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库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库《鱼类学》⾃测题⼀、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长发育、⽣活习性、⽣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个分⽀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即下颌下⽅的⼀⽚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指⾻鳞的上层结构,由⾻质构成,是围绕鳞⽚中⼼⼀环⼀环增⽣所形成的隆起嵴。
8.⾓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管穿过的鳞⽚。
11.栉鳞:⾻鳞的⼀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后区边缘具细齿或⼩棘。
12.珠星:是⼀种⽩⾊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的衍⽣物,⼀般⽣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产上可利⽤这⼀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
14、外⾻骼与内⾻骼:位于鱼体外的鳞⽚、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骼。
位于鱼体内的⾻骼为内⾻骼,如头⾻,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俗称脊梁⾻,是由数量不等的椎⾻相互连接⽽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种。
16、红肌与⽩肌:红肌和⽩肌都属于⼤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富含肌红蛋⽩和多量的⾎液,呈暗红⾊,靠近⽔平隔膜,耐⼒强的鱼类较发达。
⽩肌不含脂肪,颜⾊淡⽩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分、⽆机盐、维⽣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细胞⽽进⼊⾎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腔齿与咽喉齿:.着⽣在⼝腔内周围⾻骼上的齿称为⼝腔齿,着⽣在第五对鳃⼸扩⼤形成的咽⾻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鱼类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医学科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他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损伤: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正常的细胞,使细胞发生伤害,出现一系列的代谢、功能与形态的改变,极为损伤。
3. 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
这不仅实质细胞体积变小,而且细胞数目日趋减少,代谢减慢,功能降低。
4. 变性:是细胞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伴有结构功能的改变。
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得写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加。
5. 纤维素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变性):是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
病变成小灶状,原来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边际不清的颗粒状或小条小块状的物结构物质,折光性强,嗜酸性,红染,颇像纤维素,所以称纤维素样变。
6. 坏死:集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是局部组织,细胞损伤后出现的最严重的变化,受累的细胞组织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
7. 肥大:细胞组织或气管体积的增大为肥大。
8. 增生:细胞繁殖数目增加为增生。
9. 化生:一种成熟的组织被另一种组织所代替的过程,化生细胞是由多功能干细胞重新分化而来。
10. 修复:机体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着巨大的修补恢复能力,这不仅表现在结构的恢复,而且还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其功能,这种恢复过程,称为修复。
11. 再生:组织和细胞丧失后形成的组织缺损,由损伤部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加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12. 生理性再生:属于完全性再生,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组织不断的消耗老化,又不断地有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进行补充,这种状态称为生理性再生。
13. 病理性再生:可能属于完全性的,也可能属于不完全性的。
病例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所发生的再生成为病理性在生。
14. 肉芽组织:乃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
鱼类学名词解释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鱼类学》题库及答案
《鱼类学》自测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19、呼吸瓣:能协同呼吸的瓣膜为呼吸瓣。
鱼类学
绪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或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机能。
鱼类形态学是研究鱼类分类、鱼类生态和鱼类生理等分支学科的基础。
3.鱼类分类学: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各种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研究鱼类的命名、鉴别种类的方法、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等。
在研究捕捞技术、渔业资源状况和区划调查等工作时,鱼类分类学是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生态学、发生学、经济鱼类学等的基础。
简答:1. 简述鱼类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答:鱼类是脊椎动物。
在动物界中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要进化得完善、较高等。
但在生物进化史中,鱼类却是脊椎动物中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类群,距现在约有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仅是近100万年之内的事。
虽然鱼类在地球上出现较早,但至今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如变温、鳃呼吸、鳍为运动器官等。
我们当今认为的鱼类应当有以下特征: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的脊椎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具有鳔。
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
这一门包括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栖息条件很不一样。
仅就栖息环境来看,水中、陆上、泥土中、空中均有。
这门动物常以脊索的发达情况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
本门下分三个亚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这一亚门的主要特征是内骨骼发达,头骨和脊柱已形成。
这里所指的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较原始的三个纲。
第一章1.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末缘)的直线长。
2.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3.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4.全长:由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
5.体长:由吻端至最后一尾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鱼类学》讲稿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
鱼类学名词解释(形态部分)绪论圆口类: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硬骨类: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
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第一章外部形态吻部:头部最前端到眼的前缘的部分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的部分眼间隔:两眼间最短的距离颊部:眼的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也称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峡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角质鳍条:软骨鱼类具有的不分枝不分节的鳍条棘:鳞质鳍条的一种强大坚硬,由鳍条变化形成,不分枝不分节,不能分为左右两半假棘:两鳍条骨化而成,水煮可分为左右两半,只见于鲤科鱼类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软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称为棘鳍鱼类脂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鳍:是鱼类的特征器官,有偶鳍和奇鳍两种,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可分为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其中鳞质鳍条又分为软条(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和棘(真棘和假棘),用于协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的变形物,珠星多出现在生殖季节或在生殖季节变得特别明显。
雄性个体突出,雌性无或弱。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鳞棘和基板构成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包括圆鳞和栉鳞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光滑边缘密生细齿鳞嵴:也称环片,鳞片表面形成一圈一圈的隆起,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围绕鳞嵴的中心区域,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鱼类学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鱼类分类学:研究各别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鱼类生理学: 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假棘(硬刺):不分支而分节、坚硬、水煮两根鳍棘(硬棘) : 不分支不分节、强大坚硬、水煮一根软鳍鱼类: 仅1个背鳍,纯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棘鳍鱼类: 不止1个背鳍,由鳍棘和软条两部分组成腹棱: 淡水鱼的部分鲤科鱼类(鳊亚科、鲢亚科、鲴亚科等)的整个胸腹部中线或肛门前的腹部部分区域隆起的皮质棱突。
全棱: 指从胸部或胸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全棱。
如长春鳊、白鲢、餐条、银飘、鲌类。
半棱: 指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半棱。
如团头鲂、花鲢、细鳞斜颌鲴、红鲌类等。
不完全棱: 凡在肛门前有少许腹棱(不达腹鳍基部),称不完全棱。
如银鲴、中华细鲫。
珠星: 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
在表皮的某些部位,一些细胞渐渐膨大,并聚集成“垫”,垫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些表皮细胞逐渐角质化,最后,这些细胞变成了内部充满角质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质物。
这堆角质物形似一种结节(tubercle),因为与繁殖活动有关,所以又称之婚配结节(breeding tubercle)。
珠星角质化了的结节,形状有点象帽子,罩在垫上。
帽子顶部的尖突程度不一,多数呈刺疣状,用手抚摸,感觉粗糙。
侧线:鱼类所固有的感觉器官。
在一般真骨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构造。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名词解释(2)
鱼类学名词解释(2)鱼类学名词解释33. 间变:是指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间变细胞一般是指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恶性肿瘤,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
34. 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通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为转移。
35. 免疫反应:是集体在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识别自身,排除异己”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36. 免疫缺陷:免疫反应异常,出现反应过高或过低,均能引起组织损害而致病称为免疫缺陷。
37. 抗原:指一些物质与相应的淋巴细胞上面的特殊的抗原受体作特异性结合,并且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这些物质为抗原。
38. 半抗原:本身不具抗原性,与机体的某部分结合后为半抗原。
39. 免疫过度:机体对某一抗原的异常或过度的敏感的免疫反应,又叫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40. 免疫缺陷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41. 炎细胞浸润:炎症中各种白细胞由血管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
42. 恶病质: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水产鱼类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4:34 | #2楼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崎。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酣、斯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崎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鲤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鱼类学名词和术语(形态部分)
鱼类学(形态部分)名词和术语(部分)圆口类:骨骼完全为软骨,无上下颌的圆口纲动物,也称无颌类。
软骨类:内骨骼全为软骨,无任何硬骨组织的软骨鱼纲动物。
硬骨类:骨骼全部骨化或部分骨化为硬骨的硬骨鱼纲动物。
真骨类:硬骨鱼纲中除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外的8个总目的鱼统称为真骨类。
全骨类:硬骨鱼纲中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和雀鳝目统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软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无棘,故也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辐鳍亚纲中鲻形目、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鱼类,由于它们的鳍通常有棘,故又称为棘鳍鱼类。
软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多鳍鱼目和鲟形目合称为软骨硬鳞类。
(硬骨硬鳞类:辐鳍亚纲中弓鳍鱼目和雀鳝目合称为硬骨硬鳞类,又称为全骨类。
)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
颏部:紧接着下颌联合的后方为颏部,也称颐部。
喉部:两鳃盖间的分腹面的部分为喉部。
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为吻部。
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即颏部后方的部位为峡部。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为鳃盖膜。
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称为眼间隔。
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为眼后头部。
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为下颌联合。
角质鳍条:软骨鱼类所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称为角质鳍条。
鳞质鳍条:硬骨鱼类所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称为鳞质鳍条。
(也称为骨质鳍条)脂鳍:背鳍后方有1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称为脂鳍。
鳍式: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为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由真皮产生,一般呈覆瓦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鳞片。
鳞棘:盾鳞中,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向身体后方的部分为鳞棘。
基板:盾鳞中,埋没在皮肤内的部分称为基板。
《鱼类学》题库
《鱼类学》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
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3.不可逆点: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又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1.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 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2. 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3.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 棱鳞与腹棱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鱼类学名词解释(3)
鱼类学名词解释(3)鱼类学名词解释韦伯氏器:连接内耳及鳔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对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脊柱与脊椎:头骨后方有许多脊椎骨自头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组成脊柱,起着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重要作用。
尾杆骨:也称为尾部棒状骨,是最后一尾椎的后方有一上翘的突起。
肌节圆锥:鱼类躯体肌节为圆锥状的结构,称为肌节圆锥。
红肌:硬骨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为红肌。
大侧肌:鱼类体侧一系列按节排列呈锯齿状的肌节,肌节间有结缔组织的肌隔相隔。
白肌:大侧肌中的大部分肌肉颜色淡白,称为白肌。
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一定格式,称为齿式。
口腔齿:犁齿、颌齿、腭齿、咽齿,这些着生于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咽喉齿:鲤科鱼类着生于第五鳃弓的咽骨或下咽骨的牙齿,称为咽喉齿。
咽上器官: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卷状,称为咽上器官。
鳃耙管:咽上器官处,相邻两鳃弓间的鳃耙连成4个分隔的结构称为鳃耙管。
鳃耙数:一般,某鱼的鳃耙数是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螺旋瓣:软骨鱼类的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突出于管腔的褶膜,一般排成螺旋状特称为螺旋瓣。
幽门盲囊(幽门垂):大部分的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称为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肝胰脏:硬骨鱼类体内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的组织称为肝胰脏。
呼吸瓣:多数硬骨鱼类的呼吸瓣包括口腔瓣和鳃盖瓣,可以使水进入鳃部,营呼吸作用。
口腔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上下颌的内缘,可以防止吸入口内的水逆行倒流出口外。
鳃盖瓣:呼吸瓣的一种,附着在鳃盖后缘的鳃盖膜,可以防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
鳃栅:鱼类每个鳃弓的两个鳃片在自然情况下是分开在两边的,相邻的鳃片末端相紧接的,而第一及第四鳃弓的鳃片是分别靠在鳃盖及体壁上,这样就形成鳃栅。
伪鳃:真骨鱼类鳃盖内面的一种结构,其功能被认为与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关。
外鳃:板鳃鱼类胚胎期从鳃孔伸出的丝状结构。
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则称这类鱼味喉鳔类。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
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2.鳃耙:是鱼类的滤食器官,位于鳃弓的一侧,梳状排列,其长短、和数目与鱼类食性相
关,其上有味蕾,还是味觉器官。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大黄鱼有两个背鳍,第一个背鳍
有8~9根硬棘,第二个背鳍有1根硬棘,31~34根软条(罗马数字表示硬棘、阿拉伯数字表示软条)。
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7.不可逆点:饥饿的仔鱼达到该点时,虽还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已不能恢复摄食能力,该点即为不可逆饥饿点或不可逆点。
8.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
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种名”组成,即“双名法”。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
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
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
在青鱼学名中,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 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定名者。
9.螺旋瓣
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型”、“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10.棱鳞与腹棱
位于一些鱼的腹部正中或侧线上鳞片的隆起称为棱鳞;在一些鱼腹部正中肉质突起似刀刃一样的结构称为腹棱。
1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1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
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13.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W=aL 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
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W=aL b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
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14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大多数野生生物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将会遭受一段时期的饥饿或营养缺乏,
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迸发式的生长,被称为补偿生长或称获得性生长。
补偿生长主要表现为超越补偿、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或不能补偿等。
15.饵料选择性指标:衡量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情况
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
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
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16.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17.单系群:分支系统学中将一个祖先物种及其所有的后裔构成的一个类群称作单系群
鳃孔和鳃裂:鳃孔又称为鳃盖孔,是多个内鳃裂开口于鳃腔中,然后以共同的鳃盖孔开口于体外;鳃裂鳃形成过程中,相邻鳃弓之间的裂缝称为鳃裂,软骨鱼类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
18.性逆转:在个体的一生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其性别不一样,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别,
或先雌后雄,或相反。
19.小鳍和脂鳍:位于背鳍和臀鳍后方,仅由一枚鳍条组成的鳍为小鳍;位于背鳍后方的脂
肪质的突起,没有鳍条的鳍为脂鳍,其功能不详。
20.齿式3.3.2/2.3.3:齿式是记载某些有咽齿的鱼的咽齿形态的式子,该鱼的左右下咽骨上各
有3行咽齿,左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3、3、2枚牙齿,右边下咽骨上咽齿从左至右第一、二、三行上分别有2、3、3枚牙齿。
21.鳍脚:是软骨鱼类雄性个体特有的交配器官,它由后鳍基骨演变而来的。
22.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其它鱼类,
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23.以鲈鱼背鳍Ⅺ∽Ⅻ,Ⅰ∽Ⅱ-12∽1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用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罗马
数字代表硬棘,两鳍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范围用“~”,软条与硬棘之间用”—“。
鲈鱼背鳍两个,第以背鳍全由硬棘组成,有11~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一根至两根硬棘、12至14根软条组成。
24.最适索饵理论: Pyke(1984)认为,鱼类索饵过程中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
量得益。
所谓净能量得益是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和获得这种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