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摘要: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外部因素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国民党过分迷信和依靠美国,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同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对苏断交导致了在东北的失利。

关键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外交政策;美苏对华政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民党政权在抗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看似偶然,其实必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偏重从国民政府内部进行考察分析。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处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美苏对华政策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本文试图要阐述的就是美苏对华政策变化对国民党政权丧失的影响。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影响

二战结束,伴随着日本战败,中国一跃成为远东唯一的大国。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并使之成为维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工具,成为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必然选择。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布:“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①而要想真正保卫中国,首先必须使中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成为远东的强国。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力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援助中国,使他强大和稳定……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做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②其实,从波斯坦会议开始,美国就在全球积极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命运因此一度被美国所左右。战后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援助底线是决不在中国大陆上使用美国地面部队执行战斗任务。换言之,尽量避免内战,实行国共谈判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首要内容。美国作出如此选择也是经过通盘考虑的:

第一,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为之一战。马歇尔上台后,他努力达成国共停战,督促建立联合政府,限制美国军事顾问团的活动范围,拒绝扩大军事援助的计划。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广泛、共同的看法: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武力。美国的战略重点自始至终在欧洲。马歇尔曾私底下跟顾维钧说“美国并不是非帮助中国不可”③。

第二,美国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二战结束后,美国面临大批军队复员的压力。1945年,美国陆军只有400多万人,1946年陆军只剩100多万,其中只有12000名士兵驻在中国。④即使美国愿意全力支持蒋介石,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美苏两国在《雅尔塔协定》的秘密条约中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好不容易达成了暂时一致的对华政策,过分卷入中国事务也怕引起苏联的抗议甚至加大对中共的援助,最后像西班牙内战一样,演变成美苏之间的一场对抗,美国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第四,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为民主原则而奋斗。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如果共产党失去了苏联的支持,中共无法与国民党竞争,最终只能妥协。而把共产党纳入政权,正是对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的有利尝试。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的对华政策不断适时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调整:第一次是由抗战期间联共拉蒋抗日转向援蒋反共,其标志是史迪威被逼回国;第二次是由援蒋反共转向逼蒋容共,标志为马歇尔使华;第三次是调停失败后再次转向援蒋反共,继而有了三大战役;第四次是由全面援蒋变成“等待尘埃落定”的脱身政策。

而国民党方面坚持与中共的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始终无条件地支持国民党政府,不会或不能抛弃他们,即使国民党处于危难美国也会予以援助。“美国不会丢弃中国”这一战略的判断失误使得国民党在内政外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首先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因为蒋介石坚信美国会无条件支持国民党,美苏关系不可调和,于是义无反顾地倒向美国,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其次,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之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从美国那里得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援助:“自从对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以赠予和借贷的方式给国民党中国的援助总数达2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价值上等于中国政府货币支出的50%以上。”⑤正是美国的援助才使蒋介石信心十足,在自己准备不足的时候全面开战。由于过分迷信美国,国民党缺乏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缺乏对未来困难局面的应对能力。当美国开始采取有限援蒋政策时,国民党束手无策。蒋介石也不得不检讨指出,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外交方针——“始终一贯,信赖美国”并没有错,“可是信赖友人,而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

美援除了影响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的决策外,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控制中国的经济才是美国援助中国和国民政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美国的商人和议员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商业场地”⑥;“无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多么有限制和有范围,它向美国呈现了一个赢得市场和材料供应的机会。”⑦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美国货、特别是资本物资、机械工具、管理技术和信贷的市场”⑧。战后,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了几十个条约、协定或换文、合约,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慈善事业等方面,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每一次援助,都是以蒋介石对中国主权的出卖为代价的,中国的神圣主权在美国帝国主义者‘援助’声中,一次又一次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攫取了。”⑨国民党同美国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⑩。

二是军事上完全依赖美援形成的唯武器心理及美军指导上的失误是造成国民党战场上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援造成国民党军队唯武器心理,士兵精神状态和战役战术皆围绕美援变动,一旦美援不继,上下心理不战自垮。同时,美援中的很大一部分落入共产党军队手中,间接增强了中共军事实力。1949年8月美《白皮书》尖锐地批评对蒋的军事援助“只会更加增强共产党力量”(11)。虽然美国提供了很多军事专家,但是他们的经验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还带来了指挥上的混乱。具体战役战斗中美国的插手干涉也是蒋军遭受重创的原因之一。如淮海战役初期,徐州守军不退反而投入重兵被事实证明是战略决策错误,蒋不肯放弃徐州的顾虑在于国际影响,华盛顿警告说,放弃徐州是消极避战而暂停对他的20亿美元援助;淮海战役中杜聿明部被围陈官庄急需外援,美在此时却高唱“不能保证无限制支持一个无法支持的中国”(12)的调子;平津战役中傅作义不顾南京一再电催而迟迟犹疑,未能及早逃往绥远或江南,也与美国坚持要求他的军队固守北平,并以两艘军舰的美援为诱惑有关。

三是扶植地方实力派,造成中央与地方军令不统一,协同作战不力。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代理人的计划,以便必要时弃蒋换马或以此作为与蒋作政治交易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先后与桂系李白派、山西阎锡山派、北平傅作义派等部秘密联系。1941年1月14日前后,美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到北平向傅表示:“今后美国要抛弃蒋完全支持你。”(13)被傅拒绝。罗斯福曾暗示史迪威:“如果蒋在一次政变中被废黜,不管谁上台,美国都将给予支持。”(14)

总之,单纯的20亿美援根本无法抵消美国方面给国民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美国所攫取的一系列权益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各方面的主权,而且美军在中国的横行霸道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并酿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而国民政府息事宁人的软弱态度难孚众望,损害政府形象。周恩来尖锐指出:“一年以来,美军在沪之横行及美货充斥,不满美之情绪遍于民间。”(15)在这一场舆论争夺战中,国民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致使很多人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信心,从而转向共产党,成为国统区有力的人民战线,从内部瓦解了蒋介石政权。

苏联介入与国民党苏对外交政策

东北东临日本,西控蒙古,北接苏联,南抚朝鲜,又是中国京津腹地的屏障,而且物产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无论从战略位置还是经济地位来看,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争取东北成为国共争斗之关键所在。蒋曾经在国民党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16)可最终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东北争夺战中,本来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却败于共产党,使得东北成为其首败之地,酿成后面一系列无法挽回的后果。究其原因,国民党在对苏外交上的失误是主要的。

战后,苏联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吸取二战被动遇袭的教训,制定新的国防战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即通过无限扩大领土以及在相邻国家和地区制造大量的“中间地带”,来确保国家的安全,而《雅尔塔协定》及其密约则是其国防战略的具体化。由于东北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使之成为苏联“中间地带”的重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