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美学与审美探索美学理论与艺术鉴赏技巧
![美学与审美探索美学理论与艺术鉴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106c6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e.png)
提升个人审美水平途径
01
02
03
04
多接触艺术作品
多欣赏优秀的绘画、音乐、文 学作品等,提高艺术素养和审
美能力。
学习审美知识
了解基本的艺术理论和审美原 则,掌握科学的审美方法。
培养审美情趣
注重个人审美情趣的培养,形 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品味。
反思与评价
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评价 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调整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未来社会,审美观念将更加多 元化和包容性,人们将更加尊 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选择和标 准。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与 艺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审美发 展的重要趋势,虚拟现实、增 强现实等技术将为艺术创作和 欣赏提供新的可能性。
回归真实与自然的审美追 求
在经历了网络时代和商业化对 审美的冲击后,未来人们可能 会更加追求真实和自然的审美 体验,摒弃过度修饰和虚假呈 现。
徐冰
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文字艺术和装置作品,探讨了语言、 文化和身份等议题。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05 审美教育与培养 策略
审美教育意义和目标设定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 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 审美评价能力。
塑造审美情趣
多元文化与艺术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欣赏那些融合多元文化的艺术作品,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艺术审美和表达方式。
04 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读
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分析
文森特·梵高
《星夜》、《向日葵》、《麦田里的 乌鸦》等作品,以其独特的画风和色 彩运用,展现了梵高对自然与生命的 热爱和追求。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a0aa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e.png)
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观、审美体验等方面总结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现代文学的创作特点1. 反映现实生活:现代文学更注重真实性和现实性,试图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
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现代文学多采用多重叙事视角、意识流、跳跃式叙事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写作层次和艺术张力。
3. 打破传统结构: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冲击力。
二、现代文学的美学价值观1. 美与真实性:现代文学强调通过真实性表达美的内涵,追求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的美。
2. 美与反思:现代文学重视作品对社会、人类问题的反思,通过审视社会弊端和人类矛盾,揭示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美。
3. 美与创新:现代文学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感,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1. 情感共鸣: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语言表达: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通过文字组织、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感。
3. 阅读体验:现代文学作品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四、现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的应用1. 描写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2. 感情表达:借助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3. 构思结构: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跳跃的叙事方式,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观赏性。
4. 语言运用:追求精致优美的语言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美学
![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6dc5ef9b89680203d825f9.png)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与审美趋势
![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与审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dd137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6.png)
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与审美趋势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审美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审美观念:中国现代诗歌在审美观念上与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传统诗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规范,而现代诗歌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思想感悟。
现代诗歌通过抒发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展现了更加真实、自由的审美追求。
2. 多元的表现形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学品格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韵律诗在现代诗歌中逐渐被自由诗和散文诗所取代。
自由诗以其自由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表达,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3. 深入的内在表达:中国现代诗歌注重内在的表达,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诗人借助诗歌这一媒介,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的表达:现代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展现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种个体化的表达使现代诗歌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对现实的关注:现代诗歌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
3. 跨界融合的创新:现代诗歌在审美趋势上呈现出了跨界融合的创新特点。
诗人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将不同艺术形式的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4. 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现代诗歌在审美趋势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特点。
中国现代诗歌与世界各国的诗歌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趋势。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9b7d8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b.png)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近现代哲学中的美学领域,康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两位哲学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分析康德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辩论,探讨他们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对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一、康德的美学观点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美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与人的感官和理性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这一概念,即审美经验不会受到功利性的影响,纯粹以审美的形式存在。
此外,他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经验应该是人们所认同的。
康德对艺术的看法与他的美学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作品,通过对美的追求,艺术家可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康德提出了“目的论无中心性”的观念,即艺术作品不需要追求某种具体的目标或主题,而是通过形式的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审美情感。
基于这一观点,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美的艺术”,即以审美形式为目的的艺术;另一类是“技术的艺术”,即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的艺术。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的奠基者,对美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与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
他通过对人类无意识的探索,推崇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弗洛伊德主张将美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将艺术看作是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与康德不同,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进一步揭示人类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主张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创作,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表达和释放情感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治愈。
三、康德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对比与辩论康德和弗洛伊德对美学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功能性方面。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与个体的感官和理性有关;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https://img.taocdn.com/s3/m/dd5f09c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a.png)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美学是一门探讨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学科,而审美则指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
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是指美的概念和立场存在着多样的观点和认识。
不同的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并从不同角度论述。
1. 文化差异对美学与审美的影响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首先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追求的偏好。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和谐”、“自然”的美,强调内在的精神价值;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表达,对于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更为偏好。
这种文化差异带来了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丰富了我们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2. 历史时期对美学与审美的演变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还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观念和审美标准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对称、比例和色彩的追求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美的理念;而在现代主义的追求下,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表达,对于形式和结构上的突破更加重视。
历史时期对美学与审美的演变不断推动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新高度。
3. 个体差异对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偏好,这也是美学与审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审美判断会受到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位音乐家可能会更加关注音乐的技巧和表现力;而一位画家则可能会更加注重绘画的形式和构图。
个体差异造就了美学与审美的多元性,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美。
4. 当代多元文化对美学与审美的挑战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美学与审美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不同的文化交融、跨文化的艺术作品和全球性的审美标准,使得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评价变得更加多样化。
例如,印度电影、日本动漫等异域文化的影响使得观众对电影和动漫的审美偏好更加多元。
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
![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4a9a38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2.png)
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美学与审美是人类文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价值。
而审美则是通过对美的感知、鉴赏和评价来表达个体的情感和体验。
美学与审美都具有主观性,因为不同的个体在对美的感受和判断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的主观性,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旨在探究美的本质和特征。
然而,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主观经验的基础上的。
每个人对于美的体验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美学具有主观性。
比如,对于一幅画作的评价,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它非常美丽,而另一些人却可能对它的美感欣赏不高。
这种主观性使得美学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审美则是对美的感知和鉴赏的过程。
审美体验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感受一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了审美的主观性。
例如,对于音乐的喜好,有的人可能喜欢流行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古典音乐。
这些不同的偏好和评价源于每个人对于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体验的个体差异。
审美的主观性还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理解。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塑造了个体对美的观念和审美观。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比如,中国传统艺术中强调的是内涵和含蓄,而西方现代艺术则更注重个体表达和突破传统。
这种差异使得美学和审美的主观性更加明显。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个体的情感和经验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的影响。
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会影响他们对于美的敏感度和理解。
比如,一位作家在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可能会对于写情诗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这种情感的主观性使得每个人在面对美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在美学和审美的主观性中,亦存在一种相对的客观性。
虽然美学和审美具有主观性,但是它们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结构和技巧等因素会影响观众的感知和评价。
比如,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和线条的运用等技巧都会对观众的美感产生影响。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https://img.taocdn.com/s3/m/931f3a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2.png)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读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
![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读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0f0c395a8102d276a22f71.png)
肖 明 华
( 江西 师 大文学 院 江西 南 昌 302 ) 302
摘
要 : 文从本 土意识 、 本 语境 意- - /  ̄实践意识 的研 究 旨趣和 现代性 的研 究 角度 对杜卫 的《 e , 审美功 利主 义—— 中国现代
美育理 论研 究> 书进行 了解读 , 一 论析 了独特 中国现代性 景观 下审美功 利主 义作 为 中国美学 、 美育 的现 代传 统之 维的合 法性
及 其 研 究 意 义。
关 键 词 : 美 功 利 主 义 , 代 性 , 代 传 统 审 现 现 中图分类号 :8 — 6 B3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4 920 )1 O 6 5 10 —89 (06 0 一O 9 —0
o o年代 中期 以后的 美学界 的 从 学科理路 上看,o世纪 5 一6 年代 中国美学界的大讨 究 现状 。他 首先肯定 了 2 世 纪 9 2 O o 指 论似乎 是以潜学科形态的文艺美学转 向哲学美学 而告一段 落 现代性研究 成果 , 出 中国美学 界 的现代性 研究 已逐渐 具有 的。此后 的 8 年代 中期美 学界 的一阵 喧 嚣 的学术 繁荣 了本 土意识 、 语境 意识 与实践 意识 的 自觉。 同时他对学 术界 语 大潮 又似乎是在哲学美学框架 内以实践 美学与后 实践美学 的 存 在的现代性研究之 脱离本 土意 识 、 境 意识 与实践 意识 的
有 了更为 自觉 的本 土意 识 、 境意 识 与实 践意 识 。 杜 卫 的 美 学中的现代性 问题 , 语 主要 不是 为 了给西 方现代 性理论 做 理 《 审美功利主义——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 以下简称 《 ) 论 补充或提供一种 ‘ ( 审》 东方 景观 ’ 以增 强其 解 释的普遍 有效 性 , 可以说就是这种本土 意识 、 语境 意识 与实 践意识 的美 学研 究 甚至文化殖 民能力 , 而是为了总结我们 自己的美学传 统 , 建设 ” “ 耵在 第五章 , 杜卫 指 旨趣 下的重要创获 。当然 , 审》 身又是 这种 研究 旨趣 的表 和发展我们 自己今天 和未来 的美学 。“ 《 本 更 征。认 识这一点 , 对于我们理解杜卫及其《 是至关重要 的。 出该章的研究的落脚 点就是 为 了“ 深刻 地把 握 中国现代美 审》 ” J 《 主要是 对 中国现代 美学 、 育理论 进行研 究。我们 育理论 的精神实质 和本土化 特征。 nI 第 六章则 明确地 意 审》 美 知道 , 美学 的发 生 , 无论在西 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 现代性 文化 识 到中国美学现代性 的本土性 , 又如他分 析“ 审美无 利害性。 ” 事件 , 因此从这个 意义 上说 , 中 国现 代美学 、 育理 论进行 的误读 , 出 : 对 美 提 中国美学 由于西方美学 移植之后 的 由经验层 面 研 究也即是 对 中国美学 、 育的 现代 性 进行 拷辨 。事 实上 , 上 升 到 形 而 上 层 面 的 深 刻 变革 。这 些 都 可 谓 是 杜 卫 这 种 研 究 美 正是这种很 强的本 土意识 、 语境意 识与 《 也可以说是一种 中国美学 、 审》 美育 的现 代性研究 文本 , 现代 旨趣的表征 。可 以说 , 性 一词 因而也成 为了《 关键 词。 审》 实践意识的现代性研究之学术 旨趣使 得杜卫要 去寻找不 同于 在《 的第一章 , 审》 杜卫 就 引入 了 中国美学 界的现 代性 研 政治 、 道德功利 主义现代传统的中国美学 、 美育 的另一现代 传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a0f3771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b.png)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表达,对于现代社会的美学体验和审美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格,它通过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
正是这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审美追求的重要来源。
其次,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民族的情感、历史的记忆以及人类的智慧,通过独特的审美表达,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情感共鸣。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通过墨香和线条的流动,传递出一种古朴、含蓄但又优美的情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仅让人们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感,更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令人产生思考和反思。
此外,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审美追求的启发和引导。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而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为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例如,中国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流畅的身段、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多变的唱腔,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并通过精湛的艺术表达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美学追求。
这种艺术形式的追求和创新正是对现代社会审美追求的新鲜血液和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融入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61c6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4.png)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审美概念的界定 (4)3. 审美随附性的提出 (5)二、审美概念的内涵与发展 (6)1. 审美的定义 (8)2. 审美特性及其分类 (9)3. 审美概念的历史演变 (10)4. 当代审美观念的多元趋势 (11)三、审美随附性的理论基础 (12)1. 审美活动的认识论基础 (14)2. 审美价值的存在方式 (15)3. 审美随附性与审美活动的互动关系 (16)四、审美特性与审美价值 (18)1. 审美特性的构成要素 (19)2. 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 (20)3. 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的关联 (21)五、审美随附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应用 (22)1.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随附性 (24)2. 审美创作中的审美随附性 (25)3. 审美接受中的审美随附性 (26)六、审美随附性的批判与反思 (28)1. 对审美随附性理论的批判 (29)2. 审美随附性研究的局限性 (3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七、结论 (31)1.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总结 (33)2. 对美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3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核心议题,旨在全面解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深入研究。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审美特性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它涉及到审美的感知、判断、体验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性,文章首先对“审美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审美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它涵盖了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评价等多个层面。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审美随附性的重要性,审美随附性指的是审美特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这种随附性使得审美活动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分析了审美概念和审美随附性的基础上,文章对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现代美学1
![现代美学1](https://img.taocdn.com/s3/m/2f6512e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b.png)
现代美学现代美学是一种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经验和人类文化的维度的学说。
其基本理念认为美是对于感官的愉悦,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真理或美的“本质”。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美学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其在当代美学中的应用。
一、美的本质现代美学学者认为,“美的本质”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
他们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经验。
美是在被观看者与观看对象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
因此,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观察者的感受。
这意味着美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维度,而非客观存在的属性。
二、审美主体现代美学中,观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成为了审美艺术的创造者。
观者从现场的题材中获取感受、思想、意见并被主题启发,审美成为了一种有益的、个人的、参与式的活动。
因此,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创造一种“正确”的审美体验,而是创造一个可能的、开放的、多样化的体验。
三、艺术和审美经验现代美学认为艺术应以感性为基础,并允许不同的经验和解释。
它鼓励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
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多样性,使艺术成为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审美经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释。
我们可以从感性角度去理解对于美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该从知识及历史背景等维度去解读艺术作品。
因此,审美经验应该包含艺术的全面认知。
四、文化和价值观现代美学认为,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和感受的重要来源。
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化中获取不同的审美经验。
因此,文化和价值观是影响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因素。
同时,现代美学也提倡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五、美学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现代美学提出美学与政治和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影响。
政治和伦理有助于确定某些审美价值,因为我们对于人类和社会的理解是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有关的。
在这方面,美学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社会政治环境的理解。
六、现代美学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在当代艺术领域,现代美学的理论已被广泛应用。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76c8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5.png)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探究美的本质、规律和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认识的理论总结。
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的来源、本质、特点、规律、价值以及审美情感等。
由于时代的不同,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现代美学涉及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领域,下面就现代美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美的定义及理论1. 美的定义对于美的定义,美学家们有不同的见解,但可以总结为美是一种对人类感官和心灵的愉悦的体验。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自然风景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
美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
2.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美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美的本质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即美既存在于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中,也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中。
3. 美的规律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美的规律,即美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在现代美学中,美的规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传播、审美体验的过程和特点等。
4. 美的价值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美的价值,即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美学认为,美对人们的情感、心灵状态和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美的表现形式1. 艺术美艺术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艺术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
现代美学对艺术美的研究主要包括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等方面。
2. 自然美自然也是美的重要来源,大自然的美包括山川湖海、植物动物、天空地形等各种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
现代美学重点研究了自然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3. 生活美生活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包括人的外貌、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环境等。
现代美学强调生活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追求和创造更多美的体验和感受。
美学与审美观念艺术与美的定义和评判
![美学与审美观念艺术与美的定义和评判](https://img.taocdn.com/s3/m/a19fa4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0.png)
美学与审美观念艺术与美的定义和评判美学与审美观念:艺术与美的定义和评判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与之相关的感知、表达和评判的学科。
审美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有所不同,但是艺术与美的定义和评判是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美的定义以及审美观念在艺术评判中的应用。
一、艺术与美的定义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来展示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活动。
美学界对艺术的定义有多种观点,其中之一是“艺术是一种能够唤起审美情感的创造性表达”。
根据这个定义,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
另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是“艺术是对现实或想象的创造性再现”。
这个定义把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再现和创造力的表达形式,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来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无论是哪种定义,艺术都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审美观念对艺术评判的影响审美观念是个人或群体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审美观念会对艺术评判产生影响。
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和标准的讨论,体现了他们对审美观念的探索和思考。
1. 客观与主观美在美的定义和评判中,存在着客观美和主观美的区分。
客观美是指独立于观者意愿和情感的普遍适用标准,而主观美则是个体情感和经验的表达。
美学家康德提出了他的主观普遍性理论,认为美是一种具有主观感受特征的普遍适用标准。
然而,其他美学家则倾向于强调客观美的存在,认为美应基于一套普遍的标准。
2. 美的目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审美观念往往关注作品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艺术的目的可以是情感传递、思想传递、社会批判等。
例如,达达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的虚伪和束缚。
而浪漫主义则强调艺术作品对情感和个人内心的直接表达,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触动人的心灵。
3. 文化和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文化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每个文化和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中,以“中庸之美”为核心,注重匀称、和谐和内在的精神性。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69e0dbce2f0066f533226a.png)
收稿日期:2008-06-11作者简介:雷礼锡(1968-),男,湖北天门人,襄樊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雷礼锡(襄樊学院 美术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摘要:康德审美理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审美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神学意涵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重要代表人物的神学美学思想无不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密切联系。
关键词:神学美学;康德审美理论;现代西方美学中图分类号:B83;I 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7-0038-06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神学美学的兴起。
神学美学并非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个流派,而是以神学视角思考和讨论美学问题而形成的重要理论形态。
从事这种研究的人,既有一般的哲学家、美学家,也有包括基督教与天主教在内的神学思想家。
他们继续关注美学的本体论问题研究,并将美的本质与审美活动的终极旨归同“终极存在”(或上帝)联系到一起,从而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美的缺席这一背景下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
如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体现出通过“美学”通达整个神学的意图;海德格尔与神学美学的关系在于借助神学实现其哲学与美学的思考;而谢瑞的神学美学表明意欲通过神学美学学科建构的努力来促成神学的现代发展,并发挥神学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参与意识和建构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西方现代神学美学的三位代表人物都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程度与性质不一的关联,既表明康德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见证了康德审美理论至今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就通过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西方现代神学美学代表性人物来讨论康德理论的影响力。
一、巴尔塔萨与康德巴尔塔萨(Hans U rs Von Balthasar )是一位瑞士神学家,是公认的西方现代神学美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现代中国美学
![现代中国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cbcc9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3.png)
现代中国美学
现代中国美学是指 20 世纪以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形成的。
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美学
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了对美学的研究和探索。
20 世纪 30-40 年代,
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著作,如朱光潜的《谈美》、宗白华
的《美学散步》等。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学研究受到了政治运动的
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倾向的美学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美学研究逐渐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创
新意义的美学理论,如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王朝闻的“审美关系论”等。
现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实践、生活和文化的美学意义,
注重美学与人生、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强调美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同时,现代中国美学也吸收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方法,注重美学
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现代中国美学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美学与审美观念
![美学与审美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7f163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c.png)
美学与审美观念美学与审美观念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和审美判断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就美学与审美观念展开论述,以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美学的概念与内涵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以及与审美体验相关的问题。
它涉及到美的概念、美的价值、美的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美学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广义上,美学包含了对一切审美事物的研究,涉及到人类的各个领域,如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等。
在狭义上,美学则特指对艺术美的研究。
美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主体: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审美主体,即进行审美活动的人。
人们通过感知、理解和评价来赋予物体或经验美的特质。
因此,审美主体的认知和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审美对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
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的风景、动物,也可以是艺术品、文学作品等人类创造的对象。
3.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人们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它包括美的感知、美的情感、美的理解和美的评价等多个层面。
4. 审美价值: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判断。
美学通过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探讨何为美以及如何评价美。
5. 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艺术通过形式、结构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表达来实现对美的追求。
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审美观念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体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审美观念: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美视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将其归结为形式和结构的完美统一。
古中国的审美观念则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外结合。
2.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感受和表达,追求艺术与自然的结合。
启蒙时期的美学观念注重理性和客观性,强调人类的自由与尊严。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5ace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0.png)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如何界定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涉及到艺术、审美以及美的体验。
审美则是对美的感受、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美学是对美的研究和反思的学科。
它探索艺术和美的本质,尝试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目的在于解释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特征,以及美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其对我们的影响。
审美则是对美进行感受、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美学的实践,是人们对美进行主观体验和客观评价的活动。
审美的过程可以涉及到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建筑、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审美,我们能够通过感官和感情的体验来感知和欣赏美,并对其进行评价。
美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美学提供了对美的理论探索和解释,而审美则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和应用。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理论的认识可以指导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感受和评价美。
同时,审美的实践也可以促进美学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和质疑美的定义和标准。
这种反思能够推动美学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我们对美的认知。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美学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假设有一位艺术家创作了一幅画作,通过画作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美的感受。
美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究这幅画作中的美感特征,如色彩运用、构图、线条等因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美在这幅画作中的表现形式。
而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这幅画作、欣赏其中所表达的美感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我们可以指出画作所表现的美,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这种循环的过程,使得美学与审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美的认知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学与审美观念
![美学与审美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5db175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8.png)
美学与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美学与审美观念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概念。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审美和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与人类感官之间的关系。
而审美观念则指的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判断标准。
美学与审美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
人的审美观念会随着时间、文化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艺术作品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倾向于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描绘得更加含蓄和柔美,强调顺应天命的美丽。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技术的追求和生活的快节奏也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美学与审美观念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它们还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常会在日常的装扮、家居环境、食物选择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
有的人喜欢简约和谐的风格,有的人则倾向于繁复精致。
这些审美观念不仅仅是个人的偏好,更是一种对美与否的评价。
审美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多样性。
一个人可能对某个艺术作品或风格情有独钟,而另一个人可能完全不同意。
这种差异源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东西,而不应该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于他人。
美学与审美观念的多样性也给了艺术家和创作者更大的空间。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变化使得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每个人对于艺术的欣赏和理解都是独特的,这也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共鸣。
美学与审美观念不仅仅是个人追求美的体现,它们也与社会伦理和人类情感紧密相关。
通过审美观念,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提升。
审美观念的培养和提高对于丰富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美学与审美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既与艺术创作和欣赏息息相关,又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通过不断探索和拓展美学和审美观念,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艺术、生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换个视角看审美
![《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换个视角看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87c6791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0.png)
《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换个视角看审美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所说的一样---换个视角看审美,《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这本书的确用了一种异于前人的新视角来看待美学领域所发生的诸多现象······这本书是赵惠霞教授二十多年探索研究的结果,它的出版可以说是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此之前,赵老师还出版过《广告美学》《审美发生论》等美学著作,这些书也对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美学》不同于以往所有的美学理论著作,首先体现在它的封面上。
单看它的封面,就是一种视觉享受。
美观,大气,时尚,古典······一个字---美!本书的封面以中国红作为底色,在中国历史上,红色本来就带着浓厚的古典色彩,而且红色又是最早的“流行色”。
同时,还选取了法国印象派的代表画作,而印象派又是现代绘画的起点。
中国与西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这就足以表明作者的初衷:打破传统,换个视角,来跟我们谈谈美学的问题!本书最大的不同在它的思想体系上,赵老师旨在打破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法,而运用现实思维方法来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审美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其形成规律。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变化,构成了本书不同于以往美学研究的突出特点。
在本书的开始,赵老师首先就古今中外美学学科的发展及相应出现的一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梳理,这给美学初学者建立了一个框架,而对美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又是一次知识回顾。
在这部分中,赵老师重点为我们分析了以往美学发展中为何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往的美学家因受本体思维方法的禁锢,一直以寻找“美是什么”为研究的目的,从而将美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令美学学科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面对这一困境,赵老师总结吸取了传统美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根据审美实践和现代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她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转换视角看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第一章第一讲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边缘化的科学。
A、为什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①人类对美学的额思考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②中国最早研究美学的人,也是最早给美学下定义的人:伍举(春秋楚国人、认为只有好处无坏处的东西即美。
)③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美学论文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注: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
③柏拉图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的大学:阿基德米学园。
B、为什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①因为它是18世纪独立的学科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200多年。
②鲍姆嘉通在1735年写的文章《关于是个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篇文章首先使用了“美学”一词,被称为“美学之父”。
最早给美学命名。
共识:美学是个繁难的科学(美说不清楚)二、美学―直译为“感觉学”,“审美学”三、关于边缘化①什么叫边缘化?两门以上的科学相互渗透的所组合的科学。
③美学为什么是边缘化的科学?a、在古代,东西方可以从多个学科渗透来研究美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
b、从历史现状来看,美学附属于其他科学,美学一直都是边缘化的科学。
c、未来发展;美学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应用美学(电影美学、服饰美学)④美学是什么边缘化科学宏观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微观上:是心理学、哲学、文艺学、伦理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古希腊:“人有权欣赏美、爱美,但无权亵渎美”第二讲美学研究对象1、什么叫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含义: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与事物发生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与其他东西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不同是:审美关系具有非物质功利性3、审美与非审美的界线:是否让审美对象成为占有(不占有,不消耗它,用欣赏、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
)是否让对象保持绝对独立自由(黑格尔)。
库深:谁看到维纳斯的美想要占有它,谁就不配欣赏美。
4、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a、审美关系与审丑关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进步结晶。
b、既研究审美的客体,又研究审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潜能(审美能力);进入到一定的审美活动中。
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并且纳入到审美活动中的人。
审美客体:审美对象。
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能够纳入到审美活动当中的事物或对象。
审美对象的三个条件:①具有没的某种属性(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②可以纳入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
③与审美的环境相适应,客体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客体是主体的客体,要适应主体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❷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智商)在创作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最多。
马克思:人是按照美的规定来建造。
❶为什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人的审美在艺术里的体现:人和艺术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人和其他事物可能发生审美关系,但不是主要的。
(一般是适应关系)。
艺术美比现实美具有永恒性。
(自然美很快消失)学习美学的方法:要善于建立网络,建立适应自己智力特点的知识体。
善于把只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知识构成:三个同心圆:专业知识(精)、临近学科的(量的积累)、其他(博、广)要缺少补少,不断更新知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吸收他人的观念。
第二章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一、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人类存在前不存在审美,自然界事物的美学价值不是与物俱生的,人类与物建立审美关系后,才有审美价值。
(地球历史50亿年,人类历史2-3万年)事物的实用价值限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源于实用价值。
人类角色(与自然)→奴隶→主人→朋友二、审美活动首先来源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因为:物质生产劳动首先使劳动本身(工具、动作、过程)变成了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艾思奇:原始的舞蹈是原始人劳动动作和过程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三、同时也来源于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图腾、巫术)。
注:图腾在当时可作为偶像的象征,即身份的象征。
四、来源于原始人的性爱生殖活动。
(非物质功利性)这些蕴育着原始的审美活动。
五、审美活动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另一佐证。
古代对美的相关表述:①“羊大为美,美,甘也,从羊从犬”(没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关)②“羊人为美”(美与巫术图腾有关)③“色好为美”(“媄”,异体字。
从女,色好也。
)④甲骨文第三章审美活动的现实生成一、美学研究中的“歌德巴赫的猜想”(注:关于什么是美学?什么是审美活动的持有各观点的学派。
)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黑格尔、柏拉图:美是心灵的产物主观派:高尔太、吕营美是心灵的俄产物,美是主观的。
客观派: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事物的典型性。
主客观派:朱光潜实践派:李泽厚世界美学界的观点(物质、精神、生活)从物质的角度: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从精神的角度:美是心灵的产物从生活的角度:美就是生活美学的特点:①从美学本身来看:具有相对性(审美观)(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无限性(种类)、(无法概括其本质,因为内容太广泛)②从美学研究来看:美学是繁难的学科,要依靠其他学科的发展(繁难性,边缘性)③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前实践派)主客观分离。
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A、人的社会本质:①人的社会本质:合规律性、目的性、②具有类特性:人能自由地、自觉地活动。
B、人的自然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与类特性动物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在认识和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内容:社会的本质力量、自然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1、既是人的动力,也是能力2、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3、是不断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是性质上的差异:消极(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狡猾→聪明的异化物积极→聪明对象化:把看不到的东西、隐藏的东西通过某种物质形式或创造成果表现出来。
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对象和成果上,打上了人类本质的印记,表现了人的愿望和意志。
途径:1、物质生产劳动2、其他实践活动宜人性(乐于助人):与人生理和心里吻合的东西;与人建立两性条件反射的东西。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自然性(人来源于自然界,无法摆脱兽性)人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人性和人性化的兽性统一(万物之灵,人的本质)。
人的兽性与动物的兽性不同①人可以有选择(选择熟食)②人和动物的性爱活动(时间、地点)前实践派→审美活动观点“对象世界”→美的世界“→人的自身积极肯定的力量(照镜子)→审美活动→睹物见人马克思:自己肯定自己,确定自己,复现自己后实践派观点→批判前实践派1、审美活动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产物。
批判点:批判前实践派的观点把主体与客体分离认为: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不可分离。
审美活动: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下,在一定的额范围内的活动。
2、“双向”有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与功利断交,不用功利的观点看待对像,这也是审美与非审美的分水岭。
)主体—————————————————————→客体↑↑具有审美活动的期待视野具有审美的召唤结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构和能力具有没的召唤里和诱惑力对美有着渴望和追求第四章审美感受(美感)一、美感形成的条件主体、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
(审美活动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如:“余香满口”→审美感受莎士比亚:情人像疯子一样癫狂,能够在普通人的脸上看到海伦(大美人)的美。
二、什么是美感?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充满个性化的情感。
(内心的反应)是个性化,诗情画意的整体体现。
反映→模写,映照,较客观反应→侧重变化三、美感的特征1、直觉性:通过感性的方式把握事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与理性的二律背反)a、高级直觉:审美直觉→(艺术直觉)、科学直觉→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直觉感官性把握)b、低级直觉:小孩对事物的认识、原始人的思维。
c、直觉特征:1、具有直接性→亲自欣赏,感受,体验。
2、具有领悟性→美是体验领悟出来的非判断推理。
3、具有瞬间性→瞬间可把握。
审美为什么能够直觉?1、浅层次:美的事物都是形象的,具体的,是显现出来的。
2、深层次:↓大量美的事物→(通过反复、刺激)→在大脑里反映(美的信息被储存)新的美的事物→在大脑里反映(表象方式、概念方式)→通过和大脑里大量累似信息的比较、对照→得出审美判断信心是用表象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概念不同。
相关表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审美判断:对事物的美丑作出判断。
审美判断的特点:是一种情感判断,具有模糊性(亦此亦彼)如对水中的盐、花中的蜜进行审美,就很难准确。
相关表述:无痕有味,体隐有存。
而科学判断具有明确性(非此即彼)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具有非概念性。
深山幽静麦古寺;竹林桥外锁酒家;马蹄飞来马蹄香。
2、功利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二律背反)具有精神上和社会的功利性(因为能使人愉悦、快乐)审美状态是人求乐的最高的一种状态。
审美为什么没有个人的直接的物质功利性?1、从审美目的来看:审美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2、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见已经保持了审美距离。
什么事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把客体当作功利品,而是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对象,欣赏、玩味和静观。
为什么要保持审美距离?因为有无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
距离能增强美感。
审美距离的分类:空间距离(如看月亮)、时间距离(很久以后听之前的歌)、心理距离(叶公好龙)3、超越性(超越与非超越的二律背反)定义: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情感的推动,主体头脑中对象的表象与实际的物象不相同;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成为自由的人,拜托各种思想包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超越性的两种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超越(表象≠物象);审美主体对自身的超越;(日常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个性的解放),能使人的潜能的到充分的展示。
高尔基:大写的完全占有者(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梁启超:完全的人马克思: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超越的表现:①审美移情(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倾注到审美对象中,是自己人格化、人情化。
)相关表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与对象的外在形式、情感吻合,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②审美幻觉(外界有刺激)(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者获得如醉如痴的感受)→生理上的感受④审美联觉(通感)(人的感觉挪移)(内感觉)主体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欣赏者的感觉之间发生挪移。
相关表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望洋兴叹。
如梦令北宋·李清照昨夜凤疏如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受审美心境、生活经历、外部的影响。
)第五章美的分类按形态分类: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幽默,诙谐、滑稽)按存在的领域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技术美(科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