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习心得
姓名:周婷
学号:a08110171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贸1101班
任课教师:李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今大二的下学期也即将翻过篇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很多原来并不怎么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学习。
上周老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革这一章的课堂上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之路的纪录片,看得几乎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华西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而分析华西村改革的成功原因,除了它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它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吴仁宝外,我想它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我国在1976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发出“改革开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广大农村过去的旧面貌,为农村的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感慨。尤其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提高。记得小时候在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时,经常会被爷爷的话所震惊,因为爷爷总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经常穷得没饭吃,有时有野菜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住的基本也全是草房子或是泥屋子?而自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奏起了一只欢快的“变奏曲”,家里的那个泥屋子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被推翻,变成了用水泥砌成的砖瓦房,每天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姑姑放学回来就做好饭,偶尔还有肉丰富大家的菜肴,温饱问题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后来家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而“变奏曲”依然在欢快地演奏着?到了我这一代,日子就更幸福了,黑白电视机在彩电的出现下不得不退出,冰箱、洗衣机也都紧跟彩电其后登上生活的舞台,初三那年,我们一家又从原来的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记得搬进新楼的那天,爷爷这个老党员又发出了他的感慨:“如果
不是七六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怎么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啊!”
当然,我知道我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只是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才有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而在这些改革的指导下,农民的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在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总之,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我也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中国一定会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条巨龙!
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发展农村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下达的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也
明确指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实践活动的调研成果来看,实践团根据实践所得的多方数据,分逐步提炼出一套基本符合基层文化建设要求和居民文化需求的理想模式。
调研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服务也是检验调研成果的最佳方式。队员们根据前期调研所得的数据,总结先进经验,提炼建设模式,最终编写了份基层服务活动策划书,并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个活动带来了居民们的热情参与,这让在场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基层文化在文化建设全局中起到的必要作用和对整个文化建设的指导价值。
践团从实践地基本情况出发,采取了挨家挨户走访、与负责人面对面访谈、
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亲身体验文化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新基层文化创建情况。同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为队员广泛接触社会、锻炼沟通交际能力提供了实践途径。
此次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线,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其分别以“新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管理部门”为实践主体,内容涵盖旧村改造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需求差异及建设现状、基层文化创建模式探索三个部分。
在针对新农村文化的调研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先后走访了正处于文化大院建设初期和中期的两个典型村—香坊村和杨程村,将参观学习与专题访谈相结合。
实践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地的走访调研,而这都离不开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反映出的众多现象和问题。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分析,每份调查问卷都力保其真实性与代表性,队员们奔波于街道社区、村间小巷,在忙碌中收获更多的是受访者的支持与理解,问卷调研任务的成功完成的欣慰与满足。
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实践团全体队员用自我的热情与执着,走过了一段艰辛而精彩的实践旅途。疲惫过,犹豫过,“痛苦着,并快乐着”,我们携手走过了这个完美的夏天,在属于自己的知识田野中开辟了另一块崭新的天地!
-沈建吏
篇三:农村调研心得体会
以群众为老师以基层为课堂
按照区委、区政府“三解三促”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统一部署,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积极深入基层联系点上开展活动,察民情,解民意,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