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史
现代史
晚清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衣
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宽松旗袍→改良旗袍
干部服、绿军装
穿得暖向穿得好、 时尚、个性过渡
食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 中西餐 并存
住
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 )→ 西式 住房出现→居室建筑融入
西式建筑特点、 中西合璧。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摘编自陈明远《从名人婚礼说花冠与婚纱》
1.恋爱——2.订婚——3.结婚(中西结合)
婚俗:(1)近代以后 ①包办婚姻——婚姻自主 ②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2)新中国成立后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照(图为林徽因身穿自己设 计的婚礼服)
(2)葬礼礼俗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出现殡仪馆、公墓
但因家境清贫,无钱娶亲,父亲要求他惟有按照入赘的方法,由 女家张罗费用,免除男方的负担。
旧式婚礼步骤: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 3.会亲(订婚) 4.请期 5.纳采(备礼)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材料2: 1919年梁思成18岁、林徽因15岁时,少男少女由父辈介绍相识。1922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
解放初期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流行时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 60年代中期
服饰: 中山装(男)、列宁装、连衣裙(女)
1964.12,老舍、梁思成、华罗庚、彭真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
流行时代: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末 服饰:
“干部服”、 军装
“文革”流行装扮: 剪短发、戴军帽、手捧语录本
(2)原因:①政治:受政治变革、“文革”影响,着装反映对 革命的支持(身份识别);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物质匮乏,计划经济的影响; ③思想:“左”倾思想泛滥,阶级意识强化,追求美被视为资产 阶级享乐;思想闭塞,不了解外界情况;
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
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C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2.(2012·浙江文综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
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
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
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
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复习: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
大众 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 报业 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的发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展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
① 197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 束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 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 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② 2006年青藏铁路贯通
空 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 中 期已形成航空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第一轮复习)
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 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 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 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 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B
6.(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 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 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 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 、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 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 观念有何影响?(5分)
(3).中山装
1.(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 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 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D
3.(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 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复习课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国传统服装走向世界
三、住
延伸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住的变化受到了哪些重大历史 事件的影响?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欧式建筑
四、婚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
毛岸英和刘思齐
古代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近代(清末明初)
婚姻自主 删繁就简
新中国 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
材料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 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 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 “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 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的传 统道德观念。请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 标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材料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被视为天经地义不 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 1920年4月15日)
• 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 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 4.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 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 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 关的是( )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 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总结:衣食住俗礼的变化受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 延伸思考:
•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史)指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了你上菜的想法? • 根据服饰特点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影响服饰变化?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住的变化受到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婚礼形式的变化和丧葬习俗的 变化受到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的变化受到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0年代的婚礼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照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传统民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上海沙逊大厦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石库门里弄民居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4、习俗 断发放足 婚姻制度 婚丧仪式 社交礼仪等
近 代 以 来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二、新中国的 新生活新风尚 4、习俗
革除陋习 颁布《婚姻法》 树立新风尚 提高人民素质 休闲方式多样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 国民政府下令 剪去辫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1、服装 2、饮食 3、住房 二、新中国的 新生活新风尚 1、服装 2、饮食 3、住房
4、习俗
4、习俗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 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近 代 以 来 1、服装 人 数量增加 西装 们 色彩丰富 服 中山装 款式多样 装 新款旗袍 紧随国际潮流 的 洋装洋袜 变 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5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doc
考点35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表现(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等流行。
②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式住宅增多。
④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⑤风俗习惯方面:逐渐西化。
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等新式礼仪,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
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2.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
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1.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
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小__说__林__》《月月小说》《绣像小 说》《新小说》。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__政__治__斗__争__ 的武器。
⑦__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①19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式娱乐活动。 ②1905 年摄制的《_定__军__山____》,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 影片。 ③1913 年的《___难__夫__难__妻___》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 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6.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 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 的生活多姿多彩。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 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人们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 革命后。
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进 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 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10 年代” 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 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 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 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 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 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 化的影响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一轮复习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步
的进步
类社会的影响
⑶大众传媒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 大众传媒的发展表现(报刊、影视、互联网)
的发展
刊 影视和互联网 大众传媒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方式
的逐渐普及为例 、思想观念等)
(2018·海南高考·8)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 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 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 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 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2、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表现
物 衣:由蓝灰色调到五彩缤纷
质 生
食:1988年 菜篮子工程
活 住:1995年 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3.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 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 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 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答案】B
(2016·海南单科·17)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
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
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学主体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1.第一次大变迁:(1)时间:鸦片战争以后(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殖民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3)主要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吃西餐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第二次大变迁:(1)时间:辛亥革命以后(2)历史背景: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高考可能会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 可能是文献、民谣、图片等。
命题法 考查新中国的票证 典例 下列组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曾经使用过的票证。这些票证的出现,说明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思维导图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深化拓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多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通商口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
二、新中国的社会生活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 会风尚: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是社会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菜篮子工程 ”丰富了餐桌。 (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1.思维辨析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 )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 (√ ) (3)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 × )
2.选择:下列服饰中,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深化拓展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四大阶段
1.近现代国人服饰变化
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2.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凭票供应表明了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供应体制,故①正确;凭票供应表明了物品的短缺,故②
正确;凭票供应反映了供需矛盾,也就是购销矛盾非常突出,故③正确;④从图片中反映不出来,排
除。答案为A。
【解题法】 解决新中国的票证问题的一般思路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 活必须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购买凭证,这就是“票证”,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 了广大居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它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 供应的根本好转而结束,1993年,“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2.要语背诵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 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 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2)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政府的政策等。 (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 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思维导图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深化拓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多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通商口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907 南京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
社会影响
形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社会内部了变革
C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
D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
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 报事业的重要目的在于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
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
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
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die 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 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 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近代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由沿海到内地;被动到主动学习 2、呈现地区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3、中西合璧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4、带有明显的双半色彩 5、随经、政、思的变化而变化
单元知识结构
表现
中国近 现代社 会生活 的变迁
特征 原因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由沿海到内地;被动到主动学习 2、呈现地区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3、中西合璧同时保持民族特色 4、带有明显的半殖民色彩 5、随经、政、思的变化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次巨变”: “四”:
鸦片战争以→辛亥革命后→新中国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考点二:中国的交通 和通讯
1.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列强扩大侵华的需要;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 代交通业;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 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历届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 (5)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中国人民的 聪明才智。
电视
• 优点:兼具视觉和听觉,表现形式多
样,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 围广,把报纸和广播的传播优势结合 在一起,时效性强等 • 不足: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不易 记忆,查阅困难,按时间顺序依次播 放,观众选择性差等
互联网
• 优点:即时性强,即时快速,传播的
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滚动报道,即时 更新;与受众之间能够比较充分实现 互动,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等
报刊
• 优点: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给读
者阅读自由性比较强对于事件的报道可以 尽量深入,让读者有全面的了解,可以阐 发理性思维等
• 不足: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染
力相对较弱等
广播
• 优点:接受方便及时,传 播信息量大;可以使受众 方便、及时、快速得到信 息;传播通俗易懂,不易 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接受 单向传递听众 参与性差等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 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2、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 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旧创新;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 科学合理。
总结提升 “一个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 “一”: 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但存在着地域的不平衡性。
“二”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 :
“三个内容”:
“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演进。
“三”: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考点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考点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高考展望】: 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 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 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 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 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 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 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 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 题的关注
• 不足:信息可靠性差,准确性低,对
相关设备、经济条件要求高等
1.归纳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结合史 实说明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 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 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 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 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 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 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 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巨大变化。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政治、经济、文 化势力传入中国)。
2、内因:
①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即生产 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 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 国人主动吸收。
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 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 习的过程。 (2)动力: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关,随民主化进 程发展而加深。 (3) 趋势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 不断加深。 (4) 程度、地域: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 衡性,由通商口岸、沿海向内地发展。 (5)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 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6)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旧俗的 消除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
(1)起步晚,开段艰难,落后于西方。 (2)阻力: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和顽固 派的阻挠。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7)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
3、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产生了那些影响?
★ 中国近代以来 城市和农村变迁差异大的原因:
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 农村的直接影响不大; 2、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内陆的 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有限; 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 农民思想愚味落后保守,很难在短时间内扭 转; 4、交通上:农村交通落后、闭塞,新事物 和信息难入。
4、趋势: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 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5、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至民国期间: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生 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生活与 政治紧密相连,先模仿苏联,后独立化。 (3)改革开放后:由于世界联系如意紧密,逐渐与 世界接轨。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 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 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 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 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 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 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 进新知识的传播。
方法解读:社会史观
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
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 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
史、家庭婚姻史等。
研究方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析除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 1905年 1931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935年 1935年 建国后
《风云儿女》 插曲后来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的变迁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分段: •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 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 现代(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根本原因) 1、外因:
积极: (1)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改变了人们 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加强了各地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消极: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和掠夺;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 等。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发展的综合归纳
阶段 形成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19世纪中前期 《万国公报》_
时期或时间
影
响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国人自办报的开始
1873年
《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 《新华日报》 发展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繁荣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新中国 《人民日报》 介绍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及事 成立初期 《光明日报》 迹;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改革开放后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归纳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结合史 实说明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 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 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 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 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 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 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 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 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 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 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 进新知识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