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陕西华县皮影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doc7888
渭南师范学院2011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项目名称:陕西华县皮影戏项目作者:李智慧指导老师:***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前言陕西华县被称为皮影故乡。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
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华县皮影戏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
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
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研究目的: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了解要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交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对华县皮影戏的研究来呼吁相关部门以及更多的人来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戏──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级***指导教师齐**博士摘要: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关键词: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弦板腔灯影戏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
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皮影,体形较大,高约12寸许,其轮廓比例匀称,造型美观,脸谱图案夸张。
男性角色刀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多刻通天鼻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
疏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中国三大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中国三大皮影戏的艺术特色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
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镌刻·牛皮),甘肃省陇东地区(传世)。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
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
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
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
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
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
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
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
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
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罗通扫北(牛皮·镌刻),甘肃省(传世)。
■陕西皮影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各地的皮影
电影推荐:皮影王
江南水乡海宁。艺人王大江自小昆曲科班 出身,但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 “走马灯”在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 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某夜,当他在月 下的江边观赏夜潮时,一只神秘的木箱被 巨浪冲上岸。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 而是三个皮影人物,还有一本戏考《芙蓉 记》。于是一个泣神鬼、惊天地的皮影和 皮影王的故事开始了。
各地的皮影
一、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 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 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 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 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 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 得宜、虚实相生。
二、晋南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 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 与陕西皮影相似。皮 影的用线除了虚线、 实线之外,虚实线、 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 为别致 。
三、陇东皮影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 平凉、庆阳各县 。陇东皮 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 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 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 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 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 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 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唐山皮影
皮影艺术是以 民俗生活为基 础而生存和发 展的,另一方 面,皮影艺术 又深刻地反映 了丰富多彩的 民俗生活,是 民俗文化传播 的重要载体之 一。
皮影本身也是一种 极具价值的研究对 象,大而言之,它 对中国的民俗研究、 民间文学研究和历 史、美术、戏剧的 研究都具有极高的 价值。具体而言, 它也为中国传统建 筑的研究、家具研 究、室内陈设研究 和服饰、生活用品、 交通工具及兵器的 研究提供了可资参 考的形象资料。
陕西华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及创新运用探究
陕西华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及创新运用探究作者:徐颖来源:《卷宗》2017年第35期摘要:在了解陕西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皮影造型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皮影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意向的、元素的抽取、延展、重构、组合等艺术手段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关键词:造型;皮影;艺术特点皮影艺术是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和发展基础,它的审美思想、造物原则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设计的语言。
本文追溯皮影艺术历史发展,把握当下的流行趋势,探析皮影艺术语言,探索传统皮影文化与现在设计的契合点。
1 陕西皮影造物的艺术特点皮影的人物造型具有“外简单内繁琐”特点,人物的外轮廓比较简单、概括而内部的镂刻却十分繁复。
在图案的构思上,大胆地吸收了当地民间刺绣、剪纸中的各类纹样。
其图案地组成,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放射与回旋,都体现出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装饰性和秩序性。
皮影雕刻中大量使用短线,月牙纹、月牙点、梅花点、圆点、锯齿纹等出现频率较高。
各种点类不仅在结构线上,也可以用来装饰纹样、组织图案,根据不同物象的特征、形状、进行长短、宽窄、曲直的变化。
1.1 皮影造物的平面性构图与人物造型上平面化是皮影艺术显著的特征。
这个特征是由皮影的表演方式决定的。
因为人影只能在布幔一侧来回运动不能前后移动,所以皮影的一些制作方式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造型平面化的特征。
也就是说皮影人物展现出来只有侧面没有正面,这样情况下,皮影只有增强侧身造型表现力来突出它的效果。
在皮影景物的设计上,艺人们多会采用富有立体感又是平面构成的艺术手法来雕刻绘制,在完整的皮影中,有平视、仰视、附视等多种视点,它们不受时空的局限把各个角度的美都陈列在一个平面上。
几何式的造型在皮影中非常普遍,它是一种建立在超越自然客观事物局限性上,以人的意象观念为基准的造物方式。
它不受时空局限和理性参与,按写意的目的来塑造形象。
这种方式往往能突出重点部分的刻画,并能更好地进行夸张变形让人物形象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魅力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魅力作者:张静来源:《神州》2012年第09期【摘要】皮影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而华县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被国内外皮影艺术研究人士公认为是中国地方皮影和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华县皮影与世界皮影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重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华县皮影;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0-021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
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 华县蕴育皮影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华州,即今日的华县,是陕西东部的重州。
历代建都于长安的帝王皆在华州置府衙、建驿亭;布重兵,遣要将,视华州为要冲。
古时的华州,因长年伴随着军事活动,是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和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
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化开放化的文化艺术氛围,这些都使得华州成为当时“人文鼎盛”的地区。
华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皮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传统风俗,如消灾纳福、逢年过节、社日庙会、得子贺岁和婚丧嫁娶等活动则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1.2 华县皮影艺术的起源:关于华县皮影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说汉文帝的幼子爱哭闹,照顾太子的宫女用树叶剪成人影,借着窗户里照进来的阳光,一边舞动一边哼唱小曲,太子转涕为笑。
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
另一说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华县皮影造型的象征性分析
华县皮影造型的象征性分析地处陕西的华县皮影,造型特点非常独特,其形象质朴单纯特征明显,线条凝练概括生动而有气韵,装饰精巧细致丰富而不拖沓。
在造型的刻画与表现方面华县皮影吸取了陕西剪纸和戏曲脸谱的艺术造型特征,形成了具有象征性、程式化、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征,这里我们就华县皮影的艺术造型的象征性给予展开论述。
象征是华县皮影造型创作的艺术方法之一。
象征是用以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于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而非故意的相似;特别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符号表现看不见的抽象事物,有如一种意念、一种品质、一种表征、一个国家或一个教会的整体。
所谓华县皮影造型的象征手法,指的是寻找某一个华县皮影的造型样式、某种色彩、色彩搭配、构图样式等造型语言形式,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或表达某种皮影戏表演中某种富有特殊意义事理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在华县民间艺人的皮影创作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剧目演出的需要,参照秦腔剧场表演,通过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而非故意的以某种皮影造型表示一定意义、意念、观念、场面等。
贴在华县皮影剧团舞台两侧的对联,“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对舞百万兵”正是对皮影表演这种象征性的完全表述。
从影戏表演中的形态作用来划分,华县皮影造型可分为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器物道具造型四类。
其中人物造型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并且以鼻尖口小,秀婉妩媚为主要艺术特色。
因此我们看到雕刻艺人们在对不同人物的雕刻上使用不同的刀法,用典型化造型形式来象征某一类人物特点,或者表示某种具体的人物性格。
在人物造型象征方面突出体现在,以程式化、典型化五官来象征不同的戏曲人物类型,比如眉毛雕刻,平眉象征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能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这些典型化的造型语言可以表现正面男性角色的阳刚之美,用弯眉毛、细眼线、樱桃口、细腰小脚来表现旦角女性的阴柔之美,用实脸圆嘴去呈现丑角的诙谐和幽默等。
由于民间雕刻艺人们在区分不同具体角色时,往往会以该角色象征性道具服饰、典型化的装饰图案作为人物特征表现的主要依据,面部雕刻只需体现出角色的主要属性就可以了(如生、旦、净、末、丑、职业、年龄、性别等),所以就造成华县皮影人物造型鲜明的象征化特征。
219482138_华县皮影:一张皮子的光影世界
● 编辑 亢丽平、武侠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旧称“华县”,这里的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大众喜爱,它集雕刻、戏曲、绘画于一身,独有的“推皮走刀”制作技法塑造出了个性鲜明的皮影人物,也体现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张皮子的光影世界华县皮影中华名物Chinese Specialities皮影戏始于秦汉,最初是在宫廷表演,唐朝以后流传到民间,成为一项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被誉为研究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华县(现为渭南市华州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因地处华山脚下而得名。
皮影作为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华县皮影人物高约1尺(33厘米),颈、肩、腰、膝、肘等处有轮盘牵线。
皮影通过姿态和五官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柔,人物形象或刚直不阿,或夸张诙谐。
影人的服饰大轮廓由菊、兰、梅、竹配以字、雪花、鱼鳞等图案而成。
着色用镂线区分,以大红大绿构成强烈的对比。
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多为侧脸、侧身,这种符流传千年的『民间电影』号化形象始终让观看者处于最佳观赏视角。
皮影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色3大工艺24道工序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考究。
雕刻过程需要用到30多把刀具、凿具,一个简单的人物需要刻凿3000多刀才能完成。
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推皮走刀雕刻百态制作皮影时,首先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然后进行制皮、画稿、过稿、镂刻、上色、熨烫、装订等步骤。
第一步:选皮。
一般选用3至5年关中黄牛臀部的皮子,只有这种皮子染色后的色彩、透光度、柔韧性才能达到表演皮影戏的要求。
第二步:制皮。
将皮子与草木灰放入凉水中脱脂后,对其多次进行刮制-浸泡-悬挂阴干等操作,再将皮压住“走风”,使牛皮逐渐变干。
第三步:画稿。
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勾绘,并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第四步:过稿。
华县皮影艺术论文
华县皮影艺术论文摘要:华县皮影为纯手工艺术精品,是承载了民间艺人深刻情感的一门艺术。
先民发明了皮影艺术,加上皮影艺人的精雕细琢,再到皮影表演者的操纵表演,一个个皮影人物犹如被赋予了灵魂,鲜明的人物个性,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都在这方寸之间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华县皮影中饱含的制作艺人的内心情感,是不会被时间所掩埋的人类记忆。
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富有精神内涵的华县皮影有必要作为一种民族符号传承下去,并得到发扬和创新。
皮影艺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皮影艺术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明清为鼎盛时期。
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戏是融合了戏曲、文学、音乐、舞蹈、灯光、雕刻、绘画以及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的美称。
皮影艺术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独特,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本文从造型特征、色彩以及民俗特色三个方面探讨华县皮影的艺术价值。
一、造型特征皮影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
因此华县皮影制作精巧,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流畅精细,图案的装饰效果明显。
华县皮影的主要制作材料为牛皮或驴皮,造型夸张,雕刻细腻,不易变形。
华县皮影小巧玲珑,身高约33厘米,形态变化巧妙,影人身段与头的比例约为五比一,头显大而个性突出。
影人的肢体一般分为头、上身、下身、两个上臂、两个下臂以及双腿双手共11个部分。
通常上身和双臂偏长,因此表演时影人动作灵活夸张,使形象更适合于在灯影下的表现,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皮影人物脸部造型是在戏曲脸谱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变形夸张。
华县皮影人物眉眼延长至鬓角,通过艺术的夸张,来表现人物的神韵。
旦角影人将女性角色仪态的温柔优美,动作的妩媚动人表现的淋漓尽致。
旦角的面部造型精致细腻,弯眉线眼,神态温婉灵动,秀丽文静。
光与影交错的表演间,在皮影艺人精湛的操纵下更显得娴静空灵。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通过皮影、背景音乐和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陕西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演出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它还被称为“风灯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以皮影为载体,用灯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产生阴影效果,再配上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情节。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形象和幕布的背景,所有这些都是由操纵皮影的戏曲艺人完成的。
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舞台背景、音乐歌曲以及流程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定,使得陕西皮影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多采用黄土制成的皮影,因此皮影多呈现出浓厚的陕西特色。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操作皮影的技巧,这其中包括了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
同时,演唱的音乐和歌曲也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凭借着他们的技巧和才华,将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陕西皮影戏在故事内容上主要以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题,包括了大量的英雄、美女和妖魔鬼怪等角色。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陕西皮影戏还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舞蹈、曲艺等,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富有魅力。
陕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中国,陕西皮影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国内的一些剧院也常常邀请陕西皮影戏团到他们的剧场进行表演。
而在国外,陕西皮影戏也频繁地在不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之,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陕西的皮影
陕西的皮影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
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要说皮影产生的故事,那得追溯到西汉时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在陕西皮影有四大流派:有东路的碗碗腔皮影,南路的道情皮影,西路的弦板腔皮影,北路的阿宫腔皮影,以东路皮影最为优秀。
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华县皮影成熟完备的体系在问世之初深受巫术,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受华州地区繁荣多样的地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儒、释、道思想和世俗生活,在受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后始成为民间的艺术,最终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其民俗与信仰的关系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
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
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
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编者按: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国的皮影艺术也体现了这种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本栏目连续两期分别介绍了山西孝义和陕西地区的皮影艺术,展现了两地区皮影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内涵,希望读者读后能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皮影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
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陕西皮影艺术特征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
陕西影戏又称“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
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
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
皮影戏源于唐代,是由宫廷艺人为皇宫内院演出而逐渐流传民间的,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皮影戏流传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传至山西、甘肃和河北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
陕西皮影戏音乐唱腔既有传统曲牌联唱(又称“十番”)又
有西皮、二黄、青鼓等多种板式变化。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同时兼用月琴、琵琶、三弦等,也有用笛子和唢呐伴奏的。
唱腔以西皮为主,它以委婉缠绵而著称于世。
陕西皮影戏最大的特色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俱全,它包括:道具、布景和人物造型三个部分。
道具主要有:灯(灯)、台(台板)和皮影。
布景主要有:幕布、桌子和各种道
具等。
—— 1 —1 —。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
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2021-02-13浅谈陕西皮影浅谈陕西皮影化特征论文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
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陕西皮影艺术特征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
陕西影戏又称“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
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
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
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
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
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
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皮影戏,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承。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皮影戏一直被视为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传统艺术,其独特的特色在于其表演形式、艺术风格、剧情内容和受众群体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灯光、皮影、幕布和声音等元素进行表演的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表演者身后放置一张小巧的布帘,布帘的割出若干小洞,通过在布帘内部放置蜡烛或照灯进行照射,使得影子透过布帘映射到布帘的外部,形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因此,皮影戏在表演形式上充满了神秘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皮影戏的艺术风格独具魅力。
由于皮影戏是一种通过影子来进行表演的形式,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皮影戏中,表演者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和变幻,来表现人物的形体、表情和动作,从而使得角色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同时,在皮影戏的表演中,音乐和声效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强戏曲的氛围和情感表达,使得表演更加动人。
因此,皮影戏的艺术风格兼具神秘感和感染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皮影戏的剧情内容丰富多彩。
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皮影戏的剧情内容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皮影戏的表演中能够呈现出更为生动和具体的形象,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皮影戏的艺术家们也会不断创新,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和元素融入到剧情中,使得皮影戏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因此,皮影戏的剧情内容既传承了传统的文化精髓,又具有现代的时代特色。
最后,皮影戏的受众群体独具特点。
传统皮影戏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戏曲形式,其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儿童之间。
中老年人对皮影戏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他们在年轻时就曾经欣赏过皮影戏的表演,对皮影戏的传统文化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
华州皮影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分析
华州皮影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分析1. 引言1.1 华州皮影的起源华州皮影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起初,皮影戏是用来祭祀神灵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广受民众欢迎。
据传说,华州皮影最早是由一位叫李渊的人所创造,他利用兽皮和竹筒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皮影并进行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州皮影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
皮影戏在华州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华州皮影的起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世代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其原始的古老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州皮影的起源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创造力。
1.2 华州皮影的传统特点华州皮影是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其传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华州皮影的主要表演角色是以传统故事为基础的人物形象,如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等。
这些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塑造精细,栩栩如生,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情感。
华州皮影在表演形式上注重戏剧性和技巧性。
皮影戏演员不仅要掌握皮影戏的基本技能,如操纵皮影、配音和演技等,还要能够在表演中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得观众可以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华州皮影还注重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呈现。
在表演中,演员会加入一些地方习俗和风俗文化元素,以增加趣味性和亲和力,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皮影表演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华州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瑰宝之一,通过其独特的传统特点,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华州皮影的技艺和表演形式华州皮影的技艺和表演形式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技艺的传承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包括制作皮影、操纵皮影及表演。
制作皮影需要选用上等的兽皮经过特殊处理,然后雕刻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角色和道具,再上色完成。
皮影戏的表现手法
皮影戏的表现手法1、就人物形象而言,皮影中的人物多以阳刻雕刻出面部,以阴刻来表现身体服饰,因而面部多为简练明快的线条组成,身体及头部装饰部分则以复杂富丽的纹样构成,人物的大小比例大致遵循五庭的原则,头部被刻意的夸大,这样一来,面部的简洁与主体部分的繁复对比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视觉效果;2、在整体人物线条的表现上也体现了曲直的对比效果,人物身体的各个部位大体是以几何分割的造型方式来表现的,身体、四肢都呈现出长条形的直线块面形态,而在面部及服饰的细节部分又加入了曲线的优美成分,打破了几何结构的呆板,平添了精致、细腻的装饰美感;3、在皮影人物的服饰刻画中也表现出浓厚的平面装饰意味。
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人物服饰被点缀以不同的花纹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在装饰过程中以反复、重叠等方式分饰在衣服的各个部位,以达到丰富人物形象、美化服装的装饰目的。
l皮影戏的简介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华州皮影的特点及文化创意分析
1 华州皮影的起源华州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东部地带。
华州是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的一个小县城,如果只说名字的话,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诞生在这里的一个艺术门类,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就是——华州区的皮影戏。
皮影又被叫做灯影,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为材料制作成的人物剪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门类之一。
皮影表演通常将音乐、美术等融为一体,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的形式之一。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的发源地为陕西,在秦汉到隋唐发展最为繁荣。
皮影原本一直属于宫廷戏,唐代以后才开始流传到民间,并且不断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
中国很多地方的戏曲剧种,就是从皮影戏的唱腔中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
2 华州皮影的发展热点2.1 历史文化悠久皮影戏在古代一直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到了宋代它才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在清代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也越来越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
在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华州皮影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品种之一,它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众多戏曲文化已经逐渐衰落的景象下,华州皮影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2.2 贴近市农阶层华州皮影之所以能受人们的青睐,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自身的魅力,而是因为它越来越贴近市民阶层,更多的是融入了当地人的情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产生共鸣,亲民性也是其吸引众多人慕名而来的原因所在。
只有多多贴近市民的生活,使其既能保持原有魅力,又能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将传统戏曲和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样华州皮影才能走得更远,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2.3 制品形象丰富华州影人的制品形象以丰富多彩著称,其中包括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形象。
华州皮影紧随时代步伐,传统单一的皮影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做到稳重求变,才能发展的更好,华州皮影也在不断地追求创新,由原来单一的制品到现在多变的制品形象,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同时更是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扩展。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的造型及色彩特点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人物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贾未名“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大明宫词》中国的皮影是一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窥看到它的样貌,那段出自于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关于皮影戏中的对白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尘世的诸多情感被表现为质朴的艺术形态,简练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再现,并且以华丽动人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宋代是皮影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于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些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即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他们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后来,宋·岳珂《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帝益以幻眼、走棠、寻橦、舞轮、弄碗、影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史记》、《汉武故事》中也有关于影戏处于汉武帝的记载。
在《故都百戏图考》中,齐如山认为影戏发源于唐代长安。
虽然关于影戏也就是萍影艺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考,但在宋代皮影戏已在中国城市中得到普及,并且影人的雕刻已从素质雕镞发展成为了刻皮设色。
元代以后,影戏盛行不衰,并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活动等二流布全国,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艺术的魅力就包含了很多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带有戏曲含义的皮影戏,另一个则是作为道具的皮影,除了带有各地风情的唱腔中对各种动人的民间传奇的表现,为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外,作为道具的皮影本身也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绵延数千年,流传广阔,遍布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华东各省,由于地区的差异又产生了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丰富多草的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陕西华县皮影人物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贾未名
“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那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大明宫词》
中国的皮影是一种广为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窥看到它的样貌,那段出自于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关于皮影戏中的对白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那个短暂的瞬间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尘世的诸多情感被表现为质朴的艺术形态,简练概括的造型里,生活的细节被一一再现,并且以华丽动人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宋代是皮影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相传于我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些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即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他们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后来,宋·岳珂《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帝益以幻眼、走棠、寻橦、舞轮、弄碗、影戏……”另外在晋·干宝《搜神记》、《史记》、《汉武故事》中也有关于影戏处于汉武帝的记载。
在《故都百戏图考》中,齐如山认为影戏发源于唐代长安。
虽然关于影戏也就是萍影艺术的确切起源并不可考,但在宋代皮影戏已在中国城市中得到普及,并且影人的雕刻已从素质雕镞发展成为了刻皮设色。
元代以后,影戏盛行不衰,并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宗教活动等二流布全国,并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皮影艺术的魅力就包含了很多的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带有戏曲含义的皮影戏,另一个则是作为道具的皮影,除了带有各地风情的唱腔中对各种动人的民间传奇的表现,为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外,作为道具的皮影本身也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绵延数千年,流传广阔,遍布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华东各省,由于地区的差异又产生了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丰富多草的地方特色。
其中陕西被公认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陕西皮影作为秦晋皮影的代表,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陕西皮影大多参考汉唐碑刻和陶俑的风格形态,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
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形象设计饱满生动,并具有较强的装饰风格,在皮影的面部处理当中,陕西皮影面部线条洗练生动,人物性格卓然可观。
陕西皮影又可分作南北两路,陕西华县的皮影作为南路皮影的代表,有着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
华县皮影不似北路皮影那样粗犷简练,而是在严谨之中透着细腻与精巧,人物形象以豹头深眼居多。
华县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作为皮影戏的主角——人物的造型往往突出体现了各流派皮影的艺术精华,每个人物造型一般被分为“头茬”和“身段夹子”两大部分,又依据角色的不同派生为生、旦、净、末、丑五种不同的类别,而其造型的特点也根据曲目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头茬”,即皮影中影人的头部造型,一般分为脸谱和头饰两个部分。
华县皮影的头部造型突出比例较大,占身体长度的七分之一,带有民间剪纸人物的特点,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塑造面型,个别丑、怪形象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
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型特点。
影人的头茬是人物性格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地强调与夸张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方法,华县皮影头茬的造型中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阳刚与阴柔。
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也有张口和抿口之别。
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在华县皮影的影人头茬中,旦角的面部造型最为细致,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其雕刻手法以阳刻空脸为主,刀法婉转,线条柔和,与头饰大面积的阴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合光影的表现,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将女性角色通灵细腻的特
性、温柔娴静、妩媚动人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女性的阴柔之美。
其他男性角色的影人头茬中,华县皮影中头茬的脸部以大面积的阴刻铺底,却独在眼部以阳刻雕琢出眼球,显得目光炯炯传神,整体形象浑厚饱满,这些影人的头茬多以实脸皱眉的形象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
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鸡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
净角的雕刻手法,线条平和,刀法稳健,刀法挺直,线条粗犷奔放,以放射形状的线纹,将其暴躁骁勇的气质揭示得逼真生动,而洋溢着将士威武英俊的阳刚之美。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的神情,赋美态于陋形之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
丑角的刀法更是独具匠心,为强化个性特征,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呼应,俗中见雅,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从而产生出刚柔雅俗交融之和谐美。
“身段夹子”,又称作“戳子”,也就是皮影人物的肢体服装,由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类别。
影戏的服装款式与戏曲的大致一样,衣服的种类很多,样式不一而足,但大体上平民的服装纹样简单质朴,所以又称“片子”,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的身段则会雕琢较为繁复的纹样,华丽而多彩。
华县的皮影最重雕工,在这些影人的身段上这些精巧的雕工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在平民的片子上,华县皮影也很少放弃镂雕的机会,这些身段一般以正侧面为主,以镂空为主要手法,以刀凿代笔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运用简单的几把凿、刀,即可雕出多种形式的图案花纹,如甲靠花纹图案就有雪花、(卍)万次、梅花、鱼鳞、星眼、人字,十字,松针等互套的四方连续图案。
华县皮影身段上的花纹细腻纤巧,且兼用明刀暗线,以精雕细琢的雪花万次、梅兰菊竹、福寿字形等图案装饰密密的铺陈于服装之上,镂线与凿孔互衬,交相辉映,使玲珑剔透的影人繁而不冗,质朴单纯的影人简而不空。
这些皮影身段上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
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作正面处理,而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
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华县皮影的色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再以墨色加以柔化。
着色采用中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再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装饰趣味。
在设色上华县皮影多以补色搭配作为配色的主要手法,或以大面积的绿色作底,点缀红色的花样,或以红色作衣绿色为裳再交错以各色的花样,最后用墨色勾勒区分,从而获得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
影人衣着服饰的用色,贫富有别,老幼各异。
旦角衣着多用高纯度的艳色,经浓墨重压,富丽而不艳目。
有的则能充分利用牛皮本色,淡色着里,深色压边,刀纹补白,呈现出端庄大方、清素典雅的格调。
老生老旦用色单纯,最多不过两三色,在衣领袖口处以素色空心花纹装饰,而显得既朴素又大方。
穷家生、旦形象,多用绿、黑、黄、赤、蓝等单色,辅以简练的刀路线条,在屏幕上则形成淳朴素洁的明快色调。
华县的皮影以其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而独树一帜,在世界皮影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对于华县皮影艺术的研究涵盖了艺术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动态艺术,它保留了诸多最为本源和乡土的艺术讯息。
即或是仅仅作为演出道具的影人已让我们叹为观止,在这里我们仅能展现出这座宝藏中极小的一面,在那绵延婉转的唱腔中有着更多丰富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