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 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在多个层次上展开 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4、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案: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用于创新的作风
【题型:单选】 [7]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答案: C
A 接近性
B 可读性
C 时效性
D 重要性
【题型:多选】 [8]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 ) 答案: BE
A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 .《世界最佳急诊室》
C .《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 .《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题型:简答】 [9] 简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注意:
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的,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题型:多选】 [10] 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答案: BD
A 采访形式
B 容
C 篇幅长度
D 表现形式
E 导语结构
【题型:单选】 [11] 新闻作品《华美窗帷的背后》的体裁是()答案: D
A 人物通讯
B 事件通讯
C 问题通讯
D 风貌通讯
【题型:分析】
[12]
比昂尼克是当年法新社驻华记者,适逢“文革”期间,“局外人”可以有沉静之心去体会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风貌。以下两篇有关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去世的报道,成了特殊年代特殊事件背景中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一篇
是非常短小生动的即景新闻,一篇是非常细腻深沉的情状特写。两篇报道除了道出明确的新闻信息(总理逝世、
送别主席)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某种状态。
仔细阅读文章,并请分析:
(1)作者为何采用不同手法和篇幅来采写这两篇不同的稿件;
(2)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手法有什么区别,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周恩来总理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1976年1月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
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伤,就象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中国向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 (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
当站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3分钟,他们把行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
两色的丧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
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
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