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及心理调适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归因1.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在大学期间,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交圈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学业困难学业困难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归因之一。

在大学中,学业负担加重,许多学生面临着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过关等问题,这会给他们的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

3. 成长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转变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不清等成长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调适对策1. 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强心理韧性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学习心理调适技巧、适度锻炼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2. 打开心灵的窗户分享和倾诉是舒缓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可以选择与家人、朋友、老师等倾诉心声,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来打开心灵的窗户,释放内心的压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4. 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心理测试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5. 注重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大学生需要注重身心的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适当参加运动、休闲等活动,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归因偏误与分析

归因偏误与分析

归因中的偏误与分析摘要:归因中偏误的两个方面:1、基本归因误差,即个体在归因时,低估了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

2、归因中的自利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关键词:内部因素,情景,归因,偏差什么是归因偏误?那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归因。

比如说,一场篮球比赛后,有输有赢,输了的一方就开始思索,为什么我们会输?是因为我们自身体力不如对手?还是我们的球鞋没他们的舒适?归因也就是为某一结果寻找原因。

那么归因偏误就不难理解了,即归因过程做出了与结果有偏差的判断。

归因中的偏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基本归因误差;2、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个体在归因时,低估了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

(李. 罗斯)尤其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就会表现的更明显。

说到基本归因错误,我们不得不先探讨那谈性格归因和情景归因。

举个例子,在恋人约会的时候,女友迟到了,男友会想,她不爱我了。

亦或是,因为堵车的客观原因,她迟到了。

前者是把个体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即性格归因,后者是将其归为外部原因即情景归因。

为什么会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它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比如说,当一个人在演讲的时候,表示批评某国领导人,即使傍观者事先直达发言人的立场是被指派的,但是旁观者任然相信,发言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这方面的信念。

只是一种典型的基本归因错误,忽视了外在因素,而更过的将当事人的行为归结于他内在心理。

再比如说,在评价穷人为什么不容易富裕的时候,一些人更容易做出这样的判断:他们自己懒惰,不愿意去争取机会。

然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处那么拥挤的居住区,得不到好的教育,经常受到排挤打击,想富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更容易看到当事人,而忽略了环境因素,从而导致了基本归因偏差。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标题: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关注。

其中,学业成败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不同学校和年级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他们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以及相关的心理特征数据。

二、调查结果1. 归因倾向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归因倾向主要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

其中,内在归因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学业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能力和态度等内在因素,而外在归因倾向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将学业成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教育资源和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

2. 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学生归因倾向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学业态度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

同时,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对学生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三、启示与建议1. 培养内在归因倾向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外在归因倾向,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引导、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业归因观念。

这包括提倡学生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勤奋学习和自我反思来提高学业成绩。

2.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要注重教育方式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扰。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归因偏差调研报告一、引言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给个体因素,将失败归因给外部因素的倾向。

归因偏差的存在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并对个体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本报告通过调研和分析,旨在了解归因偏差的普遍存在情况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调研结果1. 归因偏差的普遍存在通过对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解释他人成功时更倾向于个体因素,并在解释他人失败时更倾向于外部因素。

具体而言,有8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个体的能力、努力和智商等内在因素,而只有20%的被调查者会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

相反,有9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会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只有10%的被调查者会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个体因素。

2. 归因偏差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归因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

当他人成功时,被调查者普遍会认为对方具备出色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形成了对对方的积极评价。

然而,当他人失败时,被调查者普遍会认为对方遇到了不公正的环境和机遇,从而对对方的能力和素质产生怀疑和质疑。

此外,归因偏差还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被调查者中的一部分表示,由于他们往往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个体因素,因此当他们自己成功时也更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这种过度自信的评价可能会使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对未来的成功预期产生过高期望。

相反,当他们自己失败时,他们更容易将其归因于外界的困扰和机遇不足,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产生怀疑和质疑,降低了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归因偏差的普遍存在说明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往往存在一种心理倾向。

这种偏差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归因偏差的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自我反思:在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时,应该更加客观地考虑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不要过分倾向于某一方。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学习深度学习。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普遍存在学习成效不如预期、任务完成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度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和深度学习任务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归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归因分析“归因”是指为某些结果或事件的发生,找出其中的原因和责任。

在深度学习的学习中,归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难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1.认知阈限大学生的认知阈限相对较低,难以理解深度学习原理和算法,导致对深度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建议:在学习前要进行预热,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编程和机器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深度学习知识。

2.学习规划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深度学习时缺乏有效的学习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在琐碎的事情上。

建议:在学习前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学习步骤和时间安排,避免分散精力和浪费时间。

3.教学质量一些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学习深度学习时遭遇教学障碍,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建议:选择优秀的教师或优质的深度学习课程,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4.调整心态深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但许多学生往往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深度学习,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学习中的挫败感和气馁感。

建议:调整心态,承认深度学习需要时间和掌握,坚持不懈地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二、对策建议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深度学习。

1.培养学习习惯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制定时间表、定期总结和反思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2.加强基础知识深度学习需要具备较好的基础数学、编程和机器学习知识,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以及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涉及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1.内在归因内在归因是指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个体自身的特征和能力。

在大学生中,内在归因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无法克服问题所带来的困难。

这种归因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外在归因是指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和他人的行为。

大学生常常将问题归因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同学的竞争等因素。

这种归因让大学生感到自己受制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从而对解决问题产生消极态度。

1.增强内在控制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鼓励大学生为自己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2.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和社会应努力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增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常常将心理问题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困扰,特别是与同学和室友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需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作者:黄波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失范行为的界定“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

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

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

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既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压力有关,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本篇文章将从归因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心理调适对策。

一、归因原因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人们寻找一件事情的原因。

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有哪些归因原因呢?1.自我归因自我归因即为大学生试图对自己的失败或痛苦经历进行解释,他们会责备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认为这些不足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有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过高的自我期望和追求完美的心理,面对所遇困难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优秀,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2.社会归因社会归因是指大学生会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同学关系、家庭环境、工作压力等。

这种归因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逃避责任和面对问题的勇气。

3.无能为力的归因当一些大学生发现无法改变所处状况时,他们就会将其归因为不属于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这种面对问题方式会导致心理上的绝望感和失落感。

二、心理调适对策1.积极处理问题大学生要学会面对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在生活中,他们需要有一种“走得过去”的心态,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情绪,也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2.调整心理状态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心理调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听音乐、运动、呼吸训练、冥想等,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接受客观评价大学生不应对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自我卑下或自我妄评都会使其陷入心理煎熬之中,而面对适度批评或建议时,接受并处理这些客观评价,有助于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认识,并从失败中积累经验。

4.加强交流与支持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参与到团队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支持。

总之,从归因原因和心理调适对策两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且需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修养和调节。

当代大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Vo l.32No .4Apr.2011第32卷第4期2011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人的行为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生活中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表现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吃饭、休息、求偶等生理活动,也包括工作、玩乐、人际交往等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思绪、情绪、能力、需求等各种因素在某一目标的具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状态正常,其行为与社会约定俗成相符,被称为“常规行为”。

而当他们遇到了困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常、生理病变或需求畸形,无法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去适应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便可能是“偏差行为”。

一、当前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行为变化较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们,基本上还看不到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受到国内改革浪潮的冲击和西方理论的蛊惑,形成了这么一种特征:个体独立的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的主体自觉的行为特征中渗透了许多功利性、实用性和浮躁心态。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在增加;由于文化的多样化,青年学生接触和感受到的政治、文化观念、个体价值观念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里,主体的个体自由度可以发挥到极致,甚至于社会主导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评价准则对他们来说都可以失去意义。

近几年大学校园中“90后”一代身上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更具有时代性和复杂性,具体如下表现:1.反社会行为,指直接危害社会或他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非道德行为。

如打架、偷窃、勒索同学、破坏公务、扰乱社会秩序等,其表现都是外向性或攻击性的。

2.非社会行为,指虽然不直接危害社会,对社会或他人不构成损害,但危机个体自我,同时影响社会及他人的正常生活。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

归因偏差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研究归因偏差的现象,并探索其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了解归因偏差的机制和原因,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准确的认知,并在决策过程中减少错误的归因偏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调查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归因偏差情况,二是调查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三、调研结果1.归因偏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3%的被调查者在特定情境下存在归因偏差的现象。

其中,51%的被调查者存在自我归因偏差,即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因,将失败归因于外因。

另外,22%的被调查者存在他人归因偏差,即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因,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因。

这表明归因偏差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

2.归因偏差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归因偏差会对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被调查者在自我归因偏差的情况下,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过度自信,同时更容易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其他人的贡献。

而在他人归因偏差的情况下,被调查者更容易排除其他人的努力和能力,过度赞赏自己,从而导致合作和协作的困难。

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归因偏差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四、调研讨论1.归因偏差机制归因偏差的机制主要与个体的自我保护心理、自我肯定感和认知限制有关。

个体倾向于通过将成功归因于内因,来增强自己的自尊和信心,同时将失败归因于外因,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避免责任。

此外,个体对于复杂事物的认知有限,往往更容易将归因简化为个别因素,从而导致归因偏差的出现。

2.归因偏差的减少为了减少归因偏差的出现,个体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提高自身的认知。

首先,个体可以关注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以减少对内因或外因的过度归因。

其次,个体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以提高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知。

此外,个体可以增强对于他人和自己行为的理解,以减少对归因的偏见。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并对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生行为缺失现象的归因与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行为缺失现象的归因与对策

硬件 、 书 等 , 顺 手 牵 羊 到 入 室 撬 盗 , 校 内 偷 盗 到 校 外 , 图 从 从 从 理 方 面 的 缺 陷 。
个 人 盗 窃 到参 与 团体 盗 窃 。 1 大 学生 自身 因 素 。目前 在 校 大 学 生 都 是 2 、 0岁左 右 的 年 2 打 架斗 殴 。 、 因打 架 斗殴 导致 伤 害 、 人犯 罪的 案 例 也不 龄 , 且大 都是 独 生子 女 , 杀 而 由其 青 春 期 的 心 理 和 心 理 特 点 决 定
维普资讯
目 莪 大 生 为 失 象 归 与 策 前 国 学 行 缺 瑰 的 因 对
。路 海 华 贺新 芳
( 武汉 工程 大 学 湖 北 武 汉 407 ) 3 0 3
【 要 】 高校 是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的 摇 篮 。 怀孕 、 产 、 至 自杀 。 摘 流 甚 但 由 于社 会 各 种 思 想 意 识 、 理 道 德 、 伦 价值 尺 度 、 维 方 式 和 思 6 性 心理 行 为 偏 差 。大 学 生 性 心 理 偏 差行 为常 见 的主 要 、 生活 方 式 发 生 了前 所 未有 的 变化 , 端 个 人 主 义 、 乐 主 义 等 有 : 物 行 为 、 视 行 为 、 性 恋 行 为 等 , 些行 为 虽然 是 由于 极 享 恋 窥 同 这 腐 朽 思 想 随 之侵 蚀 着校 园 , 染 了一 些青 年 学 生 , 形 消 费产 正 常 的性 对 象 、性 方 式 的需 求 不能 满 足而 导致 的一 种补 偿 性 感 畸 生的 负面 效 应 。 使得 校 园 内行 为缺 失现 象频 繁 发 生 , 一 定 行 为 , 性 压 抑 、 挫 折 的宣 泄方 式 , 是 一 种 犯 罪 行 为 , 它 这 在 是 性 不 但

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归因分析及措施

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归因分析及措施

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归因分析及措施摘要: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学生主观上主动学习的意愿,它在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最为重要的主动性。

本文从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出发,初步探讨了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及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个方面。

理性因素指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整体的理性直观和理性思维,非理性因素主要指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当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和学习活动发生共鸣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会受到情感等因素的激化而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其外在表现就是学习主动性;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是机械的、低效的。

学习主动性是指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学生主观上主动学习的意愿。

它是非理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格外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都强调了思考在学习、行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即强调了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在于在可以得到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良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就是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完成任务的,缺乏最为重要的主动性。

本文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同时从大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出发来探索如何提高学习主动性就显得意义重大。

主动性学习,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性学习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以综合的途径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教学”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在于“学”,如果我们广大高校教师能够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充分的互动式沟通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学习的效果就可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2017-07-08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概述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

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出现原因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矫治归因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浅层归因――在总结自己走进矫治所的原因时,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点水式分析,不愿进行深入地剖析。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归因――在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如个人禀赋、天资,任务难度等,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doc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doc

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

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

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

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

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

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

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恋爱应用恋爱失败是大家在大学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

一段恋情结束后,人们在回忆恋情结束的原因时,总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原因。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却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因为出现了“归因偏差”。

首先是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恋爱失败后,当事人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于某个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约、发生了什么变故等。

但是,旁人却更可能从恋爱的本身出发,讨论恋爱者本身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如性格太倔强、有大男子主义、容易发脾气、经常无理取闹等。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度学习还存在一些归因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自信心。

由于深度学习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法掌握这项技术,从而对学习产生怀疑和厌恶情绪。

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深度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自信心。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反馈和及时鼓励。

当学生在深度学习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提供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深度学习的魅力和实际效果,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

由于深度学习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

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实验环节或者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应用深度学习的知识。

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深度学习的知识。

可以引入一些开源项目和实践案例,供学生进行实践和参考。

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将深度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和经验。

大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盲区。

由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较快,大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知识盲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和学习兴趣下降。

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深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许多大学生在深层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进行深层学习。

对于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一、归因分析1. 缺乏自我动机大学生在进行深层学习时,往往会面临缺乏自我动机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目标而产生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深层学习效果不佳。

2. 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当,过分依赖死记硬背或者浅层次的学习方式,无法将知识内化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们的深层学习效果。

3. 缺乏合理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学习策略而无法高效地进行深层学习。

他们可能会遇到时间管理不当、学习计划混乱等问题,使得深层学习无法顺利进行。

4. 外部环境干扰外部环境的干扰也是影响大学生深层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面临的干扰包括社交媒体、家庭压力、同学关系等,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对策建议1. 增强学习动机大学生可以培养自我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目标感。

可以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建立学习计划、找到学习的意义等方式来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深层学习。

2. 改善学习方法大学生应该学会采用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书籍、参加学习方法讲座、请教老师或学长学姐等方式,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深层学习的效果。

3. 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工具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深层学习的进行。

4. 减少外部环境干扰大学生在进行深层学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

可以通过离线学习、关闭社交媒体、规范学习环境等方式来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行深层学习。

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内卷化现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竞争、压力增大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展现出一种自利性归因偏差,即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在内卷化过程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偏差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文章首先对内卷化现象和自利性归因偏差进行概念界定,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在内卷化中自利性归因偏差的表现和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观念,提高应对内卷化压力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内卷化及其自利性归因偏差之前,对既有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显得至关重要。

内卷化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用以描述社会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近年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中,内卷化现象日益显著,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内卷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自利性归因偏差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人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情境因素。

这种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它可能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缺乏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动力。

现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在塑造大学生的归因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期望和价值观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归因倾向。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特质,如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也会对其归因偏差产生影响。

高自尊或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

公共管理理论版107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文/王志瑞 李少军 马宇轩(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摘要:近年来,“内卷”一词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

内卷主要指由于追求增量而产生的不能进化现象。

后来,这种无意义的竞争现象逐渐转化为一些人用以嘲讽努力的借口。

以高校生为例,部分不愿意参与竞争,但希望获得较高的综测评价的人,将一般性竞争行为视为高度内卷。

他们认为这种竞争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在竞争环节中持有消极态度,刻意回避竞争,逐渐“丧”化,更有甚者,将内卷化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本文抓住这一心理现象,运用心理学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理论对产生“把内卷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内卷化 自利性归因偏差 竞争与内耗 唯物辩证法一、高校内卷化表征将内卷化引申到大学校园,最早源自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图片中,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一边骑车一边拿着电脑写论文。

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

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清华卷王”等词语登上热搜,引起了轩然大波。

结课程论文要求写1500字,可是有同学为了拿高分,写了3000字。

其他同学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因此开始写更多的字,于是有5000字、8000字的出现,就这样一级一级地抬高字数,最后大家都很疲惫地超额完成论文。

然而老师的评分标准没有改变,大家的相对位次也没有变,获得高分同学的数量依然是固定的。

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实际收益没有增加,却都十分疲惫。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高校内卷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不同的大学生对内卷化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

最极端的观点是认为内卷化造成了自己原有生活和学习的紊乱,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因此对学习持有消极的态度。

该观点错误地将内卷视为阻碍自己发展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根本。

因此,该观点出现了自利性归因偏差。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归因分析与纾解建议

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归因分析与纾解建议

就业难问题,抛却整个社会就业环境而言,与大学生群体自身认知偏差有较大关系。

据调研,面对就业创业,很多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自我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面对就业岗位,无法果断抉择;面对创业契机,不知道如何把握。

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但对就业期望又偏高,自身岗位胜任力、创业能动性不强。

上述原因,成为束缚大学生做出正确就业创业抉择的主要“绊脚石”。

据麦可思相关报告显示,每年有80%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意向,但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足1.8%。

同样,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仍有30%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1]。

由此,在相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数量下,面对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从调适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入手,纠正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端正大学生的创业观,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效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1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1.1自我定位不准,就业预期过高从大学生访谈和调研中发现,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不熟悉,缺乏应有的心理适应性,在面对就业、创业选择时,往往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导致定位不准、期望过高。

就业市场总体形势并不乐观,学生个体在缺乏实际经验,缺乏职业技能条件下,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一些学生认为与“理想”中的岗位落差太大,对岗位工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

很多大学生将入职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铁饭碗”,对大城市、发达地区充满了向往,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应该获得高薪职位。

由此种种心理,导致大学生无法高质量就业,也对创业丧失了热情。

1.2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缺乏工匠精神在就业价值观方面,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一些大学生受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攀比心理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在面对工作岗位时,功利思想太重,刻意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不愿意下功夫努力工作。

对工作上的问题,斤斤计较,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对自我职业进行长远规划。

在面对不同岗位时,不能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发挥自我专业特长,而是待遇好的优先选择,对条件艰苦的岗位,直接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概述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

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出现原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矫治归因
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
浅层归因——在总结自己走进矫治所的原因时,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点水式分析,不愿进行深入地剖析。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归因——在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如个人禀赋、天资,任务难度等,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教育应用
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

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
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第一类偏差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

例如,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中学数学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好,他归因于这个班学生能力偏低。

调换到其他班级后,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

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当优秀生
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

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

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

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

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

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恋爱应用
恋爱失败是大家在大学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

一段恋情结束后,人们在回忆恋情结束的原因时,总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原因。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却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因为出现了“归因偏差”。

首先是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恋爱失败后,当事人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于某个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约、发生了什么变故等。

但是,旁人却更可能从恋爱的本身出发,讨论恋爱者本身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如性格太倔强、有大男子主义、容易发脾气、经常无理取闹等。

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恋爱的人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
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如出现了第三者或者一方发现了另外一方的秘密等。

旁观者则往往站在另一个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
发,假设恋爱本人在恋爱中的行为表现和生活中的表现一致,一旦出现问题,就归因于恋爱本人的个人因素。

其次是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

有时候,恋爱者为了避免人们因为恋爱的失败而对自己产生偏见,往往作出将错误归因于对方的解释。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产生这种归因偏差一是情感上的需要。

因为成功和良好的行为总是与愉快、自豪的情绪相联系的,而失败和不良行为总是与痛苦、悲哀相联系的。

恋爱失败者处于情感的低落期,需要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调整。

将错误归因于对方,可以帮助自己从低谷中走出来。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尊心和良好形象。

因为成功能体现并维护自身的价值,也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及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比如说恋爱失败后,迷信者可能会认为是双方的生辰八字不符合,性格软弱的人会认为是某一方的父母的阻碍,而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是命运的安排等。

这种归因在恋爱失败者已经付出多方努力但仍是成功无望时最容易产生。

归因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尽量去减少它 * 。

如果恋爱失败了,要考虑特殊事件和一般情况的关系。

比如男方一向是一个行为果断的人,但是在一次事件中受到父母的责备提出分手,就可以归因为他是一个比较听从父母亲的人。

还要注意如果有不止一个原因存在,那么对自己的归因不要太过自信,应充分地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