能窜出来给我们“捣乱”。

首先,建筑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压力可不小,尤其是中小企业。

资金周转不灵,简直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大家都知道,建筑项目周期长,回款慢,如果资金链断裂,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2.1 市场竞争的加剧其次,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好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家企业都在拼命抢夺市场份额,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

就像在菜市场,大家都想卖出最便宜的菜,结果反而弄得大家都赚不到钱。

这样的恶性竞争,让不少企业头痛不已,甚至出现亏损,真是让人心里捏把汗。

2.2 人才短缺的问题再者,人才短缺也是个大问题。

虽然行业蓬勃发展,但优秀的建筑师、项目经理等人才却不够。

想想看,这就像做饭,厨师不够,想吃好饭可就得饿肚子。

建筑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建筑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 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建筑业资源、能源耗费大,技术进步缓慢,国际竞争力不强,工程咨询服务体系不发达,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工程建设监管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

(三)建筑业发展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今后五年,我国建筑业总量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建设工程产品也将面临升级换代的新需求。

具体表现在: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得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量增大;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建筑需求旺盛;奥运、世博、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正加紧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将形成更大的发展规模;新农村建设将成为重要的潜在市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为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将是建筑业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时期。

(四)建筑业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我国加入WTO±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企业将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受行业内过度竞争和收益水平偏低的影响,在市场竞争加剧、投融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建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的大环境下,市场淘汰将进一步加速。

同时,WTO过渡期结束后,具备技术、管理、人才、资金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境外承包商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与国内企业争夺大型工业、能源工程和土木工程的总承包市场,以及大型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市场,人才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迅猛。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品质的不断追求,建筑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建筑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业的现状建筑业作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行业,涵盖了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装饰装修等多个领域。

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建筑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建筑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建筑质量的把控,导致了一些建筑质量问题的出现。

这不仅对建筑业的声誉造成了影响,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其次,建筑项目管理不规范。

在建筑项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项目延期、超支等问题的出现。

这不仅增加了建筑企业的成本压力,也影响了建筑项目的进展。

此外,建筑业的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的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目前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导致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建筑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下面将从技术创新、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创新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业也在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如3D打印、模块化建筑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建筑效率,降低建筑成本,并且有助于解决建筑质量问题。

其次,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逐渐受到关注。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建筑业的重要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浅谈建筑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与机遇

浅谈建筑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与机遇

浅谈建筑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与机遇摘要建筑业是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它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设施与建筑物资源。

建筑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建筑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建筑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与机遇,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业企业;未来;发展;风险;一、疫情结束后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疫情对于建筑业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建筑工地停工、供应链中断、拖欠款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

但是,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建筑企业的生产逐步恢复,市场需求也逐步增加。

1.市场需求增加,建筑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虽然疫情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长期向好,疫情过后建筑市场需求逐渐恢复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其建筑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建筑市场需求增加,且不同类型的建筑产品会有不同的需求增长速率,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针对市场需求情况调整自身业务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

2.科技创新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需要更多关注。

建筑制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创新都会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疫情结束之后,建筑企业需要更加聚焦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3.疫情加速了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建筑企业开始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率和生产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在疫情结束后,建筑企业需要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各个环节。

4.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企业防灾减灾能力疫情期间,建筑企业更加关注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灾难性大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建筑企业需要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减小灾难对企业的冲击。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一、引言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二、建筑行业发展现状2.1. 建筑行业的规模和贡献建筑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其包括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和装饰装修等多个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工业部门,并为国家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行业具有周期性波动:建筑业的发展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建筑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行业创新驱动力强:建筑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较为迫切,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三、建筑行业发展前景3.1.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需求的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政府将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促进市场的稳定。

3.2. 绿色建筑的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未来,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也将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和投入。

3.3. 智能建筑的兴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智能建筑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建筑的能效和舒适度。

3.4.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将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

政府将加大对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筑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四、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4.1. 资金压力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压力的挑战。

由于建筑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资金需求量大,很多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困难。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建筑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业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建筑项目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产值逐年攀升。

同时,建筑业作为各行各业的服务提供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建筑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建筑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不少建筑项目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其次,建筑行业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例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能源的非合理利用。

再次,建筑业中存在价格垄断和低价竞争等不良竞争现象,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建筑劳动力现状亦受到社会关注,不少建筑工人长期处于低工资、长工时和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

二、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以下是我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几点趋势的展望:1.可持续发展:未来建筑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发展。

建筑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将逐渐变得更加环保和节能。

2.智能化与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业将趋向于智能化和数字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提高建筑效率和质量。

3.工业化和模块化:工业化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开展工业化生产和建筑模块化施工将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

4.建筑智能化和人性化:未来建筑将更加注重居住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人性化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特点,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共生。

5.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建筑业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未来将加强与国际建筑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建筑企业风险的处理及应对技巧

建筑企业风险的处理及应对技巧

建筑企业风险的处理及应对技巧建筑企业作为一种高风险产业,面临着多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合同风险、资金风险等。

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应对,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以下是建筑企业风险处理及应对技巧的几个重要方面:1.市场风险处理:建筑企业应具备市场敏感性,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需求趋势,及时调整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和策略。

同时,建筑企业应建立强大的市场网络和客户关系,确保稳定的订单和项目来源,降低市场风险。

2.技术风险应对: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合同风险管理:建筑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符合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

同时,建筑企业应建立起强有力的合同管理团队,对合同风险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监督,尽量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

4.资金风险处理:建筑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

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合同履约和工程进展的监控,及时进行资金回收。

同时,建筑企业可以采用合适的融资手段,如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分散资金风险。

5.人员风险应对:建筑企业应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此外,建筑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风险处理及应对技巧包括市场风险处理、技术风险应对、合同风险管理、资金风险处理和人员风险应对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风险控制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筑企业能够规避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是一个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常常面临着市场不确定性、缺乏资金流动性、技术问题和法律合规等多种风险挑战。

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如何处理和应对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深入探讨建筑企业风险的处理及应对技巧。

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化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增加,重点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物和市政工程等也随之增加。

这为建筑工程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例如,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建筑物的能耗情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可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的优化,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三、绿色环保的追求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理念,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建筑工程行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要求和标准,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

四、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数字化和信息化将成为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使得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可以有效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将为建筑工程行业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五、智能化建筑的兴起智能化建筑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建筑及其设备的互联互通,提供更智能化、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人们对于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追求,也将推动建筑工程行业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六、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加剧,建筑工程行业内部竞争将更加激烈。

企业需要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深化与设计、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环节的合作,以提高行业竞争力。

七、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应用。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建筑 业的发展现状与趋 势
张 云 颜 ( 昆 明一建建 设集团 有限公司)
摘 要: 建 筑 业 作 为 国 家 的 一个 支柱 产 业 , 我 国建 筑 业 的稳 步增 长 标 、 任 意压 缩工 期 、 恶 意压 价 、 不严 格 执行 工程 建 设强 制性 对 国 民经 济 的 增 长 起着 重要 的作 用 , 面对市场国际化 , 行 业 竞 争 日趋 标 准规 范 等情况较 状, 明 确 了 未来 的发 展 趋 势 , 并 提 出 了建 筑 企 业 的发 展 战略 。
1 . 2 城 市 化 带 来 房地 产开 发 和 城 市 基 础 设 施建 设 需 建筑 企业 都 可 以参 加 总承 包层 次上 的竞 争 ,其 经 营范 围、 求持 续增 大。 未来 的城 市基 础 设施 建设 以 新城建 设 、 城市 经 营方式 和经 营 能力 不相 上下 , 但 业务 上仅 仅是 “ 专” 而不 轨 道 交通 、 道路 、 园林 绿 化 、 景观 、 地 下 需求 等 为主要 需求 , “ 精” , 就是 对于 建 筑业 务都 比较 专业 , 但 都缺 少特 点 , 没 有 主要 表 现 在 : 铁 路 建 设 方面 : “ 十 二五 ” 期 间 将是 中 国大 规 精通 的 目标 市场和 技 术优 势 , 这也加 剧 了工 程 发包 的 不规 模铁 路 建 设 时期 , 总 投资 1 2 5 0 0亿 元人 民币 , 我 国铁 路 目 范 行 为。 前 已进 入 全面 整 改 阶段 : 公路 建 设方面 : 根据 交通 部 已确 3 建筑企 业存 在 的问题 定 的 公 路水 路 交 通 发 展规 划 , 2 0 2 0年 以前 的具 体 目标 和 3 . 1 企业 的管理 水平 低下 。目前建 筑 企业 经营 管理 中 本世 纪 中叶 的战 略规划 , 到2 0 2 0年 , 国内公路 的总里 程 将 存 在 的一大 缺 陷就是 内部 组 织结 构老 化 。 改革开 放 以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经营风险 (1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周期较长, 建设期内施工成本与原材料价 格密切相关,原材料在建筑工程承包价格中所占比例约 60% 。 因此,若 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导致工程总成本上升 ,影响公司 效益。 为降低原材料价格及劳务成本波动的风险, 建筑企业可据不同情 况灵活应对。 对由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的项目 , 实行按预算定额价供 应;对总价承包的 项目 ,企业 可 在工 程项 目投 标 前向 供应 商 询价 ,中标 后组织供应商竞争报价,工程实施过程中按进度加强计划采购 ,做好采 购储备等。 稳固与工程分包单位、劳务输出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长期合 作关系,强化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和议价能力 ,锁定原材料价格波 动风险,降低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中的浪费;争取采用签订开口合同或半 开口合同的方式,消化和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 (2 )安全生产风险 建筑施工 行业 因 其作 业难 度 大 、劳 动强 度 高、临 时性 强 ,现场 环境 复杂,许多作业活动 在危 险 性高 、条件 特 殊的 区域 进 行 ,极 易发 生 高处 坠落、施工坍塌 、塔 装 设备 运行 事 故 ,成 为安 全生 产 管理 的重 点 行业 之 一。 针对安全生产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 按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要求,控制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加强对重 大危险源的监控,建立事故预防、预警、处理机制。 同时加强员工安全生 产 培 训 ,开 展 普 遍 性 岗 位 练 兵 活 动 ,实 行 “先 培 训 后 上 岗 ,不 培 训 不 上 岗”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配备完善的安全保护设备 ,强化安全生产 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实现安全作业。 (3 )施工质量风险 房屋建筑 工程 施 工难 度大 ,技 术要 求高 ,工 程质 量事 关 重大 ,施工 承包商一旦运用技术失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将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导致 工程无法正常验收,甚至发生事故,给公司信誉和财产带来损失。 企业应始终把“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层层落实 责任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 质量监督机制, 将开工前质量审查内容与开工后过程巡查监管直至竣 工验收备案形成闭合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政府颁布的各类建筑 产品质量标准,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制度 ,强化技 术监控和工程监管,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工程质量 缺陷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3. 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建筑业迅速发展 估计 到 2020 年 底,全 国 房屋 面积 将 为 686 亿 平方 米 ,其 中 城 市 为 261 亿平方米。 未来 5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 76% 以上,城市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 95% 以上。 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 20 世纪后期前苏联(俄 罗斯)所推行的转轨都是制度变迁过程。 要正确看待中国和俄罗斯经济 转轨, 需要把制度变迁这个因素作为中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演变的内 生变量,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的角度分析中苏经济转轨进程。 一、从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看,中苏分别以渐进式和激进式走上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 制度变迁之所以 会发 生 ,取 决 于两 个条 件 :第一 ,出现 了 在现 有制 度结构下无法获取的潜在利润,这是制度变迁发生的动力和必要条件; 第二, 通过制度变迁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 的成本。 从中苏当时经济发展来看, 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创新的内在冲 动早已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集权式经济体制的危害越来越大于 现实收益。 但是,50 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运用市场机制使人 民的 社会福利明显提高,展现了市场机制巨大潜在利润。 这一潜在利润为以 后的制度变迁提供内在动力。 计划经济制度缺陷造成前苏联经济开始 落后。 到 90 年代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优势已完全丧失 ,潜在利润带 来的制度创新的内在冲动早已产生。 另一方面,中苏当时进行体制改革的预期成本都是很小的。 体制改 革的成本由三部分构成:改 革 的机 会成 本 、新制 度的 组 织实 施成 本 、体 制转换的摩擦成本 。 70 年代末的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政治动荡,社 会 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引入市场机制比单纯的计划经济制度能为社 会提供更大的收益。 从组织实施成本来看,先点后面和双轨制改革方法 减少了实施费用。 中国最初的改革使大多数人民的社会福利都有所增 加,改革的摩擦成本极小 。 1990 — 1991 年的苏联 经济 同 样处 于崩 溃 的 边缘,计划经济体制为人民提供的社会福利极小,而改革的预期收益巨 大。俄罗斯激进民主派领导人相信,由西方移植的新制度是可以在国家 的组织推动下顺利建立起来的,实施成本不大。 全社会对旧体制失去信 心,求变心切,因此当时进行制度变革的社会阻力很小,摩擦成本不大。 影响制度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意识 形态因素。 在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三种因素起作用的大小不同。 在制 度变革的酝酿阶段,潜在利润引起制度变革的内在冲动,经济因素处于 中心地位,但在涉及制度变革 的 目标 、方向 和 时机 时 ,政 治 因素 和意 识 形态显得更为重要。 中苏(俄)制度变迁的条件已经成熟 ,分别在 80 年 代初和 90 年代初开始经济制度的转轨。 尽管中苏(俄)以市场化为导向 的制度变迁具有相似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不同的国情也决定了中苏 (俄)采取了不同的转轨方式。
参考书目 : 1.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2.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 蒋满元 . 激 进还是 渐进:不同 国家制 度变 迁 道 路 与 方 式 的 比 较 分 析 [J]. 求 是,2005.9 4.李慎之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
下转第 356 页
348
社科论坛
中苏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轨迹分析
吴永辉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内容提要 :对比中苏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制度变迁的迁轨迹,我们发现一国的 当前决策和未来发展对历史国情有强大的路径依赖特性, 采取何种制度变迁更 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既取决于传统和历史路径, 更需要摈弃固守既成路径的思 想,在恰当的时机做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决策。 关键词 :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 路径依赖
城市的发展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也为建筑业带来更广 阔的市场。 二、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风险及应对
1. 市场风险 (1 )宏观经济发展周期与政策影响的风险
建筑业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受固定资产 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深远且重大。 若受经 济周期影响,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企 业未能对其合理预期并调整其经营行为, 将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不利 影响,导致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可能出现收入下降。 为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积极申报建 筑业一级或特级资质 ,资 质取 得后 ,企 业可 进一 步 提升 业务 规 模 、拓 宽 业务领域、优化业务结构。 (2 )市场内部竞争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 建筑业的显著特点是进入壁垒低,建筑企业数量多,建筑施工价格 竞标竞争激烈。 建筑施工业当前最低价中标、中标工程压级压价严重、 各类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 各类保证金及垫资数额加大等各类要 素成本推动的压力集中显现, 造成建筑业资金运作困难和经营利润微 薄。 另外由于存在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等问题 ,对于区域市 场依赖度较大的企业,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10 年全 国 共完 成 建筑业总产值 95206 亿元,同比增长 24% 。 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改 变城乡面貌、 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笔者调查发 现,建筑业虽有国家产业政策、资金的支持,但仍存在市场风险 、经营风 险及财务风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因此充分认识其发展趋势,提出风险 应对措施,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稳步增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决定了我 国建筑业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 设施建设 、环境治理工程 、新 能 源基 地建 设 等仍 会保 持 旺盛 需求 ,成 为 市场热点。
设施等社会事业,这些都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
2. 投资企业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建筑业带来商机
目前北京 、上海 、广 州、青 岛和 济 南等 一线 城 市除 工业 产 品价 格上 涨外,地价也在上涨 ,因此 投 资企 业更 愿 意转 移到 中 国二 线城 市 ,原因 在于:一是地价低,二是人工成本低,三是税收优惠。 因此我国建筑企业 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 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 建筑 市 场动 向 ,外 企 将其 工厂 、加 工基 地向 二线城市转移 ,必须建造厂 房 、办 公楼 和宿 舍 ,对建 筑企 业 而言 都是 商 机。

1. 宏观环境拉动建筑业的高速增长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发挥着拉动 GDP 的主力作用。 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 20% 以上高位运行 ,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 资 278140 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23.8% ,2010 年 全 国 财 政 收 入 同 比 增 长 21.3% 。 2011 年国家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 排 3826 亿 元,主 用于 保 障性 安居 工 程 、农 业农 村 基础 设施 及 重大 基础
475001
出较小代价对经济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的最佳时机 , 直到社会矛盾充 分激化,最后不得不采用“突变”的方式对制度进行彻底变革。 另外,促 使俄罗斯选择“休克疗法”启动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精英们”的 偏好。公共选择理论尤其强调上层统治者的偏好对社会决策的影响。总 统叶利钦在政治斗争中夺取政权的旗帜是“反传统的激进民主化 ”改革 方案,上台后势必仍然高举这一大旗,并不惜代价摧毁旧体制以防止旧 势力的反攻。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决定了中俄经济转轨进程的漫长性。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 但渐进式改革现易 后难的特征也体现出来。 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若进行不好 , 将前功尽 弃,而这些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 法”非但没有使他们看到短暂痛苦后的经济回升,反而陷入长达 8 年的 经济恶化,尽管近年来经济有所增长,但距离真正的复苏相当漫长 。 中 俄两国制度变迁的漫长性是由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决定的。 当前我国在产权制度、各市场要素真正发育成熟、各项社会保障体 系的完善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乃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 价值体系的建立等等改革的难点, 既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路径 依赖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过程本身的路径依赖的结果。 制度变迁的路 径依赖特点决定下一步中国经济转轨进程的长期性在现实中可以从两 方面得到证实。 一方面,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观 念存在路径依赖。 无论是模式选择的反复,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 都说明了传统体制对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强烈的路径影 响。 非正式制度的因素的变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漫长曲折历程这一 结果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得到证实。 一方面,俄罗斯经济转轨启动后 的漫长的经济衰退可以在旧体制的阴影里找到根据。 长期的计划经济 传统, 使俄罗斯社会各阶层在行为习惯上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 行为模式。 当“休克疗法”骤然摧毁旧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新的制度安 排时,社会各阶层一时不能适应新的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休克疗法制 度组合自身的初始选择错误在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一步一 步地累积放大了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拉长了到达经济 回升彼岸的距离。 其恢复将注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相比,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已经并正在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就, 制度变迁方式及路径选择具有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 础。 然而,中苏(俄)的制度变迁路径对比说明:不论何种制度变迁,其历 史必然性依然是来源于各自的国情, 制度变迁的路径演进也更应该立 足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只强调渐进式改革 的优越性与好处, 而是应在充分认识到渐进式改革方式局限性的基础 上, 再适当的时机将渐进式改革与某种程度上的激进式改革有机结合 起来。 在当前,这种结合的契机突出地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 惟有 如此。 制度变迁的实际成效才有可能得到巩固和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