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6a7102943323968011c926f.png)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5f074ab14e852459fb572e.png)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f3f2e8e6c85ec3a87c2c597.png)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一部分中国建筑设计史
![中外建筑史第一部分中国建筑设计史](https://img.taocdn.com/s3/m/88cc2a1b700abb68a882fbb3.png)
•
聚落有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一般包括居住区、
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部分。聚落的面积一般约在三万至五万平方米,
最大的达数十万平方米。西安半坡村的一处 氏族聚落,位于浐河东
岸台地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已发现密集排 列的住房四、五十座,布局颇有条理。这个居住区的中心部分,有一 座规模相当大、平面约为12.5×14米近于方形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 公共活动——氏族会议、节日庆祝、宗教活动等等的场所(图1.1.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圆形房屋一般是地面式的,不挖坑,建在地面上,直径约4~6米,墙壁
是用密集排列的木柱和树枝编织而成,外边再用草泥加以覆盖。屋顶的做法
与方形房屋基本相同,但屋顶形状则成为圆锥形,或在圆锥形屋顶之上再建
一个两面坡的小屋顶,有点像后代的歇山式屋顶。(图1.1.3)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此外,长安县客省庄的半地穴式房子,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 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或内室作圆形,外室作方形,或内外二室都作方 形,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整个建筑的平面作吕字形。外室墙中往往挖一个 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设置小型窖穴(图1.1.4)无疑地,内外二室在建筑功 能上具有分工作用。内室的保暖也比单室房屋要好。
• 宋以来许多学 者,根据《仪 礼》所载礼节, 研究春秋时代 士大夫的住宅, 已大体判明住 宅前部有门。 门是面阔三间 的建筑,中央 明间为门,左 右次间为塾。 门内有院。再 次为堂(图 1.3.1)。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 这时的建筑材料,西周时期已 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 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仍沿用。 这种瓦嵌固在屋面泥层上,解 决了屋顶防水问题,瓦的出现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 步。瓦的使用到东周的春秋时 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 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见《考工记》)。这时期, 除板瓦以外,又出现了瓦当, 表面有凸起的饕餮纹、涡纹、 卷云纹、铺首纹……等等美丽 的纹饰(图1.3.2)。
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a0094cdd7f1922791688e812.png)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诗•小雅•斯干》)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2. 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3. 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4. 细石器文化:神庙与祭坛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让----传子不传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夏铸九鼎——青铜时代2、科学技术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3、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2. 建筑状况:•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2.建筑状况:• 城市——“镐京”•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第二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秦、楚、齐、燕、赵、魏、韩1.历史文化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2.建筑状况:•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都江堰•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公输班——鲁班3.建筑特征: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二、秦(前221——前207)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2. 修长城、驰道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艺术风格: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3ac48489b6648d7c1c746ad.png)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齐临淄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赵邯郸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3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燕下都城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本章小结
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 穴居发展序列所累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文明门槛的 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也是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 术渊源。巢居发展序列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 期的文化交流,成为木构架生成的另一技术渊源。
夏商周时期承继原始穴居与干阑的营造经验,突出地发展 了夯土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中,木构与夯土技术的结合形成 了“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西周时期的瓦的发明与应用,进 一步将“茅茨”发展到“瓦屋”,奠定了中国建筑以土、木、 瓦、石为基本用材的悠久传统。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本章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建筑,推出了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 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的一种土木结合的新方式,将简易技术 建造大体量建筑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教学目标】主要了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以及奴 隶制社会时期夏、商、周建筑的发展概况,掌 握文明初始期宫殿建筑的基本特征、高台建筑 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教学内容】 ·原始建筑 ·夏、商、西周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本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达到 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已非常精巧;建筑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 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 的合院。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均已初见端倪。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四章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89364bb5d4d8d15abe234e6c.png)
章
孔子庙
即孔庙,又称作文庙,是纪 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各 地都有,在历代王朝更迭中 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等。
九进院落,完全享受国家的 规格。目前仅有曲阜孔庙有 此规格。从曲阜孔庙的布局 可以看出横轴线上两侧几乎 全是一一对称的建筑,充分 显示出等级森严的气氛。
P82图21
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 16.2米,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 瑰宝。
第 四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章
第 四
元、明外,西藏、 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 居的地区喇嘛教建筑尤 多。
如,西藏布达拉宫。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 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 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 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 代宫堡建筑群。
天坛与祈年殿的设计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祈年 殿作为祈谷丰收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 字,如用12根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 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象征一年 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4季等。
第 四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章
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 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 雩(yú )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 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 天地分祭。嘉靖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 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 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 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 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 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 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 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 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 对。
中外建筑史一(1)
![中外建筑史一(1)](https://img.taocdn.com/s3/m/e909a9cca58da0116c174939.png)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前8)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
秦汉时期建筑装饰
墓阙,是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它渊源 于早期社会建筑群入口处的两侧的一种木 构建筑物。
辟邪
辟邪
貔貅
饕餮
天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
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 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史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从原始社会建筑发展到封建社会晚期发展为止。 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掌握各时期在建筑艺术、技术、材料、结构等 的发展成就。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知识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 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 相关知识
能够简 要分析 各时期 的建筑 艺术、 技术、 材料、 结构等 的发展 成就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
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 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
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 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 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纵联砌法 东汉成为主流 穹隆顶 并列砌法 代表性:东汉末年至三国间山东沂南石墓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 (崖墓)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厥 石辟邪 地面石建筑 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 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
神庙最古:辽宁西部的建平县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9d5fec73e518964bcf847cf9.png)
咸阳宫
汉*明堂辟雍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秦汉建筑特征与成就
3.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 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 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 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 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 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 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汉时期建筑空间形态以“高、大”为主要 特征,通过高台建筑、楼阁建筑和庭院建筑 将“尚大”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这种撷取融合各国宫殿 样式的做法,体现的正 是“大一统”的文化现 象。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长安城中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 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 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 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 西,又称西宫。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咸阳宫
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 市西,咸阳市东区域。最初咸阳宫位 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 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 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 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 为秦的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 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 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 “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 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
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 火化后的“舍利”。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_第一节_史前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_第一节_史前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b15ce4c6529647d272852e1.png)
❖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0.12.232020年 12月23日星期 三2时39分45秒20.12.23
谢谢大家!
❖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时39分 45秒上 午2时39分02:39:4520.12.23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320.12.2302:3902:39:4502:39:45Dec-20
❖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日复一日的努力只为成就美好的明天 。02:39:4502:39:4502:39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2320.12.2302:39:4502:39:45December 23,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2月23日 上午2时 39分20.12.2320.12.23
❖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上午2时 39分45秒02:39:4520.12.23
❖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2时39分20.12.2302:39December 23, 2020
❖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39分45秒02:39:4523 December 2020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 史前建筑
一.古史传说时代
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农业医药,农耕时代 轩辕氏——土成而“城”,轩辕之丘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b32e168b6529647d27285222.png)
第二节殷、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夏商、西周建筑有了较大 发展。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因为它们与 统治者的利益直接相关。至于奴隶与平民的住所,仍然维持在较 低的水平。 夏代曾先后在阳城(河南登封东)、安邑(山西夏县)等地建都 商代城市早中期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城址、郑州商城和湖北黄坡县 盘龙城址。晚期的是著名的安阳殷墟。 西周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灭之前的西周原建筑,另一部分 是商灭之后的丰镐建筑。前者原址在今陕西岐山和扶风。后者在 今西安西12km出的沣河两岸。
第二节殷、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 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 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 祖先艰难的从巢居和穴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 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奴隶的出现和青 铜工具的使用,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宗 庙等。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 特的体系。
三、装饰装修 •装饰 原始时代的建筑已有简单的装饰。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泥塑, 还有刻画的平行线和压印的圆点图案等。牛河梁神庙的墙壁上 有彩绘图案和泥塑。彩绘图案以黑、红、白色交错绘成,为三 角形几何纹和勾连纹。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36224c05fbfc77da269b191.png)
二
商代建筑
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从总体上看,商代的建筑比夏代 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 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这样的发展依 然是缓慢的。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 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
第一章 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
半坡土房
一
原始“住宅”
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 不能称为住宅,是原始人 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 观察后,为了不再风餐露 宿而仿“建”的房屋。这 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 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 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 穴居。
本图是对原始社会个体土房的想象复原, 为半坡半地穴式房屋,造型有如小馒头, 前面留有门窗。旁边是它的构架和立面 图。
五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 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 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 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 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 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 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 和排水管等。
歧山宫殿
பைடு நூலகம்雏西周建筑遗址复原 (纵剖面图)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 年的历史;它是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 深布局的久远传统;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意 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 “前堂后室”格局,此前的盘龙城宫殿仅是雏型;它是第一次出 现的用“屏”建筑。就是后来的照壁,可知照壁最晚在西周初期 就已出现;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但只用在屋脊、屋檐 和天沟关健部位,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 开始向“瓦屋”过渡。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 这个遗址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e1f0261455270722192ef7fc.png)
二、空间组织——平面形式 早期穴居的平面形式都是圆的,稍后有了矩形平面的 穴居和房屋,也有了圆形和矩形平面杂处的群体。自 父系社会以来,随着家庭关系的稳定,社会财富的增 加,此时的房屋平面出现“吕”字形的,也有多间并 联的。干阑建筑的平面则多为矩形,这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结构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矩形平面比圆形平面使 用起来更合理。
夏代既是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青铜时代的初级阶段。 其后的商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铸于铜器上的铭文和刻于甲 骨上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继商之后的周王朝 奠定了后来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封建文化。 给后世极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空前活跃,学术讨论气氛浓烈。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 带来了苛繁的礼法制度,他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 道德观念,在建筑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殷、周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建筑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 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圆形平面
西安半坡遗址方形平面
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原始时代建筑空间组织简单,但也有了功能上的划分。 例一:西安半坡的圆形屋和方形屋 半穴居均有窄窄的门道,作成土阶或斜坡。前期门道在 室内,后来移至室外,以使内部空间更完整。门道上有 雨蓬,前面有土坎,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入口部分两侧 有短墙,隔出一个小“门厅”,成为内外空间的过渡。 室内的中央或稍稍靠前的部分是火坑,它是空间的中心。 火坑正对入口,可使冷空气加热,也便于进出燃料和灰 烬。火坑的一侧是睡觉之处,晚期常高出数厘米,以防 潮。其空间处理手法类似于今日的虚划分。火坑的另一 侧是做饭和贮藏物品的地方。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5b3a4fe915f804d2a16c14d.png)
二·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
虫 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主要依据:
①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韩 非 子 · 五 蠹 》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② 干栏式住宅可旁证 ③ 世界其他地区存在过巢居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彩陶船形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县北首岭出土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有象征型符号 → 文字的雏形 2·特征 ①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 较高处; ②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 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③ 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 国传统建筑开端
·河南渑池仰韶村 神农氏
石
· 临潼姜寨
公 ·西安半坡
·河南庙口文化
黄帝
龙山文化
炎帝
系 · 山东章丘龙山镇 蚩帝
时
·河南庙底沟2期 荛
氏 ·河南安阳后岗
舜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1 ·2 旧石器时代建筑
一·天然岩洞 天然岩洞是原始人普遍的住所。现已发现
的原始人洞穴,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1·实例 · 周口店龙骨山东侧洞穴 东邻小河,河两岸为主要猎场。河滩的砾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中外建筑史概论.
![中外建筑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388d1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f.png)
中外建筑史概论.中外建筑史概论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一、古代建筑的发育背景1、自然环境背景2、意识形态背景二、古代传统思想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一) 敬天祭祖祭天、祭社稷、祭祖a三大祭《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二) 皇权至上皇宫内处处体现等级,大殿、屋顶、台阶、彩画、小品等。
(三)以中为尊背景:与古代人们对北极星的崇拜有关。
体现在紫禁城的布局、名称上。
(四)阴阳五行阴阳: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万物皆分阴阳。
五行:木、火、金、水、土与五方、五色、四时、四神的关系三、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第二节古代建筑基本特征一、古代建筑的外观特性中国古建筑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
1、屋顶(1)屋顶为什么起翘?又如何起翘的呢?1)结构上的原因。
2)建造上的原因。
3)这样的屋顶便于采光和排水。
4)纯粹是为了美观,采用柔和的曲线。
(2)屋顶分不分等级呢?1)古建筑屋顶是森严礼制的等级的绝对体现。
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卷棚、攒尖、悬山、硬山、单坡、拱顶、盔顶等。
2)屋脊上的吻兽也同样显示着等级。
正吻:正脊两端的吻兽,为避天火。
垂( 戗)脊吻:装饰,牢固瓦筒、垂脊。
最高等级的殿宇上仙人走兽共11个。
2、屋身3、台基作用:通风、防潮、稳定立柱、抵消地震对建筑物的不规则摇撼。
还有其他的作用吗?昭示着身份和权利。
三层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一般台基。
二、古代建筑的结构特征1、“墙倒屋不塌”,防御地震2、木结构从采伐到施工都比较便利。
斗拱1、斗拱的三种位置2、斗拱的组成3、斗拱的作用支撑屋顶的出檐(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下端,可以减小梁枋跨度,加大梁枋承受力。
)传递屋顶荷载力装饰建筑通过斗拱可以判别建筑物的等级和年代。
三、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特征四、古代建筑的装饰及色彩特征(一)装饰1、装饰的特征1木构架结构体系:柱、梁、枋、檩、椽2屋顶上的装饰:鸱吻、宝顶。
3门、窗:门钉、铺首、石狮,窗上花格4台基:虚弥座、柱础2、装饰的表现手法1)形象比拟动物:龙、虎、凤、龟植物:莲荷、岁寒三友,松鹤,牡丹和桃2)谐音比拟狮/事,鱼/余,莲/连,公鸡/功、吉3)数字比拟 9(二)色彩惯用大面积的原色:红、黄、青、绿、蓝、黑、白。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5a328c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7.png)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 后的朝代,国姓为姬。定都镐京、丰京(宗周)(今陕西 西安),成王五年营建东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 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被发现。 典型案例
浙江余杭瑶山和观山祭坛遗址
内蒙古大青山2座祭坛遗址
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祭坛遗址
辽宁建平县神庙遗址
1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五、原始祭祀建筑
内蒙古大青山2座祭坛遗址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一、夏朝
夏时期建筑的特点
1. 茅茨土阶(技术) 反映了华夏文明初期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
的构筑方式。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 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 土 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 筑建造在上面。
14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四、穴居: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1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四、穴居: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为什么出现在北方?
我国北方地区,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 土层,土质均匀,便于挖做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 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穴居(木骨泥墙)建筑的典型代表
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建筑群
二里头遗址 中发现了大型宫 殿和中小型建筑 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规模最大。
22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一、夏朝
夏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一号宫殿的夯土 台残高0.8米,东西 约108米,南北100 米。
夯土台上面有面 阔8间、进深3间的 殿堂一座,四周有 回廊环绕,南面有 门的遗址,反映了 我国早期封闭庭院 (廊院)的面貌。23
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的先民建筑情况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蠧(dù)》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 时,就陵阜而居,穴 而处”
——《墨子·辞过》
巢居
穴居
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木结构建北筑方地区、黄河流域
巢居发展序列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这两座祭坛, 都是用石块堆成 的方坛和圆坛, 这些祭坛都位于 远离居住区的山 丘上,说明他们 可能是一些部落 共用。
19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五、原始祭祀建筑
意义 原始社会公共祭祀建筑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始先
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明的崇拜, 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
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
、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3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三、巢居: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构件
在没有金属工 具,只能用石、 骨、角、木的原 始工具条件下, 这些构建制作如 此精细,显示出 长江下游地区木 作技术的突出成 就。
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 已有3000年历史;
2. 宫室台榭(艺术) 开始使用夯筑技术建造【宫室台榭】建筑。 高台能使
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 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
24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一、夏朝
夏时期建筑的特点 3. 庭院式格局
整个宫殿建筑形成以殿堂为中心,门厅、廊庑为屏障 的建筑群,呈现出庭院式格局,并且庭院的构成突出了 “门”与“堂”的主要因子,形成廊庑环绕的廊院式布局。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四、穴居: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筑墙使用手腕粗的木柱作为骨架,中间用草茎充填,然 后在表面敷上几层厚厚的湿泥,再架上柴火将其烤干,以此 打造出的墙面坚固美观,被称为“木骨泥墙”。
1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五、原始祭祀建筑
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
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
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
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
成就)。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
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
的四合院实例。
31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西周建筑的典型代表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整组建筑建在1.3米高 的夯土台上,呈严整的
两进院落布局。南北通
深45米,东西宽32米。
中轴线上一次排列影壁、
门屋、前堂、穿廊、后
室、两侧为南北通长的
东、西厢房,将庭院围 近代北合京成四封合闭院空间。
32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的意义 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来看,这个一直在中
河南的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一度被专家认为非常接近夏朝都 城,是确定夏朝都城的希望。但进过数十年的考古挖掘研究, 最终也只能确认为夏末文化遗址。夏朝国都的确认也成为中 国历史文化的未解之谜。
21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一、夏朝 夏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11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三、巢居: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为什么出现在南方?
我国南方地区,水网密布,地面湿润,无法直接在地 面搭建建筑,更无法在地面以下挖穴居住。
巢居(干阑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文化遗址
地点:浙江余姚 时间:距今6900年 环境:沼泽边沿、地段泥泞 遗物:圆桩、方桩、板桩,以及地板、梁、柱等木构件,特别 是各种榫卯 意义: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式建筑的过渡
3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4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教学目标】
主要了解战国建筑的起源及奴隶制社会时期夏、商、周建
筑的发展概况,掌握文明初始期宫殿建筑的基本特征、高台
12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三、巢居:南方原始建筑的基本形式
干阑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 降温、通风问题。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
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榫卯,读作sǔn mǎo,是在两个木构
这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再仅仅 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 式和物化形态。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0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一、夏朝
夏朝是否存在? 一般认为,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虽然我国古代文献记载 了夏朝的史实,但考古学对夏文华尚在探索之中。
西周洛邑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遗址已荡然无存,只 能依《考工记》及其他文献大致推测。《考工记》载:"匠 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 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9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匠人营建的都城,其范围 为九里见方,每面开3座城门。 城内有9条纵街,9条横街;纵 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 居中,宫左右分布宗庙、社稷; 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 和朝的面积各位一夫,即100 亩。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
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总体格
局已大体初定。
30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西周建筑的典型代表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