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质感公开课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6-七年级美术下册湘美版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1.感知物体的质感
2.学习质感表现的方法
3.了解和感受质感表现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质感表现在绘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用速写、线条的方式表现质感。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理解质感的概念。
二、课件展示欣赏图片,感受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审美和心理体验。
三、课件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质感表现,理解质感在美术表现中的意义。
四、欣赏老师的美术作品,贴切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质感表现。
五、示范绘画。
讲解线条的特点及运用。
六、学生写生作画,老师辅导。
七、总结。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
利用线条的组织排列(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小结:色彩表现质感,突显情感的表达。粗糙、疏松的物象质感靠枯笔来表现;有弹性的轻扫笔触能有效地表现轻柔物象的质地感。干笔触使物体有坚实的质地感,湿时衔接的笔触使物象质地呈现滋润感。
动手实践
1.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
质地光滑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高光可以留出轮廓清晰的白纸底色
质地柔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其高光边缘与反光模糊。
学习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可以丰富表现技巧,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质感的相对真实。
根据材质的轻重、刚柔、光涩、明暗等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
笔触和质地:利用运笔的缓疾、提按、刚柔、方圆、轻重、疏密等变化表现物体不同的质地。如玻璃、金性、树皮等材质适宜用挺拔紧密的线条,绒毛,丝绸等材质适宜用轻柔的线条。
学生作业
尝试表现一件作品,要求结合形状与线条明暗表现物体的材质特征。(鞋子、文具、玻璃鱼缸、藤编竹篮、绒毛玩具等)
作品展示分析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色彩、明暗、笔触、线条等手段描绘出物体的质感,将会获得有趣的艺术体
验。今天只是一次尝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再深入学习素描,作画者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学好素描是基础。
板书设计: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教学后记
年月日
课题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段表达质感的方法(用形状、用线条)。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
美术教学课堂设计方案年级七年级学科美术课题3、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内容质感的表现方法教学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感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观察——表达——尝试——表现。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质感。
教学难点准确而恰当的表现物体的质感。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合作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第一课时一、讲评导入。
交流。
1、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体验是人的感官经验的积累。
2、什么是肌理?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3、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独立思考。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二、对比研究。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
(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观察比较一:牛仔——皮毛——丝绸观察比较二:玻璃——岩石——不锈钢(二)交流感受物体肌理、质感感受牛仔——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粗犷、奔放皮毛——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温暖、高贵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岩石——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不锈钢——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冰冷、现代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25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厚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1、粗质感的静物:如:陶土器(砖头、陶罐),竹木制品,粗织纤维(呢、麻、牛仔……),以及一些表面粗糙的物体(核桃等)。
特点: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2、细质感的静物:如:上釉瓷器,金属器皿(不锈钢制品),玻璃制品,表面光滑的蔬果(苹果西红柿等),石膏制品,皮革,棉布,绸布等。
画家笔下的质感的教案
一、课前预热:
以教室的物品为例(如黑板、桌子、窗户、窗帘等),请同学们说明它们给你的
感受。
再通过幻灯片的演示,观察大自然中特有的质感,更丰富了学生的视觉
感受。
二、导入新课:
通过小游戏触摸物体的质感,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导入:什么叫质感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特质的感觉。
在造型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表现出的真实感。
三、欣赏领悟:
1.、三幅作品运用了写实手法表现了逼真的质感,通过分析局部图片,帮助下学生了解明暗、笔触在塑造质感时所起到的作用。
(1)《根》油画瞿亚申贺大田
提问: a.作品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回答:满目黄土的甘愿上沟壑纵横
b.请你说说这些物体的质感?回答:一如老人沧桑的脸,又如裸露的大树之根
c. 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回答:这沧桑的风貌不仅让人联想到千百苦
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2)《任弼时》邵增虎的油画
提问:与实物的新旧质感进行对比,有什么感受吧?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回答: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法真是的表现了各种物质的质感,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环境的艰苦,突出刻画了依然保持着理想革命者的形象。
2.思考:
(1).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回答: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质感表现的
很逼真。
(2).作者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回答: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能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情感。
四、动手实践:
1.仿照《冠军的诞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用草图的形式绘制能体现质感形
象。
2.学生作品展示并讲述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总结。
画家笔下的质感美术公开课教案
画家笔下的质感美术公开课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画家笔下的质感为主题,主要学习教材中关于质感的描绘方法和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质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2. 学习质感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等;3. 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感的基本表现手法;2. 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质感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水彩、彩铅等绘画工具,以及相关的名家质感绘画作品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名家质感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质感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质感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分析质感的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质感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质感的表现方法。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质感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质感的概念、表现手法和技巧。
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质感的绘画方法。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质感的理解和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运用质感绘画技巧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名家质感绘画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质感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质感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线条、色彩、光影等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效果。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和技巧是一个难点。
2. 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欣赏和分析名家的质感绘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感的表达和绘画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作品中的质感表现是一个重点。
3. 学生的绘画练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绘画练习是提高绘画技巧的关键。
2013年湘版美术教案《画家笔下的质感》
2号画表格,1号与组员讨论完成。
教
学
过
程
新授过程:
(二)交流感受
质感: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
二、发展阶段:
欣赏下面两幅作品,思考问题:
(一)《根》
作品通过刻画苍莽雄浑的黄土高坡——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相关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二)《任弼时》
作品描写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领任弼时的形象。整个画面笼罩在一个金色的暖调子之中,透射出一种闪烁着辉煌的光芒,表现了革命者乐观坚毅的精神。画面中枯黄的杂草,粗糙的树皮,发黄的旧军装都突显了环境的艰苦,画家对环境质感的细腻刻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主题。
思考
提问一: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总结:
(一)各组分别展示作品并总结:
1、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2、效果如何?做简要说明。
(二)全班对各组作品做出评价:
1、那个组做得好?
2、那个组最值得鼓励?
(二)教师综合总结: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物体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三、:
尝试运用各种手法表现物体的质感。
如:
1、运用形状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2、运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3、运用拓印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001]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前言质感是绘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关乎着作品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所谓质感,就是指物体的表面特征,如光泽、纹理、粗糙度等。
在绘画中,想要表现出物体的真实质感,需要用到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通过画家笔下的案例来讲解质感的表现方法。
一、光泽光泽是物体表面反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镜面反射、漫反射或形态反射。
常见的有金属、玻璃、水等。
在绘画中,表现光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对光源的敏感度首先要了解画面中的光源方向、位置和大小等信息,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手法去表现物体的反射情况。
比如,光泽度高的金属可以把灯光折射出相当明显的像,画家可以利用这种反射来表现出物体的光泽感。
2.运用反差和层次光泽感的表现与画面中的对比和层次密切相关。
画家需要通过运用灰度色彩、对比度和明暗度等手法,来制造出物体表面强烈光泽的效果。
3.注意反射作用光线会在物体表面反射和折射,所以绘画中还要注意到反射作用。
比如,金属物体表面会映出周围物体或景色的影像,画家可以利用这种影像来表现出细节。
二、纹理纹理是物体表面的组成,包括物体的形态、纹理、颜色和材质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的物体的表面纹理不同,比如石头、树皮、衣服、皮肤等。
为了表现出物体真实的纹理感,画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观察实物为了在画纹理时更能贴近实物,画家需要认真观察实物表面的特征和纹理,再尝试将其表现在画中。
2.运用透视、重复和变形等手法为了准确表达出物体表面纹理的特征,画家还需要通过运用透视、重复和变形等手法,来模拟出物体表面的花纹和形态等特征。
比如,木头纹理的表现需要重复和变形,才能真实地表达出这种纹理。
3.选择好绘画工具对于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绘画工具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比如,画皮肤可以使用笔刷,而画草地的纹理,则需要使用铅笔或钢笔。
三、粗糙度粗糙度是物体表面的凹凸不平程度,它能够影响到物体的质感。
粗糙度越高的物体,表面越不平整,质感就越强。
为了表现出物体的真实粗糙度,画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画面整体调制画面整体调制,是表现粗糙度的基础。
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
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第一篇:湘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重难点: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画家笔下的质感》第一课时预习案:一、学生自主预习《画家笔下的质感》课文内容。
二、准备好疑问。
课堂活动案:一、导入新课: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
(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二、讲授新课: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
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
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3.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
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4.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第一、色彩表现。
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
第二、明暗、线条。
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
第三、运用材料。
第四、领悟材料美: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初中美术_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学习绘画中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七年级各班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较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有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学生能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美术技能及想象能力尚有差距。
所以这学期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要深入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分层因材施教。
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欣赏导入1、欣赏油画《根》。
提问:你觉得这幅作品中画的是什么?像什么? 学生欣赏、自主回答。
2、教师引导,引出课题《画家笔下的质感》。
活动2【导入】对比研究:1、绘画中质感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再现其特质,使其符合人们的感觉。
什么是质感?质感是物体具有的特质,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体的触觉或视觉的感受。
2、探究、交流感受小组合作研究。
通过实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感受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
皮毛质感:蓬松、有光泽、柔软;感受:温暖、舒适。
丝绸质感:细腻、有光泽、柔软;感受:华丽、典雅。
玻璃质感: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感受:晶莹、纯净。
石头质感: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感受:朴实、顽强。
两大类不同质感的静物: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物体光滑度、硬度、透明度不同,表现着不同质感。
粗质感的静物: 质地较粗,表面反射光线能力不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明显。
七年级《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2
要求:从绘画内容、绘画工具、材料、具体细节怎么表现等方面来讲。
1、仿照《冠军的诞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用草图的形式绘制能体现质感的形象,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注:可以用文字详细说明)
2、尝试运用形状、线条绘画技法,通过描绘特定的形象和质感,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展示图片
多体展示作品
《任弼时》 油画
(提示:是什么→像什么→什么质感→什么主题→如何表现等)
四、再结合两幅作品《任弼时》《根》,分析为什么画家要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呢?
五、规律总结:
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质感——主题
自主活动学习三:
围绕《冠军的诞生》这一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问题: 你会怎样画?
(伴有轻音乐)
二、欣赏作品,分析讲解
三、学以致用,尝试绘画
自主活动学习一:
一、了解质感;
二、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
1、画家画了些什么?
2、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3、画家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是怎样表达这主题的?
生: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讲解。
自主活动学习二:
三、分组讨论:
你如何分析、欣赏、领悟这幅作品?
对质感的了解;几种表现质感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描绘物质质感的几种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1、请同学们观察触摸以下几种物体:
羽毛、石头、玻璃、玉器
2、分析讨论并完成表格;
3、请同学们讲出触摸到的感觉、、、
(二)分析领悟,从何引出课题
初中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你认为用线条表现质感与线条的哪些因素有关?
长短、曲直、粗细、宽窄、轻重、排线的方法、
知识递进质感,特别是转折处的厚薄软硬的结构变化。
那么,有
圈状、点状、编织状、轻重排线状也能变化出不同的质感像——海绵、切片面包、藤编储物盒、书本等。
环节三:教师微视频演示表现质感的技巧方法
师:大家看,这两件物品可以用怎样的线条和笔触表现?
陷处,用点状笔触表现圆面上微小的起伏。
接下来老师又用了彩铅丰富物体的色彩质感,用暖色邻近色中黄、
土黄、土红、褐色等找出干枯莲蓬的色彩变化,书本用
对比色紫色衬托莲蓬。
老师尝试了用多种工具材料表达了
,
微视频演示步骤方法
,
,
学生作品
三部分-----学生练习表现质感
板书设计。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第1课时用形状表现质感(教案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第1课时)
一、质感的含义:
质感是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一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
不同物态表面的自然特质,称为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分、草木、岩石和土壤等。
物体经过人为改造而呈现的表面感觉,称为人工质感,如:金属、陶瓷、玻璃、塑胶、呢麻、绸布等。
课件展示作品《冠军的诞生》。
课件展示作品。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板书设计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一、质感的含义:
二、分析领悟:——画家笔下的质感
1、《根》(油画) 翟亚申、贺大田
2、《任弼时》(油画)邵增虎
3、《冠军的诞生》(油画)杨志坚
课后评价与《根》(油画) 翟亚申、贺大田
组织学生欣赏、分析、思考。
提问: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问题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
作品通过刻画苍莽雄浑的黄土高坡——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相关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兴仁市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 元
课时
第1课时用形状表现质感
适合年纪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2020年5月24日
上课时间
2020年5月25日-5月29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不同质感的基本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我探究、表达、尝试等知道质感。
春七年级下册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优秀10篇)
春七年级下册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优秀10篇)二、教学活动●设问思索:师:提问,哪些地方接触过手绘线条图像?生:回答。
师:出示各种图片,生:分析各自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手绘线条图像“可视性强”,“快速方便”等特点。
●欣赏、明确知识师: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中和课件中的图例,初步认识手绘线条图像的普遍存在。
出示《贺兰山岩画》、“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一生读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知其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且早于文字的产生,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生:读教材第二段,讨论回答,师:板书小标题。
功能: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事等。
地位:人类的第三语言(除口语、文字外的)实用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约束。
应用范围广:示意图、路线图、交流图,教学板画图、地质地貌图、侦察图、布置图、叙事图、说明图、美术专业创作等。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安装说明图、使用说明图等实例,让学生观赏,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加深学习兴趣。
●热身练习让学生根据个人程度,按“建议”中要求,或自选内容,也可临摹,感受手绘线条图像的乐趣。
评价展示观赏优秀学生作品,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即时示范,或与范作对比。
三、学生练习,作业根据“学习建议”要求或以上热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有针对性的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习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创设情境,规定时间,并让学生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进行。
四、作业评析选择较典型的作业收交。
从表达明确、大胆果断、生动流畅、有创造力、新颖独特等方面进行评析。
适时鼓励,少作横向比较。
五、小结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知其是人类除语言、文字之外的“第三语言”,简便易行,用途十分广泛。
已能用手绘线条图像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简练的描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下节任务,师生问好,下课。
第二课时(第三课)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描绘,师生评议,教师概括总结,指出不足,并修改指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虽简单自由,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画家笔下的质感课程设计
画家笔下的质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画家笔下的质感表现手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作品中的质感特点,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的质感表现技巧。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质感的基本概念、不同质感的特征以及质感的表现手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分析画家的质感表现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质感的作品。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质感的基本概念、不同质感的特征、质感的表现手法以及画家作品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质感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质感的定义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不同质感的特征,包括软质、硬质、透明质等,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这些质感特征。
然后,我们将讲解质感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色彩、光影等,并引导学生分析画家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质感。
最后,我们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作品中的质感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画家笔下的质感。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质感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法。
其次,我们将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画家作品中的质感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质感的理解和看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们将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质感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画家笔下的质感》一书,系统地介绍质感的相关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西方绘画史》等书籍,使学生能够了解画家作品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和整理画家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初中美术_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并形象的描述物体表面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
2.能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3.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学习重点:学习几种质感的表现方法并尝试表现物品的质感。
学习难点:体验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包含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画面上的物品是什么材质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质感2.对于“质感”一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生答)课件出示“质感”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质感一词的理解。
3.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触摸桌子上的三种物质,比较它们的质感和感受有什么不同,完成手中表格的填写,时间2分钟,计时开始!(播放音乐)。
小组汇报,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认真的观察、触摸和思考,已经对这三种物质的质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4.(课件播放图片)其实无论在大自然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固态的、液态的或者是气态的物质都有它们独特的质感。
我们的画家更是从不同物质的质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借助物质的质感表达创作的主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3课,共同学习感受画家笔下的质感。
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
二、探究学习1.欣赏画家笔下的质感(1)瞿亚申、贺大田的油画《根》(课件出示)。
描绘了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
结合课前预习,谁来说说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的?(画家在表现体积和明暗关系的基础上对黄土地地表纹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使画面表现出了逼真的质感,以此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满目黄土的高原上沟壑纵横,一如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
这苍凉的风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歌唱、哭泣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经历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画家笔下的质感》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三课的授课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写,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二、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及写生经验,但素描基础相对薄弱。
他们知识面比较狭隘,对美术语言的专业表达比较欠缺。
要采用多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感认识,增强绘画技能。
他们富有朝气,接受能力很强,所以借用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绘画中质感的表现,能够理解并形象地描绘物体表面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质感表现来表达美术作品主题,尝试进行主题创作。
使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优秀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提咼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活、讴歌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质感特征,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难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特有的质感。
四、教学方法:微课讲解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对比观察法五、教学准备:教具:眼罩、石头、陶瓷罐、毛皮、木头、毛绒玩具等学具:各种毛绒制品、水果、树叶、羽毛、树皮、石头、玻璃杯等六、教学过程:模块一:了解质感1. 活动一:触摸感受请一位同学上台蒙住眼睛,组织猜物游戏,其他同学观察。
①石头②陶瓷罐③皮毛④木头提问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一摸就猜出物体是什么?生:物体表面给人的感觉不同师总结:因为物体表面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
这种感觉也可以称为物体的质感。
质感是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
画家笔下的质感课件
画家笔下的质感课件画家笔下的质感课件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属于偏重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
因此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感受绘画作品中的质感为主要内容。
分析质感表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再以分析感受为前提进行绘画表现。
第二课时,以用线条表现质感作为主要内容。
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及不同的材料表现物体的质感,并且尝试用质感来表达美术作品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形象地描述物体表面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并尝试用形状表现质感。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运用的分析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教学重点:体验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中的质感,通过对物体外形的描绘表现质感。
教学准备:质感突出的物品实物、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小游戏:你说我猜。
师将一根羽毛装入盒子,请一位同学上台观察、触摸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猜出是什么物品。
从而引出质感这一概念。
2. 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旅行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质感。
(展示实物和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质感)。
提出问题:生活中美好的质感如何记录下来?——绘画。
那画家笔下的质感如何?由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1.赏析领悟(1)多媒体展示瞿亚申、贺大田合作的油画《根》。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又像什么?质感如何?这样的质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回答师作补充)(2)赏析杨志坚的油画《冠军的诞生》。
互动游戏: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3)总结:质感表现的目的。
画家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学生作品赏析在赏析中师有针对性的示范通过外形的细微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使学生明确形状可以决定物体的质感。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第1课时用形状表现质感(教案)
作品通过刻画苍莽雄浑的黄土高坡——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相关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过程与方法:自我探究、联想、分析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
2、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羽毛————轻巧、柔软——————飘逸、柔美
毛皮——蓬松、柔软、光滑——温暖、高贵、舒适
丝绸——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华丽、典雅
玻璃——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晶莹、纯净
岩石——坚硬、粗糙、无光泽——朴实、原始、顽强
玉器————光滑、温和————清新、高雅
由此得出:
一、质感的含义:
质感是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在造型一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
兴仁县第六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课程设计人
贾老师
主题
第一课时用形状表现质感
适合年级
七年级
背景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用形状表现质感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无限美妙的自然质感之美。
春七年级下册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最新8篇
春七年级下册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重点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难点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种黏土。
教学方法体验与讨论相结合,探究式方法。
板书设计生动的小泥人骑鸡娃陕西安寨踏青北京击鼓说唱佣汉〔夸张、诙谐〕制作要求:大胆、生动、夸张〕教学过程一、走进教室看一看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答复〔引导学主答复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试一试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
〔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动一动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乐一乐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
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玩一玩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评一评春七年级下册美术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篇二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1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 .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
画家笔下的质感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其中也需要借助到“欣赏与表述”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绘画艺术语言包括形、色、质、空间,上学期学生学习了《画家笔下的色彩》了解到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感受,本学期《画家笔下的质感》与其属于同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触摸生活中的物体以及赏析美术作品,感受、评述、描绘质感。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于质感积累了很多触感经验和视觉经验,但学生在质感的描绘上有待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触摸小活动、摄影图片、绘画作品调动学生的质感经验,向画家学习描绘质感传达情感。
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基础较差,在用铅笔描绘物体质感时,应设置梯度,基础好的同学造型可以高一点,基础差的同学造型就简单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触摸物体实体以及观看物体照片,理解并形象地描述物体表面质感以及自己的心灵感受。
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画家运用质感表达情感。
2.能够在实践练习中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3.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感受,理解并形象地描述出质感。
难点:在实践练习中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物品的质感。
教学过程一、“盲盒摸一摸,大胆猜一猜”小游戏导入准备一个箱子,在箱子里分别放入红领巾、石头、羽毛,让同学们通过手触摸到的感觉,猜一猜盒子里装的什么物体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同学一摸就能猜到它是什么物体呢——质感(摸得时候能感受到物体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
这就是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
触觉就是摸上去、视觉就是看上去的感觉。
二、通过观察物体图片,选择合适的词汇描绘质感刚刚是摸的感觉,接着看看这几个物体,大家通过看或者是之前摸过的经验,感受下这些的质感,哪个词语更适合它质感词汇(粗糙、光滑、坚硬、柔软、有反光),下边是我们的感受(高贵、质朴、轻盈、结实、纯洁……),请你为等下出示的物体找出合适的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逼真地描绘了许多破损的排球,向人们提示在冠军光环的背后是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艰苦卓绝的训练生活。
(3)欣赏疫情小视频
五、动手实践
仔细观察不同材质的口罩,用形状表现质感,注意薄厚、软硬、转折等,用恰当的线条排列和笔触表现口罩的质感,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情。
课题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
六、作业展示
七、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教学后记
(请学生来表现头发和钢筋的质感)
三、质感的表现
1、用形状表现质感
2、用线条表现质感
四、作品赏析
(1)欣赏邵增了什么?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②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呢?
③是怎么样表现这一主题的?
利用线条的组织排列(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
小结: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一、提问:什么是质感?
教师拿出装备好的物体让学生对比,说说不同物体的质感,
引出“质感”的概念。
二、质感的分类
人工质感和天然质感
小结: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