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细读

遣 词造 句 、 布 局 谋篇 之 精 当 , 人 文 内 涵 之 深 邃 。学 生 语 言 的学 习过 程 是 构 筑 语 言 能 力 的关 键 .意化 则 是 内 化 精 神 。 这 里 一般 体 现 在 课 文 中 的扩 写 、 缩写 、 仿 写 的 功 力上 . 要让学生努力追求“ 源于文本 . 别于文本 ” 的 语 言 境界 . 这 是 由形 式 走 向 精 神 的 关 键 一 步 。 这 也 是 文 本 解 读 语 言 运 用 的一 个 重 要 关 口 。 意 化 文 本 语 言要 善于 抓 住 这 些 亮 点 语 言 反 复 诵 读 乃至 背 诵 . 能快 速 感 悟 文 本 的人 文 内 涵 , 陶 冶 学 生 的 思 想 素 养和 审 美 情 趣 . 让 学 生 品 悟 文 中 的精 彩 语 言 . 积 极
地 内化 并 及 时 地 运 用 文 本 中 的 “ 亮点 ” 语 言 从 赏 析 文 学
让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 。也是感悟文本
中蕴 含 的 人 文 情 怀 , 消化 、 吸收 , 达 到 争 一 字 之 奇 妙 的
境界, 造 就 自 由个 性 的 语 言风 格 。这 是 语言 学 习的 最 高
境界 , 也 是 语 感 形 式 的 最 高 表现 . 这 只能 是 特 殊 情 境 中 的超 常 创 造 。 特别 是 在 文 本 语 言 的 “ 亮点” 和“ 感触点 ”
给学生释放 自我的突破 口. 激扬 文字 , 升 华人生 。
关注 文本 语 言 的特 点 . 挖掘 语 言 训 练 点 , 加 强 语 言 的 积 累 和 运 用 .应该 是 文本 解 读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教 学 目 标 。从 认 识 到 内 化 , 从 内 化 完成 迁 移 , 这 是 学 习的 过程 , 也 是 落 实 语 言 文 字 学 习 中运 用 的 训 练 .学 生 在 充 分 的 充 满 个 性 的 文 本 解 读 中 .将 文 本 语 言 转 化 为 会 运 用 的
语文(心得)之文本解读的深与浅之度

语文论文之文本解读的深与浅之度所谓“深”就是深刻、深透,即解读有深度,所谓“浅”不只指解读的肤浅、粗浅,也指解读的浅显。
对语文教师而言,能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能否进行文本深度解读,可以窥见语文教师是否具备丰厚的生活积淀、专业底蕴和宽广的文化视野,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深度。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追求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必须尽量挖掘文本的深刻意义,解读越深入越好。
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追求思想的力量、复活文本内在之气的过程,深度的解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更是生命的超越。
文本解读的深度指向有两个方面,一是解读对象即文本所显示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深度,二是解读主体所具有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等的主观深度。
对于文本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深度,解读者需要调动丰厚的学养和相对宽阔的知识面准确解读,渐入佳境,而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文本解读的主观深度则更需要解读者具有智慧而敏锐的目光,善于于细微处甚至是无疑处发现文本中隐含的一些信息,窥斑见豹,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文本。
无论面对哪一种深度解读,都必须尊重文本。
在实际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浅读文本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语文教师常常徘徊于浅层状态,对文本的解读比较肤浅,甚至显得极为浅薄,有时还往往浅尝辄止,只凭对文本表层意思的理解就以为“得道”了,就以为完全可以胜任教学了,结果只把握了文本的皮毛而忽略了文本的实质,如果以这样的文本解读姿态去从事阅读教学,虽然偶尔也可能会把课上得热热闹闹,甚至给人以精彩的错觉,但实际上文本解读缺乏应有的深度,只能使阅读教学停留在肤浅上。
文本解读一定要走进文本,要善于发现和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如果失却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就肯定是流于肤浅的解读,甚至是错误的解读。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循着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的路径来完成文本解读,并能体现教者智慧,那深与浅之度就会拿捏得较好。
面对文本的客观深度,教师要讲究深文浅教,而面对表面上浅显的文本要善于浅文深教。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四大内涵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四大内涵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以下是四大内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文字精确性。
文本解读能力的核心素质之一是文字精确性,也就
是说要用正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所料想的概念和思想,准确无误地传
递信息。
只有在文字精确性上下功夫,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才能把各种
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思辨能力。
文本解读过程是一种思辨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分析文本、总结线索、运作思维、辨析推理的能力。
教师解读文章时,要正
确地理解文章的旨意,正确的把握文本内容、思路和精神,把握文本
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三、智能应用能力。
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进行智能应用,
使课文内容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
求教师能熟练的运用丰富的章法论证、数量处理和实验推理等智力技巧,以便有效的求准文本的主旨和核心。
四、思想发展能力。
文本解读不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
发展的过程。
正确的解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其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做事中能够正
确引导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素养。
总之,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必须面向文字精确性、思辨能力、智能应用能力和思想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扎实、系统地把这些能力糅合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该文本描述的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次经历,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于是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他改变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更加活跃的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其次,他引入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们自己挑选课文,让他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该语文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彭本常【内容摘要】教师要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提出了在读的形式上五个层面六度解读的“五层六读”观点,在读的内容上笔者主张着眼于文章的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五层六读;多角度解读一、概念说明(一)什么是文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文本”一词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个文件有中、英、法三种文本~。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二)文本与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课文”一词的解释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
可见,“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被选入教材、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它强调的是“教学价值”。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细致地挖掘文本,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上生成精彩。
当然,我们教材上的大部分“课文”都没有经过改编、删减,就是“文本”本身。
(三)什么是解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解读”一词的解释是:①阅读解释:~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
②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
③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四)解读与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报刊|~文件。
对照“解读”与“阅读”的含义,不难发现“阅读”只是“解读”的基础层次;“解读”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内在消化,达到能解释的层次;此外,“解读”还要求对读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五)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一、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素养,不断掌握最新的语文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文本的精华,可以借助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在理解文本时,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把握主要、次要信息,如果文本涉及哲理、文学话语则要能分析领会其它次级信息,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以及文本的情节、现象、问题、结构等等。
三、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讲解文本时,可以同时运用比较法和反身法来综合分析文本,分析文本的学术价值,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
四、提高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能力
除了分析一般文本内容之外,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运用推理分析法来解读文本,挖掘事物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
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文本解读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作 家 的每 一篇 散文 罩所 表 现的个 性 ,比 以前的任 何 散文都 统教 学 中 ,教师 和学 生往往 关 注的是 人物 形象 、故事 情节 来得 强 ……”我们 阅读 散 文就 是要体 味精 准 的言语表 达 ,
分享作 者在 日常生 活中感 悟的人 生经验 。 和环 境描 写 。针 对某 一文 本 ,教师最 该教 什 么?学 生最该
通过学 习 ,我们 可 以看 出烛 之武 是个深 明大 义 、才智 出众 、有血 有 肉的英 雄人物 。 三 、小说 《 桥 边 的老人 》的教 学设计
方法 是示 例 、 旁批 、 小组 交流 、 点评 。 “ 依 体 式 ,定终点 ; 缘 学情 ,明起 点 ; 中 间搭 2 —3 个 与照应 的叙事 特色 ,
教 学环节 和 步骤 ,包括 教学 组织 和教 学 文章精彩 的叙事 艺术 。
方法; 对学 生 来说 ,是 学 习 的进 程 ,包
中间搭 2 _ _ 3 个 台阶 : 台阶 1 ,落点 在学 生通 读全 文 ,
括 学 习方式 的运 用 。阅读教 学 就是要 唤 梳理 故事 情 节 ,方 法是 朗读 、质疑 ; 台阶 2 ,落 点 在站 在
豢 薏 藤
阅 读 教 学 通 常 指 语 文 教 科 书 的 课 缘 学情 ,明起 点。 学 情 : 学 生初读 能把握 胡同文化 的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接 。文本 是资 本 ,是财 富 ,是教 师 的抓 前 三个 自然段介 绍胡 同时所 蕴含 的情感 。 手 。课 文 不仅 是学 习材 料 ,而且 是学 习
依体 式 ,定终 点 。体 式为 历史 散文 ,教学 目标 为积 累 缘 学情 ,明起 点 。 学情 : 学 生结合 课文 注释 ,能基 本
语文课解读文本的“三从四得”

:
教 材 是 编 者 根 据 课选 出 来 ,根 据 一 定 的 编 排 理 念 组 合 而 成 的 。所 以 , 教师 还应 从编 者 的视 角解读 文 本 , 认 真 揣 摩编 者 对本 册教材 、 单元 、 课文 、 练 习的编 排 用意 , 在 具 体 的教学 中才能做 到 心 中有本 , 游 刃 有 余 。例 如 , 人 教 版 教 材 一 至 六 年 级 均 以 专 题 编 排 ,教 师 解 读 文 本 时 就要 有 专 题意 识 , 如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 珍 惜生 命 、 热 爱 祖国、 热 爱科 学 等 , 力争 把专 题意 识 落实到 语 言这 一载 体, 根 据课 文 特 点 、 课 型特 点 , 凭 借语 言 文 字 , 在理解 、 积 累和运 用 中进 行专题 教 学 。
从 读 者 的 视 角 感 知
0 . 0 . | l _ 学 会 换 位思 考 : 如果 我是学 生 , 我 会 对 什 么 样 的 问 题 感
兴趣 , 我 现在 急于 想 了解 的是 什么 , 根 据学 生的 需要 去 寻找突 破 口 , 用 问题 激发 学生 的探 究意 识 , 这样 学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被 调 动 起 来 了 , 就 会 认真地 去 看文 本 , 钻到
中 , 应 首 先 站 在 读 者 的 角 度 ,以一 种 平 静 的心 态 、 新 鲜 的感 觉去 触 摸 文 本 , 用 心 灵和 文本 对话 、和作 者对 话 。先 看 参 考 书 或 有 关 教 学 资料 , 或 多或 少 会 吸 收 现 成 结论 , 在 条框 束 缚 中解 读 文 本, 难 以 扑捉 到珍 贵 的 阅 读 第一感受 , 难 以 彰 显 阅 读 主
体 的作 用 。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1周国圣(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09)摘要:个性化文本解读融入课堂教学的现象近年来深受教育 界关注,褒贬不一。
教学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文本的解读存在差 异,它需要指向教学目标、学生群体。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 教学文本解读。
教学文本解读需要遵循源于文本、指向 、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
通过咀嚼文本、契合体式、追溯本源等路径,教师 进行恰当的文本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 处,享受阅读世界。
关键词:文本解读原则路径语文教学中,常有教师将自己的个性化 解读融人课堂教学,甚至 己的个:文本解读作为课堂教学的 。
这一现象近年受 教育界关注,褒贬不一。
一部分导 教 拥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逐 养 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倡多 的、有创意的阅读;也有一部分认为一些个 的解读丢失了经典文本原有的创作 ,一些 创造性的解读将学生带人歧途。
文本解读关系着语文 教学的课堂,关 的学习动力,更 关系着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形成。
文本解 读成为一道现实的 。
_、教学文本的解读具有三层含义文本解读,即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解释、构建。
文本解读过程也是读者与文本、与作 者的对话过程。
“文本虽是由作者完成的,但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形 统,而是 一个处在潜在状态的深层 统和表征了某种特定价值趋向的意义系统。
”从这个 层面来看,读者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表达意 思和创作指向,需将文本表层语义系统转化 为深层的意义单位。
事实上,读者的理解与 作者的指向不是直接的单向关系,而是间接 的多向关系:文本作用于读者的生活经验、情 感体验、知识储备形成意义理解,形成的意义 又再次作用于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本解读的多样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文学审美的需要,符合文学审美规 律。
因此,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读者,面对文 本,必然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审美体验和 解读$然而,选人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仅是一 般的文学作品,它们既有一般文本的属性,又 具有教学载体的特性。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篇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之思考一、关于文本解读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而言之,以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
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
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
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老 师在 指 导 学生 进 行 写 作 时 .几 乎 将
杨 朔 散 文 视 为 散 文 创 作 的 “ 二 法 不 门 ” 是 不 可 取 的 。但 其 “ 径 通 幽 ” 。 曲 、
成一人 . 们有“ 形” , 有“ 形 ” 它 圆 的 也 扁 的 。《 财 奴 》 守 中的 主 人公 很 显然 是 一
内 容 . 且 组 织 它 , 造 它 , 定 它 的 而 中 有 学 生 让 其 提 出 文章 中 的 人 物 的 确 刻 画得 好 , 但
其 吝 啬 到 没有 一 点 人情 味 ,则 是 不 可
信 的 。教 师对 此 进 行 了肯 定 , 为 “ 认 守
解 , 能 以教 师 的 分 析 取 代 学 生 的 阅 不 读 实 践 。教 师在 文 本 解读 中主 要 是 担
中游 刃 有 余 地发 挥 其 主 导 作 用 ,为学
生 解 读 文 本 打 开 ~ 角 扇 全 新 的大 门 。
负 主导 的角 色 , “ 等 中 的首 席 ” 也 是 平 。
财 奴 ” 然 形 象深 刻 , 它 是 以牺 牲 人 虽 但 物 的 真 实性 为 代 价 的 。 我 认 为 , 果 可 如 教 师 能 进 一 步 进 行 更 深 的理 论 解 说 ,
謦 憧谫
.埠 j 商
蒎 ,T …。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林 涛
( 南省 长 沙广播 电视 大 学 ) 湖
曾经 在 相 当 长一 段 时 间 里 ,受传
统 的 教 学观 念 的 影 响 , 语 文 教学 中 , 在 教 师 拥 有 对 教 材 文 本 的 绝 对 的 解 释 权 , 生 对 课 文 的理 解 被 限 制 在 教 师 学 的 理 解 范畴 之 内 。但 学 生 作 为 一 个个 性 鲜 明 的 生 命 个 体 , 是 带 着 自己 已 总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和情 感来 接 触 新 的 阅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3、 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力求简约而 不简单。
把握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教学设计水到渠 成。教师应该设计出即符合新课标,又符合学生 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所定目标的引导 下展开教学。落实在课堂上。应本着“简单教语 文”的思想,以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教学过 程,呈现简单的教学内容,构建简单的语文课堂。
(一)何谓“细读”
“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 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 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 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 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 与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 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 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 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 读。
现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主题板块编排,因此,我 们在教材解读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整体的蓝图。解读 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 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鲸》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鲸的,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 读,并与大家 交流。为了防止学生交流太零散,教师还要做到跟着学 生走,不被学生牵着走,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引导学 生围绕“形体庞大”“是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几 个方面进行交流、归纳、整合。以便对鲸有个比较系统 全面的认识。同时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习得 说明方法的教学,要合理地渗透于认识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展示 出来呢?这里牵涉一个问题,抓什么,放什么。 是面面俱到,还是以一化十。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之进去
1.走近文本,把握面 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大概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 2.走进文本,梳理线 梳理文本的序,探寻作者写作思路 3.深入文本,抓住点 解释作者是怎样、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4.读透文本,贯通点线面 回环解释 5.围绕文本,丰富资料 自我释疑和自我厚实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能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2.从研究“怎么教”向研究“教什么” 转变
教什么是看病;怎么教是下药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动力
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 ……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3.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误区
文本解读的标本化。 文本解读的一元化 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文本解读的概念化 文本解读的曲解化
四、教师文本解读的身份
一是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所 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本 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 的语言文字,并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 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 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 情感世界;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 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细读能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预设是预测与 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 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应该是 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 对策的准备。
文本细读能更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预留“生成”空间。课堂上面对生成需要教师的机 智,注重教学机智是通过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 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及与同事之间共同的课例研究 形成的。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谈谈如何解读文本语文教材是静态的文本,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教师,应把很大一部分的功夫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以免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不适合内容。
一、把教材当作作品阅读拿到一篇课文,教师能不能先不把它当作教材,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去反复阅读和欣赏呢?我想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应该提倡。
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阅读方式有多种好处。
首先,教师可以摒弃杂念,轻松地阅读,获得比较感性的阅读体验。
其次,教师可以从中体验到与学生相类似的阅读感受,容易产生共鸣。
再次,教师能从中体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种东西,用以指导教学,这是尤为重要的。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大量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了解了史铁生的有关背景资料,所以她才能把文本的的主题从母爱提升到到生命的热爱和郑重。
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课文只是地面上的一棵树,树底下都有很发达的根系,如作者,如文中所涉及的风土人情,以及有关的背景故事等等,教师应该予以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文本的内涵,对文本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教师仅把文章粗读一遍,即翻开教参,或打开电脑,捧起了别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在集体备课中,由于操作不当,最后变成了分担备课……这样一些方法,看似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质是牺牲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牺牲了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锻炼机会。
久而久之,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畴要远大于教材。
因此,把教材当作作品来阅读,这是一种求本索源的阅读,是一种大阅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阅读。
这种阅读,需要教师以更高层次的目光来欣赏,需要教师借鉴大量阅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
所以,把教材当作品来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作品特色等文本价值。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僵 化 我 们 解 读 文 本 的思 维 ,使 我 们 对 文
本 的 解 读很 难 有 新 的 突 破 。比如 《 雎 不 庸
文 本 都 是不 自足 的 ,其 意 义 是 在 与其 他
文本交互参 照、 互指涉 的过程中产生 。 交
辱使 命》 ,一 般 把 这 篇 文 章 看 成 历 史 传
实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 , 颂真善美 , 歌 鞭 挞 假 丑 恶 。这 样认 识 主题 , 就能 更 加 深 入
的真 义 逼 进 。窦 老 师 告诉 我 们 的是 : 生 学 对 文 本 的深 层 领 会 决不 能 缺 失 教 师 对 文
本 内 蕴 主体 建 构 的 作 用 ,教 师 手 中 的文 本 犹 如 蕴 藏 在 地 下 的 油 井 ,你 挖 掘 得 越 深 , 生 的获 取 量 就会 越 大 。 学
对 比 .就 可 以建 立 一 个 关 于 总分 结 构 的 模式 。
文 文 本 提 供 了 一 个 切 入 点 。例 如 《 卡 》 凡
结 尾 : 过 一 个 钟 头 .他 怀 着 甜 蜜 的 希 望 “ 睡 着 了。他 在 梦 里看 到一 铺 暖 炕 , 上 坐 炕 着 他 的爷 爷 , 拉 着 两 条 腿 , 在 念 他 的 搭 正 信 … … , 鳅 正 在 炕 边 走 来 走 去 , 着 尾 泥 摇
总分 结 构 。而 《 》 猫 的第 一 部 分 则 以“ 的 猫 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为统 领 , 同样 用 三个
自然 段 写 了 猫 在 哪 些 方 面 有 些 古 怪 , 也 是 总 分 结 构 。把 这 两 个 文 本 的 结 构 进 行
1抓 住 细 节 。 住 意 象 , 解 文 本 主 . 抓 理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据我们了解,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过程倒置。
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
(2)有人无己。
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
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4)僵化少变。
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
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必须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
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闲难。
不管是哪套教科书,都有许多文本是我们比较熟悉甚至是相当熟悉的。
但熟悉文本未必利于教学,甚至就因为熟悉而没有办法突破以前的教学思路。
而对于这些文本的理解,也常常定格于已有的阅读理解。
这对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尽可能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要求我们在阅读之前首先将自己的认识进行格式化。
具体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
只要教过几年书,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看到这些课文,很多现成的结论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
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
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
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
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忘掉这些结论。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闲难。
就是要我们在备课时,首先接触文本,而不是先看参考书或先找出以前使用的教科归,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心灵和文本对话,和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的叙述,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电成长。
散文家于竖在谈到人对自然的认识时曾说,我们从文化中接受了太多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使我们不再认识真正的自然;我们心中的鸟和树叶已经不再是鸟和树叶本身,而是附着了太多其他东同的鸟和树叶。
这对我们应该如何陌生化阅读文本是很有启发的。
二是不带任何现成框子进行文本评价。
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阅读都是文学批评。
有时候,我们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由于缺少新的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使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完全僵化。
如果这样,就不可能进行陌生化的阅读台使用新教材以后,如果选文使用的版本和以前的不完全一样,有些教师就以为这个文本是错的。
这里除了反映出缺少版本意识,也反映了我们对课文的接受已经完全定型化。
甚至有些教师对文章的体式也完全定型。
在他们看来,只有《谈骨气》才是典型的议论文,只有《白杨礼赞》和《荷塘月色》才是散文,只有《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才是说明文,不契合这些文章的特点,就是选文不典型,也就没有办法实施教学。
对于陌生化阅读来说,丢掉这些框子比丢掉那些结论更为重要。
三是以读者的视角进行阅读而不是以教师的视角进行阅读。
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
记得某报曾经报道,一个法官脱了法袍以后大声责骂那个被她判赢官司的原告。
当记者采访时,她说在法庭上,我穿着法袍,我是法官,我代表法律,我只能根据法律判他胜诉;现在我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母亲,我可以责备他缺少良知。
我们教师也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
这样能使我们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
而如果立足于教师的立场进行阅读,就会更加职业化,也更加技术化,会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阅读文本、评价文本。
有时候,对作为一般读者很喜欢的文章,一旦作为教者,就会不喜欢,就会认为没有教头。
有时候,我们会由文本想到一些其他读者(包括学生)根本就不会想到的问题,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一些长期采用解剖式阅读教学的教师,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这样的读就是高度技术化的阅读,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非常可怕的。
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一一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所谓立体阅读,就是从不同维度解读文本。
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立体的阅读再贴切不过。
这里不想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说明之所以如此的道理,而是想探讨立体化阅读的通常维度。
首先是要认识文本承载的多重意义。
一是文本的意义,或者说叫主观意义,即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
这层意义是阅读要把握的基本意义,即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试图要表达的思想。
但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绝不是全部。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意义为全部任务,以的写作意图作为评价理解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即和的意图一致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是对阅读教学任务矮化窄化。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一个特定的文本,一旦作为一个自足的存在,它就不再受思想的绝对约束,它会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它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或文本的社会意义(第二种意义)。
文本的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虽然可以用阅读学中的所指和能指来对应,但又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又称之为社会意义,就是它不是某一个具体人所赋予的意义,而是在大跨度的时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成语,比如逃之夭夭、难兄难弟鞭长莫及等等。
名著的主题解读也是如此。
《红楼梦》的主题有着丰富的指向,除了不同读者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解读角度之外,社会也是解读的一个重要参数。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如此。
的意图就是要讽刺骑士文学,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却赋予它不同的主题。
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文化因素。
我们很多古诗名句,使用时常常会承载着许多与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新的意义(不包括作为修辞的个别语境的特殊应用;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表达的是兄弟之情,思念之情,现在人们绝大多数不再用表达兄弟情谊,也不一定是表达思念,而常常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三是读者的个性意义,也叫读者意义。
这也是一种主观意义,但这个主观的主体和第一层意义的主体是相反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在共同指向基础上的不同解读。
比如林黛玉很美,但到底怎么美,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理解;假如让所有读者画出林黛玉的肖像,是十有八九不同的。
另一个是理解的指向本身就不同。
比如对王熙凤的理解,有人以为能干,有人以为弄权。
同样是周朴园对鲁侍萍说的一句你别以为我的心就死了,有人以为这全是虚伪的骗人鬼话,有人以为这里面包含着几分真情。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这样的三重意义,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更为典型,但不是说其他类型文本就绝对没有。
人们所提倡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解读,包括创造性阅读,都是基于这样的阅读基本规律提出来的。
当然,要我们对每一个文本的三重意义都认识得十分清楚,是苛求,甚至根本不可能;但对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这样的阅读规律,是不应该的,也是很可怕的。
其实,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中,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三重意义之间的内在,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过分强调文本理解的客观性或过分夸大读者个性理解的空间,都会扭曲阅读的正确行为,都会对阅读教学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
而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也是十分困难的是对具体文本理解的把握。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初中教师说课,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的《诗人谈诗》。
课文是诗人鲁藜的一首短诗《一个深度的记忆》,以及诗人曾卓对这首诗的解读文章。
这位教师在谈教学设想时既十分诗歌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又强调了教师要有有效的引导和评价,防止学生完全脱离文本的随意误读。
可以说,其教学思想是无懈可击的。
但当请他说说就这首诗而言哪些个性化解读可以予以鼓励的时候,他的回答实在让我们震惊。
他认为,这样一首写在抗日年代的诗歌,理解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可以,理解为对友人的牵挂可以,理解为失恋的人对所爱的人的思念也可以。
多元解读的合理性,的确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倡导一种随意解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也都是有害的。
第三阶段:智慧阅读一一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所谓智慧阅读,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而是一种文学性、形象化的表达,是指在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的智慧解读是立足于阅读教学进行的,其解读的新颖、独特和个性化也只是相对的。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追求智慧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能够智慧地解读课文。
1.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
人们常说:经典常读常新。
这里的新,主要指对经典的新的理解。
前面我们在立体阅读中说过,同一篇文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而获得不同的理解。