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部编版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528580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e.png)
【导语】《开国⼤典》⼀⽂记叙了1949年10⽉1⽇在⾸都北京举⾏开国⼤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民对中华⼈民共和国成⽴的⽆⽐⾃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泽东的领袖风采。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开国⼤典》教案 教学⽬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理清⽂章的脉络, 4.感受⼤典的盛⼤场⾯,学习课⽂的记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典的盛⼤场⾯。
第⼀课时 教学⽬标 1.学习⽣字新词。
2.梳理⽂章脉络。
3.朗读课⽂,感受典礼的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乐导⼊,揭⽰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的监狱⾥绣红旗的情景。
歌曲⾥有这样的歌词:“线⼉长针⼉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
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
”“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的监狱⾥,得知新中国成⽴的消息,⼼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
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的那⼀天。
那⼀天,就是1949年的10⽉1⽇,开国⼤典在天安门⼴场上举⾏的。
(板书:开国⼤典) 5.学⽣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典”是什么意思?——盛⼤⽽隆重的典礼。
那么开国⼤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举⾏的盛⼤⽽隆重的典礼。
6.多少⾰命先辈抛头颅洒热⾎,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典的那⼀天,请你们说⼀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情如何?(激动、⾃豪、欣慰、⾼兴、兴奋) 7.过渡:相信⼤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典”的那⼀天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师给出的⾃学提⽰⾃由朗读课⽂。
⼆、⾃读课⽂,学习字词。
第7课《开国大典》说课稿-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7课《开国大典》说课稿-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7e84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7.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4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上册第八单元的训练点就是学写一个场面。
写场面,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但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面的难点。
因此,我们想到∶如何充分利用范文《开国大典》,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描写组织学生阅读感悟,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在教学中,可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顺序,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典进行的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可通过读文、画句、议感受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一读一想一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展开了与课文的对话。
六、说教学过程(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并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80955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9.png)
【导语】《开国⼤典》⼀⽂通过写开国⼤典的盛况,揭⽰了中华⼈民共和国成⽴的意义,表达了⼀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豪感。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七课《开国⼤典》课⽂原⽂ 1949年10⽉1⽇,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成⽴,在⾸都北京举⾏典礼。
参加开国⼤典的,有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农民、学校师⽣、机关⼯作⼈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万⼈。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场。
⼴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横的北⾯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桥;再北⾯是城墙,城墙中央⾼⾼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横⼀竖的交点的南⾯,场中挺⽴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盏⼤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栏,⼋⾯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场汇集了从四⾯⼋⽅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场了。
⼈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队伍中,有从⽼远的长⾟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下⽕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起床,步⾏四五⼗⾥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场已经成了⼈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阵排⼭倒海的掌声,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主席⽑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了。
三⼗万⼈的⽬光⼀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曲》。
正是这战⽃的声⾳,曾经⿎舞中国⼈民为新中国的诞⽣⽽奋⽃。
接着,⽑泽东主席宣布:“中华⼈民共和国中央⼈民政府今天成⽴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使全场三⼗万⼈⼀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经过⽆线电的⼴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江南北,使全中国⼈民的⼼⼀齐欢跃起来。
统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
![统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a75ce91beefdc8d376ee32a2.png)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共2课时,第1课时)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中心小学吴琛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从导语页可以看出,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要“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前者是要通过课文学习渗透的思想教育主题,后者是本单元要落实的阅读训练要素,也就是单元重点阅读学习目标。
《开国大典》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开国大典》中点面结合的写法相对丰富复杂一些,如写“典礼”,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连串场面,这些场面,有的重在“面”,有的落在“点”,“点”集中在毛泽东主席身上。
而“阅兵”这一场面,先用的是介绍性的语言介绍组织情况,然后用一句话写“面”:“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接着特写各个方阵,这是“点”的描写。
最后,又落到“面”的描写上:“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结构上,先面后点再面,效果上,以面衬点,表现出阅兵式的壮观和震撼。
结合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本文教学既要通过课文学习渗透的思想教育主题,也要落实“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已经出现过,和统编版比起来,有些许不同:在字词方面,课文之中有几处地方略有改动;在教学目标上,重难点也是有所调整的。
部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育PPT课件
![部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ff2f5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9.png)
合作探究
同学们,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 现在让我们回读5—10段,读出大典的盛 况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欣喜与自豪。我们推 荐一名同学读毛主席的宣布,其他部分大 家一起齐读。
第三部分
阅兵式
合作探究
1.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 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 学们读课文第11—13段,用一个词概括阅兵 式的特点。
示例3: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 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了人 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人 而感到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合作探究
示例4: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 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 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 的热爱。
写法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 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特 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写作练笔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写你印象深刻 的一个场面。 提示:可以是一次运动会,可以是一场文 艺汇演,也可以是一场拔河、跳绳、踢毽 子比赛,还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合作探究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 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 一齐投向主席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比拥戴,对新中 国的无限热爱。
合作探究
示例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 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 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 齐欢跃起来。
合作探究
2.说说文章是怎么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 最后,又对群众欢呼的场面做了局部刻画。 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使阅兵式的场面 富有层次感,既展现了阅兵场面的雄壮威武, 又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质教案+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质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840df2f5022aaea988f0fe6.png)
7 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和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过程】板块一简述背景,引出“大典”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国庆节)1949年的10月1日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2.齐读课文题目。
提问:“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大典:隆重的典礼。
)3.播放视频。
引导: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及视频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呢?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八盏汇集旗帜检阅瞻仰隆隆声射入爆发宣告高潮距离排山倒海(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全班齐读。
(3)区分词义。
课件出示:宣告宣读宣布·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6325220cb90d6c85ec3ac677.png)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开国大典》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e9c79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7.png)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化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场面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能够:1.感悟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2.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宏大场景的能力;3.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实现学生在文化、思维、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理解《开国大典》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例如:课文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一句,学生需理解场面描写的力度和情感蕴含。
-语言表达技巧:学生需学习并掌握场面描写、情感表达等写作技巧,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同伴互评,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所学技巧。
-历史背景的把握:学生可能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例如:结合历史背景资料,设计互动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国大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在电影或故事中见过盛大场面的描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宏大的历史场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开国大典》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文章,它通过详实的描写和激昂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庄严和激动。这篇文章的叙述技巧和情感传递对我们学习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秀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0e697b360cba1aa911da28.png)
大典开始前 大典进行中 大典结束后
会场情况(1~4) 举行典礼(5~10) 阅兵式(11~13)
群众游行、退场(14、15)
课文品读
读课文第1~ 3 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的总 体情况。从文字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949年 10月1日
首都北京
不同身 份、多
开阔
喜庆
再想一想,从入场后到群众游行,课文是按照
“排山倒海的掌声” 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一齐投向”
宣告时的情景
实写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
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反复
虚写
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 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做出标记。 时间顺序 表示时间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 下午三点整 傍晚 晚上九点半
标明时间节点的词语
典礼开始 举行典礼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按照这样的顺序,作者写了哪几个场面,试 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按照各个场面的顺序,用简练的语言 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吧!
7 开国大典
字词识记
zhènɡ
政府
qínɡ
擎着
zhān
瞻仰
tǎn
坦克
读一读
bīn
外宾
bào
爆发
zhì
旗帜
jù
距离
zhǎn
lán huì
一盏 石栏 汇集
xuān
dàn
niǔ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b6939838cc175527072208ac.png)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说课稿《开国大典》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说课稿《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868c664f284ac850ac02423c.png)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开国大典》讲课稿《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光阴”为主题。
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述了1949 年10 月1 日国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出生非常骄傲、激动的心情,显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它记述了新中国成即刻亿万公众惊喜若狂,激动骄傲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激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辰,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
文章文笔流利,层次清楚,场面描述与抒发感情相联合。
本文借描述会场部署、大会盛况、民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盛大、热情的氛围。
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要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立了教课目标。
二、说教课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2.要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认识场面描述的方法;3.抓住要点词句领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课要点“学习场面描述” 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述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点,所以,我把在阅读中领会场面描述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课要点。
四、说教课难点经过课文的学习去感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领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出生而激动骄傲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开国大典距今年月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感情世界,如何运用教课手段实现语文教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的确提升语文教课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要点。
为完成教课目标,突出教课要点,打破教课难点,在教课中,我引领学生依据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课方法学习课文,先1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状况;而后抓住部分要点词句领悟人民的感情;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形,深入体验。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7e6d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2.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国大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开国大典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非常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另外,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也需要注意。在讲授新课和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我会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开国大典相关的问题,如“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性文字。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概念。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首次重大庆典活动,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它是展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开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意义,以及它如何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并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举例:开国大典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 第7课《开国大典》(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 第7课《开国大典》(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aa478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e.png)
部编六(上)课文第7课《开国大典》01我会写政zhèng(邮政、政治、政策)宾bīn(外宾、来宾、宾客)盏zhǎn(数盏、酒盏、灯盏)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距jù(距离、距今、相距)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02多音字奔:bēn(奔跑)bèn(投奔)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03近义词汇集──聚集擎着──举着诞生──产生瞻仰──瞻望欢跃──欢腾挺立──屹立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迎风招展──随风飘扬04反义词肃静──喧闹汇集──散开上升──下降05理解词语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06句子解析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
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
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8882a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c.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 语文要素体现- 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描写阅兵式等场面时,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宏大场面。
例如“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通过这样的描写顺序,能让学生体会到描写多事物时合理安排顺序的重要性。
- 在字词学习方面,课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但又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像“城防部队”“观礼台”等,这为学生积累词汇提供了素材。
- 从表达方法来看,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如描写群众进场的部分是“面”的描写,“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而描写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则是“点”的描写,“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种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使描写更加生动、全面。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可以从“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样的语句中深刻体会到当时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3. 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本单元的主题是“革命岁月”,《开国大典》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共同构建起对革命岁月的全面认识。
开国大典六年级上册课文原文
![开国大典六年级上册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7fd4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7.png)
《开国大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他亲自按动了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以矫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新组建的人民空军飞行编队飞越首都上空。
群众游行开始了,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天晚上,北京市灯光灿烂,群众络绎不绝地来到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尽情欢庆。
开国大典结束了,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7课《开国大典》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7课《开国大典》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197a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0.png)
品读句子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是什么意思?此时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了, 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句子点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 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喜悦的。
交说代 一了 说开 :国 这大 段典 文的 字时 说间 明、 了地 什点 么、 ?参 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 的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换成“走向”可以吗?
不可以。“直奔”这个词能生动表现出 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
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句子,说说哪一句好,说说理由。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
式开始、两个半钟头、阅兵式完毕、傍晚、晚上 九点半
说一说
开国大典主要人物及活动 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各位委员就位;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毛主席亲自按动升旗电钮;毛主席宣读中央人 民政府公告;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将军检阅部队;游行队伍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 府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指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说一说
阅兵式整个场面描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 这一场描写总体感受。
阅兵式这个场面写了“检阅部队——各兵 种行进——群众欢呼”几个方面内容。
人民军队受检阅时威武、庄严的气势和人民群众 欢喜、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场面盛大庄严,情感热烈。
说一说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 册
我会读
思考: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 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 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 盛况;最后讲程最 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 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 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 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 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 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 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 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 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 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 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合作学习
请你选择印象最深 的场面读一读,想一想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假如 1949 年 10 月 1 日,你就站在天 安门广场上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看到些 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请以 “1949 年 10 月 1 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 ” 开 头写一段话。
光明充满北京城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 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 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 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1949 年 10 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 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 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事: 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旗; 宣读政府公告。
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 为推翻压在头上的 “三座大山” 进行了许许多多可 歌可泣的顽强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全国的大解 放,迎来了 “开国大典” 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 作主的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 齐投向主席台。” 从“一齐”二字你
感受到了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 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 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 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 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 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
想一想 :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 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了哪些地方?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
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 今天成立了!
升国旗
54 门大炮齐发,一共 28 响 54 门礼炮代表我 国 54 个民族(我国现有 56 个民族。54 个是根据当 时的统计数字),28 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英勇奋斗的 28 年(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建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正好经历了 28 年的 艰苦历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 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 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 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近义词
挺立 —( 耸)立 汇集—( 鼓舞—( 鼓励 ) 庄严—(
)聚集 ) 庄重
反义词
挺立—( 弯曲) 汇集—( )分散 庄严—( 轻浮) 肃静—( )喧哗
大典 前
开 国 大
大典 中
典
大典 后
人员广泛
布置精细
场面红火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盛况 游行壮景
盛况空前
热烈庄严
声隆 势重 浩庄 大严
顺序错落了,你能重新排列吗 ?
1. 升国旗时的情景。 2.毛泽东宣布政府公告。 3.开国大典前的会场情况。 4.阅兵式的盛况。 5.开国大典后,游行队伍退出会场。 6.群众游行的情景。 7.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8.放礼炮时的情景。
1.开国大典前的会场情况。 2.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升国旗时的情景。 4.放礼炮时的情景。 5.毛泽东宣布政府公告。 6.阅兵式的盛况。 7.群众游行的情景。 8.开国大典后,游行队伍退出会场。
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 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 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 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 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 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 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 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 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 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 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