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阅读及答题技巧一、考情分析(一)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节课考点对应能力:论述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二)考点分布: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三、解题方法探究(客观题)(二)答题步骤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4步法来进行解题。
第一步: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指导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指导经过近几年的完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已经走向成熟,臻于完美。
仔细揣摩,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思路清晰,题型成熟。
如果能依据命题思路,挖掘内在规律,强化答题思路,那么一定能答到点子上,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如果能根据命题题型,探索答题技巧,加强答题规范,那么就一定能答得规范些,提高得分率。
一、含义类就现有命题而言,主要考查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理解,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
从命题趋势来看,已经由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达的两者并存逐渐转向主观表达的一统天下。
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
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
二是要划出要点。
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三是要筛选领悟。
如果是客观选择题,就要通过筛选来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是主观表达题,就要通过领悟来做出正确答案。
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粗看全文,立马就可知道:所要理解的关键句子,就是文本的最后一节。
细读关键句子,可以划出三个要点:“连生命都不怜惜”、“最可怕”和“活在书中的好”。
仔细体会,深入进行领悟:“连生命都不怜惜”是说要珍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最可怕”是说要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根据以上领悟,稍加进行整理,便可形成正确的答案。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
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
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
其二是要分条。
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
其三是要升华。
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
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
仍以上面列举的例子为例,请先来看看提供的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02 如何快速把握论述类文 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1
找出关键词句
2
理清句段关系
3 把握三个要素
完成1—3题,并以此为例
03 思考论述文文本阅读的命 题角度及命题方法。
命题角度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04
阅读《管窥中国古代符瑞文化》, 圈画关键词句,理清句段关系, 围绕三要素的分析,仿照高考试 题,设置一个正确选项或错误选 项。(要求:不超过40个字。)
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 符瑞文化的重要作用。 错误
《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 道德伦理规范与符瑞相关。正确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 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 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 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 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 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 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 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 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 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 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 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 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 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 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 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 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 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2015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有11套题把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第二大题,另有3套试卷把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第一大题。
全国一卷和二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放在试题的第一大题,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强化学生对它的重视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试卷中有一定难度的一类试题,学生总有一种畏惧感和茫然感。
即使经过反复的训练也很难见到成效,得分情况不如语言运用部分那样稳定,甚至可能不如文言文阅读那样有规律。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考点阐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
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现代科技文中的新词语、新概念和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义。
因此,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抓两个方面: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
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
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
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结构较为复杂的语句;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第一,语法分析。
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成分。
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
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
第二,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科技文中的重要信息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分析与备考指导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分析与备考指导作者:孙大娟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2016年第01期综观201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大部分省份都把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必考题来考查,且所选材料与命题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试题形式,对考生的阅读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我针对2015年高考论述文阅读的命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真题来进行误区警示,并对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提升广大考生的解题能力。
一、命题探究1.选材从选文上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如安徽卷的《中国经典》、浙江卷的《思维与语言》、湖北卷的《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等。
这些选文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经典性、专业性、学术性的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
2.题型从题型上看,大部分试卷是给出三道单项选择题,只有广东卷出现了多选题。
设问方式有要求选择正确项的,也有要求选择不正确项的。
2015年广东、福建、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省还设置有主观题。
而在试题的设计上,2015年福建卷、江苏卷考査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理解重要语句内涵”等;广东卷、重庆卷依然和2014年一样,保留了“应用题”“探究题”,这两种试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3.考点从考查内容上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面相当广泛。
《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能力点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些在2015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其中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二、真题回放2016年将有25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
高考再次走向“全国一张卷”已是必然,而各省市自主命制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必将慢慢“靠近”全国卷。
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对策
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对策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3)1.2 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必要性 (4)二、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命题趋势分析 (6)2.1 命题规律探寻 (7)2.2 常见考点梳理 (8)三、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9)3.1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11)3.1.1 实词的理解与记忆 (12)3.1.2 句式的分析与运用 (13)3.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14)3.2.1 意图判断与内容概括 (16)3.2.2 逻辑推断与论证分析 (17)3.3 写作能力的培养 (18)3.3.1 论点的提出与论证 (19)3.3.2 结构的完整与连贯 (20)四、备考建议与实践指导 (21)4.1 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 (23)4.2 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 (24)4.3 开展有效的模拟训练 (25)4.4 及时总结与反思备考过程 (26)五、结论 (27)5.1 备考对策的总结 (28)5.2 对未来文言文阅读的展望 (29)一、内容描述高考全国卷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作为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备考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论说类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对策。
我们需要明确论说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这类阅读通常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材料的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评析。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重点关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等,以及翻译技巧,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针对文言文材料的多样性,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各类文言文资料,包括历史典籍、诸子百家等。
通过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学生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深度。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学生还应学会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在备考策略上,我们提倡“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子所经历的重要阶段,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可能是他们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对于备战高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基础。
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文本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将关键词标记出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论述。
2. 理清文本的结构文本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论述和结论,有时还会包括论据和例证。
要对文本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和重点。
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至关重要。
要通过全面的文本理解来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便于后续的论述和分析。
二、逻辑分析1. 分析论证的合理性在文本中,作者会通过论据和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要对这些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
2. 分辨因果关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论证。
要通过逻辑分析来分辨因果关系的真伪,看其是否真正成立。
3. 捕捉作者的逻辑思维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证逻辑通常是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捕捉作者的思维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三、论述思路1. 统一论述的观点在论述时要统一观点,确保整个文段的论述思路是一致的,没有矛盾和歧义。
2. 充分论证在论述时要充分论证,通过提供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3. 清晰逻辑论述时要保持清晰的逻辑,避免跑题和支离破碎的论述思路。
要做到观点清晰、论证有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要包括文本理解、逻辑分析和论述思路三个方面。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特点备考方向论述类文本是语文学科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佳载体,是基于核心概念、关键信息、文本观点、相关论证和逻辑推理,实现对阅读文本整体结构、论证思路、观点阐述的宏观把握,凸显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从文本的整体阅读理解,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关键信息的概括、分析、推断等角度着手,分别备考。
如何读懂论述类文本一、了解文本特征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1)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假设论证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存在或不存在,将会发生什么(2)论证结构(思路)①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技巧指导一、考纲要求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B分析综合C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文本为一般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本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
作者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所以,在阅读这类文本时就必须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透析——理解(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试卷中常表述为“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表述为“请解释句中加点概念的含义”。
2、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⑴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⑵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⑶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⑷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
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
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什么?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注意点:如何理解文中概念?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在试卷中常表述为“对文中画线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文中画线处如何理解”。
2、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⑴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2020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与技巧解读 把握命题规律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与技巧解读把握命题规律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如果你对照着答案找这十种类型,你很快就能摸到套路。
常见错误类型1、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全都”“全部”。
2、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3、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4、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及应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及应考策略一、能力要求1.理解能力(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规律1.选文以社科类文本为主,阅读障碍较少,更易于学生理解。
2.命题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单对比减少。
3.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表述正误——理解正误——拓展分析。
4.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重视逻辑分析。
洞察常见的设题陷阱: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本末倒置)、原因与结果(强加因果、因果倒置)、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客观与夸大(缩小)、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肯定与否定。
深入探究高考命题设置的上述陷阱,对考生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三、应考策略1.树立强烈的文本意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单项选择题的选项都源自提供的文本,文本与选项的不同点只在于内容的表述,这其中也包含有内容的概括、筛选和整合。
为此,做题的第一要旨就在于准确地找出选项所对应的文本信息,坚信答案就“潜伏”在原文中,而不在自己头脑的“臆断”中。
2.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另一半成功要旨来自“对位的文本信息”与“试题的选项内容”的比照。
在“文本”与“选项”的比照上,不仅需要精确的逻辑思维,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识别力。
命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文本原句悖离。
命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也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
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
3.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是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高考方向及解题策略附解析答案课件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技法 演示
试题 选项
对应 原文
(2016·山东卷)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 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 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 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比对 结果
从原文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也是古体诗的特点,和“篇幅可 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是并列关系,不 是因果关系,所以选项中的“因而”属于强加因果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6.范围不清
概念释义 范围不清是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策略二:越过设题陷阱
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题误区,有助于明确文本阅读的方向,提升阅读 效率,提高答题精度。
1.时序颠倒
时序颠倒,就是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 概念释义 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主要是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混淆,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 设错方式 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返回导航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4.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概念释义 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方式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大题型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大题型做题技巧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几年考查相对稳定的文体。
全国乙卷,考查的是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的议论文,字数在1100字左右;全国甲卷,考查的是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的有关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议论文,字数同样在1100字左右。
综合近几年论述类文本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内容很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领域,作者往往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道题目,9分。
2019、2020、2021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虽然在题型、分值上没有变化,但命题角度让人耳日一新。
3个小题一改前些年区分度不明显、考点交叉设置的弊端,在命题思路上非常有层次性,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性。
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整体要求考生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文本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突破三大热点题型(一)内容理解题——“三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比对词语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比对关系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一、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
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
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
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1.单项选择题。
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
如上海卷第1题: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
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
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
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
“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
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真题分析)(3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一、了解文本特点所谓论述类文章,指的是以议论、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事理,表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
简言之,就是议论文。
《考试说明》要求:“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从文体角度看,课标卷近几年侧重于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史料考古等方面的阅读,备考可以对此有所侧重。
从基本特征看,论述类文本即议论文,它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
其基本要素是论述对象(论点),所用事实材料或道理(论据),如何构思并展开论述(论证)。
二、掌握阅读方法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说理性和逻辑性,主要考查考生捕捉语言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因此,我们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说理方法即可答题。
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读——圈画——标注——分析——排除。
通读即全面读文,力求把握大意。
圈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能彰显文本内容的论点和论据,因为部分选项就是从论点与论据的角度命题的。
标注就是标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高考命题点。
分析就是分析文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间关系也是高考的命题点),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概而言之,就是把握论证的方法与结构。
排除,就是根据选项要求,决定选正还是选误。
1.通读通读全文,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把握如下问题:(1)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提出的?是如何提出的?(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是总分还是层进?是对比还是并列?(3)每个自然段论述的内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类的语句?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观点或分论点的?(4)文中出现了哪些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文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观点态度?2.圈画圈画出文章的观点句、各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赞同反对的情感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文/ 王学华一、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
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
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
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
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1.单项选择题。
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
如上海卷第1题:第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
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
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
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
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
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与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
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二、趋势预测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
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形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
对于全国新课标卷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是3道单选题,且考点相对固定。
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或加上简答题的命题形式。
简答题的设题策略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
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预测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新增加的考点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三、新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
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
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
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
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
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
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
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筆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
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
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
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得到。
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C.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只有中国人才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D.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在表达这个意思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D项张冠李戴,遗漏信息。
原文相关说法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
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二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言过其实,一无所知错。
原文是其影响波及日本、韓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答案】A四、复习策略1.研读考纲,明确考点。
无论高考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几个方面。
明确了考查方向,备考便有了针对性。
2.探究试题,对症下药。
《考试说明》上的样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以往的真题和样题,有利于我们对高考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做题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
3.细读文本,把握用意。
在答题前,逐字逐句细读原文,逐段总结。
明确文本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
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的观点和态度。
4.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
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区分正误。
要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选项的正误。
答题一般分三步:读(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找(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比(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对应文段细加对比,求同寻异)。
即首先确认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6.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题积累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