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教案

合集下载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讲义本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二、美学在中国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一、美学的性质二、美学的对象三、美学的定义四、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二、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三、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四、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第二章美及其形态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一、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二、美的含义三、美的特征第二节美的形态一、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三、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四、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第三章美感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一、美感与快感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三、美感的含义四、美感的特征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一、美感中的直觉二、美感中的情感三、美感中的想象四、美感中的理解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二、审美体验的过程三、审美体验与艺术四、美感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什么是美育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二、中国美育观的演普三、美育的含义四、美育的特征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一、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三、美育的功能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一、美育的层面二、美育的方法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一、形式美与形式二、形式美的普遍基础三、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节形式美的构成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二、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三、形式美的文化选择四、形式美的艺术形态第三节形式美教育的意义、特征和方法一、形式美教育在美育中的意义二、形式美教育的特征三、形式美教育的方法第六章艺术美与美育第一节艺术的门类一、艺术分类的历史二、艺术分类的标准与意义三、艺术分类的相对性四、艺术门类的符号形态与特性第二节造型艺术与美育一、造型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三、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造型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三节表演艺术与美育一、表演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表演艺术美育的途径第四节语言艺术与美育一、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三、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五节综合艺术与美育一、综合艺术的含义和种类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四、实施综合艺术美育的途径第七章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第一节审美文化及其形态一、审美文化的含义二、审美文化形态第二节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美育一、古典性文化与美育二、现代性文化与美育三、外来文化与美育第三节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与美育一、高雅文化与美育二、大众文化与美育三、民间文化与美育第八章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第一节青少年发展与美育的特殊课题一、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青少年发展的共同特征三、青少年美育的原则第二节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与美育原则一、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二、青少年美育的原则第三节青少年美育的目标一、青春形象的塑造二、想象力的激发三、理性能力的培养四、价值取向的引导五、健康人格的生成第四节青少年美育途径一、体验自然二、欣赏艺术三、品味英雄四、师法英雄第九章教师角色与美育第一节教师角色、教学艺术与美育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美育二、教师的教学艺术与美育三、教学活动的整体美学因素与美育第二节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与美育途径一、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二、教师自我美育的原则和途径。

幼儿园美术美育教案【7篇】

幼儿园美术美育教案【7篇】

幼儿园美术美育教案【7篇】幼儿园美术美育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用对称方法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扇子。

2.观察美丽的扇子,乐意用创意的图案装饰画面。

3.在绘画过程中,注意保持自己的扇面清洁。

活动准备1.ppt课件:制作扇子2.幼儿用画纸,油画棒、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欣赏:漂亮的扇子1.ppt课件演示。

2.欣赏各种各样的扇面提问:扇子上有什么图案,你喜欢哪个扇子,为什么?二、学习制作扇子1.观察扇面,回忆学过的装饰方法。

(1)扇面上有什么?它是怎样装饰画面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把它装饰得比较漂亮呢?(幼儿回忆自己的已有经验并回答教师的提问)(2)这是一个白色的扇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装饰扇面呢?你想怎样装饰呢?2.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探讨多种装饰方法。

(1)讨论多种装饰方法。

(2)如果用对称的方法,可以怎样装饰自己的扇子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你们还有那些装饰的想法呢?(幼儿自由表述想法,可以在扇面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如:水果、动物、花卉、交通工具、建筑……)3.幼儿尝试进行装饰活动。

教师请幼儿使用油画棒、水彩笔进行装饰。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对称装饰或单独图案装饰,注意颜色的对称或美观。

三、评价活动。

1.欣赏作品引导幼儿根据扇面的漂亮程度进行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如果有幼儿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可以请幼儿根据扇面的对称性进行评价,如果幼儿是用单独的图案进行装饰,旧以图案的本身进行评价。

3.展示幼儿的作品,加强幼儿间的交流和学习。

幼儿园美术美育教案篇2思路:意愿画是发展大班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较好的绘画形式,在具体形象中,寄托着幼儿的意愿,抒发着他们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这个活动,主要是鼓励幼儿按意愿画出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并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按意愿画出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学习意愿画的基本表现形式(自由选择工具,自由组合),掌握合理布局画面的方法。

美术教育与美育的教案

美术教育与美育的教案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美育则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的一种育人方式。

美术教育与美育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培养出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本篇文章将从美术教育与美育的概念、实施策略、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美术教育与美育的概念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其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增强其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美术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绘画技巧的传授,还应该涉及到美的哲学、文化内涵、艺术史、艺术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美育则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从实践中促进人的美好品质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美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接受多元文化洗礼,增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追求美好人生的意识。

二、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实施策略1.建立良好的美育环境学校应该注重营造美育环境,创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装饰校园、展示学生作品、举办艺术活动等方式来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需求。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学生应该在艺术教育中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学会鉴赏美的品质,感受和理解艺术。

为此,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美术展览、文艺演出等,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对美的鉴别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并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3.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建立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发扬个性的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文化素材中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自主创作新颖、有创意的作品。

三、美术教育与美育的教学形式1.美术课程的设计合理设计美术课程,是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置应该贯穿学生艺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如基础绘画知识、人文艺术理论、审美情趣、文化美学、创意设计等内容。

美育课教案

美育课教案

美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美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2.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基本美术元素的学习。

3.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

4.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美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技巧和方法。

3.实践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绘画、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4.合作学习法: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美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欣赏1.教师介绍美术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2.教师展示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经典艺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第二节课:基本美术元素的学习1.教师介绍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基本美术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2.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元素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基本美术元素的理解和应用。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基本美术元素的学习成果。

第三节课: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1.教师介绍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概念和特点。

2.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技巧和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应用。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绘画、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成果。

第四节课: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1.教师介绍团队合作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初中美育课程教案

初中美育课程教案

初中美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2. 通过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

4. 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美育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3. 生活中的美与审美4. 创作实践: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短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美育情境,激发兴趣。

2. 讲解:介绍美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艺术鉴赏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3. 实践:分组进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体评价、交流,互相学习。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育的基本概念、艺术鉴赏方法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艺术创作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实践。

3. 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美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等方面。

3. 课堂纪律: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是否遵守课堂规则。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美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各种艺术作品、自然风光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音乐:选取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

3. 短片:剪辑相关艺术表演、创作过程等短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魅力。

4. 创作材料:提供绘画、手工等创作所需的材料,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

《美学与美育》教学设计

返回首页
go
整理课件
1.几种关于美的本质的代表性观 点。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趣味无可争辩”、意大
利哲学家克罗齐车提出的美就是直觉。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 俄国的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
的美学观。
整理课件
over
社会美的实质是社会 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 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 本性和创造力的形象。
整理课件
over
5.艺术美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 形态,是指人类创造 的艺术的美,它是艺 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 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 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艺 术符号中形式和意蕴 的统一;艺术创造中 创造和规范的统一; 艺术接受中个体和社 会的统一。
整理课件
over
2.认识论美学 :
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 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它不再沿袭上帝
创造美的神学美学思路,而是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
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
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
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整理课件
over
4.美学在现代中国发展的几个阶
段及其代表人物。
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经历了清末 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 20世纪50—70年代美学、20世纪80年代美学和 90年代美学六个阶段。其中,王国维借鉴西方 美学观念和术语撰写的一系列论文,使他在中 国现代美学发展中占有创始人的地位;朱光潜 在美学的学理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艺术 意境”、“节奏”等现代美学重要概念及理论, 这些思想在20世纪80—90年代甚至时至今日产 生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

大学美育美学素养教案

大学美育美学素养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美学的基本认识。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2. 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3. 美的欣赏和评价4. 美的本质和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定义。

2. 提问:什么是美?为什么人们会追求美?二、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讲解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介绍美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2. 介绍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审美判断等。

3.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美学的基本理论?三、美的欣赏和评价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如绘画、音乐、雕塑等,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讲解如何进行美的评价,包括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审美判断。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评价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第二课时一、美的本质和意义1. 讲解美的本质,如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

2. 讨论美的意义,如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美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等。

3. 学生分组讨论:美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二、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美的例子,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互相评价和交流。

3. 教师总结:美的欣赏和评价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过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美的欣赏和评价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美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1. 教材:《美学原理》2. 美术品:绘画、音乐、雕塑等3. 教学课件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美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一、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学、自然等领域的审美情趣。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和审美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美学基础理论(1)介绍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框架。

(2)讲解美的本质、形式美、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和来源。

2、艺术鉴赏(1)选取不同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进行赏析和解读。

(2)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文学审美(1)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2)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

4、自然审美(1)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如山川、河流、森林等。

(2)讲解自然美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5、审美与生活(1)探讨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服装、家居、饮食等方面。

(2)引导学生将审美观念应用于生活实践,提升生活品质。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和审美方法。

2、作品赏析组织学生观看、聆听、阅读各类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3、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文学写作、摄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审美话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5、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自然风景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存在。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导论介绍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周:美学基础理论(一)讲解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第三周:美学基础理论(二)分析形式美和审美心理的相关理论。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计划第一周:交待教学计划及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学科的建立;二、美学的研究对象;三、学习美学的意义;四、学习美学的方法)(作业:查阅相关书籍;预习相关书籍导论部分,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四周交作业:我所理解的美学)第二周: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特征、本质第三周:第一章审美活动:本质及第二章美的本质:美在主客观说第四周: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美在主观说”与“美在客观说”的辩论VCD。

之后分小组讨论“美的本质观”并作讨论记录上交。

推选出第五周课堂发言人(每组一位,共6组,每组9-10人。

10分钟发言,之后自愿发言与点名发言结合。

第二次书面作业:谈谈你的“美的本质观”。

)(交第一次书面作业:何谓美学?我所理解的美学)第五周:学生课堂“美的本质观”讲演。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成绩加分)。

继续讲第二章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美的本质观。

第六周:继续讲第二章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的本质观及现代西方美学的美的本质观。

没讲演的同学交第二次作业:浅谈美的本质。

第七周:第三章审美客体(含义及特征)第八周-第十周:第三章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第十一周: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三次作业:分组制作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ppt并推举一代表就其审美特征作简要介绍。

附带介绍制作小组成员分工。

评比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优秀作品,小组成员期末成绩整体加分。

)小组作业展演。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三章审美客体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剧性美和喜剧性美)第十四周-第十六周:第四章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概念、审美趣味、审美的心理要素)第十七周:第五章审美心理过程(及审美愉快)第十八周:第六章审美教育(第四次书面作业:课下分组讨论并就“如何搞好大学生的美育”作一小论文。

)学生“如何搞好大学生的美育”课堂讲演(大学生美育现状调查及解决对策)第十九周:期末开卷考试○课程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出勤(10分)、讲演、作业(包括小组课件制作)(20分,共4次作业,每次5分)和期末课堂开卷考试(70分)。

大学美育电子教案 第一章 美与美育

大学美育电子教案 第一章 美与美育
(2)今天的人们依然有搜集石头的喜好,这与“美”有什么联系?
2.讲解认识美(40分钟)
(1)人对美的朴素观念
美能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
(2)西方学者对美的探索
①美在理念
②美在关系
③美是生活
(3)孔孟老庄的美学理念
①孔子的美学理念
②孟子的美学理念
③老子的美学理念
④庄子的美学理念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美学
3.认识美学(20分钟)
(1)美学的研究对象
①美学研究感性认识
②美学研究艺术哲学
③美学关注自然与社会生活
④美学研究审美关系
进行“课堂活动”讨论
(2)美学的任务
美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总结人类审美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和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如探索审美对象具有什么特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
4.孔子
5.孟子
6.老子
7.庄子
8.马克思
9.《踏歌图》
10.王国维
11.蔡元培
【第三、四节课】
1.课前回顾(5分钟)
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2.讲解大学美育(40分钟)
(1)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意义
①美育与德育
②美育与智育
③美育与体育
④美育与劳动教育
(2)大学美育的根本任务
向同学描述自己纸条上的“美”,并交换意见和看法。
在讨论交流后,总结自己对于“美”的看法是否发生变化。
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
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

高中生美育课程教案

高中生美育课程教案

高中生美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艺术兴趣;2.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3.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发展个性与创造力;4. 加强跨学科的知识联系,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艺术欣赏基础- 美术作品分析:学习如何欣赏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画作,包括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与中国国画等。

- 音乐欣赏:介绍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如何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 舞蹈与戏剧:了解舞蹈与戏剧的基本元素,观赏经典剧目片段,讨论其艺术表现力。

第二单元:艺术创作实践- 绘画技巧:基础素描入门,色彩学原理,以及个人风格的探索与表达。

- 手工艺术:包括陶艺制作、剪纸、编织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

- 音乐创作:基础乐理学习,尝试简单的乐曲创作或改编。

第三单元:艺术与生活- 生活中的美学: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美学,如服装搭配、家居布置等。

- 文化体验:组织参观美术馆、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 创意思维训练:开展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经典艺术作品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分享个人观点和感受。

-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

- 反思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与不足。

四、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活跃程度进行评价。

- 作业成果:定期布置相关的艺术作业,以作品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 期末项目: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项目,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结语。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特征和范畴,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提升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和生活实践,增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4、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美的本质、特征和范畴的理论讲解。

(2)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的传授。

(3)引导学生将美学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

2、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美学概念和理论。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体现美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设计案例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和理解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个美学问题或艺术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或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课程主题——大学美育。

2、知识讲解(约 45 分钟)(1)美的本质介绍不同美学流派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说”、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美的特征讲解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等特征,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3)美的范畴详细阐述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美的范畴,分析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3、艺术作品欣赏(约 30 分钟)选取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

4、小组讨论(约 20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美的?为什么?(2)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审丑”现象?(3)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创新与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美学与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美学与美育》是XXX(XXX)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特依据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修订稿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美学、美育理论、审美实践、美育实践、艺术美、审美文化形态、青少年发展与美育以及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员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美学与美育》与《现代教育思想》在任务上有前后衔接的关系,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和《阅读与写作》有一定的关联,但又有所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题研究法、合作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

由于本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意识和能力均有限,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运用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情况,本课程提倡以问题研究法为主,合作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为辅的组合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在本课程研究中运用问题研究法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要在积极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的基础上,注意思考教材中有关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

其次,通过自学要形成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和参考资料,接受有关指导,思辨置疑,并且把这种理论思考和阅读同现实的人生体验及具体的审美修养结合起来,训练研究本课程必需的思维能力。

最后,注意完成小节后的“思考与练”,消化和理解基本内容,为课程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合作研究法是本课程特别提倡的辅助研究方式。

可以是固定的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三五人合作,它的实质是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分享研究成果,共同升华提高。

小学美术《美育》教案

小学美术《美育》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理解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2.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发,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特点,尊重并传承传统民间艺术;4.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创作灵感,勇于尝试创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色彩与情感表达:使学生掌握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与情感的联系,例如,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了解冷色系与暖色系对情感表达的不同影响。
(2)线条美的感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线条美的观察与理解,如分析植物、建筑等线条特点,以及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建筑物与公共艺术美感:使学生了解不同建筑风格及公共艺术的美学特征,如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比较,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美学的贡献。
举例:对比分析北京故宫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风格,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的美学特点,培养审美判断力。
(4)传统民间艺术美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可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的内涵,并尝试在现代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
举例:学习剪纸技艺,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背景,鼓励他们创作具有现代元素的剪纸作品,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线条美的抽象认知:学生对线条美的感知可能局限于具象的形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抽象美。
举例:观察自然界中的树叶脉络,让学生理解线条的节奏与韵律,以及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抽象表现。
(3)建筑物与公共艺术的审美判断:学生在欣赏建筑与公共艺术时,可能缺乏审美判断力,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审美分析。

美育教案完整版

美育教案完整版

编号:__________ 美育教案完整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美育教案完整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2 艺术欣赏与批评1.3 艺术创作与实践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2 新课导入5.3 案例分析5.4 实践环节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8.3 学生反馈与建议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美学资源推荐9.2 美学活动策划9.3 美学社团与工作坊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1.1 美的定义与特征1.1.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2 艺术欣赏与批评1.2.1 艺术的分类与特点1.2.2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1.3 艺术创作与实践1.3.1 创作方法与技巧1.3.2 实践案例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掌握美学基本概念2.1.2 学会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2.2 过程与方法2.2.1 运用比较法分析艺术作品2.2.2 实践创作,提升艺术技能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培养对美的事物的高度热情2.3.2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3.1.2 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应用3.2 重点3.2.1 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3.2.2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投影仪、PPT4.1.2 艺术作品集4.2 学具4.2.1 笔记本、彩笔4.2.2 创作材料(如画纸、颜料等)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1.1 通过展示名画作品引入美学话题 5.1.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定义与特征5.2 新课导入5.2.1 介绍美学基本概念5.2.2 讲解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5.3 案例分析5.3.1 分析名画作品的艺术特点5.3.2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5.4 实践环节5.4.1 分组进行艺术创作5.4.2 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5.5.2 收集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1.1 美学基本概念6.1.2 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6.2 板书结构6.2.1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6.2.2 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1.1 欣赏与评论作业7.1.2 创作实践作业7.2 作业要求7.2.1 认真欣赏名画作品,写出自己的感受7.2.2 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艺术创作7.3 作业评价7.3.1 评价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7.3.2 评价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对美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8.1.2 学生对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的运用情况8.2 教学改进措施8.2.1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8.2.2 增加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8.3 学生反馈与建议8.3.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8.3.2 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优化教学过程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美学资源推荐9.1.1 推荐阅读美学经典著作9.1.2 推荐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9.2 美学活动策划9.2.1 组织美学讲座和研讨会9.2.2 举办艺术创作比赛和展览9.3 美学社团与工作坊9.3.1 成立美学社团,开展相关活动9.3.2 开设美学工作坊,提供实践平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1.1 美的定义与特征1.1.1.1 美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形式1.1.1.2 美的形态:探讨美的多样性,如形式美、内容美等1.1.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2.1 研究对象:解释美学涵盖的艺术、审美、文化等领域1.1.2.2 研究方法:介绍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主要方法论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掌握美学基本概念2.1.1.1 基础理论:理解美学的基本范畴、原理与概念2.1.1.2 实践应用:学会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具体艺术作品2.1.2 学会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2.1.2.1 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2.1.2.2 批评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深度的艺术批评,提升其审美评价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3.1.1.1 概念抽象:美学基本概念往往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3.1.1.2 跨学科知识:美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何整合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是教学难点3.1.2 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应用3.1.2.1 方法掌握:教授学生艺术欣赏与批评的具体方法,而非单纯的感性判断3.1.2.2 实际操作: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艺术评价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投影仪、PPT4.1.1.1 教学案例:准备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4.1.1.2 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美学理论的图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4.1.2 艺术作品集4.1.2.1 作品选择:挑选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以丰富学生视野4.1.2.2 作品分析:准备对应的艺术作品分析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和讨论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1.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5.1.2 问题激发: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主动探索5.2 新课导入5.2.1 理论讲解:系统介绍美学基本概念,构建学生的理论框架5.2.2 实例演示: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讲解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5.3 案例分析5.3.1 作品欣赏:分组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5.3.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审美观点和批评意见5.4 实践环节5.4.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指导,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实践5.4.2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5.5.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1.1 美学基本概念6.1.1.1 概念框架:梳理美学基本概念的逻辑结构,便于学生记忆6.1.1.2 重点强调:突出美学概念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6.1.2 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6.1.2.1 方法步骤:细化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步骤,指导学生有序进行6.1.2.2 实例列举:以具体艺术作品为例,展示方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1.1 欣赏与评论作业7.1.1.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1. 语言语调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艺术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术活动提升美育教案

美术活动提升美育教案

美术活动提升美育教案主题:美术活动提升美育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性,培养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表达能力。

4.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共同参与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名画或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或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活动一:艺术鉴赏1. 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并向他们解释每幅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艺术家的意图。

2.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细节和表现手法,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3. 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活动二:艺术创作1. 提供不同的绘画、雕塑或手工制作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粘土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进行艺术创作。

2.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和形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想象力。

3.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他们进行展示和评价。

每位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想法,并接受同学们的批评和赞赏。

活动三:合作项目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进行一项美术合作项目,如绘制一幅大型拼贴画、制作一个雕塑作品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协商合作的主题和形式,鼓励他们共同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才能和技巧。

3. 组织学生展示合作成果,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结束:1. 总结本节美术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方面的进步和发现。

2.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参与美术活动,培养艺术兴趣和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参与艺术鉴赏和创作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2. 评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美育美育之美教案怎么写

大学美育美育之美教案怎么写

课时: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美育的概念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掌握美的基本特征和美学理论。

(3)学会欣赏和评价不同艺术形式的美。

2. 能力培养目标:(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

(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

(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美育的概念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 美的基本特征和美学理论。

3. 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欣赏与评价。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美学理论与实际审美活动相结合。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美育的概念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为什么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美育的概念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介绍美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阐述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美的基本特征和美学理论- 讲解美的基本特征,如和谐、统一、多样等。

- 介绍美学理论,如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等。

3. 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欣赏与评价- 以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其美感。

-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其在美育中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其美感特点。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美育的认识有何改变?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美育的短文。

3. 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美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美的产生、真善美的关系、美育的作用、美感、审美标准。

2、熟悉美育特征、美的特征、审美条件3、了解美学概况、美育由来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的教育科学。

它以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提高人的审美情操为最终目的。

它的实施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美的对象为工具,特别是以艺术美欣赏为主要手段。

第一节美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美的追求史。

美引导着人们,从愚昧、落后一步步走向光明、美好。

一、美的由来美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无所谓美丑”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出现以前。

美是对人而言的,美,只对人有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为人而存在”。

(二)“有丑无美”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初,那时人类还没掌握自然规律,不能驾驭自然界,因此整个自然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无美可言的。

(三)“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也逐渐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这时就产生了美。

这时的美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即从实用性来评价一个自然事物的美与不美。

自然物在原始人眼里先具有功利价值然后才能成为美的。

(四)“超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逐渐发达,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这时人类才有心思去欣赏超功利的美。

超功利:就是指导人们不再从物质实用性上来评价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是从精神愉悦的高度来判断美丑。

从以上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第一、美产生于劳动。

离开劳动,人类不会去探求、认识自然规律,更不能去把握、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因此就不可能有美的产生。

第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了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也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

《美学与美育》教案课程介绍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教学重点:1、了解美学的历史;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美育课的教学,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培养幼儿的感官活动•观察、听、闻、嗅、味等感官训练,提高幼儿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观察、描绘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 了解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引导幼儿观看、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创作过程。

•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尝试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3. 培养幼儿的美学素养•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场所,让幼儿亲身感受艺术之美。

4. 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机会•提供丰富的艺术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表演等形式,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美。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表达意见,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感官训练与感官观察1.导入:师幼对话,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例如:老师问幼儿是否喜欢花的香味,为什么?是否喜欢听音乐,为什么?2.感官训练: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的事物,锻炼幼儿的感官能力,如触摸柔软的布料、品尝不同味道的食物等。

3.感官观察: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例如,观察一朵花的颜色、形状和花瓣的数量,并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艺术形式的了解和艺术创作1.引导幼儿观看绘画作品,如名画欣赏,让他们发表感受和喜欢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与美育》教案课程介绍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主要任务上,《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

在内容上,《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教学重点:1、了解美学的历史;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在西方,美学学科也不是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是适应西方文化的内在需要而逐渐地产生的。

单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P2)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P4)值得注意的是:鲍姆加登于1750年出版著作《美学》,提出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埃斯特锡卡”——就是“美学”。

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宣告诞生,他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美学学科的创始人。

(P4)一般来说,认识论美学具有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

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

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康德、席勒、黑格尔。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首次明确地和系统地分析了审美的构成,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命题。

(P5)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一是审美“无功利”,二是美在“形式”,三是无目的的“目的”,四是艺术应是“想象”、“天才”和“自由”的艺术,五是对“崇高”范畴的分析。

这些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席勒的《美育书简》(1793-1794)在康德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汇出发,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新构想,主张通过审美“游戏”去建构一个特殊的“审美王国”。

(P5)席勒心中所仰慕的审美教育原型是古希腊文明,他把复活古希腊文明当作一个神圣的美学使命来做。

这部著作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美育”(审美教育)及其文化功能,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美学》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对古希腊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做了辩证研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研究达到一个极致。

二、美学在中国从发展与演化历程看,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

自从蔡元培在现代教育体制中设置美育及美学学科以来,美学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正是这种体制设置,确保了美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深远。

当前美学的发展趋势:一是美学视野的拓展,二是美学追求的实用化,三是美学研究的部门化。

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1、对话法(柏拉图、孔子、孟子)2、体验法(叔本华、尼采)3、思辩法(笛卡尔、康德)4、实验法(费希纳)5、阐释法(德里达、赛义德)第二节美学的含义一、美学的性质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

第一,把握形象。

第二,突出具体。

第三,强调体验。

所以,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P15)怎么理解呢?首先,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对人的研究是综合、整体地进行,而且这种研究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因此,它不属自然科学学科。

其次,在人文学科中,美学对人的研究考察突出把握形象、强调具体、注重体验的作用,它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二、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

因此,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三、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更简洁地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P18)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第二,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第三,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小结: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美学的性质和美学的对象。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

关于美学的性质,是学习本课程首先就应理解的问题。

教材中通过层层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指的是美学研究的客体。

对于美学的对象的定义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形象;第二是丰富的、完整的形象;第三是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第四是在具体的审美现象(如美、美感、艺术)中显示。

《美学与美育》第二章教案《美学与美育》第二章辅导第二章辅导美及其形态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的基本含义;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首先来看美的基本含义问题。

学习美学课程,关于美的含义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

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美的含义,是理解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给自己“松绑”——什么意思呢?从教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学者们遵循不同的路径,穷尽智慧而仍然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他们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念,包括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社会论、语言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最根本的性质。

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无法有统一认识,那么在我们的教材中,为了不陷在这个难题中纠缠不休,只是对以上不同美的本质观作了扼要的介绍。

大家了解即可,用不着陷进去(当然,有特殊兴趣者除外)。

而为了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美的基本含义,可以在我们的教材所规定的文化语境和理论框架中来分析、探索这个问题以及理解其他相关问题,教材中从词源学、日常用语和理论表述三个方面对“美”进行了阐说,最后得出了本教材中关于美的含义的操作性界说: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请大家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注意它的四层意思: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

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

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

这四个层次的意义理解透了,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学习本课程的钥匙。

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在教材中对这些内容介绍得十分详细、清晰,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悉心体会。

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美与自然人化,一个是美的存在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

关于自然美,它的实质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有些相似,也是美学中的一桩“悬案“。

有的否定自然美的存在;有的只肯定其形式而否认其文化意蕴;有的观点虽顾及到自然美的形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却未肯定它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还有的观点正确揭示了自然美的文化符号特性,但忽略了实践的内涵。

要正确、合理地理解自然美,根本的一点在于要正确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联系到第一章中关于美的含义的界说来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有更清晰、系统化的认识。

关键是理清楚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三个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美的属性。

由此,得出关于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关于美的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主要是应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几种美的形态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方面出发来区分的,而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说的。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从美所存在的基本领域来区分的。

科学美和技术美则是得于科学技术在美的存在形态中的显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美学课题。

而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和、气韵、味,则是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角度提出的。

由于不是从同一角度作出的区分,所以在关于各种形态的具体论述中会有交叉渗透,不是泾渭分明,在学习时应该在了解这种区分的相对性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注意就一种形态本身的特征和含义进行把握,避免纠缠不清;同时也应有一种融会贯通、灵活不拘的开阔的理论视野。

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客观本质论主观本质论关系论本质观社会论本质观美的含义美的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的实质社会美的特征社会美的含义人的美艺术的界定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的“化丑为美”科学美的界定技术美的界定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美学与美育课程第三章教案第三章美感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感的发生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