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案(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adea17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5.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三、四段,领会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叙事特点,品味作者独到的行文方式,做到结合注释顺利的翻译文章,把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一辈子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啊,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许多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
请看我们所熟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临刑壮举。
(用VCD播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我们明白,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
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连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看起来仍在我们心中回荡。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
在本文的记述中,尽管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看起来就在我们眼前出现,耳边回响。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二、同学们齐读课文三、四段三、研习课文三、四段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两段的内容。
明确:不必强求一致,但应注意要求点明时刻、人物、事件。
叙述顺序自由安排,具体情节能够发挥,教师要给予鼓舞。
问: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刻有何作用?明确: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管。
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缘故。
点明准确时刻,说明经历之深刻,阻碍之庞大。
问: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形。
请摸索吴民是在什么情形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集合起来,替周公诉冤。
伸张正义,同时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91159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b.png)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1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51cef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8.png)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53af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7.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历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案和教学设计,主题为“五人墓碑记”,适用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历史科目。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掌握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并理解其对唐朝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3. 了解五人墓碑记绘画风格和手法,深入了解唐代绘画美学。
4. 了解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2. 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3. 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4. 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讨论归纳总结,逐一展开思考和交流。
3. 课堂讲解:通过精彩的课堂讲解,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并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对唐代绘画美学的贡献。
4. 互动式授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1. 老师讲授:介绍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唐代背景有基本了解。
第二节: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1. 学生分组研讨:讨论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
2. 小组间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节: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1. 老师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
2. 学生互动式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9eda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9.png)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cb65a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c.png)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及其代表作。
(2)讲解明末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文章内容解析(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如“墓碑记”、“五人”等。
3.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五人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正直等。
(2)分析作者对五人的评价,如“义士”、“忠臣”等。
(3)引导学生从五人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质。
4.论证方法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论证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5.文章内涵领悟(1)分析文章的主题,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讲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如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义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五人墓碑记》。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五人精神的感悟文章。
3.收集关于张溥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提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你们会想到谁呢?有没有想过,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五位普通市民做出了令人震撼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就是记载了这样五位英雄的故事。
”2.文章内容解析(教师):“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语气和节奏。
大家觉得文章的开头怎么样?”(学生):“开头很直接,一下子就点出了五人的事迹。
《五人墓碑记》精品教案设计2
![《五人墓碑记》精品教案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c14db835022aaea988f0f06.png)
《五人墓碑记》精品教案设计2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五人墓碑记张溥[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教学难点]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旌湮?缇?溷??詈逡?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________ ?()_______檄()________ ?()________缇()_______ 佯()_________堤()_______ 徉()__________噪()_______燥()_______ 谥()__________躁()_______ 隘()__________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f386e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4.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第一篇:《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上课时间:总课时:复习目标: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写出“发、行、固、使、徒、按”等词的一词多义;4、写出“墓、疾病、隶”等词的活用意思;5、辨析“而、焉、之、其、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教学过程:一、文言实词(15分钟)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比较今义:看(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2苏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2苏教版必修3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5ae0d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8.png)
B.形容词用作动词
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
C.形容词用作名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作用)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D.名词用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象对奴隶那样)
E.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使……倒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屈身)
3.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检测
二、知识梳理
实词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通“又,”用于整
数与零数之间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钱财
3、 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古今异义
1、慷慨得志之徒(慷慨 古义: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不吝啬)
2、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泛指颜料或染料)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 古义:不同于一般的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 古义:头和脖子 今义:领导、领袖)
5、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同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课题
《五人墓碑记》(二)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2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难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9db2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d.png)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旨。
(3)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感受到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2.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进行前置知识的回顾,包括文学鉴赏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点。
(2)提前准备多媒体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2. 导入:(1)通过展示有关《五人墓碑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2)让学生阅读小说开篇,听取各组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自由发表意见,开展探究。
3. 主体教学:(1)分组合作:根据阅读要求和课堂提问,各组分别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并总结归纳。
(2)教师点拨:根据各组探究的结果,教师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概念解释,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3)课堂讨论:在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历史背景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推动下百花齐放的文学现状以及各种思潮在文学上的表现。
(5)个人思考反思:通过课堂思辨和个人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小说的主旨和人文精神,并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示。
4. 教学结构:(1)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30分钟(2)教师点拨与探究总结归纳 20分钟(3)小组间讨论 20分钟(4)历史背景的讲解 20分钟(5)个人思考反思 10分钟5. 教学评价:(1)针对探究问题设计的问题解答和个人思辨反思的作文评价。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46f7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9.png)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课文背景、生字词和文言语法等根底学问
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学问框架 把握重点难点 提升思维品质
争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 争论,相互沟通,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五人墓碑记的背 景、人物关系等学问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直观演示法:教师呈现五人墓碑记 相关实物、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介绍
本文的写作背 景是明朝末年
当时政治腐败, 社会动乱担忧
苏州人民在反 抗封建压迫的 斗争中表现出 勇敢无畏的精
神
五人墓碑记是 明朝文学家张 溥于1628年创 作的一篇碑文, 记述了五位抗 暴英雄的勇敢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五人墓碑记的背 景、作者、主题、艺术手法等。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例如五人墓碑记的 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章中的一 些难点语句等。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对五人墓碑记的深入阅 读和理解,以及对相关题目的练习等。
感谢您的急躁观看
汇报人: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五人墓碑记 中的角色扮演、朗读等技能
教学方法
多媒体帮助教学:使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五人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展争论和沟通,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自主探究力气。
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五人墓的相关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 物和情节。
相互沟通:学生可以相互沟通看法和观点,加深对五人墓历史背景和意义的 理解。
培育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探讨五人墓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了 解先烈们的勇敢事迹和民族精神,培育其爱国情感和民族高傲感。
五人墓碑记说明性教案2
![五人墓碑记说明性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2da5ab6dd3383c4bb4cd2d4.png)
五人墓碑记
主备人
李朝梁
时间
2.12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及要求
活动时间
反馈及评价方式
备注
活动
问题
掌握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方法:
1.了解被动句的含义,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这里“除”是“授官”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文天祥是被动接受官职,因而得出结论。
1.独学内容:
(1)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2分钟)
要求:翻阅笔记,识记知识。
(2)根据了解熟记的知识,从文中找出被动句,形成文字答案。(4分钟)
要求:抓住被动句的特征,有的放矢。
(3)结合文章翻译,认真检查校正,以防找错。(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③用“为”,“为......所.....。”表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了,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2.掌握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并且熟记常见的被动词。
核心环节: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如“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句话中“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②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de29f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8.png)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能够理解“五人墓碑记”的内容。
3. 能够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对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白鸽派的理解与认知。
2. 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识别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组织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与作品风格。
2. 用导读、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解释、分析其寓意。
4. 通过分组讨论、诠释文化符号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步: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将文化符号分析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先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标点符号、多义字等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分析其寓意。
第三步: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学生首先阅读原文,并评估其难度和要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上一步课堂介绍的文化符号,仔细研究每一个符号的用法,分析其在文章中具有的功用、含义和在不同内容上的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人物、事件等背景进行深入探究。
第四步: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自行讨论、结合现实情境,将文化符号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思考各自的闪光点。
在小组之间展开尖锐的辩论,让学生在理性的讨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第五步:评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评估他们的分析与解释是否符合文本的意义。
并贯彻配套作业或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成效。
六、课外拓展如果学生对“五人墓碑记”的故事感到好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并引导学生探究串联他们的意义的线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2苏教版优质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2苏教版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122bf0192e45361166f50d.png)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把握“义”这一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夹叙夹议、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习课时】课时预习设计】、字词正音湮(徼嗷(贾()财绽骑(扌失(溷()缙绅(浚张(蓼()洲I像(詈(绻(曷(暴()于朝廷扼()腕牖(社稷(冏()卿佯()狂谥(二、作者简介张溥(一),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岀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逬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忠贤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t不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绽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一一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案(2)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671284f15a8102d277a22f33.png)
五人墓碑记吴张泽张溥学习过程一、导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
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
另补: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
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
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
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
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
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
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①副词:表修饰,因为;②副词:表修饰,状态;③副词:表修饰,方式;④连词:表顺承,然后;⑤连词:表并列,并且。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174b4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3.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五人墓碑记》教案2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案2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bebaa7f46527d3250ce020.png)
《五人墓碑记》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案2教案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是第三册课文最头痛的一篇课文。
含混晦涩难懂难教。
?必须在反复朗读、字词疏通的基础上(起码要自习一课时),学生才有点“感觉”。
本文的教学,可以由一个“义”字引出,由一个“义”字结束。
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义”字相关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明确?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对比论述突出五人之伟大。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是毛泽东对……的题词,历史上很多人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历史客观角度对下面人物死亡意义的评价(为忠为义为孝为爱……)方孝孺-腰斩(灭十族)袁崇焕-凌迟刘和珍……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看得我心如刀绞。
?更看得我浑身冷气。
?袁之忠,袁之惨,先搁在一边。
我想到的是这些民众之愚顽,之兽性。
那些一哄而上争噬其肉者,哪个不是自称爱国?鲁迅也以“看客”“奴性”批判民众之愚顽。
而今天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却如一块丰碑立在我们的心坎。
2、朗读纠正读音。
明确哪个段落属于“记叙、议论、抒情”(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
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
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
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是第三册课文最头痛的一篇课文。
含混晦涩难懂难教。
必须在反复朗读、字词疏通的基础上(起码要自习一课时),学生才有点“感觉”。
本文的教学,可以由一个“义”字引出,由一个“义”字结束。
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义”字相关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对比论述突出五人之伟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是毛泽东对……的题词,历史上很多人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从历史客观角度对下面人物死亡意义的评价(为忠?为义?为孝?为爱?……)
方孝孺-腰斩(灭十族)
袁崇焕-凌迟
刘和珍
……
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看得我心如刀绞。
更看得我浑身冷气。
袁之忠,袁之惨,先搁在一边。
我想到的是这些民众之愚顽,之兽性。
那些一哄而上争噬其肉者,哪个不是自称爱国?
鲁迅也以“看客”“奴性”批判民众之愚顽。
而今天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却如一块丰碑立在我们的心坎。
2、朗读
纠正读音。
明确哪个段落属于“记叙、议论、抒情”
(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
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
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
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
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
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这个评价还是很恰当的。
3、要求学生完成列表(右边空着),明确通过对比论述突出五人之伟大。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疾病而死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而能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把握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课上了后,感觉学生还是没有掌握重点字词,大傻认为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