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广西地质构造运动8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浅谈广西镇龙山穹窿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浅谈广西镇龙山穹窿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张武饰,黄 锐,梁明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三地质队,广西 贵港 537100)摘 要:镇龙山穹窿位于广西宾阳、横县、贵港三县市交界位置,穹窿中、南部产铜矿为主,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共同控制本区的成矿。
铜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活动,部分来源于地层;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严格控制本区矿化分布,近东西向褶皱参与控制矿体在走向上的分布,当地潜水面影响近地表矿体品位的贫化与富集。
关键词:镇龙山;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2-0097-2Discussion on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zhenlongshan dome copper deposit in GuangxiZHANG Wu-shi, HUANG Rui, LIANG Ming-jian(273 geological team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igang 537100,China)Abstract: Zhenlongshan dome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Binyang, Hengxian and Guigang in Guangxi. Copper deposits a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middle and south of the dome. Strata, structure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jointly control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copper ore are derived from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partly from strata; NWW trending fault structures strictl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and the nearly EW trending folds participate in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bodies along the strike, and the local phreatic surface affects the dilution and enrichment of ore body grade near the surface.Keywords: zhenlongshan;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copper deposit镇龙山穹窿位于广西宾阳、横县、贵港三县市交界位置,是广西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富集区。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一、岩浆活动旋回的主要特征:在整个地质发展历史中,广西经历了地槽、准地台、陆缘活动带三个不同的地质发展阶段,十九次构造运动,相应形成了五个岩浆活动旋回。
以地层的阶、组相当的时代为单位统计,计26次岩浆活动(元古代五次,早古生代三次,晚古生代七次,中新生代十一次)。
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具有同步关系,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亦强;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活动亦频繁,在时间上保持着对应的关系。
其活动频率从老至新:元古代0.7次每亿年,早古生代1.4次每亿年,晚古生代4次每亿年,中新生太4.8次每亿年,明显表现出岩浆活动次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时间上广西岩浆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多旋回性,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有五次大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旋回,前四个旋回往往始于喷出而终于侵入活动,并具有由中基性至酸性演化规律,而后一个旋回有由酸性喷出、侵入活动至基性超基性侵入、喷出活动的变化特点。
㈠.四堡岩浆旋回:属优地槽发展阶段,以基性与超基性成分的岩浆活动为其特征,早期蛇纹岩、橄榄岩、辉石岩为主,中期以基性成分为主的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具枕状构造的细碧角斑岩建造,与此同时或稍后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形成由辉长辉绿岩和少许橄榄岩、辉石岩、闪长岩等岩类组成的单相或多相岩体。
从其组合序列看显示蛇绿岩特色晚期为强度不大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分异型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株,其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1063±95百万年,属玄武岩浆分异最终产物。
整个岩浆旋回,经历了由侵入→喷出(溢出)→侵入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由较强→强→弱的活动趋势;具有超基性→基性、超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规律,组成了一个反映上地幔上部物质成分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岩浆旋回。
㈡.雪峰岩浆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早期为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和相伴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前者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后者形成以辉长辉绿岩为主的基性和基性—超基性岩体,基性岩锆石铀—铅同位素年龄为837百万年,从其岩类共生组合来看,亦显示不太典型的蛇绿岩特色。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
第29卷第3期V o l.29,N o.3 2015年6月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 G E O L O G Y J u n.2015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覃全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交易中心,广西南宁530028)摘要:通过找矿勘探,在那坡县龙合矿区发现一处大型规模的堆积铝土矿矿床,为广西区铝工业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基地㊂堆积铝土矿赋存于岩溶洼地内更新世岩溶堆积红土层中,成矿物质来源于上二叠统合山组底部的古风化壳型铝土矿(岩)层,主要成矿时代为更新世,主导成矿作用为岩溶作用㊁红土化作用㊂矿化富集主要受矿源层㊁地层岩性㊁构造运动㊁气候和地貌等因素控制㊂关键词:铝土矿;堆积型;岩溶洼地;岩溶作用;广西那坡县中图分类号:P618.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15)03-0295-060引言2008年我国铝土矿储量占全球2.8%,基础储量占6.1%,铝土矿产量占全球17.1%㊂氧化铝和原铝产量世界第一[1]㊂我国铝土矿资源不多,但需求量巨大,深入认识我国铝土矿的成矿规律,对开展铝土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㊂在我国,由风化作用形成堆积型铝土矿占铝土矿石总储量98%以上[3],广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是中国铝矿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其矿床类型可分为沉积型和堆积型两类㊂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勘探提交堆积型铝土矿净矿石量6300万t[4],通过总结其成矿地质特征,对于指导广西的铝土矿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㊂1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靖西―田东隆起的西北端,那坡褶断带的东部,沿和温背斜的翼部呈环状分布,铝土矿的产出具体受坡笨背斜㊁宋平向斜㊁驮管背斜㊁限灵向斜㊁平巷背斜㊁那贯向斜㊁新圩向斜等构造严格控制㊂区内出露泥盆系至第四系地层,褶皱㊁断裂构造较发育,岩浆岩小面积出露㊂1.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㊁石炭系㊁二叠系㊁三叠系及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为堆积铝土矿的基底地层㊂泥盆系和石炭系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是堆积铝土矿体分布的最主要基底地层㊂二叠系上统的底部为沉积型铝土矿(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的产出层位,中㊁下统是堆积铝土矿分布的主要基底地层,三叠系为局限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㊂第四系在矿区范围内较发育,普遍分布于峰丛洼地㊁峰林谷地等地貌单元中,按其形成及分布特征可分为岩溶堆积层㊁坡积层和残积层及少量的冲积层㊂在以中二叠统至下石炭统为基底的岩溶堆积层㊁坡积层㊁残积层中,常富含铝土矿矿块而形成铝土矿工业矿体,其中以岩溶堆积铝土矿体规模最大㊁分布范围也最广㊂1.2构造矿区位于和温背斜的翼部,褶皱及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褶皱构造控制了本区沉积铝土矿的分布,同时为岩溶堆积铝土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㊂断层对堆积铝土矿体不构成影响,但其交错切割和水平㊁垂直方向的位移,破坏了沉积铝土矿体的形态和连续性,加快了沉积铝土矿风化和崩解的速度,有利于堆积铝土矿体的形成㊂收稿日期:2014-10-23作者简介:覃全光(1965―),男,广西贵港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及管理工作㊂E-m a i l:1491426180@q q.c o m 引文格式:覃全光.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J].矿产与地质,2015,29(3):295-300.2铝土矿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2.1赋矿层位区内铝土矿有沉积型和堆积型两种,其中沉积型铝土矿是堆积型铝土矿的矿源层,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㊂二叠系上统合山组底部的含矿岩系是沉积型铝土矿的赋矿层位;第四系更新统(Q p)岩溶堆积红土层为堆积型铝土矿的赋矿层位㊂2.1.1二叠系上统合山组底部的含矿岩系含矿岩系与下伏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受古侵蚀面的影响,含矿岩系一般在古侵蚀面凹下地段厚度大发育全,凸起地段厚度小甚至尖灭㊂含矿岩系从下往上可划分为6个分层:①为灰黄色薄―中层粉砂质泥岩,厚0~9.0m;②为灰绿色―灰黄色微层状泥岩层,厚0~6.0m;③为深灰色㊁灰绿色铝土矿层,下部为碎屑状,上部为豆鲕状㊁微晶结构,含少量细粒黄铁矿,呈似层状透镜状间断出露,厚0~7.6m,矿层厚度不稳定,矿体产状基本稳定,与地层的产状一致,单矿体长30~500m;④为灰㊁深灰色薄至中层状铝土质泥岩层,厚0~3m;⑤为灰㊁灰黑色炭质泥岩,时夹煤线,厚0~4m;⑥层为灰―紫灰色泥岩夹硅质泥岩,薄层状,局部含星点状黄铁矿,厚0~5m(图1)㊂含矿岩系的顶板岩性为深灰㊁灰黑色中层状燧石结核灰岩,厚>60m㊂2.1.2第四系更新统(Q p)岩溶堆积红土层该层由红色粘土㊁铝土矿石及少量泥岩碎块㊁碎屑组成,主要分布在以上泥盆统融县组(D3r)至中二叠统茅口组(P2m)碳酸盐岩为基底的岩溶洼地及缓坡地中,受岩溶洼地所控制,其形态由于被峰丛或基岩分布区所分割,平面多呈不规则面状㊁长条状㊁树枝状㊁短轴状成群分布,规模较大,堆积铝土矿石呈块砾状散布于岩溶堆积红土层中㊂岩溶堆积红土层的厚度与基底基岩面的起伏呈负相关关系,基岩面向上凸起的部位其厚度变薄,反之则变厚㊂该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为0~30m㊂2.2矿化特征2.2.1沉积铝土矿沉积铝土矿呈透镜状㊁似层状产于上二叠统底部,断续出露于新圩向斜㊁那贯向斜㊁宋平向斜翼部,厚0~7.60m,长数十至百余米,矿化不均匀㊂成分主要为一水硬铝石,次为胶铝矿㊁黄铁矿及高岭石等,含硫较高㊂上部以砂屑结构为主,矿石质量稍差,下部以豆鲕状结构为主,矿石质量相对较好㊂据采样分析结果,沉积铝土矿地表露头(残积矿)图1含矿岩系柱状示意图F i g.1 C o l u m n a r s k e t c ho f o r e-b e a r i n g r o c ks e r i e s 的矿石与堆积铝土矿石的品位基本一致,但其深部由于无工程揭露,其厚度及品位变化情况不详,其工业利用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价㊂2.2.2堆积铝土矿堆积铝土矿主要分布在离矿源层不远的第四系更新统(Q p)岩溶堆积红土层中,与沉积铝土矿(矿源层)㊁岩溶洼地关系十分密切,有矿源层才会形成堆积铝土矿,矿源层规模大,矿石质量好,就会形成储藏量大,矿石质量好的堆积铝土矿体;离矿源层愈近,则矿石块度较大,矿石质量相对较差;离矿源层愈远,则矿石块度变小,磨圆度较好,矿石质量相对较好;含矿洼地规模愈大,则堆积矿体规模愈大;含矿洼地封闭性较好,则矿体含矿率较高㊂堆积铝土矿的矿层结构简单,根据铝土矿的矿化特征和粘土的特点,含矿层垂向上可划分为底板粘土层㊁堆积铝土矿层㊁表土层共3个分层(图2),其中②692矿产与地质2015年分层分布最稳定,①㊁③分层分布不稳定,常缺失,各分层特征如下:图2 堆积铝土矿层柱状示意图F i g .2 C o l u m n a r s k e t c ho f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t y peb a u x i t e o r eb e d s ①底板粘土层:色调较深,常以褐红色㊁砖红色为主,粘性及可塑性强,切面平整㊁光滑,质地细腻,湿度较大,成分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磨圆度较好的铝土矿颗粒或矿块,偶见铁㊁锰质结核㊂分布不稳定,受基底灰岩起伏面的影响,多沿洼地基底凹坑分布,厚度变化大,在斜坡地段及小洼地往往缺失㊂该层铝土矿含矿率低,铝土矿石的品位较②分层矿石品位低㊂厚0~15.20m ㊂②堆积铝土矿层:褐红―灰黄色,由铝土矿块㊁粘土及少量铝土质泥岩碎块组成,粘土粘性及可塑性以弱―中等为主,疏松堆积㊂铝土矿石呈砾块状,质地坚硬,呈棱角―次圆状,大小不一,块径一般在1~20c m ,少量为20~40c m ,少数大于100~200c m ,混杂堆积,分选性差㊂其厚度㊁含矿率㊁矿石质量变化较大㊂局部地段因含矿率或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而缺失㊂矿层厚0.5~20.50m ㊂③表土层:灰黄㊁土黄㊁褐灰色,含少量铝土矿块及灰岩碎块,粘土粘性及可塑性弱,锤击易碎,孔隙发育,结构松散;由上至下一般矿块逐渐增多,含矿率低于200k g /m 3,铝土矿石的品位与②分层矿石品位基本一致㊂顶部时有腐植土薄层㊂分布不稳定,多分布在峰丛谷地及开阔洼地低洼地段,厚0~15.40m ㊂3 矿体特征3.1 概述矿区共圈定堆积铝土矿体252个,其中资源储量大于50万t 的有30个㊂堆积铝土矿矿体沿和温背斜北面倾伏端及东西两翼呈 ʐ状展布,主要产于第四系岩溶洼地㊁坡地上,赋存于第四系岩溶堆积红土层中㊂3.2 矿体形态、产状矿体平面上成群㊁成带状分布,矿体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除德华矿段的矿体呈N E ―S N 向展布外,其余6个矿段的矿体主要呈NW 或近E W 向展布,少量为N E ―S N 向展布㊂矿体分布较集中,矿体间被峰丛或基岩分布区所分割㊂矿体形态㊁产状与其所在的地貌形态一致,平面上一般多呈不规则状㊁枝状㊁短轴状㊁条带状㊁长轴状,边界多呈港湾状;剖面上常呈似层状㊁透镜状㊁扁豆状;矿体产状平缓且较稳定,主要受基底形态制约,随基底的起伏而起伏,底面凹凸不平,总体产状较为平缓㊂洼地中的矿体,边部较高,中心低,呈盆状或槽状,中部底板产状较平缓,倾角0ʎ~15ʎ,矿体边部产状较陡,倾角15ʎ~25ʎ㊂坡地上的矿体多与洼地矿体相连,其倾向同坡向一致,倾角15ʎ~30ʎ,厚度一般较小㊂部分矿体中有石芽或基岩出露,使矿体多处分枝复合,形态较为复杂㊂3.3 矿体规模单矿体面积0.0053~1.3451k m 2,矿体总面积为26.7433k m 2,一般为0.02~0.6k m 2㊂单矿体长度100~3150m ,一般为200~1200m ;矿体宽度10~780m ,一般为50~350m ㊂单工程见矿厚度0.50~20.50m ,一般为3.0~12.0m ,矿体厚度1.24~12.71m ,一般为3~8m ,平均5.59m ㊂矿区范围内参与本次估算资源储量的堆积铝土矿矿体共有252个,单矿体净矿石资源储量为0.1528~465.191万t㊂矿体规模见表1㊂表1 矿体规模统计结果表T a b l e 1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o r e b o d y sc a l e s 矿体规模(万t )<2525~5050~100100~200200~500>500合计矿体数(个)1913119650252资源储量(万t)1616.61021094.24551289.1673840.81581476.940906317.7797占总资源储量比例(%)25.5917.3220.4113.3123.380100792 第29卷 第3期 覃全光: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3.4 矿体含矿率单工程含矿率为202~1969k g /m 3,一般为350~1200k g/m 3㊂矿区单矿体平均含矿率为273~1145k g /m 3,一般为400~800k g /m 3,矿区平均为663k g /m 3㊂平均含矿率大于1000k g /m 3的矿体有6个,500~1000k g /m 3的矿体有175个,200~500k g /m 3的矿体有71个㊂矿石化学组分A l 2O 340.19%~66.27%,平均51.05%㊂矿区内各矿体内部的含矿率一般变化不大,经对见矿工程数ȡ10个的127个矿体进行统计,100个矿体含矿率变化属于均匀分布,27个矿体含矿率变化属于较均匀分布(表2);对垂向取样数量ȡ4个以上的91个工程进行统计,78个工程含矿率变化属于均匀分布,13个工程含矿率变化属于较均匀分布(表3);矿体内部含矿率变化特点一般是靠近边坡地段及隆起地段含矿率较高,开阔低洼地带及落水洞附近含矿率较低,中上部含矿率较高,顶部及下部含矿率较低;在横向或者垂向上的变化多数不是渐变式的变化,而是呈跳跃式变化(图3㊁图4)㊂各矿体之间含矿率变化相对较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靠近矿源层的堆积矿体含矿率较高;矿体所在的洼地封闭性好,则含矿率较高;低洼及开阔的洼地则矿体含矿率低㊂表2 矿体含矿率变化系数统计表T a b l e 2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v a r i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o f o r e b o d y o r e -b e a r i n g r a t e s 变化系数区间(%)矿体数(个)频率(%)最大值(%)最小值(%)变化特征备注<4010078.7439.9515.62均匀分布40~802721.2665.4740.10较均匀分布>80不均匀分布合 计12710065.4715.62均匀~较均匀分布仅统计见矿工程ȡ10个以上的矿体表3 含矿率沿垂向变化系数统计表T a b l e 3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v a r i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o f o r e -b e a r i n g r a t e s i nv e r t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 变化系数区间(%)工程数(个)最大值(%)最小值(%)频率(%)变化特征备注<407836.895.4285.71均匀分布40~801360.9841.0814.29较均匀分布>80不均匀分布合 计9160.985.42100均匀分布为主仅统计垂向取样数量ȡ4个以上的工程图3 单工程含矿率及主要组分含矿量沿剖面线的变化曲线图F i g .3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o f o r e -b e a r i n g r a t e s a n do r e -b e a r i n gq u a n t i t i e s o fm a i nc o m p o n e n t s a l o n gp r o f i l e l i n e i n s i n g l e p r o j e c t 892矿产与地质 2015年图4矿体垂向上含矿率及矿石化学组分变化曲线图F i g.4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o f o r e b o d y o r e-b e a r i n g r a t e s a n d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o r e s i nv e r t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1 矿体及工程编号2 采样位置3 含矿率(k g/m3),主要组分含量(%)4 含矿率变化曲线5 A l2O3㊁S i O2㊁F e2O3㊁灼失量变化曲线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1矿床成因该区堆积铝土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印支运动致使右江盆地褶皱隆起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发生褶皱㊁断裂,上二叠统底部碳酸盐岩中的沉积铝土矿层在表生地质作用条件下遭受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遭受水介质的化学㊁物理侵蚀作用,形成溶沟㊁溶洞㊁漏斗㊁洼地等岩溶地貌㊂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沉积铝土矿层,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在表生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层状矿体经多次破碎成砾块状,在重力作用下以垂直搬运为主,与其围岩的溶蚀残余红土混杂堆积于岩溶洼地中㊂在成矿过程中,矿石经过次生改造,化学性质稳定性较差的硫㊁硅等有害组分被淋滤流失,化学性质稳定的铝㊁铁组分相对富集,从而提高了矿石质量,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堆积铝土矿矿体㊂由于本矿床在成因上岩溶过程占据主导作用,因此矿床类型属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床㊂4.2矿化富集规律铝土矿的矿化富集具有继承性,被剥蚀的原生沉积铝土矿层规模越大,其形成的堆积铝土矿体厚度愈大㊂矿体中一般是中部较厚,边部㊁缓坡较薄㊂矿区含矿率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靠近矿源层的矿体含矿率较高;矿体所在的洼地封闭性好,则含矿率较高,矿体所在的洼地越开阔,则含矿率较低;同一矿体中一般是靠近边坡地段及隆起地段含矿率较高,开阔地带及落水洞附近含矿率较低;垂向上,一般在中上部含矿率较高,顶部及下部含矿率较低㊂堆积铝土矿矿石质量与原生沉积铝土矿的质量及其风化改造程度关系密切,原生沉积铝土矿质量越好,风化程度越高,有害组分硫㊁硅等被淋滤流失就越多,则形成的堆积铝土矿质量相对也越好,反之亦然㊂4.3成矿控制因素(1)矿源层因素,上二叠统底部的沉积铝土矿是堆积铝土矿的成矿物源,两者密切相关,且有因果关系㊂(2)岩性因素,沉积铝土矿顶㊁底板必须有足够厚的碳酸盐岩,一是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形成容矿场所;二是杂质掺合少,使铝土矿碎屑的聚集和化学风化富集成矿㊂(3)构造因素,地壳运动作用促使该地区岩石发生褶曲㊁断裂,矿源层裸露地表,经风化剥蚀和溶蚀作用成矿㊂褶皱构造控制矿体的分布㊂(4)岩溶发育阶段因素,岩溶作用形成矿体,但成矿后的岩溶作用可使堆积铝土矿陷落溶洞㊁地下河或地表水带走,对矿体起破坏作用㊂岩溶发育早壮年期(峰丛―洼地地貌)成矿,晚期(孤峰―谷地地貌)破坏矿体㊂992第29卷第3期覃全光: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铝土矿地质特征(5)气候因素,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岩溶作用,使沉积铝土矿在岩溶作用过程中重新堆积富集成矿㊂(6)地形因素,本矿床堆积铝土矿主要分布在704.876~1073.439m标高上的洼地中,斜坡上的堆积铝土矿,其厚度随坡度变化而变化,坡度越大,厚度越小㊂4.4找矿标志(1)矿源层标志:上二叠统合山组(P3h)是沉积铝土矿的含矿层,也是形成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可作为寻找堆积铝土矿的前提条件㊂(2)地貌标志:泥盆系(D)―二叠系(P)碳酸盐岩区峰丛峰林组合的岩溶洼地㊁坡地和谷地为堆积铝土矿的赋存场所,是寻找堆积铝土矿的典型标志之一㊂(3)直接标志:第四系岩溶洼地㊁坡地和谷地地表上残留的铁铝质矿块或铝土矿块,可作为堆积铝土矿直接找矿标志㊂5结论(1)广西那坡县龙合铝土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溶堆积型,成矿物质来源于上二叠统合山组底部的古风化壳型铝土矿(岩)层,主要成矿时代为更新世,主导成矿作用为岩溶作用㊁红土化作用㊂矿化富集主要受矿源层㊁地层岩性㊁构造运动㊁气候和地貌等因素控制㊂(2)堆积型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原生铝土矿层下伏地层分布区的岩溶洼地㊁谷地中,赋存于岩溶洼地内第四纪更新世岩溶堆积红土层中,矿体规模㊁矿石质量与原生铝土矿(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原生铝土矿(岩)的规模大㊁质量优,则堆积铝土矿床也大而富,反之则小而贫㊂(3)矿体的形态㊁产状㊁规模则明显受岩溶洼地的地形地貌控制,在同一岩溶洼地内,缓丘高地矿体厚度大㊁含矿率较高㊁矿石质量优,而沟谷及落水洞附近的矿体厚度小㊁含矿率较低㊁矿石质量相对差一些㊂靠近矿源层的矿体含矿率较高;矿体所在的洼地封闭性好,则含矿率较高,矿体所在的洼地越开阔,则含矿率较低;同一矿体垂向上,一般在中上部含矿率较高,下部含矿率较低㊂参考文献:[1] U n i t e dS t a t e sD e p a r t m e n t o f t h e I n t e r i o r,U n i t e dS t a t e sG e o l o g-i c a l S u r v e y.M i n e r a l C o mm o d i t y S u mm a r i e s2010[M].W a s h i n g-t o n:U n i t e dS t a t e sG o v e r n m e n t P r i n t i n g O f f i c e,2010:1-193.[2]庆飞,邓军,刘学飞,等.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进展[J].地质与勘探,2012,48(3):431-448.[3]李平初.广西龙州县科甲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矿产与地质,2013,27(6):454-450.[4]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那坡县龙合矿区及其外围铝土矿勘探报告[R].2009.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a u x i t e d e p o s i t s i nL o n g h em i n i n g a r e ao fN a p o i nG u a n g x iQ I N Q u a n-g u a n g(T r a d i n g C e n t e r o f L a n da n dR e s o u r c e s o f G u a n g x iZ h u a n g 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N a n n i n g,G u a n g x i53002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l a r g e-s c a l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t y p eb a u x i t ed e p o s i tw a s f o u n dt h r o u g h p r o s p e c t i n g 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L o n g h em i n i n g a r e a i nN a p oo fG u a n g x i,a n d t h i s d e p o s i t p l a y e d t h e r o l e o f b a c k u p r e s o u r c eb a s e i n t h ed e-v e l o p m e n t o f a l u m i n u mi n d u s t r y i nG u a n g x i.T h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t y p eb a u x i t e d e p o s i t o c c u r r e d i nk a r s t a c c u-m u l a t i o n l a t e r i t e f o r m a t i o no f P l e i s t o c e n eE p o c h i n s i d e k a r s t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i tw a s f o r m e d i nP l e i s t o c e n eE p-o c hu n d e r t h e p r i m a r y m i n e r a l i z i n gp r o c e s s e so f k a r s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 l a t e r i t i z a t i o nw i t h f o s s i lw e a t h e r i n g c r u s t t y p eb a u x i t e o r eb e d s(r o c ks t r a t a)o fP e r m i a n l o w e rH e s h a nF o r m a t i o na s i t s o r e-f o r m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o u r c e. T h em 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n r i c h m e n tw e r em a i n l y c o n t r o l l e db y f a c t o r s s u c ha so r es o u r c eb e d,f o r m a t i o n l i-t h o l o g y,t e c t o n i cm o v e m e n t,c l i m a t e a n d l a n d f o r m.K e y W o r d s:b a u x i t e d e p o s i t,a c c u m u l a t i o n t y p e,k a r s t d e p r e s s i o n,k a r s t i f i c a t i o n,N a p o i nG u a n g x i003矿产与地质2015年。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对广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 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 土 , 都以大型矿床为主 。
它的贫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 济发展。广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矿业发展也 比较快 , 其 生产总值约占广西工业总产值的 3%, 5 约占广西 国内生
在,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任务十分艰巨。 ( ) 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根据开展全区 八 矿
环 境问题 严重的有 9个区共 28个矿山 ,面积 为 1 8万 5 . 9
年来 ,全区地质勘查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不到全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资料表明: 全区总体评价地质 1, O 与全国 1: 的投资比例差距太大。 4 重采轻探严重, 地 k 2 m, 占全区总面积 8 6 较严重的有 1 个区 37 . %; 3 3 5 个矿 质工作正处在萎缩的低谷局面 , 再加上找矿难度不断加 山, 面积 2 5 k 占全区总面积的9 3 地质环境问 . 万 m, 3 . %。 9 1 占矿 山总数的 1%。 3 环境 地质问 大, 新发现矿产地不多, 重要矿产后备储量增长缓慢 ; 其 题严重 的矿山达 65座 ,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土地污染及地 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 , 政府 题主要是土地损毁 、 次生崩塌地质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等等。 逐步退出矿产勘查投入市场, 但社会投资的跟进不理想 , 面变形与塌陷、
西矿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 因此, 深入
研究 矿业发展 问题 , 很有必 要 。
一
(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一 广西人口众多, 人均矿产
资源占有量不足 , 仅为全国的 1%, 8 矿产资源的勘查 、 开
发利用、 保护和管理滞后 , 已成为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重 要因素。 ・ ( ) 二 后备资源不足。现有矿山大多已进入中老年
广西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
现代矿业
MODERN MINING
总第572期 2016年12月第12期
广西防城一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木
莫昔兴 朱春迪 唐 芳 陈绍强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摘要广西防城一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带是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于灵山褶断带中的前陆褶 皱冲断带,由一系列倒向前陆的叠瓦状逆冲断层构成,并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
地层为志留系防城组,泥盆系钦州组、小董组,石炭
系一二叠系石夹组、板城组、彭久组,下三叠统南洪 组,各岩组组成一系列岩片,岩片呈NE向延展,岩 片一般宽1~2 km,长5~20 km。在平旺一大直北 东米拱村一带,各岩片宽0.5~5 km,长1~6 km,断 层面倾向SE,受SE—Nw向挤压作用,使得南东盘 的晚二叠统彭久组逆冲于北西盘中三叠世花岗斑岩 之上(图5),形成宽约30 m的逆冲断裂破碎带。推 覆构造带内的各岩片内形成的褶皱为紧闭褶皱,在 硅质岩系内可见到大型的叠加平卧褶皱、斜歪褶皱 (图6),在露头尺度上可见到一系的层内褶皱,显然 硅质岩系经过了强烈的顺层滑过程,在防城一带主 要表现志留系逆冲于晚二叠统彭久组之上。锋带主 要分布于峒中一小董断裂北西一带,卷入的地层主 要为晚三叠系地层,该带地层变形强度较弱,仅在靠 近断裂边界的岩层产状较陡立,越往北西,受影响的
Ga+Sill+Spl+Q,Ga+Q—}Opx+Crd,Gt+Sill+Q
_Crd,表明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2j。可 见,防城一大录一带是一个卷入褶皱冲断、形变向南 东渐趋强烈的前陆褶皱冲断带。
宽2~10 km。岩层中褶皱强烈,发育一系列紧闭线
爨一,
图5彭久组逆冲于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之上
普通地质学-第8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名词解释构造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海进海退沉积岩相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水平岩层直立岩层褶皱要素背斜向斜节理劈理断裂断层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仰冲盘俯冲盘单面山猪背山方山地层穹窿构造层二、是非题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
()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个地区相对下降。
()8.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
()9.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
()10.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
()1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12.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13.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14.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15.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16.一条断层的上盘是下降盘而断层的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因而,这条断层的性质既是正断层又是一条横断层。
()三、选择题1.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盖融化,尽管已过去了()年,北美东部仍处于“反弹”回升状态。
a.700年 ;b.1700年 ;c.7000 年;d.17000年。
2.垂直位移量沿断层走向逐渐消失的断层属下列各名称中的哪一种?()a.逆断层 ;b.正断层 ;c.倾向断层 ;d.逆掩断层。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广西的地质结构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广西来宾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
广西来宾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发布时间:2008-11-1 21:31:16 | 发布:dajing | 分类:广西打井 | 评论:1 | 引用:0 | 浏览:来宾位于广西中部,面积约4364km,。
该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有广西最大河流红水河从中部穿过.区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极为发育,属广西石山干早贫困地区。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旱情频繁,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脆弱。
当地政府为解决干旱问题,虽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但只是解决了红水河两岸和部份中型水库灌区的灌溉问题,干旱问题仍未予解决。
我们通过对该区进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资料分析,认为来宾的干旱属典型的岩溶干旱,虽然地表水缺乏,但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
只要合理地开发岩溶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辅之以恢复生态的措施,解决干早是可能的。
1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来宾在构造上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马蹄形盾地,南部靠近弧顶和前弧东翼①。
构造格局为加里东运动后形成的盖层褶皱和断裂。
红水河以北构造线近南北向,以宽缓的短轴褶皱为主,断裂次之,红水河以南构造复杂,褶皱轴向、断层走向和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其在南部边缘靠近山字型弧顶和前弧东翼,断裂发育,致使地层支离破碎。
全区出露地层以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主,南部有小面积的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出露。
上二叠统至三叠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在各向斜的核部。
下白奎统砂页岩呈角度不整合零星出露在南部和东部(图1)。
岩溶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
地下水运移方向和排泄场所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貌控制。
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红水河从中部由西向东斜切褶皱和断裂而过。
两岸的峰丛山地和宽阔的谷地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红水河的一级支流穿流谷地中,向中部红水河汇集.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受构造和地表水系的控制,地下水以顺层运动为主,从南北两端分别沿北东、南西向构造线运移,最终排向红水河。
2岩溶地下水富集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广西山字型,在山字型盾地,构造较简单,岩层较完整,地下水的富集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富水性;南部靠近弧顶和前弧东翼,地下水富集与构造密切相关。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计划题库(含答案)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计划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2题)1.哪个特性不属于志愿服务()A.自愿性B.非报酬性C.业余性D.组织性2.什么的技巧是指在具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要善于改变传统思维勇于并发创新是同样内容的服务活动产生不同反响的社会吸引()A.凸显创意B.多出花样C.职责分担D.话语激励3.中国北方的农机跨区作业屈千哪方面的例子()A.农业社会化服务B.土地规模经营C.生态保护D.文化振兴4.()是近年越来越流行的词语,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志愿精神广泛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公民普遍化,社会形成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的氛围。
A.志愿社会B.友爱社会C.和谐社会D.互助社会5.贵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A.阳明书院B.沿河鸾塘书院C.贵阳师范学院D.经世学堂6.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A.一年B.一到两年C.两年D.一到三年7.志愿精神的传播最重要的是A.理论理解B.具体的行动C.广告的宣传D.宣传的方式8.中国红十字会使用的标志是A.白底红十字B.红底白十字9.哪些人可以参加西部计划()A.大专以上B.本科应届毕业生C.在读研究生D.大学生10.志愿服务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体现了什么精神()A.奉献B.友爱C.互助D.进步11.志愿者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能指的是A.工作积极B.工作能力的发挥和提高1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资金B.平台C.观众D.人才13.在贵州省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占()A.43.55%B.9.38%C.26.68%D.3.6%14.从面上看,贵州省最高处是()A.赫章B.玉屏C.威宁D.黎平15.西部计划服务期多少年A.1-3B.2-4C.3-5D.1-216.贵州具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劳动就业岗位最多特点的产业是()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和第三产业17.()是现代衣业体系的“三大支柱”。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广西贺州龙水金矿的形成因素及地质特征
广西贺州龙水金矿的形成因素及地质特征广西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发现的矿种近百种,其中不乏类似于贺州南乡龙水金矿的金矿矿产。
广西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分布较集中,开发前景广阔,为了更好的开采并寻找本地区的其他金矿矿产,本文就广西贺州的龙水金矿区域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龙水金矿的形成因素。
标签:龙水金矿形成因素地质特征1引言广西贺州龙水金矿矿床位于西南大瑶山活动带的东北方,地处广西、粤北交汇地带,属桂东金成矿区北东端(见图1广西构造分区及深大断裂示意图)。
区域内褶皱主要为水政项倒转复式背斜,区域褶皱的轴面向西倾斜。
区域内断裂构造主要是东北方向的大宁深断裂,切割元古界至石炭系,并控制岩浆活动;其次为因大宁深断裂活动所派生的次级断裂如东北方向的龙水断裂构造。
贺州矿区作为广西桂东较大的成矿区之一,姑婆山岩体和大宁岩体出露的较多,岩浆活动比较频繁。
贺州矿区所蕴藏的金矿与金属硫化物、石英之间的关系密切,并且由于岩浆在结晶时产生的热液萃取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和二氧化硅,所以贺州地区的金属矿物的主要来源于岩浆活动。
2 龙水金矿地区地质特征2.1金矿形成地区地质简介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见表1)。
就一般的金矿形成区的地质来说,矿区底层基底的物质成分所占的比例对金矿的成矿作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们是金矿床形成、发展的基础。
其中太古宙的绿色岩系既是金矿成矿的初始矿源层,又是金矿的主要容矿层。
其次,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的综合地质作用是金矿成矿的必不可少的要件。
2.2龙水金矿围岩蚀变特征龙水金矿地区的地质中围岩蚀变主要为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的含砷黄铁矿化、毒砂化,细脉状与网脉状硅化、铁白云石化、碳酸盐化、辉锑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硅化主要分布在强韧性剪切带中心部位的断裂带中,有的存在于断裂带的裂缝里,从而形成了大量石英脉和网脉,形成坚硬的硅化蚀变岩,通常与黄铁矿、褐铁矿同时存在,是较为直接的矿化标志性特征之一。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广西地处滨太平洋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南端。
西北部与扬子准地台在早古生代具有过渡性质。
加里东运动后,由地槽转化为地台,并与扬子准地台连成一体。
自晚三叠世以来,成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组成部分。
本区无论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等方面,均具有多旋回的特点。
标签:广西大地构造演化中元古代以来,广西地壳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其总趋势是,由活动性的地槽向相对稳定的准地台演化。
然而,由于地壳运动的不均衡性,致使这一演化出现复杂交替的历程,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者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型相,地质构造特征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别。
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广西属于华南地槽区的范畴。
该地槽在广西运动以后大部分转化为准地台,但桂南钦州—玉林一代在晚古生代则成为残余地槽,直到东吴运动才褶皱回返。
桂西、桂西南地区早泥盆世晚期因地幔上隆,海底发生微型扩张,同时产生较强烈的中—基性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地台逐渐解体并向地槽演化,至早—中三叠世发育成为右江印支再生地槽。
印支运动后,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联合作用,全区地壳隆起,成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地质构造的演化特点,大致可将广西大地构造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元古代—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准地台发展阶段(其中包括钦州残余地槽和右江再生地槽的形成和发展);晚三叠世—第四纪陆源活动带发展阶段。
太古—元古代,华南业已形成至少不小于现今的大陆块。
在此基础上,元古代以来,广西及邻区经历了3大发展阶段。
1元古代—志留纪裂陷阶段—扬子裂陷阶段裂陷盆地发育为主要演化特征,先后形成3世代裂陷盆地。
1.1四堡裂陷盆地早中元古代(四堡期),桂东北出现走向近东西的四堡陆内裂陷盆地,一度局部发展成陆间小洋盆和局部沟一弧系,以四堡群复理石建造—火山岩建造和非典型俯冲杂岩为代表。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_张继淹.
〔收稿日期〕2002-03-04〔作者简介〕张继淹(1938-),男,196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管理工作,优秀高级工程师。
现已退休。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张继淹(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3)〔摘 要〕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关键词〕活动构造;地震;构造稳定性〔中图分类号〕P 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61(2002)03-0001-7广西地壳是否稳定?今后是否会发生含7级以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承担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广西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第8个课题《广西地质构造遥感综合调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时,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及各种成果资料,对广西新构造时期的构造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划分了不同的稳定区和稳定带,编制了相应的成果图件和报告。
现将主要认识及成果撰写成文,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1 活动性构造基本特征第三纪以来(距今70Ma 以来)仍在活动着的地质构造称为活动性构造或新构造。
活动性构造总是通过现代地形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地震活动、地壳形变、温热泉、古地温、崩塌滑坡、海平面升降等表现出来,认真分析它们的活动情况和规律,对查明地质构造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1 现代地貌反映的新构造特征广西位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西南端,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平呈盆地形态,热带岩溶峰林广布,山地多平原少,起伏不平。
此种地貌轮廓与新构造运动关系极为密切:①不同方向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促使其间地块发生差异性断块升降,形成越城岭、大瑶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凤凰山、都阳山等众多断块山系及其间的断陷盆地或谷地,形成一系列隆、陷相间排列的现代地貌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第二幕 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构造运动。早白垩世末该构造运动波及全区,产生大规 模的断裂活动和较强的褶皱及岩浆侵入。形成许多北东、北西向区域性大断裂, 它们对晚白垩世盆地的形成和分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沿着博白— 岑溪、南丹— 昆仑关断裂带有较强的重熔或同熔型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陆川、昆仑关、南
运动 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 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 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 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 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 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 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 —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 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 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 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 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 时间大致在1000— 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 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 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 。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 向东变弱。
燕山第四幕 发生于白垩纪末与第三世初的构造运动。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陆相断陷 盆地褶皱隆起。桂北和桂西大部地区地势较高,遭受剥蚀,缺失沉积。桂东南、桂 南、桂东地区和右江流域,断陷盆地发育,湖泊星罗棋布。
喜马拉雅第一幕 发生于早、晚始新世之间早始新世末期,地壳一度上升之后复下沉。导致百色、 南宁盆地晚始新世与早始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形成不整合接触关系(百色盆地 那读组与下伏洞均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北 部湾地区地壳开始下沉,湖盆不断扩大变深,海水逐渐侵入,由陆相渐变为海陆 交替相沉积。该区发展为新生代大型沉积拗陷区,一系列横贯北部湾拗陷的北东 70度方向的阶梯式断裂的形成,改变了该区中生代以来北东— 北北东方向的构造格局。
平旺上升 这是发生于早、中泥盆世之间在桂南局部地区的一次上升运动。桂南平旺一带, 小董组底部有一套厚50m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具底冲刷,以及层凝灰岩、凝灰质 硅质岩,表明钦州海槽在早泥盆世晚期曾发生剧烈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 山碎屑流,属地壳上升运动性质。
柳江运动 朱森1932年命名,指广西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之间的不整合所反映的构造运动。 李捷等1934年认为命名地柳江县拉堡镇马鞍山出露的石炭系与泥盆系间为“交角 不整合”。李四光1939年,张文佑等1941年,赵金科1947、1959年,都曾论及柳江 运动。广西石油普查大队1959年认为柳江县马鞍山所见的泥盆石炭系间实为断 层接触。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0年查明柳州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与上泥盆统 为整合接触,认为区内大部分地区没有柳江运动的地层纪录,但局部地区存在沉 积间断,如兴安县崔家乡长冲屯所见,上泥盆统五指山组顶部有侵蚀面;东兰县 金谷乡火烟洞见岩关阶平行不整合于融县组之上;龙州县武德乡逐卜、扶绥县渠 黎乡弄烟村一带,大塘阶超覆于上泥盆统之上。说明泥盆纪末期部分地区存在上 升运动,仍以柳江运动称之。
郁南运动 莫柱孙1965年根据广东省郁南县所见奥陶系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而创名。广 西岑溪县筋竹至广东郁南一带,奥陶系底部或下部砾岩中含有变质的砂、页岩和 花岗岩的砾石;博白县黄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有厚达数百米的含砾长石砂岩; 大明山地区下奥陶统底部亦有厚45米的砾岩存在;桂东北兴安— 龙胜一带,在其影响下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寒武纪半深海— 深海相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变为早奥陶世白洞期浅海相含藻类碳酸盐沉积。云 开大山地区下古生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487— 552百万年,时间与该运动相当接近。桂北、桂中、桂西广大地区只见寒武系出露 而无奥陶系分布。说明在早奥陶世沉积之前,广西地壳曾发生过部分隆起上升, 海域收缩,同时使早奥陶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西运动 丁文江1928年创名,是指造成广西泥盆纪“莲花山砂岩”与“龙山系”(下古生界)角 度不整合接触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的地壳变动,相 当于世界通用的加里东旋回的末幕。广西运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一次造陆 性质的褶皱运动,除钦州— 玉林一带未受影响外,全区丹洲群至志留系均被卷入褶皱,并上升成陆地遭受剥 触。该运动纪录的显著标志是泥盆系普遍以角度不整合覆于下古生界和更老的 地层之上,在环江、罗城、融安、永福、临桂、兴安、全州一带,中泥盆统乃至上泥 盆统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寒武系和其它更老地层之上。泥盆纪海浸到达较晚的桂 西、桂北等地亦见超覆现象,如德保至隆林一带,下泥盆统塘丁组与寒武系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伴随该运动,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越城岭、猫儿山、海洋山等 花岗岩体,它们侵入于下古生界而且大多数与泥盆系呈沉积接触,同位素年龄值 为377—418百万年。这一年龄值大致代表了广西运动的时间。
北流上升 莫柱孙1962年根据北流市民安水库出露的下志留统底砾岩中,见有天堂山片麻 岩砾石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75、1980年确定民安 水库下志留统灵山群下部之下有一套厚数十米至数百米由粗砂岩、含砾砂岩和 砾岩组成的滑塌浊积岩系。在广西,志留系只出露于桂东南、桂南和桂东北地区 ,其它地区未见奥陶系和志留系,说明发生于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的北流运动, 使郁南运动形成的隆起区继续抬升和扩大,海域亦因此进一步萎缩,致使部分地 区没有奥陶、志留系沉积。
黔桂上升 地壳运动之一。赵金科等1959年根据广西下二叠统栖霞阶和上石炭统马平群间 的平行不整合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而创名。现已查明,广西大部分地区石炭、二叠 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仅南丹、河池一带以及平乐县二塘见栖霞阶与马平群或 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些地区栖霞阶底部有数米至数十米厚的炭质页岩
夹薄煤层或铝土矿,其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覆于上石炭统顶部凹凸不平的 风化侵蚀面上,表明晚石炭世末地壳局部上升并遭受一定程度剥蚀。
印支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三幕。发生于晚、中三叠世之间的构造运动,称印支运动。是 继广西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极其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波及全广西,使地层发生褶 皱,桂西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从此结束海相地层的沉积转而进入陆相沉 积新阶段。十万大山地区上三叠统平垌角度不整合于中三叠统板八组之上,以及 沉积不整合于印支期台马岩体之上,其中缺失晚三叠世早期沉积;其余地区为晚 三叠世晚期— 早侏罗世早期的那周尾组或天堂组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造线方 向各处不一,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台地区为缓开 阔的褶皱,盆地区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构成 了桂东南— 桂南一带的岩浆岩带,岩体同位素年龄偏新或偏老,摆辐较大,为160390Ma,一般为200230Ma,伏波岩体侵入下三叠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年龄值为235Ma,大致可 代表该运动的时限。
富禄上升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 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 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 。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 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 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 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肯城上升。这次发 生于震旦纪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的构造运动,涉及面小,主要发生在罗城肯 城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东吴运动 地壳运动之一。李四光1931年在江苏省南京附近创名,系指发生于早、晚二叠世 之间的地壳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地壳上升运动,全区大部分地区上二叠统底部 为厚数米至20余米的粘土矿层或铁铝岩,标志着地壳曾经过较长时间的上升剥 蚀阶段。但在钦州一带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性质,使钦州残余海槽封闭, 这时广西地区已完全进入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之内,而桂西地区处于台盆构造 环境中的早、晚二叠世则为连续沉积。东吴运动影响较广,强度各处不一,具有 从东往西强度从强到弱的趋势。
桂西上升运动 属于印支旋回的第二幕。发生于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初之间,称桂西上升运动 。在隆林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此外,在桂西和桂西南一
带,早三叠晚期和中三叠世初普遍有酸性火山活动及少量的中性— 基性火山活动。在武鸣县灵马、田阳县那么一带产生近东西向轻微褶皱,地壳露 出海面,经过短期侵蚀之后,又继续下沉,形成下三叠统与上覆中三叠统或中三 叠统下部与底部地层之间微角度不整合或喷发不整合接触。中三叠世,桂西地区 地壳急剧下沉,海水变深,地槽型沉积迅速向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扩大。
燕山第一幕 发生于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该构造运动影响下,地层发生褶 皱和断裂,同时产生强烈的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山、姑婆山、栗木 等数十个燕山早期岩体或岩群,并有钨、锡、铌、钽等成矿作用。共有三次岩浆侵 入:第一、二次为酸性岩;第三次以酸性岩为主,部分为中性或基性— 酸性岩。桂东及桂东南下白垩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但在 十万大山盆地却不明显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值157— 195Ma。在该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块断升降运动活跃,沿着北东向灵山— 藤县、凭祥—大黎深断裂之间、桂林—来宾大断裂和东西向宜山— 柳城大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或拗陷盆地。此时本区地壳被分割成 桂西、桂北、桂东和桂东南四个块断区。块断区边缘及桂东南块断区内部分地区 地势比较低洼,早白垩世在这些低洼处,积水成湖,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陆相 盆地。以十万大山和贵县桥圩盆地规模最大(面积2500— 6000多平方公里)。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盆地中沉积了一套数百米至五千余米 的类磨拉石和红色复陆屑建造,来宾和桥圩盆地部分为含膏盐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