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

合集下载

论武则天统治之功与过

论武则天统治之功与过

论武则天统治之功与过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之遗风,下启“开元盛世”之伟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创获,其影响几乎遍及各个角落,但对于任何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对其进行评价。

本文讲对武周执政时期的功与过展开讨论。

关键词:武则天统治酷吏政治武则天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

她在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以超人的魄力,无畏的胆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唐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广开言路,善纳诤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是世人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高度评价。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

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比起唐太宗并不逊色。

虽然有人在谏诤中直言不讳,触犯她的隐私,或是劝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后议论她的缺点;但她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还受到奖赏,比如在谏诤中涉及她个人私生活的朱敬则就得到赏赐,后来被提拔到宰相地位。

同时她对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放纵酷吏滥杀无辜等缺点并不完全回护,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错案。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2、扩大仕途,开创殿试首先,使“常举”制度化,坚持每年开科取士,不以任何借口停止贡举。

其次,调整取士科目。

重点发展进士科,适当发展诸科,降低明经科的地位。

与此同时,扩大制举,缩短制举时间,扩大录取人数。

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

此外,武则天还采取了破格用人的办法。

不论是现任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干,都可毛遂自荐,以求进用。

在扩大仕途的同时,武则天也很注意对官吏的培养。

为此,她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撰写《臣轨》一书,从十个方面对臣下提出要求,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僚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略有变化,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科举考试科目:
1. 科举考试一共有三科,即诗、书、礼。

2. 诗是考查文学功底的科目,书是考查文书写作能力的科目,礼是考查礼制文化的科目。

二、科举考试步骤:
1. 考生先进行初试,初试由县、州级官员担任考官,考试内容主要是诗社、草书、经学等。

2. 初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生需要在殿内写出一首七言或五言绝句,或七言或五言律诗。

3. 殿试成绩合格者继续参加会试,会试由宰相主持,考生需要通过面试和文化考试。

4. 会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参加最后的殿中试,殿中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需要在殿内做出礼制文化方面的演讲和答辩。

三、特殊考试对象:
1. 女性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女性需要通过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

2. 汉地十八岁以上无官职一般人口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不限于籍贯
和身份。

四、科举考试的意义:
1.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能够保证人才的选拔公正公平。

2.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在文学、书法、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开拓了农民阶层的晋升通道,使得社会结构
更加公平和稳定。

以上是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011唐代科举制度

011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官吏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尽管它的很多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只有在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够实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察举制度。

汉朝初年只有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和拥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富人可以送子弟到朝廷为“郎”。

这就是“任子”和“赀选”制度。

高级官吏多由这些二千石子弟担任。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命,一般官吏则由长官辟召。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亲自策试。

1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由皇帝临时下诏察举贤良的特科正式形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也初步建立。

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这样,一般平民的子弟就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

这是一个由贵族世袭任官到一般平民按才能任官的过程。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各一人,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通章句,文吏课箋奏,乃得应选。

”3岁举孝廉也建立了考试制度。

阳嘉之制实行后,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如果不能通过中央的考试,便不能获得官职。

而郡守的举荐,又是到中央人参加考试的前提。

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豪强大族也逐步操纵了本州郡的政治。

因此,东汉中叶以后,察举和辟召就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最后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虽然出身授职还要通过两汉以来的察举和辟召等选官的程序,但是被察举和辟召的条件首先是门第。

门第成为做官的先决条件。

南北朝以来,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在官吏选拔问题上出现了几个新的情况。

一是按照才能选任官吏的问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萧衍在南齐末年上表中就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科举制的发展及意义

科举制的发展及意义

科举制的发展及意义“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时期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科举历史背景在周代时期,就以“乡举里选”的方式选拔本乡的有贤能之人,在经过地方官一层层推举,到了中央后就会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

这就是科举的雏形概念。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的制度被严重破坏,由此通过考核和推荐的非贵族人士被破格任用的情况越来越多。

汉朝时期,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来选拔民间人才。

高祖十一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也就是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在汉文帝二年和十五年时期,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可以说汉代的选举人才模式是后代科举的分水岭,从形变到质变,他们重要的区别是: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基本不存在黜落。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在这时候,可以说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而举荐权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手中。

(跟现在有关系找后门一个道理,因此没有门路的一般人事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科举的正式产生过程南朝时期,秀才科的策试才逐渐明朗: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做不成官。

这说明考试已经成为了选拔人才严格的门槛。

《通典·卷十四·选举二》:“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图片如此一来,寒门底子就多了出路了,纷纷以读书为业,考试制度明确提出了不论出身,有才华就能录用。

《梁书·武帝纪》:“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到了北朝,考试已经发展成为了分科目考试,还有监督考场的情况:《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凡州县皆置中正。

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

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

武则天称帝和科举制度

武则天称帝和科举制度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学期: 2011 学年第 2 学期专业:教育系 年级: 09 级学生姓名:马思博 学号:09123056题目: 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任课教师姓名: 胡祥2011 年 6 月 6 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自从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因高宗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详决”,参与朝政,形成“二圣格局”。

690年武后‘革命”称帝,执掌中枢大权,先后控制大唐政局将半个世纪。

武则天的成功来之不易,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步履艰难地跨过了男女、士庶、才人、殡妃、垒后、皇太后和皇帝的六大社会台阶君临天下,终于完成了她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坎坷人生旅程。

她审时度势,奋力自强,借助普通地主力量迅猛上升跃登政治舞台,在唐太宗贞观治世之后,开创了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比较强大、文化教育相当发达的武周王朝,确为我国中世封建社会中很不寻常的一个时期。

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气魄,临朝称帝,在政治、经挤、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别开武周政权一派新的景象,赢得了史家“政宏贞观、治启开元”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传奇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改革和创新中,对唐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影响,对武则天夺权称帝产生极大作用;而且又突出反映了武则天施政治国的卓识才千,品格风貌以至兴趣爱好等诸多特色的,当推她一手倡导和推行的科举制度中的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可以说,最能充分反映武周政治特点的:一是选拔新人,二是提倡改革和创新,三是任用酷吏、推行高压的刑政来改变高祖、太宗以来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结构。

而关联三者因果,保证实行“武周.革命”建立武周政权。

并取得实效的,是大力提倡科举、推行科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笼络士人,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在治理天下,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富双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一起来看看吧。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在中国有非常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现在的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唐朝非常盛行的科举制,但是说起科举制度有一个人和这个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说起武则天这个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后世看来如果没有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以及创新,科举这一项制度是不可能能够影响这么深远的。

要说武则天究竟对科举制做了哪些改革以及创新,主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点就是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进士科,这个东西的设定使得当时的科举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拔官员的时候从来不看他们的门第高低这对当时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有利的。

因在这之前当官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平常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第三个点就是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之前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但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样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所以她又在科举之中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武举,武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武功方面的才能来进行选举,这样国家不仅得到了政治方面的人才还得到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因为这三点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武则天对科举制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的。

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这种制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下面说一下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在选举以及人员的选举上都采用的是类似科举制度的一种制度。

其实在很多年之前,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那时候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他们的这种方式令传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下班人才的方式,于是把这种方式传到了自己的国家。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

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

(1)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

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

“房谋杜断” 魏征。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唐玄宗
政治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

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在位期间实施了许多改革和政策,其中包括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

以下是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1. 开放考试:武则天打破了唐朝科举制度中只限制名门望族参加考试的规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改变考试内容:武则天认为现有的科举考试内容过于注重诗词、文辞等方面,而忽略了实用性较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于是她又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考试科目,如军事、财政等。

3. 严格考试标准:武则天实行了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只有成绩优秀者才能被录取为官员,从而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

4. 建立了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武则天还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类,按照成绩高低分为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这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措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发展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重要
作用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
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隋Hale Waihona Puke 时期的科举制项目概况
概念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特点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具有公开、公平等特点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
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重才能,不利
于巩固统治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
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武周之治的岁月 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武周之治的岁月 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周之治的岁月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导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在位期间,有一定的为政举措,开创武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在位期间,有一定的为政举措,开创武周之治。

女皇岁月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

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

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长寿二年(692年)正月初三,杀皇嗣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

初七,将皇孙李成器降等封为寿春郡王,恒王李成义降为衡阳郡王,楚王李隆基降为临淄郡王,卫王李隆范降为巴陵郡王,赵王李隆业降为彭城郡王。

九月初九,武则天加号“金轮圣神皇帝”,施行大赦,赐准聚饮七日,制作金轮、白象等“七宝”。

十四日,武则天追尊曾祖父烈祖昭安皇帝为浑元昭安皇帝,祖父显祖文穆皇帝为立极文穆皇帝,其父太祖孝明高皇帝为无上孝明高皇帝。

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

武则天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高一丈,用铜铁二百万斤。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二,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年号为“证圣”。

施行大赦,赐准聚饮三日。

[20]五月,契丹
生活常识分享。

武则天在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武则天在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武则天在宫城南面的南衙,照例任用三省的宰相们处理国务。此外,又在宫城的北门内,招集一批“文学之士”,以便集思广益,参议国事,并编撰书籍,时人称这批人为“北门学士。”
后来,明清两代,都不设置宰相,而以内阁学士为顾问,随时召入宫中议政,也是北门学士制之遗风吧。现代西方国家之总统,多有一批私人顾问,称为智囊团。
后世的史书、戏剧、文章等,对她发出的诽谤污蔑、造谣攻击,都是错误的,徒劳的。
武则天为皇后不久,就于春初出宫举行重农桑的仪式皇帝耕藉田,皇后祀蚕神。
又如,她做执政皇后之第二十年,提出了新的施政方针(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是“劝农桑,薄赋徭”。
又如,则天亲撰《臣轨》一书,是天下臣民的政治读本。全书共十章,其中《廉洁》《利人》两章,强调重农抑商。例如《利人》章说:“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又说“劝农之急,必先禁末作(经商)。末作禁,则人无游食;人民不游食,则务农。”
五、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所以强调要选拔这些地区的人才。《旧唐书。选举志》称之为“南选”。
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一、特别重视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仍实行均田制,几乎所有农民都有地可耕,但她仍然强调重农政策。“无农不稳”嘛,何况是封建社会呢!
一、散文。富家谟、陈子昂创作了第一批唐文。唐文以质朴则健的文风,取代了六朝以来柔弱华丽的文风。至唐代后期,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创作了成熟的唐文,而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前两名。
二、唐诗。沈亻全期、宋之问创作了第一批成熟的唐诗,即律诗与绝句。这是前代不曾有过的格律诗(唐人称之为近体诗)。
因此,武则天能成为上承贞观这治,下启开元盛世的中间的高大拱桥。促使唐朝(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三十年)成为国内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而在当时世界上,唐朝也是一个强大、繁荣、文明的大国。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没有她的政治基础。

所以,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支持自己的有才之士十分尊重、重任。

武则天任用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她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大力发展科举制思想。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开皇帝亲自考核录取人才殿试贡生的先例。

皇帝亲自考核官员,使贡生感受到皇恩,表现了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成功的化解了贡士们的反对情绪,终于得到了他们贡士的支持。

第二贡献是开试武举。

武则天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将的第一人。

公元702年,她开科武举,招考武官。

文官与武官的选择制度化,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安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荐举与自荐结合的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是明明白白武则天的光明点之一——打破常规、破格人用。

公元68 3年,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一年,她派专门官员十人到各道去搜荐人才,这使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知识者得到被荐举的机会。

其中最有名的是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是武则天统治末期的宰相,他安定当时的政治局势。

685年武则天下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可以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又实行试管制度,被举的人才试作某官,加以考察,合格者,再命为正式官吏。

这试官制有利于合理配备行政人员,减小用人上的失误。

武则天做了这些改革科举制和荐举、自荐等破格用人聚集自己的有才之士,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加强皇权。

迁都洛阳684年,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

政治上的原因,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时西北地区的中心势力为关陇贵族。

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受到很大的政治上的压力。

洛阳迁都旨在取悦于东北出生的官员,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而且算是武则天最热心的支持者。

虽然迁都有各种原因,可是我觉得最大的目的就是打破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权的垄断,赢得东北出生官员的支持。

论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论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浅析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吴玲莉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就其在用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二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三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四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

为了寻找英雄和人才,在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如: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武举和殿试,派使臣到民间寻找人才。

武则天卓越的才能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如:一政治清明;二经济发展;三国力强盛;四科举制发展等。

关键词:武则天;任人为限;不拘门第;不避仇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Abstract: Wu Zetian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only one orthodox female emperor,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cient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poet. The people in publishing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not birth, is a qualification; two is widely LAN excellence, avoiding enmity; three is the trust people, cherish talent; four is Sixianruoke, tried to seek the visit. In order to find the hero and tal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alace, to send envoys to folk looking for talent. Wu Zetian excellence can als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a political Qingming; tw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four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Key words: Wu Zetian; Ren limit; informal family; avoiding enmity;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national prosperity一、策略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从公元660代高宗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

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科举制度萌芽于隋代,但当时惟有“秀才”、“进士”两科,各方面的制度既不健全,存在的时间也很短。

到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度才获得较大的发展。

唐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初试和省试两部分进行,举子最终通过礼部主持的省试,便为及第或中举。

当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九经、五经、三史、三传、明法及明算等等。

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

进士科考试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方面。

进士的前三名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别称。

其它诸科考试的内容各有侧重,或以对儒经的默诵、理解为主,或以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都带有一些专业技术性的特点。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受到极大重视,武则天曾亲自在洛阳殿策问考生,此即“殿试”的发端,但以后殿试并未形成定制。

另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针对武士考试的“武举”制度。

唐时,科举制度虽已日渐发达,其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弊端,其地位也尚未居于绝对优势。

概要而言,其局限性表现在:其一,考试制度不够公平、严密。

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郎等官员担任,与此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

于是,主考官对外公开和大臣举荐考生制度的存在,便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请托现象。

达官贵人既可以凭借权势替亲友向考官说情,甚至决定录用名单,而普通举子也只得奔走于考官和显宦门下,以求其推荐。

因此,取士往往并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唐人便指出“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

其二,因上述现象的存在,中举者无不视考官为恩师,而考官则视举子为弟子,又产生了彼此结成门生座主关系的问题,唐代政坛上朋党之争与此有莫大关系,如著名的牛李党争即是一例。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

浅析唐代武则天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作者:丁小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武举又称为武科,作为朝廷的考试制度确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其确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武则天时期武举考试内容比较偏重武艺和体力的选拔,武举制度在为国家选拔武艺军事人才的同时,也对后来各朝各代的武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武举;武则天;选拔[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唐朝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唐代科举选拔制度上来看,考试条规趋于繁密,更加全面公平;从唐代考试内容上来看,考试的常设科目增多,产生了武举,内容更加丰富。

其中唐代武举制度的产生为科举制度的发展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一、唐代武举制度的确立武举又称“武科”,武举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优秀的军事人才,给习武之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同时发掘更有潜力成为优秀军事将领的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举始创于公元702年,之后历朝历代时而被废除、时而又恢复,正式废除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有着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执政几十年的女皇帝,虽然后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是一位惜才爱才,善于用材的统治者。

武则天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开创武举,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

也正是因为武则天身份的特殊性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武举制度才会在唐代正式应运而生。

二、武举制度创立的背景武举是唐代首创的用来选拔优秀军事人才的考试制度,其产生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武则天和个人政治抱负和政治方针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武举制度的构想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确立的。

前朝人曾以武艺和谋划才能为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但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考试制度。

汉武帝时期,为选举材力之士,以武力和胆量为标准进行过选举。

除此之外,成帝、汉哀帝等也曾依据武艺进行选官。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科举制度起于隋兴于唐,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选官制度,和原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有摆脱土族门阀的垄断,给统治机构增添新鲜血液之长。

但唐初实行这种制度仍然完全沿袭隋的旧制,有许多弊端和不完善之处。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势力,真正选拔一批智能之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

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土为每年一次。

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

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贴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这样以来,就真正为那些才思敏捷的有识之士,开辟了入仕做官的途径。

其次,创立殿试。

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又在完善原有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殿试。

所谓殿试,就是皇帝在殿廷上向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

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

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殿试的创立是科举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样做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更加忠君爱国。

第三,设武举科。

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以增加国防实力,保证国家安全。

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

第四,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拨上特别给予照顾。

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

第五,创“密封卷”。

原先的科举制,是到京城的考生先由考官主考会试后,就评定最后录取名单,武则天抽看考卷后,发现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不少蠢才,便一方面设立了殿试,一方面下诏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科举制的完善[2]

科举制的完善[2]

让你说说看: 让你说说看
p18页“动脑筋”, 18页 动脑筋”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小结
科举制的完善 朝代: 朝代:唐朝 人物:唐太宗、武则天、 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过程:唐太宗: 过程: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 内容
论一论:
大诗人李昂、李白、 大诗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参加过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科举考试吗? 中过进士吗?
看一看: 看一看:
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页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图及太宗语: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考试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科举制的完善
6.2 刘洵
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 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 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 的规模,扩建学舍, 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 学员 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首创殿试 殿试和武举 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 唐玄宗时, 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 士科的主要内容
课后思考
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 学习了科举制的完善后 , 请 想一想, 想一想 , 你对现在学校的考 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 ? 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结 论
纵观全文,虽然我国封 建 社 会 的 科 举 制 为 统 治 阶 级 选 拔 了 大 量 只 会读“四书五经”(读死 书 死 读 书)的 无 用 之 才,形 成 两 面 派、阿 谀 奉 承、 玩弄权术的官场歪风,间接导致了近 现 代 我 国 科 学 技 术 的 落 后 ,逐 渐 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科举 制 也 有 它 的 优 点 ,本 文 从 武 则 天 时 期的科举制作为切入点分析其积极因素。希望我们要正视目前我国公 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 积 极 研 究 借 鉴 国 外 以 及 我 国 古 代 社 会 选 拔 官 员的成功经验(武则天 对 科 举 制 的 三 大 贡 献 仅 供 参 考 ),不 断 完 善 我 国 的公务员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 。
虽然历史上对武则天的 评 价 褒 贬 不 一,但 她 上 承 “贞 观 之 治 ”下 启 “开元盛世”确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在 她 统 治 期 间,国 家 政 治 稳 定,经 济 繁 荣,社会总体向前发展。其 中 最 值 得 赞 赏 的 是 武 则 天 对 科 举 制 的 三 大 贡献。武则天深知“为政之道,唯在 得 人”,毛 主 席 评 价 她 有“识 人 之 智, 用人之术,容人之量”。总 之,武 则 天 对 唐 初 100 多 年 鼎 盛 局 面 的 延 续 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国历 史 上 大 约 300 个 皇 帝 中 少 数 几 个 较 有 作 为 的 帝王之一。武则天不愧为 中 国 古 代 杰 出 的 女 政 治 家 ,对 于 中 国 历 史 的 影 响 超 越 了 时 代 ,基 本 上 是 一 位 值 得 肯 定 的 历 史 人 物 。
二 、武 则 天 推 进 科 举 制 的 思 想 基 础
贞观初唐 太 宗 说 过:“以 天 下 之 广,四 海 之 众,千 端 万 绪,须 合 变 通”。唐太宗的这段话为政治制度的 及 时 调 整 奠 定 了 思 想 和 理 论 基 础 。 对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唐朝被看作是 很 正 常 的 事。 而 “变 通”二 字 也 往往成为制度调整时的依据。所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势 的 变 化 不 断 调 整 ,体 现 出 较 强 的 自 我 完 善 机 制 。
参考文献: [1]吴 宗 国 .盛 唐 政 治 制 度 研 究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2003. [2]满相忠,刘 国 栋.西 方 国 家 怎 样 招 聘 公 务 员.世 界 知 识.2007, (1). [3]吴天,郑 瑶 三.对 当 前 公 务 员 报 考 热 的 思 考 [J].内 蒙 古 统 计. 2005,(4). [4]毛 寿 龙 .公 务 员 该 不 该 是 金 饭 碗 [J].中 国 经 济 论 坛 .2004,(46).
【关 键 词 】科 举 制 武 则 天 贡 献
一 、研 究 意 义
就科举制而言,首先,从 本 质 上 讲 它 是 一 种 官 员 选 拔 制 度 ,属 于 政 治制度范畴。其次,曾有西方学者认 为,科 举 制 是 中 国 文 明 最 显 著 的 特 征之一,并且成为世界 上 其 他 国 家 不 可 匹 敌 的 独 一 无 二 的 制 度 。 对 西 欧文官制度有示范作用。再次,在中 华 民 族 的 历 史 长 河 中,伴 随 朝 代 更 迭各种政治制度兴衰更替不胜枚 举,然 而 科 举 制 却 一 直 存 在 达 1300 年 之久,至今对我国仍有影响。一种制 度 有 如 此 顽 强 的 生 命 力,在 中 国 制 度史上十分罕见。
(一 )提 高 进 士 科 地 位 唐朝的科举主要包括常科(每年 一 次)和 制 科(也 叫 制 举,皇 帝 下 诏 临时举行)。其中,常科包 括 明 经 科 (主 要 考 儒 家 经 典 )和 进 士 科 (主 要 考诗文才华)。一般考明经科(儒家经典)有 前 途,但 武 则 天 却 提 高 了 进 士科地位。原因有二,其一,由 于 当 时 印 刷 术 较 落 后,能 够 看 儒 家 经 典 的大多 是 家 里 有 藏 书 的 世 家 子 弟 ,所 以 明 经 科 有 利 于 士 家 大 族 ,不 利 于 广泛选拔人才。其二,进士 科 侧 重 考 文 采,文 采 好 除 了 要 认 字 (知 识 积 累)外,最重要的靠天分 灵 气,所 以 即 便 是 寒 门 子 弟 家 里 没 太 多 藏 书 但 有天分灵气同样能脱颖 而 出。 总 之,提 高 进 士 科 地 位 拓 宽 了 寒 门 子 弟 向 上 发 展 的 道 路 ,使 科 举 制 选 拔 人 才 的 面 更 广 了 。 唐太宗统治的23年 里,进 士 共 205 人,而 在 高 宗 和 武 则 天 统 治 的 55年里,进 士 达 1000 多 人,年 均 录 取 人 数 大 大 超 过 了 贞 观 年 间。 例 如 辉煌初唐诗坛的诗人王勃、宋 之 问、刘 希 夷、贺 知 章、陈 子 昂、张 九 龄 等 都是这一时期及第的进士。显而易 见,唐 代 文 学 的 发 展,诗、赋、传 奇 小 说的繁荣与进士科重视 文 章 辞 采 紧 密 相 连 ,书 法 的 繁 荣 也 与 以 书 取 士 有关。 (二 )充 分 发 挥 制 举 的 作 用 制举的优点有三个。第一,与现 实 联 系 密 切。 相 比 而 言,常 科 出 题 模式固 定,而 制 举 通 常 联 系 国 家 现 实 热 点 问 题 ,有 效 考 察 了 考 生 的 行 政 能力。第二,考生范围广(现任 官 员 也 可 参 加)。 第 三,考 试 见 效 快。 对 于常科,无 论 考 中 进 士 或 明 经 都 要 接 受 再 选 拔 ,而 制 举 只 要 通 过 考 试 马 上 就 能 任 职 ,提 高 了 人 才 使 用 效 率 。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 一 次 制 举,其 频 率 远 远 高 于 唐 朝 的 其 他 皇 帝。另外,在制举中武则天特别重视 殿 试(皇 帝 亲 自 到 大 殿 主 持 制 举 考 试)。其实殿试是唐高宗开创的,但 他 就 举 行 过 一 次 而 且 规 模 小。 而 武
则天称帝前一年,为了拉近和考生的 距 离 网 罗 人 才 ,在 洛 阳 城 的 洛 成 殿 举行了大规模殿试,考 生 上 万 人 之 多,连 考 好 几 天。 据 史 书 记 载,武 则 天坐殿以制举选贤,一 天 就 选 出 一 百 三 十 多 人 充 实 中 央 和 地 方 。 殿 试 在此后封建社会一千余年里一直延续下去。
文化与传播

论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
◆ 耿 澄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唐朝政治制 度 不 但 为 其 经 济、文 化、社 会 发 展 提 供 了 制 度 保 障 ,而 且 对 唐 以 后 各 朝的政治制度也有深远影响。其中,科举制是唐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我国 历 史 上 杰 出 的 女 政 治 家 武 则 天 为 推 进 科 举 制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不 可 磨 灭 的贡献。
(三 )开 创 武 举 长安二年(702年),武 则 天 初 设 武 举,专 门 招 收 武 人。 考 试 科 目 有 马射、平射、筒射、马枪等 从 中 选 拔 有 军 事 技 术 才 能 的 人 。 打 破 了 科 举 制只有文人学士才能进士的限制,为 武 人 进 士 开 辟 了 道 路 ,体 现 了 武 则 天广开科举选拔人才的方针。 总之,武则天通过一系 列 有 效 措 施 面 向 社 会 选 拔 了 一 大 批 文 武 人 才委以重任。她不计资历、出身,用 人 唯 贤,依 能 授 官,量 才 使 用。 自 弘 道 元 年 临 朝 称 制 至 神 龙 元 年 退 位 的28 年 中 ,共 任 用78 位 宰 相 ,例 如 ,众 人皆知的 魏 元 忠,狄 仁 杰,姚 崇,宋 璟;边 将 娄 师 德,郭 元 振 等。78 位 宰 相中有的来自名门望族,有 的 来 自 庶 族 地 主,有 的 甚 至 是 既 非 著 姓、又 无官位或官职的“衰微破落”和“役同 厮 养”的 下 等 户。 这 些 社 会 精 英 促 成 了 武 周 时 期 的 繁 荣 ,同 时 为 “开 元 盛 世 ”的 到 来 做 好 了 人 才 储 备 。
330
Hale Waihona Puke 政治制度的及时调整是政治活力的表现。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 勃 勃 地 向 前 发 展 ,政 治 制 度 的 高 度 自 我 完 善 是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三 、武 则 天 对 科 举 制 的 三 大 贡 献
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 会 比 较 开 明 的 政 治 家 ,从 公 元 660 年 代 高 宗 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实 际 执 政 近 半 个 世 纪。 她 留 给 后 人 最 宝 贵 的 财富是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善用能 人。 武 则 天 对 科 举 制 作 出 了 三 大 贡 献 ,使 其 更 加 平 等 开 放 。
四 、对 今 天 我 国 公 务 员 制 度 的 启 示
(一 )公 务 员 报 考 条 件 限 制 不 合 理 目 前 ,我 国 在 对 国 家 各 级 公 务 员 的 考 试 录 用 中 ,尤 其 是 在 地 方 公务员的录用中,对某 一 职 位 的 报 考 条 件 往 往 有 一 些 不 合 理 的 限 制。如在中央及其直属机 构 录 用 公 务 员 时 就 规 定 年 龄 必 须 在 18 岁 以 上,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 学 历 和 符 合 岗 位 要 求 的 能 力;具 备 中 央 公 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 要 求 其 他 资 格 。 另 外,户 籍 限 制,专 业 限制,政治面貌限制,在中央和地方 录 取 公 务 员 的 条 件 中 时 有 出 现 。 这 些不合理的限制阻碍了公平公正公务员招聘制度的发展。 首先,从机会均 等 的 原 则 出 发,不 主 张 对 报 考 者 年 龄 进 行 严 格 限 制,加之较高级公务员职位对社会开 放,客 观 上 要 求 录 用 有 较 多 社 会 阅 历和工作经验的中年人 甚 至 老 年 人 在 这 些 职 位 上 供 职 。 其 次,对 学 历 的过度限制形成对相对 低 学 历 人 员 的 排 斥 ,而 政 府 部 门 的 工 作 性 质 是 多样化的,需要多层次 人 才。 该 限 制 可 能 造 成 绝 大 多 数 贫 困 或 教 育 欠 发 达 地 区 的 青 年 无 法 进 入 政 府 部 门 ,不 利 于 各 阶 层 的 融 合 和 社 会 和 谐 。 (二 )公 务 员 考 试 科 目 缺 乏 针 对 性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重公共科 目,轻 专 业 科 目,导 致 高 学 历 的 专 业博士、硕士公共课考不 过 相 对 低 学 历 的 本 科 生 、大 专 生,进 而 造 成 高 层次人才难进公务员队 伍 的 现 象。 另 外,我 国 的 考 官 队 伍 主 要 由 组 织 人事部门官员和高校、行 政 学 院 及 科 研 院 所 的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组 成 。 前 者虽具有一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经验,但 对 管 理 缺 乏 深 入 研 究 ,对 考 生 的 书 面 和 口 头 答 案 不 能 做 出 准 确 、完 整 的 评 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