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与巴子拳不是一回事
解说八极拳
解说八极拳解说八极拳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
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一、渊源及流派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是一个门派。
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回族吴氏祖先说起。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
朱棣即位,降旨迁民,“以实空地”。
明永乐元年(1403)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诏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
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户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地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评、琏。
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
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
后庄科师孟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幼丧父,衣食无靠,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
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及本族众亲共帮之下,在孟村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淳良忠厚,勤奋好学,痴迷武术。
8岁入清真寺学经习文,15岁弃学习武。
业经多师,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创成独绝之术。
此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顶”即“吴”字篆书象形为根式(起式)。
诀称:“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一切招势皆由“吴”字变化而出。
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氏”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1735),吴钟23岁,只身南游。
于福建晋江少林寺(拳谱原著为“浙江少林寺”,实“浙”与“晋”在当地发音相似,故此笔误),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折服长老,长老赠其锦镖一囊。
从此“神枪吴钟”成名。
中国武术:八极拳
八极拳武术拳种之一。
是一种短打拳术,全称“开门八极拳”,又称“岳山八极拳”。
所谓“开门”指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所以称“八极”,乃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綋,八綋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即“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源流其说不一。
一说源发于河北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的吴钟(忠)(1712~1802),始于清朝雍正年间。
《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门(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散人。
”“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
一夜方舞剑庭中,有欻然自屋而下者,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答,坐(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受八极之书。
道士留十年,忽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
钟泣而拜曰:‘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以不知师之姓名为憾’。
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
言罢辞去,杳然无踪。
逾二年又一人至,次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氏,惟曰:‘吾癖子也。
’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秘……当时京师有神枪吴钟之称……,尊癞为一世,癖、钟为二世焉。
”又据《罗疃拳谱》载:八极拳源出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自古发迹,后有山东海丰县庄科村富翁吴忠,素谙拳术。
清雍乾年间,携资投少林寺,拜当家老禅师座前受业……,后成又遍历名山大川,直至陕西延安西北梭罗塞,与癞魁元学六合大枪及其他器械。
后吴忠归里,在山东直隶一带做保镖并设场授徒……。
尚有说八极拳系由河南岳山寺张岳山传于吴忠。
上述文中“癞”、“癖”二人并非真名实姓,很可能是武林中隐姓埋名之人的代称,但将八极拳传播于世,当首推吴钟无疑。
吴钟传予女吴荣,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流两支: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及影响较大、传人较广的近亲马凤图;另一支是王四,师出吴家,后传予罗疃、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及黄四海等。
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等。
中华名拳——八极拳
雄 厚合 整 , 势 磅礴 , 开大合 , 气 大 硬开
狠打, 以短制长 , 以气摧 力 , 以声助威 ,
气 贯丹 田 , 内外合 一 , 快慢 相变 , 短 长 兼施 , 守合 度而著称 , 攻 且有 “ 膀撞 晃 倒山 、 跺脚震九洲” 之气概 。
八极拳劲力 十分突 出明显 ,常 以
肘下方托穿 于头前 , 右拳 回腰 ; 接着 右 2. 3蹲步下塌掌 要点: 抄挂抡 臂连贯 , 震脚格 肘一 腿后撤步 呈 弓步 ,右手臂直 肘 向下抡 身体左转 一圈 ,双掌 由下 向 上摆 致, 进步 、 推掌合整 。 劈 于体前 , 同时左臂后 摆 , 目视 右掌 方 托 , 同时右脚 并靠左脚 内侧 , 随之 震脚
腰间 , 目视拳方 ( l , 1 ) 图 7图 8 。
要 点 : 步 、 掌一 气呵成 , 落 劈 翻腕 快捷 , 力达双掌。 要点 : 步 、 进 崩拳 相合 一体 , 转腰 灵 活 、
挥臂发力 , 力达拳背 。
■一
一
1. 虚步架推掌 4 身体前移 , 右掌横按 , 左掌经上 穿
要点: 、 左 右脚 跟进 相连 , 整体 一
致, 推掌 暗含螺 旋力。
要点 : 跳步 翻身快速 , 架推掌配合
协调一致 , 搓脚发 力, 打掌根 。 力
一
L. .._ . J 。 圈. - _ .。 ‘‘望 . -_ : . 呈 _j 。 呈
1. 2丁步托 掌
L_ 呈 :.. : _ = . 三 L 呈 . 鬯 二 旦 . j
1 . 右 大 缠 6左
身体 右转 , 、 左 右手 臂后 摆 , 南 随
下向上 托至 面前 , 同时右脚震跺地 面 ,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八世纪以前,关于八极拳的创制日期一直没有定论。
据长春市一位大四学生说,在明朝末年之前,它是由武当的祖先张三丰创造的。
而原南京金一明武术博物馆的《武当拳术秘诀》则称“巴子拳、棍”的,即八极拳。
所谓巴子,在巴语中是老虎的意思,清代大内八极拳高手是川人张四成,在土家人集体舞领舞的步伐很像基础八极拳中的“八式”中“虎跳”的步伐。
根据这一观点,可能更喜欢八极拳的人倾向八极拳是巴人做的。
吴忠,山东庆云人,是八极拳的北方宗师。
而教授拳的人,赖和尚为少林八极拳。
虽然两拳的造型要求不同,但内容是不同的,直接就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少林与武当的目的不同之处少林派八极拳,以博大精深的佛教为基础,以佛为师,以神香为手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摆脱一切艰难险阻,融拳与禅于一体。
调整呼吸,练百骨,融入敏捷、刚柔并济,五联文打,以身心健康之人,不生不灭,惩恶从善,服务社会。
武当派八极拳是被视为典型的道教“老子”为基础,“政治思想”为目的的精炼成金色的丹,拳头丹合为一体,加强骨骼和肌肉,运输气功,以静制动,违背则立为仆人,金丹练成则以享天年,感化邪恶,崇尚善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二、少林、武当对八极拳名字阐明的意义不同少林派八极拳,是拿拳名八大招手脚全部用上。
行拳必须存在八种含义,外有形,力发八面。
八意、慌、毒、暴、神也急;八形,即龙、虎、猴、燕,犬,鹰,鸡也。
八面,八也。
记忆八意能占上风,真的八形成调。
应该是身体的几个部位,力量发八面不偏一处,能稳定坚实的站立和战斗的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直均以太极宗为宗旨,此拳名亦渊源。
武当学派的八极拳,名字的上述含义,主要认为“八极是太极的含义”,太极是宇宙的,是包罗万象的。
道家并不追求极端的一代。
相反,它给其他人留下了追求极端一代的空间。
三、少林、武当八极拳内在修炼的不同为了达到放松的目的,少林派八极拳主要用于休息。
内在的动态工作主要是为了工作的数量,而在工作中并不是抱着你冥想的目的。
八极拳(上)
八极拳(上)作者:武兵王宏强来源:《少林与太极》2014年第11期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1、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目再转左方(图3~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
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7)。
流传至今最厉害的九大武功,罗汉拳排第五,第一自古一直在传承
流传至今最厉害的九大武功,罗汉拳排第五,第一自古一直在传承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小说,还是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都涌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武林高手,然而这些都是文学艺术,都是虚设。
其实中华武功源远流长,一直以来真正的武功以拳术居多,下面就来扒一扒中国最厉害的十大拳术:TOP 9大小洪拳我们村一个老拳师,祖传大小洪拳,年轻的时候在郑州二七广场给七八个地痞打架,打的地痞满地找牙,洪拳的厉害之处可想而知。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
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第一种说法广为接受。
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TOP 8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TOP 7通背拳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臂拳,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
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兵器是手的延长,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法,属马上武艺,始于冷兵器时代的长矛作战技术,操练时手的把位异于小花枪的“叠拿”持枪,讲究“后屯把”,即后手不握杆梢,离杆梢一肘远,若在陆地上操练,即会失去原本的真实技击含义,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已没有实际的实用价值,无须予以保留。
可震乾坤的八极拳到底有多强?生物力学解释八极拳的强劲之处
可震乾坤的八极拳到底有多强?生物力学解释八极拳的强劲之处八极拳的发源地为河北孟村,古属沧州。
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
沧州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
起源、流传于沧州的拳种就有52种之多,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传,北宋杨家将的杨五郎在五台山学得八极,但是此说法并没有史料考证!《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巴子拳棍”就是八极拳的另一种称谓!生物力学研究八极“骑马式”八极“骑马式”是一项基本动作,骑马式是八极拳各种技术的基础,练好“骑马式”可以增强其稳定性!通过对八极拳的生物力学研究,学者发现,在骑马式开始的时候,动作相对缓慢,随后,重心随着右脚的移动而下降,并且很快达到平衡,为之后的动作创造出有利条件!髋关节研究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来,熟练组的外展幅度大于普通组,说明下蹲幅度大,以此来保证重心更明显的下降,如此有利于身体更加稳定。
这与八极的两足增力、下盘稳固的技法相吻合!膝关节研究通过对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研究,可以看出,越是老师傅,越采用更低的姿势!从生物力学原理来讲,采用较低的架子,更加容易形成稳固的下支撑,同时为后续的动作提供一个稳固的发力点。
而普通练习者,身体较高,则比较容易造成练武术者“下盘不稳”的情况!足尖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老师傅在“骑马式”的动作中,足尖在动作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扣脚尖的动作!而一般人的足尖则是明显朝外的!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看,内扣脚尖更容易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就像咏春的站法,其也是内扣脚尖,只不过咏春的幅度较大,我们看到的比较明显!老师傅们会有意识地做出扣脚尖的动作,保证左右两足足尖角都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值。
生物力学研究八极“撑锤”八极拳的跺脚之术,与其他拳法不同。
在八极崩拳中,为了让下盘更加稳定,八极拳要求腿法高不过膝。
通过对撑捶的整个运动过程的分析,八极在发力过程中,劲力的传递符合“起于脚,传于腰,达于稍”的发劲顺序!就整体而言,八极发力方式是扭转发力,通过此方法提高了八极的出拳速度,用此可增强打击力!传武有谚:“拳打三身后”!八极拳的撑锤发出最大的力量后,劲力并没有减弱,而是继续增大,以此达到更深层的打击效果!八极与泰拳的对比分析八极拳和泰拳都注重肘技、膝技的运用;八极的肘、膝技法站了较大的比重,泰拳则是在拳腿技术上突出肘膝技法,非常注重杀伤力。
武术之八极拳简介
武术之八极拳简介八极拳不仅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拳法,而且从动作到功法及实战方法都自成体系,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
八极门中的许多练功方法是独特的,因此才有独特的发力和打法。
抛掉这些独特的功法训练,动作练得再好、招法的使用再精,在实战中也是“花架子”。
八极门历代不乏高手,如果没有独特的功法训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一击必杀”的高手,必定有“一击必杀”的功力,这种功力必须建立在如下几点之上:一)套路和招法的训练:八极拳中的套路从前人代代流传至今主要有三路,即八极架(也称八极小架或小八极)、八极拳(也称大八极或八极大架)、八极对接(也称对接趟或八极对练)。
其中以六大开门劲法和八大招法为核心。
由于八极拳的代代延续及发展,又产生了几个支系,这是八极门各代传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将八极拳发展和改进的必然结果,是进步。
比如:霍系的“应手拳”、吴系的十二路小架等。
套路和招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套路训练可以锻炼人的体力和耐力,使人的呼吸与动作协调、动作与身法协调、身法与步法协调,即做到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前后协调、左右协调,即整劲。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会八极拳独特的发力。
招法的训练简单说,就是将套路中的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将几个关联的动作组合训练和演变,使能在实战中应用。
二)功法的训练:功法的训练主要以气功和桩功为主。
因气功只能心法传授、循序渐进,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主要有以下几种桩功:1)马步蹲桩:两脚平行,略比肩宽,两手轻握成耙子拳,拳心向下收于两肩前,与肩平,两肘外撑与肩平,两臂与背在一平面,曲膝下蹲。
要求:膝盖不出脚尖并与两脚垂直、外撑,背部与尾闾垂直、中正,裆部要撑圆,此称“圆裆坐胯”,十趾抓地,肩要沉,颈部要上顶,此称“头顶顶破天,脚趾抓破砖”。
意守丹田。
歌诀: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2)磕桩:以树为桩(15-20公分),磕击时面向桩,马步站立,两手握拳于腰间,抡右臂用桡骨棱向下向内磕击树桩右侧,再反手用小臂外侧向上向外磕击树桩左侧,随即用小臂尺骨棱向下向外磕击树桩左侧。
八极拳略述
八极拳略述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八极拳,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根据古书记载“八极”有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
一说,起源于明代,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
二说,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经验所创。
三说,是清代河南省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
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僧人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尚有待武术史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考查。
目前已见的记载是《沧县志》。
据《沧县志》卷八《人物·武术》所载:“吴钟,八方八门(即八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1721一1802),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学,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道士留十年…罢辞去。
”据说过了二年,道士的弟子号“癖”的又来,赠吴钟《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了大枪术之奥妙有三年之久。
吴得秘传后,苦心操练,功夫达炉火纯青地步。
雍正年间,吴只身三闯福建泉州少林寺,寺内虽有诸多暗器,却无一伤身。
因其枪法娴熟,被钦差官奖为吴神枪,当时有句“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的说法。
吴钟于乾隆年间,在河北老家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场,使八极拳广为流传。
故有“孟村八极”和“吴氏八极”之说。
八极拳法传至吴会清、李书文等人,由吴会清汇成拳谱。
在《八极拳谱》中记有:“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著者也。
其术受于癞,精于癖,技之高妙,为一时王公大人所许与,授徒一百五余人,一时武技号为极盛厥,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八极门”。
谱中以道士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荣为三世,李大中和张克明为四世,张景星和黄四海等为五世,李书文和吴会清等为六世,霍殿阁为七世,至今已传八、九世了。
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
沧州武术历来在中华武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镖不喊沧”的赫赫武威,使得沧州武术一直誉满四方。
在沧州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八极拳尤其凭着独特的风格和勇武的性格而独树一帜,“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的著名格言在武坛内外可谓长盛不衰。
基于此,本文对于沧州武术的杰出代表──八极拳进行相关研究。
一、“八极”“开门”,众说纷纭关于八极拳,一般认为其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申国卿初传于“癞”、名始于沧州的著名武术家吴钟,近来也有“岳山八极”之说,甚至也有人进行了八极拳与“巴子拳”“吕红八下”等的对比。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之说,但近代根据该拳出手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1999年10月组织编写的《八极拳规定套路》中的相应部分即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描述。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目前,在关于“八极”和“开门”的含意上,仍然有若干不同的理解。
《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皆非武术用语。
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吴丕清《解说八极拳》)。
吴连枝指出,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
“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即八极拳术由吴钟开门立户,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及其中关于“八极”的释意吴连枝《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56少林与太极‖ 2022年第8期天下功夫沧州孟村吴氏八极拳谱秘诀之“八极薪传”“八极拳歌”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
常玉刚等也纷纷撰文,认同此说。
朱宝德等认为,言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八极拳的简介
八极拳的简介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八极拳的简介。
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
"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
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
清末民初时,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
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
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个人背景武术、散打其他信息中文队名:八极拳外文队名:bajiquan所属地区:中国山东省庆云县成立时间:清朝主场馆: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容纳人数:无数拥有者:庆云县现任主教练:八极拳传世后人知名人物:八极拳祖师吴钟八极拳的基本介绍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
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中华名拳——八极拳
中华名拳——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等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等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的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l-图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日再转左方(图3-图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图7)。
要点:蹲身握拳协调,上体微含,左、右拳应有争力。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2019年(第9卷)第27期民族传统体育①作者简介:沈德欢(1994—),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19.27.179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①沈德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摘 要:中华名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名族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传承千年。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是流传在民间的众多传统武术之一,充满了神奇色彩并以其刚劲勇猛等特点在武术届获得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获得八极拳的相关资料,以及访谈八极拳相关研究者和练习者,从练习者的角度分析八极拳的特点和技法特点,练习八极拳后的身体状态变化。
通过研究八极拳起源,对八极拳的特点、功能和发展现状做出综述性研究,从而让八极拳以及中国武术广泛传播。
关键词:武术 八极拳 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79-02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的同时,文化传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们从小从纸质书本中看武侠小说了解各门各派的武术,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以影像的方式给予观众直接视觉上的展示,让人们更加直观地去了解中国武术。
与此同时,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又夹杂着高科技特效的使用,使得中国的传统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八极拳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武术项目之一,随着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武术拳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八极拳也越来越多的为世人重视起来。
八极拳的流传甚广,起源地也众说纷纭,本文针对八极拳的起源、发展、流派及其功能做出综述性的研究。
1 八极拳的起源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功法、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名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之后,开始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武术在当时除了御敌自卫之外的同时,也被人当成了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
八极拳历史极其由来,包括内容系统公开
八极拳历史极其由来,包括内容系统公开一、八极拳之名称「八极拳」一名,不知始自何人。
此拳初因握拳成把,而不紧攒,状如乡间农具耙子之型,遂名「耙子拳」。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古今拳家……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所述「巴子拳棍」,「巴子拳」即是「耙子拳」。
而本门之八尺棍法,活把穿梭,与众不同,名「耙子棍」,即此所谓之「巴子棍」。
其后当系门中擅文之士,感于「耙子」之名,太嫌粗俗,乃改称「八极」,较为文雅。
推其时间,约在清初。
盖北方少入声,故读「耙子」、「八极」之音近似。
易其字而不改其音,加以拳术家十九不文;兹既不拗其口舌,又复不改其故音,则虽易其文字,彼亦不知计较。
因此,逮于清末,「八极」之名,渐已通行。
除本门发源地──河北省、沧县、东南乡一带而外,鲜有人知「耙子拳」之土名矣。
至于为何择取「八极」二字?除音近之外,是否尚有特别意义?已因全无记录,而难可知。
勉强推究,可作三解;当初择字易名时之命意,或不出于此乎?北方称武术曰「把式」,亦作「八式」。
学武之人,便叫「八(把)式匠」,「练八(把)式的」。
是故命名「八极」,即是勉励门中弟子,努力用功,将本门「八」式(武术)练至武术之「极」点之意。
是为一解。
又因本门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字,亦即人体之八部位,以提醒学习者注意。
因之,「八极」二字,亦可解作:时时提撕警惕,要求将此「八」个部位,精求熟练,达到「极」点之意。
是为二解。
汉、刘安《淮南子》:「九州岛之外有八寅。
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
是故,八极又系八方极远之地之称。
而本门所练之劲,曰「十字劲」。
亦即是向四面「八方」,尽量向外撑、向外发,期其达于「极」度。
则又与八方极远之意,不谋而合。
是为三解。
二、八极拳之由来八极拳术,不知始自何时。
然戚继光《纪效新书》,此拳既已「有名」,则推其时间,当不致晚于明初。
自明而上,憾无可考。
但此拳之风味,质实古朴;起始之时代,当非太晏。
八极拳历史溯源
100体育风尚SPORT & STYLE八极拳历史溯源刘慕原 徐州医科大学摘要: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八极拳属于一个重要的分支脉络,刚猛有力、大开大合的特点和太极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镇乾坤。
”的说法。
这就话恰好体现了八极拳和太极拳的区别,一柔一刚,泾渭分明。
八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书《淮南子》,文中说:“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说的是天地之间的空间划分共分为九州和八个极远的端点。
而八极拳能够以八极作为名称意思就是拳法发力可以达到四面八方,将力发到最远端。
关键词:八极拳;历史;起源作者演示八极拳担山式 作者演示八极拳顶心肘八极拳动作果敢质朴,风格刚猛,注重方寸之间的截与拿,硬打硬开。
八极拳的力起源于脚跟,力量经过腰间传导最后贯彻到手指尖端。
那么与能够与太极拳比肩的八极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八极拳的起源的不同说法关于八极拳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至今都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认为八极拳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写出的“巴子拳”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八极拳。
第二种说法认为南宋时期有间月山寺,寺里的住持名叫崇苍。
崇苍住持跟随法号空相的禅师,以少林拳为根基,创立了名为“月山八极拳”的拳法套路,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天下武功出少林。
第三种说法认为八极拳起源于明朝是一位云游四海的道士,名讳“癞”,后来他将拳法传给了吴钟,吴钟中年的时候生了个女儿吴荣,因为习武的原因,吴荣到了快30岁的时候才出嫁,嫁给了海丰这个地方练习长拳的戴氏。
吴荣根据"开门"的精神指导,把长拳的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按照八极拳法的拳术风格,家里糅合、提炼、修改,传承回到孟村。
以上的三种说法虽然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但是因为历史久远,中华的武术文化,基本上都具有师父口述心授的这一大特色,所以不能排除以上说法的可能性。
但是笔者更支持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
中华传统武术拳种介绍
中华传统武术拳种介绍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
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
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殥,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
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位的应用。
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
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南拳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
南拳的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
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
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
在发力时,南拳大多要呼喝作声,吐气催力,以增大爆发力。
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
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
如何解释八极拳的“八极”二字
如何解释⼋极拳的“⼋极”⼆字⼋极拳是我国北⽅⼴泛流传的⼀个拳种,也是我国著名⼗⼤传统武术之⼀。
但对于⼋极拳这⼀拳种名称的来源却有多种说法,⽬前流传较⼴的⼀种说法是由谐⾳转换⽽来,如“巴⼦拳”“耙⼦拳”等,但都是些缺少理论依据的传说罢了。
其实,为什么叫⼋极拳,我们⾸先要了解“⼋极”⼆字的起源和意义。
“⼋极”⼆字在我国的传统⽂化中是⼀个名词,表⽰宽⼴辽阔。
⼋极⼀词在我国古代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初引⾃《庄⼦·⽥⼦⽅》“夫⾄⼈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极”。
在这⾥寓意为艺⾼⼈胆⼤:作为⾄⼈,上可探测晴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如于四⾯⼋⽅,⽽精神没有变化。
后西汉淮南王刘安引⽤于《淮南⼦》,在《淮南⼦》中,把国家⾏政区域称为九州⼋极《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极”,将以法治理国家称为纪纲⼋极《帝者太⼀》:“纪纲⼋极,经纬六合”。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诠释了⼋极⼀词的含义及发展变化。
这也是古⼈先祖在认识⾃然、解释⾃然发展规律⽅⾯逐渐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化理论。
“发⼀端,散⽆竟,周⼋极,总⼀莞,谓之⼼”。
这句话的意思表⽰懂得处世原则,⼈⾃⾝的⾏为才会有所规范⽽不会散乱。
我认为“⼋极”⼆字的意思是:“⼋”是⼴阔的意思,“极”是从中⼼⾄极远之地的意思。
因为在古时,没有现在发达的科学⼯具来测量管辖的区域⾯积,只能⽤⽂字来形容⾯积的⼴阔,因此⼋极⼀词被古⼈⽤来形容⼋⽅极远之意,也就是其远⽆边,其近⽆沿。
由此看来,⼋极拳的名称并⾮由其他因素转换⽽来,⽽是武术先祖们根据拳术的特点与风格,结合中国古代⽂化中的名词所赋予的拳术名称。
但何时及何⼈赋予的⼋极拳名称⽬前尚⽆考量记载,但这已不重要了。
关键是⼋极拳爱好者们不仅仅要了解⼋极拳,更要理解“⼋极”⼀词的含义以及⼋极拳与之“⼋极”⼀词的⽂化内涵。
如果不从历史⽂化的⾓度来解读“⼋极”⼀词,轻率定义为⼋极拳名称的由来,不仅是对⼋极拳的不尊重,也会造成对“⼋极”⼀词⽂化解读的不严谨。
八极拳的这些事,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搞清楚
八极拳的这些事,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搞清楚展开全文八极拳名称由来八极拳的名称,叫法和用字,众说不一。
例如:八极拳、八计拳、八忌拳、巴计拳、巴子拳等。
拳名用字,就是八极拳的拳谱上也不尽一致。
这就难免造成多用字。
究其原因:以前跟老人们学拳,只能练,不能问。
若多问,轻者给脸色看,甚者多日不理。
再则,乡间拳师,多无文化,只重拳功,不重理论。
代代相传,多有口授,有些字只能听其音,不能辨其字,这也是造成多用字的一个原因。
这样,或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或知之不详,以讹传讹。
人们根据自己对拳的理解和想象,甚至猜测加以解释,其中难免有想当然的成份,由于人们理解不一,对拳义的解释也异,其中两例颇有代表性:1,“八极”说,采《淮南子·地形训》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又有“九州之外,乃有人殡,八殯之外,而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极”之说。
“殯”,犹远也;“纮”,犹维也。
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结;“极”,至高至远至甚,执八极二字者,取名八极拳,以拳寓宇宙,其义颇宏远也。
2,“八计”说,是把人体中的头.、肩、肘、腕、胯、膝、足、身等八个部位,应用于拳打击技,寓为“八面计策埋伏”。
实用中变化莫测,防不胜防。
此说以身寓计,也颇有道理。
然而,八极拳之所以为拳,当以拳法为主。
而八极拳之成拳套却是以掌法为主。
即是以掌法为主,却又是何原因呢?八极拳,不过是“把记全”三字的谐音字而已。
八极拳的创业祖师,在熟悉掌握并研究了天下主要拳法后,博采众长,提取精华,研究实践,融会贯通,创造了兼有内外两家,长拳短打皆优,风格独特的拳法——把记全。
“把记全”是“把式记载全”的缩写。
“把记全”说明了拳术来源,也明示了拳义之根本。
为拳取名“八极(计)拳”,是因为其字音与“把记全”之音暗合,故名之。
也暗含记总之意,使之久传不忘。
八极拳谱中出现的极与计,固然有它特定的含义,然而这两个字在河北省的沧州、南皮、黄骅及山东一带均读做(j记)字音。
但是如今人们著文时,均采用“八极拳”的写法,并且这已为大家所熟悉。
我们练的到底叫什么拳今日又看到一本八极拳谱,是李大忠系的老谱,谱
我们练的到底叫什么拳今日又看到一本八极拳谱,是李大忠系
的老谱,谱
我们练的到底叫什么拳
今日又看到一本八极拳谱,是李大忠系的老谱,谱书叫《把计拳》,之前也知道八极拳的一些其他叫法,如巴(耙)子拳,但用别名的拳谱,还是第一次看到。
因为八极拳的名称,已经被社会普遍认知,而且,八极二字也有更好的文化内涵,以前叫过什么似乎不重要了。
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还是要思考,为何在传承过程会有不同的名字?当时的命名有什么含义?这些与八极拳的技术发展是否有关?
诚然,内容大于形式,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有意义。
我们确实没必要过于纠结“八极”或“把记”、“巴子”的含义,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承核心技术,只是这种历史现象,或许与技术发展过程有关。
不管叫什么名字,传统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我们的拳多有哲理,而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哲理文化,是我们骨子里文化在拳法里的体现。
通过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与方式,从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在被很多八极拳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国家武术权威人士也持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
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
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
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古今拳家,①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囡拳,各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②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③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④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出棍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紧接着,刘先生又解释道:“由此可知,此拳法在明代已是相当有名,但因为‘巴子拳’非常粗俗,因此清康熙年间的门人吴钟将它改称‘八极拳’。
在北方‘巴子’和‘八极’皆为八声,所以声音非常接近,而且多为口传,故常有音不变而文字改变的情形。
”以上是刘先生的观点,可是笔者经过研究考证,却与先生的观点不同。
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巴子拳”之名并不粗俗;二是巴子拳并不是指八极拳。
下面笔者就阐述自己的理由:刘先生认为“巴子拳”粗俗,主要是在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当中有“巴子”一词,上面的解释是:“巴子:北方谓女阴,又戏为口之代称;南方小儿语,为男阴。
”如我们在电视剧和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当中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骂人话“你妈拉个巴子”。
的确,这样的话确实难听又粗俗,是对别人的严重蔑视和侮辱。
不过这样的话在北方司空见惯,后来竟发展成为粗鲁男人的口头禅。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巴子”有这样的含义就认为“巴子拳”粗俗,正像“坏蛋”和“小坏蛋”、“鬼”和“小鬼”一样,“坏蛋”、“鬼”指的是歹徒和恶人,而“小坏蛋”、“小鬼”指的则是大人对小孩的昵称,说小孩活泼机灵的意思。
我们不能因为加了一个字,就说“小坏蛋”和“小鬼”是阴险毒辣的小孩。
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巴子”后加了个“拳”字,就认为“巴子拳”也是粗俗的。
试想,“巴子拳”的创造者能给自己的拳术起一个难听的名字吗?戚继光能将一个粗俗的拳种收进自己的书中并称为“今之有名者”吗?何况,“巴子”这个词还有别的更有人文色彩的意义。
下面,我们翻开《辞海》,上面对“巴子”的解释是:“巴子,古族名,国名。
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来向川东扩展。
武王克殷,封为子国,称巴子国。
春秋时期对川东、鄂西的开发有重要的贡献。
”可见,“巴子”指的是古代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名。
再看巴子拳,《纪效新书》上记述的一段话,主要是总结介绍古今武术各大门派和拳种。
前面文中的①②③④为笔者所加注,主要是分一下类。
①类讲的只是宋太祖的拳,包括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和囡拳;②类讲的只是温家拳,包括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探马、八闪翻和十二短,都是以招式的数量来命名的拳术;③类讲的是吕红八下和绵张短打,都是以人名命名的拳术;④类讲的是山东省拳派、少林寺(河南省)、青田(福建省青田县)、巴子(四川省)三个地方的拳棍,都是以地名命名的拳术和棍术。
由此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巴子”指的确实是一个地方。
因此,“巴子”的“巴”并非“八极”的“八”。
为了让大家对“巴”有一个较为真实详细的了解,笔者就多费一些话,把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据《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记载:“《禹贡》梁州之城,古之巴国也。
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古谓之巴。
”这种记载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徼周所著的《巴记》,是一种起源较早、流传较广的说法。
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该地所产植物而得名的。
《史记?张仪列传》记“苴、蜀相攻击”,唐代司马贞作《索隐》解释道:“苴音巴……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
”苴就是芦苇,四川俗称芭茅,盛产于川东一带,由于它是巴地常见之物所以就出现了这种说法。
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
东汉许慎著《说文》,谈到“巴”字时说:“巴,虫也。
或日蛇食象。
”后一种说法沿自《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后来所谓“巴蛇吞象”的成语,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近代还有人认为巴是代表一种地形的,如有的研究者曾说:“巴之本意为坝。
《广韵》巴在麻韵,坝在玛韵,巴、坝同音,为平去稍异……《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
”持这种意见的人主张巴族是古代居住在平坝的一种民族,因此得名。
以上种种,似乎都是揣测的成分居多,缺乏事实依据。
但是这是古人根据传说最早的记录,尽管存在不足,但仍有参考的价值。
关于“巴子”一词,笔者认为是一个地名的原因来源于《华阳同志?巴志》:“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日子。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据《中国古代史》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时候,曾借助巴国的军队打败纣王。
后来武王奖励有功之臣,于是封巴国为诸侯国,即臣子国,周与巴建立了同盟,关系十分密切。
从此,“巴子”之名广传于世。
如在《左传?恒功九年》有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
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可见,这里“巴子”、“楚子”就是武王“爵之以子”的结果。
另外“巴子”还出现在《十道志》中:“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如黔中。
”《太平寰宇记?卷120》:“五溪谓酉、辰、巫、武、源。
故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
”这两种记载表明,巴国曾被楚国打败过。
“巴子兄弟”指的就是巴国的五员大将。
了解了“巴子”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们再看“巴子”与拳有什么关系。
我们仍在《华阳国志?巴志》看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周武王战胜纣王主要靠的还是巴国的军队。
巴人“勇锐”,说明巴国人深懂军事谋略,精通战场搏击之术。
《华阳国志?巴志》还讲:“阆中有渝水,琮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这里的“琮民”,实际上指的是巴人。
由于巴人武功卓越,皇帝才令乐人学习这种功夫。
所以说,“巴子国”的人是懂武功拳术的,而且当时还是非常突出优秀的。
戚继光之所以称“巴子拳棍”有名,看来是有充分证据和充分理南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巴子拳棍”应该指的是古代巴子国的代表拳械种类,这种以“国家”和地名命名拳术的方式在古今中外也是常见的事情,以国家冠以名称的,如日本、朝鲜、韩国就称我国的武术为“唐手”,意思是中国唐朝的武术技击手法。
同样,我国也称泰国的武术为“泰拳”,称巴西国的格斗搏击术为“巴西柔术”。
以地名相称的就更多了,如少林拳、武当剑、峨眉枪、赵堡太极拳等。
明朝时期,“巴子拳棍”指的就是四川省、湖北省一带少数民族演练的武术流派,而且这种流派历史悠久,功夫非凡。
戚继光称其有名,绝非虚语。
因此笔者断定,巴子拳与八极拳不是一回事。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就再举一例说明。
某武术杂志编辑龚先生写了一篇《武术之旅15站――重庆巴蜀行》的文章,据文中介绍:“重庆,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地处川东,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
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
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
”“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巴蜀武术家赵子虬先生的儿子赵幼生先生给我们表演了三十六闭手、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巴子刀、黄林派等武术套路,其中的巴子刀尤其引人注意。
”“巴子刀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
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
演化为兵器,两头都有刀锋。
这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
”“1992年重庆市的渝北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重庆人都说自己是巴人的后裔,重庆的武术是巴子武术”。
从龚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古代巴人的确深谙武功,而且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他们的武功不但包括戚继光所说的“巴子拳”和“巴子棍”,还包括“巴子枪”和“巴子刀”。
四川巴蜀峨眉黄林派武术家傅尚勋先生在回答龚先生的提问时则明确回答:“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巴子拳棍就属于峨眉武术。
”至于刘先生说巴子拳是八极拳的观点,根据他一说“巴子拳”是“耙子拳”,一说“巴子拳”是八极拳,可见先生也仅仅是推断设想而已。
笔者之所以加上这一章节,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拿出有据可查的证据证明事实的真相,给八极拳爱好者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巴子拳和八极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刘云樵先生的观点,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也说:“云樵先生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不免有‘孤证’之嫌。
”看来马先生对“巴子拳”即“八极拳”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