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广西地质构造运动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第二幕 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构造运动。早白垩世末该构造运动波及全区,产生大规 模的断裂活动和较强的褶皱及岩浆侵入。形成许多北东、北西向区域性大断裂, 它们对晚白垩世盆地的形成和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沿着博白— 岑溪、南丹— 昆仑关断裂带有较强的重熔或同熔型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陆川、昆仑关、南
运动 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 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 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 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 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 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 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 —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丹县大厂等为数众多的岩体,并有钨、锡、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岩体同 位素年龄值108116Ma。此时,火山活动几乎遍布所有盆地,火山总体由东南往西北,由强到弱, 由酸性向基性的变化规律。
燕山第三幕 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晚之间的构造运动。该运动影响全区,导致普遍的地壳抬升 和极为强烈的块断运动,使晚白垩世地层产生宽展型褶皱。博白—岑溪、灵山— 藤县、南丹— 昆仑关等北东、北西向和部分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再次发生激烈活动。在这 些断裂带上,以及它们之间交接复合部位,造成一些直线状、折线状和交线状第 三纪前的盆地基底构造。盆地中早第三纪的类磨拉斯山麓快速堆积,说明由该构 造运动造成的块断山高差比较悬殊。在博白— 涔溪深断裂带及其东南侧,桂西南丹、巴马、都安和英桥等数十个浅成或超浅成 中、酸性斑岩类小岩体和煌斑岩岩群,并有钨、锡、钼、铅、锌和稀土等成矿作用 。同时,形成白垩纪上统罗文组与西垌组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其底部有厚 度不等的砾岩。同位素年龄值80-90Ma。
印支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三幕。发生于晚、中三叠世之间的构造运动,称印支运动。是 继广西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极其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波及全广西,使地层发生褶 皱,桂西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从此结束海相地层的沉积转而进入陆相沉 积新阶段。十万大山地区上三叠统平垌角度不整合于中三叠统板八组之上,以及 沉积不整合于印支期台马岩体之上,其中缺失晚三叠世早期沉积;其余地区为晚 三叠世晚期— 早侏罗世早期的那周尾组或天堂组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造线方 向各处不一,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台地区为缓开 阔的褶皱,盆地区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构成 了桂东南— 桂南一带的岩浆岩带,岩体同位素年龄偏新或偏老,摆辐较大,为160390Ma,一般为200230Ma,伏波岩体侵入下三叠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年龄值为235Ma,大致可 代表该运动的时限。
郁南运动 莫柱孙1965年根据广东省郁南县所见奥陶系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而创名。广 西岑溪县筋竹至广东郁南一带,奥陶系底部或下部砾岩中含有变质的砂、页岩和 花岗岩的砾石;博白县黄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 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45米的砾岩存在;桂东北兴安— 龙胜一带,在其影响下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寒武纪半深海— 深海相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变为早奥陶世白洞期浅海相含藻类碳酸盐沉积。云 开大山地区下古生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487— 552百万年,时间与该运动相当接近。桂北、桂中、桂西广大地区只见寒武系出露 而无奥陶系分布。说明在早奥陶世沉积之前,广西地壳曾发生过部分隆起上升, 海域收缩,同时使早奥陶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东吴运动 地壳运动之一。李四光1931年在江苏省南京附近创名,系指发生于早、晚二叠世 之间的地壳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地壳上升运动,全区大部分地区上二叠统底部 为厚数米至20余米的粘土矿层或铁铝岩,标志着地壳曾经过较长时间的上升剥 蚀阶段。但在钦州一带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性质,使钦州残余海槽封闭, 这时广西地区已完全进入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之内,而桂西地区处于台盆构造 环境中的早、晚二叠世则为连续沉积。东吴运动影响较广,强度各处不一,具有 从东往西强度从强到弱的趋势。
黔桂上升 地壳运动之一。赵金科等1959年根据广西下二叠统栖霞阶和上石炭统马平群间 的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现已查明,广西大部分地区石炭、二叠 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仅南丹、河池一带以及平乐县二塘见栖霞阶与马平群或 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些地区栖霞阶底部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炭质页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夹薄煤层或铝土矿,其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覆于上石炭统顶部凹凸不平的 风化侵蚀面上,表明晚石炭世末地壳局部上升并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
广西运动 丁文江1928年创名,是指造成广西泥盆纪“莲花山砂岩”与“龙山系”(下古生界)角 度不整合接触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的地壳变动,相 当于世界通用的加里东旋回的末幕。广西运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一次造陆 性质的褶皱运动,除钦州— 玉林一带未受影响外,全区丹洲群至志留系均被卷入褶皱,并上升成陆地遭受剥 触。该运动纪录的显著标志是泥盆系普遍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古生界和更老的 地层之上,在环江、罗城、融安、永福、临桂、兴安、全州一带,中泥盆统乃至上泥 盆统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寒武系和其它更老地层之上。泥盆纪海浸到达较晚的桂 西、桂北等地亦见超覆现象,如德保至隆林一带,下泥盆统塘丁组与寒武系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该运动,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越城岭、猫儿山、海洋山等 花岗岩体,它们侵入于下古生界而且大多数与泥盆系呈沉积接触,同位素年龄值 为377—418百万年。这一年龄值大致代表了广西运动的时间。
燕山第一幕 发生于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该构造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褶 皱和断裂,同时产生强烈的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山、姑婆山、栗木 等数十个燕山早期岩体或岩群,并有钨、锡、铌、钽等成矿作用。共有三次岩浆侵 入:第一、二次为酸性岩;第三次以酸性岩为主,部分为中性或基性— 酸性岩。桂东及桂东南下白垩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但在 十万大山盆地却不明显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值157— 195Ma。在该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块断升降运动活跃,沿着北东向灵山— 藤县、凭祥—大黎深断裂之间、桂林—来宾大断裂和东西向宜山— 柳城大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或拗陷盆地。此时本区地壳被分割成 桂西、桂北、桂东和桂东南四个块断区。块断区边缘及桂东南块断区内部分地区 地势比较低洼,早白垩世在这些低洼处,积水成湖,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陆相 盆地。以十万大山和贵县桥圩盆地规模最大(面积2500— 6000多平方公里)。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数百米至五千余米 的类磨拉石和红色复陆屑建造,来宾和桥圩盆地部分为含膏盐建造。
北流上升 莫柱孙1962年根据北流市民安水库出露的下志留统底砾岩中,见有天堂山片麻 岩砾石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75、1980年确定民安 水库下志留统灵山群下部之下有一套厚数十米至数百米由粗砂岩、含砾砂岩和 砾岩组成的滑塌浊积岩系。在广西,志留系只出露于桂东南、桂南和桂东北地区 ,其它地区未见奥陶系和志留系,说明发生于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的北流运动, 使郁南运动形成的隆起区继续抬升和扩大,海域亦因此进一步萎缩,致使部分地 区没有奥陶、志留系沉积。
四堡运动 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 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 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 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 时间大致在1000— 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 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 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 。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 向东变弱。
桂西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二幕。发生于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之间,称桂西上升运动 。在隆林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此外,在桂西和桂西南一
带,早三叠晚期和中三叠世初普遍有酸性火山活动及少量的中性— 基性火山活动。在武鸣县灵马、田阳县那么一带产生近东西向轻微褶皱,地壳露 出海面,经过短期侵蚀之后,又继续下沉,形成下三叠统与上覆中三叠统或中三 叠统下部与底部地层之间微角度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中三叠世,桂西地区 地壳急剧下沉,海水变深,地槽型沉积迅速向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扩大。
富禄上升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 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 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 。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 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 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 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肯城上升。这次发 生于震旦纪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的构造运动,涉及面小,主要发生在罗城肯 城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苏皖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一幕。发生于早三叠世与晚二叠世之间,称苏皖上升运动,在 龙州— 扶绥一带,下三叠统超覆于上二叠统或下二叠统之上;在隆林安然一带,下三叠 统上部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表明地壳具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并遭受短暂剥蚀。其 它广大地区仍然处于水下环境,继续接受三叠纪沉积,其间振荡运动及海底火山 活动强烈,形成三种不同的沉积建造;一是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建造;二是浅海— 深海盆地相碎屑岩建造;三是火山岩建造。同位素年龄值为245Ma。
燕山第四幕 发生于白垩纪末与第三世初的构造运动。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陆相断陷 盆地褶皱隆起。桂北和桂西大部地区地势较高,遭受剥蚀,缺失沉积。桂东南、桂 南、桂东地区和右江流域,断陷盆地发育,湖泊星罗棋布。
喜马拉雅第一幕 发生于早、晚始新世之间早始新世末期,地壳一度上升之后复下沉。导致百色、 南宁盆地晚始新世与早始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形成不整合接触关系(百色盆地 那读组与下伏洞均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北 部湾地区地壳开始下沉,湖盆不断扩大变深,海水逐渐侵入,由陆相渐变为海陆 交替相沉积。该区发展为新生代大型沉积拗陷区,一系列横贯北部湾拗陷的北东 70度方向的阶梯式断裂的形成,改变了该区中生代以来北东— 北北东方向的构造格局。
平旺上升 这是发生于早、中泥盆世之间在桂南局部地区的一次上升运动。桂南平旺一带, 小董组底部有一套厚50m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具底冲刷,以及层凝灰岩、凝灰质 硅质岩,表明钦州海槽在早泥盆世晚期曾发生剧烈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 山碎屑流,属地壳上升运动性质。
柳江运动 朱森1932年命名,指广西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之间的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 李捷等1934年认为命名地柳江县拉堡镇马鞍山出露的石炭系与泥盆系间为“交角 不整合”。李四光1939年,张文佑等1941年,赵金科1947、1959年,都曾论及柳江 运动。广西石油普查大队1959年认为柳江县马鞍山所见的泥盆石炭系间实为断 层接触。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0年查明柳州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与上泥盆统 为整合接触,认为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柳江运动的地层纪录,但局部地区存在沉 积间断,如兴安县崔家乡长冲屯所见,上泥盆统五指山组顶部有侵蚀面;东兰县 金谷乡火烟洞见岩关阶平行不整合于融县组之上;龙州县武德乡逐卜、扶绥县渠 黎乡弄烟村一带,大塘阶超覆于上泥盆统之上。说明泥盆纪末期部分地区存在上 升运动,仍以柳江运动称之。
运动 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 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 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 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 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 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 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 —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丹县大厂等为数众多的岩体,并有钨、锡、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岩体同 位素年龄值108116Ma。此时,火山活动几乎遍布所有盆地,火山总体由东南往西北,由强到弱, 由酸性向基性的变化规律。
燕山第三幕 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晚之间的构造运动。该运动影响全区,导致普遍的地壳抬升 和极为强烈的块断运动,使晚白垩世地层产生宽展型褶皱。博白—岑溪、灵山— 藤县、南丹— 昆仑关等北东、北西向和部分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再次发生激烈活动。在这 些断裂带上,以及它们之间交接复合部位,造成一些直线状、折线状和交线状第 三纪前的盆地基底构造。盆地中早第三纪的类磨拉斯山麓快速堆积,说明由该构 造运动造成的块断山高差比较悬殊。在博白— 涔溪深断裂带及其东南侧,桂西南丹、巴马、都安和英桥等数十个浅成或超浅成 中、酸性斑岩类小岩体和煌斑岩岩群,并有钨、锡、钼、铅、锌和稀土等成矿作用 。同时,形成白垩纪上统罗文组与西垌组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其底部有厚 度不等的砾岩。同位素年龄值80-90Ma。
印支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三幕。发生于晚、中三叠世之间的构造运动,称印支运动。是 继广西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极其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波及全广西,使地层发生褶 皱,桂西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从此结束海相地层的沉积转而进入陆相沉 积新阶段。十万大山地区上三叠统平垌角度不整合于中三叠统板八组之上,以及 沉积不整合于印支期台马岩体之上,其中缺失晚三叠世早期沉积;其余地区为晚 三叠世晚期— 早侏罗世早期的那周尾组或天堂组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造线方 向各处不一,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台地区为缓开 阔的褶皱,盆地区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构成 了桂东南— 桂南一带的岩浆岩带,岩体同位素年龄偏新或偏老,摆辐较大,为160390Ma,一般为200230Ma,伏波岩体侵入下三叠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年龄值为235Ma,大致可 代表该运动的时限。
郁南运动 莫柱孙1965年根据广东省郁南县所见奥陶系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而创名。广 西岑溪县筋竹至广东郁南一带,奥陶系底部或下部砾岩中含有变质的砂、页岩和 花岗岩的砾石;博白县黄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 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45米的砾岩存在;桂东北兴安— 龙胜一带,在其影响下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寒武纪半深海— 深海相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变为早奥陶世白洞期浅海相含藻类碳酸盐沉积。云 开大山地区下古生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487— 552百万年,时间与该运动相当接近。桂北、桂中、桂西广大地区只见寒武系出露 而无奥陶系分布。说明在早奥陶世沉积之前,广西地壳曾发生过部分隆起上升, 海域收缩,同时使早奥陶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东吴运动 地壳运动之一。李四光1931年在江苏省南京附近创名,系指发生于早、晚二叠世 之间的地壳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地壳上升运动,全区大部分地区上二叠统底部 为厚数米至20余米的粘土矿层或铁铝岩,标志着地壳曾经过较长时间的上升剥 蚀阶段。但在钦州一带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性质,使钦州残余海槽封闭, 这时广西地区已完全进入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之内,而桂西地区处于台盆构造 环境中的早、晚二叠世则为连续沉积。东吴运动影响较广,强度各处不一,具有 从东往西强度从强到弱的趋势。
黔桂上升 地壳运动之一。赵金科等1959年根据广西下二叠统栖霞阶和上石炭统马平群间 的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现已查明,广西大部分地区石炭、二叠 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仅南丹、河池一带以及平乐县二塘见栖霞阶与马平群或 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些地区栖霞阶底部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炭质页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夹薄煤层或铝土矿,其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覆于上石炭统顶部凹凸不平的 风化侵蚀面上,表明晚石炭世末地壳局部上升并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
广西运动 丁文江1928年创名,是指造成广西泥盆纪“莲花山砂岩”与“龙山系”(下古生界)角 度不整合接触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的地壳变动,相 当于世界通用的加里东旋回的末幕。广西运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一次造陆 性质的褶皱运动,除钦州— 玉林一带未受影响外,全区丹洲群至志留系均被卷入褶皱,并上升成陆地遭受剥 触。该运动纪录的显著标志是泥盆系普遍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古生界和更老的 地层之上,在环江、罗城、融安、永福、临桂、兴安、全州一带,中泥盆统乃至上泥 盆统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寒武系和其它更老地层之上。泥盆纪海浸到达较晚的桂 西、桂北等地亦见超覆现象,如德保至隆林一带,下泥盆统塘丁组与寒武系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该运动,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越城岭、猫儿山、海洋山等 花岗岩体,它们侵入于下古生界而且大多数与泥盆系呈沉积接触,同位素年龄值 为377—418百万年。这一年龄值大致代表了广西运动的时间。
燕山第一幕 发生于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该构造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褶 皱和断裂,同时产生强烈的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山、姑婆山、栗木 等数十个燕山早期岩体或岩群,并有钨、锡、铌、钽等成矿作用。共有三次岩浆侵 入:第一、二次为酸性岩;第三次以酸性岩为主,部分为中性或基性— 酸性岩。桂东及桂东南下白垩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但在 十万大山盆地却不明显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值157— 195Ma。在该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块断升降运动活跃,沿着北东向灵山— 藤县、凭祥—大黎深断裂之间、桂林—来宾大断裂和东西向宜山— 柳城大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或拗陷盆地。此时本区地壳被分割成 桂西、桂北、桂东和桂东南四个块断区。块断区边缘及桂东南块断区内部分地区 地势比较低洼,早白垩世在这些低洼处,积水成湖,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陆相 盆地。以十万大山和贵县桥圩盆地规模最大(面积2500— 6000多平方公里)。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数百米至五千余米 的类磨拉石和红色复陆屑建造,来宾和桥圩盆地部分为含膏盐建造。
北流上升 莫柱孙1962年根据北流市民安水库出露的下志留统底砾岩中,见有天堂山片麻 岩砾石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75、1980年确定民安 水库下志留统灵山群下部之下有一套厚数十米至数百米由粗砂岩、含砾砂岩和 砾岩组成的滑塌浊积岩系。在广西,志留系只出露于桂东南、桂南和桂东北地区 ,其它地区未见奥陶系和志留系,说明发生于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的北流运动, 使郁南运动形成的隆起区继续抬升和扩大,海域亦因此进一步萎缩,致使部分地 区没有奥陶、志留系沉积。
四堡运动 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 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 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 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 时间大致在1000— 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 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 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 。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 向东变弱。
桂西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二幕。发生于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之间,称桂西上升运动 。在隆林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此外,在桂西和桂西南一
带,早三叠晚期和中三叠世初普遍有酸性火山活动及少量的中性— 基性火山活动。在武鸣县灵马、田阳县那么一带产生近东西向轻微褶皱,地壳露 出海面,经过短期侵蚀之后,又继续下沉,形成下三叠统与上覆中三叠统或中三 叠统下部与底部地层之间微角度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中三叠世,桂西地区 地壳急剧下沉,海水变深,地槽型沉积迅速向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扩大。
富禄上升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 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 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 。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 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 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 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肯城上升。这次发 生于震旦纪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的构造运动,涉及面小,主要发生在罗城肯 城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苏皖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一幕。发生于早三叠世与晚二叠世之间,称苏皖上升运动,在 龙州— 扶绥一带,下三叠统超覆于上二叠统或下二叠统之上;在隆林安然一带,下三叠 统上部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表明地壳具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并遭受短暂剥蚀。其 它广大地区仍然处于水下环境,继续接受三叠纪沉积,其间振荡运动及海底火山 活动强烈,形成三种不同的沉积建造;一是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建造;二是浅海— 深海盆地相碎屑岩建造;三是火山岩建造。同位素年龄值为245Ma。
燕山第四幕 发生于白垩纪末与第三世初的构造运动。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陆相断陷 盆地褶皱隆起。桂北和桂西大部地区地势较高,遭受剥蚀,缺失沉积。桂东南、桂 南、桂东地区和右江流域,断陷盆地发育,湖泊星罗棋布。
喜马拉雅第一幕 发生于早、晚始新世之间早始新世末期,地壳一度上升之后复下沉。导致百色、 南宁盆地晚始新世与早始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形成不整合接触关系(百色盆地 那读组与下伏洞均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北 部湾地区地壳开始下沉,湖盆不断扩大变深,海水逐渐侵入,由陆相渐变为海陆 交替相沉积。该区发展为新生代大型沉积拗陷区,一系列横贯北部湾拗陷的北东 70度方向的阶梯式断裂的形成,改变了该区中生代以来北东— 北北东方向的构造格局。
平旺上升 这是发生于早、中泥盆世之间在桂南局部地区的一次上升运动。桂南平旺一带, 小董组底部有一套厚50m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具底冲刷,以及层凝灰岩、凝灰质 硅质岩,表明钦州海槽在早泥盆世晚期曾发生剧烈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 山碎屑流,属地壳上升运动性质。
柳江运动 朱森1932年命名,指广西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之间的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 李捷等1934年认为命名地柳江县拉堡镇马鞍山出露的石炭系与泥盆系间为“交角 不整合”。李四光1939年,张文佑等1941年,赵金科1947、1959年,都曾论及柳江 运动。广西石油普查大队1959年认为柳江县马鞍山所见的泥盆石炭系间实为断 层接触。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0年查明柳州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与上泥盆统 为整合接触,认为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柳江运动的地层纪录,但局部地区存在沉 积间断,如兴安县崔家乡长冲屯所见,上泥盆统五指山组顶部有侵蚀面;东兰县 金谷乡火烟洞见岩关阶平行不整合于融县组之上;龙州县武德乡逐卜、扶绥县渠 黎乡弄烟村一带,大塘阶超覆于上泥盆统之上。说明泥盆纪末期部分地区存在上 升运动,仍以柳江运动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