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炎症
炎症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过敏等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过程。
为了深入探讨炎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本研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二甲苯致炎模型,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治疗作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及毛细血管渗透的影响。
2.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6只健康雄性小鼠,体重约20g,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药物:地塞米松(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3. 实验步骤:a.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b.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ml/10g),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
c. 30分钟后,在两组小鼠左耳前后两面均匀涂二甲苯0.03ml,记录时间。
d. 致炎后30分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打孔器在两耳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称重,记录。
e. 计算肿胀程度:肿胀程度(左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100%。
f. 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耳片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 实验组小鼠耳部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五、实验讨论1.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地塞米松能够显著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提示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2. 二甲苯致炎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模型,通过二甲苯诱导的耳部炎症反应,可以观察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地塞米松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提示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3. 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b.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液的产生;c. 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增殖;d. 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炎症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炎症模型动物模型,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为后续炎症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C57BL/6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购自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实验试剂:脂多糖(LPS)、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ELISA试剂盒、小鼠血清白蛋白( Albumin)、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试剂盒等。
3. 实验仪器:离心机、酶标仪、显微镜、恒温水浴锅、细胞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炎症模型建立(1)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
(2)模型建立:模型组小鼠采用LPS腹腔注射法建立炎症模型,注射剂量为5mg/kg。
阳性药物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LPS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mg/kg)干预。
正常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3)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行为表现、死亡情况。
2. 相关指标检测(1)血清白蛋白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
(2)TNF-α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
(3)IL-6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水平。
四、实验结果1. 炎症模型建立(1)体质量变化:模型组小鼠在注射LPS后,体质量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阳性药物组小鼠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行为表现: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精神萎靡,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阳性药物组小鼠行为表现略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3)死亡情况:模型组小鼠在注射LPS后,死亡率为20%。
阳性药物组小鼠死亡率为10%,低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 相关指标检测(1)血清白蛋白水平:模型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阳性药物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炎症__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2. 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3. 掌握炎症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白鼠、病理切片、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切片刀、切片机、酒精、盐酸、蒸馏水、封片剂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切片刀、酒精灯、酒精烧杯、盐酸烧杯、蒸馏水瓶、封片器等。
三、实验方法1. 组织取材:将小白鼠处死后,取其皮肤组织;2. 组织固定:将皮肤组织置于4%的甲醛溶液中固定;3. 组织切片:将固定后的皮肤组织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为5微米;4. 切片染色:将切片放入盐酸酒精溶液中脱钙,然后用苏木精-伊红染色;5. 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组织学观察(1)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完整,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清晰可见。
表皮层由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真皮层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等组成。
(2)炎症早期:炎症早期,表皮层出现肿胀、充血,棘层细胞间隙扩大,基底层细胞增生。
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炎症中期:炎症中期,表皮层进一步肿胀、充血,棘层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脱落。
真皮层血管扩张明显,血管通透性持续增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增多,形成炎症浸润带。
(4)炎症晚期:炎症晚期,表皮层肿胀、充血减轻,部分细胞脱落形成溃疡。
真皮层血管通透性降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组织逐渐修复。
2. 炎症分类根据炎症过程中组织学变化的不同,炎症可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以渗出病变为其特征,炎细胞浸润以粒细胞为主;(2)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以增生病变为主,炎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3)化脓性炎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脓液形成为其特征;(4)肉芽肿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
炎症的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炎症模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2. 观察和分析炎症模型动物的炎症反应特征。
3. 探讨炎症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福氏完全佐剂(CFA)、卡介苗(BCG)、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注射器等。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炎症模型动物模型的建立(1)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0.1ml CFA,对照组: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
(3)注射后3天,在实验组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0.1ml BC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
2. 炎症反应观察(1)注射后第7天,观察小鼠背部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有无硬结等炎症反应。
(2)取小鼠背部皮肤,用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3)无菌操作下,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硬结,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无明显变化。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3. 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炎症模型动物模型,为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 实验结果显示,CFA和BCG诱导的炎症模型在小鼠背部皮肤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等。
3. 显微镜和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炎症模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与炎症反应过程相符。
4. 炎症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炎症模型可以模拟人体炎症反应过程,为研究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提供有力支持。
病理学炎症的实训报告结论
一、引言炎症是生物机体对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本次实训通过对炎症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的学习,使我们对炎症的病理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结论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炎症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提高学生对炎症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 内容: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的分类、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等。
三、实训过程1. 实验一:炎症基本病理变化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变质性变化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渗出性变化表现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增生性变化表现为炎症区域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
2. 实验二:炎症的局部表现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红、热表现为细动脉扩张,然后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增加,使局部血流加快;肿表现为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份渗出;痛表现为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功能障碍表现为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
3. 实验三:炎症的全身反应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急性期反应和慢性期反应。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等;慢性期反应表现为组织修复和纤维化。
4. 实验四:炎症的分类与病理学类型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分类与病理学类型,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炎症反应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来刺激或损伤的一种防御性生理反应,涉及血管、细胞和分子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并观察药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过程。
2. 探讨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3. 分析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变化。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部炎症模型,通过观察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试剂:二甲苯、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混合液。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细胞培养箱、CO2培养箱等。
五、实验方法1.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
2. 致炎:将二甲苯滴于小鼠耳部,造成局部炎症。
3. 给药:药物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混合液,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耳部炎症程度,记录炎症反应相关指标。
5.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耳部无明显炎症反应,炎症相关指标正常。
2. 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明显炎症反应,炎症相关指标显著升高。
3. 药物组:小鼠耳部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炎症相关指标有所降低。
七、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二甲苯可以诱导小鼠耳部炎症反应,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这可能与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有关,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八、结论本实验证实了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并观察到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这为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九、展望1. 进一步研究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 探讨其他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3. 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炎症实验报告分析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异物侵入等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炎症反应涉及多种细胞、介质和分子,包括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等。
为了研究炎症反应的机制和药物作用,本实验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部炎症模型,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2. 分析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6只健康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
2. 实验分组:实验组给予地塞米松,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实验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剂量为0.2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30分钟后,将二甲苯均匀涂于小鼠左耳前后两面,记录时间。
(4)致炎后30分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称重,记录。
(5)计算肿胀程度:(左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100%。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左耳片重量与右耳片重量之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地塞米松能够减轻小鼠耳部炎症反应。
2. 实验组小鼠左耳片重量与右耳片重量之差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地塞米松对炎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3. 实验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地塞米松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
1.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能够有效减轻小鼠耳部炎症反应,说明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地塞米松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
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细胞因子生成等因素有关。
3. 实验过程中,部分小鼠出现应激反应,如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
这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对小鼠进行了手术操作,导致其应激反应。
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动物的应激刺激,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炎症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症反应的发生与调节机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炎症实验。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炎症反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2. 分析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3. 探讨炎症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小鼠、细菌、细胞培养液、炎症介质等。
2. 实验步骤:(1)建立炎症模型:将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引发炎症反应;(2)收集炎症组织:取炎症组织,制备细胞悬液;(3)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细胞培养;(4)检测炎症介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介质水平;(5)观察炎症反应:观察炎症组织形态学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6)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炎症反应明显,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热感等;2. 实验组小鼠炎症介质水平显著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3. 实验组小鼠炎症组织细胞浸润明显,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4. 实验组小鼠炎症组织血管扩张明显,血管通透性增加。
五、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炎症反应在机体防御中的作用。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2.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炎症反应的发生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病原体入侵、细胞损伤、炎症介质释放、细胞浸润等。
其中,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3. 实验结果表明,炎症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的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4.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建立炎症模型、检测炎症介质、观察炎症反应等实验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今后的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3.4)--实习四炎症
实验四 炎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2. 掌握化脓性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 3. 熟悉各种炎症细胞的镜下特点 ; 4. 熟悉纤维素性炎的病理特点 ; 5. 熟悉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
二、实习内容
1. 多媒体 (25min)
2. 大标本 (45min)
(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acute purulent appendicitis
Acute simple apis
25#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Acute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Acute phlegmonous
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Neutrophil
脑脓肿 abscess of brain
4. 病例讨论( 45 分钟)
5. 小结 (5 分钟 )
三、实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2 、化脓性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难点: 1 、切片中各种炎症细胞的镜下特点 ; 2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变
各类炎症细胞
Inflammatory cells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8) 鼻息肉
nasal polyp
3. 切片 (80 分钟)
(1)21# 各类炎症细胞 inflammatory cells
(2)25#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acute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 (绘图)
(3)26# 化脓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4)138# 肺脓肿 abscess of lung (5)111# 慢性胆囊炎 Chronic cholecystitis (6)135# 异物肉芽肿 Foreign body granuloma
病生炎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炎症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变化,加深对炎症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是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炎症实验主要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等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2.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细胞因子试剂盒等3.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制备抗原:将弗氏完全佐剂与抗原混合均匀,制成乳剂。
3. 皮下注射:对照组动物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动物注射抗原乳剂。
4. 观察指标:分别在注射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察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肿胀、细胞浸润等。
5. 组织学观察:在注射后48小时,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6. LDH活性检测: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按照LDH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炎症组织中LDH活性。
7. 细胞因子检测: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按照细胞因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炎症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动物注射抗原后,局部出现明显肿胀,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反应显著增强。
2.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切片显示,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以巨噬细胞为主。
3. LDH活性检测:实验组动物炎症组织中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4. 细胞因子检测:实验组动物炎症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等现象,证实了炎症反应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注射后,实验组动物局部出现明显肿胀,炎症细胞浸润显著,LDH活性升高,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表明炎症反应已发生。
病理实验切片四 炎症(二)
三、课堂作业
(一)绘图15号并简要说明
四、病案讨论(一)
一、[讨论目的及要求] 1、掌握总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2、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进行综 合复习
二、[病例内容] 某甲曾对产褥热作了一次临床病理示教, 其中有很多带有原则性的错误,请你根 据所学的病理知识,指出错误所在和填 空,并说明其理由。 • 余XX,女性,26岁,于X年X月X日深夜 来不及找接生员自行在家分娩,生下一 男孩,七天后,病者先有寒颤,断而高 热,阴道内有大量灰黄色恶臭液体流出。 起病后16天才入院治疗。
诊断: 腹腔积脓 子宫复旧不全 子宫内膜化脓性炎 子宫、卵巢静脉血栓 脾贫血性梗死 肺多发性脓肿 肺出血性梗死 心外膜点状出血
房间隔缺损 肾贫血性梗死 肾细胞水肿 肝细胞脂肪变性 脑软化
死亡原因: 脓毒败血症
五、复习题
• 1.图为外科手术切除的______,体积增大, 壁______,粘膜______,腔内见______。
• 三、[讨论方法] •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同学自由发言,然 后由教师总结。 • 四、[思考题] • 1、各脏器的主要病理诊断及患者的主要 死亡原因?
填空: 中性粒细胞 红色血栓 脾贫血性梗死 肝脂肪变性 脑软化
改错: 动脉性充血 渗出液 腹腔积脓 栓子 肺多发性脓肿 肺出血性梗死
肾贫血性梗死 肾细胞水肿 静脉性淤血
2.观察图,(1)属于虎斑心的是,(2)属于绒 毛心的是,(3)属于盔甲心的是。
B
A
C
• 3.图为取自皮下组织的切片,病人有注射 药物史。(1)请写出病理诊断,(2)写出诊 断依据
• 4.何为肉芽肿性炎? 与肉芽组织有何不 同? • 5.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 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 状物排出。病人有里急后重感。请问病 人患的是什么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 化有无联系?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 色膜状物?灰白色膜状物在显微镜下由 什么构成?
炎症实验报告手绘
炎症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清除病原体、清除受损组织、促进组织修复。
为了研究炎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炎症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
2. 探讨炎症介质的作用。
3. 评估抗炎药物的抗炎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鼠、二甲苯、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注射器、剪刀、天平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烤箱、冰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分别为正常组、炎症模型组、抗炎药物组。
2. 炎症模型建立:将炎症模型组小鼠的右耳涂抹二甲苯,形成炎症模型。
3. 抗炎药物处理:抗炎药物组小鼠在建立炎症模型后,给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每天一次,连续5天。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耳部炎症反应程度,包括耳部红肿、热痛等。
5.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炎症模型组小鼠右耳出现明显红肿、热痛,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抗炎药物组小鼠右耳红肿、热痛程度明显减轻,与炎症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实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对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1.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在本实验中,二甲苯作为致炎物质,成功诱导了小鼠耳部炎症反应。
2. 地塞米松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等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对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这与文献报道相符。
3.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鼠耳部炎症反应程度,评估了地塞米松的抗炎效果。
结果表明,地塞米松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为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结论1. 二甲苯能够成功诱导小鼠耳部炎症反应。
2. 地塞米松对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3. 本实验为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八、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中仅观察了小鼠耳部炎症反应,未对全身炎症反应进行评估。
炎症病例讨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或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本实验选取了一例典型炎症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45岁,因“发热、咳嗽、咽痛3天,加重伴右侧胸痛1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3天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5℃,伴有咳嗽、咽痛,自服退热药后体温略有下降。
1天前出现右侧胸痛,呈持续性,与呼吸有关。
既往无特殊病史。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 C反应蛋白:34.2mg/L;- 胸部CT:右肺下叶炎症,肺纹理增粗。
2. 病理学检查:- 痰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 肺组织活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纤维素。
3. 病原学检查:- 痰液培养:肺炎链球菌;- 血培养:肺炎链球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检查结果:-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提示机体存在感染;- 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机体处于炎症状态;- 胸部CT检查结果支持肺炎的诊断。
2. 病理学检查结果:- 痰液涂片检查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肺组织活检结果支持肺炎的诊断,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炎症细胞,符合细菌性肺炎的病理特征。
3. 病原学检查结果:- 痰液和血培养均检出肺炎链球菌,确诊为细菌性肺炎。
五、讨论1. 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或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发生机制包括:- 释放炎症介质,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 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 白细胞浸润,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
2. 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发生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 炎症细胞浸润可清除病原体和损伤组织,但过度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3. 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细菌性肺炎可确诊;- 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病理实验报告炎症
病理实验报告炎症简介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常常是机体对于某种刺激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
急性炎症的特点是发作迅猛,病程短暂,病变局部化;而慢性炎症则是缓慢起病,长期持续,病变广泛而弥散。
本实验报告将主要讨论炎症的病理变化以及炎症的机制。
炎症的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的聚集和组织细胞浸润。
以下将详细描述这些病理变化:1.血管扩张:急性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导致血管扩张,使得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有助于炎症细胞的外出。
2.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刺激使得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分子物质和炎症介质等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
3.渗出液的聚集:炎症刺激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和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壁外,形成渗出液。
渗出液富含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有助于炎症反应的进行。
4.组织细胞浸润:炎症刺激使得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参与炎症反应的进行。
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指慢性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并伴随有组织损伤。
以下将详细描述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1.组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会持续浸润到炎症部位,形成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浸润。
2.纤维化: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引起间质纤维增生,严重时可导致瘢痕组织的形成。
3.溶骨性破坏:某些慢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引发溶骨性破坏,导致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
炎症的机制炎症的产生是机体对损伤和刺激的一种生理防御反应。
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来控制和清除损伤刺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以下将详细介绍炎症的机制:1.炎症介质的释放:损伤和刺激会引发炎症介质的释放。
炎症介质包括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它们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的聚集。
2.炎症细胞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使得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被激活,从而引发炎性反应。
炎症疗法实验报告结论
本实验旨在探究针对炎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通过对不同药物和实验模型的观察与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实验目的实现本实验通过构建炎症模型,观察并评估了不同药物对炎症的治疗效果,实验目的得以实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药物疗效分析1. 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实验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及毛细血管渗透,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这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相符合。
2. 其他药物对炎症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
在本实验中,未观察到其他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炎症的明显治疗效果。
这可能由于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等因素的影响。
三、炎症反应机制探讨1.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具有复杂且多环节的调控机制。
本实验通过对炎症模型的构建,初步揭示了炎症反应的某些环节。
2. 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炎症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促使炎症加剧。
3.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抗炎药物,其抗炎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组织损伤等。
四、实验局限性1. 本实验仅针对单一炎症模型进行研究,未能全面反映炎症反应的复杂性。
2. 实验中药物种类有限,未能全面评估各类抗炎药物的治疗效果。
3. 实验过程中,部分操作可能存在误差,如给药剂量、时间等。
五、未来研究方向1. 深入研究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多种抗炎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扩大实验范围,针对不同炎症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4. 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本实验通过对炎症疗法的研究,为临床治疗炎症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拓展实验领域,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炎症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研究炎症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的治疗效果,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药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观察不同药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3. 探讨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小鼠(雄性,体重20-25g)2. 药物: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二甲苯3. 仪器:电子天平、打孔器、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编号为A、B、C组。
2. 给药:A组小鼠给予地塞米松(0.2mg/kg),B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0.2ml/kg),C组小鼠不给予任何药物。
3. 致炎:将二甲苯均匀涂于小鼠左耳前后两面,每只小鼠涂0.03ml。
4.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耳部炎症反应,包括肿胀程度、红斑等。
5. 数据收集:在致炎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测量小鼠左耳片重量,计算肿胀程度。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致炎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左耳片重量分别为0.9g、1.1g、1.3g,肿胀程度分别为45%、55%、65%。
2. B组小鼠:在致炎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左耳片重量分别为1.2g、1.4g、1.6g,肿胀程度分别为60%、70%、80%。
3. C组小鼠:在致炎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左耳片重量分别为1.5g、1.7g、1.9g,肿胀程度分别为75%、85%、95%。
六、数据分析1. 通过统计学分析,A组小鼠与B组、C组小鼠相比,肿胀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通过显微镜观察,A组小鼠耳部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红斑消退,组织结构恢复正常。
七、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可以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反应。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1.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引言: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特征是组织的充血、渗出和组织细胞的活化。
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
为了深入了解炎症的机制和病理变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炎症的发生过程以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实验一:炎症诱导实验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注射一定剂量的细菌成分,以模拟感染状态。
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反应。
结果显示,注射后的第一天,小鼠的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且组织渗出液增多。
第三天,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
第七天,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注射部位开始恢复正常。
实验二:炎症细胞浸润实验为了进一步了解炎症过程中细胞的变化,我们采用组织切片染色技术观察炎症部位的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显示,在炎症部位,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灶。
这些细胞的到达是通过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和趋化因子的诱导。
实验三:炎症介质的检测炎症过程中,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
我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症部位的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显示,在炎症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明显升高。
这些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炎症对组织的影响为了了解炎症对组织的影响,我们对炎症部位的组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结果显示,在炎症部位,组织出现明显的充血和水肿,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
此外,炎症还引起了组织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会对组织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炎症的发生过程以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其发生和发展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
炎症过程中,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对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细胞变性和纤维化。
炎症的大体标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炎症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炎症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3. 通过观察炎症标本,了解炎症的形态变化和病理过程。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大体标本观察是通过肉眼观察炎症病变的形态变化,了解炎症的发展过程和病理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炎症标本(如感染性炎症、无菌性炎症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切片机、显微镜切片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前准备:将炎症标本放置于解剖镜下,用棉签轻轻擦拭,确保标本表面清洁。
2. 肉眼观察:(1)观察炎症部位的大小、形状、颜色等;(2)观察炎症区域的界限,是否有充血、水肿、出血等现象;(3)观察炎症区域的质地,是否有硬结、肿块等;(4)观察炎症区域的温度,是否有热感。
3. 显微镜观察:(1)制作炎症标本的切片,厚度约为5μm;(2)将切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水;(3)用显微镜观察炎症区域的细胞变化、组织结构和血管变化等。
4. 结果记录与分析:(1)记录炎症标本的部位、大小、形状、颜色等;(2)记录炎症区域的充血、水肿、出血、硬结、肿块等;(3)记录炎症区域的温度、质地等;(4)分析炎症区域的细胞变化、组织结构和血管变化等,了解炎症的发展过程和病理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炎症标本的部位、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2. 观察到炎症区域的充血、水肿、出血、硬结、肿块等;3. 观察到炎症区域的温度、质地等;4.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炎症区域的细胞变化,如白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坏死等;5. 观察到炎症区域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变化,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炎症大体标本的观察方法,了解了炎症的形态变化和病理过程。
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病理反应,其形态变化和病理过程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讨论1. 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调控;2. 炎症标本的观察有助于了解炎症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3. 本实验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炎症标本,使学生掌握了炎症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炎症医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炎症反应的观察与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研究二、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目的1. 观察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
2.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
3. 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机制。
四、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本实验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部炎症,通过观察炎症反应的发生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探讨炎症反应的基本机制。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2. 试剂:二甲苯、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甲醛、甲醇、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分组: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
分别标记为A组(正常组)、B组(炎症组)、C组(地塞米松低剂量组)、D组(地塞米松中剂量组)、E组(地塞米松高剂量组)和F组(对照组)。
2. 致炎:将B、C、D、E、F组小鼠的右耳涂上二甲苯,A组小鼠右耳涂上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给药:C组、D组、E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ml/10g,F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4. 观察炎症反应:分别在致炎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观察小鼠耳部炎症反应,包括红、肿、热、痛等。
5. 取材:在致炎后10小时,处死小鼠,取耳部组织。
6. 组织切片:将耳部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
7. 染色: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切片进行染色。
8. 光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及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9. 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七、实验结果1. 炎症反应:致炎后,B组小鼠耳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C组、D组、E组小鼠耳部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2. 光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B组小鼠耳部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炎症反应。
C组、D组、E组小鼠耳部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炎症的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感染、过敏等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炎症反应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过度或失控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关节炎、癌症、自身免疫病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炎症反应的机制,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炎症反应在不同刺激下的表现;2. 探究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3. 评估抗炎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
2. 实验分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给予脂多糖(LPS)诱导炎症模型,药物组给予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灌胃。
3. 实验指标:观察大鼠炎症反应指标,如体温、体重、血常规、炎症因子水平等。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模型组大鼠体温、体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表明LPS成功诱导了炎症模型。
2. 药物组大鼠体温、体重、白细胞计数、CRP等炎症指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表明抗炎药物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3. 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表明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4. 药物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表明抗炎药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五、实验结论1. LPS成功诱导了炎症模型,炎症反应表现为体温、体重、白细胞计数、CRP等炎症指标升高。
2. 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在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显著升高。
3. 抗炎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症指标和炎症介质水平。
六、实验讨论本研究通过观察炎症反应在不同刺激下的表现,探究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评估抗炎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炎症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变质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征。
2.掌握化脓性炎、纤维素性炎、炎性息肉的大体变化。
3.认识炎细胞和脓细胞。
二、实验内容
【病理组织观察】
(一)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1)变质性炎:器官体积增大或缩小(大片细胞坏死),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2)渗出性炎:①浆液性炎:局部形成炎性水肿,或体腔积液。
②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渗出部位不同,形态不一。
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
在粘膜形成假膜,在心包形成绒毛状物,称绒毛心。
③化脓性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不同程度组织坏死,有黄绿色、浑浊、粘稠的脓液形成,可表现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等,如阑尾蜂窝织炎。
(3)增生性炎:①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常表现为器官体积增大或管腔壁增厚,组织变硬韧;粘膜可形成炎性息肉,突出于粘膜表面;在疏松组织可形成炎性假瘤。
②肉芽肿性炎常有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形成。
2.镜下观察①各种炎细胞的大小、形状、核的分叶数量以及胞浆、胞核的染色情况。
②阑尾壁血管有何变化,各层结构是否完整,有无破坏和微脓肿形成,以何种炎细胞浸润为主要,阑尾腔内有无脓液存在。
③组织有无增生、水肿,血管是否扩张,可见哪些炎细胞浸润。
(二)观察内容
肉眼观察
1.肾脓肿肾表面或切面可见一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圆形、灰黄色质化脓病灶。
2.细菌性痢疾结肠粘膜表面附有一层灰白色膜状物,有的标本呈糠皮样,粘膜充血、水肿、增厚。
3.绒毛心心包膜不光滑,失去正常光泽,表面有灰白色绒毛状渗出物附着,故名绒毛心。
4.慢性阑尾炎阑尾肿胀变粗,浆膜表面失去光泽,切面见见阑尾壁厚薄不一,局部有出血呈黑褐色,部分区域附有黄白色脓性渗出物。
5.炎性息肉皮肤或粘膜表面可见短小带蒂的凸起状肿物,即为息肉。
镜下观察
1.各种炎细胞观察各种炎细胞的大小、形状、核的分叶数量以及胞浆、胞核的染色情况。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壁充血、水肿、粘膜坏死,有脓性渗出物,病灶有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三)思考题
1.炎症的局部组织有哪些基本的病理变化?
2.按照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炎症分为几大类,各有哪些主要的病理变化?
3.何为假膜性炎?是如何形成的?
4.脓肿与蜂窝织炎如何区别?
5.血道播散可导致哪几种后果?
(四)病案讨论
患者男性,32岁,臀部长“疮”,伴肿、痛及发热就诊。
查体:局部红肿、隆起,大小约5cm×5cm,有波动感,体温38.9℃,Bp100/65mmHg,肝脾肿大,心肺(-)。
血常规:WBC 21.0×109/L,N90%。
局部手术切开,引流出大量黄白色浓稠液体。
讨论:
1.做出诊断,写出诊断依据。
2.简述其病理变化。
3.用病理知识解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