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第10章智对现实与虚拟--步入网络文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第10章智对现实与虚拟--步入网络文明

阳光殿堂
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心理分析
• 1.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类型 • (1)社会热点词汇。 • (2)情绪词汇,如“囧”“槑”“伤不起”“坑爹”等。 • (3)方言词汇。 • 2.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心理分析 • (1)自我意识与创新心理。 • (2)社会参与意识。
阳光殿堂
完善对网络的认识和分享高品质的网络资源,坚持预防为主的原 则。学习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中的积极因素,自觉拒绝网络的各 种诱惑。尝试分析自己上网的动机和情结所在,充分认识上网的诱因, 并努力予以消除。如果觉得自己抵御诱惑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求助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问题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随着网络 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网络问题也不断涌现,而有些问题本不应出现 在这个青春美好的群体中,如网络黑客(信息盗取、病毒制作与传播、 财产窃取)、网上人身攻击、文章剽窃甚至是色情类犯罪。这些问题
一开始父母都反对儿子上网做生意。他们认为,给了小袁充足的生活费用,就是希 望他能心无旁骛地搞好学习,将来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工作后可以再慢慢 想怎样多挣钱的问题,所以对于他花费精力做生意的行为坚决反对。
小袁耐心跟父母解释说,一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什么都不懂,脑子里只装着一些没 有用的理论知识,他到网上开店,可以提前融入社会,学以致用,即使最后挣不到钱但 挣到了经历和经验,而这可以让自己受益终生。
问题汇总
(三)网络世界的依赖
目前,部分大学生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网络,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 觉孤独、烦躁、食欲不振、精神无所寄托,甚至会消极厌世,从而产 生轻生念头。这就暗示着,这个学生已经对网络产生依赖,有上瘾的 症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迷恋如同吸食鸦片一样,上网亢奋,下 网颓废,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中,荒废学业、忘记工作、漠视友情和 亲情,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第十章

第一节 工第作二回节顾
第三节 第四节
• 觉察的目的是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当我们了解了 自己的模式以后,就可以更进一步去看看到目前为止 它们在自己的人生里,在哪些时候为自己带来创造性 的、好的、自己需要的结果;或者哪些模式在哪些时 候为自己带来破坏性的、让自己不满意的、不舒服的、 限制生命成长的结果。
二、不能停止的体验: 生命永恒的主题
工第作一回节顾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体验生活中的幸福 2.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3.找时间去欣赏人类的艺术
三、丧失与哀伤:另一种生命历程
工第作一回节顾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生命中的丧失
• 通常意义上,我们将丧失理解为狭义上的亲人的死亡或者 离开。但实际上丧失是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发生的。 丧失经历主要指的是失去某人、某物或是某种状态。
第二节 重塑生命的脚本
一、向内觉察
第一节 工第作二回节顾
第三节 第四节
•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 及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我们幼年所学 的各种规则,就是内心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 就可以作出新的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
• 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 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将创造 出不同的结果,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工第作一回节顾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 人的生命通过生活而存在、而实现其意义过程。
• 去经历、去体验吧! 活着,存在,便是意义!
• 不需要去刻意创造,也不需要苦苦追寻,就在每个人 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在你自己每个阶段的每一个情境 中去体验、去发现! 作为个体,今生最大的使命,就 是在唯一的旅途中,去体验生命中那些永不枯竭的丰 盈的意义。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课件-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霍兰德个性测验及择业参考价值
霍兰德根据个性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把人分划 为六种个性类型。
(1)现实型(R) 这种类型的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 物质的、实际的利益。
(2)探索型(I) 这种类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重 分析,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有热情,并表现出对工作的极 大热情,对周围的人并不感兴趣。
(3)艺术型(A) 这种类型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理想, 易冲动,好独创。
(4)社会型(S) 这种类型的人乐于助人,善交际, 易合作,重感情,责任感强,关心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具有 较强的人道主义倾向,社会适应能力强。
(5)企业型(E)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善于辞令,尤其 适合做推销工作和领导工作。
(6)常规型(C) 这种类型的人易顺从、能自我抑制, 想象力差,喜欢从事稳定、高度有秩序的工作,包括言语方 面和数量方面那些规范性较强的工作。
瑞士一位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为敏感型:约占40%,在运动员、政府人员和公众职业的人中均 有;
第二种为感情型:约占25%,在演员、活动家和护理人员中较多; 第三种为思考型:约占25%,在工程师、教师、财务人员和数据处理人 员中较多; 第四种为想象型:大约占10%,在科学家、发明家、研究人员和艺术家、 作家中居多。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 作有兴趣,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 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 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们只能发挥全部 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
案例:从迟钝到天才——帕弗利克的故事
培养职业兴趣注意的问题:
①、培养广泛的兴趣 ②、要有中心兴趣 ③、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 ④、培养切实的职业兴趣
3、缺乏主见
(1)、主要表现 (2)、原因分析 (3)、预防与矫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第十章 生命“新”关怀——珍爱生命,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第十章 生命“新”关怀——珍爱生命,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2)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 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些症 状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 ,应引起注意。
(3)行为。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 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如无故缺课、频繁洗澡、看有关 死的书籍,甚至出走、自伤手腕等。根据以上种种征 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和可能。
二、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关爱生命、直 面死亡和生命价值教育。
案例精选
海伦·凯勒(1880—1968)是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 、教育家。她出生后不久便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 疾,但仍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 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 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 著作。有的被译成50余种文字,风靡5大洲。1965 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
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 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案例中王某总对着 空气说话就是自杀的一种征兆。案例告诫我们, 要珍爱生命,积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 心态,采取有效的途径解决心理问题,顺利地度 过大学美好的时光。
教学检测
一、思考题 1.生命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2.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大学生的自 杀行为? 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
(一)个人心理咨询 (二)小组咨询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2.相信心理咨询老师 3.不要期望在心理咨询老师这里得到所谓的“最终答案” 4.不要急于见到效果 5.注意咨询的方式
综合案例解析——请不要总对空气说话
王某,女,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21岁。父母对 王某要求很严格,尤其在学习上。王某的母亲是 护士,由于受母亲的影响,王某对个人卫生要求 非常严格,在学校吃午餐都是用随身携带的酒精 棉先擦拭餐具。从不和同学们一起共餐用筷。中 学时有一次同学过生日,王某也去参加,第二天 有个同学感冒发烧没来上学,母亲知道后立即带 王某去检查身体,在检查过程中,王某开始呕吐 ,从此不再参加同学聚会。大学时,她睡上铺, 有一次一位女生调皮从另一个床铺跳到她的床上 ,她知道后,立即将床单和被罩洗掉。到后来, 只要人家碰到她用过的东西,她都要小心清洗。 和她接触的人都知道她很怪,同学们对她要不就 是抵触,要不就是敬而远之。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学会丢包袱

善待自己,放低标准

远离虚荣

留点思考时间

劳逸结合
第三节 积极的减压方式

写日记

冥想

一读解千愁

运动消气

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谢谢观看!
第十章 压力助我逆风飞翔
目录
contents
压力的真相 科学管理压力的方法 积极的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压力的真相
第一节 压力的真相
一、压力的含义
压力又称为应激,是指人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 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和行为反应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 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它一般有以下四层含义:
(1)压力是环境要求你做出选择或改变时的个 人感受。
(2)压力是对未知事件悲观解释的结果。 (3)压力是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 (4)压力是面临威胁时的本能反应。
第一节 压力的真相
二、压力的双重作用
(一) 积极 作用
压力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生
物对威胁的一种正常和适应性的反
应,它警惕我们准备采取保护措施,
二、放松调节法
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系统进行放 松练习,可以缓解这些伴随压力而产生 的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第二节 科学管理压力的方法
三、倾诉宣泄法
研究表明,自由表达、发泄由不满 或受压抑而造成的紧张情绪和感情,可 以有效消除压力。
此外,适当地倾诉、宣泄自己的担 忧,不仅可以使自己变得轻松、心情舒 畅,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个看清楚所担忧 事情的机会,从而有效促进问题的妥善 解决。倾诉宣泄法对处理学生人际交往 方面的压力十分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2版 第10章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勇敢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2版 第10章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勇敢迎接挑战

10.1.3 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压力的消极影响
压力过小,可能让人自满,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变得惫懒、易厌倦,影 响其积极性。如果压力过大,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范围,时间一长便容易 引发一系列的不良症状,如呼吸困难、易疲劳、心悸和胸痛等,并影响免 疫系统的活性;此外,还可能伴有失眠、紧张性头痛、焦虑、抑郁、强迫 行为等心理症状。
10.2.3 常见的大学生挫折应对方法
2.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遭受压力和挫折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 间发生的问题,用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减轻挫败感,达到心理平衡的反 应形式。心理防御机制有许多种,可大致分为:
(1)消极心理防御机制。 (2)中性心理防御机制。
10.2.2 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挫折主要源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且受挫程度也因主观感受不同而有所 不同。从总体层面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可概括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 挫折产生的主观原因包括心 理素质、生理特征、人格特 点、经验阅历、动机冲突及 个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个体的主观差异性使得同一 情境下的个体在面对同一强 度的挫折时会产生不同的反 应。
10.1.3 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压力的积极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年的心理压力是 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受过生 活压力的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容 易适应环境、取得成功;反之,早年没有经 受过压力的人,则抗压能力较弱,难以经受 住生活的风吹雨打。
压力太小或过大,都会影响做事积极性 和效率,如图所示为压力水平与绩效的关系。
生理反应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在强烈或 持续的负面情绪的作用下,会出现一些由 精神状态紊乱导致的生理失调现象,这是 由于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调动机体 的内在能量来应付外来环境的变化,这同 时也会导致某些器官因缺乏能量无法维持 正常功能,如消化道蠕动减慢、胃肠液分 泌减少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章
网络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会逐渐导致他们人格的异化。有调 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 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他们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3.影响学生的沟通能力,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4.网络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侵袭
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其成为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网络 上的信息纷繁芜杂,不论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阶段,可塑性很 强,容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影响人生观、世界 观和价值观建立。
二、互联网的特点
5.平等性
网上的信息并不为某一个人独有,而是平等地属于每一 个网民。互联网的这种特点,使网民的意识和思维进一步走 向平等和双向沟通,思维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创造性。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弱化道德意识,淡化法纪观念 2.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人格异化 3.影响学生的沟通能力,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4.网络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侵袭
二、互联网的特点
1.开放性
2.全球性
3.虚拟性
5.平等性
4.身份的 不确定性
二、互联网的特点
1.开放性 互联网的本质是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便能够使信
息共享。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用户开放。 二是对服务者开放。
三是对未来的改进开放。
二、互联网的特点
2.全球性
➢ 网络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空间,“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以相见的人们瞬刻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 ➢ 庞大的地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的一员; ➢ 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得直接和现实; ➢ 网络化还把异质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的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 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和借鉴,达到共识、沟通和理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珍爱生命-向阳而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与生命教育精选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珍爱生命-向阳而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与生命教育精选全文

成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对机

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
制,因此,大学生难免会产生心
危 机
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
理危机。

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

时缺乏主动性,行为冲动欠理性,
响 因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应对行为。

02 心理危机应对
一、心理危机中个体的反应 二、心理危机发展的阶段 三、成功应对心理危机
如今,钱海军通过实际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分析与点评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且每个人的生命 长度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学会爱 他人也爱自己,展现出自我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人生的精彩。
1
心理危机概述
2
心理危机应对
3
珍爱生命,与爱同行
这一阶段中,个体 求助的动机最强,常常 会不顾一切地发出求助 信号。
成长阶段
个体经历危机后 会重新体验和反思自 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能会变得更成熟, 获得更多和更有效的 应对危机的技巧。
但也有人消极应 对,从而出现种种心 理问题。
第二节 心理危机应对
培养健全的人格



功 应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体 的
至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第三类是中性的反应,包括转移、反向、压抑、倒退、合理化、投射等。产生何

种类型的心理行为反应与个体的个性特征、适应能力和以往的生活经历等有关。
第二节 心理危机应对
22
冲击阶段
防御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

一般发生在危机事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十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十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危机和心理危机概述
1、危机(crisis)
在心理学范畴,危机通常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 遇。
2、心理危机
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 改变可能是负面的。
3、危险&机遇
的基本属性。 (2)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 (3)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
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
第一节 生命及其意义
案例
有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大家:你究竟为什么而活?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的回 答有:
为了明天生活得更好! 生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得让自己的生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放出光芒! 我想生命的意义也许是当你将要死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说:“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可以安心快乐
地去了。”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上天的召唤。 为了活着而活着,有吃,有穿,有住,有生命。 为了活得好些,吃住好,享乐好,心理满足好。 每个人对生命的看法都不同,而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1.当我们的挚爱亲人患了危及生命的病时,谁有权利决定他是否应该 治疗,应该进行怎样的治疗?对当亊人隐瞒病情,是否是不尊重他的权 利?
2.病患生命末期,无论怎样都要让当亊人活下去,是不是一定正确的? 这种选择的背后,个人的驱力是什么? 社会文化又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目录
第一节 生命及其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珍惜生命—心理危机干预与幸福人生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珍惜生命—心理危机干预与幸福人生
他的诗风颇具独特性。 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代表作《陋室铭》、 《乌衣巷》。他作《浪淘 沙》九首,本课是第一首。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二二 部分
二 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
1 生命意义 2 活出生命的意义
1 生命意义
A
定义
生命意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知和追求,即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目的或者核心的目标,人们必须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去做 一些事情。
B
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情绪健康 有正相关,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能够减缓消极生活事件对忧郁的影响。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是通过诗中哪些字词想象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 2、后两句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写出了黄河什么特点?有什 么作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憧憬?
• 要求: • 1、先读,再圈点勾画,思考、交流后,由组长执笔敲定答
案。

心理健康教育-生命的礼物

心理健康教育-生命的礼物

第十章理解生命珍爱人生活动一第一节生命与死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人生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宽度,即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精彩体现价值。

生命总会面临无尽的挑战,唯有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关怀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你才能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

因此,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及其意义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性格,并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和态度和人道的关怀),是一种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是一种体验教育(身历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二、死亡教育及其价值生命教育不可能不谈“死亡”,因为生命就是有生有死的过程。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说“只有当我们学会面对死亡,我们才能学会生命中重要的课题;生为一个人,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如何面对自己并与自我达成协议”。

谈论死亡,就得要触动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方向的重新追寻,或关于如何停下来思索,调整,作出某些放弃。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以便促使其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降低学生对死亡的害怕、恐惧与逃避,使学生能够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赋予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验与思考,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三、生命与死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一)建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二)规划自我提高生命质量(三)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四)预防自杀保护生命第二节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生命”是个很直观而又很神圣的字眼,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好像谁都知道。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
18
(四)咨询者切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
咨询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怀着急切的心态前 来咨询,他们往往急于解决自己的痛苦,时间观 念强烈,急于追求效果。这种急迫的心态不利于 心理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咨询者容易停留在 心理内省和内心体验过程,缺乏心理行为上的检 验和协调性的锻炼,这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心 理问题。因此,咨询者应做好稳步治疗的准备, 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助于咨询与治疗的 效果。

4
案例导入
许某,女,某职校学生,学习成绩优良。她平素十分敏感,自视清高、好胜心强、脾气暴躁, 情绪很不稳定,令人很难接近。她看不惯他人的做法,或是遭到他人质疑时就会发脾气。在家跟 父母顶嘴,在学校经常和老师顶撞,甚至跟平时看重她的老师在课堂上发生争吵。她的逆反心理 很强,几乎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对于大家一致认可的事情她经常会持反对意见。同学和家 长的关心和帮助总被她认为是看不起她、不认可她。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她总是认为有人联合起 来整她。老师劝她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她却认为老师是故意针对她,找她的毛 病。因此,她与周围的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10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过于内向,胆怯畏缩,害羞孤僻,沉默少语;常做白日
梦,易想入非非,沉溺于幻想之中;情感冷漠,对喜事缺乏愉悦感,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 趣;我行我素,不喜人际交往,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缺少朋友,显得与世隔绝。 (三)悖德型人格障碍
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一类 人的特点是:缺乏道德情感,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极端自私,以自我为 中心;没有怜悯同情之心,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缺乏责 任感、内疚感和罪恶感,因此常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不易接受教训,且屡教不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和有限性,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挫折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通过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感恩教育:教育大学生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恩心态,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

自我保护教育:通过自我保护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生命价值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重大或突然的应激事件时,无法通过常规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等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当心理危机发生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提供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同学支持等,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大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

大学心理学第十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社会知觉、态度与说服、从众与服从、领导与决策等社会心理现象。

3. 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2. 从众与服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与冲突解决。

教学难点:1. 社会知觉中认知偏差的理解与识别。

2. 从众与服从现象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它与个体心理学有何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1. 讲解社会知觉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分析印象形成的常见因素,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

3.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三、态度与说服1. 讲解态度的定义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2. 分析说服的技巧,如权威性、说服性、情感诉求等。

3. 讨论如何通过说服技巧改变他人的态度。

四、从众与服从1. 讲解从众和服从的定义及其内在机制。

2. 分析从众和服从现象的影响因素,如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

3. 讨论从众和服从现象在个体和社会中的利弊。

五、领导与决策1. 讲解领导的定义和领导风格。

2. 分析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风险偏好、信息获取等。

3. 讨论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效果。

六、人际关系1. 讲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

3. 讨论冲突解决策略,如合作、竞争、回避等。

七、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社会心理学在人际交往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分析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在决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效果。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交往双方表现自我和传达信息的外显行为方式,如语言、 举止、表情、手势和眼神等。
第8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十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人际交往具有符合其知识层次和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些特点。
1 强烈的交往愿望
2 渴望平等的交往关系
3
交往注重情感
4 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
5
独立的交往意识
2
友善地微笑。微笑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表达了一个人的愉悦、欢乐、幸福。
3
注意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信息通道。
4
人际距离的把握。一般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① 亲密带(0~0.5米)② 个人距
离带(0.5~1.25米)③ 社会带(1.25~3.5米)④ 公共带(3.5~7.5米)
5
辅助语言的运用。辅助语言又称副语言,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
易产生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四)相互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之上的。
第 10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第十章 (五)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人际交往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外在形 象、个人能力和个性品质等。
1.外在形象
2.个人能力
一个月过去了,小敏发现预科生们普遍对她有敌意,如故意不给她开门、故意大声说话影响 她看书或睡觉、假装听不见她的问话,甚至团结起来攻击她的某些行为。渐渐地,小敏觉得寝室 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就连那3位本科生对她也爱理不理的。她感到很难受,在寝室找不到一点爱 与归属的感觉。小敏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但她依然觉得:我有什么错?难道不是因为高中没好 好学习才上的预科吗,这是事实,为什么不能说呢?
礼仪包括礼节、礼貌、仪表、仪式等基本内 容。其中,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 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敬、问候、致意、哀 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尊重、友好 等谦虚恭敬的规范行为;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 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及个人卫生等;仪式 是指特定场合举行的专门化、规范化的活动。
(2)学会尊重 他人,与人平等
相处。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
第 18 页 障碍和心理问题
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第十章
3.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 贬低、排斥或敌视的心理状态。调适嫉妒心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清 嫉妒。
(2)正确 认识和评 价自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原因,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两眼不敢正视 对方,还可能伴有心跳气喘、面红耳赤等症状;交谈时更是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2.拒绝交往
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害怕失败而 不愿意与人交往。有些学生有很强的猜疑和戒备心理,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觉得别人 都不可靠,甚至觉得接近自己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因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甚至视同 学为对手。 3.恋爱期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
第 20 页 障碍和心理问题
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第十章
5.孤独心理
孤独是心理情感得不到理解、同情、关爱、支持的心理状态,是与别人缺乏心灵沟通 的结果。克服孤独心理,除了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
(2)增强抗挫能力。
(3)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 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比较固 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 把这种看法扩大化,认为整 个事物或整个群体都具有该 特征,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6.刻板印象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 中已存在着的某种观念影响对他 人的认知和评价的的心理效应。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
第3 页
身边故事
过渡页
自此,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做,他觉得似乎还是没有减少 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也急剧消 瘦。他感觉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低,最后终于病倒了。可是在住院期间,平时基本不来 往的室友竟然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 丝毫不计前嫌,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全都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 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不太合群,并 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
和心理问题
往能力
社交礼仪
第5 页
过渡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
和心理问题
往能力
社交礼仪
第 6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第十章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情感交流、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的 过程。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世界万物相互作用的高级形式。人际交往是形成 人际关系的手段,人们通过人际交往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社会又是由人们相互交往 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第 21 页 障碍和心理问题
精选案例
第十章
小敏是大一新生,进校后发现和自己住在同一寝室的7位同学中有4位都是预科生,心里很不 舒服。她认为预科生是比自己至少低了50分甚至100分考进来的,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觉得和她们在一起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她多次找辅导员要求调换寝室,但没能如 愿。在交往过程中,她表现出明显的歧视行为:几乎不和预科生说话,即使说话也是居高临下的 口气;高谈阔论自己的高考成绩,认为读预科还不如复读;对其他3位本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
小敏对预科生的歧视是一种不合理认知,她忽略了人格平等这个基本的待人态度,更缺乏对 人的尊重需要的理解,因此导致她不能和同学们正常交往。
第 22 页
过渡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
和心理问题
往能力
社交礼仪
第 23 页
有效提高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一、有效借助语言沟通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章
人际和谐 友善之举
第2 页
身边故事
过渡页
李明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由 于看不惯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夜猫子”式的作息制度以 及无边无际的高谈阔论,所以看谁都不顺眼。由于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 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 现寝室同学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 然而生,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 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 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
速、节奏、语气、语调及抑扬顿挫等,包括语言行为中的咳嗽、呻吟、叹息、“口
头禅”等功能性发声。
第 25 页
过渡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
和心理问题
往能力
社交礼仪
第 26 页
社交礼仪
一、礼仪的概念
第十章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 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一种为时代共识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有些学生渴望交往,但不懂得正确的交往方式,即不会交往。
第 14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障碍和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
的心理效应
第十章
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
际交往的最初阶段,人们往往注意一些细节,
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随着交往的发
展,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反而不太注意。首因
效应是大学生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5.根据交往对象调整说话内容
6.把握分寸
有效提高大学生
第 24 页
人际交往能力
二、利用好非语言沟通
第十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只占全部传递信息的35%,而非语言却占65%。
1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
最初的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它影响着今
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 的印象对人们认知产生的影响。首因效应与 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 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
第 17 页 障碍和心理问题
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第十章
2.自负心理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有这种心理的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 受,在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
要想克服自负心理,除了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之外,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从零 开始。
(3)虚心接受 意见。
第7 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第十章
无论人际交往多么复杂多变,其中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
是指交往中与认知过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 记忆、表象和思维等。
情感成分
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一种与人的
交往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
行为成分
(3)宽以 待人。
(4)提高 自己的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