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实验方法

为了节省动物,应进行预试以了解该毒物的大致LD50范围。预试 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先用9只动物,以三种不同剂量的毒物处理。 剂量间距离可大些(例如10倍)。如低剂量组为1mg/kg,则第二组 为10mg/kg,第三组为100mg/kg。如三组动物均无死亡,剂量可 再向上增大,再用9只动物试验。如三组动物均死去,则应向下减 少剂量再作试验。如第一组动物未死,第二、三组动物死去,即 可假定大致剂量在1~10mg/kg之间。此后可用下面介绍的方法进 一步试验,以获得精确的LD50。

(2) 加权直线回归法(Bliss法,又名机率单位法或加权回 归法)):本法是在上述目测法的基础上用正态曲线原理 进行加权后,计算直线回归方程以求得LD50。这是计 算LD50的最精确的方法。但由于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实际应用中常以此来鉴定和比较其他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 图解法: 此法是在概率图纸上,直接用实验数据作 图,求出LD50,不需繁琐的计算过程。所用各种图表 的数学原理比较严密,故所得结果也比较精确。本法与
加权直线回归法同属于求LD50的两个经典方法。

(4) 简化寇氏法: 本法比较简便,为一般实验室中的常规方法。实验 设计时除要符合前述总的要求外,药物反应0%和100%组也可用。
但由于0%和100%的变动范围大,会引进误差,这是寇氏法的不正
确的所在。本法首先计算出各组死亡率,再用公式logLD50=xmi(Σp-0.5) 计算出LD50的对数值,经查反对数值后即得。为了避免不
必要的误差,要求最大剂量组在100%~80%间,最小组在20%~
0%之间,此时改用logLD50=xm-1/2i∑(pi+pi+1)公式。式中xm为最 大剂量的对数,i为相邻剂量的比值的对数,Σp为各组死亡率总和,
(pi+pi+1)为相邻两组死亡率之和。 另有改进寇氏法。

(5) 序贯法: 亦称上下法。是选择一系列按等比级数排列的数值, 将动物一只一只序贯地进行实验。此法适用于快速反应试验,方 法简便,节约动物。操作时先选择一个接近50%反应率的剂量, 当动物出现阴性反应(不死)时,就用高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物; 反之,当出现阳性反应(死亡)时,就改用低一级剂量给予下一只动 物。试验所需动物应在试验开始前就确定好。由于把剂量集中使 用在50%反应率上下,故可节省实验动物。但此法不易求得误差,


简化寇氏法精确度不及以上三法,但比较简便实用,为大家所欢迎, 已成为一般实验室中的常规方法。
序贯法最简便,且节省动物,但不能求得误差,无法比较,故通常 较少使用。

因此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所求的LD50值,无法进行显著性测验,
无从比较。


计算LD50的方法很多。上面所介绍的五种方法中,
以加权直线回归法最为精确,但其计算过程复杂,且必须先进行目 测法,故不作常规使用。 图解法中所用各种图表的数学原理较严密,因而结果相当精确。但 毕竟手续较多,只有熟练使用后才感到方便。它与目测法虽均依据 目测以定直线,并在此后进行测定的来回过程。但熟练者一次目测 所定直线仍较准确,不致反工重绘。
半数致死量的实验方法
(1) 目测概率法: 简称目测法或概率单位法。本法是基于前述基本理 论而建立起来的。它要求实验设计尽可能不出现死亡率0%及
100%,因而其原始数据比较可靠。计算时首先列出在所试验剂量
(浓度)下动物的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其死亡率。再以浓度对数作横 轴,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作纵轴,将各对数值点在方格纸上。然后 顺着各点分布趋势,作一直线。最后从概率单位5.0处找出相应的 剂量(浓度),即为所求的LD50(LC50)。 此法比较方便适用,目测的直线可通过卡方测验以检验其是否合 适。如果结果中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所绘直 线不当,应另作更适宜的直线,直至检验合适为止。这样求得的 LD50是比较精确的。
步骤
LD50的理论依据是: 将一群动
物(如50只)等分为五组,每组 给予不同剂量,各组有不同 的死亡率,以毒物剂量作横
轴,死亡百分率为纵轴制成
曲线,则得到一个长尾的S形 曲线(如左图)。 图中可以看出,在低剂量或高剂
量处,剂量改变对动物的死
亡率影响较小,而在曲线中 段,即在50%死亡率附近, 坡度较陡,剂量稍有增减, 即能引起死亡率的急剧改变。 所以,使用半数致死量作为 毒物急性作用的指标是最敏 感、最有代表性的。 。

结果判定

在实验设计时应有一定的要求。应把动物分成若干组, 每组动物数量最好相等,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试验毒物。 两组间的组距应按几何级数依次增加,通常在1.3~1.5 范围。例如第一组(最低组)剂量为0.2mg/kg,则第二组 应为0.2×1.3=0.26mg/kg,第三组应为
0.26×1.3=0.34mg/kg,余依次类推。
如动物吸入毒物,以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表 示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浓度(LC50)。动 物种类和染毒途径不同,LD50也各异。 因此在表示LD50或LC50时,必须注明动 物种类及染毒途径等实验条件。 使用LC50时,还需规定吸入的时间或注明具 体时间。 但在动物实验中,不可能用一次实验的结果 代表该种属总体的50%死亡率的剂量,故 必须将实验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由于 动物群体的剂量-死亡数是一个偏态曲线 (如右图),直接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将产生 困难,必须将实验结果予以转换。





实验八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目的

学习科研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学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原理

半数致死量 (LD50) 是指一个毒物在实验生物的群体中可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在毒理学
中常用以测试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最为原始的急性毒性指标是最小致死量(MLD)和绝
对致死量(LD100)。前者指在一个群体中仅仅足够引起个别生物死亡的剂量,后者指生物 群体中全部出现死亡的剂量。但如果所用的动物数增多,则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发现更 为敏感的或耐受的动物,则最小致死量将随之不断下降,而绝对致死量也可能不断增高。 因此,这种方法所取得的参数是不够正确的,目前已少采用。如用动物实验制得剂量-反应 曲线,再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处理,所得半数致死量,则较有代表性,因此,它已成为常用 的指标。毒物的毒性是LD50的倒数,即LD50的数值越小,毒性越高。反之亦然。在毒物 的毒性分级中,常根据LD50的大小将毒性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或实际无毒等数 级。
其方法是将横轴中的剂量改成对数,使 它转换成正态分布的曲线(如右上图), 则剂量对数与死亡百分率便成一个对 称的S形曲线 (如右中图) 。 为使计算更为方便,还须再将对称S形曲 线的死亡率转换为概率单位,使之转 换成直线(如右下图)。
这样可按直线方程式y=bx+a计算,获得各种指标。该方程式表示直线内x和y值的关系, x代表剂量对数,y代表死亡百分率,用直线上的死亡率50%处的剂量对数,查其反 对数,即得实际的剂量。a是常数,亦称截距,即x=0时的y值,亦即代表在不给毒 物时,动物自然死亡的估计。从这曲线上可查得最小致死量和绝对致死量,分别用 LD1、LD99或LD5、LD95表示,也可用直线方程式计算出来。从公式也可算得 LD0,即最大耐受量,它是使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毒而尚未致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它与LD100 一样,受到个别动物的敏感度的影响太大,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在统计理论上,正 态曲线向左右伸展,绵延无穷,找不出与LD0或LD100相应的概率单位。由于实验 资料具有抽样性质,所算出的LD50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故必须计算其95%可信 限。它由LD50值加减1.96倍标准误后所形成的高限和低限两个值组成。

直线方程式中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该直线的斜度。斜率愈大,表示该毒物的剂量
有微小改变时,即能引起死亡率的较大改变,所以可通过斜率比较两种以上LD50
相近的毒物的毒性性质,或比较一种毒物在几种不同染毒途径时,表示一种实验动 物对该毒物敏感性的分布,斜率越大的直线,表示该毒物 (或染毒方式)的毒性越大。 如果直线的斜率相等,则表示毒物的毒性也基本相似。 经过统计学处理的LD50的斜率,比LD50本身有更多的意义。如下图所示,A和B 是两种不同毒物,它们的斜率不同,但有相同的LD50。此外,斜率平缓,说明毒 物的吸收差,解毒和排泄快,或毒作用的特异性差(如煤油)。斜率陡峭常说明毒物 吸收快,出现毒作用快,并具有重要的特异性毒作用(如氰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