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最新)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古诗三首》包含《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白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子。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侯hóu:侯爵公侯封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简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丰盈盈利盈余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脉脉栖qī:栖息栖居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鸦片战争多音字:处:chù办事处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形近字:宫(宫廷)官(官员)侯(王侯)候(等候)栖(栖息)柄(把柄)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文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雨夜和孤独的楚山,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气氛。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清白自守,坚贞不屈的品格。

《塞下曲》是卢纶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篇。

诗人借助夜晚大雁高飞,单于逃走等景象,展示了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

“大雪满弓刀”一句,既描绘出了严寒的边塞生活,又突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毅力。

《墨梅》是王冕的咏物诗,以墨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示了诗人不慕虚荣,只求内心清白的品格。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美的机会。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05古诗词三首》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长相思。
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 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 二者都显出恢宏壮阔的气势,壮 阔中透露出苍凉与孤寂之感。 • 前者侧重写相思之愁苦,此情深 挚婉丽;较“大漠、长河”一句 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和充满张力的 内涵,则相对纤细、单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 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 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 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 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正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注释】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先来说说《示儿》这首诗哈。

陆游老爷子在临终前写下了它,那感情可深啦!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家还没统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知道人一死啥都没了,可就难过看不到祖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盼着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还让子孙到时候别忘了告诉他。

这种爱国情怀,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再看《题临安邸》。

这首诗可有意思啦!那些在临安的达官贵人啊,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的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啊?他们根本不管国家的安危。

诗人林升可生气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温暖的风把这些人都吹迷糊了,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简直荒唐!还有《己亥杂诗》,龚自珍写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死气沉沉,太悲哀啦。

所以他期待着一场大变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希望老天爷能振作精神,多降下些有才华的人来改变这局面。

这三首诗啊,虽然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和期待。

小伙伴们,读了这些诗,咱们是不是也得有点责任感,为咱们的国家好好努力呀?第二篇嗨,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示儿》里的陆游爷爷,那真是一心为国啊。

他都快不行了,还想着国家统一的事儿。

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可心里放不下,这得多爱自己的国家呀!你想想,要是咱们有特别特别想完成的事儿,是不是也会一直记着?他就盼着能听到好消息,还让子孙告诉他,这份执着真让人佩服。

《题临安邸》呢,就像是在批评那些只知道享受,不关心国家的人。

你看,临安那么美,有山有楼还有歌舞,可这不是重点呀!国家还不安定呢,他们却在那醉生梦死。

这就好像考试前你不复习,还在玩,能行吗?诗人林升看不下去了,就把这写了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样不对。

《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觉得社会需要改变,就像咱们觉得自己有缺点要改正一样。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1. 原文。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解析。

- 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说呀,人一死就知道啥都没了,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人都没了,那些功名利禄啊,烦恼啊,都和自己没关系了。

但是呢,他后面紧接着说“但悲不见九州同”,这里的“九州”就是指咱们国家。

他很悲伤啊,因为到死都没看到国家统一。

你看,陆游多爱国,都快死了还惦记着国家的事儿呢。

- 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说要是朝廷的军队有一天能收复北方中原地区,你们在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这就好像他在临死前还对国家充满了希望,而且还惦记着让家人给他传递这个胜利的消息,就像他在地下也关心着国家大事一样。

1. 原文。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解析。

- 开头“山外青山楼外楼”,你看这描写得多美啊,青山一座接着一座,楼阁也是一层又一层的。

但是下一句“西湖歌舞几时休”就来个大转折了。

他看到西湖边那些达官贵人整天就知道唱歌跳舞玩乐,就很气愤地问: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种玩乐的生活呢?这就像我们看到有人整天只知道玩,不干正事儿,忍不住要去质问一样。

-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可不光是指自然的风,还指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氛围。

那些人在这种氛围里都被“熏醉”了,也就是被这种腐朽的生活迷得晕头转向的。

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特别犀利,汴州可是北宋的都城,被金兵占领了。

这些南宋的达官贵人在杭州这个临时的都城,却过得这么奢靡,好像已经把杭州当成原来的汴州了,都忘记了国仇家恨,真是让人又气又恨。

1. 原文。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 解析。

- 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他说咱们国家要有生机活力得靠像风雷一样的变革力量。

就好比一个人要想精神起来,得有点大的刺激或者改变一样。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1. 原文。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解析。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就好像是老天爷拿着一把超级大的斧头,把天门山一下子劈成了两半,然后楚江(也就是长江流经楚地的那一段)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下子冲开了这个缺口,奔腾而来。

这里诗人李白可真是很会想象呢,一个“开”字,让我们感觉长江的水特别有力量。

- “两岸青山相对出”,当你坐在船上,顺着江水前行的时候,两岸的青山就像是两个好客的主人,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

它们好像是在比赛,看谁先出现在游客的视野里呢。

- 最后“孤帆一片日边来”,在那遥远的天边,太阳照耀下,一片孤独的帆船缓缓驶来。

这个画面可美啦,就像一幅画一样,帆船在阳光的映衬下,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特别有诗意。

1. 原文。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解析。

- 先看“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晴天的时候啊,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的,就像无数颗小钻石在水面上跳舞。

那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的,特别好看。

- “山色空蒙雨亦奇”呢,要是下雨了,西湖周围的山就变得迷迷糊糊的,像是被一层轻纱给罩住了。

这种朦胧的美也很奇妙啊,就像一个神秘的仙境一样。

- 然后诗人突发奇想,“欲把西湖比西子”,他想把西湖比作西施。

西施可是古代的大美女呢。

为什么这么比呢?因为不管是西施化淡妆还是浓妆,都非常漂亮。

就像西湖一样,不管是晴天那种明亮艳丽的美,还是雨天那种朦胧含蓄的美,都很迷人,所以说“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原文。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解析。

- “湖光秋月两相和”,秋天的夜晚,平静的洞庭湖水和天上的月亮相互映衬,那景色可和谐了。

就像两个好朋友,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互相看着,还互相给对方增添光彩呢。

-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没有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 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鉴赏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 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出儿童的失望。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 第2题)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 ), 发出了如(玻璃破碎 )的声音。唉,太 令人( 失望 )了!
弄 动作: 脱 穿 敲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 ōng ) B.供·不应求(g òng )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1 古诗三首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1 古诗三首
浸:青山、落日倒 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 象。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zhòu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古诗三首1. 《鹿柴》 -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 《题西林壁》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 《雪梅》 -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 《嫦娥》 -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 《出塞》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 《凉州词》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8. 《夏日绝句》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 《别董大》 -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0.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1. 《村居》 -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 《宿建德江》 -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 《竹里馆》 -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 《春草》 - 唐彦谦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有一年。

15. 《赠范晔》 - 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6. 《咏兰花》 - 张羽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17. 《乌衣巷》 -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8. 《秋夕》 -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9. 《饮酒》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古诗
1. 《泊秦淮》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蝉》
- 作者:虞世南(唐)
- 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乞巧》
- 作者:林杰(唐)
- 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观书有感》(其一)
- 作者:朱熹(宋)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唐)
- 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 《从军行》(其四)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 《秋思》
- 作者:张籍(唐)
- 原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 《长相思》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原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 《渔歌子》
- 作者:张志和(唐)
-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字词解释。

1. “床”- 这里的“床”有多种解释呢。

一种说法是指睡觉用的床榻;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井栏,古代井栏周围是方方正正的,就像床的形状。

在这首诗里,要是理解成井栏的话,诗人在井栏前看到明月,也是很有意境的。

2. “疑”- 这个字是“怀疑、以为”的意思。

诗人看到地上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这个字就把那种恍惚的感觉写出来了。

三、诗句赏析。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写得特别妙。

诗人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冷的画面,月光洒在床前(或者井栏前),那明亮的光让诗人一下子恍惚了,以为是霜。

这里通过月光和霜的相似之处,一是颜色白,二是那种清冷的感觉,把那种孤独感和思乡之情隐隐地透露出来了。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面诗人看到月光产生了错觉,然后抬起头来望着明月。

月亮在古代诗歌里常常是思乡的象征,比如“月是故乡明”。

诗人抬头看月,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里包含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接着“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来,思绪就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之中了。

从抬头到低头这个动作的转换,非常自然地把那种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四、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明月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简单来说,就是思乡主题啦。

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字词解释。

1. “青海”- 指的是青海湖,在当时是唐朝和吐蕃的边境地区。

2. “穿”- 这个字很有力量,不是“穿过”的简单意思,而是“磨穿”。

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可见战斗的艰苦和频繁。

三、诗句赏析。

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又苍凉的景象。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和玉门关遥遥相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示儿》是写给儿子的临终遗言,《题临安邸》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

《己亥杂诗》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为: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1.《静夜思》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起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深夜月光照进屋内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接着,“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比喻月光与霜的相似性,既描绘了月光的清冷,又暗示了季节的寒冷。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2.《悯农》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生活情景和对粮食的珍视态度。

首句“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则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艰辛付出。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汗水。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

3.《春晓》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接着,“处处闻啼鸟”一句,以鸟鸣声为线索,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对夜晚风雨的描绘和对花瓣飘落的猜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深敬畏。

全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富有哲理。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笔记的诗句及出处意思: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可是出自陆游的《示儿》呀!意思就是说,当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呀!就好比你一直期待着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能够成功,然后你嘱咐身边人等成功了一定要第一个告诉你,那种渴望和期盼呀,真的是太强烈啦!比如你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你肯定也会跟好朋友说,等我拿了第一,你可一定要第一时间来祝贺我呀!
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蝉》里的名句哟!说的是蝉身处高处,声音自然就能够传得很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哎呀呀,这就好像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力来展示自己的厉害,自己本身就闪闪发光呀!就像我们班的学霸,人家学习好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不是靠什么特殊照顾呢!比如他每次考试都能拿高分,大家都特别佩服他,这就是“居高声自远”呀!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可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超棒的一句呀!意思就是我希望上天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定的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就好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有厉害的队友加入,一起打遍天下无敌手呀!比如说学校要举办一场活动,大家都希望能有各种有才华的同学来参加,让活动变得更加精彩,这不就是在“劝天公重抖擞”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里的诗句真的都太有魅力啦,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理解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杂 草,二儿子在编鸡笼,调皮可爱的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顽皮 的样子让人喜爱。
谈谈你从词中悟到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安宁、悠 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 农村生活的向往。
请将《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再将它读 给同学听一听!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 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 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 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 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 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 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 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吕岩,字洞宾,唐代 人。他出生于世代官 宦之家,吕洞宾自幼 熟读经史,曾当过地 方官吏。后来唐代爆 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 起义,时局动荡,吕 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 中修道。最后不知去 向,传说他已经得道 成了神仙。
《牧童》是 唐 代诗人 吕岩 的作 品。诗的第一句话写 所见 ,第二句 写 所听 ,分别从 视觉 和 听觉 上 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 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 句写 吃饱饭的牧童休息 的情景,塑造 了一个 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 的牧童 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 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
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
被后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
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 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
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读 准 字 音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zhē 不是遮头是使风。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翁媪: 老翁、老妇人。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小茅草屋。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屋里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相互逗乐 的吴音,这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 发夫妻。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
安,号稼轩。其词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yuè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zuì mèi ǎo ch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bāo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天真 烂漫、聪明可爱。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 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宿新市徐公店 》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 。
铺:铺开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弄:逗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 扬的笛声。(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晚风中传来悠扬的、时续时断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后已是黄昏。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 天地里休息了。
牧 读 准 字 音


(唐)吕岩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suō
读 出 节 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童(唐)吕岩
铺 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饱饭 蓑衣 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 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 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 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 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 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 “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 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 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Fra bibliotek读 出 节 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篙 棹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我来试一试!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感 受到牧童的快活?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 •
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 一个“弄”,一个“卧”。
《牧童》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 ,第二句写 , 分别从 和 上给人感受,“六七 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 是为了突出 和 。诗的三四句 写 的情景,塑造了一个 、 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 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