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减震隔震系统论文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減震隔震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和研究一、前言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如发生在建筑物中,就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失。
因此,如何在建筑中应用一定的减震隔震技术,从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损失,是建筑工程领域追求的目标。
本文主要讨论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研究。
二、减震隔震技术的概念减震隔震技术是指建筑领域中利用某些材料或结构,减少建筑物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中的振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损失。
其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将建筑物的质量和随之产生的惯性力,转化为某种消耗性能的形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振动。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斜撑减震、摆锤减震、压杆减震等。
隔震技术是通过某些装置或材料,将建筑物与地基等外部环境的接触系数降低,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橡胶隔震、弹性隔震、滑动隔震等。
三、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建筑领域中的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眼等建筑中都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
其中,北京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橡胶隔震系统,而南京眼则采用了摆锤减震技术。
除此之外,随着减震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涌现了许多新的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
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了具有自愈性能的材料和结构,可以在地震等灾害中发挥出更大的减震、隔震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例如:压电减震、磁浮隔震等。
四、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减震隔震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最优的减震隔震方案。
同时,随着新型减震隔震材料和结构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减震隔震技术本身的研究。
例如,有的研究者深入探索减震材料的构造和特性,并将其与现有的建筑结构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减震效果。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探究减震隔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优化方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3、村镇建筑抗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4、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5、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全文总字数:15701 字篇一: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摘要:抗震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原因就是在高层建筑中人口非常的密集,如果高层建筑物的混泥土建筑抗震性能相对薄弱,那么在发生地震自然灾害时,易发生坍塌状况,人们不能及时从中逃脱,那么不可想象的后果就会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和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从而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高层;抗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在建筑行业现在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度,近年来我国及其他的一些国家频频发生地震灾害。
我国对建筑行业的高层设计提出了关于抗震性的设计目标,根据我国的一些标准法则,要求设计目标要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情况。
高层的混凝土建筑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以实现其目标。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在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加强,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建筑物不会坍塌或者倾斜的情况,同时经过恰当的围护可以保持建筑物的使用,若遇小型的地震时整体结构能保持稳固不会损坏。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稳定性想要得到提高,在其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得影响,其要求也要做到刚柔并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能科学合理的受力,以强消弱弯的原则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方面上看,高层建筑的垂直荷载方向没有变化,而其高度越高就不能增长高层建筑的引起量,从而使建筑物的高度与弯矩是成二次方变化的,那就要求建筑的载荷要均匀分布。
根据较为专业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来说,高层建筑为悬臂垂直结构受水平与垂直荷载的影响,其混凝土结构会产生弯矩和极大的轴向力[1]。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探讨袁兴华摘㊀要:文章阐述了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目前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正在逐步完善;最后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㊂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一㊁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破坏㊂其对建筑工程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保护建筑结构不受到损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构建值得受到重视㊂建筑工程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建筑结构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但是隔震和减震措施的实行还是不够顺利,还存在建筑出现灾难性后果的情况㊂因此,建筑工程人员要积极对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相关措施进行研究,力求将地震的消极影响最小化㊂二㊁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必要性地震对建筑的伤害是极大的,而且无法估计㊂所以建筑结构需要采取措施对建筑进行改善,尽量减轻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害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程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安全问题㊂建筑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的安全系数受到人们的重视㊂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关注建筑项目隔震和减震的功能,以符合民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起到提高人们满意度的作用㊂所以,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的实行具有其必要性,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顺应了建筑工程发展的大方向㊂(二)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重要性显然,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措施直接对地震发生后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削弱㊂这样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使得建筑受到地震影响的程度下降,降低了风险的不确定性㊂减弱了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力,意味着人们的安全也多了一份保障,为民众的生活制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促进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㊂三㊁建筑结构减震措施的相关分析(一)消耗能量建造过程中在建筑结构里安装上耗能装置㊂地震发生的时候是会产生能量的,这些耗能装置就能起到吸收一部分地震产生的能量的作用,使得地震的破坏力被削弱,传导到建筑结构中的震动程度也会降低,这样就起到了降低震动的作用㊂这种方法的原理其实是进行能量传递的转移隔断,大部分因地震而产生的能量已经被耗能系统所消耗,只剩下小部分的能量没被吸收㊂这些能量再作用于建筑结构,与一开始就作用在建筑结构的结果是有明显差异的,显然前者在经历了一个过渡之后,受到的影响会小很多㊂(二)施加与外部震动相反的作用力地震的震动是具有方向性和频率的,建筑工程可以利用科技的支持,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准确地分析出地震波的方向和频率㊂然后通过信息传导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传至相关专业设备中,该设备安装在建筑结构内㊂接着设备就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产生一个相反方向㊁相同频率的作用力,达到作用力的互相抵消,实现作用力守恒㊂运用物理原理对地震发生后的作用进行抵消性的削弱,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风险,很好地避免地震波直接全部作用于建筑结构的情况,减轻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地震波的影响力㊂四㊁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的相关建议(一)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能力㊂在材料选取中,应该选择具有隔震和减震效果的材料进行投入㊂建筑行业可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促进人员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进,增强建筑材料隔震和减震的效果㊂传统的建筑材料稍显笨重且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迫在眉睫,建筑工程应该注重材料的选择,不应该为了成本的最小化而放弃采用对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有利的新型建筑材料㊂(二)熟练运用技术手段建筑工程应该重视技术的使用率,积极进行技术资金以及人员的投入,努力实现技术的使用及创新发展㊂在制造隔震和减震的设备时,需要好好地提高技术利用率,对设备的技术进行完善,并且适当地进行创新发展,使设备防震效果更为明显㊂同时,对传感技术㊁信息技术等传递性技术加以融合使用,通过信息管理的技术,第一时间给设备控制人员传递信息,从而设备控制人员能尽快做出反应,以降低对建筑结构伤害㊂技术水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的设计很难有效地防止地震带来的伤害,科技的发展,是能为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提供保障的㊂(三)加固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有利于起到隔震和减震的作用㊂建筑结构因为地震发生而轻易遭到破坏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建筑结构不够牢固,在震动情况出现时,其经受不住外力的作用而造成不好的后果㊂因此,建筑工程应该要加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原本只用一层就能建好的建筑,如今增加到两层,甚至三层,做好一定的保护准备㊂同时,应该打好地基,重视第一层的建设质量,加固对地基的建设,使得后续的建筑工程建设更为稳定㊁更加安全㊂这样有利于从质量上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防震效果,直接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和减震水平㊂五㊁结语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㊁不断成熟的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对其的重视体现了隔震和减震的重要程度㊂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实现长久发展,建筑工程的防震效果是一项重要的指标㊂在如今科技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在隔震和减震的措施中引入科技创新元素,并加大对该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是很有意义的㊂参考文献:[1]陈灿,成幸.地震灾后的传染防护和心理危机防护[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9,6(17):37+40.[2]吕斌,崔燕,吴仲森.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5(5):74.作者简介:袁兴华,男,汉族,河北河间人,研究方向:建筑工程㊂621。
建筑物抗震隔震和减震的探讨
建筑物抗震隔震和减震的探讨抗震隔震和减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或减震器,将建筑物与地面的振动分离,减少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力量。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物品,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隔震是指通过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完全分离,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自由振动,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装置一般采用弹性材料或者弹簧等构件,能够抵抗地震力,并保护建筑物的结构不受破坏。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设备房等建筑物。
抗震隔震在设计上需要考虑附着、位移和水平载荷等因素。
附着是指隔震装置与建筑物之间的固定连接,其设计需要保证隔震装置在地震时能够承受地震力,而不会发生脱落或者断裂。
位移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时的位移情况,需要通过适当的位移控制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水平载荷是指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水平荷载,需要设置相应的隔震装置,以抵抗这些力量。
减震是指通过设置减震器,将建筑物与地面的振动减小到一定程度,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震器一般采用可控液体或者弹性材料等构件,能够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型建筑物、重要设备和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建筑物。
减震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减震装置的刚度、阻尼和位移等因素。
刚度是指减震装置的刚性程度,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地震力量的大小合理选择。
阻尼是指减震装置在地震力作用下阻碍随机振动的幅值,需要通过减震装置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减震效果。
位移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时的位移量,需要通过适当的位移控制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抗震隔震和减震是为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地理环境、地震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
因此,抗震隔震和减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各种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威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破坏性极大,一旦某一地区发现地震,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也会让该地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个别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在建设建筑物过程中采取隔震减震措施至关重要,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应当高度重视,采用最新型技术,将地震可能产生的危害降至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1 关于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1.1 建筑隔震减震体系概述在工程减震区域中,隔震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在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在建筑物下端或者某个位置安装控制装置,安装控制装置的目的在于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减少地震对于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运作,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地震产生的危害。
在受到中强度地震时,通过隔震减震结构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性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隔震减震装置还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甚至是自动复原功能。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结构变形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也要避免隔震减震装置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1.2 建筑基础隔震原理和特征从实际情况来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振周期,随着自振周期不断变化,建筑物加速度和位移也会产生变化。
一般来说,建筑物普遍刚度较大,同时自振周期并不长。
建筑物在遭遇地震的过程中,本身就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会导致建筑结构损坏,甚至发生坍塌现象。
相关研究表面,如果在建筑建造和设计过程中能采取有效的隔震措施,比如在上部结构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减震装置,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建筑自振周期,避免建筑物发生较大变形。
2 现阶段隔震减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1 建筑物支座的设计影响和减震效果问题要使建筑结构更为稳定,则必须在减震与隔震设计方面尽可能地进行分散,如果将减震与隔震设置在建筑四周,则在地震时会大幅增大建筑的倾覆力量,并对建筑的支撑张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第1篇:试探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
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
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
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
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
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现行的建筑抗震规范以“抗”为主.为了满足抗震的要求,往往受材料强度的制约,不得不对房屋高度作出限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范文一:浅谈房屋建筑的防震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变革,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豆腐渣工程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处在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地震带分布比较广,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很多人都是被埋在房屋废墟中而不幸遇难的。
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各地地震数普遍增多,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的耐震性和耐久性已成为设计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震;设计;结构1 引言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地震灾害不断发生,给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地震灾后的情况来看,增强房屋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损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房屋的抗震能力要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确保人们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
中国房地产事业发展速度飞快,各种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地而起。
那么现今的高层建筑,防震能力真的就这么差吗?日本发生了全球震惊的9.0级大地震,从震后东京铁塔的塔尖只是震斜了一些来看,只要完工后的建筑物达标,其防震能力是不会很差的。
经过计算,如果遇到日本相同的9.0级地震,一般柔性结构的建筑物会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的建筑物只会摇动30厘米。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知道,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
由此可见,只要建筑设计合理、材料优质、质量达标,房屋的防震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
2 我国房屋的建筑模式房屋的抗震能力强,将大大减轻地震对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我国从近年来的地震后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各个地震多发国经历的惨烈地震中,不断反思,强化研究工作,在房屋抗震设计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摘要:在国内各类建筑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的质量要求特别是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好结构地震的反应,进而有效的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从根本上降低地震给建筑结构所带来的破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减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保障在建筑物设计时,只要设防烈度在六度以上的,根据规定必须开展抗震设计,为了达到抗震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必须具备良好的延伸性、刚度、承载力等多项要求。
延伸性实际上是指在承载力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让建筑主体维持原来的形态,在受力发生变形时可以有一定的舒缓性。
通常来说,延伸性越好,该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越高。
在选择延伸性以及相关的建筑要求以后,就必须借助抗震措施进而提升该建筑的延伸性,进而保证在发生各类地震时满足抗震的要求。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大梁柱的抗弯能力,使其在地震来临时,有充分的韧性去应对,从而保证建筑不受地震的影响,始终保持其稳定性,最后保证其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计算方式,而良好的构造措施能有效地保障局部薄弱环节和整体性达到抗震计算结构的有效性,而抗震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抗震计算、概念设计、构造措施,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部具备,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二、结构动力学的特征在结构动力中,通常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由于反应时间以及荷载发生变化,其动力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静力问题则较为单一,是属于恒定的,其解十分单一,必须建立在相应于反应过程全部感兴趣时间的一系列解答;在结构静力学问题和动力学问题中,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特征都是抵抗结构加速度及惯性力。
通常而言,如果惯性力是结构内部弹性力所平衡的全部外荷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考虑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动力特性。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隔震减震技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其作用在于通过构造隔震或减震措施,将地震或其他振动从建筑结构转移或减少,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希望为相关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风灾、人工振动等自然灾害和外界震荡下的耐力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降低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隔震减震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
在地震中,使用隔震减震结构的建筑物,即使地震强度相等,其结构破坏程度也远远低于非隔震减震结构的建筑物。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的特点(一)结构简单隔震减震结构通常相对简单,系统中主要包括隔震层和上下部结构之间的缓冲器,摆杆和弹性元件等简单的结构组成,设计和施工比传统结构简单方便。
(二)效果显著隔震减震技术可以大大减小建筑物在地震、风灾、人工振动等自然灾害和外界震荡下的受力和变形,从而降低建筑物受损的程度,提升抗震强度,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三)经济可行虽然隔震减震技术投资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它能够降低建筑物修缮、维护及重建的费用,使建筑物的维护成本显著降低,对于一些高危地区或复杂土地条件的住宅、公建等场所来说,隔震减震技术是非常必要、合理的投资。
(四)适应性强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物的不同条件来设计合适的隔震减震技术,因此隔震减震结构可以适应不同建筑结构、基础土地、建筑功能等条件下的多种应用需求,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公共建筑等。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一)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是一种常见的隔震减震结构,采用橡胶支座替代传统接触式支座,在上下结构层之间设置橡胶隔震垫片。
通过这种方式,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得到降低,其在地震中的地震波响应也相应减小。
橡胶材料的本构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和储能特性,可以承担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力和垂直荷载。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区极易发生地震,所以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隔震减震措施都日益重视起来。
本文结合建筑承压部位的抗震设计,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措施,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近年来,我国及日本等国重大地震灾害频发,大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都是有共睹的。
因此,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隔震及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
而且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甚至完全有可能利用隔震和减震来减轻建筑结构的地震灾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相关的抗震措施、充分的考虑抗震问题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一、建筑承压部位的抗震设计要保证整体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就必须要从建筑的承压部位为切入点,增强承压部位的承受能力,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建筑达到预期的抗震要求。
因此,也可以通过增加承压部位的抗震强度,来加强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设计。
1、承重墙的强度设计承重墙是建筑中进行抗震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建筑的抗震性可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
要增加承重墙强度的设计,首先,从建筑材料的高规格角度入手。
其次,还可以通过增加墙体占地面积来达到增加承压能力的目的。
一般建筑越高,就应设计越厚的承重墙,在厚度达到一定标准以后,则可以改变墙体的材料类型,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砖混结构应用于低层建筑。
2、抗震柱的强度设计抗震柱是大部分建筑中影响其抗震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不合理的抗震柱设计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有很多种增加抗震柱强度的设计思路,但最可行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直接增加抗震柱的抗剪承载力,(2)是利用减弱抗震柱的抗弯承载力来降低地震的影响。
抗剪承载力的提高主要能从建筑材料的强度等级来入手,使得材料的强度等级达到相应的抗震标准。
而抗弯承载力的减弱则是为了通过较小的抗弯承载力去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的目的。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近几年,我国发生地震情况比较多,对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建筑施工的过程采取一些隔震减震的措施,能很好地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
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减震措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原理与技术1、建筑结构的隔震原理和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能降低建筑物上层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同时,对建筑物室内的装饰物、家电设备和生活用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而减少人们在地震中的经济损失。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位置,我们可以将隔震原理分为以下四种。
(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主要是通过使用砂垫层、软粘土等方式在建筑的地基当中设置防震层。
从而使建筑物地基在遇到地震时能将地震波反复吸收,进而达到降低地震能力的效果,避免建筑物遭到破坏。
(2)基础抗震基础抗震主要是指在建筑基础和上层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常利用基底滑移隔震和混合隔震等装置,还可以采用夹层橡胶垫隔震。
通过以上装置进行隔震,可以减弱地震能量波向建筑上层传递的总量,进而减少建筑上层遭到破坏的力度。
(3)层间隔震层间隔震主要是把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和抗震技术結合在一起,并在建筑结构上安装能够减震耗能的装置,从而减弱地震发生时的能量传播,并能多次反复的吸收能量波,进一步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程度。
减少建筑物上层遭到的破坏。
(4)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主要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悬挂设计,从而减弱地震能量波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冲击,在地震发生时,减弱地震的总体能量的传递,从而起到抗震的作用,并减弱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摇晃程度。
2、建筑结构的减震原理与技术建筑结构的减震原理和技术可以根据减震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消能减震消能减震的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力值来降低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
尤其是耗能结构元件能够对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消减和吸收地震的能量波,进一步起到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作用,从而达到建筑结构的减震作用。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论文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在5.12特大地震后的应用论文提交时间:2016 年7 月1日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地震灾害的多发,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视。
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地震灾害的情况,论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以及灾后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 5.12特大地震1.引言在过去近十年里,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世界各地接连不断的地震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运用了相关的减震隔震加固技术对灾后房屋加固也成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受损的有效技术。
又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在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得到一个能有效降低地震损失的抗震体系,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文以5.12地震作为一个切入点,以5.12特大地震后国家采取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作为实例,来探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未来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设计的运用。
2.消能减震体系和隔震体系概述一般建筑减震是通过巧妙应用建筑的阻尼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的。
建筑的阻尼的增加能够对地震能量起到较大的消耗作用,减震措施止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尼来实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使建筑的主体结构受到地震的破坏得到避免和减轻。
关于对消能部件个数的设置、具体位置设置等布置问题,一般需要经过仔细分析和计算。
通常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消能构件,能够达到附加两个方向的阻尼及刚度的目的。
少数情况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消能结构,使整个建筑的阻尼得到均衡,使地震能量被分散,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2.1. 消能减震体系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特别的机构或效能元件,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以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进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见地震中不发生严重破坏。
简析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
简析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摘要:建筑结构的设计很有必要,特别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防震的效果,进而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不容忽视,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注意隔震减震的设计,进而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和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由橡胶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层,并在主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建筑物的变形、倒塌等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概述建筑内部阻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因此隔震减震应充分发挥其特性,吸收地震的能量,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灾害。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隔震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
在设计和选用材料时,由于其与传统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与常规的设计相比,给高层建筑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受时间限制,隔震措施不但适用于新建筑,而且在建设完成后,还可以利用提高阻尼效果。
在适用的部位采用阻尼技术,无论是上层结构,还是夹层结构,都能很好的运用。
与消能减振技术相结合,提高结构的阻尼比,进而可以避免结构的变形,并结合附加装置,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使得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不会受到太大的损伤。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可知,这种消能减振结构对提高抗震性能是非常有效的。
2高层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难点2.1建筑类型过于复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建筑结构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于与传统建筑形式不同的新型建筑,追求建筑的内部品质和外部美感。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轻结构受到地震、风载或其它外力作用时的振动响应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本文将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加入隔震装置,将结构与地震波之间的耦合降低到最低,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减震器等材料制成,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波的能量。
当地震波传导到结构上时,隔震装置能够与地震波一起振动,消耗掉地震波的能量,减少了结构的振动。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承受大量人员聚集和活动带来的动力荷载,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大型桥梁往往承受着车流和风载等动力荷载,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桥梁的振动,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电站、石化厂和地铁等特殊工程,减少地震或外力对这些建筑的影响。
一篇相关的论文是《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该论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首先,该论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然后,论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隔震层的选择、隔震装置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等。
此外,论文还介绍了隔震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地震波的输入、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隔震层的性能等。
最后,论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几种典型的隔震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离层,降低结构对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少结构振动。
隔震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桥梁工程和特殊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隔震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是一篇研究隔震技术的论文,详细介绍了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几种典型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和比较。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提高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技术水平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性能关系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和谐氛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防震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防震相关论文范文一:浅析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研究【摘要】在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应用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预期的性能目标,由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功能,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期内,在遭遇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总的损失达到最小。
本文从建筑防震的概述入手,分析了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现状,并分析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要点,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一、前言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
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仅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算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
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非是脱离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方法,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入手,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的应用对于防范地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的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才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中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能够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这就需要在对减震和隔震的设计上做到尽量分散,若设置在建筑周围,地震时建筑的倾覆力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支座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受力较大的一面应当设置抗震减震支座,支座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过大,一般在2m左右就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
其次就是隔震减震支座往往也会因为拉力而产生变化,导致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建筑物出现水平方向的形变。
1.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走向对抗震的影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引起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运动。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地质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往往地震过程当中地震的方向会对房屋产生明显的影响。
震向指的是房屋在地震过程当中的震动方向,在建筑物建造过程当中选择建造地址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地震发生的方向,让建筑物的走向和震向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状态,避免建筑物和震向之间出现相互平行的情况。
如果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当中走向和震向相对平行,那么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倒塌概率大幅度增加,而垂直的话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1.3建筑结构的选择在建筑的隔震减震设计的过程中结构形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框架结构主要的特点就是剪切变形,现阶段通常选择的都是橡胶支座来进行隔震和减震。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采用重叠的橡胶支座不单单能够让框架的隔震减震作用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还能够让主框架的避震能力大大提升,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
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隔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研究论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于建筑设计中抗震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1 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在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般使用的方式是对地基进行相关处理、对建筑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以及安装抗震的装置,这些方法通常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地震构造具体情况以及建筑本身结构进行设计,在关键部位需要设置隔震层,根据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建筑物隔震设计分成以下几种。
1. 1 建筑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基础隔震,指的是通过对于建筑基础进行特殊的处理,减轻地震时建筑受到的地震的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损害。
以往是在建筑的基础位置交替铺上砂子与粘土,或者直接设置砂子或者粘土垫层。
在建筑的基础位置安装垫层,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损害。
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研发出一种使用沥青为原料的材料,使用这种材料进行隔震层设置,能够起到的良好的隔震效果。
1. 2 建筑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指的是在建筑的基础位置和上部建筑之间安装特殊装置,从而减轻地震向上传递的作用,其最高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传递的三分之二的能量,但是,装置减震措施不适合使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由于在高层建筑中,设置装置会增加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造成无法达到减震的效果。
一般使用的有粘弹性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几种,设置装置有橡胶垫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
1. 3 建筑层间隔震措施层间隔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对破旧的建筑进行改造,在施工方面有着操作简单、易于上手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减震隔震系统论文
基础隔震体系通过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
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形成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
通过隔震层和耗能元件,将房屋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延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并将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建筑物上部结构类似于刚体平动一样,自身相对位移较小,建筑物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不会造成建筑物产生破坏或倒塌现象[1]。
近年来,通过大量试验结果及已建造的隔震结构工程经验,在大地震发生时,隔震系统一般可使上部结构承受水平地震作用降低约60%。
隔震系统减震效果明显优越于一般传统结构,建筑的总造价相比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增加很少,对于高烈度区尤其适用[2]。
基础隔震技术对上部结构的平面、立面、体型等限制较小。
首先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已经很小,其次可以人为调整隔震支座的布置使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和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作为一个刚体)的质心尽量重合,以减少扭转效应。
这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物尤其适用,它使地震区的建筑物的外观视觉效果及结构设计从很多严格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超高层建筑、大空间大开窗建筑、及平面不规则建筑的结构设计。
若设计合理,地震作用后无需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体系
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通过利
用橡胶刚度小的特点能够延长建筑物的固有自振周期,远离场地卓越周期,从而达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有以下四种类型[3-4]:普通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加各种阻尼装置的夹层橡胶支座。
夹层橡胶垫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隔震装置。
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作为建筑物的支承垫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
目前,我国一些隔震器材生产厂家生产的夹层橡胶垫的竖向承载力安全系数甚至能够超过6.0。
2、具备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
3、具备明显、稳定的隔震效果。
夹层橡胶垫具有稳定的刚度及阻尼性能,理论计算、实验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三者能够较好的相互吻合。
4、构造简单,安装方便。
夹层橡胶垫具有水平滑动、弹性恢复力和阻尼等特性,施工时安装方便简洁,在工程应用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5、耐久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抗低周疲劳性能、抗臭氧老化、耐火性、耐水性等性能,即在50~70年使用期间内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耐久性能远远的优越于其他各种隔震装置。
6、对于不均匀沉降夹层橡胶垫受其影响较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各个标高位置处。
二、基础滑移隔震体系
滑移隔震的基本原理是:当结构遭受较小的地震和风荷载作用时,隔震层所受水平地震剪力小于静摩擦力,摩擦力会阻止上部结构滑动,使建筑物保持稳定;当隔震层承受水平地震剪力大于静摩擦力时,滑动面开始滑移,因为结构滑移使得结构无固定的自震周期,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共振现象发生。
近些年基底滑移隔震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摩擦力模型。
国内外学者根据试验研究和实践结果提出了一些摩擦力理想模型,间断型和连续型两种模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摩擦力模型。
2、结构模型分析。
分为三类:刚体隔震、单质点隔震、多质点隔震。
3、抗倾覆稳定性计算。
由于滑移隔震结构在支座处上下断开,所以极易产生倾覆失稳问题,因而有必要确定结构的抗倾覆条件,当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应对座采取附的参数选择上。
4、动力可靠度。
众多学者利用随机响应分析对滑移隔震结构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分析。
5、隔震层参数。
合理的确定隔震层的参数是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6、能量分析。
结构地震响应通过能量分析进行衡量。
三、组合隔震体系
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具有理论分析简单、结构性能可靠、较好
的自动复位性能等优点,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不能完全有效的避免共振,而且工程造价较高;滑动摩擦隔震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发生共振,并且主要是其施工简单、造价低,受到较大的欢迎。
但是在地震作用后,滑动摩擦支座可能发生不可控制的位移,不能够自动复位。
各国学者不断尝试将摩擦滑移支座和叠层橡胶支座进行组合,使两种隔震支座在结构体系中能够各自发挥优势。
组合隔震体系按夹层橡胶垫和滑板的组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串联
组合隔震体系和并联组合隔震体系。
1、串联组合隔震体系
将摩擦滑板与夹层橡胶支座上下串联称为串联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滑板能可利用摩擦力消耗地震能量,且起到隔离地震的作用。
采用串联组合隔震体系,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其水平刚度较小,在罕遇地震下,滞回曲线具有明显的弹塑性性质,滑移板产生滑动,由于没有设备可以提供复位力,隔震层在地震作用结束后将保留残余位移。
目前对这种串联基础隔震体系的研究较少。
2、并联组合隔震体系
并联隔震支座采用夹层橡胶垫与摩擦滑移支座并列设置,由两者共同承受上部结构重力荷载。
它克服了橡胶垫价格高、摩擦滑移支座不能自动复位的弊端,橡胶垫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恢复力、并且使结构刚度减小、周期延长,与此同时摩擦滑移支座可增大阻尼、具有良好耗能能力和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安全经济性,采用并联组合隔震体系,合理设计,具有较大
优越性。
并联组合隔震体系中,竖向荷载由橡胶隔震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共同承担,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提供阻尼和恢复力,摩擦滑移支座提供阻尼,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滞回环更加饱满,结构的隔震耗能效果更优。
参考文献
[1]日本免震构造协会.图解隔震结构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尚守平.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文光,周福霖,庄学真等.大直径夹层橡胶垫力学性能研究[J] .世界地震程.1999,15(1):62-68
[4]刘文光.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