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据计算》教案

《数据计算》教案

《数据计算》教案数据计算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需要设计好教案来引导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要点、教学方法、案例引导、课堂实践和评估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要点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数据计算知识和技能。

1.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

1.3 确定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讨论等。

二、数据计算教案的教学方法2.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数据计算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来解决数据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数据计算教案的案例引导3.1 实际数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的数据案例,如销售数据、调查数据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模拟数据案例:设计一些模拟数据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多样化案例: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包括图表分析、统计计算等,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数据计算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数据计算教案的课堂实践4.1 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计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数据计算教案的评估反馈5.1 定期测验:定期组织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数据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5.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第14课数据的计算_用函数计算数据

第14课数据的计算_用函数计算数据

《数据的计算一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张振丽一、教学设计说明:信息技术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适当讲解并演示后,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

通过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探索中发现新知,掌握知识。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用函数计算数据,它与前面所讲的公式计算数据、单元格地址引用紧密联系,且是它们的延续,对于整个EXCEL 勺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基础。

三、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分析:1、教学对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公式计算数据的学习,掌握了其相关操作要领,为今天函数计算数据的讲解打下了基础。

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同学协作、交流等方式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2、教学方法:四、学法设计: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理解函数的概念,熟悉函数的调用方法;掌握利用常见的函数(MAX函数、MIN函数、SUM函数‘AVERAGE! 数)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体会在Exce I中函数与公式的不同通过任务完成理解Excel函数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掌握常用Exce I函数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的探究完成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数的强大计算功能,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六、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利用常见函数(MAX函数、MIN函数、SUM函数,A VERAGE i数、)进行数据的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函数参数的正确设定以及修改。

《数据的计算任课老师:张振丽用函数计算》教案指导教师:。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能够识别和解释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

2.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等,以及更复杂的计算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素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数据进行决策。

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基本概念:数据、变量、数据类型、数据的来源等。

2.数据的处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可视化。

3.计算方法: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等;以及更复杂的计算,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4.数据分析:数据的模式识别、趋势预测和解释。

三、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天气预报、股市动态、消费趋势等。

2.讲解:详细解释数据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方法,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练习,教师提供数据,学生进行分析和计算。

4.讨论:小组报告各自的发现,其他同学和教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据与计算的兴趣很高,但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更多地采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我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我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我也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我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数据计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分析数据计算的结果,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1.数据计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数据的图表展示4.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数据计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介绍数据的图表展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解释数据计算的基本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3.实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份实际数据,让他们进行收集和整理。

然后带领学生使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并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数据的意义和结论。

4.练习与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收集相关数据、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展示,并用数据计算方法给出解答。

然后让每组进行展示和讨论,让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答。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图表展示和数据计算的方法使用。

4.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工作效率;
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在它与 EXCEL 前面所讲的单
元格地址紧密联系,是它的延续;学生已经理解单元格
地址引用的含义,内容上层次递进,学生学起来易于理
学生学习能 解函数中为啥要使用单元格地址引用。同时函数这部分
力分析 内容在整册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整个 EXCEL 的数
据处理而言,它是一个基础。本节课实用性很强,在实
使用“自动求和”按钮,计算每个学生所有学科成绩的
总分以及完成练习工作表
教师发送“任务”文件。
课例研究综
今天我们学习了 4 个函数,分别是:求和函数 SUM

和求平均值函数 AVERAGE,求最大值 MAX 和求最小值 MIN
函数。 学习完后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在操作的
过程中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随着练习次数的 增加,学生使用函数完成计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计算 的结果高效,准确。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在 Excel
中进行数据计算的第二课时。《使用函数计算》一课是
在学生学习了《使用公式计算数据》,掌握了在 Excel
中基本的数据计算方法后,学习的另外一种对 Excel
打开学生成绩表,演示函数的调用方法,并且通过
分别计算个人总分和三科总分,让学生观察参数的变
化,理解参数的意义。
步骤:
(1)选择目标单元格
(2)通过“∑”按钮下拉菜单选择常用函数、通
过“fx”按钮、通过“插入”菜单的“函数”命令
(3)确定函数取值区域

《第7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7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计算的基本观点和操作方法。

2. 学会应用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3.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工具进行数据计算,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策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工具软件。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活动和任务安置等。

3.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4. 安排合适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表格,请学生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元素和数据计算的方法。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和要求。

2. 讲授新课(20分钟)a. 输入数据:教师演示在表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并请学生尝试操作。

强调输入数据的规范和格式。

b. 理解表格基本构成:教师讲解表格的基本构成元素,如行、列、标题等,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c. 数据计算:教师介绍公式的应用方法,并请学生尝试应用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

随后,讲解函数的输入方法,并请学生实践。

d. 案例实践:教师设计一个实际案例,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的制作和计算。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教室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个表格,并进行数据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教室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安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成绩表格并进行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一)——公式计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一)——公式计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发送一个练习题给学生自己操作,然后再进
行巩固练习。
3、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公式的计算以及单元格地址的
引用与公式的复制,公式必须以“=”开始,输完公式
按“enter”键。
4、课后拓展
下去以后把今天学习的公式计算应用到我们的生
活当中,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例研究综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是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上已经学习过公式计算了,同样
在我们的 excel 中也是有公式计算的,他能 Nhomakorabea我们把复
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公式计算的神
奇力量吧。引入本节新课。
2、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1)输入公式 讲数字、圆括号以及算术运算符(等号“=”、加
号“+”、减号“-”、乘号“*”、除号“”、乘方“^”)
的使用和输入方法;讲解 Excel 中公式的运算顺序与数
学中的运算顺序相同,先函数、乘方、再乘、除,后加、
减,括号优先。
公式的输入“=(D3+C3)*E3”详细讲解输入方法,
并多次操作几组。强调输入必须以“=”开始,按
“enter”键结束输入。讲解为什么输入的公式是“=
(D3+C3)*E3”,而不是直接输入数据。并补充讲解选
件,对电子表格有一定的了解,已经了解了加减乘除法
学生学习能 的算式计算,所以从概念上来理解本课内容相对容易。
力分析 但是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自村完小,以前没有接触过
计算机,所以对圆括号以及算术运算符的输入方法不
懂,要详细讲解。结合学生的以上特点,我将采用教师
讲解、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究、

第一单元第6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重大版)

第一单元第6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重大版)
出示任务一:自动求平均值
1.读书,了解方法
师:请大家打开书,看看怎样计算“植食恐龙的身长平均值”?需要哪些操作步骤?
学生结合教材,讨论汇报
2.自主尝试,完成任务
师广播提示步骤:
选中需要求平均值的单元格;
单击“求和”按钮(Σ)旁的黑色三角,选择“平均值”。
教师巡视指导,让完成得快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
3.学生展示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数据计算的不同需求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计算机房设备准备、练习素材、演示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师:丁丁和点点正在撰写恐龙研究报告,需要关于植食恐龙身长和体重的平均数据,请看书39页的数据表,和老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植食恐龙身长的平均值。
课题
第6课数据计算
第 1 课时
课型
新课
学情分析
是认识电子表格的第五节课,前面学生学会设计和制作表格了,但如何运用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学生还没有用过,是第一次接触,愿意学习的意愿是强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在电子表格中自动求数据平均值的方法。
2.掌握用公式求数据平均值的方法。
3.学会为单元格中的数值直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4.小结
请学生比较两次计算平均值,说说什么时候用自动求平均值,什么时候用公式求平均值呢?
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教师引导:续单元格之间的数值求平均值,则输入公式来计算。
(二)出示任务三:自动保留数值为小数点后两位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请学生观察刚刚计算完的结果,结合数学课的知识,请学生回答计算结果为多位小数时有什么要求?
请学生当小老师示范计算的方法。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学设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数据的类型、数据计算的方法等。
2. 算术运算: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括号的运用。
3. 科学计算:幂运算、根运算、对数运算等。
4. 数据计算的实践应用: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
1. 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
- 数据的类型:数值数据、字符数据、布尔数据等。
步骤二:进行逻辑与运算:(True && False) = False。
步骤三:进行逻辑或运算:(True || False) = True。
步骤四:进行逻辑非运算:!False = True。
最终答案:与运算结果为False,或运算结果为True,非运算结果为True。
4. 例题四:数据的类型转换
题目:将以下浮点数转换为整数。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浮点数可以进行类型转换。
步骤二:将浮点数转换为整数:float(3.14) = 3。
最终答案:浮点数3.14转换为整数后为3。
5. 例题五:科学计算的应用
题目: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可以进行科学计算。
步骤二:进行幂运算:2^3 = 8。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字符串可以进行连接运算。
步骤二:进行字符串连接:"Hello" + " World" = "Hello World"。
最终答案:连接后的字符串为"Hello World"。
3. 例题三:布尔数据的逻辑运算
题目:判断以下布尔表达式的真假值。
解答:
步骤一:识别数据类型,确认布尔数据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3.培养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数据计算的应用场景和技巧;3.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2.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数据计算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2.常见的数据计算方法和公式;3.数据计算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示范演示(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计算;2.老师详细解释每个步骤和操作的含义和目的;3.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四、小组活动(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据计算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解决方案;3.学生利用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并将结果进行展示。

五、讲评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展示和讲解;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讲授法:通过讲解数据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3.示范演示法: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4.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讲评与总结法:通过学生展示和讲解,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的答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准备:1.讲解用的PPT课件;2.数据计算的案例和题目;3. Excel等数据计算工具。

教学评估与反馈:1.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2.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学生提交的小结和反馈。

《第7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第7课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具体包括:1. 理解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基本的数据录入、编辑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编辑、排序及简单的函数计算。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和运用电子表格中的公式和函数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展示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步骤。

2. 准备相应的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供学生实践操作。

3. 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计算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提前分发教学课件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前有所准备。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6.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和项目。

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复习。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回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前准备、课堂互动、实践应用和复习总结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数据计算。

可以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实际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大家有没有在购物时计算过商品的价格和总价?”通过这种问题引出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理解数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例研究综 常生活、学习和做工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部分内容

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采用其中成
绩的工作簿为例子,以找茬形式进行成情景导入(让学生知道本任务达到的
效果以及本课的教学总体目标。)——教师讲解(以任
务为例子边讲边操作,然后再讲解函数的定义,与公式
的区别,接着操作演示四个函数功能。)——自主探究 教学策略选
(分小组完成学生成绩统计表格,计算每一位学生的最 择与设计
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总分。)——教师评价(点评
任务的探究完成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 EXCEL 函数的
强大计算功能,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不断探究新
知识的欲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公式计算数据的学习,掌
学生学习能 握了其相关操作要领,为今天函数计算数据的讲解打下
力分析 了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同学协作、交流等方式能
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这四个函数的应用;
SUM()求和
AVERAGE()计算平均值
MAX()求最大值
MIN()求最小值
把学生表格发给学生
同学们使用这四个函数,分别计算出每位学生所有
科目的最高分、最低分、总分、平均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
的处理和统计是 excel 强大的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在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教 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课例名
《数据的计算—用函数计算数据》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用函数计算数据,它与前面所讲
的公式计算数据、单元格地址引用紧密联系,且是它们 教材分析
的延续,对于整个 EXCEL 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

初中数据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据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据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3. 能够运用数据计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数据的计算方法3. 数据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例如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社会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收集和整理过数据,并分享彼此的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2. 介绍数据的整理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3. 示范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

2. 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和结果。

3. 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指出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

四、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到的数据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3.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方法。

2. 强调数据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作业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数据计算 》教学设计

《数据计算 》教学设计

豫大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数据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用Excel 计算求和的三种方法:数据、单元格、函数。

2.能力目标:①学会使用自动求和∑,插入函数SUM求和。

②学会自动填充。

③通过计算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受利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便利。

②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作用和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2)教学难点:利用求和函数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自主探索】打开课本P13-19,自学课本5分钟,打开桌面“87”尝试完成1用数据列式计算“张天意”的各科成绩的总分:L32用单元格名列式计算“张天意”的各科成绩的总分:L43用插入函数计算“张天意”的各科成绩的总分:SUM改变参数:由原来的D3:D4改为D5:G54类似插入函数方法:Σ自动求和5总结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合作提升】【课堂小结】1 公式法(单元格名编辑公式)输入数据前,先输入标识符=2 插入函数:Σ,fx(sum)3利用Excel自动填充,简便。

4公式或函数时,改动一个数据,结果会随之改变。

【当堂检测】1打开“87”自动填充其他学生成绩2完成其它86班、85班学生成绩总分计算。

【抽查清】P19练习2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运用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求新知识,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但由于学生之间有水平差异,教学难度控制有点难度,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应该对于他们布置不同任务。

1.2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2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1.2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学科核心素养】1.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处理信息。

(信息意识)2.能够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计算思维)3.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合理、安全的使用技术。

(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

体会计算机在处理数据上的优势和价值。

恰当的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

【学业要求】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势。

恰当的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

三、课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 1 数据与计算第1 单元第2 节第2 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的三种计算方式的基础上的一次探究过程。

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的计算方式的特点,从而灵活使用合适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概念。

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理解了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人工计算、电子表格计算和编程计算。

但是学生对于电子表格计算和编程计算理解并不深刻,还不能够明确对于具体问题该做出何种选择,这也是本节课的意义所在。

【教学目标】1.从使用成本,使用方便性,计算速度三方面来分析三种计算的特点。

2.理解对于具体问题如何恰当的做出计算方式的选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计算方式的对比分析。

✧ 难点:解决问题时的计算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

【课时板书设计】1.2 数据的计算(第2 课时)1.人工方式解决问题2.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解决问题3.编程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改进】项目式教学本身实践起来要求很高,通过这堂课的实践我对项目式教学也体会颇深。

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欢。

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自主学习得到释放,让学生会学习。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专业杂志:《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些杂志经常发布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文章,包括数据处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
- 教学视频: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教育资源平台上寻找与Excel数据处理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操作技巧。
- 校内资源:学校计算机房的电脑上预装有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可供学生课外实践操作。
- **解答**:使用MAX和MIN函数,分别输入公式 `=MAX(D2:D51)` 和 `=MIN(D2:D51)`,其中D2到D51是存放学生英语成绩的单元格区域。
4. **排序题型**:
- **题目**:对某班级学生的物理成绩进行降序排序。
- **解答**:在Excel中选择包含物理成绩的列,点击数据菜单中的“排序”,选择“降序”,或者使用公式 `=SORT(E2:E51, 2, FALSE)`,其中E2到E51是存放学生物理成绩的单元格区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数据处理知识,但尚缺乏对复杂数据计算和处理方法的深入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操作电子设备的能力,但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可能是因为组内分工不明确。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比如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承担具体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和操作中来。
再者,关于课程内容的拓展。虽然我推荐了一些拓展资源,但感觉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课堂上专门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学习到的数据处理技巧或者遇到的有趣问题,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从同伴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基本信

名称《数据的计算》第 1课时
执教者户艳姣课时1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
教材分
析《数据的计算》主要包括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算。

该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数据的统计是学好电子表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学习数据处理的先决条件。

通过实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相应地任务。

在实际动手操作地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学情分
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能,并且也学过了 word软件。

Excel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难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难点有一点悬殊,学生相对掌握起来有一点吃力。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从中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同时信息课堂学习内容与生物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从而符合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大趋势。

教学目
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公式、函数、地址引用的含义;
2. 学会电子表格软件中的编辑公式,
利用函数来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
能力;
2. 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
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
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1 .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2 .握使用填充手柄的方法。

难点
1. 公式和函数的概念与思想;
2. 数据范围的选取(包括连续和不连
续区域的选取)。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
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设计了几个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探究新知,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指导学生利用了“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2 分钟教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中
含有我们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你知
道它们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么?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食物的“营养秘
籍”。

大家想不想看?
教师发放“营养秘籍”,并让学生结合
生物所学知识回答食物的营养成份。

学生打开
营养“秘
籍”并根
据电子表
中的各项
数据回答
问题。

由“秘籍”引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
然引出数据的计算。

新课教学
(一)
公式的
应用及复制
10 分钟教师:汽油提供了车前行的能量,而食
物给我们提供了生存、运动的能量,今
天就让我们计算一下各种食物的总能
量!
出示表达式:总能量 = 蛋白质重量 * 4
+ 脂肪重量 * 9 + 糖类重量 * 4
总结并点评规范讲解表达式及填充手柄
复制公式的方法。

相互讨论,
操作演示。

按照认知规律,让学
生自主探究,根据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出
发,逐步理解数据统
计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
(二)
函数的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份昨天的饮食清
单,刚好我吃了表格中的所有食物各
100克,请同学们帮我算一下昨天一共
吃了多少能量?如果你感觉到有什么困
难,可以打开学习锦囊,再不行,也可
以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
对比分析
并讨论交
通过规范讲解函数的
学习方法,让学生掌
握其它函数的学习方
法。

应用
10 分钟FX= 函数名(数据区域)
总结并点评规范讲解函数。

强调:单元格区域表示时:冒号表示连
续,逗号表示间隔。

教师课堂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流,演示正
确的操作。

知识拓展
灵活运用
(一)教师:提供自己的饮食习惯表,让学生
计算一天的饮食能量,根据给出的正常
饮食能量标准,判断饮食是否科学。

男性:( 2000——2200)千卡
女性:( 1800——2000)千卡
教师通过询问学生的饮食习惯,引导学
生计算班里某位同学一天的饮食能量。

巡视学生制作情况,并进行实时指导。

总结: FX= SUM( F3 : F5 , F7 : F10 )
强调:通过 SUM函数的学习 (特别是数
据范围的选取,连续数据用到 shift键,
不连续数据用到 ctrl键 ),学会举一
师生互动,
集体交流,
并进行实
践探索。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来强调公式
函数的灵活运用。

通过小组合作、汇报
交流等操作的方法突
破这节课的教学难
点。

数据
区域的
选择
15 分

反三,进而掌握学习其它函数的方法。

学以致

对比分

(二)
数据分析
7 分钟请小组同学打开数据表,针对个人的生
活需求,计算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能量
不同生活需求,并选择合适食物标准。

放开约束,
畅所欲言,
与老师和
同学分享
自己的想
法,一起评
价讨论。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
让学生不仅会数据计
算,且能够使用并对
结果进行分析。

课堂小结
1 分钟教师:其实研究饮食营养是一门大学
问,食物不仅仅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能量
更是身体中的一切新陈代谢的物质基
础。

所以我们吃饭不仅要追求能量,还
要追求质量,还需要膳食的科学搭配。

课下,请同学们咨询一下生物老师,用
我们今天所学知识统计一下你所吃的食
物是否健康。

根据老师
的总结,结
合自己的
掌握情况,
对本节知
识点进行
梳理复习。

巩固本节
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调查家中连续 6个月的收支情况,项目包括月收入、伙食费、水费、电话费和其他支出等。

在 EXCEL中制作家庭财政收支表,计算每月总支出和余额,并为家中的开支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电子表格中的“求和”问题
方法一:公式法填充句柄
方法二:自动求和法
方法三:函数法
∙常见函数: Sum,average,max,min
∙总结: FX= SUM( F3 : F5 , F7 : F10 )
强调:单元格区域表示时:冒号表示连续,逗号表示间隔。

教学反思
在整体环节的设计上,一例贯穿,联系始终,通过生活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针对数据处理相对枯燥的特点,我认真研究本节课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故事引入,使学生了解数据处理的好处;再以一个生活案例贯穿本节课知识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上,而不是数据的计算上,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把数据处理环节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算几个数;最后,根据数据的处理结果,结合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这一环节主要是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数据结果,并加以利用,才是我们对数据处理的真正目的。

此外是新班,第一节讲课,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太好,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气氛不够浓。

此外由于紧张,出现了语速快,口误等失误。

对于课堂出现的意外,例如:由于上节课拖堂,录像老师来得晚,学生用计算器半天做不正确等,我通过课堂调控缓解了各环节进度,对各环节适当压缩,使本课教学在顺利开展得基础上,节省了部分时间,使下一节课准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