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仿真研究

合集下载

某型CVT冷却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某型CVT冷却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某型CVT冷却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本研究主要对某型CVT冷却系统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研究。

CVT冷却系统是指在可变传动器中为降低摩擦损失以及提高传动效率而设置的冷却系统。

本文将首先介绍CVT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构成部分,然后对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并结合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最后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改进方向。

1. CVT冷却系统概述CVT冷却系统是CVT传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在变速器连续运转中有效地降低其温度,以提高传动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

CVT冷却系统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温度传感器、管路等组成部分。

其中,水泵主要起抽水作用,将冷却液从散热器中抽出,经过变速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后再回到散热器中进行降温,从而起到冷却作用。

温度传感器和管路则用于监测冷却液的温度和流动情况。

2. 建模和仿真分析本研究对CVT冷却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

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系统进行数值求解,考虑了实际工况下流体的流动、温度、压力等物理量,分析了不同油温下的传热性能和流体动力学特性。

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可以得到CVT冷却系统在不同温度下的工作状态和效能,为后续试验优化提供数据基础。

3. 实验验证和优化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应的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CVT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冷却性能随着系统设计参数和工作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通过对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差异,主要源于对CVT冷却系统工作原理和物理机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同时受到实验系统本身的一系列限制因素的影响。

4. 结论和展望本研究对某型CVT冷却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并结合实验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和优化。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存在误差和差异的结论。

今后应该加强对CVT冷却系统物理机理的研究,完善其设计和工作状态下的模拟和优化,提高冷却效率和传动效能。

柴油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柴油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1] 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循环水量、散热效率和空气流量 。
其中,循环水量与空气流量主要由散热量决定。在发动机燃烧室严重受热的零 部件以及一些关键的区域,循环水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与水泵的特性 有关,还与冷却水套、冷却水通道等的结构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冷却水水温有关, 因为冷却水高温沸腾产生的气泡阻力对水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空气流量主要与风 扇直径、转速、叶片形状、流阻特性、水箱与风扇叶片相对位置以及机舱背压等因 素有关。合理而有效的水道结构能减少流动过程的涡流、节流等损失,提高关键区 域的流速同时避免非关键区域的过度冷却,从而大大提高冷却效率。散热效率则主
1.2 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要求
水冷式发动机通常采用闭式强制循环冷却系统,即利用水泵强制推压冷却水流 在由冷却水套等组成的封闭循环通路中流动,冷却水温的控制主要由节温器控制冷 却水流量的方式来实现。该种冷却系统主要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散热器、节 温器、循环管路等组成。由于组成冷却系统部件众多且结构复杂,加上发动机运行 工况的多样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且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影响冷却系统的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II
prototype engine were uneven. The flowing condition is good in cylinder head while it is not so good in the back of the cylinder body and some improvement ought to be obtained. The cooling parts of the engin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oling performance by and large when the vehicle runs at medium speed and high speed. However, in order to fulfil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vehicle run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speed and high atmosphere temperature in summer, there should be some rematches on the cooling parts.

冰箱制冷系统仿真方法

冰箱制冷系统仿真方法

冰箱制冷系统仿真方法冰箱制冷系统仿真方法冰箱制冷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它利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组件来使冰箱内部保持低温状态。

为了确保制冷系统的效率和性能,进行仿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以下是基于冰箱制冷系统的仿真方法的一步一步思路:第一步:定义仿真目标与参数在开始仿真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仿真的目标和所需的参数。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仿真目标为在各种环境温度下测试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

同时,我们还需要确定仿真所需的参数,如压缩机功率、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热传导系数、膨胀阀的流量系数等。

第二步: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冰箱制冷系统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热力学方程来描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热量传递过程,使用能量守恒方程来描述压缩机的功率消耗等。

根据具体情况,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制冷剂的物性参数。

第三步:选择仿真工具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仿真工具进行仿真计算。

常见的仿真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等。

这些工具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建模和仿真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进行仿真计算。

第四步:确定边界条件和初始状态在进行仿真计算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冰箱制冷系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状态。

边界条件包括环境温度、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初始温度等;初始状态包括制冷剂的初始质量、压缩机的初始状态等。

这些参数和状态将直接影响仿真计算的结果。

第五步: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将数学模型输入选择的仿真工具,我们可以进行仿真计算。

在仿真过程中,我们可以调整不同的参数和边界条件,观察制冷系统的响应以及不同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多次仿真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环境下制冷系统的性能曲线和相关参数。

第六步:分析和优化在得到仿真结果之后,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

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制冷性能曲线,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通过调整不同参数和边界条件,我们可以找到最优的制冷系统配置以提高效率和节能性。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基金项目:上海新代车辆技术有限公司资助(Q20013)收稿日期:2002-09-19 第20卷 第9期计 算 机 仿 真2003年9月 文章编号:1006-9348(2003)09-0039-04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肖成永1,李健2,张建武1(1.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30;2.上海新代车辆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50)摘要:该文在基于M AT LAB/SIM U LINK 的环境中建立了某重型汽车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模型。

该系统主要由发动机、节温器、散热器、水泵以及空气冷却系统组成。

模型着重考虑了节温器的迟滞和热惯性等非线性特点,并建立了风扇的风速控制逻辑。

在不同运行状况下仿真结果与相应的发动机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温度预测能力。

关键词:柴油机冷却系统;建模;仿真;迟滞中图分类号:TP271+.62;U270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保障发动机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

它通过冷却水的循环带走了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散发出来没有转化为机械能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因大量热量的累积而造成的金属疲劳脆化和润滑油的失效。

用计算机对冷却系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是近几年来发动机研究的热点。

本文基于热力学理论,在M AT LAB/SI M U LI NK 环境中建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冷却系统各组件的工作特性,并以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2 冷却系统的结构整个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两个体系构成:冷却水回路和冷却空气通道。

冷却水回路包括发动机、水管、节温器、散热器和冷却水泵等。

冷却空气依次通过中冷器、散热器、风扇和发动机,并带走发动机所产生的热量。

图1 冷却系统的构成图1中的发动机是整个系统的热源,发动机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约三分之一作为热量通过汽缸壁传导到冷却系统或直接散发到大气中。

图中的箭头指明了水在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节温器通过蜡球操纵对流量进行控制。

当节温器没有打开时,水全部通过旁路通道经水泵流回发动机;当节温器打开时,冷却水进入散热器;散热器流出的水和旁路的水在水泵处混合。

商用车冷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商用车冷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汽车技术 | Auto Technology2022年 第 1-2 期 / 微信号 auto195056商用车冷却系统的仿真分析与优化贺海东,赵敏,孙秀芳,孟凡华,李廷斌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62300摘要:某商用车在方案布置阶段,经仿真计算发动机出水温度超标,冷却性能不足,于是对发动机舱进行流场仿真分析,确定发动机舱流场布置不合理是导致水温高的主要原因。

通过优化防回流挡板、增加导流板、优化护风罩的改进措施提升冷却性能,样车经热平衡试验验证,优化后发动机出水温度降低约8℃,优化方案效果明显。

关键词:商用车;冷却系统;仿真分析;热平衡试验商用车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大多数搭载柴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输出的转矩较大,具有承载质量大、爬坡性能好的优势。

冷却系统对发动机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发动机的功率逐渐增大,受降本减重的影响,发动机舱内的空间反而日益趋向紧凑,因此整车对于冷却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1],如果发动机舱内气流流向不合理,冷却能力便会下降,严重时发生散热器“开锅”问题。

在空间受限的条件下开发一款高效节能的冷却系统设计难度越来越大[2]。

冷却系统原方案发动机出水温度超标,使用CFD 软件对发动机舱冷却系统流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冷却系统方案进行优化,实施整改措施进行样车实验验证。

问题描述某款商用车依据目前的设计经验及理论计算,进行冷却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

原方案使用一维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设置两种仿真工况:一种工况是样车的最大功率点,发动机转速为1900r/min ;另一种工况是样车的最大转矩点,发动机转速为2600r/min ;行驶车速为20km/h ,环境压力为0.1MPa ,环境温度均为35℃。

一维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最大功率点发动机出水温度108.9℃,设计目标要求为105℃;最大转矩点发动机出水温度112.9℃,设计目标要求为108℃,仿真结果超过设计目标要求。

机械设备冷却系统设计与仿真

机械设备冷却系统设计与仿真

机械设备冷却系统设计与仿真机械设备的冷却系统设计与仿真一直是工程师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许多工业应用中,机械设备的高温运行往往会导致设备的性能下降,甚至引发设备故障。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冷却系统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机械设备的热量产生机制。

在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发动机、轴承等会产生大量热量。

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导致设备的温度升高,从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设计一个能够有效散热的冷却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常见的机械设备冷却系统是采用风冷降温。

这种系统通过将冷却风引入设备内部,利用风的流动来带走设备产生的热量。

通常,这种系统会在设备上设置散热片或风扇,以增加冷却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设备的特性和工作环境,增加散热面积或调整风扇的转速,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另一种常见的冷却系统是采用水冷技术。

相比于风冷系统,水冷系统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和更低的噪音。

基本原理是将冷却水通过管道引入设备内部,经过热交换后,再将热水排出设备。

这种系统可以利用水的热传导性能,快速将设备产生的热量带走,有效降低设备温度。

同时,水冷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速,以适应设备的工作状态。

为了设计一个高效的冷却系统,工程师们通常会使用仿真软件来模拟和优化系统的性能。

通过仿真分析,工程师可以根据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预测冷却系统的工作效果,同时优化系统的设计和参数设置。

例如,工程师可以通过仿真来确定散热片的尺寸和数量、风扇的转速和功率,或者水冷系统中水流速度和温度的控制策略等。

这些仿真结果可以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仿真分析,工程师们还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和测试来评估冷却系统的性能。

例如,可以利用热像仪等设备对设备表面的温度进行监测,以评估冷却系统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试不同工况下设备的温度变化、噪音和震动等指标,来验证和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

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

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

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整个汽车的运行和使用寿命。

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冷却,会导致电池的性能退化甚至损坏,因此电池冷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电池冷却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旨在通过数值模拟和优化算法,提高电池冷却系统的性能,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地解决电池过热问题。

在仿真研究中,可以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热传导方程等模型,对电池冷却系统中的流场和温度分布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这些仿真结果,可以评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和能耗,并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优化研究是在仿真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合适的参数和结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冷却效果和能耗效率。

在电池冷却系统的优化中,可以利用数学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综合考虑冷却效果与能耗之间的权衡关系,从而得到最优的系统设计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冷却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冷却剂的选择、冷却剂流速、冷却剂流动路径以及冷却系统的结构等。

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需要能够在不同工况下保持恒定的温度,同时满足电池的散热需求。

因此,在仿真和优化研究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找到最佳的方案。

另外,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还需要考虑实际生产和应用的可行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可靠性和维护方便性等因素,以确保优化方案的实际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与实际生产企业和汽车制造商密切合作,了解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和限制,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是提高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

通过数值模拟和优化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冷却效果和能耗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解决电池过热问题。

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计算分析的开题报告

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计算分析的开题报告

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计算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题目简介本研究的题目为“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仿真计算分析”,旨在针对现今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在高负载下可能出现的过热问题,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其冷却系统的有效性,以此优化冷却系统设计,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二、研究背景发动机作为现代车辆的核心部件之一,其高功率密度的发展趋势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高温或高负载状态下,发动机的过热问题不仅容易导致机械磨损、燃烧不完全等故障,还会带来驾驶和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并优化高功率密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势在必行。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运用流体动力学(FLUENT)软件等仿真工具,对其整个冷却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建立高功率密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仿真模型,包括水箱、水泵、散热器、水管路等。

2. 运用仿真工具对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在高负载下的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分布规律。

3. 基于仿真结果,对冷却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其在高负载下的冷却效率。

4. 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冷却系统的实际效果和可靠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高功率密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有助于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和性能,提升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1. 根据高功率密度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条件和特性,建立其冷却系统模型,并通过流体动力学仿真工具进行模拟和分析。

2. 基于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对冷却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其在高负载下的冷却效率。

3. 进行实验验证,评估冷却系统的实际效果和可靠性。

六、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践,预计能够对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优化提出一定的设计指导与科学性结论,并了解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加强新型冷却系统研究的相互交流。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综述

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综述
smua in i lt .Ba e n b i ig t e o s d o ul n h ma h ma ia d l f c oi g s s m ’ o o e t,i d s u s s h o t l a d d t e t l mo e o o l y t c n e S c mp n n s t ic se t e c n r n o o t z t n a o ti tl g n o to o l g s se p i ai b u n e l e tc n r lc oi y t m,a d p o o e o u sin o t e c n r lo t r n ie c oi g mi o i n n r p s s s me q e t s t h o to ff u e e g n o l o u n
Ab ta t h s a t l r f n r d c s t e a t a i n e e o me t o h e il n i e c o i g s se c n r l s r c :T i ri e b e y i to u e h c u l y a d d v l p n f te v h c e e gn o l y t m o to c il t n
关键 词 : 用 发 动 机 ; 却 系 统 ; 制 仿 真 车 冷 控
中图分类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K4 3 T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6 9 (0 8) — 0 1 0 1 0 — 4 4 20 0 0 0 — 4 5
S m m a i a i n o s a c n t e Vel l g e u r z t fRe e r h 0 h e i e En i o I 1 1 l hc l n " Co l g S se n r lS m u a i n o i y t m Co t o i l to n

微型制冷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型制冷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型制冷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微型制冷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型制冷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冷装置,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制冷效果好、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微电子设备的冷却、特殊环境下的制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型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扩散阀或节流阀等组成。

其中压缩机是微型制冷系统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也是微型制冷系统能否实现高效制冷的关键所在。

因此,对微型制冷系统进行仿真与实验研究,探究压缩机运行特性、制冷效果与性能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微型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和性能参数;2. 分析压缩机的运行特性,确定其制冷性能的影响因素;3. 优化微型制冷系统的结构设计,提高其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4. 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三、研究内容1. 微型制冷系统动态建模根据微型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其动态数学模型,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扩散阀或节流阀等主要部件的参数和控制变量。

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和仿真,研究微型制冷系统制冷效果和性能。

2. 微型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基于仿真模型,探究微型制冷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包括压缩机的优化、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制冷面积与冷却剂流量的匹配等问题,以提高微型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3. 压缩机特性分析通过对压缩机的动态建模,分析其运行特性,研究压缩机制冷性能与控制策略,以提高其效率和能耗管理。

4. 微型制冷系统实验验证基于仿真结果,设计制冷实验平台,对微型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能耗、温度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比较分析,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四、研究方法1. 数学建模和仿真方法:采用 Matlab/Simulink 等数学建模和仿真软件,建立微型制冷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和仿真分析,研究其制冷效果和性能问题。

车辆高低温双循环散热系统高原环境性能分析及仿真研究

车辆高低温双循环散热系统高原环境性能分析及仿真研究
TECHNOLOGY AN系统高原环境性能分析及仿真 研究
孙晓霞(通讯作者) 邵春鸣 宋俊杰 舒成龙 牛丹华 高佳瑜 王国柱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北京 100072
摘 要 针对车辆高低温双循环散热系统,高原环境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的特点以 及目前缺乏系统性研究的现状,开展高低温双循环散热系统高原环境系统性能分析及仿真研究。通过试验数据和 数学公式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在整车性能仿真软件GT SUITE平台下搭建散热系统性能仿真模型,定量研究了散热 系统散热影响因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高低温双层散热结构,在海拔高度较小(低 于3000m)情况下,环境温度的降低相较于大气密度的降低对散热系统的性能影响是关键因素;当海拔高度升到 3000m以上时,大气密度的降低相较于环境温度的降低对散热系统的性能影响是关键因素。 关键词 散热系统;高低温双循环;高原环境;性能仿真
1.2 高原环境大气热力学参数对散热系统冷却能力的影响 散热系统中采用板翅式紧凑散热器,并采用混流排风扇强 制冷却方式。 散热器内部冷流(空气)和热流(冷却液)的冷却传热可 采用公式(1)~(3)进行计算[3]:
(1)
式中, Qa 、 Qc 和 Qr 分别为空气、冷却液和散热器的散热 量; ma 和 mc 分别为空气和冷却液的质量流量; 和 分别为 空气和冷却液的比热容; Ta' 和 Ta'' 分别为空气入口和出口温度; Tc' 和 Tc'' 分别为冷却液入口和出口温度。
热系数 Kr 的主要因素是大气侧即冷侧换热系数 hc 的变化。 换热系数 hc 与各物理量的关系可由下述准则方程导出[5]。
努塞尔数的定义式为: (4)
式中, de 为当量直径。 在工程计算中,常采用传热因子 j 计算换热系数, j 与 的关系式为:

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实践

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实践

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实践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实践区域供冷系统的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优化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下面将根据仿真实践的步骤,介绍如何进行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

第一步:收集系统信息在进行仿真之前,需要收集区域供冷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管道布局、管径、长度、管壁材料以及水泵和阀门的位置和特性等。

这些信息将作为仿真模型的基础。

第二步:建立仿真模型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使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如Fluent、Ansys等)建立区域供冷系统的水力仿真模型。

模型的建立包括导入管道几何模型、设定流体性质、设置边界条件(如入口流量、出口压力)等。

第三步:设定边界条件在仿真模型中,需要设定入口和出口的边界条件。

入口边界条件可以是流量、压力或速度等,出口边界条件可以是压力或速度。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边界条件是保证仿真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第四步:计算仿真结果设定完边界条件后,可以进行仿真计算。

根据仿真软件的求解算法,计算得到系统中各个管段的流速、压力等参数。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不同方面的优化和比较。

第五步:分析仿真结果计算完成后,需要对仿真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以通过查看流速和压力等参数的分布情况,了解系统中的流动特性和流阻情况。

同时,还可以对系统进行压力损失和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分析。

第六步:优化和改进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例如,根据流速和压力的分布情况,调整管道的直径和长度,以减小系统的能量损失。

同时,还可以对水泵和阀门等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第七步:验证仿真结果最后,需要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可以通过与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比对,来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仿真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吻合,说明仿真模型可以用于系统设计和优化。

综上所述,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逐步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建立准确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分析和优化来改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发明专利]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279707.5(22)申请日 2018.10.30(71)申请人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地址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永进道96号(72)发明人 仲蕾 董江峰 牛海杰 赵斌 王旭兰 王尚学 陈晋兵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代理人 杨慧玲(51)Int.Cl.F01P 3/20(2006.01)F01P 5/02(2006.01)F01P 5/10(2006.01)F01P 7/14(2006.01)F01P 7/16(2006.01)F01P 7/04(2006.01)H02K 9/193(2006.01)(54)发明名称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包括高温循环系统、低温循环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高温循环系统包括水泵、发动机机体和缸盖散热、流量调节阀、高温散热器及高温冷却风扇和温度采集设备;低温循环系统包括水泵、发动机机体和缸盖散热、流量调节阀、节温器、低温散热器及低温冷却风扇、温度采集设备和发电机及控制器;电子控制单元在冷却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为通过流量调节阀来调节高低温循环系统的冷却介质流量,同时根据高温冷却介质温度调节高温冷却风扇的转速,实现流入发动机机体缸盖介质温度的闭环控制,根据低温冷却介质温度采集系统调节低温冷却风扇的转速,实现流入发电机及控制器介质温度的闭环控制。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578126 A 2019.04.05C N 109578126A1.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高低温双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流量调节阀、节温器、高温散热器、高温冷却风扇、低温散热器、低温冷却风扇、电子控制单元和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水泵通过管路连接用于冷却柴油机的高温冷却系统,所述柴油机高温冷却系统的出水口连接流量调节阀,所述的流量调节阀有两路流量调节装置,一路出口通过高温散热器连通水泵,另一路出口依次通过节温器、低温散热器连通用于冷却发电机及控制器的低温冷却系统,所述低温冷却系统的出水口连通水泵;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均信号连接电子控制单元,分别用来采集发动机入口温度、发动机出口温度、发电机入口温度、发电机出口温度,所述流量调节阀、高温冷却风扇和低温冷却风扇均信号连接电子控制单元。

详解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

详解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

详解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详解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区域供冷系统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供冷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冷却水来吸收建筑物内部的热量,并将其排出。

冷却水管路的设计和水力仿真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水力仿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收集系统参数在进行冷却水管路的水力仿真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系统的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水流量、水温、管道直径、管道材料等。

这些参数将用于后续的水力计算和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二步:建立仿真模型根据收集到的系统参数,可以建立区域供冷系统的水力仿真模型。

仿真模型的建立需要使用专业的仿真软件,如ANSYS Fluent等。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准确地绘制出来,并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第三步:设定边界条件在建立好仿真模型后,需要设定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量、压力和温度等信息。

这些边界条件需要根据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来设定,以保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第四步:进行水力计算根据设定的边界条件,可以进行水力计算。

水力计算的目的是确定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流速、流量和压力分布。

通过水力计算可以了解到系统中是否存在压力过高或流速过快的区域,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管道的调整或增加阀门等控制装置。

第五步:进行水力仿真在完成水力计算后,可以进行水力仿真。

水力仿真将根据计算得到的流速、流量和压力分布,模拟系统中冷却水的流动情况。

水力仿真可以反映系统中不同部分的水流情况,如流速、温度分布等。

通过水力仿真,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发现潜在问题,并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第六步:分析仿真结果在完成水力仿真后,需要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可以了解到系统中的热点区域、流速过快或过慢的地方,以及温度分布是否均匀等。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供冷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总结:区域供冷系统冷却水管路的水力仿真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冷却系统仿真分析方法[发明专利]

冷却系统仿真分析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冷却系统仿真分析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唐海国,彭婧,张光亚,毛磊,段大禄申请号:CN202010798074.X
申请日:20200810
公开号:CN112149218A
公开日:
202012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冷却系统仿真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冷却系统三维模型,对所述冷却系统三维模型进行分析以得到第一仿真数据;获取冷却系统一维模型,并在将所述第一仿真数据输入至所述冷却系统一维模型之后,对所述冷却系统一维模型进行分析,以得到第一分析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分析数据与所述第一仿真数据得到修正数据;将所述修正数据输入至所述冷却系统一维模型,并对所述冷却系统一维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联合一维模型和三维模型,使得在存在热回流的情况下,通过三维模型对一维模型中的仿真数据进行修正,从而使得一维模型能够正确地评估分析结果。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河西路1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薛福玲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用仿真技术的研究

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用仿真技术的研究

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用仿真技术的研究屈俊锋【摘要】本文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热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发动机冷却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的控制方法,能够使发动机在不同的工况下保持最佳温度范围,提高发动机的性能,缩短发动机的研发周期.【期刊名称】《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内燃机;电控冷却系统;非线性控制;模糊控制【作者】屈俊锋【作者单位】约翰迪尔(天津)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正文语种】中文在汽车结构中,发动机冷却系统能使汽车在不同的工况下都能保持最佳性能,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与行驶的安全性。

由于汽车的行驶工况极其复杂,发动机的热量堆积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因此需要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使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堆积被及时散发出去。

由于进行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较多,对控制精度的要求较高,控制策略也相对复杂,因此在汽车设计阶段,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应用进行仿真分析,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1.1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与流入发动机的燃油量成正比。

燃油转换为热量后,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散发出去。

第一种形式,转化为汽车的机械能,为汽车提供驱动力;第二种,通过排气系统进行散热;第三种方式,通过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散热。

本文只考虑第三种散热形式。

已知发动机冷却系统散发的热量与发动机的燃油流量呈正比,则利用下述公式能够计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热量负载:其中,η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相关系数,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热量负载,为流入发动机的燃油量,为燃油低热值,a、b为拟合系数。

利用下述公式则能够计算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散热量:其中,Q°为冷却液散发的热量,h为冷却液的对流换c热系数,A为发动机与冷却系统之间的接触面积,Teng为发动机表面的温度,Teng_ in为冷却介质的进入冷却系统时的温度,Teng_ out为冷却液流出冷却系统时的温度。

高低温循环测试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高低温循环测试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高低温循环测试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温度控制工艺,满足高低温循环测试需要。

系统构建由温度控制模块、流量控制模块、制冷压缩机构、测试平台模块组成。

采用全流量控制工艺和温度PID控制,使系统精度大大提高。

测试效率远远高于实验室测试。

满足系统测试瞬时高低温要求,低延时,系统工艺控制温度偏差小,变温范围广-40℃至+120℃。

解决了芯片在低温测试下漏电流测试误差大,高温测试芯片损坏报废的情况。

关键词:高低温;芯片测试;循环系统;自动控制;PID 控制近年来,高低温循环测试在半导体领域应用广泛,芯片的极端工作状况能很好的模拟出来。

对于芯片设计芯片老化试验,芯片使用寿命芯片使用环境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能帮助客户提前发现各种潜在的芯片缺陷。

由于传统的流量控制方式为气体控制,存在延时大精度低的故障频发的特点,因此对于此温控系统进行设计改造,实验效果取得明显改善。

本文首先建立高低温循环测试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二,并且针对液体冷却控制做了较大改进,使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显著提高。

图一:整个系统控制的简化模型原理介绍:通过计算机程序设置加热和冷却。

1.计算机设置加热程序时,控制信号传输给温度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将信号传输到流量控制模块,控制系统关闭制冷压缩机,同时,系统通知加温模块对测试平台加热,测试平台实时反馈温度将反馈信号传递给温度控制模块从而实现闭环PID控制。

2.计算机设置冷却程序时,控制信号传输给温度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控制关闭加温模块,并通知流量控制模块开启降温模式,流量控制模块开启制冷压缩机,并实时监控流量状态,平台监控温度实时反馈给温度控制模块实现冷却系统的闭环PID控制。

一、加温模块加温模块由两部分组成主电加热层和辅助加热层。

加温模块上部采用类似图四所示:绝缘导热复合耐磨陶瓷层电加热层、冷却液循环系统层、绝缘隔热电木层构成。

构建系统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电加热层和冷却液循环系统层位置,从而达到节能和减少延时的作用。

冷却系统瞬态换热仿真分析与冷却性能计算的开题报告

冷却系统瞬态换热仿真分析与冷却性能计算的开题报告

冷却系统瞬态换热仿真分析与冷却性能计算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在各种工程系统中,热管、液冷通道等冷却系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负荷、高功率等复杂工况下,保证组件稳定可靠地运转。

为了保证冷却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其效率,需要对其的瞬态换热仿真分析和冷却性能进行计算。

本文旨在应用数值方法对冷却系统的瞬态换热仿真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直观展示冷却系统的的换热特性和瞬态响应,为冷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本研究将针对冷却系统的瞬态换热仿真分析和冷却性能计算展开探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建立冷却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流场模型、热传模型等,构建数值模拟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其进行仿真模拟。

2. 分析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包括热阻、流量、换热系数等,并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定量评估冷却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3. 对冷却系统的瞬态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工况下冷却系统瞬态换热特性及其响应速度,为冷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本研究将为冷却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工业界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商用软件ANSYS Fluent进行流场和热传模型的建模和仿真分析。

2. 实验测量,利用热电偶和流量计等仪器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3. 分析瞬态响应,采用瞬态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工况下对冷却系统的换热响应进行分析。

四、预期结果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对冷却系统的换热特性和瞬态响应进行分析,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结果:1.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冷却系统的流场分布、换热系数分布、温度分布等参量,并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高低温双循环两级中冷方案的研究 Double Intercoolers Project Study of
High&Low Temperature Loops
高思远 李云龙 张付军 北京理工大学
摘 要:本文利用 GT—COOL 软件建立了高低温双循环单级和两级中冷方案的仿真计算模型,并通
intercoolers are established by GT-COOL. Through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two projects, it can be found that double intercoolers project has bigger volume but lower consume power. The model could predict the pipes loss-pressure,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onsume of power in the whole system.
Key words: double intercoolers, cooling system, GT-COOL
1 引言
德国 MTU890 系列柴油机是 HPD 柴油机的典型代表,其高低温双循环冷却方案,将发动机冷 却液通过高温回路散热,发动机机油和变速箱机油通过低温回路散热,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可提高到 130℃。减少了散热量,提高了热效率,也实现了散热器的紧凑设计。本文基于热力学和传热学的理 论,在 GT-COOL 软件环境中建立了某 600kW 动力装置的冷却系统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比研究,从 系统整体体积与耗功的角度评价了单级与两级中冷方案的优劣。
散热量分配:当总的散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一个中冷器时,散热量为 127kW;采用两个中 冷器时,一级中冷散热量为 87 kW,二级中冷散热量为 40 kW。
水泵与风扇耗功:
6
发动机水泵(kW) 低温循环水泵(kW) 风扇(kW) 总计(kW)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单个中冷器 3.7 1.6 74.4 79.7
发动机水散热器(m2) 低温循环水散热器(m2) 一级中冷器(m2) 二级中冷器(m2)
单级中冷 50 45.28
41.94
两级中冷 64 25 20.96 35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各部件工作温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单个中冷器时其传热面积,同采 用两个中冷器的传热面积之和相比,要具有体积上的优势。采用单级中冷的方案,其冷却风道中两 个散热器的传热面积之和为 95.28 m2;而采用两级中冷的方案,其冷却风道中两个散热器的传热面积 之和为 89 m2,可以减小冷却风道中散热器的体积,从而减小风扇耗功。由于中冷器不需要占用冷却 风道的体积,从而以增加中冷器的体积为代价,来减小冷却风道的阻力。
1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3 仿真模型的建立
一般地,进气温度降低 1℃,柴油机最高燃烧温度和排气温度可降低 2~3℃。因此,对增压空 气进行冷却,不但可有效提高进气密度,而且还可有效降低排气温度,解决热负荷过大的矛盾。目 前,增压中冷已成为中增压度以上的增压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4
图 4 低温循环水散热器、高温循环水散热器、中冷器传热系数与传热面积乘积
3.2 两级中冷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同单级中冷相比,为保证发动机冷却液流量不变,增大了高温循环水泵的流量,低温循环水泵 的流量保持不变。同时发动机冷却液出口温度不变,发动机进气温度不变。两级中冷方案同单级中 冷方案相比,其不同点如图 5 所示。
2 冷却系统结构
冷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动力与传动装置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维持最佳的冷却水温。MT892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如图 1 所示,系统的最高冷却液温度比以前的装甲车辆发动机的高出 20℃,为 130 ℃。该冷却系统由高温和低温回路组成,采用高、低温双循环回路可以将高温热源负载和低温热源 负载分开,低温回路可以实现某些零部件的低温冷却需求,高温回路主要为发动机提供冷却,同时 分担一部分增压中冷。
从柴油机原理可知,柴油机进气量 qmb (㎏/s)为
qmb
=
Pebeφaφs
× 14.3 × 10 −6 3.6
(2)
qmb
= φcφs
n 60τ
ps RTs
iVs
(3)
式中τ 为发动机冲程数系数,四冲程为 2,二冲程为 1;R 为气体常数,R =287J/(㎏·K);Pe 为有效功率(kW);be 为有效油耗率[g/(kW·h)]; ps 为进气压力(Pa);Vs 为气缸工作容积(m3); i 为气缸数;n 为发动机转速(r/min);Ts 为进气温度(K); φa 为燃烧过量空气系数;φc 为充量系 数;φs 为扫气系数。
图 5 两级中冷的冷却系统方案、仿真模型不同点
冷却系统参数如下表所示:
冷却系统参数 低温循环水流量 高温循环水流量 燃烧空气流量 冷却空气流量
数值 354 848 1.04 14
单位 L/min L/min kg/s kg/s
计算低温循环水散热器,高温循环水散热器,一级中冷与二级中冷器气侧的传热系数与传热面 积的乘积如图 6 所示。
5 结论及问题
采用两级中冷,是以增大中冷器的体积为代价,而换回散热器的体积减小。由于中冷器不需要 占用冷却风道的位置,故可以利用其它有利空间进行放置。而散热器体积的减小,可以节省冷却风 道的空间,降低风扇耗功,提高冷却系统布置的紧凑性,减小了安装空间。
7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两个中冷器 4.1 1.6 65.1 70.8
其对数平均温差如下表所示:
对于单级中冷:பைடு நூலகம்
低温循环水散热器 高温循环水散热器 中冷器
对数平均温差 ℃ 29.73 30.67 42.6
传热系数 W/(m2·K) 210 221 261
实际散热量 kW 262 298 124
对于两级中冷:
低温循环水散热器 高温循环水散热器 一级中冷器 二级中冷器
Tb
= Ta
+
⎜⎛ ⎝
π
b
κa κ
−1
a

1⎟⎞ ⎠
Ta ηb
式中:Tb ——增压空气出口温度;
Ta ——增压空气进口温度;
(1)
2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π b ——增压压比;
κ a ——绝热指数;
ηb ——压气机效率;
取 Ta 为 313K, π b 为 3.3,κ a 为 1.4,ηb 为 0.75,计算得到增压空气出口温度为 473K。
另外,由于采用增压中冷后可使柴油机进气密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不增加热负荷的基础上, 柴油机输出功率可明显提高,经济性也可明显改善,是柴油机增加系列产品、扩大功率覆盖面的有 力措施,特别是增压中冷能够有效降低柴油机排放中 NOX 的含量,近年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1]
本文根据高低温双循环、两级中冷的方案,利用 GT-cool 建立了某 600kW 动力装置的仿真模型。 构成冷却系统的基本部件为:发动机、散热器、机油换热器、中冷器、水泵和风扇。取进气压力为 3.3bar,计算燃烧空气的进气流量,由增压器效率公式:
对高速车用四冲程柴油机,一般为了不致引起低速、大转矩时排气倒灌,气门重叠角较小,一
般只有 40°~50°(CA),基本上没有扫气,φcφs ≈1。计算得出当发动机转速在 2400r/min,压比为
3.3,中冷后温度为 80℃时的进气量为 1.036kg/s。
3.1 单级中冷
如图 2、3 所示为单个中冷器的冷却系统方案与仿真模型: 冷却系统参数如下表所示:
对数平均温差 ℃ 34.5 33.6 50.4 14
传热系数 W/(m2·K) 210 202 89.5 85.6
实际散热量 kW 173 384 86 41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两级中冷,其低温循环水散热器与高温循环水散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加 大,使得其传热面积减小。其中两级中冷的散热量如何分配在两个回路中是其关键所在,有必要进 行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本文仅研究了增压压比为 3.3 时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针对 MTU 发动机超高增压的特点,可以 进一步研究增压压比更高情况下两级中冷的优势。同时对中冷器散热量在两个回路中的分配比例, 两个回路中冷却液流量变化对分配比例的影响,以及冷却液工质变化带来的影响,都需要进一步的 研究。
6 参考文献
[1]陆家祥.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姚仲鹏,王新国.车辆冷却传热[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向建华.坦克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2 [4]曹旭. 发动机热管理仿真与试验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俞小莉,李婷.发动机热平衡仿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车用发动机 2005.10 [6] 杨 占 华 . 装 甲 车 辆 辅 助 系 统 发 展 趋 势 及 途 径 探 讨 [J]. 车 辆 与 动 力 技 术 , 1009-4687(2003) 03-0060-03
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级中冷方案相比较于单级中冷方案的优点在于以中冷器体积增加为代价,来换 取冷却系统耗功的降低。建立的模型可以预测冷却系统的管道阻力、压力、温度及耗功。
关键词:两级中冷、冷却系统、GT-COOL Abstract: The cooling system numerical models of high&low temperature loops double
5
2009 年 CDAJ-China 中国用户论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