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贝类学
针等。
4.在农业上的应用
• 产量多的小型贝类,可用于作为家禽饲料、
水产养殖饵料或肥料。如寻氏肌蛤、鸭嘴 蛤、篮蛤、黑偏顶蛤等。田螺和河蚬可作 鳖的良好饵料。
5.装饰和观赏价值
• 很多贝类贝壳形状独特、富有光泽、花纹
绣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夜光蝾螺、 法螺、唐冠螺、鹦鹉螺、宝贝、马蹄螺、 竖琴螺、瓜螺、芋螺、细角螺、骨螺、鲍、 珍珠贝、扇贝等等。
肤的部分体壁延伸而成, 外套 膜由内、外表皮和结 缔组织及
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腹足纲的外套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 整内脏块,在内脏块和足的交接处周围环绕形成 领状。
3.头足纲的外套膜:外套膜肌肉特别发达,呈筒 状,包被整个内脏器官,仅露出头部,有闭锁器 相连接。
五.贝壳:由外套膜外侧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具有贝类养殖成功 的丰富经验。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 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均取得成功经验。
第一章贝类形态构造
• 第一节贝类外部形态 • 第二节贝类内部构造
B.贝类共同基本特征:
(1)多数种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纲 除外,多数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身体扭转而左右 不对称)。
2、医用
• 鲍的贝壳“石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宝贝的贝壳叫
“海巴”,能明目解毒;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 热、解毒、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 和收敛生肌等作用。乌贼的内壳叫“海螵蛸”,可治疗 外伤、癞病、止血、心脏病和胃病等。蜗牛可以治疗疟 疾、坏血病、肋膜炎、哮喘病、头痛等各种疾病。海兔 的卵群是消炎退热的良药。其他如蚶、牡蛎、文蛤青蛤 等贝壳,也是中药材。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膜五部分组成;
• 3、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齿舌和颚片; • 4、N系统包括N节,N索和围绕停产的N环; •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 6、间接发育的有担轮,面盘幼虫。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2 瓣鳃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二)
2
3 腹足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
2
4 瓣鳃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5 瓣鳃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6 腹足纲前鳃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后鳃亚纲、肺鳃亚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代表
贼墨学无止境(中国墨)。 – (五)工艺用途:珍珠装饰品,贝雕工艺。
贝类的经济价值(B)
• (一)有毒和传播疾病。许多贝类食后中
毒是因为其食有毒的双鞭藻。如节香螺、 骨螺、荔枝螺、盘鲍、芋螺口腔内毒腺。 有此淡水、陆生腹足类是人和家畜寄生虫 的中间宿主。如日吸(钉螺)。
• (二)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船蛆、
眼睛构造复杂;
• 足部特化8或10条腕及一个
贝类学课件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鳞侧石鳖目
• 主要特征,贝壳无嵌入片,即使有亦无 分齿,头板小于尾板。
• 鳞侧石鳖科 • 低粒鳞侧石鳖(Leptochiton assimilis) 体
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 板比头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寒温 带生活种,分布于我国黄海低潮区至40 米深。鳃10对,饵料以藻类为主,兼食 微型动物如有孔虫、苔藓虫、海绵等。
1.蚶科 Arcidae
• 贝壳呈卵圆形、球形、长方形或方圆形, 壳表具有粗糙的壳皮或发达的壳毛,并 有或粗或细的放射类。
• 我国约有50多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 蚶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可食
用。 • 主要有蚶属:
有舟蚶,榛蚶,布氏蚶等。
毛蚶属 Scapharca
•毛蚶S. kagoshimensis
日本宽板石鳖 Placiphorella japonica
2.隐板石鳖科
• 身体长椭圆形,壳 板埋入体内的部分 较多,头板前端的 嵌入片有3-5个齿, 其它壳片嵌入片每 侧一个齿或无。环 带宽厚,有针,刺 状或成簇的针束。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4.棘带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
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第一节 多板纲的分类
• 多板纲是贝类的原始型,完全海产,现生有 600余种,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5000米的大 洋深处都有分布。一般生活于较高盐海区,以 足附着在岩石或它物上生活,活动能力较强, 一般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有些有药物价 值如红条毛肤石鳖,可用于治疗麻疯病,颈淋 巴结核等。东南沿海有吃大型石鳖的习惯。
5.云斑石鳖科 6.甲石鳖科
右图为: 朝鲜鳞带石鳖 (Lepidozona
贝类学重点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第7章 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第一节 贝类的繁殖
(一)性别性比和性转换 (1).双壳类 • 双壳类的性别有♀和♀/♂之分,但在不少种类这种 区别无明显的界限,例如船蛆,在幼小时为♂,但 在♂精泡中泡有卵泡,第一次性成熟时,完全起作 用,以后如果环境适宜,母变为♀,同时从♀变为 ♂也存在。 • 性变现象有牡蛎种中更常见,如食用牡蛎,且它们 的性别经常转换,有时一年可转换二次或更多。
当性成熟时
• 并不能代表主要生长已经完成,但在这个时期生 长很慢,产卵期间甚至完全停止生长,产卵期后 再继续生长。双壳类的生长并不能被一个简单的 贝壳长度测量数字完全代替,因许多种类其长度 与宽度的比值不是恒定的,常随年龄而变化,有 些种类在幼小时长度与宽度比值接近,年老时就 有很大的差别。反之,在幼贝时有些种类壳长与 壳高的比例相关很大,到成贝时反而接近。另外, 壳的长度与宽度到了某一时期就很难增长。或几 乎不长,但贝壳的厚度和重量还在继续增长,因 此在测定体长时还必须测定壳厚和壳高以及全体 重量。
• ♀/♂,而且两性异形。 • 有些种类,在体长、体色上均有区别,但 ♀、♂的主要区别在于♂有1支或一对腕茎 化为茎化腕。 • 头足类的♀♂比例有很大差异,通常♀体 ♂体多,如某些枪乌贼仅有15%的雄体, 章鱼约有25%的雄体。
二.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 一般贝类当年不能进行繁殖,但满一年即 具繁殖能力,如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牡 蛎、蛤仔,马氏珠母贝等双壳贝类。 • 一般腹足类性成熟年龄较大,如鲍3年。 • 贝类的繁殖季节即指某种贝类旺盛产卵, 排精的季节,一般指适合贝类排卵和排精 的季节。 • 不同种贝类繁殖季节不同,且同种贝类生 活的海区不同。是由于水温等条件的影响。
3.生长效率
• 毛生长效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net growth efficiency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察
• 左旋、右旋:贝壳顺时针旋转的称为右旋; 逆时针旋转的称为左旋。大多数腹足类是 右旋的。
• 贝壳左、右旋的确定方法:拿起贝壳,壳 顶朝上,壳口对着观察者,看看壳口是开 在螺轴的右侧,则为右旋;反之,则为左 旋。
精品课件
• 3、贝壳方位的确定 • 将壳口向下,壳顶朝着观察者,则: • (1)壳顶的一端为后端,壳口的一端为前端。 • (2)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 • (3)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则
每排由1个中央齿和一对侧齿组成, 中央齿由中部的3个长尖突和两侧各 1个短尖突组成。每个侧齿均有2个 齿突,外侧较长,内侧较短。 齿舌 形态反映了东风螺肉食的食性 形态结构上极为相似 , 种间差异并不明显
A: 硇洲岛方斑东风螺;B:泰国产方斑东风螺;C:泥东风螺;D:台湾东风螺; E:深沟东风螺;F:锡兰东风螺 (标尺=200 um)
• 【作业与思考】
• 1、自选1种贝壳进行绘图,并标注出各部位名称。 • 2、自选3种贝壳,记录其壳高、壳宽的测量结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前鳃亚纲 原始腹足目 以鲍科为例
鲍科特点:贝 壳很小,呈耳 状,螺旋部退 化,螺层少, 体螺层及壳口 粗大。
贝壳大,坚实,椭圆形, 壳面粗糙
贝壳坚厚,呈耳状,生 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 面呈布纹状。
贝类实验 之
外部形态观察
精品课件
实验目的
• 1、掌握瓣鳃纲贝类的定位方法,熟悉贝壳 上各部位名称。
• 2、掌握壳长、壳宽、壳高的测量方法。 • 3、掌握腹足纲贝类的外部形态构造。 • 4、掌握腹足纲贝类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方法
。
精品课件
腹足纲分类
精品课件
1、螺旋部 在贝壳的上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 (1)壳顶:位于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 (2)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层表面常具生长线、突起、横肋、
贝类学试卷1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1、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幼生三种。
2、双壳纲贝壳壳面结构主要包括铰合部、楯面、壳耳、放射助、小月面、生长线和韧带,内面结构主要包括外套窦、闭壳肌痕和外套痕。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和四孔型类型。
3、我国牡蛎增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或褐褶牡蛎)四种。
4、头足类的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主要有水管、漏斗基部、漏斗下掣肌构成。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1、外套膜:是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皱褶延伸形成的,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分泌贝壳、呼吸和保护作用。
(必须有)外观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鳃以及各种内脏器官。
2、颚片:是贝类特有的构造。
颚片通常位于口腔两侧,由外表皮加厚形成,几丁质,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用来切断食物。
3、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每一螺层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毛。
4、消化盲囊:贝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
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
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5、平衡囊:通常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为一个囊状构造,里面具有耳石或耳沙;囊壁是由带纤毛的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相互排列构成,并共同分泌液体充满整个囊腔。
当贝类运动时,囊里面的耳沙或耳石接触纤毛并刺激脑神经,从而协调运动。
6、原生壳和次生壳:贝类幼虫期由其壳腺分泌的几丁质半透明的壳称为原生壳,以后称为贝壳的壳顶部分;贝类生长时,由其外套膜生壳突起分泌的石灰质的壳称为次生壳。
7、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01
1. 观察贝类的整体形态,记录其壳形、大 小、质地等特征。
03
02
步骤
04
2. 观察贝类的壳面,记录壳面纹路、颜色 、生长线等细节特征。
3. 观察贝类的肉体部分,记录其颜色、质 地、附着物等特征。
05
06
4. 测量贝类的壳长、壳高、壳厚等尺寸, 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度,避免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腐烂或变形。
支撑
呼吸
繁殖
贝类外壳可以保护内部 软体部分免受外界伤害。
外壳为贝类提供支撑, 使其能在水底或岩石上
稳定生活。
部分贝类通过外壳进行 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部分贝类将卵产在壳内, 保护幼虫直到孵化。
贝类软体部分的特征
01
02
03
04
足
用于移动和固定,不同种类的 贝类足的形态各异。
内脏
包括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 ,负责营养吸收和代谢。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护显微镜和放大镜,避免 造成损坏。
在记录数据时,确保准确无误,并按照实验要求 进行详细记录。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贝类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和测量,记录了不同贝类的壳形、壳色、壳纹等特征,以 及软体部位的特征,如肉色、触须长度等。
贝类生长情况
观察了贝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记录了壳长、壳高、体重 等生长参数。
资源利用与开发
贝类学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贝类资源,开发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应用,如食用、 药用、观赏等。
02
贝类外部形态概述
贝类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壳
贝类的外部硬壳,保护内 部软体部分。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第一章贝类的形态构造
〔5〕、掘足纲
这是一类海产底栖的贝类.足部发达成圆柱状,用来挖掘 泥沙,故名"掘足类".此外它们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 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掘足类的头部退化成身体前端的一 个突起,神经系统主要由脑、侧、脏和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 神经所组成,结构仍较简单.海产,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
2:分类:分七个纲Fra bibliotek有的分为五个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 头足纲〕
〔1〕、无板纲 无板纲为贝类中的原始类 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 故称"无板类".这类动物 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 故又称"沟腹纲".外套膜 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 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神 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 神经环和它向后延伸的2对 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 显的神经节.世界上总共 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
贝类形态构造 1—4
〔3〕、单板纲
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 〔Galathea Expedition〕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西方3570 m深海才发现了现在生活的种.它也 是一类原始的贝类,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 等,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它只有1个帽状的贝壳,而且有些器官有 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这与腹足纲或多板纲都不相同,所以单独 列为一纲.目前这类动物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深海陆续发现 了8种,如新蝶贝.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 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贝类形态构造 1—17
壳口是动物身体外出的开口.在贝壳右旋的种类,壳口位 于螺轴的右方,反之,左旋的种类,壳口位于螺轴的左方.壳口的 基部,即与壳顶相对的一端和壳口的上端,在肉食性种类 一般 具有缺刻和沟.基部的沟称为前沟,上部的沟称为后沟.这种具 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如骨螺<Murex>.在草食性的种类中, 壳口大抵圆滑而无缺刻,称为完全性的壳口如马蹄螺<Trochus> 壳口的内面,即靠近螺轴的一侧为内唇.内唇相对的一侧,即壳 口的外侧称为外唇.脐是螺轴旋转时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如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有些种类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甚 部形成假脐,如红螺.
贝类学
螺、东风螺、玉螺、泥螺、獭蛤、蚶、牡蛎、贻 贝、扇贝、江珧、文蛤、蛤仔、蛏、砗磲、乌贼、 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蚌、蚬、蜗牛等。
• 贝类除鲜食外,还可干制或腌制,也可罐藏,
如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蛏干、 蛤干、乌贼干、枪乌贼干和各种贝类罐头。
• 蛤、牡蛎、鲍、海蜗牛、乌贼等提取物有抗病害物
质;硬壳蛤提取的蛤素,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杂色蛤仔 组织提取液,对肉瘤抑制率达30%;对肝癌的抑制率达 40%。珍珠及珍珠层粉可配制16种成药。
• 如六神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生肌散。
3、工业上的应用
• 贝类的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石灰
良好原料,如牡蛎、贻贝和锥螺等。淡水 蚌、大马蹄螺等是制造钮扣的原料。马蹄 螺、塔形马蹄螺的壳粉,可以混入油漆作 为喷漆的调和剂。大型贝类贝壳可用于制 作贝雕工艺品,如珍珠贝壳、砗磲贝壳等。
(3)肺: 肺螺类,外套腔特化为 血管网。如蜗牛,本鳃完全 消失,而在呼吸腔内形成一种肺室营呼吸作用。
3.头足纲的呼吸系统
(1)头足类只有2枚鳃, 鹦鹉贝 有4枚,鳃呈羽 状。
(2)鳃背侧由肌肉褶与外 套膜相连,鳃丝内有微 血管循环。 但鳃表面无 纤毛。
三、循环系统
开放式循环形式: 心脏、血管和血窦三部分组成。 如瓣鳃类,腹足类。
(2)食道:很长,膨大部分为嗉囊,暂存食 物。
(3)胃:球形或长圆形,胃壁肌肉发达,贲 门和幽门有1个附属螺旋盲囊。贮存 肝
脏分泌物。 (4)肠和肛门:肠较短,肛门部具侧瓣,1
个墨囊。 (5)唾液腺:扁的泡状体,开口于口腔内,
分泌消化酶,有的变为毒腺。 (6)肝脏或肝胰脏:输出管于胃中,胰脏分
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贝类学概论——精选推荐
贝类学概论贝类学概论绪论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类3.5万种)贝类⽣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态学,⽣理学,发⽣学,分类学,遗传育种,苗种⽣产和增养殖基础⽣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2.健康⾷品与改善⼈民⽣活的作⽤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的社会效益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我国海洋⾯积为483万平⽅公⾥。
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北起鸭绿江南⾄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
海域内,⼤⼩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总长32000多公⾥浅海滩涂⾯积在⽔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积200万公顷。
渔业⽔域和⽣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产的渔场⾯积为81.8万平⽅海⾥。
我国海洋⽣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时全国⽔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
⼈均占有量不⾜1千克。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的渔业⽣产国。
使我国⼈均⽔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均占有⽔平。
1989年我国⽔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
1990年我国⽔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
到2002年我国⽔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均占有量⽐世界⼈均⽔平约⾼4公⽄。
养殖⾯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调查数核定的渔民⼈均纯收⼊为5051元,劳均纯收⼊为8667元。
渔业⽣产⼒综合⽔平显著提⾼。
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养殖产量的77.09%),淡⽔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贝类学大题
1.皱纹盘鲍的发生:早期发育阶段:2,4,8,16,32连续分裂的结果,分裂球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胚体进入原肠期,接着出现隆起,形成原口。
担轮幼虫期:出现纤毛环,顶毛,具有趋光性。
面盘幼虫期:眼点,足,厣相继出现,幼虫壳基本形成。
围口壳幼体:出现围口壳,面盘完全退化,厣和纤毛环小时,触角突起增多,眼柄出现。
上足分化为幼体。
稚鲍:出现第一个呼吸孔形成稚鲍,足部吸附力强。
2.贻贝的发生:受精:精子从植物极附近进入后,卵子表面微微举起一层薄膜,即受精膜,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
分裂:2,4,8,16,32,分裂球连续分裂,数目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
囊胚期:胚胎表面被有短小的纤毛,开始孵化游动。
原肠胚期:胚体内细胞逐渐分化成一管状原肠,发育为消化道。
担轮幼虫期:依次形成纤毛束,壳腺,口凹,消化道简单,趋光性不明显,机械作用强。
面盘幼虫:1.直线绞合幼虫胚体顶端呈椭圆盘状,形成面盘,消化道开始弯曲,肾组织正出现。
2.早期壳顶幼虫贝壳变成不对称,内部器官,足,鳃,眼点逐渐出现。
3.后期壳顶幼虫:生长线明显,足呈棒状,能自由伸缩。
匍匐幼虫:面盘退化,利用足丝附着基上匍匐生活。
变态:1.壳形的改变,略呈圆形的贝壳整个变为楔形;2面盘萎缩;3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前匍匐行动的次数增多,变态后足丝腺分泌出足丝,营固着生活。
3.影响性变的因素: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生蟹。
4.贝壳的生活型,其适应特性:潜居泥沙的贝类,随着埋栖的深浅,它们在体制上有以下特征:(1)潜居的种类要用足来挖掘泥沙,因此潜栖越深,它的足部就越发达;(2)深栖的种类,体形变长而扁,为了行动上的方便,它们的贝壳都比较薄而光滑。
(3)水管是随着潜栖生活而生,潜栖深则水管长,为了减少身体的活动和预防敌害以及摄食,它们的水管都具有伸缩性,并且当水管伸张时,出入水管的管口朝向也不同。
(4)为了保水和抗浊,生活在沙滩的瓣鳃类,两壳一般都能缩合,没有前后的开口。
贝类学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贝类免疫的两大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详细地分析。
其中细胞免疫的论述包括吞噬作用,吞噬和杀伤机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
体液免疫的论述包括凝集素、抗菌肤、溶酶体酶、化学递质。
【关键词】贝类免疫学细胞体液研究【前言】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本文就从贝类免疫学的两大防御系统进行综述。
【正文】1.贝类的细胞免疫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
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
张朝霞[1]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
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1.1吞噬作用贝类的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PhagocyLosis) 。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
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而且其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清除的速率大小取决于细胞表面的特征。
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完成的,颗粒细胞表现出很高的吞噬能力,而且其吞噬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等,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
从免疫防御的角度讲,血细胞可以活跃地趋化到炎症和损伤部位,进行吞噬,是免疫防御的主要细胞类型。
1.2吞噬和杀伤机制吞噬作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趋化、粘附、内吞以及杀伤消化四个阶段。
研究证明贝类血细胞可以向外源颗粒趋化靠近,贝类具有开放式循环系统,器官浸浴在血淋巴中,血管也没有完整的内皮系统,血细胞可以较自由地到达广泛的器官和组织。
与外来物质的接触较为充分,因此,趋化的选择意义不像在高等动物那样重要。
血细胞靠近异物后首先发生茹附,随后,血细胞伸出伪足对异物进行包裹,伪足相接触后细胞质膜融合,形成吞噬小体进入细胞。
Cajaraville和Pal对贻贝(MYtilus edulis)亚显微结构的电镜研究表明,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都可以由局部细胞质膜内陷形成衣被小泡或无衣被的电子透明的内吞小体,完成内吞。
LPGaII 等还证明内吞过程有细胞骨架的活跃参与。
血细胞对吞噬后的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将外源颗粒内化后形成吞噬小体,然后吞噬小体与含有水解酶类的胞质颗粒融合,逐步将外源颗粒水解消化,颗粒细胞中的水解酶包括溶菌酶、磷酸酶、脂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等[2]。
Mohandas等[3]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证明,在受到细菌刺激时,硬壳蛤的颗粒细胞在吞噬外来细菌的过程中,将溶菌酶释放到血清中,可见血细胞不仅直接参与吞噬反应,还释放水解酶类到血淋巴中参与体液免疫。
Gushing等[4]用一种革兰氏阴性菌EMD-1作诱导源,对红鲍、粉红鲍、黑鲍进行注射诱导研究他们的兔疫反应,其结果表明,在体液中不仅发现溶菌酶,而且还发现了其他与免疫有关的酶和因子。
Yoshio等[5]对未经细菌刺激和经过细菌刺激的B . Glabrata血淋巴中胺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在血清中胺肤酶活性最高,其功能可能与在吞噬前降解血清蛋白中外来蛋白有关。
Cheng等[6]对硬壳蛤和美国东部牡蜗血清和血细胞中汗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表明,这种酶可能通过作用于敏感的入侵细菌,在内部防御中起作用。
Carballal等[7]用半定量光密度法测定了贻贝血细胞中与免疫防御功能相关的酶类,表明该贻贝血细胞含有磷酸酶、脂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这些酶类的活性水平在11月和19月龄贝中无显著差异;研究同时表明,溶菌酶活性在血细胞中较高,在血清中较低。
Xue等[8]采用API ZYM 试剂盒对欧洲扁牡蜗和太平洋牡蛎血淋巴的酶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在欧洲扁牡蜗可检测出15种酶,而在太平洋牡蜗血淋巴中检测到16种酶。
Cronin等[9]对欧洲扁牡蜗血淋巴中的溶菌酶活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血淋巴中的溶菌酶活性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但在健康贝和患病贝之间无显著差异。
Antonio等[10]研究发现在成体太平洋牡蛎血.细胞中的溶菌酶活性比血清中的溶菌酶高五倍,幼贝血细胞中的溶菌酶活性比血清高98倍。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细胞中的一条信号转导途径,在低等无脊椎动物贝类中也存在[10]。
最近研究发现,宿主在清除体内入侵病原体的时候,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
研究证明有纤毛的大肠杆菌和贻贝的血细胞作用后,在血淋巴液的环境中可诱导P38 MAPK的持续磷酸化,如果没有血淋巴液存在,仅靠血细胞不能引起P38 MAPK 的磷酸化,但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302580可显著降低血淋巴液的杀菌活性。
这些结果说明P38 MAPK在介导血细胞的杀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血淋巴液中的其他细胞因子在血细胞杀菌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对吞噬后病原体的杀伤作用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伴随吞噬作用的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来激活位于质膜上的NADPH氧化酶,从而产生多种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LermediaLes} RDIs)来杀伤病原微生物,此过程中产生的RDI、包括超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经基自由基、单线态氧等。
2.贝类血细胞的分类由于研究方法、贝的种类和贝的血细胞发育阶段的不同,贝类血细胞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
目前,普遍把贝类的血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两大类.可以展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以血细胞表面受体特征为依据,运用其他多种生物技术找到不同功能的细胞将是细胞分类研究的一个方向。
[12]2.贝类的体液免疫参与体液免疫的活性因子主要包括:凝集素、抗菌肽、溶酶体酶等。
2.1凝集素在贝类体内中广泛着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多价构型的蛋白质或者糖蛋白,具有多种功能:第一、能够对入侵到机体内的异源物质进行免疫应答[13]。
第二、有些贝类血淋巴细胞的表面含有凝集素受体,通过与凝集素结合,利用其具有的识别、粘附异物的作用,促进血淋巴细胞的吞噬效果[14-26]。
凝集素具有的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表面糖残基的功能,能被不同的糖类抑制,其表现在泥蜡(Tegillarca granosa)凝集素的活性能被乳糖和半乳糖抑制[15]。
第三、贝类蛋白腺和卵细胞表面都有凝集素表达[14],使得贝类的精卵细胞可能利用凝集素作为桥梁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识别、粘附,最终完成受精过程[17-28]。
第四、激活免疫系统的溶血功能。
第五、传递糖类物质,建立共生关系。
2. 2抗菌肤贝类体液防御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就是抗菌肤,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其分泌到细胞表面,直接起抗菌作用。
当前贝类抗菌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贻贝,当贝类受到病原刺激时,抗菌肤能够迅速表达,同时进行全身分布。
根据各种抗菌肤化学性质的不同,Mitta G 等[18]把从贻贝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抗菌肤分为:贻贝肤、贻贝素、防御素和贻贝霉素。
防御素作为当前抗菌肤中研究最多的一种,了解到其具有杀伤微生物细胞和生长旺盛的癌细胞的功能。
当前己经被分离纯化的防御素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富含半肤氨酸、阳离子、小分子质量,同时又是有特定抗菌活性的一类抗菌肤。
根据己知的结构,分离纯化的防御素又可以分为贻贝防御素、Myticins、Mytilins和Mytinycin[19]。
这些防御素在不同的贻贝中起特定的抗菌功能。
2. 3溶酶体酶贝类的颗粒细胞的溶酶体中主要含有: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 ,溶菌酶(LSZ)、氨肤酶(aminopeptidaee) ,β一葡萄糖甘酸酶(β-glucuronidase)、脂肪酶(lipase)等溶酶体酶。
当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时,这些酶通过颗粒作用释放到血清中发挥作用[20]。
酸性磷酸酶可以将吞入细胞的异物逐步消化分解,其反应机制是:酸性磷酸酶能够催化有机磷酸醋水解,打开磷酸醋键,将磷酸醋根离子释放,进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碱性磷酸酶通过改变细菌表面的结构来增强细菌的异己性,可以加速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异物的降解速度。
同时,碱性磷酸酶还参与膜的吸收和转运、钙离子的吸收和维持细胞内磷酸浓度。
溶菌酶不仅可以使病原体细胞壁溶解,还能部分或者完全抑制其存活或正常发育。
Cheng[21-22]研究发现溶菌酶在贝类的炎症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刘世良等[23]报道指出溶菌酶能够溶解病原体的细胞壁,并且部分或者全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
此外,溶酶体中的氨基肤酶、脂肪酶等水解酶不仅能够直接起抗菌作用,还可以作为调节因子调节细胞的吞噬。
2. 4化学递质伴随着贝类的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化,化学递质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贝类的化学递质存在于贝类的体液和血细胞中,包括细胞因子(cptokines)、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hormone)、阿片样活性肤(opioid pep-tides)、糖皮质素(glucocorticoids)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PK)等化学活性物质[24]。
阿片样活性肤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形态来参与贝类免疫。
Hughes T K等[25]向贻贝的血淋巴加阿片肤时发现,免疫细胞变扁,产生趋化性,促进了吞噬作用。
【结束语】研究贝类免疫学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贝类的水产养殖,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对贝类免疫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对自身的抗病能力,也对高等动物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产生意义。
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贝类免疫学技术与知识,能让我们更大程度地开发海洋这个丰富的资源,为人类社会造福。
【参考文献】[1]张朝霞.杂色鲍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2]Zhang H Y. Liu K W. Jiang Y. et al. Functional group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from Arzorlnrzta Woorliarza Heude[ J].Acta H ydrlobiologicaSinica.1997.21(4):348-352张洪渊,刘克武,姜云,等.圆背角无齿蚌碱性硫酸酶的功能基团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9721( 4 ) : 348-352[3]Mohandas A. Cheng T C. Cheng J B. Mechanism of lysosomal enzyme release from Mercerznria mercerzaria granulocytes: a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 study[J].J Invertebr Pathol. 1985. 46(2):189-197[4] Gushing J E,Evens E,EVANS M L.Induced bacterial responses ofabalones[J]. Invertebr Pathol, 1971,17: 446-44R[5]Yoshino T P, Granathw().Identification of antigenically distincthemocyte subpopulations in Biomphalaria glahrata (Gastropoda ) using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smfacc membrane markers [J].Cell TissueRes,1983.232:553-564[6]Cheng T C. Folcy D A. Hemolymph cells of the bivalve mollusc Mercenaria mercenaria: An electron microscopical study [J].J InvertebrPathol .1975,26:341-351[7]Carballal M J ,Lopez C, Azevedo C, et al .In vitro study of phago-cytic abil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mk. haemocytes[ J].FishShellfish Immunol. 1997.7:403-416[8]Xuc Q. Renault T.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and Pacific oyster,Crassostrea giga hemolymph[J].JInvertebr Pathol. 2000.76:155- 163[9] Cronin M A.Cullcty SC,Mulcahy M F. Lysozyme activity and pro-the hemolymph of the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J].FishShellfish Immunol.2001,11: 611-622[10] Antonio L G,Alfonso N M M. Felipe A V. el al.Ontogenetic variations of hvrlrolvtic enzymes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J].Fish ShellfishImmunol. 2004.16( 3 ) : 287-294[11]Canesi L. Betti M,Ciacci C. et al.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mussel hemocytes to bacterial challenge:therole of stress-activated P38 MAPK[J].Dev Comp Immunol. 2002b.26: 325-334[12]ROSerberger C M,Finlay B B. Phagocyte sabotage: disruption ofmacrophage Slgnalhng by bacterial pathogens[J].Mol Cell Biol.2003.4:385-396[13]杜丽.张巍.陆逵.王凤阳.王爱民.DU Li.ZHANG Wei.LU Kui.WANG Feng-yang.WANG Ai-min 贝类免疫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动物医学进展2008(3)[14]马洪明,麦康森.贝类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非我识别[J}.海洋科学,2003, 27 (2):16-18.[15]江洪,孙册.软体动物凝集素「J}.生命的化学,1996, 16(5):28-31.[16]陈寅山,柯桂颖,饶小珍.泥蜡血淋巴液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 39(5):453-460.[17]马贵华,陈道印,刘六英,等.多酚对河蟹免疫功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7, 28(4): 9-11.[18]赵寅生.凝集素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 28 (4):445-4.[19] Mitta G, Vandenbulcke F,Roch P. Original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mussel innate immunity[J].Febs Lett,2000, 486 (3):185-190.[20]陈皓文,魏玉西,郭道森.贻贝防卫素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2003, to (2):129-134.[21] Pipe R K. Hydrolydic enzymes associatedwith the granular haemocytes of the marinemussel.Tournal,Mytilus edulis[J].Histo-chemistry1990 (22):595-603.[22] Cheng T C, Rodick G E, Foley D A. Releaseof lysozyme from hemolym ph chell ofMercenaria during phagocytosis[J].J工nvertebrate Pathology,1975(25):261-265.[23] Cheng, T C. The role of lysosomes inmolluscan inflammation[J].Sorer Zoo1.1983,6 (6):403-412.[24」刘世良,麦康森.贝类免疫系统和机理的研究进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 2:95-103.[25] Tiscar P G, Moses F. Defense mechanisms infarmed marine mollusks [J].VeterinaryResearch Communication, 2004(8):57-62.[26] Hughes T K, Barnett J A, Charles R, etal.Lipo po lysacccha- ride and opioidsactivate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Mytilusedulis immunocytes[J].Cell Tissue, 1991,264 (2):1317-320.[27]彭其胜,郭文场,扬振国,等.中国对虾血淋巴凝集素的血凝活性与促噬活性[J].水产学报,2001. 25(3):197-202.[28]潘建梅,奚耕思.动物卵子膜凝集素受体及其在生殖中的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2003 (3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