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
创新意识的类型

创新意识的类型
二、创新意识:求真求实的意识
要使创造活动得到的产品具有价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 要使创造活动的开展符合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寻找事物的客 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求真 求实,反过来,求真求实本身又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科学的探索活动实质上是科学家在预先构建的思想蓝图和 概念框架的引导之下,有目标地向未知王国进军的高度自觉的 活动。这种发明精神、预见精神、建构精神,即为科学的创新 精神,而科学求真的过程也即为创新的过程。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
创新意识的类型
一、创新意识:求新求异的意识
中国的《辞海》把创造定义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即从产生的事物和 产品来看待和理解创造,从产生的事物和产品是否“首创”和“前所未有”来判 断其行为是否是创造,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尽管对于“创造”难以下一个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是大多数人都已承认:第 一,创造是一种活动,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的 能动性的思维活动;第二,这种活动要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事物或产品。
创造得到的事物或产品是指明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必须具有新颖 性和独特性。
我们强调了创造活动得到的事物或产品所具有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还必须指 出它们一定要具有社会价值,即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意义。
创新意识的类型
一、创新意识:求新求异的意识 【案例4-1】清洁工引发的创造灵感
多年前,有一家酒店的电梯不够用,打算增加一部。于是酒店请来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研究 如何增设新的电梯。专家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每层楼打个大洞,直接安装电梯。方案定 下来之后,两位专家坐在酒店前厅商谈工程计划。他们的谈话被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听到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就体现了这 种创新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32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谈谈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理论上的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新发现新概念的,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注意问题方向的准确性和思维深刻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已有的知识怀疑、否定、否定之否定、最后超越,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拼凑、重复已知的东西,也不简单的讲事情是怎样,而是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因此需要有求异思维,“问题意识”。
人类文明得以进步来源于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从小我们就会对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像天空为什么是蓝色,为什么会下雨,鸟为什么能飞……,这就是问题意识,这些是因为认知方面不够而产生的,当我们学习了科学知识后,便能解决,但是还有另一些非认知方面的,未能发现的“问题”。
不回避,不掩盖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另外问题意识还是对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检验工具和分析工具。
作文中求异思维培养是发展创新思维前提论文

作文中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前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创新是指运用个人的创造能力于科学技术、文字创作等各个领域,从而产生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
长期以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形成的以教师指导立意、学生模仿范文、重复操练甚至背诵范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其弊端表现为作文思路狭窄,以套用高、大、全的观点为普遍现象重复前人或他人的见解、人云亦云的作文屡见不鲜,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发挥始终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不分年龄、民族、性别、肤色,但创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开发和培养的结果,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和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或经验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仍能够积极的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考虑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规定、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富于创造性——思维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富于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富于灵活性——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理,随机应变。
求异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常见的有逆向求异、多向求异和纵向求异等。
一、逆向求异思维的培养逆向求异是借助逆向思维达到求异的目的。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或反常思维。
古罗马的门神有两副面孔,能同时、同地兼顾两个相反的视向,人称“两面神”。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是科学家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的结果,因此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把这一思维堪称“两面神思维”。
逆向思维强调的是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
作文写作运用逆向思维是主要就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褒我贬,人扬我抑。
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盛赞孟尝君礼贤下士,很有作用。
2模块二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39)

发散思维 的特点
2
3 4
15
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 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 数量特征。
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脑中固有的思维框架,按照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方式,使发散思 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8
2.克服心理障碍
一些心理障碍也会阻碍人的创新意识,一些大学生在创新之前 已经为自己树立了障碍。部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在生活中不 注意独立思考,这样就无法发现可供创新的机会;部分大学生则不 愿或不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哪怕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也只 埋在自己心里,这样也会抑制创新意识;部分大学生则将创新视为 “高端”的事情,认为创新和自己无关,这样自然也无法培养自己 的创新意识。
经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大学生应学会“不要急着 下结论”,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尽量多方位、多角 度地看待事物。
(三)创新思维的障碍
27
(2)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评估时,会 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而起始值可能和实际的测量项目没有关系。人在做 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大学生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时, 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书中的观点,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善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而不是墨守成规。
(三)创新思维的障碍
25
2.思维偏见
思维偏见是指思维主体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只能认识其片 面的表象。建立在思维偏见上的创新自然是无法成功的。思维偏见主要包括经验 偏见、沉锚效应、利益偏见和位置偏见等,大学生要扭转思维偏见,开拓自己的 创新思维。
2024年创新意识研讨会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创新意识研讨会心得体会模版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新意识被视为企业以及个人成功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新意识的核心要素和应用策略,我参加了2024年创新意识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是我对研讨会的心得体会,总结了我在创新意识方面的收获和感悟。
一、创新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强调,创新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从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的新型思考方式。
它要求人们不断地超越现有的框架和模式,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创新意识还要求人们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地改变思路和方法,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
通过研讨会,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创新意识不是一种静态的东西,而是一种灵活的、可以培养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在研讨会的分享和讨论中,我了解到创新意识需要借鉴和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不断寻找新的创新方向。
例如,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案例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行业圈层思考问题,发现新的商机和机会。
此外,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交流,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研讨会中的互动交流环节让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对我提升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三、创新意识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创新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在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强调,创新意识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提升。
学习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座、参加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实践可以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实践创新思维等方式来进行。
只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目标。
通过研讨会,我意识到了持续学习和实践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意识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强调,创新意识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孕育和培养。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发言稿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发言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一位发言人,也是一个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看法和体会。
科学精神是一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质疑精神,是科学家们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问题,不轻信一切表象,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正是科学精神的引领,人类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而创新思维,则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创新思维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领域,不断为人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思维鼓励我们跳出舒适区,勇于挑战现有的观念和方法,寻找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正是创新思维的推动,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进步。
那么,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参观科技馆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如科学实验课程、编程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此外,还应加强和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可以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达自己的创意。
在学校中,可以组织一些创意竞赛、科技展览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只要给予足够的机会和支持,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让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成为我们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演讲稿

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这一重要的话题。
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研究,人类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解决各种难题,推动科技进步。
正是科学研究,让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科学、推崇科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创新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新的理念和观点。
正是创新思维,让我们能够有了飞机、手机、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发明和创造。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这种思维方式,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中,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探索精神。
这种精神是指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是指不断地挑战自己和世界。
只有有了这种探索精神,我们才能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中来,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谢谢大家!。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摘要]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通过适当工具,引导中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思考、探讨中得以成长。
[关键词]设疑;激疑;质疑;发散思维;创新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中会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惯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师云亦去、邯郸学步。
应设法标准规范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不局限于教材,追寻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出最佳方法。
下面就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师生创新能力,谈谈一些设想和经验。
一、激发求知欲,发展创造性思维思维过程通常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对某一环境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应积极活跃起来。
要同时实现创造性思维,就是要积极支持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怀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需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达到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挥,由兴趣引发勒图韦县思维,由求异思维引发学生若恩县的创新意识的产生,由创新意识引发学生创新家长思维和发散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合理教法,培养求异创新能力教育家王力先生说过:“凡为教,最终目标在于达到不教。
”要达到不教的境界,关键在于如何施“教”。
教师要采用合理、迅捷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逻辑性。
还要创造出场合、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取知识、充实知识,不断运用知识、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或结论)的因果关系,逐步同时实现标新立异,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是发现者、探索者。
培养科学精神教案

培养科学精神教案导语: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理性思维和实证求证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精神的概念,了解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精神的概念和重要性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追求真理、理性思维和实证求证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2. 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观察实验和科学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实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和实施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探究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1)教学设计的创新针对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思维,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的推行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开展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杂志,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培养学生获取科学信息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通过开展科学写作活动,如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等,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成就和科学发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思考。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科学精神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创新的科学原理

创新的科学原理
创新的科学原理指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开发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推动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创新科学原理:
1. 多元思维:创新科学强调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通过融合不同学科、行业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可以发现新的关联和规律。
对比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3. 联想思维:通过将不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联系起来,可以产生新的创意和发现新的科学原理。
联想思维常常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创新的可能性。
4. 反事实推理:通过设想不可能或与已知事实相悖的情景,可以引发新的思考和发现。
反事实推理可以帮助科学家推动某个领域的发展,突破现有的局限。
5. 实验与观察:科学原理的发现通常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
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和仔细的观察,可以获取新的数据和信息,从而推动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6. 模型建立与验证:通过建立科学模型来解释现象和预测结果,然后通过实验证实或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是创新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创新科学原理,它们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和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创新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理论,以推动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 不 同角 度 出发 观察 和 思考 问题 .有 利于 培 养学 生 灵活 处理数 学 问题 的能力 . 二 、 发 学 生 用 多 种 思 路 解 答 问 题 启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观 察 和 思 考 问 题 ,就 会 有 不 同 的 解 题思 路 , 比较 中选择最 佳 思路 . 在 例 2 已知 抛 物 线在 Y轴 上 的 截 距 为 3, 对 称 轴 为 直 线 =一1 在 轴 上 截 得 线 段 长 为 4, 抛 物 线 方 程 . , 求 解 法 1 由 截 距 为 3. 选 择 一 般 式 方 程 : 可 Y=僦 +c a ≠ 0) +6 ( .
e s2 o i 2 。则 原式 =} . o1 0 =s 1 0 , n 4
灵 活 的 构 想 独 特 巧 妙 ,数 形 结 合 思 想 得 到 充 分 体 现 . 在 教 学 中 比 较 注 重 对 学 生 解 题 思 路 独 特 性 、 颖 我 新 性 的肯定 和提 倡 , 分 给 予 学 生 尝试 、 索 的机会 , 充 探 以 活 跃思 维 . 展个 性 . 发 在 教 学 中 . 多 给 学 生 发 表 独 特 见 解 的 机 会 , 有 要 对 独 到 见 解 的 学 生 要 给 予 鼓 励 和 表 扬 , 以促 进 学 生 创 造 性 思 维 的发 展 . 四 、 计 开 放 性 习题 。 行 思 维 发 散 设 进
维普资讯
I
创新频道
鬻一 一 蹬 一 。
_
溪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素 质 是 当 前 教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课 题 . 新 素 质 的 基 本 内 涵 包 括 创 新 意 识 、创 造 性 思 创 维 、 造 能 力 等 几 方 面 . 于 中 学 生 来 说 , 从 培 养 他 创 对 要 们的创 新 意识抓 起 . 于一 个 问题所 要求 的适 当答 案 , 对 往 往不 与他 人相 同 , 有新 想法 、 设计 , 现 独 特 , 总 新 表 这 是 中学 生 创 新 意 识 的 基 本 表 现 . 种 求 异 思 维 是 创 造 这 性 思 维 的 出发 点 和 创 造 性 思 维 发 展 的 基 础 . 在 中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 何 发 展 求 异 思 维 、 养 学 生 如 培 的创 新 意 识 呢 ? 我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作 了 一 些 探 索 . 引 导 学 生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观 察 问 题 数 学是 一种 运用 思 维 的学科 . 察 是思 维 的 触角 . 观 是 学 生 认 识 事 物 的 基 础 ,一 切 发 明创 造 都 离 不 开 科 学 的 观 察 . 学 中 要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多 角 度 、 方 位 地 观 察 教 全 问题 , 视 全局 . 握事 物 的全貌 . 审 把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浅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欲望,创新兴趣,发散思维等。
诸多因素都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浅析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
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创新兴趣。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发散思维。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
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
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
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
科研创新思维课程设计

科研创新思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科研创新的基本概念,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够描述科学家在进行科研创新时的思维过程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种科研创新思维工具,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科研创新思维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研创新实践,展示创新思维的过程和成果。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和优化科研创新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树立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科研态度,培养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研创新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科研创新概念:讲解科研创新的意义、特点,引用课本相关案例,让学生理解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 课本章节:第一章 科研创新概述2. 科研创新方法与步骤:介绍常用的科研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课本章节:第二章 科研创新方法与步骤3. 科研创新思维工具:详细讲解三种科研创新思维工具的使用方法,如SWOT 分析、鱼骨图、PDCA循环等。
- 课本章节:第三章 科研创新思维工具4. 小组合作科研创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所学创新思维方法,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 课本章节:第四章 科研创新实践5. 创新思维训练:设计一系列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如创意接力、难题挑战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演讲稿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些看法。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未知、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思维更是被寄予了厚望。
那么,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究竟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时,保持怀疑和求真的态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进行实证研究和验证。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精神,人类才能够不断地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
其次,创新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寻找出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新思维要求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冒险和失败。
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思维,人类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精神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创新思维也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培养和践行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我们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保持对问题的思考,不断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和失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创新性思维方法有哪些

创新性思维方法有哪些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活动,也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技巧方法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创新性思维方法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
创新性思维的方法1、多路思维。
就是使头脑中多路创新思维聚焦于某一个中心点上,在产品开崐发中向某一个焦点发起创新攻势。
2、心理思维。
抓住人们的心理追求去开发创造新产品,往往可以收到妙不可言的市场效果。
3、跟踪思维。
就是通过对社会消费迹象进行跟踪调查之后,进行综合、分析崐和思考,从中发现未来产品的开发创新。
4、替代思维。
一种产品在消费实践中已证明是过时落后的,人们希望有新的崐更好的东西替代之。
而一旦有了优于或完全不同于这种产品的另一种新产品问世,崐市场销路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好,经济效益也会出人意料地高。
5、物极思维。
有一种现象:一只足球掸撞到墙上,因受反作用力的影响而猛崐然回头,顺着原方向,返回到一定的距离处,受反作用力越大,返回距离就越远。
崐物理学家称此为“物极原理”。
6、发散思维。
就是从某一研究和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广阔领域分别涉猪,从而形成崐产品的扇形开发格局,产生由此及彼的多项创新成果。
吴昊、徐杨举了这样一个例崐子。
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神像翻新后,现场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
一位叫崐斯塔克的人承包了这一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处理,七妙地把废铜皮铸成纪念崐币,把废铅、废铝做成纪念尺,把水泥碎块、配木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作为有崐意义的纪念品供人选购。
所有这一药,都与名扬天下的“自由女神”相联系。
这样崐一来,就从那些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中开发出了好几种十分俏销、身价百倍崐的纪念性新产品,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
这种变废为宝的发散式创新技世,一时崐传为美谈,启迪着许多企业家的产品开发行为。
7、否定思维。
“否定是创新之母。
否定自己的过去,意味着创造更好的未来。
谈科学研究中的创新

谈科学研究中的创新
科学研究的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创新可以是新的理论、新的实验方法、新的应用等等,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领域里,创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科学研究能够不断发展的前提。
科学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表现为建构性思维、概率性思维、形式化逻辑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准确地面对和处理科学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考虑相关问题,从而开发出更简洁、高效的研究方法。
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吸收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以探索新的结论,挖掘问题背后设定的关系,以便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理论,实现实际应用。
最后,要想成功地完成创新活动,研究者必须坚持不懈、勇于尝试新研究方法,不断尝试,不断发现,才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总之,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孝感市高新区三利小学汤进兵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教育的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能使自己在这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如今,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高科技竞争,高科技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
因此,国力之强弱,国运之兴衰最终全系于教育大业。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潜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学,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就更要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下面几点就是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一、鼓励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要简单重复课本上的内容,而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
2024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样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素质,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组织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己的求学与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努力培养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要不断增强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寻找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有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质疑现有的观念和理论,以不同的角度、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向外界学习,关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以便不断地开拓新的思维和触角。
其次,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发现问题和需求,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和灵感。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细微的问题或痛点,这些问题往往是他人忽略的,但却是潜在的创新机会。
比如,我在一次团队会议上发现,我们的团队在项目中经常会出现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及时等问题,这阻碍了项目的进展。
于是我主动提出了一个基于在线协作工具的沟通平台,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效率和协作能力。
这个平台后来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推广,也为我赢得了许多积极反馈。
通过观察身边的问题和需求,我们可以培养出敏锐的触觉,不断发现创新机会并做出相应的创新举措。
再次,要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
创新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错过程,没有风险就没有创新。
创新意味着跳出舒适区,挑战既有的思维和方法。
在创新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失败多次。
但正是通过这些失败和困难,我们才能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也曾多次尝试新的创新项目,其中有些项目成功了,有些项目失败了。
但每一次失败都成为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机会,我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并在后续的创新过程中加以应用。
正是通过这样的试错和失败,我培养出了更加成熟和全面的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演讲稿

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话题。
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和梦想的实现者。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推理等方法,探索自然规律,揭示事物本质,推动科技进步。
正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才能够掌握了许多自然规律,发明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霍金的黑洞理论等,都是科学研究的伟大成果,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它能够激发科学家们的创造力,促进科学研究的突破和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思维,我们才有了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和弘扬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我们更应该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实现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于丰富的实践、细微的观察(敏 锐的洞察力)、多元思维、深厚的专业知识、
发达的心智生活水平。 ——民族生存的灵魂,国家兴旺的源泉!
——个人事业不断进取的关键 ——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徐冠华)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富最大化
(茅于轼)
开丰富的实验和宽厚的文化底蕴。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一、提高心智生活水平--自我教育能力
从哲学观点来说,所谓心智生活水平包括二个 方面: 心灵生活——“心灵愉悦”, 表示学习知识的乐趣 心智生活 智力生活——“智力快乐”, 表示运用智力的乐趣 总之一句话:快乐最大化,快乐学习、快乐工作、 快乐人生。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美国极大多数成功的企业(2006年占世界百强的 51%企业)都坚持:“极力让员工更快乐!”企业财 富=员工的快乐+健康+勤奋 “北欧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占世界第一!”员工热爱 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更高=更具创造性=更好的经 济效益 韩国的SK电讯大楼顶部全部辟为“员工休憩室”、 “和谐休闲中心”,所有娱乐设备俱全,甚至还 有高尔夫球场。
科学又总是后人不断发现前人认识中的缺陷、
不足、错误,并予以修正、补充,乃至推翻其中 某些错误结论而前进、而发展的。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二)科学精神
—— 求知、探索是其基本要求 ——批判、怀疑是其基本特征 ——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梁启超)
—— 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
判的态度加以审查(列宁评价马克斯)
现代科技进步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χ2=4.81,P>0.05
例2 新生儿黄疸是否与母亲临产时 使用催产素有关?
• 1972年~1986年争论14年,6篇支持, 6篇反对。
• 台湾妇产科一位学者从1986年5月~12
月按下列标准从就诊病人中选取206例
合格病例,进行各种条件严格控制的前
瞻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队列研究设计应规定明 确的纳入与排除研究标准。
四、临床科研设计模式
(一)临床科研种类
1.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 2.试验性研究 (experimental studies),即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3.多学科多中心研究(multiple-center studies)
(二) 临床科研方法汇总
例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 …… 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 排除条件
年龄:35-55岁
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无心、肝、肾及其他疾病
高血糖
II型糖尿病史 糖耐量减低 / 空腹血糖正常
肥胖:按WHO1998年诊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 正常 < 25BMI < 超重/肥胖 糖尿病:按WHO1990年II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观察性研究设计
病例报告 描述性研究 病例分析 (临床研究初级阶段) 经验总结 横断面研究
观察性研 究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 (临床研究深入阶段) 队列研究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成组匹配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与对照匹配 配对研究 套式病例对照研究
前瞻性 队列研究 历史性 双向性
过去
收集队列
现在
随访
N1=N2
T1 T2 : 处理因素 N1 N2: 非处理应素 Te1 Te2 : T产生的效应 Ne1 Ne2 : N产生的效应
例1 食管癌的病因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西安市食管癌病例与对照居住年限的均衡性检验
居住年限 10~ 25~ 30~ 35~ >40 合计 病例组人数 对照组人数 11 12 17 30 31 26 19 19 60 51 138 138 合计 23 47 57 38 111 276
(三)科学的本质
是人类世世代代以每个人的有 限认识能力,去探究无限的外界客 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科学又总是后人不断发现 前人认识中的缺陷、不足、错误, 并予以修正、补充,乃至推翻其中 某些错误结论而前进、而发展的。
(四)科学精神的内涵
包含五大要素:
客观的依据 理性的怀疑 多元的思考 平权的争论 实践的检验
1. 研究因素的内容:
(1) 外界强加于研究因素的,如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 药物。
(2) 研究因素本身就具有的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体重。 (4) 医生给予的干预因素。
(3) 研究对象体内环境产生的有害因素,如遗传、代谢、心理。
2.研究因素的构成:单因素、多因素及不同水平 3. 研究因素的强度 4. 研究因素的实施方法
( ס标准差)
• סx (标准误) =
N (样本量)
三、临床科研设计的三要素
临床科研一般是观察或阐明某个或 某些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而产生的 效应或影响。因此,它的主要组成必然 是: 研究因素 研究对象 三大要素 研究效应/影响
(一) 研究因素
• 根据研究目的而施加于研究对象并 能产生效果的因素为研究因素/处理因素 。反之,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其他因素都 叫非处理因素(如个体特征,环境特征 ,气候特征等)。
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与 求异思维
南方医科大学 俞守义教授 2010.12.29
学习篇
一、提高心智生活水平 (自我教育能力)
从哲学观点来说,所谓心智生活水平包括二个方面:
心灵生活——“心灵愉悦”, 表示学习知识的乐趣 心智生活 智力生活——“智力快乐”, 表示运用智力的乐趣
二、科研意识培养
科研机遇平等,结果不同! 善于对事物的细微观察
(二)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因素作用的客体。
选择研究对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正常人,在研究某项正常人指标或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时常用 (2)病人 1.确定诊断标准,尽量采用客观指标。如病理学、微生物学、 免 预学、X线、心电图、内窥镜、断层扫描等 2.多次核实诊断 3.规定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4.确定对象的数量、分组的方法 5.对象的代表性 6.注意对象的病情,坚持采用轻症患者的标准 7.用志愿者要慎重
随机
• 采用随机化原则来分组、干预,是使各组间
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的主要方法,也是实验数据 统计处理的基础; • 可以减少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偏倚,减少系 统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即效度); • 也是防止各种混杂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 随机不证一定的 样本含量,以控制随机误差,从而提高 实验的精确度(即信度)。
(一) 创新的本质
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 他人,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 行人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 的新发展、新突破。
(二)创新的思想源泉
是求异思维,敏于生疑,敢 于存疑 ,勇于质疑。由此就能不 断地产生新异的、多彩的、多元 的发展性、创新性、突破性的新 构思、新思想、新思维。
纳入标准:孕妇健康、胎儿足月、经阴道
生产,胎儿为单胎头位,新生儿出生后至
少能在婴儿室观察5天。
排除标准:有溶血性疾病与低体重婴儿。
2.分组
根据产妇的生产情况,206例分成三组: Ⅰ组:60例,完全由催产素导产;实际为暴露 组 ,为暴露I组。 Ⅱ组:95例,自然生产加催产素催产;实际也是 暴露组,为暴露组。
3.脊灰苗: 1909年发现病原体,45年后( 1954年)其疫苗问世,经现场评价,才 作出肯定评价。
4.百日咳: 1900年发现病原体(痰涂片),用 甲醛灭活制成疫苗,初期的研究结论互 相矛盾,46年后(1946年)经大规模现场调 查1万人,严格分组,最终证实其效果。
5.英年早逝: 2006年,一位权威性的作者误 报:中关村、北大、清华科研人员的平 均年龄为53岁 (2004年全国普查的平均年 龄为73岁)。
2.三组新生儿总血清胆红素水平(计量资料) 比较三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第三、 第五天的总血清胆红素,用t检验处理, 未见显著差异(P>0.05)(表2)。
表2
三组新生儿的血清总胆红素(10mg/dl,x±S ) Ⅰ组 4.9±1.5 9.2±2.2 Ⅱ组 5.1±1.7 9.1±3.0 Ⅲ组 4.9±1.4 9.6±2.5
含有电解质,也即如上述研究中的给药方
式,则新生儿高胆红血症与应用催产素无
关。
根据设计原则提出的四种设计模式
① T与N四种不同关系的临床设计方案
﹡T1 + N1
﹡T2 + N2 ﹡(正 确)
e1 + n1
e2 + N2
②T与N四种不同关系的临床设计方案 ﹡T1 + N1 ﹡T2 + N2 ﹡(正 确) e1 + n1 e 2 + N2
表3 三组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发生率
Ⅰ组 (N=60) Ⅱ组 (N=95) Ⅲ组 (N=50)
血清胆红素 ≧10
人数 39
% 64.0
人数 56
% 59.0
人数 26
% 52.0
≧12
≧15
17
3
28.0
3.3
34
3
36.0
3.2
17
3
34.0
6.0
------结论
由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如果生产过程 中,使用的催产素量不多,输入的溶液又
将来
收集队列 随访
回顾性
前瞻性
双向性队列研究
(2)试验性研究设计
临床研究的试验性研究即临床试 验,实际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队列研究。所不同的是研究者 可以设计对照组和治疗组并随机化分 组。 依据设计对照组的方法不同,临 床试验设计方案可分为六种
① 随机对照实验(RCT)
研究 对象
符合标准的 研究对象 (合格对象)
好奇性
学—问—思—辨—行!
三、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民族生存的灵魂,国家兴旺的源泉! ——个人事业不断进取的关键
四、培养创新科研意识
——创新贯彻科研活动的始终 设计创新 Ö 方法 Ö 理论 Ö 成果 Ö 艺术 Ö 包装 Ö 营销方式、渠道 Ö 管理体制
Ö
临床科研的创新性、 科学性与求异思维
• 创新性是一切科研工作的生命,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Ⅲ组:51例,完全为自然产程,未用催产素,这
为非暴露组。
3.给药方式
静脉点滴给药,用含电解质的溶液溶 解催产素,催产素浓度为5U/500ml。
------结果
1. 三组研究对象的均衡性 作者把三个组之间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的主要变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影响
因素在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例2:经常吸烟——平均至少 1支 /日,持续 > 1年
偶然吸烟——平均 < 1支 /日,持续 > 1年
戒烟——停止吸烟 > 1年
(三) 效应和观察指标
效应:是指研究因素作用于研究对象产生的结果, 及观察结果的指标。 1 选择指标的条件
(1) 指标的关联性 (2) 指标的客观性,如随机分组、采用多人盲法读X片 等 (3) 指标的准确性(accuracy)、精确性(precision) 即重复性 (4) 指标的灵敏性(sensitivity) (5) 指标的特异性(specificity) (6) 指标数量适宜,主要采用能反映效应本质的指标 (7) 明确各项指标观察的统一要求,如观察方法、时间、 间隔、次 数、期限、记录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