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择优申请指南

合集下载

蓝藻水华治理工程方案

蓝藻水华治理工程方案

蓝藻水华治理工程方案一、工程概述蓝藻水华是一种湖泊、河流中常见的一种藻类,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氮磷的浓度过高,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蓝藻水华的大量繁殖,给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蓝藻水华,改善水体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需要进行蓝藻水华治理工程。

本工程针对蓝藻水华的特点和治理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综合的蓝藻水华治理工程方案,包括在源头治理、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方面进行治理,旨在实现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目标1.改善水质,减少蓝藻水华对水体的污染;2.恢复生态环境,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3.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三、工程内容1.源头治理源头治理是蓝藻水华治理工程的基础和重点,主要包括农村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针对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污水排放和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可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农田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将污水和农田径流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氮磷等养分的输入。

2.生物修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水生生物,如红树林、鲢鱼、螺、虾等,利用它们对水体的吸收、分解和转化能力,减少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改善水体环境。

同时,进行水生植物的引种和栽培,增加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3.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蓝藻水华治理工程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化学药物的投放和药物微生物联合处理。

通过投放氧化性剂或杀藻剂,破坏蓝藻的生长环境,阻断其繁殖过程,减少水华的发生。

同时,利用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如投放生物活性剂和微生物菌剂等,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降低水体的有机负荷,改善水体环境。

四、工程实施1.前期调研在实施蓝藻水华治理工程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蓝藻水华的分布情况、水体的生态状况以及周边的人文环境等情况,为工程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2.工程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制定蓝藻水华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工程的布置、工程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工程的时间节点等内容。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附件 3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三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试行)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 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含水库,下同) 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 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 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i
5.3 疏浚范围确定的步骤.................................................................. 23 6 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 24
目录
1 总则............................................................................................................1 1.1 适用范围.........................................................................................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术语和定义.....................................................................................3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附件2: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与污染减排管理技术研究”项目择优课题申报指南一、指南说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水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技术与综合示范”主题下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与污染减排管理技术研究”项目“十二五”在总结“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形成更为完善的基于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包括开展流域生态功能四级分区方法研究,制定辽河流域、太湖流域和赣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方案;开展河流生态保护目标制定研究,建立基于分区的管理机制;开展我国松花江、海河、淮河、东江、黑河、巢湖、洱海和滇池等8个重点流域的水生态功能评估,提出重点流域三级和四级分区方案;筛选辽河、太湖流域水环境优控污染物,提出我国流域优控污染物的基准值,建立一套具有流域水生态分区差异性的我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体系;建立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支持模型,研究流域水生态功能区生态水量保障、容量总量控制技术,提出辽河、太湖流域和赣江流域生态水量保障、容量总量控制方案;开展面向水生态安全的流域景观评估技术,建立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约束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提出辽河、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提出辽河、太湖和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方案、典型流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评估水专项组织实施对国家控源减排、环境科技进步、环境经济发展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综合集成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和管理两大体系,分类建立“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与管理,水污染治理与管理共性技术、能力建设平台、环保产业化培育与发展”等综合集成数据与案例库。

“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国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方案的形成,结合共性技术与示范流域的应用经验,进一步推进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为全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湖泊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和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

湖泊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和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

湖泊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和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泊蓝藻水华问题的背景。

湖泊蓝藻水华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

附件 3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三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含水库,下同)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或河流的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环保疏浚工程建设。

本指南在对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设计提出总体要求的基础上,从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污染底泥分类及等级划分、环保疏浚范围确定、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环保疏浚施工方案、堆场选择与设计、堆场余水处理、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浚后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工程效益评估、环保疏浚工程成本、及工程招投标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全过程进行了说明并提出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科学指导湖泊/河流重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方案的编制和工程实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健康生态系统的恢复,提高相应的自净能力,为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技术方法,根据具体湖泊/ 河流的自然地理、地质及污染状况等特征,参考制定适用于具体湖泊的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方案。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港集团疏浚技术重点实验室。

目录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3)2 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5)2.1 设计原则与技术路线 (5)2.2 设计要求 (7)3 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 (9)3.1 调查的主要内容 (9)3.2 底泥层次划分及特征描述 (10)3.3 采样设备 (10)3.4 定位设备 (11)3.5 调查采样点位与布设 (11)3.6 分析测试项目 (13)4 污染底泥分类及等级划分 (17)4.1 污染底泥分类 (17)4.2 污染底泥等级划分 (17)4.3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要求 (19)5 环保疏浚范围确定 (21)5.1 概述 (21)5.2 控制指标的选择 (21)5.3 疏浚范围确定的步骤 (23)6 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 (24)6.1 高氮、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确定 (24)6.2 重金属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确定 (24)6.3 复合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确定 (24)7 环保疏浚施工方案 (24)7.1 方案制定基础 (25)7.2 疏挖区划分 (25)7.3 疏浚设备 (26)7.4 疏浚施工方式 (26)7.5 疏浚施工量计算方法 (27)7.6 设计施工水位确定 (27)7.7 设计允许超深、超宽值的确定 (27)7.8 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27)7.9 污染底泥输送方式 (28)8 堆场选择与设计 (28)8.1 堆场选择 (28)8.2 堆场设计 (29)8.3 堆场外排水通道设计 (32)8.4 堆场的后处理 (33)9 堆场的余水处理 (34)9.1 余水处理标准确定 (34)9.2 余水处理设施与措施 (35)9.3 其他余水处理技术 (36)10 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方案 (37)10.1 防细颗粒扩散方案 (37)10.2 疏浚过程中的防臭 (38)10.3 堆场的防二次污染措施 (40)10.4 管理措施 (40)11 浚后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 (41)11.1 无害化技术 (41)11.2 资源化利用技术 (42)11.3 其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 (42)12 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 (42)12.1 工程监理 (43)12.2 环境监测 (45)12.3 污泥堆场环境监测 (48)13 工程效益评估 (48)13.1 环境效益 (48)13.2 社会效益 (48)13.3 经济效益 (48)14 环保疏浚工程成本 (49)14.1 成本组成 (49)14.2 特有成本 (49)14.3 国民经济评价中环保疏浚工程的不确定性分析 (50)15 工程招投标中的注意事项 (51)15.1 招标文件内容特点 (51)15.2 投标文件内容特点 (52)15.3 评标方法 (53)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湖泊/河流局部污染严重底泥的疏浚,如污染河流入湖口、城市污水排放下游水体、矿山废渣排放区、人工水产养殖区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湖泊/河流水体底泥重污染区等。

蓝藻应急原位处理技术要求

蓝藻应急原位处理技术要求

蓝藻应急原位处理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蓝藻应急原位处理的术语和定义、方法分类、工艺与技术、监测与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池塘等蓝藻污染问题的水体及其他具有类似污染的水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所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20466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QX/T561-2023卫星遥感监测产品规范湖泊蓝藻水华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蓝藻cyanobacteria学名蓝细菌,又名蓝菌、蓝绿菌、绿藻,或蓝菌门,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类单细胞藻类的统称。

蓝藻水华Cyanobacteria1b1ooms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水体富营养化的淡水湖泊中蓝藻大量繁殖并漂浮于水面引起水色异常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藻浆thea1gaes1urry形成水华的蓝藻,或称水华蓝藻,感官性状表现为漆浆状,其藻密度根据富集程度及抽吸方式的不同,可从1OX1o8个/1〜9.9X1O H)个/1,其生活状态基本新鲜,无大量的死亡腐败。

藻渣a1ga1residue经过藻水分离后获得的蓝藻浮渣,含固率为(2.5〜4.5)%o蓝藻泥dewateredcyanobacteria藻经过打捞、挤压脱水后形成的含水量W90%的固态物。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由藻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一般的结构为:环(D-丙氨酸-1-X-赤-B-甲基-D-异天冬氨酸-1-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2,6,8三甲基-IO-苯基-6-二烯酸)是特殊的20个碳原子的氨基酸,X和Z为两种在2和4位上可变的1氨基酸。

其中存在最普遍、含量最多的是MC-1R,MC-RR,MC-YR这3种微囊藻毒素(1、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

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经验与进展(摘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孔繁翔2007/07/16一、湖泊的构成及其富营养化1、湖泊的构成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759个。

2、湖泊的富营养化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生产力从低向高营养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或趋势[总氮(TN)达0.2毫克/升,总磷(TP)达0.02毫克/升]。

1991年:122个湖泊中,51%富营养化,2005年:133个湖泊中,88.6%富营养化。

61%国控重点湖(库)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

大中型湖泊太湖、巢湖、滇池、洞庭湖、洪泽湖、白洋淀等资源属性受到威胁。

二、蓝藻水华形成原因与危害1、什么是蓝藻?蓝藻(蓝绿藻,蓝细菌),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2、蓝藻水华的危害遮光效应,导致沉水植物难以生长;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他生物缺氧死亡;局部湖区大量堆积死亡,破坏水源地水质;分泌毒素,直接危害生物生存与人类健康。

3、生态破坏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危害。

(1)肝毒素中毒。

靶器官为肝脏,导致肝脏肿大、充血以至坏死,引起鱼类死亡是由于肝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

(2)神经毒素中毒。

念珠藻毒素、胆碱脂酶抑制剂和钠离子通道阻塞物。

4、蓝藻水华的一般成因内因:蓝藻生物学特性。

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的适应,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低的氮磷比等因素都有利于蓝藻生长。

外因:湖泊中营养盐含量增加,合适水文气象条件。

高温、高光强、合适的小风速-上浮到水面,漂移、合适的风向-湖滨与港湾的静水堆积。

水华形成:大量蓝藻+水文气象条件。

蓝藻生长:蓝藻+光照+温度+合适环境。

危害: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局部湖区蓝藻水华堆积就会影响人的生活环境,水源地蓝藻水华堆积与食物链传递就会危及人健康与生存。

三、湖泊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1、蓝藻水华控制途径去除外因:改变有利藻生长的环境,限制外源营养盐排入,去除湖内营养盐,生态调水,促进湖泊水体流动,降低湖泊水体温度。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目录1背景概述 (1)1.1蓝藻的定义 (1)1.2蓝藻的危害 (1)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1.3.1内因 (4)1.3.2外因 (5)2蓝藻治理技术 (6)3、新型技术 (7)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0)1背景概述1.1蓝藻的定义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

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

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1.2蓝藻的危害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2)水质污染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

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无锡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自来水体发黄发臭,200万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污染。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目录第一节监测与预警方案 (2)一、总贝!1 (2)二、监测与预警 (3)三、应急响应 (5)四、监测与预警保障 (6)第二节蓝藻处理方法 (8)一、物理除藻法 (8)二、化学除藻法 (10)三、生物防治方法 (11)四、组合工艺除藻法 (13)五、其他除藻方法 (14)第一节监测与预警方案我司在做好打捞工作的同时,设计了一套关于蓝藻的监测与预警方案,力求将蓝藻水华的爆发扼杀在摇篮里,提高我司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有效保护区域湖面的生态环境,防止蓝藻大面积、高密度疯长而引起水源水质恶化,降低蓝藻死亡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确保蓝藻打捞有力有效,确保不因蓝藻暴发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根据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湖区的监测和预警(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防控蓝藻大暴发作为我公司提供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思想、物资和技术准备,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3.分工负责,协调高效。

在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针对不同情况所造成的突发事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确保高效有序运转。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分级响应。

4,蓝藻打捞工作坚持“全面覆盖,专业打捞,集中处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机械化打捞与人工打捞相结合、堆场堆放与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科学监测预警与应急应对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应急预案关联。

本预案主要针对湖面蓝藻暴发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一般情况下,湖面蓝藻暴发总是和其他类别的污染事故同时发生,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这时其它相关专业类别的应急预案和事发地相关应急预案必须同时启动。

二、监测与预警(一)监测与预靖结合定期监测和人工巡查等手段,建立立体监测体系,按照湖区的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点位,及时识别可能爆发蓝藻水华的区域。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投标书模板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投标书模板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投标书模板一、引言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往往会在水体中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决定投标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以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打捞蓝藻,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蓝藻的资源化利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打捞技术我们公司将利用先进的打捞技术,包括机械打捞和手工打捞相结合的方式,对蓝藻进行有效的清除。

我们的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确保打捞效果和安全性。

2.2 资源化利用打捞后的蓝藻将进行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肥料生产:将蓝藻进行发酵处理,提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制作成生物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2.生物能源开发:将蓝藻进行压榨提取油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或生物天然气。

3.食品加工:将蓝藻进行加工,提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制作成蓝藻食品,如蓝藻粉、蓝藻胶囊等。

2.3 环保措施在进行打捞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确保不对水体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项目实施计划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1 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

同时,我们将组织技术团队进行现场勘测,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安全措施。

3.2 打捞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按照工作方案进行蓝藻的打捞工作。

我们将配备专业的设备和人员,确保打捞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将进行蓝藻的分类和储存,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做好准备。

3.3 资源化利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对打捞后的蓝藻进行资源化利用。

我们将建立生物肥料生产线、生物能源开发设施和食品加工车间,进行相应的加工和生产工作。

3.4 后期运营阶段在项目完成后,我们将进行运营和维护工作,确保资源化利用设施的正常运行。

浅谈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及藻毒素处理技术

浅谈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及藻毒素处理技术

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及藻毒素处理技术标签:环保微囊藻藻毒素藻类美国杂谈一、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污染的控制及水厂除藻技术藻类生长需要三个条件,即氮磷营养物质、光照和适当的水流。

凡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剧烈,因此消除藻类对城市供水影响,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文章,一是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维持水体良好生态,防止藻类大量滋生,二是在城市制水系统采取高效的除藻技术,尽量减少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

按应用地点来划分,可有两种除藻技术,一种是水库湖泊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另一种是水厂内处理藻类的技术。

1、湖泊水库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大型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 在过去数十年中, 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 归结起来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除藻耗能较大、且受厂地限制,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化学法除藻主要包括使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来控制水华,比较快速、高效, 但治标不治本,一是氮磷物质未输出水体,化学药剂还能使胞内毒素和嗅味物质释放到水中, 二是杀藻剂本身也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生物操纵方法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控制或抑制藻类水华从而达到控制水华发生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除藻方法,但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现就近年来国际国内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汇总。

⑴ 物理方法解层技术,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消除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

安格里安水务公司在英国的Grafham水库安装了曝气系统,在水面和水面下5米设温度探头,按设定的温差开启曝气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虽然间歇曝气不能减少藻类总量,但却明显减少了蓝藻数量,这可能是因为曝气增加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的浓度,而蓝藻又对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很敏感有关。

英国的Thames water公司在一些表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曝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水的热分层,但对于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太浅而不能使用曝气系统,但这些水库的藻类增生会引起后继处理工艺的麻烦。

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估

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估

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效果评估湖泊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淡水资源,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近年来湖泊水质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蓝藻水华是湖泊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蓝藻水华问题,许多治理技术被开发和应用。

本文将对蓝藻水华治理技术对湖泊环境保护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或增强一些天然的生态系统来改善湖泊环境。

在蓝藻水华治理中,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水生植物的种植和人工鱼类的投放。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湖泊中的营养盐和蓝藻,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人工鱼类投放可以通过捕食蓝藻来控制水华的扩散。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较小。

同时,引入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还能提供生态服务,例如增加湖泊的景观价值和游乐价值。

然而,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治理效果相对较慢,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投入。

其次,生物修复技术对湖泊水质的改善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湖泊,效果可能不明显。

因此,生物修复技术适用范围较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评估。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蓝藻水华,常见的方法包括曝气、搅拌、沉淀和超滤等。

曝气和搅拌可以增加湖泊水体的溶氧量,改善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抑制蓝藻的生长。

沉淀技术通过添加化学沉淀剂,促使蓝藻和营养盐沉积到湖底,达到去除水华的效果。

超滤技术则通过膜过滤的方式去除蓝藻和其他有机物质。

物理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果迅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蓝藻水华的浓度。

此外,物理修复技术对湖泊的生态系统影响较小。

然而,物理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物理修复技术只是暂时解决了蓝藻水华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

其次,物理修复技术对于水体中的营养盐无法彻底去除,容易引发再次水华爆发。

因此,物理修复技术通常需要与其他治理技术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项目(课题)申报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 (1)一、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 (2)课题:巢湖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与综合示范 (2)二、宜兴市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 (10)课题1:产业集中区排水系统优化与减排控污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10 课题2:城市核心区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20)课题3:城镇化新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28)三、滇池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36课题:内草海水系水质改善及低环境影响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 (36)四、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43)课题:城市水污染治理监管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 (43)五、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项目 (48)课题: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 (48)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 (54)六、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技术集成与能力建设项目 (55)课题1:饮用水全流程水质监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55)课题2:城市供水系统监管技术与业务化平台建设示范 (59)七、重点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 (63)课题1:应急供水技术研究与重点区域应急能力建设示范 (63)课题3:江苏省域城乡统筹供水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71)课题4:巢湖市水源优化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75)课题5:村镇安全供水技术体系构建及重点流域规模应用 (78)八、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 (81)课题1:建筑水系统微循环重构技术研究与示范 (81)课题2:城市供水管网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6)课题3:饮用水特殊污染物去除原创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90)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一、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课题:巢湖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研究与综合示范(一)指南说明该课题是“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下设课题之一。

湖泊打捞蓝藻浆藻水分离废水处理技术探讨

湖泊打捞蓝藻浆藻水分离废水处理技术探讨

湖泊打捞蓝藻浆藻水分离废水处理技术探讨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工程应用中藻水分离工艺技术现状,对现有技术做了归纳整理与深入分析,为未来藻水分离后废水处理的工艺改进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湖泊;打捞蓝藻;分离废水;处理技术;大量蓝藻漂浮于水面,随风漂移到岸边,腐烂后污染水质,散发嗅味,污染周边环境。

为了缓解蓝藻水华对水环境的影响,将蓝藻浆打捞出湖泊,再通过混凝沉淀(或气浮)进行藻水分离,上清废水排入湖泊,浓缩后的藻泥经脱水后处置利用。

若打捞的蓝藻浆已经开始腐烂,藻细胞内的藻液将释放到水中,藻水分离后的废水中将会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蛋白质、多糖、腐殖酸等)、总氮、总磷以及藻毒素等,直接排入水体将对水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威胁供水安全。

为了处理藻水分离废水,本文建立了一套AO曝气生物滤池+紫外催化氧化+物化沉淀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以及藻毒素等,并优化了工艺参数。

1实验部分1.1 水样准备从无锡太湖梅梁湖取蓝藻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腐烂,投加PAC和PAM进行混凝沉淀,取上层清液备用。

废水的COD为250mg/L,TN、TP和藻毒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0mg/L、2.58mg/L和1.69μg/L。

1.2 实验装置工艺流程包括AO曝气生物滤池、紫外催化氧化及物化沉淀。

实验装置由厌氧生物过滤柱、好氧生物过滤柱、紫外催化氧化装置、进水泵、回流泵及空气泵组成。

厌氧生物过滤柱用有机玻璃制作,内径9cm,高度120cm。

柱内填充陶粒,粒径3~5mm,填充高度60cm。

厌氧生物过滤柱用有机玻璃制作,内径9cm,高度295cm。

柱内填充陶粒,粒径3~5mm,填充高度180cm。

柱内填料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

紫外催化氧化装置用有机玻璃制作,长度55cm,直径15cm,内部装有套有石英管的紫外灯管,紫外灯管的功率为30W,配备型号为12WZ-8扬程为10m 的全自动增压泵。

进水泵及回流泵用型号为BT100-1J的恒流蠕动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择优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本课题采取公开发布指南,以评审方式择优选择课题承担单位。

此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为根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之主题-《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项目-《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编写。

1、项目总体目标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总体目标为:选择太湖流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型大型湖泊流域,开展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水污染与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与总体方案研究。

采用--以综合的控源治河为主要对策,修复流域水源涵养林、湖荡水网、沿湖缓冲带与湖滨带生态自然体系(入湖清水保障系统)为长期与基本措施,以湖内控藻、调水引流及有毒有害污染底泥疏浚为配套措施,以依法治湖与强化管理作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有效保证的治太技术路线,远近结合、标本兼治,选择示范区开展规模技术研究,以点带面,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至2020年,太湖示范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太湖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取得明显成果。

2、总体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太湖梅梁湾、贡湖湾、竺山湾和苕溪为例,根据水污染发展和湖泊水体修复的规律,提出太湖重污染湖湾治理的战略、理论、思路、目标和手段;划分阶段,分步实施;针对现阶段目标,拟依据不同污染源的产生、输移、循环等特征,开展外源污染系统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综合治理、有毒有害污染底泥疏浚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工程示范,并着重对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供水安全保障、蓝藻水华控制与治理等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工程示范,为我国大型湖泊的典型重污染湖区的治理提供技术和科学支撑。

3、课题分解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分解为15个课题,课题名称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课题1-太湖流域环境综合调查与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方案研究,主要研究任务包括:(1)太湖流域环境综合调查与水污染特征及趋势研究;(2)湖泊水污染过程与蓝藻水华模型模拟研究;(3)太湖流域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系统方案研究;(4)大型湖泊(太湖)富营养化控制的技术集成。

课题2-重污染区入湖主要污染源控制与污染物减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重污染区环境综合调查与分析;(2)重污染区产污与河网输送规律研究;(3)重污染区污染物控制综合系统方案制定;(4)主要污染源控制和污染物减排实施与监管体系;(5)重污染区入湖污染源控制与污染物减排综合示范课题3-乡镇污水处理及重点行业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2)印染行业废水高效净化与分质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3)化工行业废水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4)电镀行业废水分质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5)造纸行业废水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6)工业园区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4-复合污染型入湖河流武进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武进港小流域农村污水处理与固废生物质能转化联用技术;(2)静脉河道低污染水负荷削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武进港污染底泥疏浚、河道形态构建技术与工程示范;(4)武进港河口污染物强化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5)武进港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与工程效益评估课题5-闸控入湖河流直湖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新农村建设相关技术及工程示范;(2)直湖港小流域乡镇污染治理与污染物减排技术及工程示范;(3)闸控河流污染物去除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工程示范;(4)直湖港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与工程效益评估。

课题6-苕溪农业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河流污染综合控制科学决策支撑技术;(2)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攻关;(3)河流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示范;(4)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课题7-太滆运河与湖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太滆运河与湖荡地区污染控制与河湖生态调控优化方案;(2)滆湖水质改善与前置库系统构建技术及工程示范;(3)太滆运河水网湖荡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及工程示范;(4)河网区漕桥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5)太滆运河与滆湖水污染控制方案与工程效益评估课题8-调水引流工程水质保障与湖体水质改善关键技术及综合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调水引流工程运行方案及系统运行模式;(2)受水湖区水动力过程及水质改善效果评估;(3)调水引流的生态效益和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4)输水河道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9-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生态建设方案研究;(2)重污染区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及工程示范;(3)重污染区缓冲区生态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4)重污染区缓冲区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10-有毒有害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有毒有害污染底泥鉴别、勘测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研究;(2)有毒有害污染底泥原状高浓度环保疏浚技术研究;(3)有毒有害污染底泥快速脱水干化与处理处置技术研究;(4)太湖有毒有害及高氮磷污染底泥调查与环保疏浚规划方案;(5)有毒有害及高氮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处理处置示范工程课题11-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水华蓝藻的拦截、浓聚与收集应急技术;(2)水华蓝藻处理处置与利用技术;(3)新型水华蓝藻去除及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技术;(4)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发生机制研究与控制技术课题12-太湖水源地水质保护技术及工程示范与东太湖沼泽化防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东太湖水源保护区的沼泽化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2)水源保护区主要污染物源解析与风险评估;(3)水源保护区(陆域)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4)水源保护区(水域)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5)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快速诊断、处置技术与应急预案课题13-太湖湖体氮磷污染与蓝藻水华暴发原因及消除机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太湖氮磷来源、累积与污染机理;(2)太湖生境变化与蓝藻水华暴发成因;(3)蓝藻水华控制与消除机理;课题14-太湖流域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湖泊流域环境与陆生生态系统观测集成技术体系研究;(2)湖泊水生态现场连续观测成套技术研究;(3)湖泊藻类在线观察与藻种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4)太湖全流域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系统课题15-流域面源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其设备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面源生物质废弃物的产生源及现状调查分析;(2)多种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基地建设;(3)资源化技术与设备的性能评估与资源化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二、指南内容有关申报单位根据课题申请指南,结合相关省级水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牵头单位意见编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择优课题的名称是《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示范》,为水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主题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第十一个课题(课题编号2008ZX07101-011)。

(二)研究目标以“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蓝藻生物质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为特色及中心,研发与集成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的拦截、浓聚与收集,水华蓝藻处理处置与利用,中低浓度水华蓝藻控制及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进行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发生机制及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控制技术研究,并建设相关示范工程。

实现高效去除蓝藻、消除大规模蓝藻水华影响、收集后蓝藻的处理处置与利用、改善水体水质及有效控制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的多重目标,最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处理处置与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三)研究内容子课题一:水华蓝藻的拦截、浓聚与收集应急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对围堰式水华蓝藻拦截、浓聚技术与一体化高效蓝藻浓缩脱水收聚船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软围堰的构造、优化与快速布放,蓝藻收集、输送成套技术以及高效蓝藻浓缩脱水收聚船成套技术,并建设示范工程。

最终开发出适合于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华蓝藻的拦截、浓聚与收集应急技术。

子课题二:水华蓝藻处理处置与利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富藻水浓缩、藻浆与水生植物的厌氧发酵,藻渣复混肥以及蓝藻生物质制取生物柴油等水华蓝藻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形成适合水华蓝藻处理处置与利用技术体系。

子课题三:新型水华蓝藻去除及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技术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中低浓度水华蓝藻控制、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内容包括适合中低浓度蓝藻的生物生态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药剂法控藻、抑藻技术及其应用风险研究、溶藻菌工程化应用研究。

并开展选择性的工程示范。

子课题四: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发生机制研究与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富营养化湖泊黑臭污染团的发生机制研究,为消除黑臭污染团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黑臭污染团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控制技术研究与选择性工程示范,形成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的控制技术体系。

(四)考核指标与预期成果(1)一体化高效蓝藻浓缩脱水收聚船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机械除藻后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减少50%以上。

(2)湖泊藻类堆积区水华蓝藻拦截、浓聚成套技术及工程示范:形成系统的水华蓝藻围堰拦截、收集与输送的成套技术。

其中水上围堰技术对藻类密度拦截去除率不小于50%。

(3)蓝藻和水生植物高效厌氧发酵产沼气与发电技术及工程示范:藻浆和水生植物厌氧发酵产沼气发电功率不小于35kw;陆基脱水后藻浆含水率不高于95%;综合利用的藻浆(含水率不小于95%)成本不高于60元/吨。

(4)中低浓度蓝藻的生物生态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工程示范:生物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各项技术水华蓝藻去除率不低于30%,微量有机物浓度降低30%以上。

(5)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蓝藻水华黑臭污染团发生区域DO浓度提高至1mg/L以上,有机物浓度降低40%以上,消除明显的黑臭现象。

(6)申请或获得专利不少于15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以上。

(五)课题实施年限两年,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

(六)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不高于2364万元,地方配套经费30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做硬性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