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https://img.taocdn.com/s3/m/8c5aea10eff9aef8941e0686.png)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遥遥领先于共产党。
国军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土地、经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国民党也大大超过其对手中共。
然而,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中,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被中共所取代?下面我们从经济、政治以及对外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1、大量发行钞票引发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
庞大的经费需求使国民党政权左支右绌,这不但包括行政支出和经济建设,还有南京政府统治集团的奢侈消费,再加上巨额军事费用,成为国家财政的无底洞。
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
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
政府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
有人对法币的购买力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每一百元法币)1937年值黄牛两头1938年值黄牛一头1939年值猪一头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鸡一只1945年值鸡蛋两个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块1947年值煤球一个1948年8月19日值大米0.002416两(每斤合16两)1949年5月值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2、政府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币制改革: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1 948年8月18日,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
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该地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60528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8.png)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简析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简析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6c4188d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5.png)
An Elementary Analysis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 叶美兰;徐鸣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出版物刊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3-17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美国;对华政策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和中国的蒋介石政府结为盟友共同抗日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三次转变--从中美同盟初期的'联蒋抗日'到抗日危急关头的'压蒋联
共'直至抗战后期的'扶蒋反共',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与美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b566c1b10a6f524ccbf85ba.png)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
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
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
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
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
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
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
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教材精解素材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教材精解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35bca035901020207409cbf.png)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对立的基本格局,但是,最尖锐的矛盾并未直接表现在美苏之间,而是存在于广大中间地带。
美国以所谓“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为借口,加紧对这些国家、地区进行干涉和控制,在亚洲首先是把中国变为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放弃中国,完全从中国摆脱出来。
第二,军事干涉,出兵中国,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
第三,一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它的政权,一面鼓励国共双方进行商谈避免内战。
第一种选择显然与战后美国控制远东、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格格不入。
第二种选择虽能更直接地实现美国的战略目的,但来自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国际形势的巨大压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那么只有第三条道路可行,这样既未放弃中国,又避免卷入旋涡,还能以中间人面目干涉中国事务。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国内的批评。
日本投降前后,美国政府在驻华大使赫尔利的影响下,过高地估计了蒋介石的力量,企图乘日本投降之机,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恢复和加强它对中国的统治,并逼迫共产党就范。
到了1945年11月份,美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虽有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但其政府独裁专制腐败成风,再加上竭泽而渔的经济政策,显示其相对的军事优势和明显的政治劣势。
这使美国人看到,一旦内战打起来,失掉政权的很可能是国民党,而这又绝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于是美国国务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国内舆论纷纷就政府对华政策提出批评。
其次,国共两党的关系。
调处国共纠纷,使国共关系按照美国的愿望发展,实际上是试图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去争取蒋介石靠武力得不到的东西。
二战结束前后,欧洲许多国家组成联合政府,凡在美英势力范围中,共产党在联合政府中均未取得支配地位。
既然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欧洲的经验使美国领导人确信,在民主政治的环境里,“没有理由认为”国民党在夺权斗争中不能“取得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的后续影响国内与国际政局的变化
![中国抗日战争的后续影响国内与国际政局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789a58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e.png)
中国抗日战争的后续影响国内与国际政局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不仅扭转了中国民族危机,也给中国国内与国际政局带来了深远的变化。
本文将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来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后续影响。
一、国内政局的变化1. 国共关系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随着战争的进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最终导致了国共分裂。
2.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大量工业、农业和交通设施受到破坏,经济基础面临巨大压力。
同时,抗战期间,农村地区相对稳定,农民的意识觉醒和组织能力提高。
这为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制度与政策的调整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政策调整,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控制通货膨胀、规范经济秩序等。
这些调整为战后的政府管理提供了经验,并对国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际政局的变化1. 中国地位的提升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使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2. 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调整抗战胜利后,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的战败导致其在东亚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中国重新成为区域大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国际秩序的重塑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国际政治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通过建立联合国等机构,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重塑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对国内与国际政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国内政局的变化包括国共关系的演变、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制度与政策的调整。
国际政局的变化包括中国地位的提升、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调整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塑。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也为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形式政策课论文:二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形式政策课论文:二战后国际国内形势](https://img.taocdn.com/s3/m/6e62cd92dd88d0d233d46a95.png)
形式政治课论文二战后的国际形势中国抗战改变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联手制华的不利国际环境,创造了与世界大国联手制日的有利国际格局。
随着二战的终结,世界局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战争中的两大军事同盟在战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昔日的六大资本主义强国已不复存在,独美国受益于战争,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随着美苏对立的格局形成,美苏两国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所制定的对华政策,都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局。
尽管如此,中国的国际环境已从多国干涉过渡为一国干涉,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二战的结束动摇了殖民主义的根基,催生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模式。
这客观上给中国营造了建立新中国的良好国际环境。
与此同时,美苏对抗并出于自身利益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时刻影响着中国战后的形势。
二战后的国内形势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特点是和平与内战两种可能性并存。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均为各自的方针政策奔走。
国民党军力虽在抗战中耗损巨大,但战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保存并扩充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在此基础上,国民党提出“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同时召开“国大”,“还政于民”。
至此,国民党为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了部分措施,但同时也着手为内战作准备。
抗日战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进步力量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同日军的浴血奋战中迅速发展壮大。
中共的威信日益提高,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后方针政策既定后,毛泽东于1945年8月13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演讲,分析了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提出了斗争策略,为中共党内应变内战作了思想准备。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e17bb41bf111f18583d05aea.png)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作者:叶三俊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随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总主要经历了一个“避免介入、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到“援华制日”、“结盟抗日”的现实主义政策再到“扶蒋反共”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这一演变过程虽然表现出了其对华外交政策的多变性,但是无论怎样,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始终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外交总目标、围绕其国家利益这一主题展开的。
【关键词】抗日战争美国对华政策一、“避免介入、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中国政府在抵抗的同时不断呼吁美英等国制止日本侵略避免战祸蔓延,然而此时美国却在远东推行“避免介入”的政策,并于1937年7月12日拒绝了中国对于美国出面调解的要求,7月12日、14日先后两次拒绝英国提出的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建议。
美国本着避免卷入、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与交战双方友谊的基本目标的情况下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美国政府今后不得向中日双方运输战争物资,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美国此时采取这种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国际上对侵略者盛行绥靖之风。
面对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试图以妥协退让换来暂时的和平。
第二,“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出发,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企图把日本遏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尽量推迟和避免对日作战。
第三,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之初,采取尽量避免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的政策,还声称保证尊重第三国在权益。
因此,美国此时对日本的侵华动向还是处于观望阶段。
第四,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日本是美国三大重要市场之一。
二、援华制日1938年11月3日日本内阁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宣称要建立“东亚新秩序”,这是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向“援华制日”转变。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9618402f78a6529647d53a1.png)
二战结束后 , 国面临大批军队复员 的压力。14 美 95
年 , 国陆军 只有 40多万人 ,96年 陆 军 只剩 10 美 0 14 0 多 万 , 中只有 100名 士兵 驻 在 中 国。 即使美 国 其 20
看法 : 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武力。美 国的战 略重 点 自始至终 在 欧洲 。马歇 尔 曾私底 下跟 顾维 钧 说 “ 国并 不是 非帮 助 中国不 可”墨。 美 【 )
第二 , 国没有能力进行 大规模 的军事介入。 美
为远东的强国。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力在他的《 回忆 录》 中所说的 :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援助 中国, “ 使 他强大和稳定……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 , 那么 在做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 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 。② ”
的:
美 国对华 政策 的变化 对 国 民政 府 内政 外 交决策 的影 响
第一 , 国 的在 华 利益 不 值 得 为 之 一 战 。马 歇 美 尔上 台后 , 努 力 达 成 国共 停 战 , 促 建 立 联 合 政 他 督 府, 限制美 国军 事顾 问 团的 活动范 围 , 拒绝扩 大军 事 援助 的计 划 。所 有 这 一 切 都基 于一 种 广 泛 、 同的 共
张 军 亭
( 武汉大学历史 学院,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摘
要: 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 , 外部 因素一直在 很大程度 上影 响着 国共两 党的决策。 国民党过分迷
信和依靠美 国, 以致在 解放 战争后期, 当美 国政府放 弃 国民政 府后 , 国民党 陷入 了外交 绝望之 中。 同时, 对美 国的 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 响 了国民政府 的对苏政策 , 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 , 对苏 断交导致 了在 东北 的失利 。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0066c9fdaef5ef7bb0d3c04.png)
抗日战争时期美抗日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1. 抗战开始,美国采取的是所谓的“两面政策”。
由于日本的目的是独占中国,这就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为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霸权,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另一方面又企图利用日本之手,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对中日战争又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方针袒护和纵容日本的侵略行经。
为了赚钱他们将大量军用器材及钢铁物资运往日本,谋取暴利。
这种两面政策,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它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对日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另一方面,它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2. 扶蒋抑共援蒋抗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42年1月1中、美、苏、英等26各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
太平洋战争初期。
美英军队遭到重创,使美国的“两面政策”遭到失败。
为使中国拖住日本,减轻太平洋战争压力,美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以贷款和物资援助中国,是实行的援蒋抗日政策。
这一政策对于支持中国抗战、稳定中国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 扶蒋反共:1944年以后,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优势,美国企图在战后取代日本,独占中国,然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政治地位上升。
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出现了收缩和减员,国民党政治地位下降。
对此,美国焦虑不安如果这样下去,美国战后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就要破产。
因此,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美国一方面遏止苏联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
蒋介石也希望依赖美国的支持消灭中共的力量,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在此基础上,美蒋加紧了勾结。
1944年10月美国召回史迪威派魏德迈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赫尔利继任驻华大使。
史迪威被召回和赫尔利就任新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的标志。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7b443eb910ef12d2af9e749.png)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摘要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
1945年2月苏联与美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为了兑现它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在华利益,以及不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全国胜利,采取了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形势。
1937年前后,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步步紧逼苏联,苏联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性逐渐增大,为此,苏联确定了援华抗日的对外政策。
但随着欧洲形势的更加紧张,特别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与此同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维持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方面取得了一致。
1945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互相妥协而产生的重建世界秩序的全盘方案,划分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范围,为了进一步落实其协议,1945年8月14日又与中国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有好同盟条约》,不顾中国的民族利益与领土主权完整,支持蒋介石压制共产党,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一、秘密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发展,苏、美两国各自勾画着世界格局的蓝图,中国是他们蓝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有争夺,又有妥协,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全局地位。
美国根据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确定了一个近期的军事目标,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南进的力量,减少美军在对日作战中的牺牲;一个长远的政治目标,即在战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成为美国可以用来抗衡亚洲共产主义和反美势力的主要力量。
对此,美国政要们是直言不讳的。
然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还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承诺,否则是办不到的。
赫尔利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相信,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他认为只要“苏联应允支持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则“将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如无苏联支持,则中国共产党终将以一个政党的地位参加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c288f88b02d276a200292ec0.png)
抗 日战争 时 期 美 国对 华 政 策 的调 整
张瑞静
( 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所 , 河 河北 石 家庄 005) 50 1
摘
要 : 个 国 家的 对 外 政 策 不仅 受到 本 国 的经 济 制 度 、 政 结 构 、 史传 统 等 因素 的 制 约 , 且 它 也 受 到 一 行 历 而
本 国意 识 形 态 的 影 响 。抗 战 时期 , 着 国 际 、 内形 势 的发 展 变 化 , 国 为 了更 好 地 实现 其 国 家 利 益 , 定 了 不 随 国 美 制 同的 对 华 政 策 。 先后 采取 了 中 立观 望 、 华制 日、 合 作 战 政 策 。 中 立 观 望 政 策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纵 容 了 日本 的 侵 援 联 略 行 为 ; 华制 日、 合 作 战政 策增 强 了 中 国的 抗 战 能 力 , 高 了 中 国 的 国 际地 位 , 时也 大 大 增 强 了 国 民政 府 援 联 提 同
对 美 国的 依 赖 。
关 键 词 : 日战 争 时期 ; 国对 华 政 策 ; 整 抗 美 调
中图分类号 : 25 K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O X( O O O — 0 6 5 0 91 5 2 1 ) 3 0 8 —
一
个 国家 的对外 政策 , 一方 面受到本 国的经济
表甚 至提 出 , 中方为 了“ 避免 流血 ” 东北 撤军 的建 从 议 。“ 国是在 劝告 中国从本 国的领土上 撤退 自己 美
代 史上 ,两个 事实 的 结合 产 生 了 美 国对 外 政策 的 “ 基本 动力 。其一 是 , 国经 济愈来 愈依靠 国外 战略 美 原 料源源 不断地 供 应 ; 二 是 , 界上 拥 有 这些 资 其 世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ab1e6c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6.png)
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二战时期与解放战争之前帮助中国取得大国地位以及积极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
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到了1943时,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1(《科德尔。
赫尔回忆录》第二卷,1583页)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
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2(录自1943年12月3日桂林《大公报》)明确中国对被日侵占领土的主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
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但是同盟国的“欧洲优先”战略降低了对日作战的地位,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和在美军在中国大量机场是丢失,美国跳岛作战的顺利进行和美国远程轰炸机的研制成功,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评价。
从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谈中美关系的逆转
![从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谈中美关系的逆转](https://img.taocdn.com/s3/m/06a02568caaedd3383c4d334.png)
日作 战的保证 。 其结果便是使苏联在华影
响 随 着 红 军 进 入“ 洲 ” 大 为增 强 , 战 满 而 使
华府不得不考虑到重庆降 日的可能 , 故而 美国政 府既出于对 14 年 以前对 华政策 91 的愧疚 ,又 出于维护 战时 中美 同盟 的需
是 由于 抗 战 时 期 美 国对 华 政 策 ,为 中 、 美 两 国的“ 时友 谊 ” 下 了转 变 为“ 时 友 战 埋 暂 谊” 的伏 笔 , 得 两 国 关 系 在 战 后 发 展 失 使 去 了独 立 的 空 间 和可 能 , 而 使 其 最 终 悲 进 剧 性 的 被 纳 入 到 以“ 战 思 维 ” 基 础 的 冷 为 美 国对 亚政 策 ( C 8号 文件 系 列) 和 全 NS 4 、 球 战 略 S 6 C 8号文 件 ) 中 , 为 了冷 战 之 成 下 的牺 牲 品 。 而华 府 与北 京 关 系 的 迅 速 交 恶 , 又 使 两 大 阵 营 间 的 对 立 、 抗 得 以 则 对 在 亚 洲 也 全 面 展 开 。 残 酷 的 冷 战 前线 冲 使 出 了欧 陆 , 推 移 到 了西 太 平 洋 的海 岸 。 被 如 果我 们摆 脱 了将 “ 史上 己发 生 的 历
1 9
美 国 对 中 国 战后 战 略地 位 重 要性 的这种 评
从抗战期 间美国对华政策谈中美关系 的逆转
口 贾 玮
( 宁 师 范 大学 历 史 文 化 旅 游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2 ) 辽 辽 10 9
价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但从历史发展 的
后果上看, 这种 脱离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 、
二战结束后 ,随着德 日等法 西斯国家
二战后中国国共内战的背景与影响
![二战后中国国共内战的背景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9d798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2.png)
二战后中国国共内战的背景与影响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这场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1. 中华民国的形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国内政权相对薄弱,政治局势不稳定。
2.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联合抵抗外敌,建立了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
3. 战后动荡时期: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积累的力量和影响力,为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影响1. 中共的影响力扩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组织抗日游击战争,并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国共两党的地理分布也导致中共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建设上取得了一定优势。
2. 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二战后,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
国共军队在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而国民党的军队则在长期的抗日战争和战后混乱中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3. 政治分歧: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中共希望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土地改革,而国民党则更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维护国家统一。
4. 外部干涉:国共内战期间,国际大国对中共和国民党壮大的影响力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苏联对中共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而美国则更支持国民党,这加剧了内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三、内战的结果1. 中共的胜利:经过长期的战争,中共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地区,开始了长期的统治。
2. 社会经济改革:中共在中国大陆的掌权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这一时期也伴随着许多的挫折和错误。
3. 政治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演变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论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争论
![论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部争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ed0c52be23482fb4da4c3b.png)
2 1 年 3月 01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T S OU AIHAN UNI VER I Y ST
V0 . 3 N0. 13 2 Ma . 2 1 r 01
论 抗 战 后 期 美 国 对 华 政 策 的 内 部 争 论
1 月 7日, 尔 利 应 邀 飞 赴 延 安 。在 延 安 , 尔 1 赫 赫 利 向毛 泽 东 、 恩 来 提 交 了 国 民党 起 草 的 “ 点 周 五 计划” 。这 个 题 为 《 为着 协 定 的基 础 》的文 件 , 核
议 ”, 介 石表示 拒 绝 接 受 。在 他 看 来 , 真 按 照 蒋 果
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等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国对华政策从原来 的 美
“ 中立 ” “ 干 涉 ” 向积 极 援 华 抗 日。 与 此 同 、不 转 时 , 中 国共 产 党 的态 度 也 有 所 变 化 , 以前 的 对 由
“ 扶蒋防共” 扶蒋用共” 向“ 转变。中国共产 党领
导 的抗 E武装 力 量 不 断 壮 大 和 敌 后 战 场 的 开辟 , l
史迪 威 的去职 , 然解决 了史蒋 之 间的矛 盾 , 虽 缓 和 了美 蒋关 系 , 中 国 内部 的 国共 关 系并 未 得 但 到改 观 。为 了调 解 国共关 系 , 现美 国政 府 把 中 实
14 94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 , 引起 了时任 中国 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极度 不满 , 积怨 日 的史蒋矛盾进一步恶化 , 深 并导致 了
尔利来 华 , 国共 产 党 表 示 欢 迎 。赫 尔 利 抵 达 重 中 庆 的第 三 天 , 中共 中央就 致 电在重 庆 的董必 武 , 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361581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7.png)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地位提升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二战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主要以美苏两强对峙为特征,形成了冷战格局。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则成为了美国的对手。
这一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中国的地位提升抗日战争胜利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中国的地位从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提升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在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此外,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三、对世界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其次,中国的崛起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的崛起还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地位提升,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联合政府”与美国对华政策--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反思之二
![“联合政府”与美国对华政策--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反思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7c356d816529647d2728524c.png)
开提 出, 但却与 美国抗 战后 期对华政 策有菁 千丝万缕 的联 系, 因此 美国曹在 国共琦 党之间 就“ 夸政府 ” 联 问题进 行 过 多玻探讨 , 井与 中国共产党达成 了五 点协议 事 实上抗 战后期 也确 实出现过 实现“ 联合 政府 ” 主张 的 内外部环
的 伯渠 在 国 民参 政会 第三 届 林 第三 次大 会上 正式 提 出 , 望 国 民党立 即结 束 一 党 希 统治 的局 面 , 国 民政 府 召集 各 党 各 派 、 抗 日部 由 各 队、 各地 方政 府 、 各人 民团体 的代 表 , 国事 会议 , 开 组 织各 抗 日党 派联 合政府 。中 国共 产党在 此 时正式 提 出“ 联合政 府 ” 的主 张 , 主要 是 基 于 以下 情况 的新 发 展 。抗 战 中两条 不 同抗战路 线带 来 的不 同结果 已经 明确暴 露 出来 了 。蒋 介石 的 片面抗 战路线 和 国 民党 军 队在 大部 分 时间 里 消极 避 战的 结 果 , 成 国 民党 造
政府和军队更加腐败 ,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 、 军事 、 经 济危 机空 前严 重。国民党统 治 的腐败 和危机 在
14 94年下 半 年 的豫湘 桂 战役 中得 到 了充 分 的 暴露 这 年夏 天 , 日军 为 打通 大 陆 交通 线 发 动 了豫 湘桂 战 役 , 这 次作 战中 , 民党 军 队几 乎 一 触 即 溃 , 在 国 只经 过大 约半年 时 间 , 丢 掉 国土 2 就 O多万 平 方公 里 , 损 失兵 力 6 0多万 。 日军一直 打到 贵卅l 山, 庆 一片 独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摘要: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外部因素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
国民党过分迷信和依靠美国,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
同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对苏断交导致了在东北的失利。
关键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外交政策;美苏对华政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偏重从国民政府内部进行考察分析。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处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美苏对华政策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
本文试图要阐述的就是美苏对华政策变化对国民党政权丧失的影响。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影响二战结束,伴随着日本战败,中国一跃成为远东唯一的大国。
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并使之成为维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工具,成为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必然选择。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布:“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
”①而要想真正保卫中国,首先必须使中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成为远东的强国。
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力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援助中国,使他强大和稳定……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做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
”②其实,从波斯坦会议开始,美国就在全球积极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命运因此一度被美国所左右。
战后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援助底线是决不在中国大陆上使用美国地面部队执行战斗任务。
换言之,尽量避免内战,实行国共谈判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首要内容。
美国作出如此选择也是经过通盘考虑的:第一,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为之一战。
马歇尔上台后,他努力达成国共停战,督促建立联合政府,限制美国军事顾问团的活动范围,拒绝扩大军事援助的计划。
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广泛、共同的看法: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武力。
美国的战略重点自始至终在欧洲。
马歇尔曾私底下跟顾维钧说“美国并不是非帮助中国不可”③。
第二,美国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介入。
二战结束后,美国面临大批军队复员的压力。
1945年,美国陆军只有400多万人,1946年陆军只剩100多万,其中只有12000名士兵驻在中国。
④即使美国愿意全力支持蒋介石,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美苏两国在《雅尔塔协定》的秘密条约中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好不容易达成了暂时一致的对华政策,过分卷入中国事务也怕引起苏联的抗议甚至加大对中共的援助,最后像西班牙内战一样,演变成美苏之间的一场对抗,美国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第四,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为民主原则而奋斗。
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如果共产党失去了苏联的支持,中共无法与国民党竞争,最终只能妥协。
而把共产党纳入政权,正是对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的有利尝试。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的对华政策不断适时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调整:第一次是由抗战期间联共拉蒋抗日转向援蒋反共,其标志是史迪威被逼回国;第二次是由援蒋反共转向逼蒋容共,标志为马歇尔使华;第三次是调停失败后再次转向援蒋反共,继而有了三大战役;第四次是由全面援蒋变成“等待尘埃落定”的脱身政策。
而国民党方面坚持与中共的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始终无条件地支持国民党政府,不会或不能抛弃他们,即使国民党处于危难美国也会予以援助。
“美国不会丢弃中国”这一战略的判断失误使得国民党在内政外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首先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
因为蒋介石坚信美国会无条件支持国民党,美苏关系不可调和,于是义无反顾地倒向美国,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
其次,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之一。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从美国那里得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援助:“自从对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以赠予和借贷的方式给国民党中国的援助总数达2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价值上等于中国政府货币支出的50%以上。
”⑤正是美国的援助才使蒋介石信心十足,在自己准备不足的时候全面开战。
由于过分迷信美国,国民党缺乏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缺乏对未来困难局面的应对能力。
当美国开始采取有限援蒋政策时,国民党束手无策。
蒋介石也不得不检讨指出,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外交方针——“始终一贯,信赖美国”并没有错,“可是信赖友人,而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
美援除了影响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的决策外,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控制中国的经济才是美国援助中国和国民政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美国的商人和议员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商业场地”⑥;“无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多么有限制和有范围,它向美国呈现了一个赢得市场和材料供应的机会。
”⑦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美国货、特别是资本物资、机械工具、管理技术和信贷的市场”⑧。
战后,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了几十个条约、协定或换文、合约,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慈善事业等方面,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
“每一次援助,都是以蒋介石对中国主权的出卖为代价的,中国的神圣主权在美国帝国主义者‘援助’声中,一次又一次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攫取了。
”⑨国民党同美国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⑩。
二是军事上完全依赖美援形成的唯武器心理及美军指导上的失误是造成国民党战场上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援造成国民党军队唯武器心理,士兵精神状态和战役战术皆围绕美援变动,一旦美援不继,上下心理不战自垮。
同时,美援中的很大一部分落入共产党军队手中,间接增强了中共军事实力。
1949年8月美《白皮书》尖锐地批评对蒋的军事援助“只会更加增强共产党力量”(11)。
虽然美国提供了很多军事专家,但是他们的经验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还带来了指挥上的混乱。
具体战役战斗中美国的插手干涉也是蒋军遭受重创的原因之一。
如淮海战役初期,徐州守军不退反而投入重兵被事实证明是战略决策错误,蒋不肯放弃徐州的顾虑在于国际影响,华盛顿警告说,放弃徐州是消极避战而暂停对他的20亿美元援助;淮海战役中杜聿明部被围陈官庄急需外援,美在此时却高唱“不能保证无限制支持一个无法支持的中国”(12)的调子;平津战役中傅作义不顾南京一再电催而迟迟犹疑,未能及早逃往绥远或江南,也与美国坚持要求他的军队固守北平,并以两艘军舰的美援为诱惑有关。
三是扶植地方实力派,造成中央与地方军令不统一,协同作战不力。
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代理人的计划,以便必要时弃蒋换马或以此作为与蒋作政治交易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先后与桂系李白派、山西阎锡山派、北平傅作义派等部秘密联系。
1941年1月14日前后,美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到北平向傅表示:“今后美国要抛弃蒋完全支持你。
”(13)被傅拒绝。
罗斯福曾暗示史迪威:“如果蒋在一次政变中被废黜,不管谁上台,美国都将给予支持。
”(14)总之,单纯的20亿美援根本无法抵消美国方面给国民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美国所攫取的一系列权益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各方面的主权,而且美军在中国的横行霸道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并酿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而国民政府息事宁人的软弱态度难孚众望,损害政府形象。
周恩来尖锐指出:“一年以来,美军在沪之横行及美货充斥,不满美之情绪遍于民间。
”(15)在这一场舆论争夺战中,国民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致使很多人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信心,从而转向共产党,成为国统区有力的人民战线,从内部瓦解了蒋介石政权。
苏联介入与国民党苏对外交政策东北东临日本,西控蒙古,北接苏联,南抚朝鲜,又是中国京津腹地的屏障,而且物产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无论从战略位置还是经济地位来看,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争取东北成为国共争斗之关键所在。
蒋曾经在国民党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
”(16)可最终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东北争夺战中,本来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却败于共产党,使得东北成为其首败之地,酿成后面一系列无法挽回的后果。
究其原因,国民党在对苏外交上的失误是主要的。
战后,苏联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吸取二战被动遇袭的教训,制定新的国防战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即通过无限扩大领土以及在相邻国家和地区制造大量的“中间地带”,来确保国家的安全,而《雅尔塔协定》及其密约则是其国防战略的具体化。
由于东北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使之成为苏联“中间地带”的重要一环。
因而战后苏联把目光锁住了东北,这样就不难理解《雅尔塔协定》密约里面苏联对东北的要求:恢复1904年失去的在华权益,把东北变成它的势力范围。
战后,为控制东北,苏联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取得一致意见,即都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
对苏联来讲,防止日本的重新崛起和牵制美国独霸远东,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苏联也希望在东亚出现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国,而支持国民党的条件就是必须确保《雅尔塔协定》密约里面的权益,中苏关系就是在苏联对东北利益要求的前提下展开的。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
倘如苏联之承诺,该条约对国民党而言也并非无法接受,至少在东北接收问题上,既可以收回东北的主权,又可以阻止苏联对中共的帮助,但关键在于条约本身对苏联撤军等问题没有任何详细规定,苏联所做的只是口头承诺。
出现如此大的外交纰漏,当然不会是中国外交官的职责失误,唯一能解释的是“弱国无外交”。
“1945年8月14日,我们的政府决定签署条约,那时我们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而成千上万的苏联军队则已经进入这一地区。
如果我们拒绝缔结条约,那么我们无法收复东北,除了我们诉诸武力驱逐苏联军队和中共会师。
”(17)对当时的国民党而言,限制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和遏制苏联对东北的野心本来就很难两全其美,利弊权衡之后,国民党只能以东北权益和承认外蒙独立换取苏联对国民党的支持和对中共的约束。
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苏联愿不愿意履行的问题,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评论说,中苏协议“可以拯救中国国民政府……如果斯大林实行它的话”(18)。
所以条约如宋子文所说:“这终究还是个诚意的问题。
”(19)在互换与条约有关的照会时,苏联保证向中国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军需品和其他的物资,这种支持和援助将提供给国民政府,其实蒋介石早先已意识到,如果“我对苏所要求之答复为具体,而苏对我所要求之答复为抽象,乃即我方最大之失败”(20)。
虽然担忧,但是并没有相应措施出台。
相反,条约签订后国民党高层一片乐观,自以为东北已成囊中之物。
然而由于美苏联盟很快破坏,东西关系恶化,美苏都改变了自己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