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欣赏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我会采用讲授法来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基本结构。通过讲解,学生可以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视频:播放关于月亮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为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3)在线工具:使用在线字典和翻译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句。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1)李白《静夜思》:通过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月亮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2)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楼远眺的景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其次,在讲授新课时,我详细介绍了古诗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结构。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设计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我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歌,它委婉地表现了中秋月夜之下,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又在景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揣摩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亲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名句真多,看来大家对月亮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

齐读课题(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年(775)辞官从军,一生贫困潦倒,所写恋歌、百感、旅行、山川、仕途等题材的诗歌,或为只身漂泊的落拓文士一写哀愤愁苦的人生喟叹,或为愤世嫉俗的孤高独鹤一唱曲终人散的悲歌,带着较为浓厚的郁闷孤冷的灰色的社会氛围。

长于乐府歌行体,多写当时民间题材,部分篇章揭露了唐代的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中、晚唐之交产生的《宫词》,已具规模。

绝句成就突出,其写景细致逼真,富于山水画情调。

对仗工整而又流畅。

于是在讲究工整的近体诗中另开五七言绝句一体。

今存《王建诗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 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生字新词。

听完之后,同桌互查生字注音是否准确。

2. 自读诗句,弄清节奏。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评价。

(课件出示全诗,指定一生朗读)3. 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中秋之夜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字词解释:“中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清冷的露水。

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树上。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统习俗中关于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 理解《十五夜望月》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2. 通过赏析诗歌语言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 通过研读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语言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

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通过介绍和讲解,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听课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诗意和美感,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心境和意境。

2.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和情感。

三、赏析与体验(20分钟)1. 朗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诗歌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品味《十五夜望月》,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

【课堂延伸】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或分享,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还可以邀请学生观赏十五夜的月亮或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3. 诗歌语言和意境品味4. 个人表达与总结讨论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注重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举例:《十五夜望月》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学生需理解“海上生明月”不仅是写景,也寓意着诗人与远方亲人共赏明月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领悟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哲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上有所实践,但可能难以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想象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是一大挑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熟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体会诗人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出的思乡情怀。
5.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通过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诗人如何通过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景色或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当他们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他们展现了对月夜景色和思乡情感的独特见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很有意义,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句,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月饼,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古诗中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4)游戏:设计一个古诗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十五夜望月》和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和作者背景。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古诗的赏析和情感理解。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作者。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古诗的赏析和情感理解。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诗《十五夜望月》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中秋夜月色明亮的景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对古诗的解读、诗句赏析和情感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课设计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味。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累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本、报刊、网络采集对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余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沟通。

二、教课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日我们将经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领会,并进一步睁开议论,哪些地方特别出色?哪些地方有不一样的看法或增补?《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朝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冷清的露水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境界,就显得更悠久,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倒是人各不一样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失散因此由月宫的悲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境界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分离思聚的情义,表现得特别委宛感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相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互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论,大家着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看法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沟通。

(四)思想训练用媒体展现不一样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荒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你以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由。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即便否认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认。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诗中委婉地传达出庭圆而思亲的心境。

这首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在景中,景寓于情,意境深远,语言凝练。

本次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配乐的情境设置和动情的朗读来体会诗中之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读、悟、赏、说”等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悟,在情境中赏,在情境中说。

二、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诗歌内容,中秋节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古诗的教学中。

3. 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对祖国的古诗文化有所了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联想,体会诗句的意境以及推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一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想到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

在我国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位叫王建的诗人写的关于中秋的诗挺有意思的。

他的这首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的写的是“庭地白树栖鸦”,而有的写的是“树栖鸦”。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有两个题目呢,一个是《十五夜望月》,另一个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哪个节日的?(中秋节)那么这首诗中一定包含着很多和中秋节相关的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学一学如何读古诗。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中最耀眼的明珠,也是我国成为诗的国度的最好见证。

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享受着高科技文明的我们来说,唐诗宋词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教学时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在引入上,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即可。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说说题目意思。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教时
五、课型: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
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
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
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
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
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5. 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黑板、投影仪、音响等教学工具,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正常运行和效果呈现。
6. 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列出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阅读诗歌、分析意境、思考问题等,帮助学生有序地进行学习。
7. 教学反馈表:准备一份教学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意见,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方法。
5. 题目:请结合诗句,分析《十五夜望月》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十五夜望月》一诗的结构特点是清晰、有序。诗中按照时间顺序,从夜晚的月亮开始,逐步展开对月夜景象的描绘,最后引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个结构清晰、有序,让人容易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
5. 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 激发创新思维:在诗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发挥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消化和理解。其次,我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成长的过程,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十五夜望月》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十五夜望月》教案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吟唱月亮的诗歌。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估其他吟诵月亮的诗歌和句子。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评价,并将其合成一篇评价文章,供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吟月咏雅”是历代文人雅士之事。

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学习如何欣赏这些名句和名著。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老师印制并分发了《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们体验并进一步讨论。

亮点是什么?你在哪里有不同的意见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一章中,这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章节。

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沉思着。

一丝寒意轻轻袭来。

他没有这种想象力。

在广汉宫,寒露一定也弄湿了桂花树?这样,“寒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加遥远和发人深省。

看月亮也是一样。

它能感受到秋天的意义,珍视人们的感情,但人是不同的。

诗人很失望,他的家人被分开了,所以他介绍了深相思从荒凉的月宫。

他的“秋思”一定是最真诚的。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

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中秋赏月的特定环境氛围,使读者进入明月、远方人、深邃思想的意境。

他以一个神圣而悠闲的结尾,以一种非常委婉和感人的方式表达了离别和共同思考的感觉。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制作的关于《明月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流欣赏。

组长记录学生的欣赏或评价。

每个人都开始将有价值的、个性化的观点合成一篇欣赏文章,供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使用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月亮(如海上的明月、沙漠中升起的月亮、小建筑物中的新月、在水中看月亮等)。

学生可以想象并联想到自己感知的图片。

(五)学生小结你觉得这门课好吗?解释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欣赏式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
1、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想象训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或佳句?(生答略)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能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3、月白霜清,明月如霜,以霜色形容月光,写出了月色的清冷,而清冷的月光又最容易触动人的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咏月诗。

二、欣赏《十五夜望月》
1、(投影打出重点字词的解释)生自读
2、配乐朗诵,生轻声跟读
3、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生答略)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4、比较《静夜思》和《十五夜望月》
(望月感秋怀人思深情长)
5、齐读,感情背诵。

三、延伸
1、这首诗由明月想到了亲人,月圆人缺,诗中或多或少都表达了一种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之情,那么,你由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会想到什么呢?(生答略)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两句咏月诗,通过再造想象,将它们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