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青阳县"九华山国际旅游城"一期工程规划设计说明:
“昔在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诗仙白来九华山游后,为其景色所折服,写下《望九华山》一诗。

【一.规划背景(九华文化)】:
九华山位于省池州市,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是国家级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外。

公元719年,新罗国(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

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

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谛听,又称“地听”,“善听”。

顾名思义,真理即听。

其实,谛听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唐开元末年,古新罗(今国)王子24岁的金乔觉,看破红尘,携白犬一只浮海来华,削发为僧。

白犬伴金乔觉一路颠簸,卓锡九华。

在共同苦修的75载中,白犬与金乔觉昼夜相随,处处使其逢凶化吉。

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

三年后,金乔觉尸身开缸,见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锁。

根据佛经曰:“菩萨钩锁,百骸鸣矣!”故建寺连白犬同请供奉。

这只神犬也因是金乔觉的信物、爱物、宠物和护身之物,被佛教尊称为神犬。

后人更缘神犬谛听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

今存放在九华山文物馆,作为展示珍品的国家级文物“谛听”。

她是中国四大——九华山镇山之宝。

该文物形状为一独角兽猛然回首,低部标识“姑梅城吾造”,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5月入藏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属九华山寺庙传世文物。

九华山地藏文化和谛听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九华山以醇厚的佛教文化涵和瑰丽的自然风光,成为海外信众瞻礼朝拜的著名佛教圣地和人民观光游览、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九华山风景区围呈大致的棒槌形,根据风景区总体规划有北、东、南三个出入口,但北入口是风景区目前和将来最主要的出入口。

从五溪到乔安,全长约15公里。

山水相间,渐见景致,渐显禅境。

池州市已修筑一条依山傍水的佛光大道,彻底改变了原“五九”公路的面貌。

目前的城市建设活动也非常活跃,沿线地区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里已然是投资建设的热点。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北枕长江,面积1180平方公里,分为15个乡镇,青阳县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

青阳县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

青阳县县委、县政府正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县城力争在较短时间将青阳建成九华山旅游区:“交通枢纽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会展中心”。

但是纵观青阳城区,以九华山主题为特色的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而九华山国际旅游城的项目建设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项目正是在青阳县和五九公路(以下称佛光大道)大发展,大建设的背景下,提出开发要求。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的落成,不仅仅能拉动整个青阳县的经济发展,主题鲜明的园区也能为佛光大道过境的游人提供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佛意浓烈的大九华印象。

最为关键的是能给青阳县整个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建设项目现状概况】:
1.区位概况: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处于青阳县境。

青阳县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县境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西接,北交。

距离约420公里,210公里,196公里,60公里,池州(区)41公里。

佛光大道就是九华山北入口的主要通道。

庙前镇位于省池州市青阳县之西,座落在著名的佛教名山九华山的北麓,是青阳县西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五九、青杜、蓉十等三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辖9个行政村,143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4万人,街道人口0.7万人,辐射人口达10万人。

庙前镇古称慕善镇,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集镇四周群山环绕,三条溪水(濂溪河、九都河、八都河)贯穿全镇,地貌宛若小“”盆地之势,是中低山丘陵岗地区,位于青阳县西部,九华山北麓,镇域南临九华乡,北接五溪新城区,西至杜村乡,东城蓉城镇,镇域面积58平方公里,镇域公路畅通,主干线有五溪—九华山线和青阳—杜村线,两线均与318国道相连。

2.建设基地现状概况:
建设基地位于省池州市青阳县,紧邻九华山风景区,地处“庙前古镇”、九华山天台下院“附近,北临蓉十公路,西靠五九公路(以下称佛光大道),交通便利,佛教文化浓厚。

基地的西侧和北侧为已建成的“庙前古镇”,“庙前古镇”现存石牌坊一座,望华商业步行街主要沿佛光大道和蓉十公路北侧布置,建筑层数为三层为主,局部四层。

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九华山风格,主要采用九华山特有的落肩式马头墙的建筑形式,白墙褐瓦。

建设基地一期用地面积为25671平方米,约合38.54亩,其中包含还建房用地面积356.8平方米。

整个地形呈不规则形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基本平坦。

二期用地34914.41平方米(约52.42亩),二期地势起伏较大,地势西北低,东南高,最大高差为12米。

在一期和二期用地交接处,现存一个水塘。

植被较为丰富,整个地块现存质量较好
的大树9棵。

基地的南侧现存八户民房和土坡,土坡与一期用地垂直高差为7米左右。

3.建设基地的有利因素、周边现存问题、规划的难点:
有利因素:区位优势明显,大九华的整体文化氛围、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基地周边已建有“庙前古镇”商业街为基地的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客流和氛围。

东层山形景观优美,山水空间格局良好
(周边现存问题):
沿佛光大道的现存建筑和景观尚处于自然粗放状态,与风景区的入口地位不符;
现存沿街建筑缺乏细部和特色,尚不能体现“庙前古镇”的氛围
沿佛光大道缺乏缓冲和停留的空间,商业街多为沿街一层皮布置。

透绿和透景的空间缺乏,控制力不足。

休闲功能相对单调,且住宿档次较低。

规划的难点:
如何理解和尊重上位规划的要点?
如何处理佛光大道的商业价值和沿街景观的关系?
如何争取处理酒店的形象展示以及和商业街的功能动静分区?
如何充分利用东层的优美山形景观?
如何延续城镇建筑肌理和商业街的合理尺度?
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塑造九华山浓郁的佛教文化?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发[1985]76号文件);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
3.《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2002年);
4.《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2000年4月);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国发
6、《九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
7.《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
8、《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
9.《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2005--2020年);
10.《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青阳县庙前镇总体规划》(2006-2020)
12.《五溪县城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3、《庙前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15.《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45-95(2001年版))
1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程》(JGJ50-20)
17. 甲方设计任务书及委托书
18. 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红线图(电子版)
【四.规划原则】
(一)依据基地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文脉、现状特征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规划。

(二)充分考虑“庙前古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突出风景资源和景观特色,以真山、真水、真史为主线,开展符合游客旅游兴趣的特色旅游活动。

(三)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的适度开发,保持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自然景观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四)主题化原则;把握地域特征,延续九华山地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以佛教山水文化、谛听文化作拓展,延伸展示相关历史和禅意,把九华山文化主题强化。

(五)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只有是民族特色的才是国际的。

乡土文化是地域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期积累。

地域社会造就了乡土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又表达了地域社会的个性和规定了地域社会共同遵循的秩序,其形成延续是在不断地认同与适应中完成的。

规划既要延续乡土文化,保持固有的特色,又要与时代文化进行整合,顺应时代的发展。

【五.项目定位与规划目标】:
(一)项目特色: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应以大九华整体佛教文化和九华山山体背景为依托,以“庙前古镇”
为主题目标,整合现有商业步行街功能,完善旅游接待功能,阐释九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庙前古镇”的整体形象。

作为九华山风景区最主要地出入口,营造和谐的旅游和生活憩环境,塑造风景区门户形象。

(二)规划目标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应以九华山真山、真水、真史为主线,整合基地风景资源,开展符合游客旅游兴趣的特色旅游活动,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能体现的“庙前古镇”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体,建成以观光旅游、购物休闲和体验佛教禅意等功能的生态文化景区,通过门户形象标志空间、佛教故事展示空间、地藏王传说和谛听文化展示、等一系列的佛教禅意序列的变化,来体现九华山地藏王道场、佛教名山的风景名胜区特色。

【六.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定位:九华文化庙前古镇空山梵音园林山水
1、九华文化的多元复合——整合自然山水景观、九华和古镇文化、旅游业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加强规划区的景观打造,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并进行商业的综合开发,提升庙前古镇的整体形象。

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功能的开发,构建多元目标体系的商业文化旅游城。

2. 庙前古镇
庙前古镇位于柯村西北。

镇兴于唐,古称慕容镇,又名散席镇。

清代因主街在五庙之前更名庙前。

八都河、九华河流于庙前沿河土质肥沃,盛产桑麻、水稻、经济发达。

古镇庙前街游店多、商店多、作坊多,“华里长街。

五十店铺”闻名乡里,号称青阳西乡第一镇。

庙前街向为九华山香客朝山和购物散地,有敬香上九华,“购物到庙前”之说,关系极为密切。

现今庙前镇高楼林立,市场繁荣,老街新城连绵数里。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的建筑空间和城市肌理以及建筑风格要体现庙前古镇的特色
3. 空山梵音
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意境的审美观照中。

禅宗认为“梵我合一”、“法界一相”,世界万物都是佛法或本义的幻化,山河大川所能具备的一切,一草一木也同样具备。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建设规模较小,同时建筑容量较大,很难通过空间序列和文化景点的层层烘托达成九华山文化的浓郁生成,本次规划力图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对九华山优美山体展示,山水空间的空灵氛围营造,以及中心景石的梵音播放,以及佛教文化的浮雕展示共同营造九华山的文化主题。

通过空间山水听觉视觉等表现手法完成。

建筑和空间创作凭借联想和想象,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4. 园林山水
景有尽而意无穷。

优秀的园林风景,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

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这为形式上有限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通过意境,一种超功利的直觉的审美观照方式来解释禅意、体悟禅意,使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的再创造过程。

【七、规划设计整体结构框架】
(一).规划整体构思:
1.以山为基址的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层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主题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
2、以入口牌坊、展场为基址的入口广场,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
3、以山为基址的前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4、与九华山景区、柯村景区、大佛铜像景区等佛教文化联成一线。

5、文化上的多元化,以佛教文化和谛听文化为中心,纵横拓展为中华文化、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互为关联,丰富景区文化涵。

增强旅游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强化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

6、建筑上以皖南徽派和九华山特色建筑与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结合。

7、中国传统中水代表吉祥,代表财富,佛教和水更有不解之缘。

引水入规划区充分展示中华水文化和佛教文化。

(二)蚕桑文化园功能分区:
根据功能需要,整个园区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分别是入口景观区、素食文化美食街、法器佛香销售区、佛茶文化区、九华特产展销区、民俗演绎广场。

(三).空间布局与结构
根据景区自然地形地貌特征、景源分布与特征,结合游览交通和服务设施,将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分为三大功能版块:商业购物版块,文化展示板块、休闲接待版块
(四).道路交通与游线组织规划
道路交通:
机动车线路:沿基地设U性车行道路,主要道路可通行机动车,联系景区各建筑。

车行道控制在7米,为双车道。

尽端道路设置回车场。

在入口处设置停车场,解决旅游客车和小型车辆停车问题。

徒步游览线路:所有二级游步道均是徒步游览线路,铺装成青石板形式,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主要线路是通景点的游步道。

竖向分析
一期建设用地地形落差约2米。

控制点的建议标高见竖向分析图。

游线组织
【八.建筑风貌规划】
《九华山风景区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上位规划对项目的建筑风貌要求:建筑形式与色彩
采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符号、较小体量来求得与整个风景区传统建筑的和谐统一,其方法有两种:主要采用九华山特有的落肩式马头墙的建筑形式,白墙褐瓦。

另一种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同构关系——符号、原型的运用。

一些游园里的小品可采用自然材料,运用现代技术来建设。

建筑色彩统一要求以白色为主基调,建筑底部或局部科适当点缀冷色或中性色调,严禁采用艳丽、刺眼的色彩。

建筑轮廓线的控制
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建筑与建筑物之间的高度关系,随着建筑位置的退后,高度渐次
增高,越接近临街道路,建筑的高度越低,保证重要景观的视线通廊。

二是建筑物与周围环境
的关系,主要考虑建筑群体形成的轮廓线与环境背景的烘托效果,以构成优美的韵律变化,突出环境的特点。

另外,沿线建筑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它对建筑群体的天际线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组合
开敞式自由组合:
开敞式自由组合:指建筑物相对间距较大、建筑体量和组合方式富有变化的一种建筑布置方式,就形成的整体效果而言,建筑物的体量感和空间纵深感较强。

封闭式自由组合
主要表现在相邻建筑物侧向间距较小,并连续排列的建筑布置方式,形成的整体效果建筑界面的感觉较强,而体块的感觉较弱,可较好的围合街道空间。

视觉效果可通过立面构图的变化和建筑立面的凹凸来取得,局部地段通过建筑后退围合成小的开敞空间,可形成较强的对比效果。

封闭式节奏组合
指建筑侧向间距较小,并沿街连续布置的同时,某些立面构图和体量相近和建筑物或元素规律地进行重复布置的一种建筑布局方式。

通过利用造型相对一致的山墙或统一的柱距和立面构图进行重复布置。

自然式自由组合
一种开敞式自由组合的特殊类型,指建筑密度很低,建筑体量较小,并与周围绿化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布置方式,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常采用的布置方式。

充分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条
件,强调
建筑与
自然的
有机融
合。

开敞式
节奏组

指建筑间距相对较大,并由体量和造型相近的建筑物有规律重复布置的一种方式,就形成的总体效果而言,建筑物的体量感、韵律感和空间的纵深感均较强。

以上文字为.《九华山风景区佛光大道沿线地区控制规划》对佛光大道的建筑风貌要求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

建筑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存在,景观组织上很重视诗情画意的把握。

第一:景区景观意象有哪些特征。

首先,是它的亲切、自然、质朴。

一切都匝其自然中产生,建筑尺度宜人,村落景观秀美自然景观的延展;
第二:飘逸流动感。

如果说,建筑意象足一种静态雕塑感,村落意象是一种飘逸流动感。

步移景异的街巷,马头墙的重复跳跃递进,都传达着强烈的动感;
第三:虚实相间,丰富的层次感;
建筑定位与解构
九华山国际旅游城建筑风格定位:
基地建筑风格遵循“宜小不宜大、宜散不宜聚、宜隐不宜显”的原则,吸取国其它风景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建筑的设计要以皖南古村落、九华山古建筑为本,以石材、褐瓦、木材等建筑材料,注入传统建筑语言和元素,以跌宕起伏、挑檐深远的屋面、曲折围合的平面、通透开敞的立面等地方建筑特色创造景区建筑景观。

景区建筑一般以三层为主,不超过四层,尽量利用坡顶空间。

建筑色彩朴素大方,以石、木本色为主,以九华山建筑为基调,屋顶色彩要做到协调统一,以褐色为主,墙体以白色为主。

建筑简洁明快。

建筑风格采取具有九华山特色的新徽派建筑,以建筑色彩要与山林大背景相融合,强调自然与人工建筑物的整体感,避免不协调的个体建筑的突出。

其他设计说明见分项设计说明分析图
【九、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 25671 m2
·一期建设用地面积: 23000 m2
·还建房用地面积: 356.8 m2
·总建筑面积: 30781 m2
·容积率: 1.2
·建筑面积:
其中商业建筑面积: 22960 m2
宾馆建筑面积: 7821 m2
·绿化率: 30.4%(含草坪停车绿化)
·停车位: 81辆
【十、文化、景观篇】
基于对徽派以及九华山建筑和传统园林设计的理解及对本案场地的分析,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塑造,寻求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一)、理景理念
设计围绕以下理景概念展开:
自然化以自然景观为线索,创造与自然契合的景观系统:
生活化丰富景区人们的生活容,满足现代景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
精简化精致与简约,追求景观节点细部的精致与有时代感的简约风格。

(二)、景观规划原则与景观组织
景观特色
在具体设计上,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指导,根据景区中各绿地所处的位置、性质、功能的不同,从绿地的使用对象出发,考虑进行绿地空间分隔,通过所创造的不同氛围来定性质不同的空间形态。

园区景观总平面图的基本构想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强调“弧形”步行道路轴线,以“弧形”轴线凸现“水”之主脉,绿化景观通过“脉网”得联系开展,形成稳定的“绿色”系统。

2.创造各具特色的“院落区域”,在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中,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花木赋予个性化特征,丰富院落绿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涵。

3.景观设计总体处理上,追求“九华佛国”,配置丰富的树种,运用现代植物造景理论,通过空间组合变化极其季相时序营造本园区独有的景观特色
(三)植物配置
本工程植物配置是以创造一个总体大气,块相对封闭的景观为总体指导思想,在形式上整
个植物配置以片块状出现,块与块之间疏密有致,相互统一。

在空间构成上做到大小空间相结合,有收有放,步移景异。

在植物配置上,使整个道路的植物配置分别以春,夏,秋,冬四个季相为主题,形成一个统一中又各个主题并不是割裂分开的单体,它们是为整体服务的元素,是相对统一的基础上突出的亮点。

同时采用多种植物配置形式与各个景观点相呼应,使每个景点都掩映在绿丛之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结合自然的植物群落,增强了自然气息,形成了自然变化的林冠线,增强了园林的意境美。

(四)滨水河岸处理方式
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如种芦苇、芭蒲、荷花具有一定佛家文化关联的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的同时,塑造一定的文化气氛。

形成一种水、植物、缓坡和谐共生的生态湿地,营造自然、清馨的景象。

同时,人们可以层层接近湖水,达到最佳亲水效果,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营造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

【十一.解译系统规划设计】
景区解译系统包括游人中心、导游人员、标牌系统等。

本规划重点结合景区特色与游人使用对标牌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构思。

景区设置的标牌系统按容分为指示型、规定型、说明型、解释型和宣传型等五类。

(1)指示型标牌
指示型标牌用来提供路线指南,帮助游客寻找目标,应配置游览示意图,标明景点、主要服务设施(如饮用水、卫生间、餐厅、垃圾桶等)。

主要设置在出入口、道路两侧。

(2)规定型标牌
规定型标牌揭示规章制度,规游客行为,应设置在休息点和出入口等旅游者集中地。

通过这类标牌,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责任,使游客的行为符合生态旅游的原则。

(3)说明型标牌
说明型标牌用来说明景点的有关情况的,可以丰富游客的视野。

在出入口要对景区和主要景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容包括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自然与文化景观特色等。

(4)解释型标牌
解释型标牌对景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因子(如桑树种类、土壤、地貌、溪流、植被等)进行科学解释、介绍,提高游客认识桑蚕文化的水平。

宜设在被解释的对象旁合适的位置。

(5)宣传型标牌
宣传型标牌主要宣传环保、防灾、生态等口号,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氛围,设置在景区出入口、休息点及水体等处。

【十二. 工程规划】
(一)给水排水工程:
一.生活给水:
1.用水量估算: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900立方米/日,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00立方米/小时。

2.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

3.给水方式: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用水点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采用减压阀减压供水。

二.消火栓给水系统:
4.消防用水量:室外20L/S,室20L/S,火灾延续时间2h。

5.消火栓系统:由给水加压泵、屋顶水箱、水泵接合器及管网组成,管网为水平及垂直布置成环,在每层适当的位置设室消火栓。

6.给水方式:本工程供水不分区,采用一组给水加压泵拱水,消火栓口出水压力大于0.5Mpa 时设减压孔板减压。

7.储水装置:设水泵房及生活消防水池。

三.自喷水灭火系统:
1.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1h。

2.喷洒系统:由喷洒给水加压泵、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水泵接合器及管网组成。

3.危险等级:按中等危险级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