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新题型练习(教师版)

古诗鉴赏新题型练习(教师版)

古诗鉴赏菩萨蛮(唐)温庭筠宝函①钿雀②金鸂鶒③,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

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注释]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

②钿雀:雀饰的金钗。

③鸂(xī)鶒(chi):水鸟名,又称紫鸳鸯。

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

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升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1、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参考答案:选AC。

解题说明:本题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宝函钿雀金鸂鶒”,写女子晨起梳妆,她看到成双成对的“金鸂鶒”,与自己眼前的孤单寂寞恰好相反并形成对比反衬,内心应充满了悲愁苦闷。

所以A错。

同时结合下文,本词主要表现了女子的相思苦闷,“喜悦”与全词格调不合。

C项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

解答本题,既要熟悉诗歌鉴赏必须掌握的各种手法,又能结合诗词内容作恰当的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情感流程。

(6分)参考答案: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上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1分);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浸在回忆的悲伤中(2分);眼前芳草茂盛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强烈的孤独(2分)。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之客观题课件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词鉴赏之客观题课件
词句解说曲解文意
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下阕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既与上阕紧密相连,又避免了重复。意象分析 B.“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情带感解析 出了自己的盎然兴趣。全词的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C.“看看尝面收新茧”中的“看看”二字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 情感特点 D.本词笔调清新愉悦,语言含蓄,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语言特点
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 白沙堤”
“字短情长”,字里行间存留着引人联想、启人深思的“空白”。如李商隐《夜雨寄 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语言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诗中有画、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边塞雄阔壮丽的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知识点链接:
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考试说明: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一、考试情况说明:二、示例分析:(1)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①)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最新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精品文档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主观题解答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客观题主观题解答含答案

诗歌鉴赏一.知识储备:1.古诗的体裁、分类古诗体裁、分类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出现最早成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绝句五绝王之涣《登鹳雀楼》七绝杜牧《泊秦淮》律诗五律杜甫《春望》七律杜甫《登高》排律白居易《琵琶行》“诗余”、“长短句”、“倚声”曲小令散曲套数2.古诗的题材、特点、思想情感:山水田园,怀人思乡,赠友送别,咏史怀古,托物言志,边塞征战,闲适隐逸,生活杂感,即景抒情,忧国伤时,人生际遇,建功报国,登高揽胜,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归隐田园,相知相思……3.古诗的常见意象4.诗人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通俗易懂(白居易),豪迈飘逸(李白),雄健高昂(王昌龄),清健俊爽(杜牧),朦胧隐晦(李商隐),诗画一体(王维),绮丽香艳(温庭筠),悲壮苍凉(高适),缠绵悱恻(李清照),悲壮爱国(陆游)……5.古诗的常见意境①雄浑开阔、雄奇瑰丽、壮美曹操《观沧海》②苍凉悲壮、峻拔萧疏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③深邃沉郁、深邃奇崛杜甫《登高》④宁静恬淡、清新明丽、清净幽远王维《山居秋暝》,⑤凄婉幽伤、冷森幽僻柳永《雨霖铃》⑥朦胧渺远、空蒙迷茫柳永《雨霖铃》⑦清新飘逸、空灵高远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6.古诗的常见表现手法修辞()()大珠小珠落玉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肯与君王卷土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训练-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 训练-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答题技巧】1.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

2.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

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

3.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

4.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5.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

【方法总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典型题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寿阳曲①·_______(元代)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

晚霞明雨收天霁②。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

寿阳曲·_______(元代)马致远鸣榔④罢,闪暮光。

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

【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

寿阳曲,曲牌名。

②霁:雨停。

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

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

⑤撮:聚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庐郡斋书事①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③术④长灵苗。

【注】①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

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④术:草名。

根茎可入药。

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

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

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的意愿。

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

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溪上枕,竹间棋。

怕寻酒伴懒吟诗。

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3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3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

专题02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C【解析】“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赏析】《画眉鸟》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两句言理,情理兼融。

诗人在再现良辰美景时,着意于将自己感悟到的理念,不露痕迹地含蕴其间,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禁锢人才的憎恶与否定、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结合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互动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篇1】一、说设计思想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

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__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客观题(教师版)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

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诗歌鉴赏教师答案

诗歌鉴赏教师答案

古诗词鉴赏——教师版第四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必然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是同诗歌思想内容密不可分的,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和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至于每一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对于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义去仔细领悟与思考。

另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到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和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古诗词的取材十分普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咱们按题材的不同分成以下几类,别离简单说明。

★赠友送别诗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黯然销魂者,惟别算了”,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别离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赠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代表作品有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

内容:此类诗歌一般要描述景物,借以抒写离愁别绪,或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

有的重在表达恋恋不舍之情,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重在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或兼而有之。

艺术: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种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融合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诗中所描画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包含的典故的含义,知道诗人如何化用前人诗文。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考什么①题型设置。

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

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

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

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

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

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金陵①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③。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④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⑤,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金陵:六朝和五代十国南唐的故都,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②霸祖:原指南朝陈的开国君主陈霸先,后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一)内容理解方面: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 、“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 、“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

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古风(其十)(唐•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

【答案】 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

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二)情感态度方面: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精品文档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理解偏差。

【答案】C (“闲适恬淡”错误,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无聊。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秦川(唐•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秦川:指长安一带。

A. 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 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C. 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D. 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情感无中生有。

【答案】D【解析】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应对策略】有整体把握意识:1、从文本出发,兼顾作者和背景知识。

2、掌握诗歌抒情的艺术技巧: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人物形象抒情,借景物形象抒情,借事物形象抒情。

3、打破思维定势。

(三)表现手法方面6.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秋风辞(汉•刘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错误选项分析】A、C【解析】A “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

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混淆了动景与静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_________________[应对策略】明确概念意识。

1、明确各类艺术手法的概念和用法。

2、熟练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对比衬托;比喻,拟人,互文,借代, 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3、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 ___________________ 借代与借喻。

四、合作探究,模拟命题7. 参考后面的赏析文字,试着从命题人的角度给下面这首诗歌设置双选错误选项的试题。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精品文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 “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岀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一一“悲秋”。

D. 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

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E•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江楼旧感(唐?赵嘏ji d)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案】BE 【解析】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感到无限伤感。

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9.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雁门胡人歌(唐•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 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D.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