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上的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在国际上的责任感、使命感1.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以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政策,不仅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选择。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感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肩负着强大的经济责任。
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使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金融和投资,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也展现出了极大的责任感。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和冲突,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各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在国际舞台上的使命感也是中国的重要角色之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中国积极主张多极化和民主化的国际秩序,呼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还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权益。
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始终主张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建立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全球治理机制。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进步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在国际上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多边合作,为国际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
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
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
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
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
近些年来,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论调,有所谓“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前途未卜论”,“中国无足轻重论”等。
这些论调在国内也有—定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有个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经济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军事上,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
J-10,j-20等武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始终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第三世界享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科技、文化上,航天活动、巨型计算机等极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国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数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的国际作用其一,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了不开中国。
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看待中国的当前国际地位
如何看待中国的当前国际地位.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
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
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分析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与作用、中国在国际环境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揭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
一、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与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备受关注。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政策措施。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努力包括: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
此外,中国还承诺将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
除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中国成立了国家林草局和国家海洋局等机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中国在国际环境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在国际环境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环境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大影响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组织的活动,为国际环境治理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能源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环境组织中拥有代表团,并积极参与各种环境合作项目。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谈判来解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多次尝试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所涉及的各方角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
一、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谈判是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为它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
通过谈判,各国可以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并确保这些行动得到有效执行。
二、气候变化谈判的各方角色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的角色和作用不同。
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做出选择。
此外,各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谈判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协议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环境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协议时需要考虑各国的利益和关切。
其次,如何确保协议的有效执行也是一大挑战。
由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在执行协议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此外,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因此,在谈判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四、合作方式和发展趋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中国的应对
、
气 候变 化 的 由来 及 其发展 历 程
1气候 变化 问题 的科 学 分析 、 《 油 战争 》 石 的作 者 恩道 尔 提 出 , 谓 全 球气 候 所 变暖 , 就像 “ 地球 是 平 的 ” 法 一 样 , 不 住 脚 。他 说 站 认 为气 候变 化 问题 的 实质 , 西 方 国家 希 望 借 其 制 是
中图分类 号 : 8 9 1 D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67 2 1 )2 o 7 6 10 - 5 4 (0 0 o—0 1—0 - -
国际气 候 变 化 谈 判 与 中 国 的应 对
吴耀 琨
( 中国改革 开放论 坛 学 术研 究部 , 北京 100 ) 00 0
定 新 的规则 , 以控制 发展 中 国家产 业 , 抑制其 它 国家
的工 业 发展 。
威的当属政府 问气 候变化专业 委员会 (P C 从评 IC ) 价 已有的气候变化科 学信息 、 评价气候变化产生的
环境 及社 会 经济 影 响以及 制定 相关 对策 等方 面提 出
的评估报告 该报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 目 前全球气
候变 化研 究 的科 学 认 识 水 平 。特 别 是 在 其 2 0 0 7年
同时 , 自英 国气 候 变化 研究 中心 长期 修 改 数 据 , 夸大全 球气候变 暖影响一事 曝光 以来 , 于气候 变化 关 的怀 疑论 有所 升 温 。比如德 国气候 学 家莫 吉 卜 ・ 拉
发表 的第 四次评 价报 告 中 , 委 员 会 直 接 指 出全 球 该 变 暖是 自然 和人 为双 重 作 用 的 结 果 , 人 为原 因相 而 对重 于 自然原 因 。该 报告 称 , 15 自 70年 以来 , 类 人 活动 是 气候 变 暖 的 主要 原 因 之一 , 而近 5年 全球 的 0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扮演着全球环境治理中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
中国政府推动了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了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支持和投资。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倡导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等活动。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中国政府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努力对于实现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希望中国在未来能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气候变化_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潘家华摘要: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技术、经济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地缘政治问题。
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角。
欧美均希望联盟中国,获取全球气候问题主导权,中国是决定走向的砝码。
相比在欧美间不偏不倚、倾向美国或自立山头,选择倾向欧盟,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可行、更有益。
一、气候变化已进入地缘政治的诸强博弈阶段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工业化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1998年到2005年,气候变化的焦点似乎在经济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的代价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理由也是经济代价太高。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此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集团)的博弈。
2005年,在英国举办的西方八国首脑加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G8+5)会议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主要议题列入诸强议程。
2006年,美国发起亚太清洁发展伙伴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考虑。
2007年5月,美国国务院出资邀请中、美、欧三方的智库就能源与气候变化举办三方论坛,中方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欧洲主要是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资深外交官员和德国国会、英国、瑞士的高级顾问以及战略研究人员,美国的与会者来自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情报委员会等战略决策层面,却没有能源部、环保署等部门和技术层面的官员和学者,就连美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资深官员都没有参加。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路径趋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全球 目 标, 2 0 1 2— 2 0 2 0年 问 的减 排 安排 框架 基 本 尘 埃 落
定。
1 . 4 德班平台直指 2 0 2 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安排
2 0 1 1年公 约 大 会 通过 德 班 平 台 , 2 0 1 2年多 哈 气候 变 化 大会结 束 了历 时 五 年 的 “ 巴厘 路 线 图” 谈判 , 从 法律 上
作组 结束 谈判 , 德 班平 台工作 计划 发布 。国 际社 会应 对气 候变 化进 程在 多哈 实现 了平稳 过渡 。从 2 0 1 3年 起 国际气 候谈 判将 转人 到 以 “ 德班平台” 为主 的 “ 一轨 谈 判 ” , 目标 是到 2 0 1 5年 底 形 成 适 用 于所 有 缔 约 方 的 “ 议 定 书 ( p r o t o c o l , 法律 约束 力 强) ” 、 “ 其他 法 律文 件 ( 1 e g a l i n s t r u m e n t , 法律约 束力 未知但 应该 弱 于前 者 ) ” 或“ 经 同 意
进展 情况 由 国内核查 制度来 确定 而不 接受 国 际核查 , 也 没
的责任” 原则 , 既响应 I P C C第 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要求 全球立即行动起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的呼吁, 也
为发达 国家 和发 展 中 国家缔 约方 之 间 有 区别 的义 务 性 质
和履约方式定下 了总体基调 。但是, 巴厘路线 图要求发展
目标 , 但 附件 I 国家 可 以通 过 “ 清 洁发 展 机 制 ( C D M) ” 以 资金 和技术 支持 在发 展 中国家开 展项 目级 别 的合 作减 排 。 议 定 书标志 着在 公约 框架 下正式 形成 了发 达 国家 “ 自上 而
国际气候资金谈判的背景、进展和展望
)元美亿十(金资候气)元美亿十(金资候封面故事但是总体来看,COP26关于气候资金的议题反映的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谈判话语体系。
在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和更为急迫的背景下,大会的气候资金谈判却停留在2009年提出的1000亿美元资金,尽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需要优先解决的。
另外,会议虽然达成了建立一个帮助遭受灾难性气候事件打击国家的机制的协议,但并没有建立基金以补偿各国与气候相关的损失损害。
对此,发展中国家普遍表示了对于气候资金谈判结果的失望和不满。
三、COP27气候资金谈判展望埃及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将分别主办今年和明年的缔约方会议(COP27和COP28),北非与中东属于同一地理区域(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MENA),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也非常相似。
回顾49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COP26上所作的发言,气候融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以及主要排放国的减排是非洲大陆的核心关切,其他问题还包括损失损害,以及解决阻碍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的瓶颈问题等。
据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称,埃及代表非洲主办COP27,将努力使会议成为“与各方协调的国际气候努力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以造福非洲和整个世界”。
在过去的一年中,俄乌冲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化肥危机。
非洲和中东地区是粮食危机的重灾区,而且非洲还受到能源危机和化肥危机的严重影响,短期内加剧了脆弱国家的贫困。
叠加上严重的气候危机,资金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可以预见,埃及和阿联酋将会利用自己发展中国家和东道国的特殊地位,努力推动气候资金谈判达成有效的协议,以造福非洲大陆、中东、南亚、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全球气候变化热点地区。
美国拜登政府任期内在气候变化政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出台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作者:刘雪莲谭桂照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10期摘要:德班平台建立后,国际气候谈判由“双轨制”变为单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此将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就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展开谈判,过去相对稳定的国际气候谈判格局发生演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集体认同的变化,以及中国所一贯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新解读,这些变化将给中国的身份定位及国家利益带来影响。
因此,中国一方面要把握在未来国际气候机制制定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构,使其适应中国国内中长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际气候谈判;中国;身份认同;全球气候治理中图分类号:F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0-0038-06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单凭一个国家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通过世界各国的有效合作和共同治理来实现。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有两个会议值得我们关注:一是2011年底召开的德班会议,二是2012年底召开的多哈会议。
这两次会议带来了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重大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变化趋向。
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新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将给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带来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社会围绕气候问题曾展开过多轮谈判,达成了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巴厘路线图等众多谈判成果,并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气候秩序。
“一直以来,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着两大议题展开:一是发达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1]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南北格局”。
这种格局是以《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并在以后历次的气候谈判中得到了落实。
中国形势走向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其社会学意义1. 引言1.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体现了其对全球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对国内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一是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严重影响。
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性显著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期待。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中国加大减排力度,承担更多的气候责任,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和措施,并将气候行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正文2.1 中国减排努力的成就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自2005年以来,中国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加强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效标准等。
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碳强度下降了45.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18.6%,自然林面积增加了4.56亿亩。
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
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必须共同合作,并通过国际谈判达成协议。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下的国际合作与谈判,重点分析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多边谈判的挑战和成果。
一、全球合作的必要性1.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影响到单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对整个地球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来制定措施和解决方案。
2. 共同责任:气候变化是由全球过度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各国都承担着责任。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共同合作来减缓和适应变化。
3. 资源共享: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清洁能源的发展、环境保护等。
各国需要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二、多边谈判的挑战1. 利益分歧: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差异等原因,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存在着利益分歧。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需付出更多的减排成本,而发展中国家可能担心减排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 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不足,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如何确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的落实以及针对不同国家的公平性仍然是谈判的难点。
3. 可行性和执行力: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措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确保各国执行并履行承诺。
国际谈判需要考虑到目标的可行性和各国执行力的保证。
三、多边谈判的成果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将国际合作与谈判的基础框架奠定下来,并设立了全球减排目标。
各方通过框架公约共同承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作出努力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里程碑,旨在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该协定要求各国制定自愿的国家贡献,并设立资金援助机制,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和减缓措施。
3.国际合作加强:多边谈判和协议的成果促使各国加强合作。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摘要:
一、哥本哈根会议背景
二、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三、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
四、中国实现承诺的措施和成果
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及展望
正文:
哥本哈根会议是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旨在制定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同时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中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此外,中国还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
这些承诺展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担当。
为实现这些承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森林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诺和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的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信心,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尽管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升级、城市化等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及中国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及中国应对策略作者:焦玲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3期摘要: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需要单个国家和地区采取行动,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现状如何,中国又将做出何种外交应对,成为世人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
本文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现状,总结了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及措施,最后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给出了将来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合作;京都议定书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 (2011) 03-0001-02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China's PolicyJiao L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Erdos,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Erdos, Inner Mongolia 017000)Abstract:Climate change is a global issue that is greatly concer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the diplomatic tactics of China, become a major international issues of the worl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summarizes the position and the measures of the major countrie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measures. In the final,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and address the strategy to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in the future.: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Cooperate: Kyoto Protocol前言随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受到了世人瞩目。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各国纷纷加大力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展现出积极的作用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首先,中国政府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更是让全球瞩目。
此举意味着中国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的净零,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国。
这一目标的确立,表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全面参与。
中国的积极作为还体现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风力、太阳能和水力能源等方面,中国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除了在能源领域的努力,中国在推动可持续交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
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就在中国,这为减少燃油消耗和碳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还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提倡低碳出行方式,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国内,还体现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中。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巴黎协定》的全面实施。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全面完成协定目标,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
此外,中国还承诺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援助,为全球气候治理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减排目标。
总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动可持续交通等多个方面,为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与选择
准,目前全球有31个发达国家,总人口数约10.4亿,占比全球总人口的13.7%,GDP约占全球总量的61%,人均GDP超过4.7万美元/人。
31个国家中,除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少数国家人口超过3000万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不如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
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后果却主要是这些相当于中国人口70%的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造成的。
从排放现状看,2020年全球总排放量约320亿吨。
其中,中国约100亿吨,占比31%;第2到第10名,包括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合计约100亿吨,全球其他190个国家排放约120亿吨,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
按照远景规划, 中国2035年和2049年将分别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仍然以化石能源作为主要支撑实现上述目标,再加上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均已进入下降通道,未来全球碳排放将形成中国和外国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
还有众多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
其一,中国是最大制造业国,制造业占比全球约30%。
尤其最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产品供应更加倚重中国,进一步推高碳排放。
其二,中国煤炭消费量占比全球50%以上,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70%,并且煤炭作为中国主力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也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量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加。
其三,中国的钢铁、水泥、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生产量,粮食、原油、铁矿石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继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2013年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1年中国是全球13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其四,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发起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带头实现碳中和目标,能为后续致力于脱贫致富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良好榜样。
反之亦然。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具有一国定乾坤的重要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非政府组织:地位、影响及其困境
般 认 为 ,非 政 府 组 织 (n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N G O) 是 联 合 国 框 架 下 的 定 义 和 概 念 。 学 界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9
作者简介 : 侯 佳儒 , 男, 吉 林 白城 人 , 中 国政 法 大 学 民 商 经 济 法 学 院 副 教 授 , 法学博 士 ; 王倩 , 女, 湖北武汉 人 , 中 国政
( 总第 2 1 1期 )
孚
国 际气 候 谈 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 非政 府 组 织 : 地 位 影 响 及 其 困 境
侯佳儒 王 倩
摘
要: 依 据 有 关 国际法 , 非政 府组 织 凭借 “ 咨 询 地位 ” 或“ 观 察 员” 身份 积 极 参 与 了
历 次 国际 气候谈 判 大会 。但 因 为气候 谈判 的特 殊 性 、 主 权 国 家 主 导 气 候 谈 判 的 现 实 格
织” ①, 而之 后 的 四 次 气 候 变 化 公 约 的 谈 判 会 议 中 没 有 再
对“ 非政府组织 ” 概念 的 定 义 和 分 类 有 很 多 争 议 ( 例如, 有
称之 为 “ C i v i c S o c i e t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C S O s ) ” , 有 称 之 为 N F O ( N o n ・ p r o i f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 本 文 从 研 究 目的 出 发 , 将
何定位 非政府 组织 的 角色 、 如 何 发 挥 其 作 用 ? 这 些 问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2009年12月09日15:05世界知识关键词四:外交博弈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博弈手段、无法形成言之有理的理论反驳,那么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
气候/环境议题关涉各国参与国际政治博弈的技巧与成效,关涉它们在新的国际协定制定过程中将自身利益关切投射其中的能力,以及对新的全球政治时期的国际话语权和外交主导权的掌控水平。
在全球气候政治舞台上,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国际行为体及其联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立场集团,其复杂的内部关系已经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谓“南北鸿沟”或“两个世界”的简单二分法。
它们包括:以美国为首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及其成员国,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印两国以外的“77国集团”,已加入经合组织(OECD)的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墨西哥、韩国),小岛国家联盟,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除此之外,还有出口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的能源供应国及各类大型跨国公司和行业协会,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和科学家、环保主义者等一些担忧人类发展的团体和个人。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博弈焦点是以美、欧为代表的传统大国与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之间关于减排与技术转让等问题的谈判。
它们一方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国内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全球最发达国家,另一方是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大国。
一定程度上,有关减排承诺/碳排放权问题的争论已经成为两大博弈集团间交锋的新的前沿。
面对复杂的博弈局面,对于已经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确立了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熟悉、掌握一定的博弈技巧显然非常重要。
西方大国在气候变化有关中国的议题部分指责中国的巨大碳排放量,要求中国承担定量减排义务。
西方的指责听上去非常有道理:当前中国单位GDP耗能是美国的两倍、是瑞士等低耗能国的6~7倍;中国拥有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的15~16个;2008年,仅中国三大电力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就超过了英国的全国总排放;总而言之,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的最大制造者。
所以,“中国威胁论”在经历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即“中国环境威胁论”。
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有效的博弈手段、无法形成言之有理的理论反驳,那么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地位。
基于当前的谈判进程,中国在制定自身的谈判战略时要掌握好一种原则性平衡,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方面,中国承认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强调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仍处于这一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各自应负有的不同责任和所需承担的不同角色。
中国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以发达国家继续率先量化减排为先导,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因此,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日程逐步推进减排目标,争取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碳排放权。
在各种国际气候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与发达国家间达成某种碳排放贸易协议,即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则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在国内推广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与实施。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都期待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能够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拿出一个有诚意的资金、技术计划,建立起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体系,但这一期待能否最终实现还有待观察。
综上所述,根据我的观察,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协议,如气候协议,是在与所谓传统的“高政治”领域不同的“低政治”领域达成的;衡量一个国家的外交和战略能力,过去主要考察其领土、统一等问题,现在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仍然存在,但却越来越偏向于体现在气候、能源、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中。
如果能够在这些领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能够下先手棋,则既能满足自身的发展所需,也顺应了新时期国际政治进步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五:经济技术作为整个“低碳”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是指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量化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技术领域的博弈是目前国际气候/环境议题最直接的发展方向,它关涉一国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把握新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新技术、拓展新商机的灵敏度和捕捉力。
其中,低碳经济被公认为未来发展的最新增长点,大量有关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都从“低碳”这个概念出发,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框架转变。
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在技术与能源革新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时至今日,伴随人类生产力水平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是煤炭和石油等高污染、高排放能源动力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恶化的现状。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思维应运而生。
作为整个“低碳”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是指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量化控制的经济发展方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不同的场合宣传“清洁与绿色”的长远经济目标,呼吁全球企业在新一轮增长竞争中化危机为机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地球的生态环境平衡。
他指出,当前的气候/环境议题实际上是一个更清洁、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新起点。
它开启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新商机,有希望、有预见的国家会把握机遇、率先投入,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新技术领域抢占先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
对中国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间已悄然打响的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争夺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一个庞大的、旨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结构的低碳经济产业群,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跨越机遇,中国就有可能在已初见端倪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拔得头筹。
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就曾经说过,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但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规模、初级的工业生产水平、严重不足的资源能源条件和低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等不利因素,决定中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把握契机,做好国内功课;另一方面,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技术开发与转让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而且相关公约与计划也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承担向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帮助的义务,但十多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些具体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谈判中,发达国家一直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回避讨论建立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
作为气候政治中发展中国家阵营的重要代表,中国应在全球气候问题谈判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发达国家在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实质性安排。
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围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清洁技术”等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个最富竞争力又最富市场商机的产业链条。
新兴经济技术的竞争与合作是气候/环境议题成为国际政治焦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六:文明形态中国要改变迄今仍被世界视为“经济怪兽”的负面形象,既需要国内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又要在全球气候/环境博弈中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出合理的利益诉求,使中国在全球新一轮文明形态塑造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塑造者、建设者,而非“无语者”的形象。
在最为深远的意义上,气候/环境议题还涉及人类文明与全球价值的时代变迁,昭示着人类更高阶段的生存理念。
1648年形成的主权国家体系是现代国际关系的起点,它以具有平等主权权利的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行为准则。
几百年来,民族国家体系一直占据着现实政治形态的核心位置,并有效地垄断着人们根本的认同取向。
然而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日益推进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对传统的主权国家体系及其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的根本认同取向开始出现由主权国家向更高的全球价值和更低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价值转移的趋势。
而且愈发明显的是,这一过程孕育着一种更高形态的全球文明、价值、规范与制度,引导着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新力量,虽然这种新力量现在还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还远没有达到与主权国家体系相抗衡的水平,但它无可置疑地改变着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的方向,影响着全球政治体系中新的谈判、公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某种新的政治价值、伦理、制度、规范的形成过程中,能够顺应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力量将在新一轮的政治博弈中占据先机。
20世纪之所以成为美国的世纪,既是因为美国的一些重大发展举措为其自身带来了好处,也是因为它在某些重要的国际政治转折点为许多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观念与制度的出现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
例如,“威尔逊主义”、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与生态、核裁军与军控、新的发展模式及新能源、文明的新生态及其对话已成为全球价值增长中的新的制高点,初成体系的奥巴马“新政”显示出试图占据其中若干领域的态势。
奥巴马重新树立起威尔逊和罗斯福时期的国际主义旗帜,提出“无核世界”倡议,公开宣传其积极、开放的气候政策并向不同的传统敌手做出缓和姿态,虽然要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取得实质成果还需克服一定的困难,但他试图赢得全球道义支持的考虑显而易见。
正是在此意义上,诺贝尔基金会第一次以面向未来的方式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上任不足一年的在任国家领导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奥巴马“新政”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期待。
历史与现实向中国提出的问题是,当全球文明形态在经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后、新的生态文明形态初露端倪的新阶段中,中国应该在日益完善的全球政治体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做出怎样的贡献。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遵循的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需要,使中国经济体在全球GDP增长中扮演了一个后者居上且蒸蒸日上的积极角色。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仍处于鼓励夕阳产业的粗放型的量的扩张阶段,在新兴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竞争中仍是一个被动的、相对落后的初级参与者。
在新的文明形态逐渐形成、新的全球价值理念日益发展的国际政治新阶段,中国要改变迄今仍被世界视为“经济怪兽”的负面形象,既需要国内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又要在全球气候/环境博弈中有理有利有节地表达出合理的利益诉求,使中国在全球新一轮文明形态塑造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塑造者、建设者,而非“无语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